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

时间:2019-05-15 12: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

第一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国有资产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物质基础,可是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于制度不完善;认识不够;程序混乱,账实不符;利用率低下;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绩效评价体系的状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进行补位,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问题;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状况是国家教育部衡量其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与否的评判依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指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数。高校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物质基础,是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领导的重视度,健全学校资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管理人员意识和业务水平,对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1、上级主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高校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防止“挪用专项资金”、“小金库”等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依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高校资产的购置、管理、报废和清产核销必须遵循严格的审批制度,严把资产的来龙去脉,让其来之有道去之有理,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高校国有资产。学校资产购置必须纳入年初预算编制中,大批量采购必须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议购、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已达到使用年限,待报废处置的资产应及时报教育厅国资办审批;国有资产施行年报制度,年终需向财政厅、机关事务管理局上报国有资产明细数据。因此,各高校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大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实施细则、物资设备购置验收管理办法、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管理实施细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大大规范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2、加强了资产管理体制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根据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应由专门机构实行专职、归口管理。各高校总结多年资产管理的工作经验,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步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由原来兼职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转变为独立的处级单位,如国有资产管理处、国有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实验室建设与资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与规划建设处等,并且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了责任意识强、业务知识精、信息技术好的专职管理人员从事全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够,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对产权不明晰

高校国有资产是学校用于教学、科研、生活等活动所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主要包括房屋、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具、图书、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等有形资产和校名、校誉、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只注重货币资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土地房屋等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的资产管理,而忽视了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管理,严重存在“重物资轻名誉”的现象。另外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认为学校是公家的,在管理上只重视采购、修建,忽视对国有资产的保养维护,对丢失、损毁资产后进行赔偿的情况较差,导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国有资产来源广发主要是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其他自筹经费等购买所得,但无论何种来源学校都拥有其所有权,而资产使用部门往往忽略了资产产权,利用社会短缺资源来从事经营活动,将学校的非经营资产转型为经营性资产,如将学校的房屋进行出租,大型科研仪器、体育文化场所对外营业,所得资金成为部门“合法收入”,这就严重违反了《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国资事发[1995]89号),致使学校国有资产隐形流失。

2、日常管理程序混乱,导致资产账实不符

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包括可行性论证、采购、验收、使用、调配、维修、处置、核销等。因管理环节多且无标准化办事程序,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产购置经费来源不同,教职工为了减少税费将科研费、教改费、安家费、博启费等购买的固定资产入学校资产账,当人员调离时物随人走,导致学校资产账目上留下“虚账”;②教职工购买固定资产在国资管理部门已建账,因经费、票据问题未到财务部门报销,使财务账与资产账不符;③作为地方高校为了支持地方城市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因政策、时间因素迫使部分资产先行拆除或报废,办理处置手续又较棘手,资产长期不能核销,造成资产账实不符;④部分高校为达到本科办学条件要求,凭空虚增实验仪器设备,形成“空头帐”;⑤在建工程长期挂账或已完工的房屋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造成资产账实相差甚远[2];⑥接受上级部门、友好单位或知名校友等捐赠的资产未入固定资产账。

3、资源不合理配置,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98年以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为了达到办学指标要求,通过兼并、扩建、置换等方式增加了资产,目前学生生源有所紧缩,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坏损,资源浪费严重。加之近年国家加大了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高校就随意购置各类功能较强的仪器设备,未到使用年限的设备提前处置或换代,造成资产使用寿命缩短,资源浪费。另外,专业技能性高校逐步向综合性高校转型,各二级学院不断开设新专业,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需要增设实验室和购置各类专业实验设备,但其又对专业设备实行“占有式”管理,空闲设备无法进行调剂只能购置相同的设备,从而造成资产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4、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反应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目前,虽然多数高校都已经从原有的纸质化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但是管理结构单

一、管理模式相对独立,还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资产的规格、型号、数量、厂家、价格、领用人等信息以及学校目前的资产状况只有国资管理部门知晓,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的职能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即便部分高校实现了校园网平台,由于二级资产管理员多为兼职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管理水平有限,信息滞后不能及时获取部门资产的最新动态,闲置资产得不到有效调配。其次,高校因软件开发技术有限只能购买成形的资产管理系统,不能适应本校管理工作流程(设备验收、维修、调拨、报废),造成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无法实现网络化,降低了工作效率。加之,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口径不一,增加了相应的对账工作量。

5、缺乏大、精、密仪器的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实施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大力资助,高校陆续购进了部分大、精密仪器,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实验水平和科研能力。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得这些仪器严重存在安全问题、运行绩效低、使用率低、管理不善等现象。因此,高校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评价,对资产的利用率、投资效益、共享效率、保值增值、降低重置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1、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资产管理监管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与全体师生员工息息相关,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积极配合。首先,学校领导形成资产管理是大事、资产需保值增值的管理意识,抛弃“重金钱轻资产”、“重教学轻管理”、“重物资轻名誉”的传统观念,树立资产与教学科研并重的管理理念。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二级资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强

化使用和管理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各种经验交流活动。新生入校时开展必要的资产保护教育,让学生树立爱惜教学仪器设备和保护学校国有资产的意识。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觉遵守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爱护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的良好氛围。其次,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故意损毁、丢失学校资产的,应该严重处罚、加倍赔偿。

2、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管理体制,实行定期核资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学校所有、分级使用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建议逐步将后勤、基建、图书、科研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分离出来并入国有资产管理处,有利于即时掌握资产动态情况。学校应制定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专利权、网络域名的使用,防止资产的隐形流失;明确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报批程序和相应收入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模式,探索出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模式,严谨合法的采购程序、规范化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完善的报批手续、公开公证的报废处理过程等,以此大大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高校应该定期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家底,动态掌握资产情况,及时解决账实不符的问题,避免留下后顾之忧,为后期向教育部、财政厅、机关事务管理局上报数据奠定坚实基础。

3、建立高效的资产共享平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

高校要避免资产重置、闲置现象,应该打破传统“闭关守校”的管理模式,建立内外交流的国有资产共享平台,不局限于学校各二级单位之间,要延伸到兄弟院校之间、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实施过程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学校内部对二级单位申请购置的资产先考虑调剂,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采用新购解决,购置应该结合专业性质合理配置;在兄弟院校之间,可以联合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平台,推动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益。长期闲置的资产要逐步实现社会共享,充分发挥高校资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利用社会资源补给高校教育科研资源不足的现象,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充分提高高校资产和社会资产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4、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建立校园网资产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就应该建立校园网管理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工作主要包括:①房屋土地的建账、拆迁处置申请、核销下账;②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具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入库、信息查询、维修申请、调拨、报废申请、下账处理、统计上报、数据分析等日常管理;③低值易耗品验收入库、领用出库。因此,为了学校资产管理决策层提供决策数据,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者都能即时掌

握自身所属权限的资产动态信息,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国有资产网络数据库,研发出适合学校工作程序的网络版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网络化业务水平,为无纸化管理模式打下基础。整合财务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统一数据口径,使双方数据同步更新,从而保证国有资产账与财务处的资产账时刻保持一致。

5、探索出一套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资产效率优越化

根据高校资产专用性、使用基本无偿、来源多元化等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包含学校资产总数、教学科研用房生均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及生均数、图书资料生均数、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房屋交付使用率等定量指标评价体系,从细节反映资产的所有状况,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定性指标主要从机构设置(领导小组、处科室职责)、业务水平(管理人员素质、观念、技术水平)、管理制度(购买申请、招标采购、处置制度)、资产安全(安全事故、资产流失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管理人员的校内绩效工资和职务升迁挂钩,形成齐抓共管的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文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全国商情,2010(10).[2] 殷平.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8).[3] 姚琴.论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 郭建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科纵横,2010(2).[5] 张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2010(36).[6] 卢迎春,吴辉雄,全红,起建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7] 丁丽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9).[8] 王辉.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 黄茹.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0(3).[10] 张海清.浅议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21).[11] 杨斌.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4).[12] 祝婧.试论中国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3]

The problems of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colleg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College state-owned assets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rove school level, but China's Management of State Assets in the system is imperfect;lack of awareness;chaotic procedures, the account does not deserve;low rate of util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lagged behind;the lack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stat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 assets to ensure that state-owned assets and increase the value, it is boun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ill the seat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good of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ate-owned assets;problem;countermeasures

第二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杨体军、李晓婧、于洪、王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已经被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校内资源,加速资金周转,少花钱、多办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从宏观上讲是合理有效地使用国家资源配置,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从微观上讲就是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科学运营与合理使用。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比较薄弱,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在对某高校预算资产财务检查发现,该校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达49,203万元。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于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有关资料显示:高校国有资产目前是“迅猛增长(全国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与悄悄流失(全国每年有上亿元的资产流失)”并存。前者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后者,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管理体制不顺、措施不力、产权意识淡薄等原因所致。分析目前现状,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营管理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或划拨形成,在使用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算盈亏,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资产管理没有保值增值的意识,更没有形成相应的保值增值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形成资产配置、使用、调剂的管理机制,资产无法发挥最大效用。此外,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社会效益,无形资产管理及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长期被私人或企业占用。许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只能束之高阁,科技成果未能很好的转化。

(二)职能分散,管理不到位。

目前,高校国有资产三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是各高校,管理权分散于学校的不同部门,高校的资产管理尚未形成一个产权明析、责任明确的运行机制。随着高校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构成日益复杂,及多头管理标准不同、方法不一,往往使国有资产使用者难以适从,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严重削弱,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个别高校长期以来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重购建,轻管理,资产管理严重缺位。有的学校财务部门甚至没有设置负责资产核算和管理的科室,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长期不对账,致使资产核算与管理脱节,实物与价值脱节。

(三)资产账实、账账不符问题突出。

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职责不清,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问题较为突出。如某高校在合校时,固定资产不按评估价后的资产进行登记、核算,账外资产达25,961万元;对外投资长期不入账,账外长期投资11,093万元;此外,房屋建筑物财务账面价值与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的实物价值严重不符,财务少计17,800万元。究其原因,除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外,在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分类上不统一。按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分为6类,而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的固定资产分为16类。这样,高校资产的财务核算与实物管理就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分类体系,给固定资产日常核算、管理,尤其是统计、对账工作带来了困难。这不仅容易造成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实物管理的脱节,也给国有资产流失埋下了隐患。

(四)内控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高校资产管理,长期以来比较薄弱,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目前,部分高校的资产出租出借、处置,没有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资产出租出借,仍是谁使用谁有权出租出借,出租出借收入也就由谁使用,对资产出租出借手续是否完善,收入是否合理没有实施监督,收多收少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不计收入;资产处置,基本上是资产使用部门提出资产报废申请后,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便予以处置,不经校领导审批、不经评估,也不报财务部门备案,且资产处置收入不及时上缴财务部门,上缴时缴多缴少财务部门无法确认,只能是管理部门缴多少是多少,随意性也很大。

(五)核算不规范,资产及其效益反映不真实。

一是已投入使用的资产不及时结转或不完全结转固定资产,在“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究其原因,其一是部分项目没有经过批准,没有项目建设计划,手续不健全,无法结转资产入账;其二是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计划、超预算,致使部分资产不能入账;其三是由于核算不规范,部分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形成挂账。

二是资产出租出借收入不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在其下属企业和后勤管理部门核算,这是高校目前国有资产使用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后勤机构庞大。就某大学来看,工勤人员达2,927人,占其在职教职工的24.84%。在国家有限投入的情况下,为支付庞大后勤人员的支出,资产经营收入则是其重要来源,“以收养人”也成为高校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

(六)国有资产不确权,难保安全完整。

国有资产确权,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进行强强联合,实现双赢目标的前提。国有资产涉及权属问题的主要是房屋建筑物、土地。由于历史上高校用地多为政府划拨,管理比较松散,产权意识也比较淡薄等原因,高校部分资产没有确权;另外,有的项目建设手续不全、资金来源不合理等原因,也使这部分资产不能及时确权。经调查,某高校近70%的房屋建筑屋没有明确产权。这不仅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且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高校资产确权问题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一)建立“大资产”管理体制。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横向上把学校全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资产等各种形态的资产(除流动资产由财务处管理外),纵向上把从资产的形成(如购置、验收)到使用过程中的调剂,再到最后的处置的各个管理阶段及各个环节,统一由国有资产管理处一家管理,改变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甚至仅固定资产就由几个职能部门管理)的现状。建立资产的产权产籍管理(如购置、配置、处置、帐务、契证等)和具体使用管理(如不涉及产权的内部调配、维护维修等)两权分离的管理机制(如同财务管理中的“会计”和“出纳”),规范两权管理流程,强化两权的相互监督与制约,以有效防止资产流失。

(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高等学校既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本校可操作和可具体实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以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具体可建立如下一系列制度: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

(三)改革和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核算制度。

一是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这样有利于进行资产管理,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另一方面,应抓紧制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各高校还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可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二是明确固定资产的合理确认标准。修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应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三是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其性质、类别及使用情况,按期采用适当的折旧计算方法计提折旧。图书是特殊的固定资产,一般不会贬值,相反往往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增值,故不用计提折旧,但要定期进行清理。

(四)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联动机制。

完善双向管理流程,对从资产的形成(如购置、验收)到资产使用中的调剂,再到最后处置的各个环节,在资产“存在”期间的形态、位置、数量、质量、价值等的各种变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都应从物到账、从账到物、从账到账适时保持动态一致。

(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定期对账和动态监控功能。

虽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分分别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但还没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要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接,从解决办公自动化入手,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集成化、数字化、信息化。

(六)树立“运作”资产的管理观念。

建立在运作中使资产保值、增值(如对闲置资产的及时调剂、变卖等处置)的观念。把经营资产的理念,融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当中,推动资产管理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效益评价机制,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当前,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就必须付诸实施,有的放矢,要进一步核准资产数据、规范资产账目、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剂、共享、转换等手段,解决资产配置失衡、使用效率低下、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通过规范资产出租、出借、变卖、转换等行为,规范事业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的核算标准和操作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收益率,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最大效益。

第三篇: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为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文件与政策,以此用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但是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本文从国有资产概念入手,结合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对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与措施,旨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所谓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应用各种形式投资以及收益、拨款的一种财产权利,主要包括非经营资产、经营资产。众所周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国有资产能够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依据相关文献得知,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据的比例接近50%,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良好的监督与管理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中缺乏管理意识,甚至出现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无偿获得的,从而出现大量重复购置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且在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地区国有资产管理逐渐被忽略;二是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且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规范,如果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甚至部分地区人员会将国有资产进行私自转移,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2.缺乏科学的购置规划

现阶段因受到外界因素与内部环境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会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国定资产使用率下降,并且因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分析,无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合理估计,无法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因片面追求高功能而缩短使用年限,甚至有部分地区的领导人员在固定资产配置时收获利润,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价格比较高。除此之外,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很多高价值的固定资产会被低价处理掉,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现象。

3.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与核对,长此久往则会导致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权责不清;二是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等方面因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得到流失。另外会计监督缺失,让很多实际存在的资产没有在账本上清楚登记,很多固定资产未办理转移手续,从而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三是因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缺乏账单合适,固定资产不入账,行政国有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

二、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在社会的发展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十分混乱,且行政开支得到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得到加大,如何有效的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笔者结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认为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现状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积极转变观念意识

国有资产的作用鲜为人知,要想真正将国有资产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领导人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并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划,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关系进行追究。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力比较差,所以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转变观念意识,上至领导人员,下至财务人员,能够将国有资产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能够将国有资产管理提到日程之上。

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将优秀的流程、理念引入其中,并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出发,实施多条流程共同组成,完善作业链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此外,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时需要从最基本的字长管理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认识,还要加强队伍的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清楚了解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已经购买的国有资产需要及时设立档案,并依据清查所耗费的时间与财力对清查的频率进行确定。构建切实有效的资产处置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依据资产现存的价值以及需求,对于已经报废的国有资产,则需要严格按照资产报废程序。当然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单位需要积极设置计算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将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如此一来能够促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朝着科学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离不开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能够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树立正确的政府形象,所以积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提出几点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措施,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41-142.[2]李凡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0,14:35-36.[3]肖成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1+3

[4]王化猛,梅小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2,12:118-120.[5]杭庆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18:86-87.

第四篇: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①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②陈晓东.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实现高校信息化的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43-46.③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81-584.

第五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总结了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困境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广义而言,它指高等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进行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已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增长了他们的学识才干,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缺乏或忽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意义,缺乏自身校园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高校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二)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等。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趋饱和并已经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缺少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2.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其间有机的结合。3.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4.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5.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

(四)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整合的余地。另外,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五)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从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人际文化、热点文化看许多学生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有些学生还缺乏心理承受力,难以同市场经济提倡的竞争机制相适应。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以调整,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坚持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三个原则下,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收益,而且能使所有员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领导以及服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使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给校园文化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网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及社会自身的的诸多原因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知道,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绞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还要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健康的网络游戏,有奖答题竞赛,网友讨论等多种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网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机会,一旦这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既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蓬勃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着校园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发布、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校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精神,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形成一定的校园精神时,还会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起到一定的排斥作用。所以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校园精神的强化作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目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狠下工夫,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却远远不够。校园精神作为大学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即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像物质文化、机构设臵、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其效果是有限的,它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校风即学校整个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价值支配的集体思想意识与作风,优良的校风必然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乃文化之“场”,借助它来凝聚辐射高校精神。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以高格调、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提升大学形象。所谓大学形象是指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显示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大学客观现实、组织行为与人们对大学主观评价、主观印象的统一体,它主要通过知名度与美誉等体现出来。虽然各类型、各层次的正向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维系大学形象,但并非都能有助于提升大学形象。因为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对高校形象建构的作用并非等价,只有与高校的社会精英形象与学术策源地形象相称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有可能大副提升大学形象。就高校来说,学术活动、学术文化无非是其主导,只有以学术为中心,为主导,才能以特有的精英文化形象本身来导引、激励与提升大学形象;也只有以学术文化为主流,才能体现大学的文化创新、重构与批判职能。

3.大力发展社团,积极支持社团开展工作,建设好社团文化,做到社团活动科学化。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这样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4.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

1.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主持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五)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对于出现的大学城的新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文化移植的新方法。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包括建筑物风格,建筑物的命名,服饰,园林,校训标志,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它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下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2.06.12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坚强基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欧阳光辉 内容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行使职能及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单位,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是单位正常办公以及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前提,因此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至关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定稿]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科研工作日......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陈 亮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住校学生、硬件环境等......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管理基础工作;并将绩效分析管理理念引入国有资产管......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浅析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对高校财务预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