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货币学》期末参考题09级
《银行货币学》期末参考题
09国际经济与贸易叶晓飞
一、表外业务
1.含义:指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但能改变当期损益,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业务。
2.种类:狭义(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隐含风险的业务。如贷款承诺、担保、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
广义(包括传统的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3.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1)区别——承担的风险不同
(2)联系:①都属于收取服务费的业务;②在范围上有重合(不同观点:中间业务包含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包含中间业务)。
二、期权与期货的区别
(1)市场形式不同,前者可在交易所内、也可在场外交易;后者须在交易所内进行;(2)标的物不同,一般地说,凡可作期货交易的商品都可作期权交易,而可作期权交易的商品未必能作期货交易;(3)履约保证不同;(4)现金流转不同;(5)履约责任不同;(6)盈亏风险不同
三、计算:若A企业收到B公司4月20日开出的商业票据一张,票面金额为10万元,期限4个月,票面利率为10‰,银行贴现率为10.8%,因急需资金于5月12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经审查当日予以办理,求银行实付金额。
解:票据到期值=100000(1+4×10‰)=104000元,贴现利息=104000×100×10.8%÷360 =3120元
实付金额=100880元
计算公式
银行实付金额=票据面额(1-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第二章:信用的经济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
第五章简答题
1.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与组织制度
作用: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变储蓄为资本职能;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
组织制度:1单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2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3代理行制度; 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5连锁银行制度……
2.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
1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3表外业务(中间业务)4银行卡业务
3.派生存款的影响因素
1.超额准备金率e;2.现金漏损率c′;3.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t、t′。
4.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1.使得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2.使得金融业务综合化、全面化; 3.使得政府被迫放宽管制; 4.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5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1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三原则:1盈利性2流动性3安全性。
三原则既统一又矛盾,要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6.金融创新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含义: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内容:(一)金融业务的创新1.负债业务的创新;2.资产业务的创新: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等。;3.中间业务的创新: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等);租赁业务等。;4.清算系统的创新:信用卡的应用、电子计算机转帐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平行贷款、票利发行便利、远期类和期权类衍生工具)。(三)金融制度的创新1.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2.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3.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4.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第七章简答题
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要素:1.交易的主体:资金的供求双方,包括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和不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两大类;2.交易的客体: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 3.交易工具:即交易活动的载体,包括直接金融工具与间接金融工具; 4.交易价格:即利息率
功能:1.筹资功能2.转换功能(即实现资金的期限转换、金额转换、区域转换)3.引导功能(正确引导资金流向、优化配置社会资源)4.调控功能(市场机制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5.信息反馈功能6.产权复合功能
2.金融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特征: 1.偿还性(从零到无限期)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性(包括名义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即期收益率三种计算方法)
种类:
(一)基本分类1.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2.直接金融工具与间接金融工具3.债权凭证与所有权凭证
(二)几种主要的金融工具:要重点掌握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的含义、类型及有关问题。
3.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即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它是根据某种相关金融资产(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的预期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的变化而定值的金融工具。
种类:
(一)远期合约(主要有货币远期与利率远期)
(二)期货合约(包括利率、外汇、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等)
第八章简答题
1.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解:①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凯重视r主导作用,弗则强调Y的影响,认为r对货币需求影响微不足道,r增(-)1%,Md只减(+)0.15%,而收入每增加1%,人均手持货币量增加1.8%。②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选择,凯认为是r,弗认为是Ms;③凯认为Md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不稳定,货币政策应“相机行事”,弗认Md是稳定的,可测的,“单一规则”可行。
2.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e;2.调节向央行借款的规模;动机:成本与收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
3.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货币均衡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均衡是货币均衡的现象形态。
第九章简答题
5、通货膨胀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为什么?
解: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其原因主要在于:1.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
2.通货膨胀不利于技术进步3.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4.通货膨胀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6、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解:通货膨胀预期会进一步削弱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1.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的削弱
2.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临时性的过渡购买行为。
7、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解:
一、控制需求:调整和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方案(将收入、利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直接挂钩)、货币改革。
二、改善供给(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降低税率,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改善供给状况。
8、通货紧缩的标志;危害
解:标志(一)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三)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
危害(一)会导致和加速经济衰退。货币升值、少消费;实际利率上升,少投资。(二)可能引发银行危机:借款人负担加重,银行倒闭。“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矛盾”。(三)负财富效应:货币昂贵,降低资产的抵押或担保价值,加速企业的破产进程。
二、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近几年来通货紧缩的表现,成因与治理对策。
1.表现:(1)一般表现:①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93~99年依次为:13.4,12.6,10.5,9.8,8.8,7.8,7;②物价持续下降,94~99年依次为21.7,14.8,6.1,0.8,-2.6,-3;③有效需求不足;④失业人数增加。(2)货币表现:①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偏低(非绝对下降);M2增长率97年3月、98年3月,99年3月依次为21.6%,15.4%,17.8%;②基础货币收缩,其增长率97年二季度、98年二季度、99年二季度分别为28.7%,11.3%,-53.9%,(主要是由于对存款货币银行和国外净资产减少)。
2.原因:①上一轮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②外部输入性因素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③体制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深化住房、医疗、教育、国企改革的影响);④结构性因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运行的深层原因如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老化的影响);⑤全球性材料价格下降;⑥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放贷积极性不高,陷入“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
3、我国的对策:(一)明确思想认识——“反紧缩,防回胀”(二)采取有效措施1.增加有效需求;(1)投资需求①继续保持政府公共投资的强度;②刺激民间资本;③增加投资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④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2)消费需求:①加快经济制度改革;②扩大消费信贷;③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④开拓农村市场; 2.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滞期短,发挥作用快,适合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发国债、结构性减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3.深化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2)金融体制改革;4.加强技术创新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简答题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特征:是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功能、条件及主要内容
1.功能:测试功能、传导功能、缓冲功能;2.条件:可控性、相关性、可测性、抗干扰性、适应性;3.内容: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
5、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及其评价
②作用途径(借款成本效果、结构调节效果、宣示效果)
③评价(灵活性强、调总量与调结构、风险较小;主动权在商业银行)
6、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与优点
①作用途径(影响利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
评价(主动性强、灵活性好、连续性好;时滞较长、受干扰因素多)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与配合模式
(一)二者的区别①主体不同(货币当局、国家财政);②调控方向不同(横向、纵向);③调控范围不同(货币的扩张与收缩、财政的收入与支出);④传导时滞不同(长、短);;;(二)配合模式①双紧(需求扩张、通货膨胀)②双松(需求不足、通货紧缩)③紧财政松货币(财政赤字较大、经济发展受阻);④松财政紧货币(经济繁荣,而财政投资不足)
二、论述题: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稳建”的货币政策的经济背景及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1.下调利率96.5.1……99.6.10,2002.2.11,8次降息。;2.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98.3.21)。①调整存款缴存范围;②合并帐户;③调整准备金率(13%→8%→6%);④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98.3为5.22%,99.6.10为2.07%)。;3.运用央行再贷款,增加基础货币供应97央行增加外汇占款资产2764亿元,98—99受东南亚危机影响,只增加440亿、1031亿元,为此扩大再贷款,99年+1221亿元。;4.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98.1.1)。5.加大再贴现力度,下调再贴现利率,扩大再贴现对象(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6.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始于94年外汇买卖;96年进行国债回购交易;99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融通资金7076多亿元,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比98年增长58.33%;2000年基础货币的52%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7.活跃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对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开放,组织债券回购交易。8.启动消费者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工具。消费贷款余额在2001年末达到6990亿元,比97年增长了40倍。;9.加强“道义劝告”(信贷政策、联席会议); 10.货币政策紧密配合财政政策。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长期国债,银行增加1000亿配套贷款。
第二篇: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已整理)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范围
一、客观题复习范围 货币制度概念P19: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组织形式。
利息率P39:简称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商业信用P30:商业信用是在厂商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P185: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流动性P18: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且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资产证券化P108: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的行为。充分就业P329: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短期市政债券P188:
可转让定期存单P186:是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
金融期货合约P200: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与远期合约不同,金融期货合约一般在期货交易所交易。
债券回购P188:是指债券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就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价格再进行反向交易。实质上是一种以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
期权合约P202:金融期权合约是一种能够在合约到期日之前(或到期日当天)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基础金融产品的权利。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概念P266: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基础货币P269: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具体而言,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通货两大部分构成。
货币市场P177: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P190:资本市场是指交易对象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
按所交易金融资产的期限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乘数P274: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国际借贷P361:国际借贷是指,一国在一定日期(如某年某月某日,一般为年底)对外债权债务的综合情况。
通货膨胀P286: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款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P121
根据共同基金发行的股份份额是否固定及可否被赎回,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它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旧股,但是,投资者购买股份后可以将他在二级市场上卖出,从而换回现金。
开放式基金:他的发行总额则不固定,可以视经营策略与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从基金购买更多的股份,或要求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股份赎回,以换回现金。
信用货币含义P12: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货币的职能及法偿能力P14,20: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职能。
本位币和辅币都有法偿能力。
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P55—58:(1)“大一统”金融时期:1948~1979年;(2)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3年;(3)金融改革的调整与充实阶段:1993~1999年;(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体制改革。
商业银行的职能P72:主要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信用中介是最基本职能。
最早成为中央银行的是---P144:瑞典银行
凯恩斯关于人们持币动机P244:交易动机(首要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现代信用的形式P13:主要是现金和存款。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是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信用货币形式。
短期信用工具P35:一般是指期限在1年以下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等。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括P52: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信托业务的特点P80:(1)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2)信托财产的独立性;(3)有限责任;(4)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P13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金融工具的构成要素P179:发行者、认购者、期限、价格和收益、偿还。
金融创新的动因P197—198:(1)技术进步论;(2)管制辩证过程;(3)规避风险论;(4)竞争趋同论。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P339:是指那些可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或影响的变量。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秩序P49: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循序渐进。
格雷欣法则?其产生的基础P22:“劣币”追逐“良币”规律是格雷欣法则。产生基础:是在双本位制条件下。
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P10:足值货币。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P332:我国在1995年3月,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核心P345:利率
操作目标的内容 P344:基础货币、短期利率。
测量经济货币化的指标P12:实际金融资产存量/国民生产总值、实际金融资产存量/有形财富总量、人均实际货币量。
信用的基本特征P28: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P339:是指那些介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金融工程的建构模块P200: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金融互换协议。中长期债券的类型P192:(1)政府债券和政府机构债券;(2)公司债券;(3)金融债券。
中央银行的职能P152:(1)宏观调控职能;(2)金融管理职能;(3)金融服务职能。
传统的中间业务P78: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
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P54:(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3)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提供信息的功能;(6)改善激励的功
能。
二、主观题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相互关系?P86—88
(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流动性、稳健性和盈利性。简称“三性”原则。
(2)“三性原则”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稳健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稳健性也越高。但流动性、稳健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稳健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稳健性较差。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及其关系?P30—32
答: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性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其他货币资本所有者或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较好地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在信用方向上的局限性;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
尽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但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银
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然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3.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P148—151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表现在:(1)央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2)央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3)央行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4)央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的地位:(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国家的银行
4.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来传导?P335—336
答:银行贷款渠道可能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首先,我国现阶段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重相对有限;其次,在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储蓄仍以银行存款作为主要的选择;最后,从信贷市场的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信贷市场具有明显的国家所有制的垄断性。所以,至少在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传导将是比较现实的。
5.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哪些内容?P364—366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一般包括:(1)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转移收支。(2)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3)平衡项目 :包括官方储备,主要包括: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净误差与遗漏
6.简述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P245—248
答:凡是影响或决定人们货币持有动机的因素,就是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公众的收入状况;(2)市场利率;(3)金融业发达程度;(4)公众的消费倾向;(5)货币流通速度;(6)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7)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8)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7.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P384
答:从现实情况出发,影响汇率的因素极为复杂,但其主要因素为以下四种:利率、国际收支、价格水平和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
8.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P19,20—21
答: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货币材料确定;(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4)发行保证制度。
9.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P39—43
答: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3)预期通货膨胀率;(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5)国际收支状况。
10.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P5—6
答:一方面,金融是商品货币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成熟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演进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1.什么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83—84
答: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就是指所有的中间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构成银行或有负债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习惯将广义的表外业务称为中间业务。
我们把将狭义的表外业务,即构成银行或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发生转化的业务,称为表外业务。
12.选择性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基本标准有哪些?P339
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通过对这些目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基础货币(准备金、通货)和短期利率等。
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长、短期)、货币供应量等。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 选择操作目标的标准与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是比较一致的。除了必须遵循以上三个主要的标准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相互衔接。同时要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际上主要以现金和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目前则主要以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二)论述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20分,共计30分)
1.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的过程与结果P267—268 假设客户将10000元存入甲银行,该银行提取准备金1000元,并将剩余的9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取得贷款的客户,又将这笔款项存入乙银行,乙银行提取准备金900元,并将剩余的8100元发放贷款。取得贷款的客户,又将这笔款项存入丙银行,丙银行提取准备金810元,并将剩余的7290元发放贷款。
上述题目中,R=10000元,r=10%,所以D=R/r=10000/10%=100000。
可见,存款总额由10000元扩张到了100000元,其中,10000元是原始存款,90000元是派生存款。多倍扩张将存款总额增加到了原始存款的10倍。
2.请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央行如何运用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P333-335 答: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表现为: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所谓“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的一种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市场利率;再贴现率的变动具有“告示效果”。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给,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将使基础货币增加,利率下降,故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将使基础货币减少,利率上升,故属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请举例说明我国“成本推进论”通货膨胀及治理方法?P293—294
其主要观点是: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成本推动是侧重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解释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原因。
根据成本推进论的观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有:(1)工资推进。(2)利润推进。(3)生产要素推进。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
4.请联系实际阐述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主要有哪些?P299—301
答:由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对症下药,从其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需求政策。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各国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供应政策。运用刺激生产增长的方式来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收入政策。主张成本推进论的经济学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以法律手段或说服办法阻止价格、工资、租金、利润率等的上涨。
(4)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使收入得到保障,让预期因素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时又能继续保持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债券(存款)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等。
第三篇:货币银行
货币银行学
简答:
1、货币制度及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
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包括四个要素:规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建立准备制度。
2、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
3、信用工具:
含义: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特点:偿还性: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要求承担偿还责任的特征。
流动性: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收益性: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
4、利息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结果:
(1)利息率对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提高了银行聚集借贷成本的能力,银行调整利息率对借贷资本的积累规模有很大影响
(2)利息率对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作用:利息率对银行信贷规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贷款利率的高低与企业收益率成反比)利息率也是调节信贷资金结构的杠杆。
(3)利息率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4)利息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5)利息率对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5、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银行的最基本职能。
(2)变居民的货币收入和积蓄为资本: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3)充当支付中介:对于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的周转具有重要意义。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支票。
6、中央银行经营业务的原则
(1)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2)不以盈利为目的(3)不支付存款利息
(4)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5)业务活动公开化
7、金融市场的功能
(1)充当资金融通媒介从而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了经济资源跨时间、跨地区、跨行业的再配置
(2)风险管理的功能:为国民经济提供风险管理机制也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功能之一
(3)信息处理的功能:一是生产信息,服务于各种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决策;二是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弱化信息需求。
(4)公司治理的功能:出资人要确保自己资金被有效利用并获得必要的收益。
8、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1)汇率的决定:
从本质上说,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价值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评价。
纸币流通条件下的汇率决定的基础是购买力平价。
(2)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一国的经济状况,支撑汇率的最主要因素
②一国的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动产生影响
③一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对汇率变动也有重要的影响。
④一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汇率也将产生影响。
(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①汇率变动对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②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③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④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⑤汇率变动对国际债务的影响
⑥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产生的影响
9、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1)经济周期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在经济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国际收支可能会受不同的影响。
(2)经济结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国际间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该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流通状况对国际手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可能造成国际收支逆差,通货紧缩可能造成国际收支的顺差。
(4)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汇率上升,国际收支可能发生逆差。本币汇率下跌,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
10、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不是为生产、产品流转所需要的,是过多的货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2)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当信用的扩张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就会出现信用膨胀
(3)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与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积累基金规模过大,建设规模超过了工农业生产所能承受的能力,或消费基金规模过大,超过了消费资料的供应能力,商品供不应求。
(4)外债与通货膨胀:一些大量举借外债的国家,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发展的迟滞和难以应付的还本付息负担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
(5)国外通货膨胀与国内通货膨胀
由于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发展,通货膨胀往往经由种种途径由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通过价格途径,需求途径,国际收支途径,示范作用途径。
1、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性质:⑴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监督管理金融活动的特殊机构
⑵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⑶中央银行还以所拥有的经济力量来对金融领域以及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监督、控制和调节
⑷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职能:(1)按照中央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划分
①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②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③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2)按照中央银行性质划分:调节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作用:⑴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
⑵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⑶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⑷促进国际金融联合,推动国际经济发展
2、资本市场之股票市场:普通股的特点:
⑴不带有固定的定期收益和本金偿还的承诺
⑵普通股股东享有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权。
⑶普通股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
⑷普通股股东有权享有红利
⑸普通股股东具有剩余索偿权
优先股的特点:
⑴有约定的股息
⑵具有优先分配股息和清偿资产的权利
⑶表决权受到限制
3、通货膨胀的对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⑴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⑵提高利率:一方面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另一方面提高存款利率
⑶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或市场手中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 ⑷中央银行规定基础货币指标,通过控制基础货币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⑸道义上的劝告。
紧缩性财政政策:
⑴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缩小财政赤字。
⑵实行工资—物价管制
⑶实施供应政策
⑷发行国债
⑸保持经济低速增长
⑹进行货币改革
⑺国际紧缩政策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的。
(金属本位制度:以金属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区域货币:亦称地区货币,是货币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分布问题。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信用形式: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
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即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和以债权人身份有偿使用财政资金两个方面。
消费信用: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直接信用:不经中介机构做媒介而由资金需求者和供给双方直接协商所进行的资金融通。
间接信用: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资金融通,由金融机构先进行筹资,再将资金加以运用。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商业票据:商业信用的工具,是记载商业信用债权债务的一种凭证。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率: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之比就是利息率。
利率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管理金融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专业性银行:专门经营范围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除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中央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政府参股、创立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贯彻政府政策,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
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交易的一种组织机制。
货币市场: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又称短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外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
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内全部国际收支项目及金额的统计报表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低于货币需求量,引起商品流通阻滞,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滞胀: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第四篇: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汽车信贷风险的防范
会计79胡雯佳3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稳定的发展,中国人民迎来了消费的升级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汽车业也进入一个普及化的快速增长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汽车产业重要的金融支持者,自开办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却经历了起步,发展,降温,复苏的曲折历程。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还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风险问题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该项业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汽车消费贷款自诞生以来,就倍受人们关注。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时代的迫近,汽车消费贷款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汽车消费贷款日益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但随着汽车消费贷款总量的扩大,贷款门槛的降低,以及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有必要在加强汽车消费贷款营销的同时,客观地分析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做到早防范、早化解,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效益。
一.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贷款存在的问题
先来说说银行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商业银行贷前调查不实。汽车消费贷款作为一项新兴的零售业务增长点,已引起各行的重视,但普遍在人员的配备上与该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不成比例。在消费信贷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为增强竞争力,抢占市场,各行纷纷通过简化贷前调查等手续来提高效率,结果造成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不实,埋下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代替担保办理贷款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忽略了对借款人资信、第一还款来源和汽车交易真实性的调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做贷前调查,只凭保险公司的承保单即发放贷款,发生贷款违约时因保险公司因故拒赔形成贷款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由于业务的迅速增长和人员的严重不足,部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或根本没有做贷后管理,对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真正用于购车、所购车辆的发动机号等信息未及时进行确认;有的贷款逾期后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以致风险不断扩大;有的放松了对合同、贷款催收记录等债权文书的管理,造成缺漏项,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无法及时发现,进行索赔、诉讼或采取其他追收措施。
第三是因为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汽车消费贷款量大,借款人情况千差万别,管理难度大,每笔贷款上审批人会审不现实。若采取会签制,审批意见的形成主要基于经办人员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因此从审批环节来说存在局限性。汽车消费贷款一般都是单人操作,从贷前调查,货中审查会签,到贷后管理、催收。监督和内部牵制手段不是很健全,易形成管理风险。另外,贷款决策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
然后再来说说商业银行外部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大幅度增加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一方面,很难把握借款人的过往信用;另一方面,违约拖欠贷款的机会成本太低,部分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故意拖欠,或贷款后躲避银行的追收。
其次是因为市场竞争不规范。主要是从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银行贷款贷前调查、贷后检查不力。为了争夺客户,一些银行对客户的资信不作深入调查,完全依赖保险公司,轻易发放贷款。有的银行甚至在发放贷款后不问用途,以至于个别客户拿到贷款后没有买车而是另作它用。第二,对汽车经销商资信的考核不严。目前汽车经销商在汽车信贷市场上是主角,一些银行为了得到业务而忽视对其资信考核盲目信任。有的银行为了和经销商合作,连利息都可以打折。第三,保险公司高额回扣,恶性竞争。为了
做大业务量,许多保险公司给车行以高额回扣,一般高达40%,有的甚至高达70%。
再者商业银行会碰到所谓的诈骗风险。正当商业银行为保险公司的介入而放手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时,由于法律规章不完善、管理经验缺乏等种种漏洞,给了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巨额银行资金被骗,各大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银行的索赔!一种诈骗方式是,汽车经销商以虚假材料骗取银行资金。不法汽车经销商以消费者购车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其实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都是假的,汽车也没有真正成交,待银行贷款到帐后车行便人去楼空。还有一种诈骗方式是汽车经销商虚抬车价套取资金,不法汽车经销商就利用虚抬车价的方式,从银行套取多余贷款弥补自己经营中的亏空,或打着虚假的“零首付”幌子吸引客户,而实际上是由银行垫上了首付款,经销商的业务经营不受任何影响。
二.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市场参与人的信息极度不对称,因而信用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导致市场上信用扭曲。从信息对称与否的角度来看,汽车消费贷款风险根源主要有3类。
其一是因为逆向选择客户使银行资源配置低效率
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过程中,借贷双方对所交易的商品——银行贷款各自掌握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说,银行并不完全了解借方的经济状况、筹资目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而借款申请人则完全掌握自己的信息——筹资目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风险的大小。因此,借款人完全有可能有意或无意隐匿相关信息,而银行为获取有关真实信息可能要花费较大的成本,考虑到成本与收益不相称,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获取更多真实信息的努力。但为了资金的安全,银行将要求借款人采取一定的担保方式等提高借款“门槛”,这样,使一部分还款意愿强的消费者认为借款成本太高而退出借贷市场,而一部分冒险者或还款意愿不强、违约可能性大的人仍然去借款。银行逆向选择客户,导致了银行资金配置的低效率。
其二是由于恶性竞争使银行陷入“囚徒困境”
为了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有的银行擅自突破央行规定,降低条件,甚至对客户的资信不严格把关,只要规模扩大,完成或超额完成业务量,上级便会有奖励。由于风险具有潜伏期,最先作出此类决策的银行市场份额可能获得暂时的扩大并增加利润。其它银行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被迫模仿竞争对手的做法而放松风险管理。至此,竞争失效,成本费用加大,风险积聚,谁也无法正常获得合理利润。
其三是因为履约保证保险诱发银行道德风险
为了解决借款申请人在抵押、质押或第三方担保人等担保方式的难题,又能使银行资金安全有保障,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共同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其实质是保险公司为借款人取得银行贷款以保险的形式提供的一种有偿担保。随着履约保证保险介入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银行将风险转嫁了保险公司,因为不用自己承担损失,银行为追求业务发展,盲目提高审批效率,将贷前调查工作演变为简单地凭保险公司保单放款。业务迅速开展,但银行道德风险也因此而产生。
三.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1.尽快建立个人还款能力评价体系,加强贷前调查
贷前调查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客户的道德品质如有无犯罪记录,偿债历史;以及借款人所拥有的资产状况,如:房产、存款、股票等;对借款人及其家庭情况、健康状况要有了解,还要对其社会保障程度,商业保险情况作必要的了解。对贷款对象要有明确的范围,对于风险较高的某类人群、某些行业、某些地域要严格控制,对于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要坚决制止。
2.加强贷后管理,实时监测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
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信息管理系统水平,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良好的系统来提醒经办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加强贷款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催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还款状况和贷款质量,还款情况出现异常的,要加大催收频度和力度,对正常贷款也应定期联系了解情况,以有效的日常管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总结多年的经验:在合同到期前借款人处于拖欠贷款的初期,若采取果断措施,则能够有效化解贷款风险。在预警机制建立的基础上,除电话、上门催收外,要寻求更有效的催收手段(如收车等)使风险在萌发的初期就被化解。
3.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
针对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岗位考核制度及不良贷款催收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约机制。一是坚持“三性”原则,贷款管理部门要强化风险责任,坚持第一责任人制度。会计、计划、财务、信贷经营、风险、审批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完善内部制约机制。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户众多,还应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加强对经办人员的督查。二是建立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合同的复审工作制度,严肃合同管理,避免司法纠纷,杜绝无效合同。三是建立不良贷款催收制度,对已形成风险的贷款,发动全方位力量加强清收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涉及的部门较多,经办银行要主动和辖区司法、公证部门建立密切的工作合作关系,积极清理、回收已形成的不良资产。
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用来防范信贷的风险
1.引入竞争机制,积极与多家保险公司和经销商合作。银行在汽车贷款业务开展初期,贷款客户绝大部分来自于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的联合推介,出于对保险公司和经销商的信任,有的银行一度忽视了对贷款客户的直接调查。又由于汽车经销商资信状况参差不齐,在汽车贷款业务合作各环节中,无任何连带责任,因此给经销商无原则向农行推介客户造成了可乘之机,把一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客户推介到了银行,给银行汽车贷款的按期收回埋下了隐患。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银保合作”对象单一,所做的汽车贷款业务绝大部分是与当地“人保”合作,这种业务合作的几乎“唯一”性,导致了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及贷款收回上对保险公司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若保险公司理赔不及时,就会直接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这也是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只有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坚持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并根据资信状况,对合作汽车经销商进行精心选择和清理,才能为汽车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业务合作环境,彻底改变银行在业务合作中的被动局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通过“三方”协商,建立“汽车贷款保证金”制度。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和经销商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时,必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行“汽车贷款保证金”制度,来维护拥银行的利益。作为贷款银行,必须认真做好对客户的贷前调查工作,为信贷资金的安全奠定基础。对于出现的不良贷款,要积极进行催收,这既是进行保险索赔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的责任。保险公司除参与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还必须承诺对借款人超过三期以上的未偿还贷款承担违约赔偿责任。为保证不良贷款的及时赔付,各行必须要求保险公司在银行开立“汽车贷款违约赔偿保证金”专户,保持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于超过三期的未偿还贷款,及时从账户中扣收。若保险公司未及时全额补齐专户余额,则待其补齐后,再继续进行业务合作。汽车经销商作为车辆的供应者,必须对客户信用承担一定责任,对车辆质量负完全责任。为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求经销商在银行开立“汽车贷款车辆质量保证金”专户,根据经销车辆数量按一定比例交存保证金,用于问题车辆回购和因汽车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贷款的扣收。
3.审慎选择贷款对象,实行“客户经理承诺”制度。正确选择汽车贷款对象,从源头上严把客户准入关,这是防范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加强贷前调查力度,确保客户质量,银行可建立健全“责任人承诺”制度,要求客户经理按客户的收入水平、经营状况、行业风险尤其是信用程度对客户进行分类,以此作为确定是否发放贷款、是否需要办理履约保证保险和采取何种担保方式的主要依据,并由客户经理在贷款发放时签订“贷款责任承诺书”,把每一笔贷款的相关责任都落实到人,与工资挂钩考核,负责贷款的调查,并承担收回责任,确保贷款安全。
4.明确保险条款,完善贷款手续。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的一个保险业务品种,“免责条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条款对于投保人(借款人)、被保险人(贷款银行)及车辆质量(经销商提供)的责任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贷款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保险的失效,即“保险责任免除”。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保险”。因此,银行要在正确理解保险条款的基础上,完善贷款操作手续。一是要按照保险条款的要求认真进完善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批手续;二是要对汽车经销商提供的车辆进行审核,严把质量关;三是保证机动车辆保险在贷款期限内的连续性,要求借款人必须按照贷款期限一次性全额投保,不得缩短投保期限;四是在进行借款合同、保险单的修订、变更时必须征得保险公司的书面同意,出具“保险业务更改批单”。
5.转变贷款模式,积极开办“直客式”贷款业务。“直客式”汽车贷款业务,具有购车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显著特点,各行要逐步由汽车经销商介绍客户到银行办理贷款的“间客式”被动操作方式,转向“客户购车先找银行”的“直客式”主动操作方式。通过“直客式”营销方式,进一步扩大贷款对象的范围,降低客户购车成本,提高办贷效率,提升银行汽车贷款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同业竞争力。通过采取住房抵押、新车抵押、第三方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逐步改变单纯依靠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办理业务的状况,分散汽车贷款风险,并有侧重点的将贷款车型逐步由大型货车向出租车、客运车和家用轿车转变,不断降低汽车贷款风险。
以上只是我对商业银行汽车贷款风险防范方面的浅析,还有很多没有深入考虑的地方。但是随着大众对于汽车需求的日益强大,汽车信贷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思考相关方面的问题,使风险降到最低。
第五篇:货币银行-论述题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
缺点。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双挂钩”的安排;(2)实行固定汇率制;
(3)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
(4)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2)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
(2)商业银行究竟采用何种模式是由一国金融体制决定的。
自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金融业
5、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和投资都有很大的发展。首先是宏观经济表现令人瞩目,名义利率稳定在低水准上,所有经济区域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都达到了187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3)因此,这二者既不能简单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狭窄的业务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范围内利润率不断降低,越来越难以抗行实行直接调控,央行是复合的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衡其它金融机构的挑战,为此不得不突中央银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破原有的业务活动范围,增加业务种类,员,其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极(4)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在长期信贷领域和投资领域开展业务,为初级和直接,如信贷规模、利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其经营不断趋向全能化和综合化; 率管制、直接干预等。个问题:(3)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体系是在改革开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A、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目前采用的行实行间接调控,中央银行是整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是职能分工型模式。1995年《商业银个金融体系的核心,专门充当金B、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融体系的监管者,可用货币政策于经济的发展。1998年,国务院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工具丰富多样,包括存款准备金C、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不得从事股票买卖、信托业务,商业银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要保持相对独立性。行与证券业、信托业分离。我国现行的策等等。D、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切合国情,(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2)其次,与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反复无常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稳定更让人神往;(3)第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4)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1)特里芬难题。早在50年代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就揭示,美元的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先天缺陷”。(2)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为国际收支失衡安排了两种调整机制。由于各国因本国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其经济政策,因而不得不经常调整各货币间的比价,但各国政府很难把握到底需要做出多大的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表明,这两种调节机制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战后外部平衡优先的做法已难为各国接受,以及汇率平价僵硬而
缺乏弹性,这可以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天失调”。
(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政府限制国际资本流动,而且各国政府在货币投机和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往往不愿意做出货币贬值的决定,因为这样做等于是承认经济政策的失败。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使得联系汇率制难以维持,政府只能靠有组织的干预市场行动和提高利率来打击投资活动。
3、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两大政策有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具有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为它们之
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搭配运用。(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目前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代,面对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的大环境,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已实行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重大调整,而财政政策则继续保持积极框架。两大政策的搭配从“双松”搭配演变为“一紧一松”搭配,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实施总量收缩调节的同时,财政政策自身更加注重发挥结构优化功能,增加有效供给,强化收入再分配,两大政策共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此期间,从“技术角度”考虑的两大政策的结合部,如国债市场、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等。
1、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1)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职能分工型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银行业务,特别是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全能型模式又称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开展综合性业务的市场基础,法制与监管的外部制约、有效的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从全球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看,全能型模式更具竞争力。在市场环境有所改进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试点,还是有一定可行性。例如交通银行近年来旗下设立了施罗德投资基金、重组了在香港的证券业务,并正在争取涉足境内保险业务。深圳平安银行本身就是平安保险旗下的,在此背景下它也开展了许多混业经营业务的尝试。平安保险公司收购深发展等。
4、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二)、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需求拉上,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成本推动,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不同,此次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国际油价飙升,美元贬值等也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另外,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的通货膨胀有三个特点。(1)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2)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3)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上涨更为引人注目。
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的存款按法定比率上交央行作为准备金。它是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A、通过决定和改变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B、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C、即使有超额准备金,其调整也会产生效果D、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能力 局限性:A、效果过于猛烈,不能做日常工具B、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存款影响不一致,政策效果不易把握。(2)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效果:A、再贴现率主要作用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B、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的关键作用,具有告示效应。C、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A、主动权不在央行,商业银行对是否办理再贴现有选择权B、调节作用是有限的C、虽易于调整,但会引起市场利率波动。(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优越性:A、主动性强,灵活性强,可根据变化随时调节买卖数量和方向。B、效果和缓,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局限性:A、央行必须有强大金融实力;B、有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C、必须有其他金融工具配合。体制,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123
4(三)、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