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

时间:2019-05-12 13: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

第一篇: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

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调研组

贵州日报20030401第7版

贵州的工业发展至今,成就斐然。2001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0.8%,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而工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带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九五”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工业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调整结构,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明显加强,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特色食品、生物制药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逐渐成为我省工业经济新的亮点;三是传统工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撑作用仍十分明显;四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六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主体逐步形成。总的说来,呈现的特点是:结构变动的强度不断增加,结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结构趋同现象逐步缓解。结构转换能力有所提高,主要工业行业构成格局发生变化。电力、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饮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等行业的比重上升,烟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等行业的比重下降。

应该看到,我省工业结构虽然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正逐渐趋于优化,但是问题仍然突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这是多年积累下来深层次问题。我省国有经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而体制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发展还不十分活跃,实力也比较弱。国有企业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涵盖所有行业大类。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历史造成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使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不佳,亏损面偏高。一些企业长期亏损,已严重资不抵债,一些企业已失去生存能力。在制度改革、内部经营机制转换上,国企改革进展也不是十分理想。一些改制或组建的公司并没有真正实现规范化的公司运作,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等都没有真正有效建立和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许多国有企业依旧沿用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产业链短,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如煤炭产品主要是原煤、炼焦用洗精煤和动力煤等,原煤洗选加工只占18%左右,洁净煤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采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尚待起步。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铝业生产基地,但却基本没有深加工能力。大多数产业仍停留在生产初级产品阶段,一方面大量输出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大量引进设备和精深加工产品,造成价值的双重流失,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多数地区难于摆脱贫困局面;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配套程度低。面对“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我省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能生产配套产品的极少,错过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过分依赖重工业的发展,造成自我积累缓慢,影响结构调整的投入。长期以来,由于三线建设的基础和偏重贵州的矿产资源优势,我省工业投资呈明显的重工化倾向,对于尚处于半工业化的省份来说,明显的重工化恰恰有悖于工业化发展顺序。历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重工业相对轻工业而言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对环境破坏大的行业,大量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是工业的低效益。以2001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

9.29元,其中轻工业32.24元,重工业5.03元,重工业实现的利税仅是轻工业的15.6%,如果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轻重工业结构比不是现有的15.66:84.33,而是50:50,则工业提供的利税总额将在现有94.3亿元的基础上多出69.33亿元,增长73.5%。再从工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看,我省重工业提供一个就业机会,需要投入9.68万元资金,而轻工业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仅需要投入4.65万元资金,如果将现有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轻重工业结构比调整到50:50,那工业将会多提供24万个就业机会。同样,投资如过分偏向重工业,投资回报率过低,不仅影响产业本身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而且减少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影响了贵州的工业化进程和地区脱贫致

富的进程,并且会加速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另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对结构调整的作用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结构调整缺乏整体统一的布局,投资环境亟待改善;人才严重不足;工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等等,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省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wTO,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速发展期等,都对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应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为贵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和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比较优势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企业主体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充分就业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应是:在产业结构上,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品结构上,开拓市场、培育名牌产品,开发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发掘资源、生产特色产品;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产权多元化.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重组联合,优胜劣汰、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工业经济活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企业分工协作;在区域结构上,以黔中产业带为基础,以贵阳为中心,建设好贵阳一遵义、贵阳一安顺一六盘水、贵阳一凯里、都匀等三大工业经济走廊。为了贯彻这一思路,要采取“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的战略。“抓好两头”即一是重点提升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使磷化工业、有色金属、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产业,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烟一酒”支柱产业;二是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成为我省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助基础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带动中间”就是带动机械制造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振兴和发展。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初步建立以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为依托、特色产业为骨干、地方民族工业为配套的工业新体系。目标应是:到2010年,争取六大支柱工业(磷、有色、煤炭、电力、电子、生物制药)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标志性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市场占有率磷化工产品比现在提高20至30个百分点,有色、煤炭、电力、电子元器件、生物制药等提高10至2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组建5至6个大型企业集团,有2至3家企业集团跻身全国乃至世界500强,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体。为此,要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并始终把它作为贵州工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指标来抓;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并保持在60%以下;使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明显下降,并保持在30%以下;提高工业产销率,并保持在95%以上;提高资本市场中工业资产比重,采取企业上市、增资配股、增发新股、国家股减持等手段,提高工业优势资产在上市公司的集中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同时保持劳动力总量的基本动态平衡。

美国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钱纳里等通过二战后数十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引申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重要论断。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或者说是通过高增长主导产业的更替来实现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实践也证明,结构调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我省近几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增长主导产业的转换密切相关。高增长主导产业的选择须考虑多方面因素。从需求方面看,主导产业的发展应与消费结构演进的方向相一致,因而具有足以拉动其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从供给方面看,主导产业应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速度快,与上下游产业关联程度高,能有力地带动其他产

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正确选择今后若干年内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适应的主导产业,是关系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我省应把以下高增长主导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

这就是:煤炭工业、以铝及铝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工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磷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两烟”工业、酿酒行业、电力行业、生物制药行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食品工业。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应是: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关联度,延长工业产业链;抓住机遇,打造“贵州制造”品牌;实施大企业战略,打造贵州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全面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为了使结构调整措施落实到位,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优惠的政策支持。这就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实施增量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实施存量结构调整;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各种类型人才;积极争取国家鼓励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到位,如争取与广西等省区一样,享受对铝和铝加工实行所得税从33%降到15%的优惠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争取降低行业进入的资质标准,用国家社保基金解决军工企业破产单位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等。

第二篇: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

通过几年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农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

由于贵州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从总体上全省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还只是初步解决温饱。近年来各地在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品质结构上,总体仍处于适应性调整的水平。一是优质农产品的品种不多,产量比重不大,农作物区域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依然不高,大部分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排位居后;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规模尚在起步阶段。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重点,切实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使我省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三篇:对山东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山东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近几年来,山东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三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省。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工业由大到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有效化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山东工业更是占据全省GDP的半壁江山,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就成为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目前山东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研究如何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由大到强,进而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研究山东工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内在原因,进而提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具体对策,希望能为省委、政府科学决策,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抢占有利位臵提供参考。

一、山东工业结构基本现状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双高”行业过快增长,工业结构比“十五”时期有了进一 步优化。

(一)工业重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由于重工业具有附加值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产业链较长和产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因此“重工业化”常常伴随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山东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逐步趋于重工业化。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为32.9:67.1,重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已经接近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轻重工业结构30:70的比例。与其他沿海主要经济大省相比,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虽比江苏低4.5个百分点,但比广东高7.0个百分点,比浙江高9.8个百分点。

(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山东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控股企业逐渐从一般性的竞争行业中退出,既盘活了企业资产,又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公有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2010年,山东非公有工业企业单位数为41210家,比2005年增加1711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7.5%提高到93.6%;非公有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56.7%提高到7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22.3亿元,比2005年提高1.5倍;实现利润4286.5亿元,比2005年提高2.5倍;实现利税 6393.9亿元,比2005年提高2.3倍,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山东工业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效果进一步显现

“十一五”以来,我省确立了以省会城市群、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全省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集群效应初步显现。2010年,省会城市群、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分别增长1.3倍、1.2倍和1.5倍;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56.2亿元、55352.2亿元和17177.4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1倍、1.7倍和2.7倍;分别实现利润1959.5亿元、3860.6亿元和1194.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3倍、1.5倍和2.8倍。三大城市群的高速发展,是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成果,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四)工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山东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经济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2010年末,山东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45180家,比2005年增加1893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96.1%;制造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3.2%提高到87.1%。装备制造业作为山东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五年来规模由小到大,总 3 量由少到多,实力逐步增强,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6.5%。从重点行业看,煤炭、石油开采、纺织等传统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1.6、4.0和1.2个百分点,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化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0.5、1.8和1.0个百分点,工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工业企业结构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高度重视大型企业发展,积极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基础行业,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010年末,山东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3925家,比2005年末增加82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但其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2.0%、58.4%和54.6%,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大中型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山东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促进山东工业由大到强的坚实基础。

(六)工业技术结构进一步迈向高新化

我省高新技术发展与全国一样,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老口径)产值31602.1亿元,比2005年增长3.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1%提高到35.2%,提高11.1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了新产品快速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607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

二、山东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山东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但与科学发展对工业结构提出的要求相比,当前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 工业结构升级,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等几个阶段。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随着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心,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重心的方向发展。目前,山东主要支柱行业大多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比较低,具有“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等特点,山东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还比较重。2010年,十大高耗能行业是山东名副其实的支柱行业,其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44.0%,远高于广东(27.6%)、江苏(36.8%)、浙江(39.0%)等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40吨标准煤,也远高于广东(0.75吨标准煤)、江苏(1.11吨标准煤)、浙江(1.05吨标准煤)等省。

(二)从区域结构看,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比较突 出

区域产业同构必然是以牺牲资源配臵效率为代价。相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程度的重要指标。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 和1 之间,相似系数等于1 ,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等于0,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以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39个行业构成结构作为标准结构,分别用17个市的工业结构与之比较,青岛、烟台、潍坊、临沂、德州和菏泽6个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0.8,地区之间互补性较差。尤其是潍坊和德州2个市相似系数均超过0.9,工业结构基本上属于完全同构。仅有莱芜市受地域狭小及以钢铁行业为支柱行业等因素影响低于0.5,相似系数为0.28。

(三)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中型企业不够强,小型企业不够活

一直以来,山东企业过度追求“大而全”甚至“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大中型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小型企业分工不细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导致市场有限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投入分散,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优势。因此,山东大中型企业发展不够强,小型企业由于经营方式不够灵活导致盈利能力不高,总体上看呈现单体规模不够大,抗风险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较弱等特点。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和企业个数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但户均资 产总额仅位居全国第21位;小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企业个数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四位,但户均利润总额仅位居全国第八位。

(四)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不多

目前,山东占主导地位的工业产品多是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即使微型电子计算机和汽车等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处于组装加工的产业链低端。比如,2010年山东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农用化肥和水泥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但这些产品均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比如,山东纱的产量超过全国的五分之

一、布的产量超过全国的六分之一,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但产业链条短,真正在国内外叫得响的高端服装产品寥寥无几。又比如,山东钢材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但全省汽车、家电、船舶等需要的高端钢铁产品基本需要进口。再比如,山东汽车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六位,但汽车有55%以上属于一汽集团、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等全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山东的分厂生产,而计算机有97%以上是为外国品牌贴牌生产。

(五)从技术结构看,自主创新水平还比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工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国际上通常将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52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4%,位居全国第三位,但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部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8%,仅居全国第六位。另外,发明专利也是国际通用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6297件,仅位居全国第六位,不及广东的五分之一,即使与江苏(11271件)、湖南(7739件)、上海(7080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

三、山东工业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山东工业结构存在总体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具体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

(一)工业结构调整进程推进迟滞

从山东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90年代初期,全省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已基本完成。但是,90年代初期以后山东消费品工业迅速扩张,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迟滞了山东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化进程。从统计数据来看,1988年装备制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工业中的比重为21.0%,到1995年为21.5%,7年仅上升0.5个百分点,2010年这一比重才逐步提高到28.6%。由于长期重规模、轻质量和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没有得到同 步改善,装备制造工业比重相对于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仍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东工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进度。

(二)区域内工业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协调

有研究表明,中国能够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地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山东而言,也存在类似问题。基于就近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地区之间相互竞争有其合理性,然而,在各地着力将资源集中投入那些能够快速拉动 GDP 增长的部分行业,这种类似行业结构的发展,必然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形成激烈的竞争,而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带来资源的低效率配臵,以及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不仅使各地产业结构无法形成独特优势,削弱了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而且地区之间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进而引起地区市场分割,割裂了地区的协同发展,增加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

(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就山东而言,企业家主要来自四个渠道:一是农民,二是集体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营销人员,三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下海人员,四是大中专毕业生,并且绝大部分来自于前两个渠道,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虽然这不是判断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但也直接或间 接影响了企业家的视野及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由于工业结构调整中企业是主体,企业家更是企业自身结构调整的关键。企业家素质偏低,就会使得企业家主动接触新领域的机会减少,从而引起企业拓展新领域,优化自身的组织、技术、产品结构的空间也会大大缩小。

(四)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

廉价的土地、人力等资源,曾经是山东各地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多年来对于吸引重大项目、壮大全省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起到了明显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存在土地、人力等稀缺资源过度消费倾向,很多地区不重视项目的选择,很多项目缺乏科技含量,没有竞争优势,凭着廉价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只要能赚钱就行。由此至少产生五种不良后果。一是产业雷同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低端行业竞争加剧;三是由此形成一种低端行业—低土地和人力等支出—低经济效益—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承接低端行业的非良性循环;四是企业职工工资难以提高,社会消费动力不足;五是降低产业结构自主调整的倒逼效应。

四、推进山东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山东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从探索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立足于山东的基本省情和工业结构的现状,通过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工业结构,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工 业结构,有利于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高的工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

(一)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提升工业结构层次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全方位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要着力推动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了工业品的产业链条,使工业生产从以制造业为主向前向和后向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能够以产业深化的方式推动工业结构升级。三要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的形成。“物联网”、数字家庭、网络社区作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来源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有力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二)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按照区域优势互补的要求,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优化山东工业区域布局,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觉把实施区域重点带动战略与培植产业发展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 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附加值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二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产业,避免区域产业同质化。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要抓住高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条主线,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三是科学合理地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专业化协作性与根植性的特点和作用,把建设产业集群和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产业发展。

(三)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

按照强优汰劣、抓大扶小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一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引领、辐射和集聚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兼并联合重组,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企业由大变强。二是加快发展一批成长性企业。积极扶持现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鼓励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逐步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形成产业相互配套、竞相发展的板块经济格局。三是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 展。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有序竞争,继续推进其生产结构由“小而全”向“小而专”、“小而特”及分工协作方向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逐步提升工业技术结构 大力推进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化,集中力量扶持新兴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中制约优势发挥,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一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契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二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要重点抓好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龙头型技改项目和节能降耗、环保治理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积极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和制造能力,逐步推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延伸。三是积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要深入开展名牌产品、知名商标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加快企业品牌向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转变,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作用,引导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在“创”和“改”上狠下功夫。

(五)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优化调整工业行业结构 以建设循环经济为目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低碳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带 动工业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要重点抓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逐步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努力实现进口产品替代。二是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突出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限期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市场空间。三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筑高层次管理与科技人才高地

继续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开发体系。一是坚持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要设立吸引人才的各类“特区”,积极扶持各类人才到企业、园区投资创业。尤其是充分利用好海内外人才资源,为山东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信息。二是加快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逐步规范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有效促进企业经营者合理流动。三是大力构筑人才新高地。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着力提高技术人员 素质,培养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在山东紧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

工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引起政府的重视,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有资金的落实、技术的支持等。工业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解决好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目前,资金问题是结构调整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提高技术装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都涉及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不解决,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外,体制障碍对结构调整影响也很大,企业破产、兼并、重组、技术革新等总是困难重重,工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因此,要做好结构调整的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协助企业解决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才能确保工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注:

1、文中规模以上工业仍按2010年老口径界定,即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第四篇: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为推进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最终消费品和终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基地。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以天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研究开发ppS产品;以石晶光电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以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中原特钢的限动芯棒、铸管模、煤炭高压有限公司、远东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电器以及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鑫源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兄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子陶瓷用高级氧化铝粉体材料和超级细微粉。

2、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在发展壮大我市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真正将济源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 以豫光集团为龙头,发展铅锌合金、电池和矿灯及其它产品深加工,形成铅产业链(冶炼-合金-电池、矿灯、电动车等),锌产业链(冶炼-合金、电镀等)和酸产业链(冶炼-制酸-化肥及其它合成产品)。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工业,以豫港焦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捣固焦、炭黑、甲醇、粗苯等煤化工产品; 以恒通化工和豫源化电为依托,积极发展合成树脂和新型聚脂材料及树脂粉深加工(塑钢门窗、塑料管材、塑料合成革、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等)。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铅锌、钢铁、化工和电力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改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过程的转变。将煤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将硫酸转化为化肥,将粉煤灰转化为建材,使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等资源消耗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 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创建一批资源(能源)节约型企业。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确定如下(附后)。

三、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使结构调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一是政府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结构调整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额度,以此吸引和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二是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机构发起组织各类投融资机构,努力扩大利用民间资金投向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地、国外资金参与我市的结构调整。

2、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避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既要抓住机遇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明显改变我市结构现状、提高我市产品、产业层次的项目,也要淘汰压缩一批没有市场、产品加工层次低、不具备竞争能力的落后生产力。下决心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再度发生。

3、认真开展好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年为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年。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大市场调研与分析,一切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如何依托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量和资源促进结构调整,要转变作风,加强协调与服务,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使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搞好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为了便于投资者在我市进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市政府拟在统筹安排全市工业结构布局的同时,规划一块规模适度的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由政府投资对示范区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要加大示范区的保护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吸引更多人在我市投资,不断加快我市结构调整步伐。

5、工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 对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或技改项目除享受我市原有的政策外,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可按现行税率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3)、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的40%奖励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额的45%奖励企业。(4)、对在我市投资的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奖励,视项目的投资额度、技术含量、贡献大小分别给与10-100万元的奖励,最高奖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四、其它

1、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

3、本意见由市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

1、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

2、生物杀虫剂;

3、高品质石英晶体材料;

4、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

5、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6、优质塑钢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

7、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产;

8、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防渗土工膜、降解塑料、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及制造;

9、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

10、冬凌草系列产品开发;

11、煤焦油深加工;

12、异形钢系列产品开发;

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开发;

14、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生产;

15、水利发电; 16、60万千瓦以上发电站建设;

17、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用于干法水泥生产。

18、三废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19、工业零排放示范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20、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第五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进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提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三个一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发展战略,我省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为主,全面启动工业结构调整。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专用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新冶钢配套设施改造;支持武钢和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精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及抓好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进一步整合烟草行业资源。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等企业,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发展,依托华新等企业建设7

条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抓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据调查,2005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803项,总投资额1487亿元。预计有400个项目在2005年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580亿元、利税116亿元。初步选定机械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含农产品深加工)、能源、高新技术行业100个项目,列入2005年“三个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项目包括:

——机械汽车行业中有神龙汽车二期扩建工程、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东风有限襄樊中高级轿车基地和中重型车技术改造、东风车桥改造、中德合资激光拼焊汽车底盘总成,武锅锅炉回收等14个项目。

——石化行业中有武石化及荆门石化炼油扩能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沙隆达新品种农药,宜昌兴发集团三聚磷酸钠等10个项目。

——冶金行业中有武钢二冷轧、二硅钢、冶金节水改造、500万吨球团,大冶有色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鄂钢转炉技改等9个项目。

——建材行业中有华新水泥南漳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武穴日产6000吨水泥,宜都二期日产4000吨水泥,大冶尖峰日产4000吨水泥,长利玻璃深加工,三峡新材浮法玻璃生产线等9个项目。

——纺织行业中有孝棉实业扩建32万纱锭、经纬化纤3万吨粘胶短纤,爱帝集团针织服装等10个项目。

——轻工行业中有武汉晨鸣林纸一体化、武汉统一饮料扩建、武烟技改、TCL300万台空调、武汉小天鹅80万台洗衣机等14个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产业化、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3G)产品、湖北三环信息银税一体终端、长飞光纤扩建等12个项目。

——医药行业中有宜都东阳光6000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中联药业扩建、广济药业1300吨核黄素、八峰药化700吨氨基酸等8个项目。

——船舶行业主要是长航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扩建项目。

——能源工业中有清江水布垭、宣恩洞坪水电站、阳逻电厂三期扩建、黄冈大别山电厂等13个项目。

三、继续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抓好100家重点大型企业、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三个三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做好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适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调整,择优充实新的企业和项目。二是争取10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10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30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东风有限、神龙、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长江电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东风本田、鄂钢、冶钢、江汉油田、武烟),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8家;力争100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比2004年增长31%。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季度详细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工作。四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服务。

四、继续推进“三个一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是按照省政府“三个一批”工作的要求,今年再完成武钢、大冶有色、南方集团、医药集团、铝业集团、江南实业、宜化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以及5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基本实现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的任务;继续巩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10户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二是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企业改制。大型国有企业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实施管理层收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健全改制报批制度,做到每一个环节依法运作、规范透明。四是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东汽、武钢等15户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五是推进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国家禁止的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列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林浆纸一体化、装备本地化等国债专项计划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三是继续集中部分省预算内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技改贴息专项,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对重点工业行业的投入。在各市州、县市全面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条件。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及时监测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加快武汉乙烯、湖北核电、东风雷诺轿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列入我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

底前有30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能进入前期启动。六是加快我省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

六、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服务,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适时掌握各地、各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二是抓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原材料生产要素的组织调度工作,特别是做好冬季枯水期电力供应、煤炭采购、储备和运输,集中资源保重点、保急需。三是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资金供需的矛盾。四是引导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开展全省安全生产、消防、治乱减负大检查,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六是通过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形式,支持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下载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

    贵州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乡镇中心小学建寄宿校初中校学生应达千人以上 贵州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19 日 3 版 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密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张国有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摘要:认识四川省的工业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11年为考察期,以全国为参考系数,选取四川38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分......

    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发展、城镇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发展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业化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不能“村村点火户户......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