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乡镇中心小学建寄宿校初中校学生应达千人以上
贵州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19 日 3 版
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贵州省近日提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四大目标。
一是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
二是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此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贵州省明确提出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1000人以上。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或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一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
三是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
四是解决“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贵州省提出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
据了解,贵州省将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实现中小学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第二篇:景村镇中小学发展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景村镇中小学基础教育
发展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景村镇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以此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随着洛南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形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洛南县教育厅提出四项目标任务: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500人左右。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
或学生规模达不到3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为确保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任务完成,洛南县将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各级教育部门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
化的趋势与特征,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促进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紧密结合布局调整实施教育项目;在安排有关项目和资金时,优先向洛南县属景村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优先向布局调整较快、结构相对合理的村组和布局调整后办学规模较大的新建、改建学校倾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篇: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
通过几年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农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
由于贵州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从总体上全省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还只是初步解决温饱。近年来各地在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品质结构上,总体仍处于适应性调整的水平。一是优质农产品的品种不多,产量比重不大,农作物区域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依然不高,大部分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排位居后;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规模尚在起步阶段。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重点,切实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使我省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四篇: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2010—2015
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地处宁县南部,东与良平乡接壤,南接中村乡,西与焦村乡隔沟相望,北与春荣乡以川为界,全镇总面积106.37 K㎡,共辖17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490人,其中农业人口40379人。
教育布局结构受建设初期“一村一校”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教学点多、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整体水平不高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完全小学在校学生将陆续降至四五十名,按照现行学校经费体制及教师编制标准,这些学校一是经费短缺,二是师资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使农村小学生同样能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早胜镇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整体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利用五年的时间过度、完善、巩固,在全镇集中办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所中心点小学,5所教学点;1所中心幼儿园,6所中心行政村幼儿园。
具体计划是:
一、2010年撤并:
⑴撤并屯庄小学五、六年级(五年级9人,六年级12人,总计21人)并入清华小学,保留四年制教学点;
⑵撤并刘家小学一、二年级(一年级5人,二年级4人,总计9人)并入李家小学;
⑶撤并胡家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7人,四年级7人,总计14人)并入李家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⑷撤并沟圈教学点一、二年级(一年级3人,二年级5人,总计8人)并入院子小学;
⑸撤并谭腊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9人、四年级7人,总计16人)并入遇村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全镇保留六年制小学14所,教学点5所。
二、2012年:
建办早胜寄宿制小学,覆盖北街、南街、遇村、谭腊4个
行政村,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
⑴并入早胜小学学生857人:其中一年级103人、二年级
139人、三年级175人、四年级145人、五年级146人、六年级149人。
⑵并入南街小学学生166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
5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25人、五年级27人、六年级34人。
(3)并入遇村小学3-6年级学生77人:其中三年级23人、四年级18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23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9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20人。(谭腊教学点1.2年级10人并入遇村教学点)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1所,六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5所。
三、2013年:
建办清华寄宿制小学,覆盖清华村、郭铺村、院子村、樊
村、来远村、西头村、六个行政村;学生数达到677人。
⑴并入清华小学学生143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级20
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21人、五年级31人、六年级35人;
⑵并入郭铺小学学生122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1
2人、三年级20人、四年级24人、五年级20人、六年级27人;
⑶并入院子小学学生130人:其中一年级22人、二年级3
3人、三年级23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9人;
⑷并入樊村小学3-6年级学生95人:其中三年级36人、四
年级2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20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6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20人。(刘畔教学点1.2年级12人并入樊村教学点)
(5)并入来远小学学生117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
级23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19人。
⑹并入西头小学3-6年级学生70人:其中三年级16人、四
年级13人、五年级17人、六年级24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5人,其中一年级13人、二年级22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所,六年制小学5所,教学点6所。
四、2014年:
建办南北中心点小学,覆盖南北、尚家、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达319人。
(1)并入李家小学3-6年级学生132人:其中三年级32人、四年级36人、五年级37人、六年级27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7人,其中一年级14人,二年级23人。(胡家教学点11人并入李家教学点)
(2)并入南北小学103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17人,四年级29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11人。
(3)并入尚家小学3-6年级学生84人:其中三年级27人;四年级20人、五年级19人、六年级18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5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19人。
建办大庄中心点小学,覆盖大庄、屯庄、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335人。
(1)并入寺底小学144人。其中一年级28人二年级23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22人、五年级30人、六年级15人.(2)并入大庄小学145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0人、三年级28人;四年级28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22人。(葡萄沟教学点9人并入大庄小学)
(3)并入屯庄小学教学点学生46人。一年级15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9人、四年级9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个,中心行政村小学2所,教学点5所。
四、2015年建办:
1.早胜中心幼儿园,学生数达240人,覆盖南街村、北街村。
2.建办李家幼儿园:学生数达140人,覆盖李家村、曹家村。
3.建办南北幼儿园:学生数130人,覆盖尚家村、南北村、寺底村。
4.建办大庄幼儿园:学生数120人,覆盖大庄村、屯庄村。
5.建办清华幼儿园:学生数150人,覆盖清华村、郭铺村。
6.建办院子幼儿园:学生数达120人,覆盖院子村、樊村。
7.建办西头幼儿园:学生数达150人,覆盖来远村、西头村、遇村。
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资源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推动早胜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推进贵州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
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2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省教育厅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近年来,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又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工程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需要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省基础教育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有机统一,1
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让农村的孩子开阔眼界,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
(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适度集中;资源整合、提高效益;先建后撤、保证教学;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四个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相结合。
(三)目标任务。
1.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
2.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1000人以上。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和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
3.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
4.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促进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各地要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寄宿生大量增加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1〕23号)精神,优先在县城、乡镇集中财力建设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并配齐配足学校食堂工勤、安保和宿管人员,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紧密结合布局调整实施教育项目。各地的教育项目规划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紧密结合,对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但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原则不相符的项目要尽快研究,作出必要调整。在安排有关项目和资金时,要优先向我省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优先向布局调整较快、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和布局调整后办学规模较大的新建、改建学校倾斜。对计划撤并的学校,一律不再投入建设资金。
(四)大力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要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实现中小学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总数在县域内调剂,禁止产生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在分布、学科、职务结构等方面不断趋于均衡,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三、工作要求
(一)制定具体规划。各级政府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规划,明确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步推进。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市(州)统筹,市、县分级实施;初中学校和小学布局结调整规划由县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地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小学校的撤销与合并要慎重考虑,稳步推进。在撤销与合并原有学校、教学点之前,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对一些有必要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校舍维修、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要给予必要支持。
(三)管好用好闲置校舍。校舍是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各地对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可因地制宜改扩建为幼儿园,也可由当地政府开设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图书馆或敬老院等公益事业。
(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各地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使干部、群众、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切实消除负面影响,为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杜绝因工作简单粗暴引发群体性事件,确保思想稳定、学校稳定、教育稳定、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