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走读利弊分析(范文)
高三走读利弊分析
感谢叔叔阿姨对我的支持,第一次在群里发文,感觉上来不加对走读本身的说明直接就发房源对叔叔阿姨实在是不负责任。学校一直支持高三走读,但是一年走读下来感觉对走读的全盘肯定一定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今天我想先介绍一些走读的利弊方便大家的选择。
先说优点吧:
1、作为一个走读生,我自己高三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压力。每天都回家,家里家长
一直陪着,感觉像是回到了初中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高三有时候晚上睡到四点多都睡不着,但陪读生基本上这种情况会少得多。我相信缓解甚至可以说是消除高三课业压力是走读的最大优点,当然高三一个人在外面住一定不适用这条,而且有可能会增加孤独感。如果工作日没法陪读推荐周末陪读,效果会特别好。
2、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绝对提升休息质量,我上学期最亢奋的时候有时候熬到两点第二
天也不觉得困。
3、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帮助预防各种病症。高三同学们锻炼减少,抵抗力下降很严重,学校寝室通风卫生条件差,去年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几例肺结核,感冒发烧什么的特别普遍。病症可以说是高三学生的天灾,真的需要重点考虑。走读营养供给比较充分睡眠质量高家庭卫生条件好,绝对是一大优势。
4、高三同学一般来讲脾气都可能会怪一些,宿舍争执发生得特别多。甚至包括女寝都
发生过严重的打斗,这样的争执不仅影响同学关系,而且非常非常影响同学们的心情。
5、高三到最后周末只放假半天,走读的话洗澡和周末住宿都会方便的多。
6、周末增加一天在校自习时间,帮助消化六天的课堂知识。尤其推荐准高三暑假租房
回校自习。
7、一中的学校食堂再说好,饮食安全和营养供给也不能保证。
8、学习时间灵活调整,想学到几点都可以,不用再和寝室同学协调就寝时间。优点先说八条吧,请大家一定要留心一下这些缺点:
1、一般来讲同学们回到家中都会有或长或短的休息时间,这个属于普遍现象,必
须留心,甚至有同学晚上回家连书都不看,这应该属于走读最大劣势。
2、每天最少十五分钟上下学时间,乘以300多个学习日,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况
且虽然说去年没有出过大的交通事故,但是安全问题毕竟重于天。
3、学习气氛不浓,不能和好朋友一起过完高三无疑也是一大遗憾。
4、一年房租大概在20000左右或更高远高于学校住宿费,而且陪读也影响家长的个人生活。
5、每逢大型考试腾空教室走读生必须先把教室内的书籍寄存到留宿同学处,不太
方便。
6、走读生可以申请中午留铺,但是留铺寝室是六人间,一般在高二的寝室楼,中
午会比较吵,午觉质量比较低。中午回家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
7、一人单住增加孤单感,遇到什么问题都会麻烦一些。合租房屋如果两个同学一
起加油效果倍增,但是如果一起玩过高三其后果自然也会非常严重。
感觉写出来自己特别不满意,实在有挂一漏万之感。一般来讲,走读利大于弊。但毕竟对于高三学生来讲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叔叔阿姨应该结合着自己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性格特征、自制能力、生活方式、身体条件、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还有家校距离、房源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审慎选择。
最后为叔叔阿姨提供两条精心挑选的我们这几天收集到的我们自己感觉最棒的房源信息
1阳光花苑30号楼1单元15楼大标间适合一人单住家电家具全齐月租1400 介绍:房东是咱一中12届家长,人特别好
先插入一点背景介绍,阳光花苑每栋楼一般是两部电梯,其中一部在无人使用的时候会自动停靠在1楼,另一部会自动停靠在该栋楼的中间楼层,十五楼正好是30号楼的中间楼层,电梯使用尤其方便,力荐!
家具家电质量大赞
房租价位超低
随时看房
距离阳光花苑北门近,最大限度减少上学时间
14届租房户租期到6月底结束,七月可以安排入住
房租尽量一把手结清阳光花苑28号楼2单元9楼两室两厅(现被改为三室一厅)允许学生合租也适合家庭陪读 家具家电全齐2200
介绍:房东特别热情
房租价位低,而且一把手交清外加特殊优惠
看房方便
随时入住
南北通透,通气效果极佳,极大降低高三患病概率,力荐!
该栋楼电梯休眠时停靠楼层为11层,9楼下楼乘梯方便。而且如若电梯出现故障,乘步梯下楼也不影响正常的上学时长
距离阳光花苑北门近,最大限度减少上学时间
感觉这一个星期我和同伴忙下来,也碰了好多钉子,发现这样的暑期工作真的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发现本来以为是自己有态度去做就能做成的事情到最后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空想。今天看到叔叔阿姨们这样支持我们,特别感动,感觉像是远行至千里之外又回到了家一样。无论这次简简单单的也谈不上是创业的第一次尝试会不会达到我们的预期,也将在大家的呵护之下,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闪着迷人光芒的经历。
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第二篇: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
名校校长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
专家说:住校无谓利弊之争,关键在于三方沟通 胡光伟说:“住校生一周只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有限,所以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交流十分重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到学校找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周末回家的时候,也不要只顾着给孩子吃好穿好,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听听孩子内心的快乐和烦恼。另外,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也十分重要,如果周末把孩子接回家后还忙着打麻将和吃喝应酬,就很难在教育问题上让孩子真正信服。”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肖华琴说:“实践证明,学校多组织活动把德育培养贯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现在的孩子个性和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如果一味说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名校校长详解初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
寄宿制也有优势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招办主任龚绍富认为,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地管理孩子,住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他分析了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比如:校园、教师等场所和资源为孩子提供了宽阔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拓宽学习环境;孩子全天候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充裕、安排紧凑,有困难还可请教同学和老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封闭式管理还有利于减少社会不良场所、不良习气对孩子的侵蚀;学校按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安排生活起居,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有利于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培养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此外,对于工作繁重的家长来说,寄宿制学校能够让家长安心工作。
不少住校生家长担心孩子在校生活枯燥、亲情缺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对此,许多寄宿制学校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作为成都市较早开办住校部的学校,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多年来探索出一套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住校生管理制度,除了在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外,更注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专门的心理保健室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疏导,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周一至周五开设了棋类、球类、绘画书法、机器人项目等活动课丰富学生生活,针对周末不能离校的学生,学校还开展了周末大本营、老师陪同集体购物等活动。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每天专门有老师录制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百家讲坛、东方时空等专栏节目,放在校园点播系统里,每晚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家长必读:哪些孩子适合高中住校
自制力强的孩子适合寄宿
家住丰台区的陈女士这几天一直忙着打听市区内哪所学校的寄宿班比较好,她想让儿子上了高中后住在学校,这样可以省下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住在学校学习气氛比家里好。“家里平时经常有客人来,进进出出地影响女儿学习。孩子上高中后,我想让她住校,这样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张女士说。
还有些家长打算送孩子寄宿是为了图省心。张先生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经常出差。女儿读初中的三年时间里,夫妻俩一直在请钟点工照看孩子。孩子上高中后,他们决定让孩子上寄宿班。“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监督和同学陪伴,我们做家长的既省心又放心。”张先生说。
据了解,一般来说,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也更有规律。与普通学校、普通班相比,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大,学生一天24小时都生活在学校里,可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受外界干扰也较小。因此,不少家长想让孩子寄宿,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上寄宿学校。
记者在采访中从一些学校了解到,每年都有寄宿生退宿的情况。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少了层约束,就在学习上松懈下来,到深夜才匆忙赶作业。时间一长影响了学习,甚至成绩下滑,家长不得不让孩子搬回家中走读。还有些寄宿生因为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有矛盾,不能融洽地相处,导致在宿舍里呆不下去而退宿。
一零一中学教师熊永昌认为,是否选择寄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寄宿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靠自觉,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习习惯好、自制力较强的孩子更适合住宿,住校生活还能使这些优点得以强化,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让孩子进寄宿班,不能只图方便或省心,而要从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时,也要注意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和管理是否到位。
孩子住学校 家长别撒手
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让学校进行监督和管理,一些家长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自己不用再操心了。有关老师认为,学生寄宿到学校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仍然必不可少。家长要与孩子、老师多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陈先生的女儿圆圆上高中后就在寄宿班。陈先生平时偶尔和孩子通个电话,但很少细心地沟通。他觉得,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肯定出不了什么问题。圆圆每个周末回到家里,忙于工作的陈先生和妻子也没时间陪孩子,顾不上和孩子聊天谈心,经常留下圆圆一个人在家。“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周末也不愿回家住,问她遇到了什么问题,也不愿跟我说。”陈先生后悔地说。
家住宣武区的初三学生家长陈女士不太愿意让孩子住校,“儿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等方面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期。如果在学校寄宿,我担心自己监督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一零一中学有关教师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后,不能从此就不管不问了,不要让孩子“游离”出家长视线,家长要时常与孩子、老师联系、沟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人际关系交往以及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孩子双休日回家时,家长要尽量陪在他们身边,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电话联系,这样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也利于孩子的成长。
住校让他学会照顾自己
聂鸣(化名)是北京四中高一学生。从去年上高中,开始校园寄宿生活。他说,住校以前,衣服都是由父母洗,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上了高中,离开家开始宿舍集体生活,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
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打水、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琐事很烦,不愿干。他曾经对着一盆脏衣服束手无策。可后来他想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一辈子。于是,他把寄宿生活当成一次体验和锻炼。现在的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住校的日子里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在学校,他还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以前他在家一会儿想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脑,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学习上。住校比较有学习气氛,晚上有晚自习,别人学的时候,自己也跟着学,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不会做的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住校让他学会了很多,感觉每天生活得很有规律也很充实。同宿舍的同学都是同龄人,能聊到一起去,很开心
高中住校必读:对舍友要多一点包容心 2008-08-27 来源:新浪博客圈
虽然孩子已经跨过了中考这道“坎”,但不少家长的担忧还在继续:孩子升入高中选择住校,能适应集体生活吗?能与舍友友好相处吗?
内向女儿住校能合群吗?
金女士(高一新生家长)
这几天,我们忙着为女儿打点行装,因为一开学女儿上高一就要住校了。
女儿选择住校,我们不反对。因为家里离学校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住在学校,可以省下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多用一些到学习上。另外,孩子住在学校,学习气氛可能会比家里好。晚上有晚自习,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不会做的题还可以互相讨论,而在家里,孩子一会儿喝喝水,一会儿看看电视,容易分散精力。另外,女儿长大了,我们也想借住校培养培养她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
尽管决定让女儿 “放飞”,但这两天我的内心还是很忐忑:在我们的三口之家,女儿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舒适自在,而住校,一个集体宿舍好几个人,女儿或许会很不习惯;女儿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在学校她能吃好睡好吗?打水、打饭、叠被子、洗衣服等等,这些事情她自己能对付吗?我更担心的是:性格内向的女儿合不合群?能不能与舍友和谐相处?
我曾经有一老同事的儿子上高中住校,因为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闹矛盾,不能融洽地相处,最后导致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情绪,不得不选择了退宿,并且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遇上这类问题。
有朋友安慰我,这种担心于事无补——— “船到桥头自然直”,要相信孩子到了新的环境,具有重新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但我内心还是有些七上八下。我心里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女儿真的不适应集体生活,我们就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租上一套房子,住上三年。不过,我最希望的还是女儿能融入学校的大集体中„„
孩子发言
对舍友要多一点包容心 曾同学(厦门某高二学生)其实高中住校,舍友间的“摩擦”很正常。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个体性格都不尽相同,“相看两厌”导致的语言冲突也在所难免。回头来看,我觉得与舍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包容”。
因为有同样的爱好,我曾和一位男同学在刚住校一段时间内相处得很好,但是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彻底决裂了。因为那天,晚自习回到宿舍,我发现他又坐在我的位子上和舍友聊天,旁边还有几个其他宿舍的同学,我心里“嘎嘣”地不快了一下———他经常如此。在我看来,这不仅打乱了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了我学习。
我放下书包后便坐在舍友的床上听他们聊天,希望他们一会儿就走,没想到他们越聊越起劲,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我下了“逐客令”,轻轻踹了他一脚说:“哎,滚啦(男生之间说话没有什么客气的,这是习惯)。”他转过头来,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不要啦!”我突然火就冒上来了,心想:“你是我朋友,怎么一个劲烦我啊你!”我冲他恶狠狠地来了一句:“你再不走,我找生管!”他一愣,冷冷地回了句:“你去啊!我等着!”
话已出口,我放不下面子,一个转头就冲下去找生管。生管老师上来把他臭骂了一顿,这个过程中,他始终瞪着我,眼睛里充满着愤怒和仇恨,我也不示弱,一直用轻视的眼神冷冷地对着他„„
为此,我们有近一个学期没说过话。冷静下来,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幼稚,当时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沟通。班主任不知是因为知道了我们的关系还是为了学习互助,把他调回了我后排。慢慢地,我们了解多了,过去的不快乐被“屏蔽”,我们现在变得很“兄弟”,即使他偶尔再和同学在宿舍里狂聊,我也没有不快,我会心平气和地去公共教室学习,或者戴上耳机看书。我们都开始学着适应对方,把之前没上完的课 “补上”,虽然有点迟,但效果却很好。
我想说的是,舍友之间的矛盾难免,关键还是要勇于面对,善于化解。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不快就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与舍友之间出现矛盾时要有两颗心:一颗平常心,平常看待这些事,在时间的帮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然后是包容心,对舍友多一些包容,有时,“忍耐和退让”能让我们获得海阔天空。
家长心经
鼓励孩子发现舍友优点 曾女士(高二学生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也曾经在让孩子住校还是不住校之间摇摆了好一阵,但儿子的态度很坚决:住校!不然没有机会和同学交流。的确,儿子上的是全住宿高中,如果不住校,和同学交流的时间自然比较少,孩子不喜欢“游离”在班级之外的感觉。
对孩子的住宿问题,我认为家长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解决与舍友相处的这类问题;二是如果孩子的确因为舍友关系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时,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面对。
我儿子在高一住宿开始不久就对我说:“我不住宿了,我要回家!”面对情绪激动的儿子,我没有指责他。我只是问:“告诉妈妈,为什么又不想住校了?”
原来,儿子的舍友不守舍规,身为“舍长”的儿子对一些舍友的“违规”行为看不顺眼,而几个舍友也不买儿子的“账”,导致彼此关系紧张。我心里很清楚,儿子是那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孩子,因此他也希望别人也能像自己一样遵规守纪,但往往事与愿违。
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我对儿子说:“你最好不要只看到舍友的缺点,要多发现舍友的优点,说不定他们很肝胆,很能吃苦。你试着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你的舍友,如果这样你最后还是觉得无法和他们相处,那我们下学期就不住校。”
我的这种态度让儿子平静下来了。与此同时,我与儿子的班主任联系,了解到孩子在校与同学相处的情况,结果和我预想的吻合:问题在于儿子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舍友,矛盾自然发生。我知道其实儿子是一个宽容、上进、乐于助人的孩子,住校,是对孩子的另一种磨砺。
一句话,当孩子与舍友相处出现问题时,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孩子就不会“不合群”。同时,要让孩子看到希望,让孩子明白,家是他们永远的“港湾”。
名师讲堂
若出现矛盾多反省自己
张咏(厦门科技中学副校长、《学堂》专家顾问团成员)
高中住校,宿舍是孩子与同学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除上课外,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此,如何与舍友处好关系的确对每个孩子来说都很重要。
每个人从个性到生活习惯都会有差异,而不同的人在一间宿舍朝夕相处,“矛盾”、“摩擦”必然难以避免。孩子能不能 “合群”,关键在于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矛盾”和“摩擦”时如何化解。
其实,只要做好以下几点,舍友便会成为朋友,“内向”的孩子也能“合群”:
第一,假如出现矛盾或者问题,先反省一下自己:错误是不是在我身上?即便他人有问题,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一般情况下,倘若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人都有问题,“矛盾”便有可能激化,“摩擦”便可能升级。
第二,要多注意他人的优点,最大限度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要把别人的缺点放大)。你和舍友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并不代表你是完美无缺的,而是说彼此都包容了对方的不足。做到了这点,舍友就能友好相处。
第三,要注意细节,比如,自己的卫生问题、别人的生活习惯等等,要多包容别人,多审视自己。舍友之间要相互尊重,真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第四,住校后,家长们对孩子也不能不管不问,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与老师沟通,这样,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当孩子周末或节假日回家时,家长要尽量陪在他们身边,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电话联系,增进亲子感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孩子选择住校,孰利孰弊?
每年中考前后,就孩子住校与走读之间的选择很多家长都会很纠结,本周三晚,几个家长相约就这话题展开讨论,考虑到周三晚因学习不能参加,就这话题先写一些个人的看法。
其实利与弊这一问题,感觉都是针对各人而言的,“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人的情况不一样,孰利孰弊,只有自己最清楚。对于我个人的经历与感受而言,选择孩子住校的利是大于弊的,既然是说利弊,那就先谈谈利吧。
1.首先单就孩子这一方单独来说。
(1)从孩子的适应力与处事力上来说。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可能永远老鹰护小鸡似地把孩子围在身边,早晚总有放飞的一天,住宿生活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高中不住将来大学总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高中就选择住校毕竟还能与孩子同一座城市,有不适应家长能及时地帮助孩子调整,对日后大学异地生活的开始会比较轻松地适应。研究发现大学期间抑郁症的早起很多都是因为离开父母环境不适应,尤其个性孤僻些的孩子没有交流,不会与人相处,所有不适的情感淤积在心里不能得到及时的梳理。
学校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离开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去学会与同学伙伴们的朝夕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忍让,互相学习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日后独立面对困难挫折的解决能力很有帮助。家长不要以为孩子都是温室的花朵,怕它受到伤害留在身边,借口熬过高中三年到大学住宿再说吧,其实越是怕其结果反而是越容易受到伤害。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宜早不宜迟,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越早培养相对也越容易。
孩子选择住校,家长不单单要配合他开始的一段不适应期,帮其“断乳”,对家长来说自身也需要个适应的过程。我有个朋友,当初下定决心让孩子住宿,可是只过了三天,这家长就急着把孩子带回了家,她说我无法适应孩子不在身边,这么十几年来我已习惯了孩子在身边,离开她我不行我不放心,我不多想了,能放在身边多久就多久吧,我要照顾他。我很无语,她不愿意承认,其实让孩子留在身边更多的是为了她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更需要克服对孩子哺乳的依赖。天下哪个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但任何事物要用长远的眼光,自己就没有个适应能力,这样的家长日后怎要求孩子做到适应性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个惰性,日子过惯了一个模式,能拖一天就一天,不愿意轻易地改变,任何改变的开初都是很痛苦的。
(2)从孩子学习上来说。
住校晚上学校会安排晚自习,学习生活的节奏相对于在家里来说会更有规律,同时当一个孩子处在大家都很认真专注地学习作业的环境中,那种气场,气氛相对于其晚上独自在家学习作业更有利。当然前提还要先看看学校的情况,想想当初为何孩子们要考名校,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日后住宿时学校整体的学风与管理对孩子的影响力。另外当孩子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住在学校可以有时间与同学及时地探讨,有机会向老师请教。
虽说学校晚自习有的走读也能参加,但来回或接送的时间不如直接就花在了孩子的学习或休息上更实在些,尤其当孩子们以后进入高三,时间简直是分秒必争的了。同时现在马路上的交通状况也不是那么好,住校相对安全些。
(3)从孩子的睡眠休息上来说。
住校孩子的睡眠能得到保证,在家孩子也许要进入到安静的学习状态,之前会有一段的时间磨蹭浪费掉,而到了夜晚十一、十二点还在不停地作业做下去,而通常家长这时总会忍不住地催孩子“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其实所有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弄得弄得孩子烦而焦虑,双方都很疲惫。而在学校里,学校吃完晚饭6点就立刻开始晚自习做作业,同时晚上会有个统一熄灯的时间。睡眠能得到保证,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目前孩子们才高一,打疲劳战不是长久之计。(4)从孩子对待物质享受上来说。
孩子原先住在家里,锦衣玉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金钱的安排没有个概念,住校需要他独自去合理安排,这锻炼了他合理支配的能力。同时过上了学校艰苦的生活也知道了节俭,住校每天穿着学校统一的校服也没有了对衣服上的要求,吃着一样的饭菜,住着一样的房子睡着一样的床,少了孩子们之间的物质攀比,让孩子忽略了许多物质上的享受,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2.其次就我作为家长这方面而言,感触颇多。(1)孩子住校,家长也有了自己的时间。
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是我的希望,我的未来,于是乎,就把自己的所有的希望与寄托都交给了孩子。因为这份寄托,于是对自己也没了要求,工作上能混则混,混不下去干脆就辞职陪读,美其名曰我是为了孩子你主动放弃了工作,我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了。生活于是就是整日里围着孩子转,对着那渐已快成人的孩子唠叨说道理,其实这么大的孩子论道理也许真让他们来说,说得会比你多比你好,效果可想,会好吗。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与其花精力在孩子身上去说教去监督孩子,不如要求自己也上进些,不断提升自身为好。也许会说反正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上进个啥,这辈子我就这样了。你自己都认命了,还怎样要求孩子去努力创造人生呢。
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得到什么,但家长自身努力的状态孩子会看到,激励孩子会是更好的榜样。曾经对元儿说,你努力学习,我努力工作,我会争取配合你为你创造更好的生活,你要为自己去创造你的将来,我们一起努力。孩子是个体,在要求孩子优秀的同时,先要扪心自问我自己是不是个优秀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时家长一定不要放松自己,整日里得过且过,嘴巴不停叨叨絮语的教条主义。
(2)另外因为孩子住校,感觉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因为住校,家长与孩子互相见面的机会少了,在一起都很珍惜。原来元儿在家,当我给他说一些他不认同的事情时,他会很不耐烦,有时甚至还会顶嘴。但现在这半年下来,发现即便对于他再不认可的事,他也会说好的,我知道了,或笑着对我说,让我再考虑下好吗,因为他不愿意看到我不开心,会顾及到父母的感受了。而我也少了很多啰嗦的话,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关心与赞扬,即便是批评也比之前孩子更能听得进去了。“物以稀为贵,话以少而精。”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3)感觉到了孩子的那份感恩,并且他会表达出来了。因为住校,元儿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晚自习后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干嘛呀,吃饭了吗,吃的啥呀,要注意身体,早点睡早点休息不要太辛苦之类的话,说得我每次总是一阵的感动。当我问他缺不缺啥给你送的时候他会说,哦,我这啥都不需要,你放心好了。当我说对他说我给你买了啥的时候,他会说谢谢妈妈。这在以前他住家里的时候他是不会说的,每天理所当然的也没觉出好自然没啥好说,而现在因为住校他开始知道对家有了想念,对亲情的想念,对我也就有了更多的关心,电话里也会不由自主地更多地不羞于表达出来。任何事物有利必然也有弊,不可能两全,说完利那么再来说说孩子住校的弊吧.(1)首先感觉住校最大的弊端就是孩子在长身体的关键时刻,饮食得不到全面的照顾。学校食堂的饭菜在营养配备与健康得不到保证。饭菜的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其次孩子每次去食堂吃饭也像打仗一样,动作要快,秋冬季节有时孩子的饭菜都是冷的,吃了对肠胃自然很不好,同时因为快所以也就谈不上食物的细嚼慢咽。初三高一的孩子们这时对营养的要求很高,食堂虽然是会考虑但大锅饭自然也不能适应孩子们。对于先天那些身子骨比较弱的孩子来说,感觉这点是致命的,生长发育错够最好的时机,日后无法弥补的,对于这样的孩子还是选择在家比较好。
(2)其次孩子住校家长虽说是有了的时间,但因为这样,有时就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向也是很遗憾的。
不过,只要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入正常的轨道问题也不大。而对于平时自律较差的孩子来说,学校的老师要管一个班的孩子,不可能人人都兼顾到,所以,少了父母的监管,住校的话可能即会影响到别人的正常学习也会因为缺乏监管而放任下去。所以选择住校一定要因人而宜。
(3)因为缺少时间相互沟通,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孩子们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变化。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弊端,要想解决这点弊端,只能是争取做到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不要怕难为情,做到与老师多打电话多问,和孩子多打电话多沟通,就如元儿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问候但电话里能反应出他的心态与情绪,同时传递的是爱,情感就不会缺失。
苹果到底是削了皮吃好呢还是留着皮吃好,到现在科学家也没个统一的说法,所以孩子选择是住校好还是不住校好呢,也没有个一定,一切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孩子。有时甚至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性别来看,关键要取利大一方。当然多参谋借取下别人的经验或体会也是很必须的,好在初三的家长们还有考虑的一段时间。同时在住不住校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先征集下孩子的意见,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一开始都是不愿意选择住校的,不妨与他一起分析利弊,考虑得周道些,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轻易去改变,你的改变退缩给孩子带来的将是影响其一身的两个字:“逃避”。
前面就说过“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每一片树叶都一定有属于它的那片绿,祝福孩子们,愿他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健康成长,进步每一天.
第三篇:化粪池利弊分析
化粪池利弊分析
1、化粪池原理
大致来讲化粪池污水处理,分为四步:过滤沉淀-厌氧发酵-固体物分解-粪液排放。一般来说,把一个大的池子分成三格或四格,三格叫三级化粪池,四格叫四级化粪池。污水首先由进水口排到第一格,在第一格里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及寄生虫卵等物沉淀下来,开始初步的发酵分解,经第一格处理过的污水可分为三层:糊状粪皮、比较澄清的粪液、和固体状的粪渣。经过初步分解的粪液流入第二格,而漂浮在上面的粪皮和沉积在下面的粪渣则留在第一格继续发酵。在第二格中,粪液继续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渣厚度比第一格显著减少。流人第三格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格功能主要起暂时储存已基本无害的粪液作用。
2、化粪池弊端
(1)结构:目前建筑所用的化粪池种类大致可分为砖砌、钢混、以及玻璃钢化粪池三种。砖砌池如果想要正常使用,必须要先进行排水,施工时还要做好内外防水,否则用时不长,池子就会因粪液的腐蚀而渗漏,内部也会发生板结现象,从而丧失它所应起的作用。钢混池在施工上要比砖砌池稍微简便点,但是如果碰上大的工程,需要100立方或者以上的池子,钢混池就会显得有些麻烦。因为钢混池一般都是一个立方一个圆管,发果需要多立方的话,就要一个一个垛起来再进行勾缝组装,如果一次百十立方的话,仅吊装也需要一天的时间。组装时如果稍有疏忽,出来的工程就也是直接渗漏,而且钢混池子也是内部容易板结,处理污水的作用一点一点丧失,直至完全失效。
(2)管理:化粪池做为过渡形式将长期存在,必须大力加强化粪池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定期清掏制度。据某市三个住宅小区调查情况,两年以上未清掏的化粪池占总数的 80%,有些自投用以来从未清掏。在化粪池的管理中,需要定期用漂白粉消毒,以增强处理效果,改善出水细菌指标,但过于频繁使用漂白粉影响正常发酵。
随着经济的发展,考虑到XX社区距舞钢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较远。社区应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取代化粪池,从而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程度,保证污水处理效果,以保护环境,减少水污染,同时也解决了化粪池的二次污染问题。
第四篇:同学聚会利弊分析
自己操办同学聚会的利与弊
同学聚会是我们每个走出校门的学子们经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对于这样的活动大家基本上都很乐于参加,就是因为我们有浓浓的同学情谊在。可是聚会到底是自己办还是寻找第三方协助举办呢?
之前大部分校友都觉得自己办好。大家认为有几大好处。
1、自己办可能感觉会省点钱,花费小。
2、而全程参与组织的几位同学也能感受到为同学做事的一种快乐和意义。存在许多不好处。
1、用心操办,大家不满意。自己办毕竟因为个人的专业不在这一块,可能自己已经很用心了,然而结果却不会让大家很满意。
2、时间有限,精力不足。走出校门以后的同学基本上都比较繁忙,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事情中去。聚会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
3、没有新意,影响下次聚会。如果比较顺利,整个活动组织好了那还比较好,万一没有做好,聚会让大家感觉就是吃个饭,聊一聊,可能难免会让一些同学抱怨,在下次的聚会邀请上可能会挫败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4、没有纪念性,达不到预想效果。一场聚会举办成功,关键看他留下了什么,如果大家聚会后没有感觉,生活没有一点变化,那么这次聚会是失败的。试问,“花钱买不到东西”这样的聚会,谁愿意再一次参加呢? 这么多问题摆在你面前,还觉得自己办可以吗?所以我推荐大家最好是能自己参与其中,并与第三方专业聚会团队联系。一方面自己也切身参与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中,另一方面有专业人员协助,相信这样的一场聚会一定是成功的,也是大家满意的。
第五篇:科举制度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时代产生的,通过制度设定和程序化操作,从所有男性社会成员的范围内挑选人才,担任国家行政官员的制度,而且被选拔的人才在理论上可以晋升至皇帝除外的任何行政级别的官职,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官僚阶级是统治阶级(以下详述),科举制度的实施,使不同阶级的社会成员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之中。这种选拔制度,实际上体现了在广大社会成员之中,存在着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公平的机会。这种不考虑选拔对象的阶级属性的选拔方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阶级属性的本质规定性,使低阶级的社会成员有了向高阶级跃进的机会。这样,社会成员的阶级属性不会固化于其出生时所继承的本源性的阶级属性,他所能达到的阶级等级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因此,科举制度大大冲击了社会的阶级属性世袭制的陋规,并最终导致维护世袭的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门阀制度的崩溃。科举制度实施之后,中国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非世袭和奋斗意识勃兴,陈胜、吴广“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诘问,社会成员们的答案是否定性的。由于有了阶级属性跃升的阶梯,社会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未来地位并不是由他们的出身给定的,而是自己当下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奋斗精神和挑战精神,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虽然由于选拔的官员有限,使得社会成员发生阶级地位跃升的机会不多,但是这种机会的存在和全社会范围内(当然女性除外)平等性、以及这种机会提供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确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即使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虽然有限的民主政治制度曾经在社会中深入推行,但是,阶级属性,尤其是奴隶阶级的属性依然被本质化了,在社会中,没有制度化的提供给奴隶主动改变自己阶级属性的公平机会。而在西方中世纪,阶级属性的本质化更是被统治社会的宗教势力解释为人类社会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世袭的严格的等级制是宗教势力和世俗统治阶级维护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不公平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诞生在公元六世纪左右的科举制度,在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上看,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包括实施了科举制度的隋唐之后)阶级之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是阶级差异的重要内容,即统治阶级相对于被统治阶级,具有高得多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垄断性地位。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以世袭制的贵族阶层和非世袭的官僚阶层所组成,前面说过,在科举制广泛推行之后,贵族阶层的势力日益衰落,官僚阶层则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中间力量。因此,被统治的低阶级的社会成员只有进入官僚系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才能实现社会成员阶级属性的真正改变,由于政治权利的差异是决定社会成员阶级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使社会成员只是依靠实业和商业的经营,实现财富的巨大增长,经济地位得到相应的提升,而由于其直接获得的政治权利并没有相应提高,那么该社会成员依旧无法实现阶级属性的改善。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并进而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社会成员唯一的阶级属性跃升的通道,而如果不这样做,在其他领域做得再好,也无法实现使阶级属性跃升的目的。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科举制度将社会中的最大数量的才俊之士的精力和兴趣集中到科举考试中,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达到改变自身阶级属性的目的,而为了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了解达到圆熟的水平才行。因此,这些才俊之士花费了主要的精力,所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有助于科举考试方面的内容,这种关心和研究并非出于兴趣和目的所在,而是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虽然也有部分学人有兴趣研究这些内容以外的学问,但是这只能是一小部分人中发生的偶然现象,只能是在不影响准备科举考试的前提下的“业余爱好”。
由于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挑选行政系统的官员,科举考试的内容必然集中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等政治性的内容上。因此,社会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将最大量的精力集中于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和研究之上。同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统治秩序的需要,必然将论证这种统治秩序合理性的政治理论奉为唯一的、统治性的政治理论,其他政治理论则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斥和镇压。因此,科举考试中对考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不是以其对政治方面的理论创新能力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其对权威政治理论的熟悉度为标准的,因此科举考试的推行并不能刺激政治方面理论的更大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能够一举改善参加考试者的政治地位,进而改变阶级属性,因此,整个社会都盛行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读书的内容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就是对权威政治理论的熟悉。其他的、尤其是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即使研究者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可能成为该研究者阶级地位跃升的凭借。因此,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对不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其他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被社会普遍观点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奇技淫巧”而倍受轻视,因此,这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边缘地位,这无疑大大抑制了中国古代社会在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上的进步。
但是,这种局面的形成决不是科举制度本身的错误,因为从科举制度本身的目的和手段来看基本上是合理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是科举制度存在的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是不平等的,而使科举制度成为改变社会成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由于改变命运方式的唯一性,使社会精英的精力投入方向和行为方式趋同化,并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单一化。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形成阶级差异的因素的重大变化,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通过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来改变自身的阶级属性(后文详述),类似于科举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只是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方法之一,而社会成员如果能成为其他科学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增加经济收入,并改变自身阶级属性。因此,公务员考试只是吸引了一小部分对此感兴趣的社会成员对它的关注,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并不能成为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主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不能限制社会成员的兴趣范围,也并不能遏制社会中科学文化的全面、快速地发展。
但是,这种客观上的抑制性,并不说明中国古代社会从本质上阻碍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由于社会的世俗化,科学的发展不会象对宗教社会那样产生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的巨大作用,而由于科学发展能够带来生产力和军事能力的大幅度增长,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加强,只会对国家产生好处,因此,统治阶级不具有主动地、有意识地严厉打击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而如果统治阶级真正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益处,他们肯定会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科学的发展,为了吸引优秀人士投身科学,统治阶级肯定会将从事科学工作、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的社会成员吸纳为统治阶级的成员,并仿效科举制度建立通过选拔和竞争机制的通向科技官僚的上升通道。同时由于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科技人员地位的上升,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这一切也同样有利于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它的可能的形成是合乎逻辑的,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对科学精神的弘扬远较对统治阶级利益进行本质损害的民主精神的弘扬为易。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在客观上存在对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抑制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类似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裁判所,对一切有悖于宗教教义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思想进行残酷镇压,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鲁诺由于仅仅宣扬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并没
有任何自然科学家是因为其自然科学思想而被统治阶级迫害。
当然,由于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型态还不是民主的社会型态,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不容动摇,因此,与统治阶级政治利益发生密切关系的人文科学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干扰,阻碍了人文科学的发展,使科学精神在这个领域无法充分发扬。但是,政教合一的社会是以宗教和政治的双重力量影响所有科学的发展,是对科学精神的全面压制。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社会、以及所有政教分离的世俗化社会,还是对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和政治对于科学发展的两方面消极影响力完全消除了,科学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扬,各种科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