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12:1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

第一篇: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 作者:周忠海 卢凤英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当代国际贸易应当是可持续贸易,即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这就要求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兼顾环境保护。WTO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CBD及其他有关公约也包含了贸易条款或者对贸易具有影响的条款。我国作为WTO成员和CBD等有关国际条约的缔约国,为履行有关条约义务,同时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在执法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待加强。我国应完善相关立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应对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可持续贸易;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G966

[文献标志码]A

第二篇: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惠来海洋资源发展概况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揭阳市唯一沿海县,陆地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具有发展海洋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惠来的海洋资源优势在揭阳市、乃至广东省都非常突出。

惠来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多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大渔港。近年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建设。2008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口岸经济、海洋渔业形成规模。

惠来位于“珠三角”和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间的腹地,处于珠三角和闽台经济区联结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由于其海岸线长,还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过境路段和厦深铁路,惠来近几年已推进建成惠来电厂、华润风电、乌屿核电、中电投储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即将开工。依托临港资源发展重化临港工业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依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青睐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投资的热土,突现滨海特色,以能源、石化产业为依托,以石化炼油项目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及其中下游项目引进力度,建设能源石化产业基地,临海工业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产业区。

三、惠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渔港、码头、渔货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渔业信息平台设施和水产品检疫检测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区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

2.海洋物流运输业未能真正形成支撑产业一是部分口岸码头基础设施滞后,达不到国家一类口岸标准要求。二是货源比较单一,进出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口岸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海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惠东县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2008年我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对比全省,惠东县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明显偏低。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港口交通运输、海盐等仍然占绝对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就说明惠来海洋经济还基

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4.部分过度开发与资源开发不足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饱和,水产品养殖迅速发展,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围网遍布于海滩港湾,小小的港湾滩涂,围了一层又一层,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尚未起步;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港口造船业停留在维修本地区的小渔船而毫无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5.环境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来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惠东县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废纸、鞋料、胶布、胶水等废品得不到及时处理,乱丢乱倒,造成流向海边、港口。网箱养殖的发展,大量的饲料堆积于网箱之下,没有及时处理消毒,造成污染严重,汽油机、柴油机在海上的所过之处,使原本蓝色的海面泛起一层油渍。由于污染大,加上过度捕捞、小黄鱼、大黄鱼、甚至带鱼、鱼迅速减少,形成不了鱼汛,可持续海洋自然资源利用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惠来海洋生态环境

惠来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决,任凭矛盾继续发展激化,势必妨碍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惠来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促进该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海洋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各功能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资源经济发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是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矛盾最有效的工具。虽然近几年已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大项目的的引进、建设,使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更应该从整体、大局和长远去谋划,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其突出优势,逐步规划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如已经名闻遐尔的“惠来八景”、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海岸地貌)、临海工业等,使海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开发。

2.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惠来地区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

家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与本省海洋院校结对子,强强联手,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3.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惠来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力发展电力业、化工业、船泊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创新,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做好珊瑚礁的扩大建设、港口海龟原始生态保护,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惠来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4.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1)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2)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3)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资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4)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无疑将会实现惠来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5.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特别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项目的落户,更要从整个海洋资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虑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由于该海域大部分为浅海区,环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当前国内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和石油有关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关人士称,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面对石油污染这个生态杀手,大海也只能为之变色,其造成的生态污染令人胆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气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

衡,造成鱼类、虾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对海鸟资源、气候破坏之严重也难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潜在危害是进一步扩展到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几年时间里会将有毒物质遗传给后代。而且许多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经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吸取惨痛代价的教训,要有“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近海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也要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

6.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沿岸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认识并让他们自觉维护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结束语

惠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将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认真权衡经济利益与环境的矛盾,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来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第三篇: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 [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第二,高产高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第三,改善生态,持久发展。在技术配置上,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资源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由此可见,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体系的发展阶段则是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水平的反映。这就要求今后农业生产制度改革要以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为指导,大力研究推广集约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可持续农业理论体系,使之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因此,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向高产高效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聚焦,对加速可持续农业发展极为重要。

2.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成就[4]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村要素市场逐步发育;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集体经济巩固壮大的同时,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快速发展;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3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6]。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1)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结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2)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近800kg/666.7m2;(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国内专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归纳有以下8种提法:

1)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做法是多样化种植,草田轮作;作物与畜牧混合经营,均衡发展。其核心是不用或省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生产单位内部资源,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产。其实质是有效利用生产性投入,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单位的净收益。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是由美国最先提出来的,并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和衣阿华州的一些农场开始实践,但在其他地方很少应用。

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它不同于靠低投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而主张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增加农产品生产,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创造无风险或无污染的生活条件。主要措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良种、合理栽培、慎用化肥、病虫综合防治及科学政策。其核心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行现代经营方式,进而实现生产集约化。这种模式也是由美国倡导的并与实际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也称为环保型降低购买性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农业。该模式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降低农场以外(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的投入,强调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效率。此种模式是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

4)生物学派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在培育高生物潜力的品种基础上,采取生物性的轮作、生物防治与有机肥料等,降低农场外部资源消耗,谋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种模式在德国和英国比较流行。

5)综合性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优化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保护环境等。综合性农业通过与生态系统、土壤保护系统、水源保护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的密切关系,实现农业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综合性农业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衡与统一。德国重点发展这种模式。

6)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以提高效率来保护环境;二是以大幅度削减人工合成品的应用来保全环境;三是以人类生态活动区域为中心,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日本盛行此种模式,它与欧美国家不同,一方面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产品不足,大量进口粮食和饲料,水田农作是其主要形式。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作用,进行高效率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二是进行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三是维持和提高地力,对未利用的有机物资源进行开发。

7)劳动集约型可持续农业。主要特点是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目前主要适应于西非等一些劳动投入不足、经营粗放、单产低下、生活贫困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8)土地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农业可持续性,这些国家及地区必须充分地、全年式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实行以提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技术改造。最典型的是我国台湾的“精久农业”、荷兰的“设施工作化高效农业”等。

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可持续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容十分广泛,发展模式多样化,实践效果明显。一是适当减少了农业资源的利用。2007 年发达国家对可耕地、永久性农用地和永久性牧用地的利用率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0.3%、3.8%和 0.9%。二是适当减少了化肥使用。2003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4411.6万t,2006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t,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 400kg/hm2以上,发达国家安全上限每公顷

施用量减少到225 kg/hm21。三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2007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力使用比 2002年减少12.3%。2007年与 2006 年相比,北美和西欧农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28%和 30%。四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呈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约20%依靠增加耕地面积,其余80%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其中,小麦单产将从2000年的 2660 kg/hm2提高到3200 kg/hm2,提高 20%。同时,世界人口仍在以每年增加1.0×108

[]的速度发展,到 2020 年将增长到 7.5×109~8.0×109(2000年约为6.0×109)2。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和综合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得到了持续发展。1996—2001 年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增长37.7%,年均增长7.6%3。

由此可见,当代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国情及农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本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立足于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二是立足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走科技挖潜、合理投入、提高效益的路子; 三是立足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子。基于这种认识,当前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应当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高效率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5.结语

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它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科学化农业,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集约农业代表了一定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农业的发展方向;持续农业代表了农业的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代表了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聂振帮.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4]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M].第三届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2001年10.[5]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霍焰.吉林大学2013年6月.[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生态农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第四篇:文明与可持续城市化

文明与可持续城市化

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城市化。目前,中国有660多个城市,城市化比例达到41%左右。据预测,中国每年城市化比例以1.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500个城市,每年有1000万左右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认识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全中国和世界普遍关注的21世纪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中国城市特色危机的“六个盲目”性

(1)盲目拔高城市定位。中国一共有661个大中小城市,其中竟然有182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如广州提出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具有强烈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和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2)盲目提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市的市长,也片面地认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城市生态良好。

(3)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搞形象工程。如有一座城市其实特别困难,特色是养奶牛,市领导下令,拓宽了一条大马路,在路两旁刻了许多花岗石的牛雕塑,有300多个。这个工程花费了上亿元,而这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中,城建资金只有2000万元。在“形象工程”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城市规划中的盲目性。

(4)盲目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片面强调防止道路交通堵塞,而规划建造大马路、立交桥和拓宽旧街道。决策者们是坐小汽车的,他们希望能加快行车速度,以至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布置超宽的马路、不分青红皂白地拓宽机动车道、砍伐人行道树、取消自行车道。个别城市还对取消自行车道予以立法。

(5)盲目地进行功能分区,片面强调功能单一的各类园区。

(6)盲目地体现第一责任人的权威。认为我既然是城市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有绝对权力修改规划。这麻烦就大了,有的城市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城市总体规划是第一资源,总体规划错误就会导致建设错误,而建设的错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二、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化、现代化

以“城市范式”来考察人类城市的变迁,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四种范式:“商业范式”的城市、“工业范式”的城市、“生态范式”的城市、“文明范式”的城市。文明城市称号是在当代中国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同时,当代中国的文明城市又是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是富有市民凝聚力、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城市。

文明城市作为可持续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理想选择、理想模式,必然体现并实现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中,必然要以文明城市的实践结果来验证和支持。2005年文明城市的评选表彰,2008年以及未来每 3年一次的文明城市评选表彰,其本质是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应走文明发展道路。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文明的水平在总体上反映城市的可持续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全国从2005年开始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区评选表彰,以《测评体系》为标准和尺度,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测评体系》正在成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工具。

三、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的实践路径

(1)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集中表现在四个层面:在行为方式层面,表现为市民在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中展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及市民普遍认同的习俗和习惯;在规章制度层面,表现为政府部门的为政风格,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在文化生活层面,体现为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精神气质,各类重大活动中的民俗民风,大学和学术团体的文化流派与风格;在城市景观层面,表现为渗透在城市规划布局、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中的精神风格与气质。

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历史的积淀,必须兼具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和城市自身的个性。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的“筋”和“骨”,文明城市建设铸造了城市的“气”和“神”,凸现出“城市水平、城市风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发掘城市文化、历史与亲和力,提升城市的品位与魅力。城市的品

位与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摩天大厦和繁华的街面,更在于它的文化、历史和亲和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又要营造城市空间的人文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用人文精神塑造社区,使之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既保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至上性;既尊重个人的自由空间,又培育人际关系的亲和氛围。在弘扬实践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2)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全面规划市民素贡建设,培育市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培养市民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玫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突出对“公共空间”、“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关怀,提十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的标志是: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与机制。文明城市的创建通过对突出“公共空间”、“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关怀,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与机制建设。

(4)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中性化、均衡化,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多元文化能在合理的空间配置环境中和谐共存共生。比如:政府在住宅社区中应强调多样化的人群结构、多样化的房屋设计、多样化的住房契约、差异化的价格、混合的功能、明晰的公共领域等。混居虽然会触及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问题,但适度的多样化混居可使低收入阶层享受到较高的福利设施,尤其是高质量的中小学,以减少其子女再度陷入贫困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收入阶层的近距离交流,有助于增进理解,提高其生存能力,化解阶层隔阂。多样化混居的比例一般为4:1,低收入阶层占五分之一。事实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是这样做的,较有效地化解了阶层之间的隔膜与对立。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实施“政府公屋”工程和配套的公积金制度,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篇:5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二零一一年六月

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水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六.国际经验

一.水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老子)

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们赞美水,是因为水的重要。没有水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适宜的气候需要水

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生命离不开水

成人体重的60-70%,儿童体重的80%是水,以便保持生理代谢并维持体温。所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是支撑一个地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乃至政治文明等各种文明的基础。

水必须有合格的质量和足够的数量才能满足要求。基本水质:

饮用水水质、灌溉水质、工艺水质、生态水质 基本水量:

饮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态需水量

基本水质是合格的,基本水量是足够的,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中国的水问题总体上体现为:

水质不合格

水污染

水量不足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 水资源紧缺 → 水危机

(一)中国的水污染

全国水资源分为10个一级片区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2009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一)中国的水污染(河流)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55.0%、24.2%和20.8%。

珠江、长江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09为轻度)、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海河水系63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28.6%;Ⅳ类水质断面占14.3%、Ⅴ类水质断面占6.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8%。

(一)中国的水污染(湖库)

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Ⅳ类占21.4%;Ⅴ类占17.9%;劣Ⅴ类占39.3%。太湖、滇池、巢湖三大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南四湖、镜泊湖和鄱阳湖为Ⅳ类,洞庭湖为Ⅴ类,达赉湖、洪泽湖和白洋淀为劣Ⅴ类。

昆明湖为Ⅳ类水质,西湖、东湖、玄武湖、大明湖为劣Ⅴ类。

(一)中国的水污染(海域)

近岸海域四类、劣四类总面积为37665平方千米。渤海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为中度污染。在渤海和东海海域,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低于60%; 其它海湾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 其中杭州湾最差,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一)中国的水污染(地下水)

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

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全国约有7000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一)中国的水污染(污水排放)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72.0(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

氨氮排放量为127.0万吨,比上年下降4.0%。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水资源量)

年降水量654.8毫米,降水总量为62000亿,44.2%形成水资源 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 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矿化度≤2g/L)北方6区占16.8%,南方4区占83.2%

境外流入233亿;流出6057亿,入国界河647亿;入海16100亿 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083亿

中国水资源量总体良好?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供水量)总供水量5910亿,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 地表水源占81.2%,地下水源占18.3%,其他水源占0.5% 北方6区占44.4%;南方4区占55.6% 南方地表水源占90%以上;北方地下水源占有较大比例

华北的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80%利用浅层地下水;20%为深层承压地下水

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地直接利用海水411亿,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用水量)

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占2.0%(人工措施补水)

与2007年比较,增加91亿,生活用水增加19亿,工业用水减少7亿,农业用水增加65亿,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单位用水量)

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升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升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93立方米

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

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三)中国的水危机(水少但需求大)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

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

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2%

然而,中国需要养育世界20%的人口(人-粮食-水)

维持世界的经济总量的6.5%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8%

单位耕地的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70%

(三)中国的水危机(分布高度不均)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45%,耕地面积65%,水资源仅占19%

水资源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全年约60%-80%的径流量都集中在汛期的3-4个月内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困难

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水资源总量的30%左右(?)

(三)中国的水危机(用水量大可用量小)

农业灌溉效率低、单位工业耗水量大,加之人口多

中国成为世界用水第一大国

总量已近枯竭:

总可用量 27000 × 30%(?)= 8000

已用量

6000

用水量还在增加!2025年人口16亿,用水量8000亿

时空分布不均 + 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 严重水危机!

(三)中国的水危机(严重的后果)

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确保7亿吨粮食底线是政治,需增加1500亿农业用水

经济发展难以维持

经济发展是政绩,也是政治,会继续用水

当用水量接近可用水量时,为了生存,生态水量将为零

没有基流,生态环境趋于崩溃(不是政治?)

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质沉陷、海水在河口入侵、……

水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 ?政治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导致中国水问题的原因很多:

根本原因是水少,用水多。

家大、业大、人多,必然用水多。

我们要成为大国,成为强国,成为强大的国,用水还得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话是:发展是第一要务。

因此,研究水问题的对策,不只是为保护环境,主要为了发展。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开源?

没有源了,基本开完了。

节流?

工业单位产值耗水量已降低到10年前的三分之一,进一步降低需要巨大的技改投资和技术进步,或者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生活用水总体不能再少了,少了不卫生;

农业用水降低1000亿,需投入4万亿(?)提高灌溉效率,维持产量

生态用水已经基本为零了,也就不用减了。杀富济贫,资源再分配?西藏之水救中国?贝加尔湖?

原来富的也开始变贫了,且投资巨大,进展缓慢,生态后果未知 海水淡化?

淡化成本高,每立方米8元,需远距离输配。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在哪里? 根本对策是实现水的 循环利用!

而循环利用的的关键节点是 污水处理。

温总理号召:污水要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水资源总量

27000 亿 可用水资源总量

8000 亿 现在用水量

6000 亿

未来用水量

8000 亿(2025年)

现在污水量

570

亿(水利部数据758亿)未来污水量

800 亿(2025年)

27000

8000

800 800亿污水将污染27000亿水资源,从而无法保证8000亿的用水量

建设现代排水系统,将800亿立方米污水全部收集,全部处理,全部深度处理再生,恢复使用功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

现代排水系统: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参与水资源配置,是水循环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排放标准将直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

传统排水系统一般被理解为:将污水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到2009年底,中国建成,70000 公里排水干线 ;

1998 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1立方米/日。正在建设着,2010年将建成,95000公里排水管线;

197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5522万立方米/日。到时,污水处理率将超过85%,虽然还需建设15000-20000座

村镇小型处理设施,但总量不大,传统排水系统的建设将趋于结束。

随着发展,排水系统不再是单纯控制水污染,内涵多了:

雨污收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污泥处置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对排水系统的要求高了:

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可理解为:

通过对雨污水的收集实现对污染物的全收集;

通过处理实现对水和水中所有物质的全回用。我们说,传统排水系统已经转变为

现代排水系统。

现代排水系统的任务:

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

排水服务、公共卫生、排涝、水污染控制、再生利用… …

协助水的正常水文循环

将社会循环融入自然循环

协助物质的正常生态循环

碳、氮、磷、硫… …

在中国构建现代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解决

雨污水完全收集、污水深度及超深度处理、污泥处置及正确地资源化等问题。

雨污水的完全收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基于初期雨水处理的排水体制问题

合流制系统的控制问题

渗入/入流(I/I)及渗泄漏问题

河湖倒灌问题

管理手段不足

污水变成了新水,雨水将变成新污水

有机污染物达标率尚可,基于一级A或一级B的氮磷无机营养物质达标率低;

即使达标后排放,水环境质量仍不能改善,致使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处于改造中;

污水经再生处理后,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实际为“半再生”。

本质上,排放标准应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才能

维持正常的水文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

二级标准

一级B

传统生物处理技术

一级A

CODcr

≤ 30

mg/L

NH4+-N ≤ 0.5

mg/L

TN

≤ 5(8)

mg/L

深度处理技术

TP

≤ 0.2

mg/L

CODcr

≤ 20

mg/L

NH4+-N ≤ 0.1

mg/L

TN

≤ 1.0

mg/L

极限去除技术

TP

≤ 0.05

mg/L

传统生物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在实践中研究)

传统有机污染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传统无机营养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深度处理技术(需要技术进步中减低能耗与物耗)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高级物化处理技术

深度生物处理技术(如曝气生物滤池、反硝化滤池等)

极限处理技术(需要研发)

TDS的降低?

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

碳循环技术(避免CO2)磷循环技术(磷回收)

氮循环技术(避免N2O)硫循环技术(硫回收)

中国年产污泥3000万吨(80%),处理处置刚开始

环境问题

卫生问题

需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基于物质的生态循环

需要正确地资源化:回到土地

污泥传统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

高效厌氧消化技术

(缩短停留时间!)

高效生物发酵技术

(降低能耗、物耗及土地消耗!)

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去除技术

重金属去除与钝化

持久性有机物的破解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北京

昆明

合肥

等地已经开始了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其他措施的碰壁,全国必将全面开始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北京市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

全部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或超深度处理改造

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建设水循环系统

雨污收集系统的改造

污泥处理处置与正确地资源化

总投资60-80亿人民币

现代排水系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控制水污染,还将成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六.国际经验

(一)澳大利亚

澳洲的水资源量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严重不均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正在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26% 成立了国家污水处理后做为饮用水的技术联盟

提出了7步技术策略

(二)新加坡

水资源完全依赖马来西亚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50% 提出了新水-NEWATER 概念

(三)以色列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

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75%,农业节水技术先进。

下载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论文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 正文 产品名称:手机 第一章主要零部件 手机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液晶屏、机壳、按键、电池、主板、天线、音响、话筒、排线等。 第二章各零部件的......

    2002中国上海优秀企业赴越南投资贸易与产品展示会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至此,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外汇储备占世界40%,国内生产总值和对......

    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1[大全]

    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问题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半年多的时间内,农畜等产品出口不断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严重影响了这些产品的出口,且有加重趋......

    中国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

    中国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 非常荣幸参加中国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交流会,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参加自贸区相关知识培训,虽然学习时间不长,安排的课程不太多,但......

    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读后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 读后感 班级:14人资一班 姓名:张靖超 学号:1410800409 指导老师:李太 (一)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从巴尼在......

    西藏地区环境与可持续(精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五篇范文)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吴翔宇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实现水资源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