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能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基本属性;掌握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新知预习: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什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货币?
3、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4、什么是价格
三、知识梳理与问题探究:
知识目标
(一):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问题探究: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判断:凡是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巩固记忆:
1、商品含义: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和。商品是和的统一体 知识目标
(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问题探究:
1、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2、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判断: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巩固记忆:
1、产生:货币是的产物(2)含义:货币是。(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知识目标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问题探究: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都需要什么样的实现形式? 判断: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商品流通就是流通手段()
巩固记忆: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其他职能是、、。
2、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货币
3、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①中国东北的原始森林②自产自用的蔬菜③商店里卖的衣服④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⑤中国向受灾国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A ①②B ③④⑤C ③⑥D ②③⑥
2、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交换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应是()A 都有交换价值B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C 都是商品D 都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
3、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羊、贝壳、布匹等。与货币相比()A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而货币不是
B 一般等价物往往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固定的C 一般等价物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而货币则是D 一般等价物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能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是商品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④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高考资源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C.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
6、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A 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B 观念上的货币C 现实的货币D 一种价值符号 7.决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五:整理回顾:
第二篇:货币的本质教案
1、商品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商品有哪些?那什么是商品? 有人说“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的含义或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定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物品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对人类来看,分为有用无用和有害物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2000斤粮食,卖出800斤,剩下1200斤自己吃,这12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又如:农民向地主交的的租粮;天然的空气、矿泉水。而医院的氧气,柜台上的矿泉水则是商品,因此,劳动产品还必须用于交换。通俗点说就是用钱买来的。当然这不够科学哈。
(2)、理解 “用于交换” :
① 商品交换体现的是买卖关系,而非赠送关系。所以赠品、礼品不是商品。奥运会得到的奖牌,送人的贺卡,抗震救灾物品,人道主义援助的帐篷棉被等,义务献血,义诊。农民交的地租,农民种来自己吃的粮食。都不是商品。
② 从时间上看,商品交换分为 交换前、交换中、交换后。不包括交换后。a 交换前 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没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商品)或还没实现交换的(如商店里柜台上的、尚未出售的商品),是商品。b 交换中 正在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c 交换后(曾经是商品的东西如果)退出流通领域不在用于交换而进入消费领域用于生产、生活消费的产品,就不再是商品。继续用于交换,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用于生产、生活消费的产品,仍是商品。(注意:商品可能是通过一次交换,也可能是通过多次交换,才退出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或生活消费品。)
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甲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乙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甲同学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乙同学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是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的,所以是商品。乙同学买来的礼品,在商店或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乙同学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不是为了交换。乙同学与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③ 商品交换(用一种商品去换另一种商品)关系的现象和本质: a 现象:是物与物的交换关系。b 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交换(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类劳动的交换),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④ 商品从形态上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有形商品, 如 商店里卖的牙膏、牙刷、洗衣粉、方便面等;无形商品,如 知识、保险、信息、服务、技术、专利技术、短消息、彩铃、加密的电视节目、理发店、补鞋的等。
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必须用于交换;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1)、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关系:
右图反映了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联系,说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区别:含义不同:物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劳动产品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劳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就成为商品);范围大小不同;产生时间不同.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
比 较 商 品 其 他 劳 动 产 品
区 别
1、用于交换;
2、有价值;
3、是个历史范畴;
1、不用于交换;
2、没有价值;
3、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范畴;
联 系
1、都是过去产品;
2、都有使用价值;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
比 较 商 品 其 他 非 劳 动 产 品 的 物 品
区 别
1、是劳动产品;
2、用于交换,有价值;
3、是个历史范畴;
1、不是劳动产品;
2、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是个永恒范畴;
联 系 都有使用价值
(过渡)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劳动产品,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交换及其媒介----货币。
第三篇: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解答:我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急促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力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家除了对内发挥政治功能之外,还有就是由于国家也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不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本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它国家间的交往关系。由于国家之间常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战争。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还有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党政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等。
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利结及国家权利运作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所有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第二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这里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是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投票,以决定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但是,这种民主形式并未改变国家权利实际上是间接或直接地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那样;“现代的国家政治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第三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不同的,相互制约的政治活动方式,必须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美国宪法是对分权与制衡原则表述的最为典型的宪法。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强调“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以美国为例,在这种政治机构中,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宪法保护和严格限制;行政权由行政首脑——总统来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法院独立于总统和国会。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运行。实际上,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使常常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实力上的差别和厉害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其政治制度的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产生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公民主要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及其政治决策施加影响。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当代
资本主义国家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选举制度来平衡调节的。哪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政还是下野,由哪个代表资产阶级的不同利益集团要求的政治人物充当国家元首,一般都是通过选举制度的运行,根据竞选结果来决定的。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我的观念是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根据以上观点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四篇:货币信贷管理科职能
货币信贷管理科职能
发布时间:[ 2008-07-07 14:53]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负责人:姜慧存 电话:0722—3318702)
货币信贷管理科作为我中心支行内设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在随州辖区内执行总行的货币政策,维护随州地区金融稳定,具体职责是
一、负责全市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根据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拟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研究分析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二、负责对辖区内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与监督管理,研究分析辖区内货币信贷工作状况,及时向上级行行反映货币信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负责管理使用各项再贷款及再贴现的资金规模;集中统一管理全省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工作,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测和分析;监测全市金融机构的头寸情况和货币信贷资金的运行状况,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运用、资金调度、资金负债比例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与指导;
四、负责全市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监测金融机构准备金缴存情况,同时监测金融机构备付金水平;负责全市各项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监测分析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指导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工作;
五、负责对辖区县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六、负责全市利率管理工作,及时组织贯彻落实总行有关利率政策的文件规定,监测金融机构利率政策执行情况;
七、负责全市货币市场的管理工作;
八、负责全市其他有关货币信贷政策的工作,承办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篇:货币的职能教学设计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南尚乐中学
赵建平
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性,重视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教材分析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必修教材《经济生活》的理论部分,是学习货币价格理论知识的基础。第一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货币、价值和价格”,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货币价格理论部分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初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三)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知识有一些了解,但基本的知识概括及理解能力很差。2.学习习惯: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1、重点:识记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内涵,深刻把握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五)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实物、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事物图片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学生探究掌握货币职能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预习法:借助预习导纲,了解货币职能的的含义及内容。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预习,归纳这部分知识要点。
点拨和讨论结合:难点知识,采用点拨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用具
教科书
多媒体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搜集历史各个时期用过的货币
2.观察这些货币、分析货币的特点和用途
(二)新课导入部分
复习提问式导入
1、什么是货币?
2、货币是一般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三)师生互动部分
一、货币的职能(板书)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看课本然后回答: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2)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哪个是基本职能?
【学生回答】(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教师小结】回答正确。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其中从产生时起就具备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板书)
【教师提问】一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能由自身来表现吗?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价值的大小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回答】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在货币产生以前,2只羊换1把斧子,2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把斧子表现的,1把斧子是2只羊的交换价值。
【教师设疑】在货币的产生以前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用什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可用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正确。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货币的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1)、定义(板书)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板书)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纸币虽然不具有价值,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通过纸币的媒介,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互相比较其大汴,在这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到了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例如:1件衣服50元、1件毛料衣服500元,说明1件毛料衣服比1件衣服和价值大。(因现产生活中人们都用纸币购买商品,故这里应给以说明,但又因为还没有讲“纸币”的知识,所以只讲到此程度即可。)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教师设问】大家走进商店购买商品的时候,也许对于商品的标价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哪一天商店里不再标出商品的价格,而是将一叠纸币放在旁边,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商品的标价说明了货币仍然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要实实在在的货币,只要让人们明白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即可。
(4)价格(板书)
① 价格定义(板书)
【教师设问】每当我们走进商店,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旁边(或贴在商品上)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如1kg猪肉值16元、1kg鸡蛋值6元等。
【教师设问】既然价格是以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②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板书)
【学生回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教师小结】回答正确。例如:“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再如:买一件衣服需要花50元,50元是衣服的价格,它必须以衣服的价值为基础。即:1件衣服=50元
50元是1件衣服的价格
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
【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在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下面看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
2、流能手段(板书)
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
【教师引导】
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
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教师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买手段。
【教师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一个简图来表示:
【教师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物换物的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 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已包含着发生现实性,还必须有中外一系列关系起作用,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不协调致使一些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教师提问】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
【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并归纳出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同学阅读后归纳: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四)课堂总结部分
以上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职能应该牢牢掌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注:以下三种职能不必展开讲,把教材的观点提炼出来即可)
(五)课后作业部分
(1)整理课堂笔记,写出知识框架图;
(2)完成辅导材料相关试题;
(3)写一篇短文《简述中国货币的发展过程》500字。
三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1、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很感兴趣,特别是对货币的产生发展过程,比较疑惑的地方就是,往往把现在的纸币等同于货币,这个点不好理解。不过,通过课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状况不错。
2、教学设计应更多地围绕学生来设计安排,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的动脑、动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