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古丈金融改革

时间:2019-05-15 12:1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古丈金融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古丈金融改革》。

第一篇:加快古丈金融改革

加快古丈金融改革,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姓名:朱伟才

单位:古丈县信访局

摘要:通过对古丈县金融现状的分析,指出制约县域金融发展的成因:信贷资金供应不足、民间借贷相对活跃、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缺乏层次、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提出了古丈县金融改革的对策与建议,切实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资力度,开放本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关键词:金融发展改革

古丈要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的战略,而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努力去思考、去实践的一项紧迫的、现实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近期开展了对古丈金融发展情况的调研。

一、古丈县金融现状

古丈县内设农行、农发行、建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五家金融机构。其中信用联社在每个乡镇都开设了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设置了6个网点,而其他三家只在县城开设网点且基本上不再办理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产业化建设服务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支撑。由于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和自身经营管理等因素,这五家银行资金总量小,业务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我县宏泰、恒源、恒兴、冶化厂、华源等企业,因技改、扩建和流动资金,都不同程度地需要银行及时贷款支持,但贷款难度较大,一时得不到解决。

二、制约古丈金融发展的原因

1、信贷资金供应不足。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银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银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就20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2亿元,1

农村信用社占2.47亿元,占比90.7﹪)。三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五是因湘西非法融资事件也造成古丈一部分资金流失。

2、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全县50﹪以上农户不需或不敢贷款,借款多向亲朋好友借款。

3、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缺乏层次。贷款品种仅局限于短期流动贷款资金,缺乏针对固定资产更新和改造的中长期贷款,我县“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 的问题,也存在经营个体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

4、全县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受体制转换、历史遗留、产权不清、地方保护、信用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逃债、农户赖债现象时有发生,据农村信用社不完全统计,企业改制逃债1900余万元,行政事业单位“新官不理旧账”1600余万元,农户赖帐户长达数十年不还款的400多万元,金融诉讼效果和执法力不佳,导致部分债务长期悬空。

5、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

三、加快古丈金融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切实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1、政府职能归位,促进社会信用建设。一是政府要妥善处理当地企业改制与保全金融债权的关系,支持金融部门依法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制止和纠正企业通过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工商、税务、质监、法院、金融机构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立足本职工作,联合制裁各种不良信用行为,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的惩治力度。

2、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向激励机制,运用多种手段教育引导农户和企业树立诚信意识。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资力度。

1、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我县民间借贷的存在,是受经济基础、环境及金融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一概封杀,在加强金融服务的同时,必须加以规范,合理引导民间借贷。

2、我县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关心企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符合贷款要求的要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信贷支持。

3、政府要协助建设银行加快恢复工作速度,尽早开展各项业务。要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形式,召开银企座谈会、洽谈会、对接会等积极的为企业融资。

4、积极引进民生、中信等民营金融企业。

5、加入州担保公司业务,并建立县代理业务机构筹集资金。

6、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等应简化贷款手续,增加金融新品种,提高贷款服务质量。

(三)开放本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1、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主机构,而其他金融组织要积极配合辅助,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贷款类金融组织体系(建议邮政储蓄银行要开办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

2、建立健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由政府协调组织,设立由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鼓励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介机构。

3、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尝试建立政府补贴、农户自缴、保险公司承担保费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

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也提出了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培植工业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目标,笔者认为能否成功,加快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古丈县经济局.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2]古丈县信用联社.题名[贫困地区信贷支农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化解建议

[3] 刘 锷.西部地区金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甘肃金融,2006,11.49~50.[4] 王 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6.10~14.

第二篇:改革创新加快甘肃金融发展

改革创新加快甘肃金融发展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2013-08-09 08:27 进入论坛

中国甘肃网8月9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贷款余额两年增长57%,一年的直接融资额相当于“十一五”时期五年的总和……面对这样的发展数据,甘肃金融业有理由骄傲。

盛夏时节,陇原大地万木葱郁,一片生机勃勃。然而,谈起甘肃金融发展,许多人仍然轻松不起来。“不能满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发展滞后。”“增长快,说明发展潜力巨大,就看怎么挖潜……”言语中的“急迫”显而易见。

穷则思变,“急”而思进。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全省重视金融、发展金融、运用金融的氛围愈加浓厚,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工作创新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呈现出欣欣向荣、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夯实发展基础

7月25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3家甘肃金融“地方队”与江苏省3家地方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选派40名后备人才前去学习,从而拉开了我省依托金融发达地区培养金融后备人才计划的序幕。

“这是省委、省政府依据甘肃金融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夯实甘肃金融发展基础之举。”省政府金融办主任陆代森说。

推进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金融是重要支撑和保障。虽然近年来甘肃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跟甘肃转型跨越的实际需求和金融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巨大。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金融总量上,还表现在金融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以金融专业人才为例,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金融专业人才便大量“孔雀东南飞”,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来,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减,但却仍然处于留不住、引不来的状态,导致全省高级金融人才严重匮乏,甚至有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招不到一名董事会秘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底气”,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扩大金融总量、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发展地方金融、改造金融生态等五个方面入手,夯实金融发展基础。其中,为了完善甘肃金融体系,改变甘肃金融机构“残破不全”的现状,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招行引资”的政策措施,把引进金融机构放到了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新入驻的金融机构授予“省长金融奖”。几年来,先后引进了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十多家保险、证券类金融

机构。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还出台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延伸”服务触角,变过去的“退乡进城”为“出城下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目前,农村合作金融已实现机构网点乡镇全覆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实现机构网点县区基本覆盖,融资性担保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并向乡镇延伸,村镇银行覆盖全省一半以上县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步开始恢复以往的服务网点。一个日臻完善的甘肃金融体系正在构建。

挖掘开放合作的“两度”

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通过挖掘甘肃金融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外来活力和“内生动力”。

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省政府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5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共同定位、布局、发展甘肃金融市场,从战略层面构筑“双赢”格局。

同时,为拓宽我省融资渠道,省政府金融办会同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签署《借助银行间市场助推甘肃省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以有效的机制保障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拓宽甘肃企业融资渠道;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金融资金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省政府与国开行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由国开行融入800亿元资金支持我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对内,以政策为引导、制度为保障推动甘肃金融发展,营造重视金融、学习金融、运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催生甘肃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通知》《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实施方案》《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省长金融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金融发展。各市州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市州长金融奖或金融业发展基金。全省14个市州和多个县区政府正式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推动辖内金融工作。去年以来,全省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和企业的项目优势,成功举办了3次全省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对接会,共达成协议金额9856亿元,签约金额3494亿元。

从战略合作到夯实发展基础,再到扩大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金融机构和地方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也使甘肃金融发展迈上了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1182.76亿元,同比增长18.33%,高于全国4.23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迈上8000亿元台阶,达到8050.18亿元,同比增长22.49%,高于全国7.39个百分点;完成直接融资340.24亿元,同比增长113.25%。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简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纵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过程,道路可谓是艰难曲折、几经变迁。从创办之初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的农村合作金融,继而转交给农业银行管理,实际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营业所,到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和农业银行脱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是此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此次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中央的目的就是立志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规范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此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没有从体制上使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村信用社无论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畅,管理职能和责任需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亏损严重,财务风险突出;定位不清,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偏离;决算渠道不畅,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低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和组织制度的改造,必须认可农村信用社趋利经营的必然性,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将农村信用社建成以效益为中心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即是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联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及一级法人,将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实行一级核算。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商业银行之后按照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努力树立“社区金融便利站”的形象,以个人贷款缓解个人创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燃眉之急为突破口,优化对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已经迫在眉睫。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

1.按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切实转换内部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产权清晰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有利于管理和监管,更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应突破合作制的固有观念,建立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模式下的产权管理制度。产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晰责权利,构建完善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把握方向,科学定位,服务“三农”。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组织,把支农服务放到支持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高度抓到实处。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增加职工收入、扩大机构影响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体现办社宗旨,密切与入股社员的联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认真做好支农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业务的不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支农服务条件,以满足“三农”发展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兴旺与衰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上,仍然应进一步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深入持久地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的活动,合理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限额和发放范围,加大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畅通汇路,广开服务渠道。

要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既需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加快电子化建设,解决好汇兑、结算问题,同时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一级管理组织来牵头组织实施。

增强服务创利意识,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收入。现代金融活动中,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

务一起,都是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周转快、盈利高、风险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己网点多、涉及面广、人员多、人力成本低、社会关系宽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4.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活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地方性质金融机构,对于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转变行政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支农能力

5.加强监管力度,落实内控制度,化解金融风险。

要提高资产质量,就是要靠强有力的监管、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做好信贷资产的日常管理,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发放好每一笔贷款,并加强稽核监督,科学管理每个贷款环节,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资金运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严密地会计控制系统,开展整章建制,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同时要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6.以人为本,增强人才资源意识。

农村信用社应重视科技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使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要紧跟潮流的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竞争力,就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农村信用社有无合理的激励科技人员机制,对于其业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打破旧的人事制度,深化竞争机制改革,以经营机制中的选择机制和动力机制作为切入点,释放并激发员工活力。进一步落实能进能出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干部的任用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积极推行考试考核、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群众评议、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等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总之农村信用社的出路就是进行改革,而其改革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道路还任重道远,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摸着石头过河”,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我国全民奔小康做出新的贡献,也使自己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四篇: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

摘要: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终在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最为聚集的温州,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大规模断裂,爆发了温州借贷危机。随后国务院决定成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试图从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着手指出改革的十二项任务进而解决这一问题。一年多后的今天,改革的成果究竟怎样呢?本文从改革的背景,原因,举措入手,着重关注改革的成果及不足,进而得出金融改革的前进方向以及其对我国民间金融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

一、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凭借着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使温州的民营经济越发壮大,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并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骄人成绩。

温州是我国较先进行金融改革的城市,而且它也创造出很多个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第一个利率改革的试点:1980 年,温州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自发开始利率浮动,一举摘除了26年亏损的帽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随后 1987年温州就被全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确认为利率改革试点城市。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的建立:1986 年,成立了全国首创的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东风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被誉为全国首批“民间银行”;第一家私人钱庄的出现,以及最早一批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地方证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民营金融机构和典当商行等等。在这三十年间,温州在经济上取得的硕果累累。

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整体经济虽受影响较小,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利贷崩溃、担保公司链条断裂的现象。此番民间金融链条崩溃蔓延面积广泛,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而温州也难逃民间资本崩盘这股飓风之中。这时候便需要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以解决“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民间借贷**”、“民间资本外投”等等问题。

2011年,这些关键词都与温州这一民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相关联,温州成为民间借贷风险集中爆发的地方。民企老板集中跑路现象,不仅制造了大量呆坏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令维系巨额民间借贷的信用体系濒临破产。如果民间借贷这扇门再被关上,其他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也将面临拆借无门的困境。而且温州的民间借贷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规范。有关专家指出,对民间资本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与约束,因此存在包括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想办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庞大的民间资本寻找一个解决办法。与民间资本庞大无门相矛盾的是温州民营企业对资金之急需和民间信用风险之高。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从2011年下半年起,遭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资本十分充足,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大量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大量中小型企业却融资困难、借贷无门,使民营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凸显。

在上面一系列背景下的催化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6

二、温州金融改革的原因

从2011年年初开始,温州老板或大量外逃,或跳楼自杀,温州金融市场乱象频生,这些老板之所以如此,归根究底是因为企业资金融通出现困难。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随着债务危机的爆发也宣告破产。温州模式究竟为什么会宣告破产?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一方面近年来,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企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抑制;但在国内,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增加需求,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前期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人民币对内贬值,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后国家为稳定物价,抑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政策,“温州模式”一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中小企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从正规的信贷机构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只能够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极大的繁荣了高利贷市场。但是中小企业利润率较低,往往不足以偿还高利贷,所以将高利贷比作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毫不为过。而高利贷市场的繁荣大大激发了温州人民投身高利贷的热情,甚至是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也抽取自有生产发展资金进行高利贷的运作,直接导致了其资金运行不健康,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温州市人行在2010年民间借贷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为800亿元,其中企业民间借款160亿元、个人民间借款470亿元、融资中介借贷170亿元。在被温州市人行调查的对象中,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个人参与民间借贷的数量比企业多;从企业看,被调查的6家大型企业中仅1家参与了民间借贷,而中小企业则有60%左右的企业参与其中,小企业参与度明显更高。

另一方面,温州民间资本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之后,从1998年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2012年8月13日,多位温州炒房者、房产人士认为,之前十多年叱咤全国市场的“温州炒房团”,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可能全军覆没。以温州为例,新建商品房比最高价时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过高比例融资的财务成本,温州炒房者把房子卖出去,也已经资不抵债。这毫无疑问,对于温州经济是雪上加霜。

单单从以上两点来看,温州出现债务危机就不足为奇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严重,大量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得不到可靠合理资金的支持,融资困难,面对内外压力,资金链断裂,温州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三、温州金融改革的进展

(一)成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主要任务十二项:

1、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4、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5、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6、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7、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8、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9、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1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

12、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这是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按照批复的总体方案,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着力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11月22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的《方案》,浙江省政府对应制订了“省12条”具体实施方案。“省12条”具体方案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省12条”提出了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其中,浙江省政府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下放相关审批权限,在机构设立审批及项目报批过程中给予支持。研究成立温州金融研究院。大力推进金融集聚区总部大楼建设,2015年前初步形成规模。

(二)全面启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012年8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改革发展金融信贷惠农体系、金融支付便民体系和农村保险支农体系。其中,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一大亮点。推进“三位一体”(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农村互助体系建设,首批20家农村资金互助会获准筹建,即将开业运营。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挂牌,为农村农民(集体)房屋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涉农”产权提供流转交易服务。率全省之先在农村地区启动手机支付试点。

(三)编制发布“温州指数”

2012年12月7日,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首次发布。设立涵盖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内的7大类350个监测点,定

期发布分平台、分期限和分方式的融资利率指数,包括民间借贷利率指数和每周综合利率指数趋势图,以达到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利率

(四)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诚信建设。首创将征信系统进驻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把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延伸到金融机构之外。加快开发非现场实时监管系统,推动征信系统与民间金融监管对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

(五)强势推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创新

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需求。推出“增信式”、“分段式”和“年审制循环贷款”等信贷创新,延长信贷实际使用期限,降低担保链和资金链风险。推广信用贷款,完成382家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全年中型以下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近2/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房产顺位抵押业务开闸,完成顺位抵押74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在全市银行系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六)2013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新要求

2013年3月8日,朱从玖副省长一行在温州召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听取温州市政府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下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建议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就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提出意见。指出2013年的具体工作:发行市政债,设立证券公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发行小额贷款公司定向债,金融服务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风险定价,征信体系建设,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农村资金互助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大额可转让存单,出台监管指引。

四、温州金融改革的不足与反思

(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不足,金融改革埋有隐患。

此次金融改革是在温州资金断链,出现大量企业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推出的,也意味着温州地区能够支撑起金融改革的实际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温州历来发展的是一些低端制造业,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饱和以及需求下降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这是温州金融乱象的根本所在。想要跳过这些实体经济问题,谋求金融改革发展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温州金融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够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能够拉动实体经济增长,那么金融改革的后果可能是金融泡沫膨胀、产业空心化出现,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有悖于改革初衷。

温州市十大工业行业生产情况(图1)

注意与本地经济优势相结合,引导金融改革方向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向,避免产业空心化。温州金融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启示就在于金融改革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在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业领域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改革。目前温州金融改革中最困难的地方也正在此。民间金融乱象在温州存在时间较长,在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遭遇恶化,如果不能重新建立实体经济增长点,金融改革中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全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为此各地金融改革一定需要综合考虑地方优势,找准政策着力点,例如温州金融改革中的村镇银行,才能够实现金融改革的有效突破,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

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各界人士中的呼声也很高。这场金融改革,若缺乏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便不能称之为彻底的改革。中央实施的管制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利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即使民营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也爱莫能助。另一方面,人民币存款的上限管制,给人民带来的是“负利率”。与存银行相比,人们更愿意把钱以高利贷的形式,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好的收益。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利率管制加剧了高利贷的泛滥,把一些寻资金无门的企业逼上了绝路。2011年温州一些“跑路”的老板,正是被高利贷所逼迫。而且,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一定会持续上升。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充足,民间借贷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未必会坚持高利息,这将为国有银行和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开放,才能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率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更多中小企业老板不再“跑路”。

五、温州金融改革的意义与前景

总的来说温州金融改革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起航。标志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开始。改革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改的初始依然存在许多的限制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改革是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只有一

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改革之路。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放宽程度将会不断扩大,民间资本的发挥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的金融体系必将日益完善,原有的金融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此次全国金融改革先锋,它的成果和经验必将被全国所吸收并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占熬, 陈小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启示[M].武汉金融,2012(8)

[2]周德文:温州金融改革一周年反思.[N].金融时报.,201

3[3]巴曙松:《从制度变迁看温州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4]韦丽云: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与民间资本利用 [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04):35-38

[5]周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原因及对策-从浙江温州金融**看中小企业融资[J],特别关注.2012(01):12-14

[6]施镇海:《浅析温州金融改革》,《东方企业文化·财会金融》,2012(10)

第五篇: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以2000年为例,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2%。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额中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占12.4%。200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 [1]。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力有限。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1509.8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566.9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仅就2000年5岁前儿童死亡前治疗情况为例,农村56.6%的孩子是死在家里,而城市91.3%的孩子是死在医院里。至此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

1.3 农村人口变动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这样一来,老年病及儿科病相对较多,而且这两类人群也是发病的高危人群。部分农村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还很高,以艾滋病为例,预防医学专家估算,全国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0%左右在农村。[2]。

1.4 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 2003年暴发流行的“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非典”没有首先大面积地攻击农村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农村防疫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是农民预防疾病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现在的“禽流感”也一样,面临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农村。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体制是当务之急。

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不足。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山西有家中心卫生院提供了这样一份清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了3540元;九十年代,国家没有投资。现在这家卫生院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纯属危房,设备也已经落后。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3]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 [4]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那么三级医疗机构将不复存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必将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上出现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乡这一级应该建立一个办公室,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机构可以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不直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而是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完善各种补助核实等等。

3.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到位固然重要,但是合理利用更重要。改变了三级医疗救助体系,相对于其他两级的投入固然增多,但在改变这种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比如有的农村,离县城特别远,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其实是加大了农民就医的难度,弊大于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有实力的县级直属医院,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农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党中央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 疗救助的意见已经说明这一点。因此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出台。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5]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2003,12:4-8.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183):566-567.蒯世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4(172):16-18.康楚云,王晓莉,李子贵.105个项目县村卫生人员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232):46-48.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3,11:18.一、药价虚高导致基本医疗尚未惠及农村和农民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问题。可为什么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异巨大,目前从全局上看已成为制约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有40%至60%甚至更高比例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尤其在贫困山区,由于无力支付医药费,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比例达72%,应住院未住院的有89%。所以,高昂的医药费用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由于药价虚高造成的农民“看病难”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二、药品价格虚高,对农民疑难杂症的医治将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农村销售的药品大多数是一些很普通很普通的常规药品,这类药品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显得有些力不存心,但是,稍好一点的药品一盒相当于有些贫困地区农民一年的收入,国家对农民每年30元的补贴还买不来一盒药,这样的药品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只能是在家中等死,国家号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药品价格过高也是导致农村医疗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药品价格的虚高,对突发性疫情的监控弱、反应慢。

由于用于农村一些对传染性疾病、突发性疾病防治的药品价格虚高,导致了农村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非常薄弱。2003年爆发的“非典”侥幸没有在农村大面积流行。去年我国许多省份都大面积暴发禽流感,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农村一旦出现疫情,以目前广泛虚高的药品价格,国家全部承担明显不可能,农民自己掏钱又不现实,这样一来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受害的就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后果将不堪设想。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增收工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目前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狠抓农民减负增收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应由社会提供给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严重缺位,导致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今年的两会,国家极力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制药企业的大力支持。

一、以公共投入为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监控和防治传染病、提供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状况,只能通过政府干预、运用公共财政、地方企业参与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整个卫生防御体系的网底,建立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各区自身需要,也是一个全局的需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规范农村用药价格体系,加强对农村药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药检、物价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确保农村用药价格的规范性、合理性,防止某些药品、某些制药企业在农村用药方面的垄断地位,两部门应该在农民就医看病相对集中的医院、药店、卫生所等场所公示药品的价格,不间断的查处一些虚高价格的制药企业、药店、医院及卫生所,同时,药检、物价等部门应不定期的印发一些农村用药的价格目录,正规的购药渠道等常识,三、适当调整政策,尝试地方低价制药企业介入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政策,尝试让地方制药企业的闲散资源介入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民用药的普及性、安全性出发,让一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降低药价,提供安全用药知识,同时,联合一些大的制药企业在自愿、互助、公开和服务的原则下,在农村治病和买药就像买馒头一样是每个农民都可以得到的实惠,这就是必康的“馒头论”,这一天就是农村医疗改革的春天。

第一,我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应该扩大覆盖面。现在农村大量发生的是慢性病、多见病,如何只报销大病、只报销住院费,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因此,大病也应该统筹,小病也应该统筹,急性病要统筹,慢性病也应该统筹。

第二,应降低起报的门槛。由于农民的承受能力很低,几百块钱他花不起。

第三,峰顶的限额要提高,对于确实要花多的大病,使他也能够有报销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点就是必须提高、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施的配套建设。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卫生费用70%都在城市,可是农村的人口占70%,70%的农村人口只占我们国家医疗资源30%。所以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如果不从医疗机构的建设上解决,以及设备非常落后,医院非常落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五,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还必须配套提高医疗人员的待遇。,目前看起来好象都已经加大了力度,譬如说,目前国家补助从10块提高到20块了,而且按照今年的规划,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投资也要加大,未来五年将要投资200亿,解决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建设问题。但是这200个亿,一年就40亿,但是那么多乡、那么多个县卫生院分下来够不够呢?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从目前国家领导和国家一系列的文件来看,对农村卫生都非常重视,首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需要城乡和谐,现在农村都看不起病。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统计,48.9%的人有病不去医院,而且大部分在农村,这是卫生部一个副部长讲的,60—80%的农民不去医院看病,而在家里面病死。这样的状况怎么构建城乡和谐?

现在非常强调,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怎么反哺?我们要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实际上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我认为又是“三农”当中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不去加强,不去想一个根本的办法去解决,那么,“三农”问题仍然会停留在口头上,成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那么我们农村医疗也为成为一个“口号医疗”。

通过对农村医疗现况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经费不足,布局不合理,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及农村医疗人才缺乏为著,同时还暴露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体制,及农村医疗保险不够健全。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0元增加到1 509.80元,增长了2.20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0元、566.90元增加到79元和2 891元,增长了6.20倍和5.10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1 政府投入不足

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 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1]。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

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0%,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0%。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0%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0%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0%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0%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2]。3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

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关键在保大病,保贫。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资金来源问题,还是多方筹集,以政府,个人和社会为主。其实这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改革后的农村三级救助体系相一致,小病基本不保,农民在村卫生室解决就行,关键是管好这级机构。大病可以直接上县和县直属医院看病,1、在参加的原则上,由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逐步转变成强制性,从而降低收缴参合费的成本。

强制和自愿各有优劣。强制性的好处是,能够减少资金动员和收缴的成本,避免个体的逆向选择以及不负责行为对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但是,强制性限制了个人可以选择的机会;失去了对管理者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遵守许诺的压力交易成本。鉴于过去屡次强制性实践都没有好的结果,央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上要求实行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原则可能因为逆向选择而难以分散风险。商业医疗保险采取“自愿”投保原则,但几乎所有商业医疗保险都变相地将6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排斥在保险范围外,因为在“自愿”投保原则下,覆盖全年龄人群的结果将是高危人群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从而达不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参保,已经体现强制性的特征。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特点就是参加的强制性,是法定的必须参加的项目。

2、改进补偿方式与补偿范围为了降低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建议逐步取消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中的家庭账户和强制体检。

3、完善监管机制

应建立一种机制,有效地约束医疗机构过度提供服务和消费者过度利用服务的行为。从维护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技术规范的落实,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维护农民的健康。二是规范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诊断、合理治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最大、最好的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真正使参合农民受益,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宗旨。四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的运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协调一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满意、医疗机构满意、政府满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上,应遵循基于规则、机构独立、与被监管者保持距离这些现代监管体制的核心特征,设立一个中立的监管机构。该机构的运行全部依赖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在监管内容方面,应该建立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准入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公共补贴监管、不分配利润政策监管等。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以保证这项制度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职工作机构。其次,实行钱账分离的资金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管理杂志 2004年10月第2

下载加快古丈金融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古丈金融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竞争力 信用社:李腾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性命,是灵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

    当下的金融改革

    当下的金融改革 作者:江南愤青 具体到金融领域,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饭的。在过去几百年历史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频率很高,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8-10年就会来一次所谓......

    我为古丈增美丽我为

    我为古丈增美丽我为_添光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为古丈增美丽,我为_添光彩》。 “蓝天是白云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

    王军 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王军 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时不我待,十分紧迫,必须加快推进。”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扩大会议上,王军如是说。 他要求,国税总局要在已有较好基础上继续把税收事......

    重庆金融综合改革进展

    重庆金融综合改革进展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动因: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和大库区”的格局,城乡差别显著,在某种意义上是......

    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

    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举世瞩目的关注。这种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

    金融改革与“法律特区”

    金融改革与“法律特区” 来源:《东方法学》2014年第1期 作者:季卫东 日期:2014年01月28日 浏览: 18 ——关于上海自贸区研究的一点刍议 一 自贸区研究热的冷思考 2013年7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