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赫章县中小学校点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20121229最后定稿)
赫章县中小学校点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工作目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 〔2012〕4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12〕26号)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县域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处东经104°10′28“~105°01'23”,北纬26°46′12″~27°28'18″,东西长85.276公里,南北宽77.696公里,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全县总面积324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96米,最高峰(也是贵州最高点)小韭菜坪位于珠市乡境内,海拔2900.6米。最低点刹界河,位于古达乡境内,海拔1230米。全县共辖27个乡镇,9个社区(居委会),45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78.36万人,其中全县农业人口73.42万人,占总人口的93.69%,全县共有汉、彝、苗、回、布依、白等18个民族。
二、中小学基本情况及布局现状分析 2012—2013学年度,全县有校内外7—12适龄人口数96911人,校内外13—15周岁适龄人口数50832人,校内外16—18周岁适龄人口数51086人;有完全小学293所,教学点49个,在校小学生101639人,小学教职工4869人,其中专任教师4764人;有中学53所,其中完中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独立初中26所、九年制学校18所,在校初中生49109人,在校高中
第 1 页 生14292人;中学教职工312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2399人,高中专任教师540人。
至“十二五”期末,也即2015年,预计全县人口总数将达75万人,将有校内外6—11适龄人口数约9万人,校内外12—14周岁适龄人口数约5.3万人,校内外15—17周岁适龄人口数约5万人;将有小学在校生88916人,初中在校生52917人,高中在校生22275人。
因我县地处高山地带,绝大部分地区山高路远,且交通不便,中小学校点特别是小学校点分布相对零散,只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以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师资力量没有得到整合,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
三、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目的及依据
(一)中小学布局调结构整的目的
1.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教育公平。
多年来,在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但是,“两基”的基础依然薄弱,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县中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县直学校与乡镇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教学点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边远乡镇的小学尤其是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师留不住。这样的情况,造成了边远偏僻地区的学生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通过调整布局、集中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大限度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整合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我县校点分散,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较大困难,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各学科师资专业不能合理搭配,全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整体提高。通过布局调整,集中办学,进一步优化结构,师资得到合理配置,同时,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大幅度提高。
第 2 页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集中办学,被撤并的中小学校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或改造,国家及省市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可以集中用于保留学校的建设,能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大幅撤并校点,降低教育管理成本。
通过布局调整,撤并校点,优化资源,中小学校点将大幅度减少,必将缓解由于校点分散、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足的压力,将彻底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大大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降低县、乡各级对学校的管理成本,管理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5.超前谋划教育,为发展学前、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赫章县已顺利完成了“普九”任务,但要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入非常大。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投入需求都难以满足,要靠上级部门或县级财政筹集资金新建高中、幼儿园,在短时期内显然不可能。而通过布局调整,把撤并后的小学校舍用于兴办幼儿园、学前班,新划拨的资金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跨越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基础。
6.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
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部分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扩大县城及中心集镇中小学办学规模后,城区及中心集镇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必将有力地促进城镇化发展,适应县城区及中心集镇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 〔2012〕4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12〕26号),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对照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我县中小学校点布局亟待优化调整。
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原则
第 3 页 做好中小学校点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事关今后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要做好此项工作,要把中央、省、市的有关精神与地方实际充分结合起来。
(一)学校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就近入学、适度集中;资源整合、提高效益;先建后撤、保证教学;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四个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相结合。
(二)学校布局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关系,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三)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各地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四)学校布局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
五、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
通过布局结构调整,达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中规模办学、逐步撤并规模较小的校点的目标。全县布设普通高中7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布设初中校点46所(个)(其中初级中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初中部2所),布设小
第 4 页 学校点342所(个)(其中完全小学125所,教学点2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即:新建学校32所(其中小学25所,中学7所),扩建保留学校176所(其中小学136所,中学40所),保留学校184所(其中小学181所,中学3所),共计布设中小学校点392所(实际为378所,因为有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及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贵州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表》中在小学、中学部分分别规划)。
六、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规划
(一)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全县布设普通高中学校7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即:撤除赫章县第一中学初中部,新建赫章县第一中学新校区,把赫章县第一中学建设成为具有150个教学班、能容纳7500人左右的独立高级中学;撤除赫章县第二中学初中部,使其成为具有60个教学班、能容纳3000人左右的独立高级中学;撤除赫章县野马川中学初中部,使其成为具有40个教学班,能容纳2000人左右的独立高级中学;新建规模为6000人左右的西城区高级中学;选址新建赫章县民族中学,将其建为能容纳至少1500名高中学生的完全中学;六曲河镇因属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增设六曲河镇实验学校,将其办为一所能容纳5000人(其中高中生2500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继续办好赫章县第三中学高中部(容纳高中生2000人)。赫章县妈姑中学、可乐中学的高中部及赫章县财神镇初级中学附设高中班的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招生困难,撤除其高中部分,办成独立的初级中学。
(二)初级中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保留现有的26所初级中学,即:城关镇初级中学、水塘堡乡初级中学、水塘堡乡田坝初级中学、达依乡初级中学、兴发乡初级中学、松林坡乡初级中学、雉街乡初级中学、妈姑镇初级中学、珠市乡初级中学、罗州乡初级中学、双坪乡初级中学、辅处乡初级中学、铁匠乡初级中学、河镇乡初级中学、德卓乡初级中学、第 5 页 安乐溪乡初级中学、财神镇初级中学、朱明乡初级中学、结构乡初级中学、六曲河镇初级中学、古基乡初级中学、哲庄乡初级中学、野马川镇初级中学、平山乡初级中学、古达乡初级中学、威奢乡初级中学;新增初级中学4所,即: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可乐乡初级中学及撤除赫章县妈姑中学、可乐中学高中部后所办成的独立初级中学;因地域的特殊性,保留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即:城关镇河边小学、白果镇独山小学、兴发乡铁柱小学、妈姑镇天桥小学、双坪乡丰沟小学、双坪乡回水小学、双坪乡法都小学、河镇乡四方小学、德卓乡丰家小学、古基乡妥古小学、哲庄乡娃多小学;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即:罗州乡溪坪小学、赫章县思源学校;新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即:六曲河镇实验学校;保留赫章县民族中学、赫章县第三中学等2所学校的初中部。撤除赫章县第一中学、赫章县第二中学及赫章县综合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初中部(赫章县第一中学老校区考虑建为独立初级中学),分别就近并入城关镇初级中学、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赫章县民族中学初中部、赫章县第三中学初中部及赫章县思源学校;可乐乡大坡小学、可乐乡中心小学等2所学校的初中部并入可乐乡初级中学;野马川中学初中部、野马川镇金山小学初中部并入野马川镇初级中学;平山乡长冲小学、平山乡后山小学、平山农业技术高级中学等3所学校的初中部并入平山乡初级中学。调整后,初中校点由55所(个)缩减为46所(个),进一步整合了初中教育教学资源。
(三)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通过布局调整,将现有的363所小学校(点)(其中完全小学293所,其它学校附设小学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8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所,小学教学点49个)按照区域进行合理布点,最终布设校点342所(个)(保留并扩建完全小学122所,逐步撤并规模较小、办学效益低的完全小学180所、保留教学点和由完全小学变更为教学点的学校共计196个,撤并教学点7所,撤并附属小学1所,保留或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小
第 6 页 学部13所,增设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个,建成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3所,新设教学点7个)。具体撤并情况为:
(1)城关镇:布设校点共计13所(含县直学校,其中完全小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即: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扩建城关镇第三小学,新建城关镇第四小学。
(2)白果镇:布设校点共计16所(其中完全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所,小学教学点1个),即:在现有校点的基础上,增设规模为54个教学班、可容纳2400名在校生的赫章县西城区实验小学,增设赫章县思源学校(九年一贯制)小学部。
(3)水塘堡乡:布设校点共计13所(其中完全小学10所,小学教学点3个),即:在现有10所完小、1个教学点的基础上增设水塘堡乡黄泥、砂坝等2个教学点。
(4)达依乡:布设校点共计10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9个),即:现有的10所完全小学中,选址新建达依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其余9所小学的4—6年级全部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5)兴发乡:布设校点共计15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小学教学点13个),即:现有的15个校点中,选址新建兴发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其余13所小学校点及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4—6年级全部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6)松林坡乡:布设校点共计9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小学教学点1个),即:原有的松林坡乡花苗寨小学、刘家坪小学、倮柱小学、胜利小学、团结小学、窝皮寸小学、则雄小学、中心小学保留不变,原有的大梁子小学4—6年级撤并到中心小学,保留1—3年级,变更为小学教学点。
(7)雉街乡:布设校点共计11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10个),即:保留原有的雉街乡大坪、小凉山等2个教学点,现有的中心小学改、扩建为寄宿制中心小学,其余8所小学校点的4—6年级全部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第 7 页(8)妈姑镇:保留现有校点共计12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小学教学点3个),即:保留原有的妈姑镇定然、龙井、平桥、水塘、桃园、团结及妈姑矿区社区等7所小学,选址新建妈姑镇寄宿制中心小学,保留妈姑天桥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把妈姑冲子、火落冲、砂石等3所小学的4—6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9)罗州乡:布设校点共计13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个,小学教学点9个),即:改、扩建罗州乡民联、铜厂及中心小学为寄宿制完全小学,改、扩建罗州乡溪坪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为寄宿制小学,罗州乡大寨、海源、河边、红岩、环路、尖山、水营、松林、营兴等9所学校的4—6年级分别就近并入前述4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罗州乡和平教学点并入铜厂小学,丫口教学点并入中心小学。
(10)双坪乡:保留现有校点共计21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3所,小学教学点16个),即:中心小学、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回水小学、丰沟小学、法都小学)小学部不断扩建,优先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保留五里坪小学及大石教学点、高明教学点、石六岗教学点;其余村级完全小学只保留1—3年级部分,学生到四年级及以后,就分别就近到中心小学、五里坪小学、回水小学、丰沟小学或法都小学就读。
(11)珠市乡:保留现有校点共计10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小学教学点2个),不再作任何布局结构调整,但珠市乡光明、以那小学因地理环境原因需选址新建,中心小学需扩建。
(12)可乐乡:保留校点共计19所(其中:完全小学4所,小学教学点15个),即:现有的可乐乡麻腮小学、农场小学等2所完全小学扩建为寄宿制小学,将现有的可乐乡中心小学、大坡小学等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撤并入规划建设的可乐乡初级中学后变更为完全小学,并改、扩建为寄宿制小学,其余15所小学的4—6年级分别就近并入前述4所寄宿制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第 8 页(13)辅处乡:布设校点共计10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小学教学点8个),即:现有的辅处乡兴旺小学扩建为寄宿制小学,选址新建辅处乡寄宿制中心小学,辅处乡茶花、葛布、开嘎、拖
二、幸福、杨沟、营塘等7所小学的4—6年级别就近并入前述2所寄宿制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新建辅处乡立碑教学点。
(14)铁匠乡:保留现有校点共计8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7个),即:选址新建铁匠乡中心小学为寄宿制中心小学,其余学校4-6年级并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15)河镇乡:保留现有校点共计16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1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个),即:保留河镇乡高坎、双河、新营等3个教学点,选址新建河镇乡中心小学为寄宿制中心小学,扩建河镇四方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为寄宿制学校,其余学校4-6年级就近并入前述寄宿制学校,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16)德卓乡:布设校点共计15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小学教学点13个),即:保留德卓乡大营教学点、老厂教学点、元角教学点等3所小学教学点,增设德卓乡马路教学点、水塘教学点、尖山教学点等3所小学教学点;德卓乡大山教学点并入德卓乡水塘教学点,煤洞教学点并入大营教学点;选址新建德卓乡中心小学为寄宿制中心小学,扩建德卓丰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为寄宿制学校,其余学校4-6年级就近并入前述寄宿制学校,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17)安乐溪乡:布设校点共计9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8个),即:选址新建安乐溪中心小学为寄宿制中心小学,小河小学、营上教学点就近并入中心小学,其余学校4-6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18)财神镇:布设校点共计23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22个),即:选址新建财神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增设
第 9 页 财神镇良子教学点1个,保留岳家坡教学点,原有的20所小学校点的4—6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19)朱明乡:保留现有校点共计17所(其中:完全小学11所,小学教学点6个),即:保留朱明乡安甲、白营、磨角、双河、江子、发开、新营、安坪、汇龙、女牛墟、中心小学等11所完全小学及营盘、则安、中寨等3个教学点,朱明乡木营、坪子、新民等3个校点的4—6年级分别就近并入前述11所完全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20)结构乡:布设校点共计11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小学教学点9个),即:选址新建结构乡毛姑小学为寄宿制小学,扩建中心小学为寄宿制学校,结构乡岔沟、大山、大寨、多魁、平坝、青江、沙坝、松林等8所小学的4—6年级就近分别并入毛姑、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保留沙锅教学点;拨拉教学点并入大山小学。
(21)六曲河镇:布设校点共计17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十二年一贯制小学部1个,小学教学点13个),即:六曲河镇拉乐、新店、中心小学等3所学校扩建为寄宿制完全小学,六曲河镇化眉教学点并入六曲河镇拉乐小学,保留长冲、新店、乌鸦、燕子、火卡等5个教学点,其余现有校点的小学4—6年级分别就近并入前述3所寄宿制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增设六曲河镇实验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小学部。
(22)古基乡:布设校点共计12所(其中完全小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小学教学点7个),即:保留古基乡海子、中寨等2所完全小学,古基乡发倮小学、中心小学扩建为寄宿制完全小学,古基乡妥古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扩建为寄宿制小学,保留古基乡元寨、夸基等2个教学点,古基乡春晖、青龙、水塘、苏庄、着多等5所小学的4—6年级分别就近并入前述3所寄宿制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23)哲庄乡:布设校点共计8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即:保留哲庄乡阿穴小学、场坝小学、麻塘小学、苏奶小学、雄都小学、罩子小学、中心小学及
第 10 页 娃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哲庄乡边沿小学并入哲庄苏奶小学,哲庄乡大寨小学并入哲庄乡娃多小学,其中边沿小学改为苏奶片区幼儿园,大寨小学改为娃多片区幼儿园。
(24)野马川镇:布设校点共计13所(其中:完全小学10所,小学教学点3个),即:保留野马川镇花角、乌木等2所小学;扩建野马川镇大田、金山(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将其初中部并入野马川镇初级中学)、毛栗、山脚、双河、新场、新田等7所完全小学,选址新建野马川镇寄宿制中心小学,野马川镇车浪、尖山及青山小学的4—6年级就近并入前述学校,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野马川镇石板小学并入大田小学,野马川镇碗厂小学、利河小学并入中心小学。
(25)平山乡:布设校点共计8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即:保留现有的平山乡岔河小学、江南小学、前东小学、水塘小学及中心小学不变,将现有的平山乡长冲小学、后山小学等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撤并入平山乡初级中学后变更为完全小学,规划新建平山乡第二小学;平山农业技术高级中学小学部、平山乡中山小学、中寨小学并入规划新建的平山乡第二小学,平山乡农庄小学并入平山乡中心小学,平山乡双塘小学并入平山乡后山小学,平山乡清塘小学则就近分别并入平山乡水塘小学和长冲小学。
(26)古达乡:布设校点共计12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11个),即:保留古达乡新龙教学点,把古达乡中心小学建为寄宿制完全小学,古达乡田坝小学因属夹岩水利工程淹没区并入古达乡发科小学,其余现有学校小学4—6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只保留小学1—3年级部分。
(27)威奢乡:布设校点共计1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即:只保留威奢乡中心小学1所,并将其逐渐建设成为寄宿制完全小学,其余校点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
七、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省市政策及资金的支持。
第 11 页 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结构、集中办学,省市必将有相应的政策安排及资金支持。加之目前世界经济衰退,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央及省市将加大教育等民生工程投入,这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需要的建设资金将会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有资金保障。
(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年来,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就读,导致县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县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现有办学规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大幅度提高。
(三)有利于地方政府减负。
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中小学办学规模,节约了教育资源,同时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办学负担,教育经费紧张、教师及后勤工人编制不足等矛盾可得到有效缓解。
(四)加快危房改造步伐。
全部排除中小学现有危房,改扩建学生生活用房,完善运动场等配套设施。通过集中办学,被撤并学校的危房无需进行改造,国家及省市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集中用于保留的学校排危,从而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尽快排除中小学危房,消除安全隐患。
(五)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办学,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师资结构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也必将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第 12 页 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乡(镇)长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工作的领导。
(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各乡镇、县教育局、各中小学校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并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认真宣传,积极动员。各乡镇、相关部门,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校点撤并中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协调,争取扶持。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加快危房改造及新建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整合寄宿生补助、贫困生救助、民族生补助等助学资金,大力发展勤工俭学,扩大学生受补助范围,尽可能缓解家长的经济压力,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边远偏僻地区的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五)分段撤并,稳步推进。力争用3年时间,采取分年级分阶段或整校撤并的方式,条件成熟的可优先撤并,把教学点、村小学和部分规模较小的完小逐步并入中心小学。
(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完成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投资较大,计划分阶段实施,即:2011—2015年完成全县“十二五”规划的433113㎡教育系统重大项目建设任务;2016年—2020年,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完成全县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所争取的项目建设任务。
中小学校点布局结构调整对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赫章意义重大,而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所涉及到的不仅有资金投入的问题,还有很多矛盾和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力以赴做好这一造福子孙万代的教育发展工程,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赫章县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 13 页
第二篇: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索罗乡学区2009-2011中小学校
布局调整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平凉市崆峒区2009—201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具体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我学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改善我学区学校校点过于分散、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状。从2009年起,用4年时间在开展小学布局调整综合改革。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学校现状
索罗乡学区共计七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三所幼儿园。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共有56个教学班,中小学学生总计1700人。专任教师121名,其中本科26人,大专5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人数的66.9%。历年来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共计3人。
二、开展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学区以推进“两基”攻坚、职教攻坚、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教育-1-
观念陈旧、办学模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散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布局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顺利完成。
三、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为促进和谐陆川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校点布局调整原则
中小学布局调整始终坚持“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建后撤,确保普及”、“坚持标准,确保达标”和“四
个集中”(高中向区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处理好需求与调整、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到2013年重点建设1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 50%)。届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校舍建设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食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准,彻底消除校舍不安全因素和办法效益低下的现象。
四、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还要注重以下几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办好乡中心小学、村级完全小学,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批教学点。对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尽快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在保证其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基本建设投入。
2、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原则。
要综合考虑当地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在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把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以集中办学为方向,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的因素,制订布局调整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应就近入学。同时,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避免出现由于调整撤并校点所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全面紧张的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暂不调整,先易后难进行撤并校点。
(三)布局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我学区布局调整目标:通过布局调整,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撤并部分分散且布局不合理的村级教学点。具体目标规划:
小学规划
现有小学7所(西李小学、汝林小学、东白小学、张树小学、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姚王小学)。布局调整将改扩建张树小学、撤并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将新建校舍2500平方米,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等;总需资金400万元。
五、布局调整的分阶段实施
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调查,摸清底数(2009年11月5日至
2010年11月15日)。重点摸清小学(教学点)的校舍、学生人数、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校舍情况、校园占地面积等情况。
第二阶段:科学安排,分步推进(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按照村级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对部分具备撤并条件教学点进行合理撤并。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对撤并(或准备撤并)教学点所并入的学校,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进行规划建设。先易后难,逐步分阶段撤并,对撤并条件成熟的先撤并。采用标准化建设、寄宿制示范学校先行,示范带动全面的方式。
第三篇: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贺州市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会的部署,按照《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要求,结合《贺州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贺政发
第四篇: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2010—2015
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地处宁县南部,东与良平乡接壤,南接中村乡,西与焦村乡隔沟相望,北与春荣乡以川为界,全镇总面积106.37 K㎡,共辖17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490人,其中农业人口40379人。
教育布局结构受建设初期“一村一校”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教学点多、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整体水平不高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完全小学在校学生将陆续降至四五十名,按照现行学校经费体制及教师编制标准,这些学校一是经费短缺,二是师资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使农村小学生同样能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早胜镇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整体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利用五年的时间过度、完善、巩固,在全镇集中办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所中心点小学,5所教学点;1所中心幼儿园,6所中心行政村幼儿园。
具体计划是:
一、2010年撤并:
⑴撤并屯庄小学五、六年级(五年级9人,六年级12人,总计21人)并入清华小学,保留四年制教学点;
⑵撤并刘家小学一、二年级(一年级5人,二年级4人,总计9人)并入李家小学;
⑶撤并胡家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7人,四年级7人,总计14人)并入李家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⑷撤并沟圈教学点一、二年级(一年级3人,二年级5人,总计8人)并入院子小学;
⑸撤并谭腊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9人、四年级7人,总计16人)并入遇村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全镇保留六年制小学14所,教学点5所。
二、2012年:
建办早胜寄宿制小学,覆盖北街、南街、遇村、谭腊4个
行政村,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
⑴并入早胜小学学生857人:其中一年级103人、二年级
139人、三年级175人、四年级145人、五年级146人、六年级149人。
⑵并入南街小学学生166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
5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25人、五年级27人、六年级34人。
(3)并入遇村小学3-6年级学生77人:其中三年级23人、四年级18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23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9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20人。(谭腊教学点1.2年级10人并入遇村教学点)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1所,六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5所。
三、2013年:
建办清华寄宿制小学,覆盖清华村、郭铺村、院子村、樊
村、来远村、西头村、六个行政村;学生数达到677人。
⑴并入清华小学学生143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级20
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21人、五年级31人、六年级35人;
⑵并入郭铺小学学生122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1
2人、三年级20人、四年级24人、五年级20人、六年级27人;
⑶并入院子小学学生130人:其中一年级22人、二年级3
3人、三年级23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9人;
⑷并入樊村小学3-6年级学生95人:其中三年级36人、四
年级2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20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6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20人。(刘畔教学点1.2年级12人并入樊村教学点)
(5)并入来远小学学生117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
级23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19人。
⑹并入西头小学3-6年级学生70人:其中三年级16人、四
年级13人、五年级17人、六年级24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5人,其中一年级13人、二年级22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所,六年制小学5所,教学点6所。
四、2014年:
建办南北中心点小学,覆盖南北、尚家、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达319人。
(1)并入李家小学3-6年级学生132人:其中三年级32人、四年级36人、五年级37人、六年级27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7人,其中一年级14人,二年级23人。(胡家教学点11人并入李家教学点)
(2)并入南北小学103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17人,四年级29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11人。
(3)并入尚家小学3-6年级学生84人:其中三年级27人;四年级20人、五年级19人、六年级18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5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19人。
建办大庄中心点小学,覆盖大庄、屯庄、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335人。
(1)并入寺底小学144人。其中一年级28人二年级23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22人、五年级30人、六年级15人.(2)并入大庄小学145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0人、三年级28人;四年级28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22人。(葡萄沟教学点9人并入大庄小学)
(3)并入屯庄小学教学点学生46人。一年级15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9人、四年级9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个,中心行政村小学2所,教学点5所。
四、2015年建办:
1.早胜中心幼儿园,学生数达240人,覆盖南街村、北街村。
2.建办李家幼儿园:学生数达140人,覆盖李家村、曹家村。
3.建办南北幼儿园:学生数130人,覆盖尚家村、南北村、寺底村。
4.建办大庄幼儿园:学生数120人,覆盖大庄村、屯庄村。
5.建办清华幼儿园:学生数150人,覆盖清华村、郭铺村。
6.建办院子幼儿园:学生数达120人,覆盖院子村、樊村。
7.建办西头幼儿园:学生数达150人,覆盖来远村、西头村、遇村。
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资源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推动早胜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景村镇中小学发展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景村镇中小学基础教育
发展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景村镇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以此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随着洛南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形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洛南县教育厅提出四项目标任务: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500人左右。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
或学生规模达不到3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为确保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任务完成,洛南县将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各级教育部门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
化的趋势与特征,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促进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紧密结合布局调整实施教育项目;在安排有关项目和资金时,优先向洛南县属景村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优先向布局调整较快、结构相对合理的村组和布局调整后办学规模较大的新建、改建学校倾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