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柞水县互助资金试点情况的调查报告
柞水县互助资金试点情况的调查报告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中部,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革命老区县。全县辖16个乡镇,120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38万人。2008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0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
柞水自确定为全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县以来,按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管理规定,在全县民风淳朴、资源优越、有产业依托、村民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村中,通过竞争演讲的形式,经反复筛选,2008年确定了营盘镇朱家湾村、乾佑镇马房子村、石瓮镇东甘沟村、柴庄乡枣树坪村、红岩寺镇掌上村、田口村、瓦房口乡街垣村、九间房乡中庙村、蔡玉窑镇银碗村、马房湾村等10个村进行试点。试点村共有2423户9573人,有贫困人口3912人,其中低收入人口3034人,绝对贫困人口878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1590元(全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34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2350元。2009年确定了营盘镇秦丰村、下梁镇明星村、老庵寺村、小岭镇常湾村、杏坪镇中台村、铁炉村、柴庄乡银川村、红岩寺镇立王沟村、瓦房口乡磨沟村、马家台乡金狮村、九间房乡农林村、老庙村等12个村进行试点,项目覆盖3768户13693人,其中贫困人口4381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60元。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农户积极性高,借款操作规范,资金运行良好,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带来了福音,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止9月30日,全县22个试点村共投入财政扶贫互助资金306万元,吸收入会农户1360户,入股资金77.9万元,协会资金共计达到383.9万元,其中向贫困户赠股68户3.45万元。全县共组建互助联保小组46个,累计发放扶贫互助资金252户90.5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175户67.1万元,主要投向畜禽养殖、农家乐、豆制品加工、贩运等产业。
一、试点工作主要作法
在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他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为加强对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扶贫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民政、审计、农业、畜牧、林业、水保、科技、药办、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局。县上多次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县长办公协调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加强了对项目实施工作的考核,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促进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办公室人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各试点村,对各试点村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确保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开展。各试点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乡(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各试点村成立了项目筹备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使试点村广大群众充分知晓这项工作,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我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刷写标语、召开群众会议宣讲、进村入户、专题讲座和问题解答等形式,从政策依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共印制互助资金知识问答资料3500份,各村协会召开会议宣讲30余场次,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办墙报12期,向农民详细讲解建立互助资金的重要意义和好处,说明资金来源、管理、使用等关键性问题,明确入股农民的权利及义务,调动了试点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运行初期,有的村举行了“互助资金协会挂牌仪式”,召集全体村民参加,并发放了首批借款,以此加深村民对互助资金的信任,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柴庄乡枣树坪村曾是基金会的试点村,因管理不善,试点工作失败,村民入股资金血本无归,给当地群众心理上造成了阴影。县扶贫局干部和村干部逐家逐户解释、宣传,通过多次上门宣传、反复说服,消除了部分村民的担心和疑虑,主动加入了协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发展会员10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0.4%。协会管理人员帮助他们选择发展项目,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得到了资金扶持,目前项目运行良好。
(三)慎重选点,突出产业。省试点现场会结束后,柞水立即抽调人员,对全县80多个贫困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并进行了全面地宣传和逐个考核,结合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按照竞争入围的要求,召开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竞争演讲大会,通过激烈的竞争和评委客观公正地评定,在公开、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最终选定了村风、民风淳朴,村民有积极发展的生产项目,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22个贫困村作为为2008年、2009年互助资金试点村。
在试点村的确定上,他们着眼于示范性、带动性、典型性和可实施性,把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试点村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如马房子村的豆制品加工业、朱家湾村猪苓种植、东甘沟村农家乐群、枣树坪村烤烟和西瓜种植、马房湾村土鸡养殖、银碗村养猪协会、老庵寺村良种矮化核桃等村合理运用互助资金发展产业,取得良好效果。参与试点的22个村均已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发展的潜力较大。各村“两委会”班子健全,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有办公条件,有办公场所,为互助资金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群众要求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比较踊跃。
(四)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在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他们把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重中之重来抓,22个试点村全部选举产生了互助协会和监事会,并选举产生了协会和监事会成员,为互助资金正常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按照省办的要求,在市扶贫局、财政局的指导下,县上先后制定了《互助资金项目实施规划(2009—2012年》、2008年、2009年《互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等。在扶贫互助资金的试点运行中已制定了一套可操作的资金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农户的资金规模、借款程序、借款周期、借款额度、公示制度、跟踪服务等各项内容。各试点村互助协会也分别制定了《贫困村互助协会章程》、《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协会会长职责、会计职责、出纳职责和财务管理制度、资金运行流程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了我县试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县局业务干部经常到各村对协会管理人员业务规则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协会档案完善,账务真实,业务规范。县扶贫局将统一购买、印制的专用《借款借据》、《借款回收凭证》、《借款合同书》、《借款申请书》以及《联保协议》等,分别送到各试点村协会,为试点村的会员及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五)强化培训,提高水平。为提高协会业务素质和办事效率,2008年12月18日,县扶贫开发局邀请县财政、民政等部门参加,按照互助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对试点工作涉及的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乡镇领导、扶贫中心主任及互助协会会长、会计、出纳共计70余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3月15日至20日,市扶贫局对全县22个村互助协会管理人员和县扶贫局、财政局项目管理人员在市委党校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8月9日至12日,县局组织业务股室干部到太白县学习考察,通过考察交流,学到了经验,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10月份,还将对22个试点村协会管理人员、乡镇扶贫干部、乡镇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加强他们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规范运作程序和监督管理,防范控制风险。
(六)明确职责,协调配合。为了确保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正常运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互相配合。县财政局负责专项扶持资金的监管。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财政扶贫互助资金拨入乡镇财政所账户,再由乡财政所分批拨入互助协会帐户。县扶贫局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及时汇总试点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探索新模式,对各乡镇分管领导、扶贫中心干部及试点村协会管理成员进行培训,并与乡镇签订项目责任书,督促试点村项目的顺利实施,协调各种工作关系。审计局主要负责互助资金的监督审计工作;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保局、科技局、药办负责帮助农户做好项目选择和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保证了试点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既创新了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又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还缓解了贫困户生产资金困难,大大提高了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有效地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信用社不好贷款,利息又高,找亲戚也不容易,互助资金就很方便。”今年9月份东甘沟村会员王凤勇说出了心窝子的话。他一开始不相信不出村就能借到款,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协会申请借款养野鸡,没想很快就借到5000元,他见人就说“没有出村就借到钱了,真是太省事了”。会员袁关宝本想开一家“农家乐”,几次到信用社贷款,但由于贷款需要入股1000元,而且还款后不予退股,手续相当繁琐,眼看着贷款无门他就放弃了。当他在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时,占用费低不说,由于都是本村人知根知底,很快借款就批下来了,他办起了农家乐,日均接待客人20余人,年收入将达到3万余元。
二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马房子村协会以村民霍开智创办的柞水县绿色豆制品加工股份公司为载体,组织会员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入股到公司按照各个入股会员的技能特长不同,按排他们的在公司打工,获得劳动报酬,另外年底还参加公司分红,仅此一项全村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150多人,年总收入达225万元。截止目前共投放互助资金18万元,扶持豆制品加工企业1个及养猪产业40户,会员生猪存栏达800头,扶持巩固“二花”基地500亩、红豆杉基地100亩。协会先后带动46户贫困户、8户特困户先后实现了脱贫,增加收入60多万元。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村民间和谐发展,干群面貌焕然新。通过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开展,协会会员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带动各试点村形成相互帮助、邻居间和谐共处的气氛。试点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发挥农户参与的主体作用,干群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脱贫致富信心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协会章程和制度约束,入社农户和借款农户的诚信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了试点村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柞水县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局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贫困户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比例不高。各试点村部分贫困户因缺乏资金,财政扶贫资金赠股有限,因此未能加入到互助资金协会,也就无法享受到这项国家扶贫惠民政策。
二是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总量偏少。尽管入会农户和资金比例较高,但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总量仍然偏少,会员可借的资金额度较小,无法满足大多数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互助资金的总量规模。
三是目前规定的借款期限、借款金额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规定的借款期限规定最长不超过一年,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畜牧业等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会员可借的资金额度较小,特别是首次借款不超过3000元,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发展,生产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四是互助资金协会缺少管理费用。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柞水属于一种新的扶贫模式,自2008年10月份开始筹备以来,在项目宣传、业务培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虽然县财政承诺安排3万元项目经费,并给每个项目村2000元的启动经费,因该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县财政十分困难,承诺难以兑现,且承诺的经费难以解决试点工作所需费用。
五是金融部门对扶贫互助资金认识不清。他们认为互助资金介入金融业务、扰乱金融秩序,占了他们的市场份额,就对各村互助资金协会的工作不予支持,甚至在开设账户、资金存取上制约、拖延,致使各村协会延误甚至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村互助资金规模,加大中央财政互助资金投入,针对贫困地区实际,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投入,取消市县财政配套资金要求。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可以切块用于支持和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同时建议在财政部门主导和财政资金牵引下,支持和鼓励企业、社团法人等入股,放开数额限制,多渠道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2、拓宽增收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经营范围,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协会收入,确保会员的分红利益。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技术和已被运用成熟的引进技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一些短、平、快、实的项目。组建以参互会员为主的专业协会,选出懂技术、会管理、有威信的乡土能人为领导,带动村民开展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从而保证借款会员所从事的项目有效益。
3、逐步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互助资金的运作机制,从加强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做好监测评估、完善奖惩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互助资金管理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大对县乡项目管理及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业务、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服务、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4、放宽借款限额。可以实行会员联保或抵押的借款方式,并增加借款数量,延长还款周期,激发会员贷款积极性,切实解决会员号发展生产“无本”的难题。
5、解决工作经费。在试点阶段,适当解决县级和乡镇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给予试点村开办费用支持以保障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柞水县扶贫开发局李波)
第二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总结(2010年)
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总结
保康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自2008年我县启动贫困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我们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宣传发动、周密部署,推动了试点工作扎实稳步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已分两批次在6个乡镇的6个重点贫困村成立了6个扶贫互助社,网络540户农户加入互助组织,入社率平均达到了村总人数的23%,其中贫困户入社率达到了32.7%,互助资金募集规模达到了120.1175万元,其中社员入社资金为10.117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90万元,村级配套20万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向农户发放借款155.6万元。发挥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切实抓好全县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我县严格按照《湖北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保康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及时成立了由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财政、扶贫、民政等七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扶贫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抓好试点综合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六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各试点村都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形成了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
职责,县财政局具体负责互助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县扶贫办则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其他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职责,积极协调配合全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有关工作。
(二)严格工作程序,确保规范运作。我县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保康县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并指导六个扶贫互助社制定严格的互助组织章程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按章程吸纳社员,按管理办法筹集资金、审批发放借款。同时,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期限,每户首次最高借款额不超过3000元,借款时间根据项目周期而定,最长不超过12个月。大大增强了互助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借款风险。
(三)加强业务培训,实行跟踪指导。为确保各互助社规范高效运作,县试点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各乡镇负责人、财政所具体经办人及各试点村互助社管理人员开展了四次集中培训,从互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培训。同时从县扶贫办、县财政局组建试点督导专班多次深入各试点村互助社,对机构配臵、资金使用、档案管理等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必要时开展现场培训,大大提高了互助社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督查力度,践行民主管理。在日常管理中,我县充分发挥互助社社员自治作用,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则,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民主推选产生3-5人组成互助社管理成员,严格按互助社章程和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社员入社、借款用途等建档立卡进行管理,并及时把资金账目、用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与此同时,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监督资金的管理使用。各试点村定期向县扶贫办汇报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扶贫办不定期到试点村了解情况、监督检查,确保了互助资金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至今没有出现一笔死账和呆账。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缓解了生产发展缺资金难题,促进了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财政扶贫专项互助资金引导和群众入社,试点村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资金互助链条,有效缓解了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为试点村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据初步统计,我县6个试点村累计向253户发放互助资金借款155.6万元(其中种植户149户,养殖户24户,加工业36户,运输业44户),扶持种植烟叶、蔬菜、葛根共计726亩,新引进新西兰肉兔12组,新发展樱桃谷鸭6万只,生猪养殖137万头。通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开展,使产业扶贫到户切实落到了实处,有力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
(二)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提高了农户生产生活水平。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的投放,既使农户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紧迫感,广大农户纷纷想办法、谋出路,挖掘潜力发展生产,更用心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发展各种适合自家的多种经营生产项目,使试点村群众走上了长久以来都在殷切期盼的脱贫致富道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6
个试点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600元,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
(三)增强了农户诚信意识,奠定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信用基础。通过贫困村互助资金的投放和运转,极大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而且由于互助社的地域性特点,社员之间有着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基础,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再加上担保风险制约,促使农户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同时通过积极开展诚信宣传,试点村农户自觉规范信用行为,诚信意识普遍得到了提升,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了稳固的民风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必须正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目前的财政扶贫专项互助资金总量过小。无法满足农户发展生产所需投入,需要进一步扩大村级互助资金的规模;二是借款周期相对过短,与农村生产发展周期不符。根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运行规范要求,项目借款周期在3-6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像核桃种植和渔业养殖等项目的生产周期一般都需要一年以上,有些项目甚至更长,互助资金无法与投资较长的项目实现衔接;三是借款程序过于复杂。根据扶贫互助社组织章程规定,农户申请贷款,必须由3-5名社员负责担保,担保人需在被担保人如期还款之后方可申请借款,致使很多农户不愿给他人担保,增加了农户
借款的难度;四是扶贫互助社缺乏必要的办公经费。各村扶贫互助社运行过程中,由于回收的占用费非常有限,造成工作人员误工工资、办公资料费用等无运行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正常运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增量扩面,逐步满足发展之需。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扩大我县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增加互助资金总量。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各试点村资金聚集,动员群众踊跃入社,鼓励有一定实力的村集体注入部分资金,吸引社会各界无附加条件援助部分资金,逐步满足贫困村生产发展之需,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是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简便、易操作的资金管理新办法。在社员联保的基础上,要稳妥化解借款受程序复杂的困扰,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比如可通过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体系,进一步简化现有借贷程序,方便群众发展生产致富项目。
三是配套经费,保障试点正常运转。针对互助社没有费用保障等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还要补一点,县级财政拨一点,另一方面各试点村从转移支付中挤一点,从占用费适当支一点,确保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正常运转。
二0一0年十二月八日
第三篇: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管理细则
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甘 肃 省 财 政 厅 甘 肃 省 民 政 厅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征求意见稿)
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09]103号)、《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操作指南》、《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草根金融’,”为了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大力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确保其规范运行,切实为解决贫困村发展产业、贫困户增收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特制定本《管理细则》。第二条 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资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的周转性生产发展资金,宗旨在扶贫,关键在互助,方向在发展。
第三条 建立互助资金,由省扶贫办统一规划、市县扶贫办具体指导、乡(村)组织实施,村民民主管理,财政、审计部门监督。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归入社村民所有,村民交纳的互助资金归其本人所有。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四条互助社的社员必须按照互助社章程申请加入。农户入社缴纳互助金,可实行差别化的政策,贫困户入社可免交互助金(表1)。第五条 组建互助小组 全村贫困农户入社率超过50%,且入社农户总数高于本村农户70%以上,50户以上方能组建互助社。鼓励采用小组互助联保方式使用互助资金。小组组建互助社社员按自愿原则,由3-5名成员组成互助小组,并签订互助联保协议(见附件表2)。第六条互助资金的管理使用,遵循以下原则:自愿入社,社内互助;无偿投入,有偿使用;用款申请,社内审批;联户担保,相互监督;生产专用,禁挪他用;有借有还,滚动发展。第七条互助资金来源
(一)财政扶贫资金专门安排用于村民互助发展资金;(二)互助社的农户交纳的互助金;(三)互助资金在银行的存款利息;(四)互助资金收取占用费用于扩充本金的部分;
(五)社会捐赠专门用于增加本金的资金(以扶贫为宗旨无附加条件的捐款)。
第八条 互助资金存入当地农村信用社,开设专户。互助社注册之前,财政扶贫资金拨入乡镇财政所后,与农户交纳的互助金一起设立专账进行代管(具体由财政所单位会计负责);互助社注册后,将资金全部转入互助社在当地信用社开设的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互助金除农户借款、办公用款和发放管理人员报酬等正常支出外,不得以其它名目支取存款。
第九条 借款对象为本村入社的社员,原则上优先照顾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
第十条借款额度。最多不得超过5000元。借款期限以短期为主。一般为6个月,(最长借款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互助社社员借款的户数一般不得超过全体社员总户数的50%。每次借款五户中只允许有2户借款,特殊情况不能超过3户,还款后轮流借款。同期内,已借款或已为其他社员提供担保的,不允许再借用互助资金。第十二条 借款程序。
(1)填写申请表;申请表须由社员户主签名按手印,并注明发展项目名称、规模、借款数额、项目实施条件及措施、还款时间、还款措施等。
(2)担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可形成担保,由有经济实力的农户担保的,须用担保人的存折或实物抵押;联户担保,借款农户自由选找社内社员为其担保,担保人同样承担资金到期归还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担保人不能重复或多次为他人担保,同期内只能为其他社员担保一次。
(3)互助社管理机构要进行审查,确保借款农户申请借款的真实性。(4)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在农户借款审批单上签字。(5)审批。互助社理事会收到社内农户借款申请后应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和公示。审批后1个工作日内由互助社出纳办理借款手续。
第十三条 资金占用费的收取。其资金使用费率等同或低于当地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互助社确定。
第十四条 资金占用费的用途。收取的资金占用费依次用于互助社办公成本(包括管理人员报酬、办公费、交通费、管理费)、提取风险准备金、公积金,不得用于股金分红。风险准备金按收取占用费总额的20%提取。资金占用费扣除运行成本(不得超过占用费总额的60%)和风险准备金后,其剩余部分作为公积金转入互助资金本金。第十五条 互助资金回收。借用互助资金后,可整借零还或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和占用费。理事会应于借款到期前10日内,向借款农户通知到期本金和资金占用费结算数额,以便及时回收借款本金和占用费。互助社出纳应将收回的本金及占用费及时缴存互助资金专户,凭银行缴款回单与单位会计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第十六条 借款回收中特殊情况的处理。社内农户借用资金到期后必须如数归还,无正当理由不归还借款的,追究借款农户的直接责任和担保农户的连带责任,责任人一年内不得借用互助资金;情节严重的,由理事会提议,通过民主程序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讨论,取消社员资格。借款到期后,借款农户因特殊情况暂时无力偿还,经理事会认定,民主评议,可采取缓缴。坏账注销由县财政局、扶贫办审核确定。第三章 互助资金退出
第十七条 互助资金运转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视为运转不正常,经整改仍无明显好转的,应进入退出程序:(一)互助社没有按章程规定管理和使用互助资金;
(二)财政扶贫资金到位6个月后,互助资金的借款比例连续6个月低于50%;
(三)互助资金的不良借款率超过15%以上(不良借款指逾期30天以上的借款);
(四)互助资金净值低于互助资金总额的75%。第十八条 互助资金退出原则:
(一)扣除运行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和非人工成本;
(二)因不可抗拒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耗由财政扶贫资金承担;因其他因素造成损耗的,由责任人承担;(三)退出村民交纳的互助金;
(四)剩余的财政扶贫资金和捐赠资金,原则上经全体村民讨论后,用于本村的扶贫公益事业或其他扶贫项目。对于严重违规造成互助资金运转不正常的,由县扶贫办和财政局收回其资金,用于支持其他贫困村。
第十九条 互助社资金运转不正常,整改后仍不见效的,经县扶贫办和财政局认定,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核备案后执行退出程序。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互助资金资金管理相关部门应履行下列职责:
民政部门: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管理机构登记注册有关问题的通知》(甘开发[2010]124号)精神,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的注册登记。
财政部门:负责互助资金的拨付和财务管理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和资金管理政策制订和业务宏观指导。市州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和督促检查、业务的具体指导。县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和监督;县财政分管副局长为责任领导,组织安排和指导乡镇财政所具体管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资金拨付和账务设立,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培训、指导和监管。
扶贫部门:省级负责互助资金宏观政策的制定整体运行情况的监测、监管和会同财政部门督促指导检查;负责市县业务培训。市州负责对互助资金的具体指导、政策的落实、县级培训、督促检查。县级负责落实上级主管部门项目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各村互助社章程审核,协助互助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培训乡镇、村管理人员,对互助社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对互助资金的日常管理、协调沟通、服务、乡村培训,风险监管并指导乡镇帮助贫困村组建村级互助社,解决互助资金组建、注册、开户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外部监测,定期向省扶贫办上报项目实施情况,财务和监测报告,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实施互助资金管理软件的县每年7月和12月分别上报监测报告。
乡镇:负责对互助社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协助试点村组建贫困互助社;负责互助金账户的监管,监督实行“账款分离、印鉴分设”;指导互助社会计核算;定期上报互助金管理运作情况。
村支两委:负责本村互助资金的宣传发动;负责组建贫困村互助社,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对互助社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负责对互助社的开户及审批、为贫困村互助社规范运行创造条件。
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及分支机构及时办理贫困村互助资金账户的开设,帮助贫困村做好互助资金相关审批事项、会计档案的管理,同时对互助资金项目村的项目信用户优先发放贷款,扶贫、财政部门根据相关政策给予贴息补助。
第二十一条 各项目村应严格按照本办法管理和使用互助资金,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二十二条 财政投入的所有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对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的,资金监管单位将收回已拨付的资金,并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县级政府要将互助资金管理情况纳入相关部门、乡镇的考核指标。乡(镇)级为互助资金具体监管责任人。相关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联系1个互助社,并将其作为年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十三条 鼓励有条件的县设立互助资金监管机构,负责互助资金监管和业务指导,使用互助资金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为互助资金全覆盖奠定基础。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厅、省扶贫办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下江镇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总结
下江镇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实施
工 作 总 结
根据贵州省扶贫办和财政厅《关于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立足我镇实际,大胆探索,自去年6月以来,我镇先后公纳村、秋里村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工作进展顺利,各村级互助组织(以下简称“互助会”)运行正常,效果明显,试点村广大农户得到实惠。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3月10日,我镇安排3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已分别落实到公纳村和秋里村两个贫困村,2个试点村总户数497户,共有260户农户入会,其中贫困户123户。互助资金总量为35.2万元,其中财政府资金30万元,贫困户入股5.2万元。
一、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以试点公纳村、秋里村为契机,把搞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促进农牧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了《下江镇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
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分管镇长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为使项目实施落到实处,互助资金试点实行包村负责制。
2、搞好宣传发动。为了推进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能够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让广大群众掌握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我们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刷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举办宣传培训班等形式,从政策依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3、建立村级工作班子。按照试点村的选择要求,我镇从39个村中,选择有一定资源条件、有产业带动、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村风民风淳朴的公纳村、秋里村两个村进行试点工作。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民主选举3--5名公道、正派、有责任心、有致富能力、已经从事相关产业取得成效的人员任本村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委员。由管委会选举产生主任、副主任各一名。
4、严格资金管理。为规范操作程序,降低资金风险,确保项目发挥效益,根据国家扶贫办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根据我镇互助资金实施方案,两个村召开会员大会,结
合本村实际,制定出符合民情民意的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了互助资金“五不准”,即不准带任务投放资金;不准对外村放贷;不准变为地下钱庄资金;不准用于管理委员会工作经费等支出;不准私分、平分。对项目的扶持对象、立项、农户选择、放款程序、资金使用和管理,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实行公示制: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安排计划、资金回收等方面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互助资金透明度。二是实行报帐制:严格按照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进行报帐管理,对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的经营活动实行报表管理,每季度定期向县扶贫办报送会计报表。三是实行考核制:按照项目的实施需要,年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试点村互助资金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如试点村回收不力或违规操作,要停拔回收,调整到其他村使用。
5、合理规划项目。为确保“互助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择,进行科学规划,在具体规划中我们重点解决各村贫困农户在增收中“无路”、“无本”、“无法”、“无力”、“无助”五大难题;针对两个试点村的实际,在互助资金的投放前期作了充分论证,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坚持了“四个结合”,一是坚持项目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我们按照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域
经济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选定项目,然后结合农户实际把项目分解到户,形成小规模、大市场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二是坚持项目选择与村情民情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我们针对不同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现状和农牧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所有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利于生产条件改善。三是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按照先易后难、难易结合、滚动发展的原则,既规划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长远项目,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当前的增收问题,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四是坚持群众参与和科学指导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满足群众的意愿,又进行科学指导。
二、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的运行情况
1、运行情况。我镇按照互助资金实施方案的要求,由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互助资金操作程序投放,坚持“一访三查一公示”,确保资金投放对象明确,条件具备,项目可行。到目前为止,累计滚动发放互助资金30多万元,涉及种养户260多户,发放周期为两个月到半年不等,利息高低参照信用联社确定的标准,主要用于农牧民春耕备耕生产、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和短期见效快项目等。发放额度为2000元至
5000元不等。本利回收后,利息的50%用于扩大互助资金规模,50%用于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活动经费。
2、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自我管理、村民自治的模式”,由政府推动管委会的建立,并组织、协调技术服务机构对管委会活动进行技术支持;管委会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二是农村产业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用于发展特色农村产业,增强了农民借鸡生蛋的意识,缓解了农村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三是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民增收相对有了保障。我镇实施贫困村扶持资金项目,在加快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增加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扩大优质农产品种养规模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问题,多方促进农产品的转移增值,突出龙头带动,搞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四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通过项目实施,村民基本能认识到,搞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团结互助,促进农村和谐;有利于培养民主管理意识,促进村民自治,有利于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有利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丰富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内容。
3、工作思路。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个新生事物,必须统一认识,创新机制,强化监管,方能发挥其在新农村
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一是进一步做好跟踪、监管。本着“民借、民还、民管、民用”的原则,不断加大对资金的审批、发放、回收的管理力度,杜绝不良风险发生。二是进一步总结、推广。对互助资金运行中做得好的村,及时总结经验,在其他试点村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三是进一步提升、扩面。将互助资金运行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尝试推广扩大到整个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中去,包括其他各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基层组织建设等。四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互助资金的运行机制既不同于农行等商业银行,又有异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走特色之路,是坚持内外结合。不断健全高效便民的运行机制,探索更新的运行模式,借鉴我镇小额信贷的一些成功作法,组建农村联保体系,推动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拓展互助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潜能,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胆尝试和创新,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镇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既没有好的做法和现成经验,又没有可遵循的完整法规制度,还存在着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保险,有的甚至还与现行法规相抵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项目的政策性味道较浓,项目没有风险保障机制,实现商业化运作有一定的困难,可持续能力不足等问题。
第五篇: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方案
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一站、五站、四站村 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 实 施 方 案
根据自治区扶贫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开发区一站、五站、四站村实际情况,现对开发区一站、五站、四站村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一站,一站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场部组、渠北组、渠南组、西沙窝组),人口6786人,1673户,劳动力3992人,耕地3458亩。
五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五站,五站村所辖3个村民小组(五站组、新东组、东北渠组),人口3967人,1089户,劳动力2330人,耕地3577亩。
四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四站,四站村所辖5个村民小组(四站组、八分沟组、四东组、四西组、乌兰组),人口6080人,1530户,劳动力3571人,耕地5589亩。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总结经验、探索路子、培育典型、示范推广”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建立“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过在贫困村
建立“互助资金”,努力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有效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根据建立“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和要求,要在建立和运作“互助资金”的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本着“公开透明、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组织广大贫困农户积极加入“互助资金”,积极引导他们围绕不同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快、效益好、能增收的产业与项目。按照“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借用“互助资金”自主发展生产,促进农户自主经营性增收和“互助资金”盈利财产性增收。
二是突出“两个紧扣”,即紧扣扶贫宗旨、紧扣互助互济。要保证大多数贫困农户都能加入和长期使用“互助资金”,并在建立和使用“互助资金”过程中大力彰显“互助互济”精神,努力营造农村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切实保证“互助资金”用于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不得用于非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做到“三个限制”,即参加“互助资金”限本村村民;赠股限于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借款限于已参加“互助资金”的本村民。要保证“互助资金”的建立和运作都能
在政策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本村范围吸纳股份和借用“互助资金”;不准少数人占有和高额度使用“互助资金”。
四是提供“四项服务”,即提供资金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法律服务。村级互助组织要在开发区管委会和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互助资金”的运作与本村产业发展紧密地衔接起来,既保证“互助资金”按照政策要求和操作规则运行,又要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积极热心地帮助贫困群众选好项目,用好资金,科学发展,增加收入。五是坚持“群众自愿”,即贫困农户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本“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村级互助组织在建立“互助资金”时,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坚持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不搞强迫命令,也不设置任何限制条件,力争使更多困农户加入“互助资金”并能受益;入股农户因特殊原因要求退出“互助资金”应按规定准予退出。
四、“互助资金”构成
一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包括市县区财政)补助每个试点贫困村一定数额资金,作为建立“互助资金”的配股基础资金。
二是鼓励贫困村村内农户以自有资金入股,补充扩大“互助资金”的规模。
三是可以接受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对口帮扶”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帮扶、捐赠资金,与“互助资金”整合使用。
四是“互助资金”滚动发展中的部分盈利收入滚入本金,逐步加“互助资金”总量。
五是对于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开发区管委会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同意后,也可以整合用于“互助资金”使其发挥“集合”效应。
六是积极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以扶贫为宗旨,无附加条件的项目资金与“互助资金”整合使用。七是借助“互助资金”运行机制和信用平台,采取与商业银行协作、财政扶贫资金和其它资金贴息的办法获取贷款,逐步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和覆盖面。
五、“互助资金”规则
(一)农户加入和使用“互助资金”限于本村村民,实行农户自愿入股和政府配股、赠股的办法。入股者使用“互助资金”,不入股者不配股、不赠股、不使用互助资金。(二)每股股金1000元,每户最多可入3股。配股比例不得低于6:4,即政府每股配600元,农户每股入400元。一般贫困农户,政府配股600元,农户每股入400元;绝对贫困户,政府配股600元,赠股200元,农户每股入200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可以入股,但不配股。
(三)“互助资金”在运作中的盈利收益35%滚入本金,40%用于农户入股分红,25%提取公积金,主要用于村级互助组织管理费支出。
(四)农户借用“互助资金”的额度最多3000元,第一次借款期限最长一年,第二次借款时,视农户的信用度和项目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期,但须按规定由农户提出申请,经村级“互助资金”管理管委会批准后方可延期,延期时间不得超过2年。
(五)“互助资金”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农户借款须交纳一定占用费。占用费率由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根据群众意见确定,原则上不高于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
(六)参股农户根据自主发展项目的实际需求,可以短期借用“互助资金”,也可以开始少借,中途再借;也可以一次性还款,也可在规定期限内分期还款。
(七)农户使用“互助资金”须先提出书面申请,经村管委会审查并张榜公示。群众对借款额度、资金用途无异议后,借款农户与管委会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农村信用社凭《“互助资金”借款协议》将农户借款打入“一卡通”,农户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提取使用。
(八)“互助资金”实行农户责任担保制度,采取五户联保,或以4—6个农户为组担保,农户自由组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监督,保证资金安全运行。
(九)“互助资金”的操作必须公开透明,农户入股、政
府赠股以及资金投放、回收、占用费分配等情况都要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和主管部门的监督。
(十)农户入股“互助资金”2年以后,确因特殊情况需收回入股资金,可与本村愿意扩大股权的农户协商,向村管委会提供达成的协议书(书面),由村管委会研究同意可股权转让;农户如自愿要求退股,经村管委会研究同意,只退个人入股资金和应得红利,政府配股、赠股部分用于扩展其他农户入股。
六、实施步骤
(一)组织培训阶段(4月15日—16日)。认真组织开发区相关参与人员和试点贫困村干部学习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准确掌握建立“互助资金”的目的、原则和要求,明确“互助资金”管理、使用的操作程序等,并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保证建立“互助资金”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发动群众阶段(4月17日—19日)。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开展“互助资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互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入股村民的权利、义务。通过宣传发动,让广大群充分认识“互助资金”的便捷性特点和利民性、成长性优势,熟知“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原则,充分调动贫困农户参加“互助资金”的积极性。
(三)成立互助组织阶段(4月20日)。召开全体村民大
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全体村民选举自己信得过、公道正派、有责任心、懂得经营的村民组成“互助资金”管委会。管委会一般由5人组成,任期2年,主要负责农户发展项目的审定、借款审批、资金投放和借款回收、盈利分配等事务;为使“互助资金”运作更好地衔接本村产业发展,管委会至少有1名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参加。根据群众意愿,也可成立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管委会对“互助资金”的运作合规得当,向全体村民负责。
(四)制定管理章程阶段(4月21日—23日)。“互助资金”管委会要按照“互助资金”工作原则,组织村民共同讨论制定村级互助组织章程和“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自治区《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本村“互助资金”合规运作,安全运行。(五)建立“互助资金”阶段(4月24日—5月15日)。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用于建立“互助资金”的财政补贴资金要将存入在当地农村信用社,为试点村开设的“互助资金”专用账户。在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试点村建立章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互助资金”的规定程序。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入股参加“互助资金”,并使农户入股资金存入村级“互助资金”专用账户个人名下。
(六)发放借款阶段(5月16日—6月初)。村级互助组
织在建立“互助资金”后,要积极引导群众选择适合自主发展的增收项目,受理农户借款申请;在15天内完成项目审定、借款审批和张榜公示,并与借款农户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20天内要使借款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凭“一卡通”领到“互助资金”借款。不得拖延放款,影响生产。(七)按期回收借款。借款到期前两周内,互助组织要将《还款通知书》及时送达借款农户,农户据此到农村信用社还款,并凭信用社出具的还款凭证到村管委会核销借款,申请下一轮借款。信用社将农户还款存入“互助资金”专户。互助组织在10天内完成农户下一轮借款的项目审定、借款审批和张榜公示,并与借款农户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15天内要使借款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凭“一卡通”领到新一轮借款。
七、“互助资金”退出原则和程序
一是“互助资金”发生损耗,由互助组织成员承担、分摊后,除运作成本,按入股比例退还村民缴纳的入股资金,剩余资金收回财政。
二是“互助资金”有盈余的,扣除运作成本,按入股比例退还村民缴纳的入股资金和“互助资金”收益后,剩余资金收回财政。
三是财政收回的“互助资金”继续用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具体试点项目由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照自治区扶
贫办《意见》要求另行安排,并及时上报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备案。
八、实现目标
(一)通过在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户发展生产的直接投入,有效地缓解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和扶贫开发模式。
(二)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生产、技术、销售等环节有效结合,促进贫困村各种生产要素、社会要素的整合,提高扶贫群众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通过建立“互助资金”,提高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四)“互助资金”的优势作用充分显现,贫困村多数群众从中受益,贫困农户借用“互助资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五)大多数贫困农户能够参加“互助资金”并得到借款;资金闲置率低,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还款率100%,按期还款率达到90%以上;村级互助组织对“互助资金”的管理逐步规范。
(六)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动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发生改变;自我发展能力、民主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逐
步提高,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建立“互助资金”的工作政策性强、操作难度较大。开发区成立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
组 长:刘 虎 大武口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芦 君 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成 员:邢东娟 大武口区纪委副书记、开发区纪工委书记 党军科 开发区农业办公室主任 罗喜君 开发区财政局局长 陶长鹏 隆湖信用社主任
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小组成员要明确责任,紧密配合,精心组织,不断地加强试点工作的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积极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良好的资金、信息、技术、法律服务,大力引导群众选好项目,自主发展生产,切实增加收入,确保“互助资金”试点成功。
(二)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采取种形式,加大对“互助资金”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互助资金”,不断提高入股参与率,确保“互助资金”在解决民生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
高度集中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互助资金”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级互助组织章程和“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自治区《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本村“互助资金”合规运作,安全运行。
(四)加强“互助资金”的管理。村级“互助资金”要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在当地农信社开设账户,实行专户管理;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在业务上的联系与配合,尽力缩资金结算和农户借款周期;互助组织要根据农时和农民生产经营需要,及时召开农户借款审定会议,保证农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借款,借款农户需要改变资金用途,或要求退出“互助资金”要及时开会议研究审批;对无故逾期不还款的,要参照农村信用社有关规,在规定占用费率的基础上加收占用费,并对应《经济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广大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五)强化监督检查。农业办公室、财政局、纪工委要加强对“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实行全程监测、监督,及时掌握资金运行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能正确和正常履行职的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及其成员,要及时进行调整。要建立和完善“互助资金”运行情况报表
报告制度,在每季结束后5日内及时向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上报互助资金发放和回收情况进展报表,反映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保证信息交流畅通和“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