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麟游县互助资金项目运行情况调查报告[大全]
麟游县互助资金项目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为详细掌握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项目运行情况,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这一惠民工程顺利实施,近期我们带着问题,通过深入实地、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等形式,对互助资金项目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摸清了该项目实施的详细情况,为进一步抓好项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基本情况
2009年我县被省、市扶贫部门列为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试点县。两年多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策精神,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选择常丰乡郝口村、两亭镇水磨沟村、河西乡常村等15个村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试点村。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宣传发动,强化培训,健全机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5个,吸纳会员1647户,占项目村总户数的58.8%,其中贫困户会员1128户;项目覆盖农户2801户(其中贫困户1565户),涉及11764人(其中贫困人口6573人);收交基准互助金64.3万元,协会资金总量达到36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3万元(中省专项资金146万元,市级配套96万元,县级配套36万元,奖励资金25万元),农户缴纳基准互助金64.3万元,协会向会员借款1163人次1163笔390.34万元(其中种植业借款113.63万元,养殖业借款248.86万元,商业及运输业借款2.9万元,其他行业借款24.95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106%,回收借款166.91元,收占用费69700元。15个项目村新增干杂果建园7500亩,新建生猪养殖示范村2个,年养殖量达到15000头,养殖大户14户,新增牛200头,新增养羊户140户,种植烤烟3120亩,产值达到540万元。户均增收1130元,实现了贫困户增收目标。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实施,拓宽了资金投入渠道,有效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极大地激发了试点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促进了以畜、烟、果、菜、粮为主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支持了农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麟游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省市扶贫部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民有、民管、民借、民还、循环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重视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规范项目管理,注重项目效益,有效地破解了试点村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谋发展缺资金的难题,促进了农户增收,推动了村级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探索出了扶贫到户、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模式。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我县被确定为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扶贫、财政、民政、信用联社、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麟游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麟游县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麟游县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章程》、《互助资金协会职责》、《监事会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会员证”、“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借款申请表”、“专用借据”和“专用收据”等规范资料,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各试点村所在乡镇均成立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各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强化宣传,广泛动员。自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先后采取入户调查走访、召开村组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级互助资金的优惠政策,使互助资金政策和运作规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试点村也都组织召开了村组会、村民扩大会、会员大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加深了会员对扶贫互助社的信任,提高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村民与扶贫互助社之间互动共赢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程序,规范管理。为规范操作程序,降低资金风险,确保项目效益,制定出台了麟游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十不准”和“十不借”: “十不准”即:不准用于非生产性借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准接受村外居民入会;不准收储;不准私分;不准向非贫困户赠、配股;不准给非会员借款;不准变成地下钱庄;不准“垒大户”或让少数人占为己有;不准用于扶贫互助协会工作经费支出;不准从事赌博等非法活动。“十不借”即:未加入村级互助协会组织的不借;非生产性发展项目的不借;产业项目未评估的不借;超过规定标准的不借;无偿还能力的不借;担保责任不落实的不借;第一单笔借款未归还的不借;无信誉等级的不借;不服从村协会管理的不借;不遵纪守法的不借。在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严格实行“三制”,一是实行公开公示制。对项目的扶持对象、项目、农户选择、赠、配股农户评定、放款程序、资金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章程》运作,监事会全程跟踪监督。对借款对象、借款用途、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等内容在户外公示栏上墙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增强了扶贫互助资金运作的透明度;二是实行月报制。严格按照扶贫互助金运行情况实行月报制管理,各试点村协会每月25日前定期向县扶贫办报送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情况报表;三是实行检查制。由县扶贫开发办牵头,组织乡镇及有关单位对15个试点村扶贫互助资金管理与使用、工作经费开支情况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跟踪督办。
(四)突出重点,注重选择。为确保扶贫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在借款农户的确定、扶持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项,科学规划,重点解决试点村农户在增收中“无本”、“无力”、“无助”的难题,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实行“三个结合”:一是坚持项目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户自我发展增收能力,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选定项目。二是坚持项目选择与村情民情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针对不同试点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现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所有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三是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规划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长远项目,既解决贫困群众当前的增收问题,又确保贫困群众能稳步脱贫。河西乡常村村山大沟深人稀,土地贫瘠,村民无增收门路,脱贫致富难。该村紧紧依托扶贫互助资金帮扶,扬长避短,因户制宜,制定了“长抓畜牧短抓烟”发展思路,对较为贫困的农户,利用扶贫互助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烤烟等短平快的项目,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猪、牛畜牧养殖,长短结合。目前该村已形成500亩烤烟基地和10户养殖大户,群众收入连年稳中有升。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总体情况良好,成效比较显著,但客观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互助资金总量偏小。每个项目村财政扶贫资金只有15-20万元,会员交纳的基准金和借款占用费十分有限,社会捐赠量小,所以总的资金量不足,与众多农户的需求差距较大。二是群众入会率不高。部分乡村对实施互助资金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加之受过去农村基金会不良因素影响,思想认识有偏差,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强,导致群众入会积极性不太高。三是协会档案资料不够建全。协会工作人员大部分为村干部兼职,日常工作繁忙,不注重资料积累,特别是协会会议记录不完整,公开公示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四是互助资金协会缺少管理费用。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我县属于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项目运行以来,在项目宣传、业务培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虽然我们安排了一些经费,但因我县财力困难,目前仍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经费紧缺仍然是制约该项目顺利实施的短腿。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增加我县互助资金总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各项目村资金聚集,动员群众踊跃入社,鼓励有一定实力的村集体注入部分资金,吸引社会各界无附加条件援助部分资金,逐步满足贫困村生产发展之需,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要提高乡镇村扶贫、财政相关人员及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内部要加强决策和可行性分析,监事会要监督资金运行,做好防范和控制风险工作。其次,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工作布置与检查考核相结合。各级扶贫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日常跟踪、检查、问效,把工作重心放在指导、服务和监督上。要建立项目工作考核体系,对项目资金投放、回收、使用情况要检查监督定期公布。第三,要强化监督手段。用日常监测、阶段性评估、定期评估等多种手段来强化监督服务,要用公示公告制度、质量运行报表制度和资金审计制度来推进监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管理软件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村运行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和完善有效做法,推动项目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与率。一要强化政策宣传。让政策进村入户,项目深入人心。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农户知晓互助资金对生产发展和增收作用。农户有认知认同,才能参与其中。二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胆让群众做自己能做的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要壮大扶贫互助资金规模。想方没法壮大资金规模,让入社农户都能借到款,从发展产业中实现脱贫增收,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更多农户入社。四要保障贫困户权益。从政策上让贫困户少交或免交入社基准金,保障贫困户优先借款,优先技术支持。
(四)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要瞄准贫困对象。体现在政策制定、制度完善和资金投放中,锁定真正地贫困村和贫困户。二要提高能力素质。要通过培训、交流、以会代训、参观见学等形式,提高乡镇专干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三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资金用途,规范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借款程序、额度、时间、担保条件、批准权限、占用费分配和违约责任。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四要抓好与产业发展的“六个对接”。即互助资金与产业资金对接,与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对接,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接,与各类帮扶活动对接,与农村低保制度对接,与基层组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对接,通过多层次多路径对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贫困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民主化的整体水平。
(麟游县扶贫办 田昱春)
第二篇: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规则
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规则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xx国家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操作指南》,为确保互助资金项目规范运行,推进贫困村农户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资金为依托,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周转性生产发展资金。互助资金项目坚持由市扶贫移民局、财政局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监管,村“两委”监督,村互助社组织实施、管理,互助社社员使用,全体村民受益的原则。互助资金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归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社员交纳的互助金归本人所有,互助资金使用权归互助社全体社员所有。
一、资金使用管理
(一)申请加入互助社的社员必须按照互助社章程交纳100元-500元的互助金。互助社社员交纳的互助资金总额不得少于2万元。
(二)组建互助小组。全村需有不少于50户的农户加入,且建卡贫困户不少于入社农户的50%。互助社社员按自愿、就近的原则,由3-5名成员组成负有连带责任的互助小组,并签订互助联保协议。
(三)互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入社自愿,社内互助;无偿投入,有偿使用;借款申请,社内审批;互助联保,相互监督;产业专用,禁挪他用;有借有还,滚动发展。
(四)互助资金来源 1.财政扶贫资金;
2.互助社农户交纳的互助金; 3.互助资金在银行的存款利息;
4.互助资金收取占用费转入公积金的部分。
(五)互助资金存入当地农村信用社,开设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互助金除社员借款、办公费用和发放管理人员务工报酬等正常支出外,不得以其它名目支取存款。
(六)借款对象。组成了互助小组且家庭有生产能力和增收项目并了解接受互助社章程的互助社社员。
(七)借款额度与期限。根据社员交纳的入社资金情况,社员的借款额度最多不超过其入社资金的20倍。借款期限以短期为主,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八)互助社社员借款的户数不得超过全体社员总户数的60%。互助小组内成员借款户数不得超过互助小组户数的60%,还款后轮流借款。
(九)资金占用费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
(十)还款方式。实行整借零还按季还款的还款方式,即从获得借款90天后每3个月偿还一次借款本金和占用费。
(十一)借款程序。
1.申请,借款社员须递交借款申请书,内容包括发展项目名称、规模、借款金额、项目实施条件、还款时间、还款办法等,申请人须签名并按手印。
2.联保,联保小组成员为借款社员签字担保。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3.审查,互助社管理机构对借款社员的借款进行实地审查,确保借款的真实性。
4.审批,互助社理事长应在理事会收到社员借款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组织管理机构成员完成借款审查、审定,理事长审签后放款。
(十二)互助资金回收。村互助社管理机构应在借款到期前10日内,向借款社员通知应还本金和资金占用费。互助社出纳应将收回的本金及占用费及时缴存互助资金专户,凭银行缴款回单与会计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十三)借款回收中特殊情况的处理。互助社员借款到期后必须如数归还,无正当理由不归还借款的,依法追究借款社员的责任和联保小组成员的连带责任。
(十四)互助资金收益分配。互助资金本金不能用于分配。借款占用费收入可用于分配,分配方案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分配原则和顺序如下:运行成本:包括办公成本和管理人员误工补助,一般不高于总收入的50%;公益金:公益金的比例应不低于总收入的20%;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原则上不少于当年总收入的10%;公积金:扣除运行成本、公益金和风险准备金后的其余部分全部为公积金,以壮大互助社资本。
二、互助资金退出
(一)互助资金运转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视为运转不正常,经整改仍无明显好转的,应进入退出程序:
1.违反《xx国家贫困村互助资金操作指南》规定的原则; 2.互助社没有按章程规定管理和使用互助资金,财务管理混乱;
3.财政扶贫资金到位6个月后,互助资金的借款比例连续三个月低于百分之五十;
4.互助资金的不良借款率达到百分之十五(不良借款指逾期30天和30天以上的借款);
5.互助资金的现值低于财政扶贫资金和村民自愿交纳的互助资金总额的百分之七十。
(二)互助资金退出原则:
1.如果互助资金发生损耗,因不可抗拒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耗按互助资金构成比例承担;因人为因素造成损耗的,由责任人承担。分摊损耗后,按比例退还社员交纳的互助金。
2.如果互助资金没有发生损耗或有盈余,扣除操作成本,退还社员交纳的互助金。
3.剩余的互助资金,原则上经全体村民讨论后,用于本村的扶贫公益事业或其他扶贫项目。对属人为、恶意造成互助资金运转不正常的,市扶贫部门可规定期限保留资金收回权,用于其他贫困村。
(三)互助资金运转不正常,整改后仍不见效,由村委会或互助社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退出程序,由市扶贫移民局、财政局审批,逐级上报至国家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财政厅审核备案后执行。
三、单位职责
(一)互助资金管理相关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财政部门:是项目资金的管理主体。负责互助资金的拨付,负责指导乡镇管理互助资金及账务设立、会计核算、财务等工作。
扶贫部门:是项目实施的指导主体。负责试点乡、村的选择;负责帮助、指导试点村的组织和发动,协助试点村组建扶贫互助社;协助互助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培训社区管理人员;检查互助社运作过程以及对贫困人口的瞄准和覆盖情况;负责项目外部监测,定期向上级财政、扶贫部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和监测报告;负责协调、解决互助社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负责接受和处理互助社社员有关互助社问题的投诉和咨询。
乡镇人民政府:是项目监管的责任主体。负责社区互助社项目监管,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参与试点村的选择;协助试点村开展社区的组织、宣传和发动;协助试点村组建互助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向市财政、扶贫部门提交项目进度和监测报告;协助互助社解决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村“两委”:是项目监督的责任主体。负责监督互助社资金的运行管理。进行社区的组织、宣传和发动;建立互助社筹备组;组织村民讨论形成互助资金运作的初步方案;形成互助社章程草案;
村互助社:是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村农户的入社和退社,办理社员交纳和退还互助金的手续;在村民讨论通过的互助社章程草案的基础上,组织互助社社员讨论制定互助社章程;负责制定互助社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按“贫困优先”原则,保护贫困户、妇女社员的权益;是项目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借款的发放、回收,使用情况、争议仲裁等管理工作;理事会实行定期会议制度和不定期的会议机制,研究和处理重大事项;定期向乡(镇)或扶贫、财政部门上报项目实施情况,财务、监测报告,遇到村互助社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向上级反映;定期公示互助资金管理和运行情况,并向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报告其详细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和指导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及分支机构及时办理贫困村互助资金账户的开设,帮助贫困村做好互助资金相关审批事项的管理。
(二)各项目村应严格按照本办法管理和使用互助资金,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互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对项目实施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的,扶贫、财政部门将收回已拨付的资金,并由监察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互助资金运行情况及自查整改报告
裴石乡健旺村互助资金运行情况及自查整改
报
告
南溪县扶贫办、裴石乡政府:
健旺村互助社自运行以来,基本能按照四川省贫困村互助资金操作指南进行操作,也为村民,特别是低收户提供了资金周转,使一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增加了收入,互助社自身也得到了壮大。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认真地自查,按照操作指南进行对比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自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作汇报。
一、农户退社现象严重
在当初入社时,农户入社积极性较高,经过几年的运行,一部分村民认为占用费率过高,与当地其他金融部门相比有一定差距自认为不划算。还有一部分村民自身就不缺资金,把股金投到互助社,又没有分红及利息,没有经济效益,因此就要求退社。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理事会认真进行分析,找到了原因。决定找到其中的骨干分子,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由他们去给那些正在想退社的社员做工作,其效果一定会好些。二是抓住村社干部及部分入社党员,要求他们以全村的利益为重,站稳立场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二、出现整借整还与操作指南不相符
经过我们自查,从2008年互助社营业以来,共发生整借整还100笔,涉及金额505100元。整借整还中还未还款19笔,金额68500元(其中三笔为逾期未还,金额6000元)在借款的过程中,产生整借整还的原因:有部分村民觉得借到资金第三个月就开始还部分本金和结息,认为借款搞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从时间上算,根本还没有结果或出栏、还不起钱。另外一些用于资金周转的农户认为每月来还款结息太麻烦。当时理事会就根据这些现实情况,认为资金库存大也是不符合的,觉得借出比库存要好些,只要拿准借款对象就可以实施。经过自查,我们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不管什么原因和目的,只要与指南不相符的,都不可以操作。认真对待每一借款、严格纪律、维持好操作指南的可行性和合法性,确保互助社资金安全。
三、逾期借款性质严重
互助社运行以来,我们都严格审查、检查,认真核对。可还是出现了三笔总数量为七千元的逾期借款,其中一笔是农户借款后,户主得疾病而病故,另外两笔是借款搞养殖,结果牲畜死亡,无法按期归还。在这次自查中,我们认识到了它的严重性。如果再出现更多的逾期借款,后果将不堪设想。决定将继续追回逾期借款,并在今后借款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把关、认真核对,争取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裴石乡健旺村互助社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第四篇:柞水县互助资金试点情况的调查报告
柞水县互助资金试点情况的调查报告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中部,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革命老区县。全县辖16个乡镇,120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38万人。2008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0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
柞水自确定为全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县以来,按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管理规定,在全县民风淳朴、资源优越、有产业依托、村民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村中,通过竞争演讲的形式,经反复筛选,2008年确定了营盘镇朱家湾村、乾佑镇马房子村、石瓮镇东甘沟村、柴庄乡枣树坪村、红岩寺镇掌上村、田口村、瓦房口乡街垣村、九间房乡中庙村、蔡玉窑镇银碗村、马房湾村等10个村进行试点。试点村共有2423户9573人,有贫困人口3912人,其中低收入人口3034人,绝对贫困人口878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1590元(全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34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2350元。2009年确定了营盘镇秦丰村、下梁镇明星村、老庵寺村、小岭镇常湾村、杏坪镇中台村、铁炉村、柴庄乡银川村、红岩寺镇立王沟村、瓦房口乡磨沟村、马家台乡金狮村、九间房乡农林村、老庙村等12个村进行试点,项目覆盖3768户13693人,其中贫困人口4381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60元。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农户积极性高,借款操作规范,资金运行良好,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带来了福音,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止9月30日,全县22个试点村共投入财政扶贫互助资金306万元,吸收入会农户1360户,入股资金77.9万元,协会资金共计达到383.9万元,其中向贫困户赠股68户3.45万元。全县共组建互助联保小组46个,累计发放扶贫互助资金252户90.5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175户67.1万元,主要投向畜禽养殖、农家乐、豆制品加工、贩运等产业。
一、试点工作主要作法
在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他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为加强对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扶贫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民政、审计、农业、畜牧、林业、水保、科技、药办、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局。县上多次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县长办公协调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加强了对项目实施工作的考核,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工作考核内容,促进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办公室人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各试点村,对各试点村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确保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开展。各试点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乡(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各试点村成立了项目筹备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使试点村广大群众充分知晓这项工作,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我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刷写标语、召开群众会议宣讲、进村入户、专题讲座和问题解答等形式,从政策依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共印制互助资金知识问答资料3500份,各村协会召开会议宣讲30余场次,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办墙报12期,向农民详细讲解建立互助资金的重要意义和好处,说明资金来源、管理、使用等关键性问题,明确入股农民的权利及义务,调动了试点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运行初期,有的村举行了“互助资金协会挂牌仪式”,召集全体村民参加,并发放了首批借款,以此加深村民对互助资金的信任,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柴庄乡枣树坪村曾是基金会的试点村,因管理不善,试点工作失败,村民入股资金血本无归,给当地群众心理上造成了阴影。县扶贫局干部和村干部逐家逐户解释、宣传,通过多次上门宣传、反复说服,消除了部分村民的担心和疑虑,主动加入了协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发展会员10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0.4%。协会管理人员帮助他们选择发展项目,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得到了资金扶持,目前项目运行良好。
(三)慎重选点,突出产业。省试点现场会结束后,柞水立即抽调人员,对全县80多个贫困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并进行了全面地宣传和逐个考核,结合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按照竞争入围的要求,召开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竞争演讲大会,通过激烈的竞争和评委客观公正地评定,在公开、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最终选定了村风、民风淳朴,村民有积极发展的生产项目,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22个贫困村作为为2008年、2009年互助资金试点村。
在试点村的确定上,他们着眼于示范性、带动性、典型性和可实施性,把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试点村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如马房子村的豆制品加工业、朱家湾村猪苓种植、东甘沟村农家乐群、枣树坪村烤烟和西瓜种植、马房湾村土鸡养殖、银碗村养猪协会、老庵寺村良种矮化核桃等村合理运用互助资金发展产业,取得良好效果。参与试点的22个村均已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发展的潜力较大。各村“两委会”班子健全,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有办公条件,有办公场所,为互助资金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群众要求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比较踊跃。
(四)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在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他们把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重中之重来抓,22个试点村全部选举产生了互助协会和监事会,并选举产生了协会和监事会成员,为互助资金正常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按照省办的要求,在市扶贫局、财政局的指导下,县上先后制定了《互助资金项目实施规划(2009—2012年》、2008年、2009年《互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等。在扶贫互助资金的试点运行中已制定了一套可操作的资金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农户的资金规模、借款程序、借款周期、借款额度、公示制度、跟踪服务等各项内容。各试点村互助协会也分别制定了《贫困村互助协会章程》、《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协会会长职责、会计职责、出纳职责和财务管理制度、资金运行流程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了我县试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县局业务干部经常到各村对协会管理人员业务规则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协会档案完善,账务真实,业务规范。县扶贫局将统一购买、印制的专用《借款借据》、《借款回收凭证》、《借款合同书》、《借款申请书》以及《联保协议》等,分别送到各试点村协会,为试点村的会员及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五)强化培训,提高水平。为提高协会业务素质和办事效率,2008年12月18日,县扶贫开发局邀请县财政、民政等部门参加,按照互助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对试点工作涉及的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乡镇领导、扶贫中心主任及互助协会会长、会计、出纳共计70余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3月15日至20日,市扶贫局对全县22个村互助协会管理人员和县扶贫局、财政局项目管理人员在市委党校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8月9日至12日,县局组织业务股室干部到太白县学习考察,通过考察交流,学到了经验,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10月份,还将对22个试点村协会管理人员、乡镇扶贫干部、乡镇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加强他们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规范运作程序和监督管理,防范控制风险。
(六)明确职责,协调配合。为了确保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正常运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互相配合。县财政局负责专项扶持资金的监管。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财政扶贫互助资金拨入乡镇财政所账户,再由乡财政所分批拨入互助协会帐户。县扶贫局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及时汇总试点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探索新模式,对各乡镇分管领导、扶贫中心干部及试点村协会管理成员进行培训,并与乡镇签订项目责任书,督促试点村项目的顺利实施,协调各种工作关系。审计局主要负责互助资金的监督审计工作;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保局、科技局、药办负责帮助农户做好项目选择和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保证了试点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既创新了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又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还缓解了贫困户生产资金困难,大大提高了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有效地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信用社不好贷款,利息又高,找亲戚也不容易,互助资金就很方便。”今年9月份东甘沟村会员王凤勇说出了心窝子的话。他一开始不相信不出村就能借到款,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协会申请借款养野鸡,没想很快就借到5000元,他见人就说“没有出村就借到钱了,真是太省事了”。会员袁关宝本想开一家“农家乐”,几次到信用社贷款,但由于贷款需要入股1000元,而且还款后不予退股,手续相当繁琐,眼看着贷款无门他就放弃了。当他在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时,占用费低不说,由于都是本村人知根知底,很快借款就批下来了,他办起了农家乐,日均接待客人20余人,年收入将达到3万余元。
二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马房子村协会以村民霍开智创办的柞水县绿色豆制品加工股份公司为载体,组织会员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入股到公司按照各个入股会员的技能特长不同,按排他们的在公司打工,获得劳动报酬,另外年底还参加公司分红,仅此一项全村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150多人,年总收入达225万元。截止目前共投放互助资金18万元,扶持豆制品加工企业1个及养猪产业40户,会员生猪存栏达800头,扶持巩固“二花”基地500亩、红豆杉基地100亩。协会先后带动46户贫困户、8户特困户先后实现了脱贫,增加收入60多万元。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村民间和谐发展,干群面貌焕然新。通过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开展,协会会员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带动各试点村形成相互帮助、邻居间和谐共处的气氛。试点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发挥农户参与的主体作用,干群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脱贫致富信心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协会章程和制度约束,入社农户和借款农户的诚信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了试点村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柞水县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局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贫困户加入互助资金协会比例不高。各试点村部分贫困户因缺乏资金,财政扶贫资金赠股有限,因此未能加入到互助资金协会,也就无法享受到这项国家扶贫惠民政策。
二是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总量偏少。尽管入会农户和资金比例较高,但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总量仍然偏少,会员可借的资金额度较小,无法满足大多数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互助资金的总量规模。
三是目前规定的借款期限、借款金额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规定的借款期限规定最长不超过一年,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畜牧业等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会员可借的资金额度较小,特别是首次借款不超过3000元,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发展,生产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四是互助资金协会缺少管理费用。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柞水属于一种新的扶贫模式,自2008年10月份开始筹备以来,在项目宣传、业务培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虽然县财政承诺安排3万元项目经费,并给每个项目村2000元的启动经费,因该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县财政十分困难,承诺难以兑现,且承诺的经费难以解决试点工作所需费用。
五是金融部门对扶贫互助资金认识不清。他们认为互助资金介入金融业务、扰乱金融秩序,占了他们的市场份额,就对各村互助资金协会的工作不予支持,甚至在开设账户、资金存取上制约、拖延,致使各村协会延误甚至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村互助资金规模,加大中央财政互助资金投入,针对贫困地区实际,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投入,取消市县财政配套资金要求。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可以切块用于支持和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同时建议在财政部门主导和财政资金牵引下,支持和鼓励企业、社团法人等入股,放开数额限制,多渠道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2、拓宽增收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经营范围,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协会收入,确保会员的分红利益。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技术和已被运用成熟的引进技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一些短、平、快、实的项目。组建以参互会员为主的专业协会,选出懂技术、会管理、有威信的乡土能人为领导,带动村民开展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从而保证借款会员所从事的项目有效益。
3、逐步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互助资金的运作机制,从加强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做好监测评估、完善奖惩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互助资金管理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大对县乡项目管理及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业务、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服务、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4、放宽借款限额。可以实行会员联保或抵押的借款方式,并增加借款数量,延长还款周期,激发会员贷款积极性,切实解决会员号发展生产“无本”的难题。
5、解决工作经费。在试点阶段,适当解决县级和乡镇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给予试点村开办费用支持以保障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柞水县扶贫开发局李波)
第五篇:关于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研究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2009年5月,我们对郧县白浪镇杨沟村、郧西县香口乡孟川村、竹溪县城关镇郭家梁村和龙坝乡砖裕沟村等3县4个乡镇的4个扶贫互助合作社开展了调查。总体印象是:试点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踊跃参与、起步规范有序、运行平稳安全、互助合作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4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社员入社情况。4个村共有农户1328户,其中贫困农户359户。4个村根据全省贫困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要求,分别组建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共有518户参加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39%,其中贫困户入社189户,占贫困农户总数的52.65%。
2、资金构成情况。4个扶贫互助资金总额为63.19万元,其中社员认购基准互助资金3.19万元,占互助资金总额的5.1%。社员认购的基准互助资金额度不同,其中,杨沟村、郭家梁村和砖裕沟村每个社员认购基准互助资金100元,孟川村是每个社员认购50元。执行的月占用费率为4.5‰或5‰,年占用费率为5.4%或6%。
3、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村累计借款金额为32.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50.8%;累计还款7.8万元,占累计借款总额的24.3%;收取占用费0.44万元。社员借款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具体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种植、胡桑种植、蔬菜种植、养猪、养羊和养牛等方面。
二、3个试点县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3个县都成立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基本上都是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或常委副县长任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农业、科技以及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充分显示出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试点乡镇和试点村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各级分别选定精干、实干、责任心强、有经济管理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组成了工作专班。各县扶贫办牵头,制订了操作性强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的措施、互助资金构成及使用原则、互助资金监管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领导小组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给各成员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任务。
(二)广泛宣传。一是深入学习试点精神。3个县都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村的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集中学习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08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知》(国开发办„2008‟37号)、《湖北省贫困村互助资金扩大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鄂政扶发„2008‟50号)和省扶贫办、财政厅《关于在贫困地区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宗旨、意义和总体要求。二是积极开展培训活动。3县都印发了培训资料,对试点村的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广泛宣传试点政策。各试点村先后都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入户宣传、送发宣传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政策、社员的权利与义务、资金的运行管理与风险防范等知识,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扩大了农户对互助资金政策的知晓面,提高了农户的参与率。
(三)规范运行。一是建章立制。各试点村都起草、讨论和表决通过了本村的《互助合作社章程》、《互助资金财务管理办法》、《互助资金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理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担保管理办法》等系列工作制度,并且印刷张贴,让村民了解互助资金政策、办事程序、借款对象、扶持项目、借款条件和使用要求等,用制度规范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二是防范风险。扶贫办、财政局和试点乡镇签订了《互助资金拨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试点村开设了专门帐户,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借款农户需要其他社员提供担保,并实行了最高额借款限制,每户借款不得超过3000元或4000元,对互助资金的风险采取了多层次的防范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资金使用中的风险;三是驻村指导。3县扶贫办都派出了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到试点村驻村开展业务;县扶贫办统一印制了文件、工作文本和社员证,亲临试点村农户开展各项工作,解决实际困难,指导扶贫互助合作社的组建、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指导借款业务和确定产业项目,实地掌握了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工作流程和取得的成效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等问题,为深化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对象严格。在组织农户入社的环节上,突出了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各试点村都非常重视贫困农户的参与面。所调查的村,对绝对贫困户都采取了优惠政策,让他们直接取得了社员资格,享受到互助资金的扶持政策。3个村共有52户免交了基准互助资金。因此,贫困农户入社的比例较高,超过了50%,而其他农户的入社比例不足30%。
(五)效果明显。因互助资金划拨因素,借款发放工作刚起步,4个村共有83个农户借款。从借款农户的增收数据来看,互助资金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郧县白浪镇杨沟村三组唐功秀借款3500元,种植了2700株木瓜、1200株山葡萄,买了5只羊和5头牛,预计年增收8000元。杨沟村一组李金贵,家有6人,借款1500元,发展袋料香菇8000多袋,正常年份可收入8万元,今年自己说已经赚得纯利润3500元,人平净增加600元。竹溪县城关镇郭家梁村六组郭国辉,年龄近60岁患食道癌,一子刚满20岁,尚未成家,是一个因病返贫的家庭,今年借了2000元,种植了2.5亩大棚蔬菜,增加纯收入7500元,有效地减缓了贫困进程。郧西县香口乡孟川村下半年为28户社员借款8.4万元,重点扶持了山羊养殖项目,社员购买能繁母羊400多头,预计能够增加纯收入15万多元;仅此一项,户平增加纯收入5000多元。
三、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3个县4个村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存在着四大难点:
一是合作社注册登记难。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文件要求,扶贫互助合作社在民政局注册登记。除了郧县杨沟村完成注册登记外,其他村都未能注册登记。郧西县民政局在向省民政厅和民政部咨询时,得到的答复是扶贫互助合作社不属于社团登记和民办非企业登记范畴。因不能注册,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不能定位,直接影响到《章程》内容、印章启用、银行开户、财务管理方式及程序等系列工作,进而影响到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二是规模产业发展难。首先,互助资金注入额度和农户入社的基准互助金总额各村都不超过20万元,不能支持规模产业的发展;其次,借款周期最长不超过1年,许多高效益的种植项目收获周期至少要2-3年时间,社员会因项目风险和还款压力而减少借款需求;三是2-3名社员的担保方式限制了借款面,也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规模。
三是贫困农户借款难。虽然4个村的贫困户取得了社员资格,但在已借款的农户中,贫困户有借款的很少,主要因素是一般农户不愿给他们提供担保,他们找不到担保人,不能提供完整的借款申请;同时管理层考虑到他们自身的项目建设能力较差,担心项目失败,不能按时还款,审核时也不敢批准他们借款。
四是互助组织自我管理难。扶贫互助合作社本质上是农村的一个准金融组织,按照“民用、民管、民借、民还、循环发展”的原则,服务全体社员、谋求共同发展;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社员互助、有借有还、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业务管理上涉及到相关金融政策、财务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层面,由社员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都是农民身份,缺少相应的知识准备,因此要实现“自主经营”和“民主管理”的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培训,要去指导,要去示范。
四、几点建议
一是妥善解决好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注册问题。建议省扶贫办、财政厅、省银监会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进行协商,妥善解决好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注册问题,并联合发文到试点县。
二是实行竞争奖励政策。建议对经营管理有序、互助资金使用有效果、产业发展有规模、贫困农户增收幅度大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可增加互助资金的扶持额度,也可安排部分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对社员的借款占用费进行贴息扶持。
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建议加强对各扶贫互助合作社理事主任、监事主任及财务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建议与金融监管部门协商,共同以信息披露和风险指引的方式加强金融业务指导,提高管理层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组织能力。
四是要适当放宽试点条件。建议省扶贫办和财政厅要在借款周期和担保等方面放宽限制条件,同意各试点县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借款周期;对社员不愿为其提供担保而自愿提供抵押的社员,要充许为其借款;与此相应地是需要实现还款方式的多样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