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货币的教训》
读《货币的教训》有感
在读本书之前,说实话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印象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感触完全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从网上看到的任何分析都觉得说的挺有道理。比如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似乎也在不断出新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可现实却是通胀越来越严重。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也从未深究过,也从来未读到相关的文章可以让我信服的,直到读这本《货币的教训》。我对通货膨胀的梳理是这样的:通胀的根源---通胀的危害---现行政府的应对措施及问题---周老师的观点及我个人的一点点见解。
依周老师的观点,中国的通胀源于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在出口占据GDP30%-40%的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们金融界的老大,同时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与人民币汇率稳定。汇率的稳定是进行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因此各国都会努力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心照不宣的,因此央行相近一切办法维持汇率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人民币是以美元为比照对象,而汇率的稳定是建立在两种货币币值都稳定的前提下。当今世界不再是金本位的时代,因此美元也没有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币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而只要一只货币的币值不稳定,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就不可能稳定,除非其他 货币的币值同样也不稳定。而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央行似乎就是牺牲人民币币值稳定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这样的好处是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币值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人民币贬值,购买力减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得从央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手段入手观察。
我国的出口企业用人民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时挣回来的却是美元。一般来说出口企业的原料都是从国内获取,或者可以说大部分是从国内获取。那么出口企业要进行持续生产就避免不了把挣到的美元换成人民币。而在全球唯一可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按市场交易的规律,在那里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进行平等交易,出价高者购入美元,这样无论人民币与美元的最终交易比率是7:1还是8:1都是市场形成的。而形成的这个汇率就是均衡汇率,故均衡汇率不是专家们吵出来的二十市
场形成的。但是央行为了人为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在这个交易中心每次都是以最高价购入美元,那么所有的美元就集中到了央行那里,无疑央行是拿人民币换的美元。问题就出在这里,若是央行拿自己的收入或者说国家的收入来买的话,也就是央行把自己持有的人民币收入换成了美元收入,那么市场中的人民币总量是不变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问题。但事实是央行不是普通商业组织,无从通过向市场出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收入,央行也不是财政部或税务局,可以向商业机构或者个人直接征税。央行购得数万亿美元储备付出的惊人庞大的人民币只与“基础货币”有关。众所周知,我们的人民币都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是《人民币法》规定了央行发行货币的条件,那么央行发行的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就形成了对国家或者说是对持币人得负债。既然是负债,拿酒必须要到期还本付息。我们查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知央行的负债再以每年巨速增长,但我们从未听说央行什么时候还本付息过。那么无疑,央行通过购买外汇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市场,这使得原本人民币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状态被打破。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那么当每年多出来数万亿人民币时本应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供给却没有生产出来,而用外汇换来的人民币与国内市场原先有的人民币在购买力上市没有区别的,物一定,钱却多了(等同于购买力变强),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CPI是最能反映物价上涨与否的指标。因为根据围观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收入增加的初期,或者在收入在某个收入水平之下时,随着收入的增加,那么对必需品的需求就越大,而食品是最起码的必需品。很显然,在市场中无故多出那些货币也就是某一部分人得收入增加时,购买力增强,需求增加则成了不争的事实。而社会总供给的食品类在一定时期又是固定的,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物价上涨成为必然趋势。大家想想近年CPI不断上升就明白了。在CPI的构成中,食品的权数为40%,那么当食品类的价格有稍微一点增加,CPI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增加值。
作为一个门外汉,或许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市场上增加的导致物价上涨的人民币就是央行用来购买外汇而发行的那些基础货币,倘若真是只有这样,通胀率也是不至于高到民众怨声载道。根据周老师的分析,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举世皆然的中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服务于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用货币银行学的术语说,就是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耐。如果说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政府低价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使用权,让后再以土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而由于我国的现状,政府信用的杠杆作用是异常强大的那么政府可以从银行贷出巨额款项,这又增加了市场上的购买力,这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负债率能如此高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那么中央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又是如何治理的呢?目前的最为普遍及最被认可或许加息与管价。加息是遇到通胀时的国际惯例,在美国历史上加息是最重要的对付通胀的手段,在我国加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周老师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我国与美国的加息是不同的。根据最后贷款人理论,所有的货币都来源于最高金融机构,我国叫中国人民银行,美国叫美联储。在美国加息是约束的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的关系,加息使得商业银行向美联储贷款的成本增加,使得社会中流通的钱相对变少也就相对变贵,其实是人为的增加币值的购买力。但在我国加息却是调节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相比于美国从根源上减少货币的供给量,我国的加息政策的影响力要小的多。而管价我觉得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或者说是糊弄老百姓不懂经济学的政策。因为管制价格顺应民心,一时绝对可以缓解民愤,但管价只能限制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在实际生活中还不是照涨不误,只是在涨与不涨最后的博弈中往往是涨胜利,只是涨的多与少的问题。经济学理论也可以解释管价的荒谬性假设在一定时期,货币与商品的总量是一定的,且货币量大于商品总量,那么货币代表的是购买力,故货币是一定要流通的,那么当管制一部分商品的价格时意味着不允许此部分商品涨价,那就是这一部分商品所需的货币量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货币量多于商品的那部分量将全部花在剩下的那一部分商品之上,此时必然会引起不限制价格的商品的价格突猛上涨。说到底市场中多出来的那部分货币要么央行收到库里不形成购买力,要么就增加商品供给使之与市场中多余的货币相对应。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是可取的呢?也许我们应该从通胀的根源寻找出路。上面说了通胀的形成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大量创汇,这固然是好事,但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利用基础货币大手笔购汇来稳定汇率,基础货币的发行使得市场中的货币增加,而在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是一定的,这就使社会的购买力大于社会总供给,当供不应求时必然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相应的通货膨胀形成。因此首先我们可以改变央行购汇的手段,即从其他渠道筹资或者说是从社会货币总量中划分出一部分来购买外汇,这样社会中货币总量并不会增加。这是从货币的角度来寻求策略。
另外,可以从社会总供给来寻求策略,那就是人为的创造供给,例如,盘活土地的流通,国有资源纳入社会总供给。
周老师的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筹集代替基础货币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包括从缩减一部分财政性支出,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及发行专项债券例如看可以叫稳定人民币汇率债。首先,缩减一部分一部分财政性支出是有可能的,我国每年有着巨额的财政性收入,但年年处于赤字状态,每年报出的各级政府盖豪楼,公款吃喝玩乐以及公款消费现象层出不穷,而似乎这一部分支出与他们的政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有效监督财政性支出的去向及用途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府的公共性能还可以缩减财政性支出,我国政府如此庞大的系统,倘若真的能有效运行起来,我想可以缩减相当可观的财政性支出。其次,利用国有企业获得的利润。从历年的国有企业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可看出,国有企业近年的利润是相当客观的,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从概念上讲,国有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属于国家,属于人民,那么当国家需要时拿出来用是当然可以的。但现实却没有这么简单,利润毕竟在国有企业的账上,若让它拱手归还国家,显然它是不乐意的,避免不了会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的积极性。、那么倘若用这一部分资产来购买外汇,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只是账上存储的币种的性质变,币值却是不变的,那么国有企业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外汇改进自己的技术及设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此时也可以真正了解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故,国家应用自己的钱来购买外汇理论上当然是可能的,且同时还能起到别的附加作用。最后发行相关债券,国家每年都在以各种名目发行各种债券,那这种为了稳定汇率的债券当然也是可能实行的,最起码那些害怕汇率变动的单位与个人肯定是乐于为汇率稳定贡献一部分的。倘若能把这三部分利用好,我想每年购买外汇的数万亿人民币绝对是够的且有可能绰绰有余。
其次,当货币总量大于商品总量时,粮食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工而已产品的加工也需要一定的周期,那么此时某些原来没有进入市场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可以人为的把它变为商品。例如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都能有效地吸引同时冻结一部分货币。当然根据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通胀时陈云实行的挑出几种进口商品且相对高价出售从而来回笼货币,现在我们同样可以放开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也许奢侈品会更好一些),或者是通过一些外国商品经营店由于外货经营店同样由国家控制,这当然可以和60年代通胀时期的政策起到一样的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认识,尤其是不再固执地认为贸易顺差一定比贸易逆差有利于人民,学会了辩证思考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谢谢老师推荐的这本书,由于时间有限只读了一遍,望以后有时间可以细细温习回味这本书,希望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有更新颖更精确地观点。
第二篇:《货币的教训》读后感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
《货币的教训》在读过后我觉得,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最基本的概念上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我的看法是,从来没有政府不起作用的市场。没有那回事。所有的市场,多多少少都包含着政府的作用和政府的功能。我们走进一个集市贸易,看到买家卖家在讨价还价——这不是蛮奇怪的吗?他们争来争去,为什么只讲价钱、不比拳头?为什么争利益不直接下手?因为都是君子吗?仔细观察,市场背后还有一大套东西跟着。要是把警察、法庭、监狱全部撤掉,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只讲价钱的市场吗?
当然,为集市提供服务的“政府”,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也许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权威、一个当地的名门望族甚至一个什么老大。不过,总有一个可以行使强制力的机制在限制其他竞争、保护商业性竞争。譬如两个商人之间发生冲突,或买家卖家之间发生纠纷,怎么解决呢?打起来怎么办呢?总要有一个规则的执行者,特别是一个所谓“第三方”的权威执行者。所以,即使在最简单的集市上,我们也看不到一个市场与一个政府有清清爽爽的区分。
从产权概念讲,市场活动就是人们在行使他们的资源转让权。这个转让权,不但要有一套初始的界定,而且还要在过程中有效执行。因为总不能把邻居家的菜拿出来卖呀?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有人非要卖怎么办?这就需要社会有一套规范在后面跟着才行。任何人只能卖属于他的商品,权利得到清楚的界定,才能顺畅地转让。所以在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那里,定义property rights,定义转让权、收益权、使用权等等,他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即 “socially enforced”,也就是产权要由社会强制执行,否则那一组行为的自由空间,那些构成我们称之为“市场活动”的行为,都无从发生。
这些权利要执行才有用,不是拿来说说的。因为涉及到利益,涉及到竞争和竞争的种类,没有社会强制性的规范,没有中间力量、仲裁力量、第三方监督,没有拥有有效强制力的,何来“市场”?从这点出发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更无从想象,最多是黑板上的市场经济,是纯粹想象出来的幻影。所以在概念上,如果把政府放在对面,把市场放在这里,动不动就说“政府如何、市场如何”,那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奇怪的框架。
所有的市场,都内生地包含了政府和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服务当然从不免费,所以政府要抽税。因此,税收当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税收会影响生产和交易的意愿,影响市场和交易的行为。譬如最近危机的影响,你们上海政府决定降低房产的交易税,鼓励买房卖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政府从来就是市场的一部分。完全没税收的市场谁见过?没有。想象一下都有困难。
政府凭借抽税权,还可以发债。所以政府债又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市场里卖的不光是股票,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政府债。国债是很大的市场,政府怎么会不在市场里头?再往下探查,政府有税收,有了以未来收税为基础的债,那政府当然就可以提供担保,以政府财力给市场活动、金融活动提供担保,比如刚才说到的美国“两房”。是政府,还是市场?又是政府又是市场。
上面提到了几项:产权的法律界定和执行、收税、发债和担保,都是市场里的政府活动。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想着重讨论政府在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货币制度。我们知道市场离不开交易,交易离不开交易的媒介。最早自发产生的交易媒介是贵金属货币。因为贵金属便于保存、也不难分割,适合做交易媒介;更重要的是,贵金属的分布、开采、勘探、发掘、冶炼,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很多,大体与人类多少年来经济活动的需要相称。自发的贵金属充当货币,似乎看不到政府的直接作用,但如果民间起了纠纷,像是有商品交易起了纠纷一样,还是需要合法强制力的干预,否则,市场秩序就没有了。
贵金属货币携带不便,逐渐演化为以贵金属为本位的纸币。中国历史上的银票,就是把银子存入票号,然后票号开出一张字据就是银票,存银人可以凭银票到用钱的地方去兑换实银。这类货币,基本上还是以商品为本位的货币体系,民间主导的,还没有被政府直接控制。但是,历史上也有记载,政府早就参与货币的发行,如官家的铸币、官方的可兑换纸币,以及近代以来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官方不可兑现的纸币,就是fiat money。到了这个阶段,各国货币差不多都变成政府直接控制、以政府信用来发行的纸币体系了。在fiat money的体制下,政府发出的票子与政府储备的贵金属常常脱节,这也开启了近代通货膨胀的新时代。
第三篇: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与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次我现在豆瓣上浏览了相关的评论,带着他人的见解去读,也许能有更多的收获。读第一遍时,我只感到金融的强大和不可思议,相比之下,读第二遍,我有些陷入作者的“阴谋论”中了,还好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看法。这第二遍,使我了解了金融的大致发展史,金本位制,一些精英俱乐部,私有的美联储,凯恩斯的“廉价货币”,石油美元,一些金融危机等,当然更主要是人性的贪婪,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地思考。
一、关于“阴谋论”
书中,作者关于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让我惊叹不已,那些超级富豪们总是“大隐于市”的。但是,关于其保守估计的50万亿美元财富,及19世纪初统治金融界至今,是我万万所不能接受的,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经济不可能高于政治。关于美联储的私有,我确实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发行局是私有的,但其肯定是受控于政府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在二百年前就规划好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并毫无差错地一代一代执行下去,世界上没有这么邪恶的人,也不可能有这么个“大智慧”的人。关于美国总统的被刺杀,自然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关,不过这只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的贪婪,肯定不是银行家们为建立金融帝国而一手操作的。人性都是贪婪的,作者只是巧妙的将这些贪婪者所各自独立做的事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二百多年的“大阴谋”。退一步讲,假设这个金融帝国是存在的,像《黑客帝国》一样,统治者人类世界,即使各国政要都是其内部人员,你又怎么能保证那千千万万的人民受其控制而不反抗、革命?金融再强大,最多控制政客,凌驾于政治之上、人民的权力之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相关文章说,这本书并不是作者一个人完成的,他们是一个团队,由此看来,这个团队是打着“大阴谋”的旗号搞他们的“小阴谋”,增加了本书的卖点。如果非要说“阴谋”,那么我认为其背后的操纵者应该是人的思想,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那种不满足、贪婪的邪恶思想。
二、关于美国国债
诚然,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基础货币、主要货币,但不是最安全的货币,最安全的应该是自己所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自己所掌握、所控制的东西,我国不应该持有美国国债达2万亿之巨。“截止2006年,美国联邦国债总量已高达8.6万亿元,并以每天25.5亿元的速度增加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开支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每年高达近400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17%。”[1]美国透支了自己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未来财富。赤字财政的提出是为了解决1929年到1932年的三年“大萧条”,不是不可用,只是不能过度,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包括联邦政府国债、州与地方政府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2]如此庞大的债务,换作任何国家都会头痛不已。我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美国政府偿付不了债务利息,政府是破产、耍懒皮?还是靠通货膨胀这一“财富收割机”来没收人民的财富?或者用新债去偿还老债和利息,以维持美元这一“经济永动机”?但这不是赤裸裸的庞氏骗局吗?以债养债,这个循环终究会破裂的。
中国不应该持有太多美国国债,不然就被其“绑架”了,保持适量即可。多余的资金可用于投资国家基础建设、科教文卫、扩大内需,以弥补仅靠出口拉动这一单一经济增长型的国民经济,多样化增长,才能禁得住风浪。当有一天,美元真正出现危机时,人们疯狂的伸手去抓房产、石油、黄金、白银、大宗商品这些救命稻草,美国国债也将会成为垃圾债券,到时候谁也逃不了了。我们可以相信美元,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三、自我感受
我最喜欢的两位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两位经济学界的支柱人物。前者提出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个遗腹子,终生未婚;后者提出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和“廉价货币”理论,挽救了美国的三年“大萧条”,他本人也是个投资高手。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市场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释三年“大萧条”时,当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决滞涨及高财政赤字时,必然有新的理论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事物是向前发展的,经济学也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长久而言,我们都会死。”(凯恩斯)
资本都是逐利的,人性都是贪婪的。2006年,中国加入WTO已经五年,金
融开始对外开放。虽然我国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要加强监管,稳步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亚洲金融风暴、日本二十年的停滞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本来就存在各种缺陷,如果监管再出现大的漏洞,国外资本必定会一拥而入,套取巨额利润,到时候自然是我们吃大亏。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正是其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吗?
“M”型社会,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是一日本经济学者提出的,指的是中产阶级的没落,贫富的两极分化,大多数人越来越贫穷,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越来越富有。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那些金融市场中的贪婪者造成的,受伤害的总是中下阶级,上层阶级们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富有。
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掉期等多种产品。凡新生事物,初期必然是强大的,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也是不可预测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由于政府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投机性、风险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因它而破产、被收购,当然主要是他们太贪婪了,而高盛、摩根士丹利逃过一劫且获利颇丰。我们不能确定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好还是坏,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监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你站在金融市场之外时,它很小,运作很简单;当你处在金融市场之中时,它很大,很复杂,甚至你都不明白它是怎么运作的。我想,真正的投资高手应该是站在金融市场之外观看的,所以才能看的透彻,有全局意识。正如一个国家的治理,国家领导人应该把各省、直辖市、行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各省、直辖市、行政区把各自所拥有的市、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这样层层缩小,总是站在事物之外观察,不就好操作多了。
在看《货币战争》的同时,我把纪录片《监守自盗》也看了第二遍,两者揭示了共同的一点:人性都是贪婪的,贪婪往往酿成大祸。他们吸毒、嫖娼,追逐豪宅、名车、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为了个人的享受,可以昧着良心做事,欺骗广大人民。在金融市场这个大赌场中,他们贪得无厌、永不满足,他们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然而只是恶魔撒旦的弃儿。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赢得一切,然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庄家赢钱,大多数人则倾家荡产。
在一个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巨大赌场之中,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赌着,此时,尚未喝醉的头脑清醒的人已经开始看到赌场的角落开始冒烟了,他们此时悄悄地尽可能平静地走向赌场狭窄的出口。这时火苗已经依稀可见,人们还浑然不觉,只是有更多的人闻到了烟味,他们四下张望,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赌场老板生怕大家发现已经出现的火苗,于是大声吆喝并摆出更加惊险刺激的赌局,大多数人又被重新吸引到赌桌旁。火苗终于渐渐成了火焰,更多人的开始骚动,有人开始奔跑,大多数人则不知所措。赌场老板开始喊话,说有一些火苗和烟雾是正常的,能够刺激赌场生意,而且火苗是完全(通胀)可控的,喊话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人们继续赌钱。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挤向出口方向。此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3]“就目前而言,尽情地在(欲望盛宴的)晚会上狂欢吧,但是,别喝得太多,要站在出口附近。”(罗伯特·清崎《债务的欲望》)
读《货币战争》,我们可以明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明白人性的贪婪,知道要有风险意识。看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不应该只是看热闹,而真正要做的是学会思考。思考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参考文献
[1]、[2]、[3]《货币战争》
2012年11月
第四篇: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阅读本书的最深刻的感受:
这个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表现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颇多诟病,但对我来说,读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一,该书提供了一个看待西方政治和解读历史的新思路。以《货币战争》第二章和
第四章为例,该章节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和一战期间,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政府、欧洲列强之间的博弈。书中,“国际银行家”神通广大,他们凭借手中数量庞大的资金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操纵战争。因此,战争的起因并非战争中宣扬的那样是为了民主和自由,也不仅仅是政治家们代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是国际银行家们为攫取民众血汗而进行的“剪羊毛”活动。
第二,该书对“货币战争”的到来做出了警告。书中言道,日本的衰退是华尔街“金
融核弹”造成的,而且07、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使中国、俄罗斯、冰岛等欧洲国家损失巨大,也是由国际银行家们一手策划的。更需警惕的是,中国是国际银行家们的下一个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金融、货币战争。
第三,这本书教给我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作者宋鸿兵曾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
是对别人已经盖棺定论的说法进行权威思考。这种精神使他能够独辟蹊径写出这本风靡全国的畅销之作。我们很早就被告知,经济危机是随机产生的,无可避免也不可预测;而本书却大胆提出,经济危机是大资金施展阴谋的结果,是可以被预测的。且不说究竟哪种理论是正确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人所共知的“常识”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从反面讲,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避免成为阴谋论者。所谓阴谋论,是指
把一切利益分配都看做有人阴谋操纵的结果。把自身受到的委屈和不平都看做别人的阴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一厢情愿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判断脱离客观和公正。判定某个事件由阴谋操纵并非不可,但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否则很可能沦为毫无根据的歪曲。《货币战争》此书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证据不足,很多都是作者的推断,这本书也因此多受诟病。正所谓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一种观点要令人信服,必须提供证据,做出证明,否则学术著作难免沦为演义小说。
第五篇:《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货币战争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牺牲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垫脚石。
只要你们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与你们竞争、伤害你们,或是从你们身上渔利。你们合在一起将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大的威力。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供应,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地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根源了。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于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政府,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的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政府。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至于他们不敢公开谴责这种权力。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剪羊毛”是银行家圈子里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拥有他人的财产。当银行家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大权,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变成了可以精确控制的过程,此时的“剪羊毛”行为对于银行家来说,就像从靠打猎为生的游牧阶段进化到了科学饲养的稳产高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