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将其作为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保障,更好更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我们对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洪桥街地处越秀区北面,面积1.52平方公里。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洪桥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越秀区中医医院(原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于2000年整体转型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的第一批“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心覆盖1个街道办事处、11个居委会,现居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常驻人口为13401户、约46655万人。中心承担着辖区内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工作。
2、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咨询室、抽血室、注射室观察室、处置室、滴注室、治疗室、、B超室、心电图室、外科换药室、全科诊室、康复理疗室、中药熏蒸室、推拿室、针灸室、传统疗法干预室、妇科、口腔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放射科、家庭病床科、慢性病管理组等。中心现有门诊观察病床二张,中心下设三眼井社区卫生便民服务点。
3、中心与广州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帮护关系,同时与越秀区中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本满足了周边老百姓的就医需求。
二、卫生服务内容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咨询治疗。
2、精神病、牙病、眼病的防治。
3、对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患者诊查和康复治疗。
4、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等)的预防和控制。
5、一般性的护理(如慢性病护理、母婴护理等)、提供护理咨询服务、指导家属护理。
6、各类保健(如老年保健、妇幼保健、生殖保健等)
三、运作情况
1、中心对照社区服务站考核标准完善职能,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并致力于建立有效的全成本核算体系,切实降低服务成本、医疗成本,减少各种开支,减轻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全年门诊接诊2710人次、输液注射550人次、咨询2450、免费测血压3340人次、化验检查148人次、门诊换药30人。
2、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做法。科室设置齐全,同时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开设了“中医治未病服务部”,由中医内科、康复理疗科组成。设有独立的中药配方部和中药库房,并具备TDP、火罐、灸条、针具、中药熏蒸仪、腰牵床等设备,开展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穴位注射、中药导入等中医适宜技术,广泛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全科共有医护人员10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2人、治疗师4人、护士4人。医师均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中心的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等各项工作都相当合格,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管理。随着党和政府关爱民生各项政策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肩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
四、主要问题和不足
1、为居民上门出诊力度不够。大多数老年居民表示,希望中心可以多开展上门出诊,以便老年居民看病诊
疗。
2、如何开设家庭病床,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3、费用收取依然较贵。大多数居民表示,中心收费合理,较医院便宜,但是仍然无法长期适应。居民还是要花大钱看病,享受不到真正的基本医疗。
4、卫生知识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居民表示健康知识缺乏,建议中心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力度。
五、建设性策略
1、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一、强化公益服务考核,完善以服务数量、医疗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
二、完善以奖代拨措施,以考评结果为依据,以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细化和动态方法对各中心给予奖励;探索根据常住人口因房地产开发而流动变化的情况调整拨款的方法;
三、探索建立社会民主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一支医技知识结构合理的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制度,运用科学规范的测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中心进行监督评价。
2、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开办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网站,为各中心搭建信息化工作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卫生宣传、基本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和内部管理的效率。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协调,建立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进修、保健宣传等方面技术指导与合作的制度框架,创建具有双赢意义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其职能部门积极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实行人事分配改革,保持效率是途径。
5、加强各中心自身建设。
一、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思想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公益性原则,坚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就必定能发展的信念;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提高医技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
三、进一步健全规范化服务制度;
四、创新服务措施和扩大宣传,提高社区卫生中心在居民群众中的知信度;
五、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本中心的服务特色和技术特色。
6、提供价廉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此次调研活动使我们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与实在需要。由于医院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尽其所能为社区群众提供一个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就医平台。我们应该发扬勇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政府领导下,深入探索有效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的运行机制,做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从制度上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医患信息不对称,在诊疗过程中诱导需求、过度服务、加重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顽疾,做维护居民健康、促进卫生公平的忠诚卫士,做维护医学圣洁的尖兵,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及思考
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及思考
徐浩育
摘要:对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及存在问题经行分析。探讨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更合理的模式和关于全科医生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
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比于基层卫生服务硬件条件的改善,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已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机构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的“瓶颈”。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的现状我们到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实地调查。
1.服务中心概况
六榕街社区有住户两万三千余户,常住人口五万四千余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二级医院功能于一身的非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六榕街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广州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是由广州市越秀区第二人民医院转型。中心目前有工作人员18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0人、中级职称41人,全科医师33人。设置住院病床数115张,观察床数3张。中心主要设有全科医疗、外科、妇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中医针灸推拿科、康复理疗科、正骨科、预防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检验科及家庭病床部。09年中心组建了4支社区责任医师服务团队,对居民健康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的网格化管理,每支团队配备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
在走访的过程中,医生告诉我们服务中心目前每天病人门诊量500多例,医院基本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且,社区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亏盈都由政府包办,由广州市越秀区第二人民医院转型成卫生服务中心之后盈亏基本持平没有出现亏损。服务中心药品的选购都是由政府指定的厂商供货,进货价格也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控制将药物回扣的情况基本杜绝。
2走访记录
我们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
2.1中心的医患关系和谐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总体来说医患关系还算和谐,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医院的医生多数都已经在这个社区工作了很多年并且回访复诊的次数较多,于是和社区里的居民比较熟;第二,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的期望值比较低,发现疗效不佳会及时转诊。另外我们了解到,六榕卫生服务中心一天的门诊量是500左右,平均下来每个医生每天看的病人不到二十个,充分保证了医生可以与病患以及患者家属经行有效的沟通;第三,少见到进口药等价格较高的药物,一般看小病在社区医院看会比较便宜,且服务较大医院周到。
根据相关报告急诊科是医院里面医患关系最紧张的科室之一,中心目前不承担120急诊并且夜诊只持续到七点钟,这些安排也客观上减少了医患冲突的发生。在中心,“很少或可以说基本没有见过医闹。”“我们每天服务的患者一般都是附近居民,附近机关工作人员且一些大医院转诊过来一些患者的后续康复。”“我们经常和患者沟通,他们也把我们视为亲人,我们的关系感觉很棒。”
2.2现在中心的全科医生的待遇如何?招聘医生的时候有哪些要求?
答:目前中心医务人员的工资现在都是国家发放的,不收取药品回扣。而且现在的药品品种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我们按政府定出售。已经实行收支两条线,但是“现在的工资多少还是跟自己的看病人数量有一定关系”。只招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而且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以后的招聘政策会向“五加三”项目的毕业生倾斜。设置这些招聘措施可以大大加强全科医生的专业素质。另外能够用粤语经行交流也是院方很看重的一项能力。广州的本土文化氛围浓厚,社区居民日常大都喜欢讲粤语,能够直接用粤语经行交流无形之中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隔阂。社区医院只有融入了这个社区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保健的作用,我觉得这两项举措都是大有裨益的。医生告诉我们,在社区医院工作也同样有成就感,可能收入没那些大医院的医生多,但工作也比大医院医生轻。
2.3中心在安排健康知识宣传的时候是基于怎样的原则?一般采取什么宣传方式?
答:据介绍中心以“社区健康小屋”为平台不定期对居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大概一个月一次,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在平时诊疗工作中经行宣传。另外从2009年3月开始,卫生服务中心还免费为社区居民开办“太极拳”培训班广受居民好评。到目前为止该培训班已开办了8期,今后还将应学员的要求,把培训班长期开办下去。
2.4社区责任医师服务队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答:主要是上门服务,有些慢性病人出院后要建立家庭病床继续治疗,社区责任医师服务队因此应运而生。每支团队配备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实现社区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优势互补,目前网格化工作已在六榕街各居委全面铺开。“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希望通过后续的治疗以及康复干预为病人带去更高的生活质量。据了解居民对于上门服务普遍持欢迎态度,希望这个良好的开头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2.5中心如何吸引居民首诊来社区? 答:一,良好的口碑。“只要真正给患者治好了病患者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二,根据相关规定凡是参加医保的居民在社区医院看病医药费一律八折。三,药品采购统一按照国家规定,没有药费加成近一步减轻患者负担。另外社区医院都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运营方式,全科医生完全纳入公共事业编制由国家给钱,基本杜绝大处方的现象。“真正让利给社区居民”。
2.6中心的特色项目有哪些?
答:康复中心,主要为居民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中医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正骨。据康复中心收治的病人主要是三个来源分别是机关单位的医疗参保人员,附近居民,转诊的病人。前两者主要是集中于骨科和外伤的治疗,转诊的病人更多是附近大医院中风病人和其他外伤病人的后续治疗。据了解已经有不少大医院和六榕区的康复中心签订了转诊协议,一方面提高了大医院的病床轮转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社区医院在后续治疗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存在问题及展望
3.1未建立全科医生“ 首诊制”
全科医生是患者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站,应该充分发挥“ 守门人” 作用。除急诊患者外,所有患者应该首先接受全科医生的诊治,然后由全科医生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我们了解到六榕街居民首诊在社区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可能是该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改建之前都是二甲的医院,自身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人员配置也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居民对常见病及多发疾病的诊治需求,综合实力对居民有较大吸引力。
但是总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全科医生数量少、业务水平低,难以承担“首诊制”的重任;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也没有建立有效强制的全科医生“首诊制”制度,导致病人可以越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
国际经验表明,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并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的有效双向转诊制度,是确保全科医生制度取得成功的关键。【1】我国应当在全科医生数量和业务水平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推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具体而言就是“首诊在社区”——除非急诊,患者必须经过全科医生转诊才能去上一级医院寻求专科服务。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病人进行合理分流:全科医生可以承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而诊断不明确和疑难重症患者则由全科医生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据统计,我国大约80%~90%患者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解决,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或住院的机构为二级以上医院。在城市中仅有36.6%的门诊病人和5.1%的住院病人利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切实确立“首诊在社区”不仅可以解决这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卫生资源闲置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2缺乏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看门人”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时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有效的专科治疗。上级医院在患者病情允许时则需要把病人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以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节省医疗费用。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科医生所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存在着利益竞争关系,两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最终形成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争抢病源的混乱局面,不但造成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可能贻误疾病诊治的最佳时期。【3】一些地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分别实行收支两条线与固定工资制,造成全科医生缺乏工作积极性、把大量病人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的现象。
我们了解到广州市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全科医生都是固定工资。这样很好的解决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避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把大量病人上转,广州市卫生管理部门正在试行相关监督评价机制,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消极怠工的情况实质上是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3.3缺乏合理岗位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分配制度。这些因素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导致人员流失。同时也造成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不愿从事全科医生职业,进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例如2000年,浙江省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但一年内首批30名全科医生中仅剩下5名还在从事全科门诊【4】。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存在全科医生培训生不愿意注册为全科医师的现象,部分已注册人员则因工资低、社会地位低、职业前景堪忧等原因选择转行【5】。目前,全科医生月平均收入仅为2000元~3000元,远远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收入。我们打听到现在广州市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开出的年薪是7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广州市内的一些专科医生。但显然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特例。
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解决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平均水平、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全科医生岗位。【6】为了鼓励和留住一些全科医生在农村偏远地区工作,也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比如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以及为边远地区全科医生提供各项补贴。我们可喜的看到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2010年6月8日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说,从2010年起,我国将连续3 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这些医学生将与当地政府签订期6 年的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充实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1】 牛志敏,王国军,李淼晶. 澳洲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思考及对我国的启示[ J ]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42-143
【2】 马亚楠 何钦成. 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制度的有途径 .中国卫生经济 20073 27-29.
【3】 徐 龙.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教育和管理初探[ J]. 实用全科医学.2006,4(6): 694.
【4】 王小莉. 全科医生靠培养不如靠留人[ J ] . 中国社区医师,2008,24(7): 7 【5】 蒋己兰,周启良,任四兰. 论全科医生的职业教育与培养[J] . 华全科医学,2008,6(11): 1101-1102
【6】 侯建林 柯 杨 王维民.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2第32卷第12期总第442期
中
第三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调研报告
xxx2012年调研报告xx
xx,xx社区卫生改革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建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现将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工作当前改革情况
一是根据《xx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xxx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宣化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x编字〔xx)文件精神,以及xx关于xx进行社区卫生改革的实施方案(xx文件精神),进行贯彻落实,目前各项工作正在与有关部门进行积极协调办理之中。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1、管理辖区情况
xx上,xx,将xx内所有工作分别移交至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如此一来,中心新增x余户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任务,与x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辖区范围变更为:xx6个社区xx名居民的公共卫生健康。使xx在限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均大幅增加
2、档案填写情况
填写健康档案是个技术活。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文件资料。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健康档案也必须体现个体差异。目前我们建立健康档案主要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这些疾病所产生的并发症等,所以档案中记录的资料必须能够追踪这些疾病的发展变化,对评价个体健康问题有价值。
虽然是大规模建档,但也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档案。在健康档案自查中发现,该细的地方还应该在细致些,该粗的地方还应该在放宽些,才能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档案填写要认真但不能死板。另外在体检现场出检验报告时,也不要因为一些细小问题纠结太长时间。一方面每天体检人数很多,时间有限;一方面不要给受检者增加精神负担,大体上正常的就填正常,没把握的再建议其复查。在填写档案中,总有职工希望出具统一范本便于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一样,不可能出现统一的范本。所以,职工要掌握好临床知识,理解后再去填写档案,这样才能体现健康档案的科学性和个体性。
3、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其它情况
建档工作繁杂辛苦,有时难免有所顾及不周详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些细微环节之中:如:档案编号重复、填表内容出现短缺、联络方式较少、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时记录不完全相符等。除此之外,未发现重大失误之处。xx社区卫生开展情况在xx卫生部门督导中,均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三、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出现的困难
通过调研和平时掌握情况,xx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困难主要集中在:
1、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全。医改政策不能及时落实到位,使得我院需要自筹建设资金,困难比较大。此外,由于自身“造血功能”差,又缺乏有偿社区服务项目,因此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社区保运转的经费都比较紧张,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由于建设资金缺乏,使我院“硬件”和“软件”建设后劲仍然不足,xx现象尤为突出。
2、工作待遇偏低。xx工资水平过低,主要原因是xx单位,提供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且技术、设备、医疗水平等条件有限,单位经济效益一直不太好,职工工资按照xx发放。
四、党建工作情况
x总人数x人,现有党员x人,停薪留职党员x人,退休党员x人,在职党员的x人,预备党员x名,积极分子x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x名,大专学历党员x名。
为更好畅通和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建议有关方面借鉴“火线入党”的形式,以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为载体,对于表现突出的申请人,应该适当缩减考核程序,缩短培养时间使之尽快加入党组织。
第四篇:关于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现状
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是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枢纽,其职能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具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卫生服务功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和农村重点人群重点服务等三大类12项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在原有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卫生分院、村卫生室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分布、医务用房,人员设备等情况,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去年初在全县设置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38个社区卫生站,确定了303名驻村责任医师,分225个服务点片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服务。截止2007年底,全县驻村医师进村入户率达95.3%,农民体检率达72%以上,农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以上。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在体制、管理、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脱胎于乡镇中心卫生院,一个班子,两块牌子,单位性质、人员编制、服务职能等方面,都还“顺延”了原来乡镇卫生院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比如9家服务中心,其中3家中心卫生院是定额补助事业单位,其它的几家则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并且人员编制结构复杂。体制的不顺,导致医务人员在服务职能转换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也“顺延”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偿服务和创收上,不能积极主动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防保制度和措施成了空洞的条文,公共卫生工作开展艰难。同时,服务中心与下属服务站的从属关系也都尚未明确,从而使社区服务网络还存在着很多脱节,工作开展起来不顺畅。
2、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2006年县财政投入卫生事业总费用为832.4万元。2006年乡镇卫生院的财务支出、院长工资和日常公用支出、从事基本医疗的人员经费、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所需缴费部分以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均未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全县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为80.2万元,其中离退休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就达到40万元左右,由此导致卫生院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包括医疗用房、“新六件”的配备、医务人员费用支出都是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伤,服务中心设备陈旧简陋,难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3、人才青黄不接,制约社区服务中心的良性发展。一方面,现有9家服务中心与原来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都是同一套人马配备,因为工作环境、待遇等实际问题,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服务中心工作,2006年全县中心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不到30%。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技术有一定长进后就急着另觅高枝,加上原有一批老医务人员逐渐接近退休年龄,使得服务中心人才和技术力量青黄不接,导致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差,服务模式单一,效率低下,不能取信于群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也仅止于一块牌子。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又好又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地位。一是明确方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定要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坚持医疗与防保并重,提供社区性、综合性服务,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性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避免向医院模式发展。二是转变职能。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防治中的服务职能。走出原来卫生院只管“卖药治病”的职能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以公共卫生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职能,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管理一体化和全行业管理。三是科学配置。目前9个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是按乡镇卫生院设置的,随着其服务职能的发挥和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还要根据乡镇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的配置。要制定建设标准,根据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情况科学规范地设
置医疗和业务科室,合理确定房屋结构与面积,按照基本医疗职能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满足诊疗需要。
2、充分体现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大投入。随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包括中心卫生院医疗用房、设备配置、人才培养等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安排。二
是理顺体制。把服务中心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医务人员进行三定,按精简高效、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竞聘上岗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服务,而不是想破脑筋为每月工资来源发愁。三是落实责任。要把卫生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镇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现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对现有卫技人员分层次、分岗位、分专业、有计划地进行岗位培训。人事部门要通过地方补贴、职称评定聘用等途径,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到服务中心工作。同时,卫生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口支援制度,由二级以上医院与服务中心建立一对一的对口支援关系,不断提高中心医疗服务水平。二是要确定合理收费标准。按照服务中心医疗等级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农村合作医疗药品应用指导目录,便于医生合理用药。调整农村合作医疗分类报销政策,引导农民到服务中心就诊。实行药品配送制度,服务中心的药房实行全县统一配送,价格统一,质量保证,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加强对乡村药店和个体诊所的监管力度。建议卫生、药监、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取缔无证行医,净化农村医疗市场;加强对乡村药店的监管,积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医疗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
第五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调研报告3(参考资料)
基层医改初步建立惠民机制
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谈基层医改十大成效
①百姓得到实惠
②服务能力提升
③运行效率提高
④村医队伍加强
⑤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提高
⑥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变
⑦推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
⑧为县以上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
⑨培养了一批熟悉医改、推进医改的干部
⑩增添推进医改攻坚克难信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实施两年多来,收获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怎么改?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
我国已经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之一,目的是打破旧机
制,建立新机制。
孙志刚说:“基层改革实践主要回答了3个问题:旧机制的问题出在哪?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机制代替旧机制?用什么办法建立新机制并实现新旧机制平稳转换?”旧机制的主要问题是以药养医。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靠卖药维持生存,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损害了人民的健康,腐蚀了医生队伍,绷紧了医患关系。“大量虚高药费通过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医保报销,这非常不合理,也是一种浪费。”
怎么改?通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括管理、人事、分配、药品流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建立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扩面提标,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到今年年底,全国所有省份都可以基本完成综合改革任务。
如今,基层医改已取得十大成效:百姓得到实惠——全民医保扩面提标,基本药物价格大幅下降,全国平均下降30%左右,“一升一降”让百姓看病少掏钱;
服务能力提升——全国70%的地区拥有达标的县、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运行效率提高——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财政补偿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待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月均工资增加了600元左右,有15个省份基层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超过了当地公务员收入;
村医队伍得到加强——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实施范畴,增加了村医补助,保障了村医待遇,稳定了村医队伍;
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提高——年人均经费提高到25元。截至10月底,全国正在接受规范化慢病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有6800余万名。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达2.22亿
和3.64亿;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全科医生制度实施,许多医生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医患矛盾逐步减少,医患关系得到改善;
推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买药方式改变,引发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
为县以上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
培养了一批熟悉医改、推进医改的干部;
增添了全国推进医改攻坚克难的信心。
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改的满意度随医改进程升高,其中农村居民满意度高于城镇居民。
就近看病,比以往少花钱了,许多老人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体检……今年,孙志刚到过28个省市自治区调研,曾目睹老人被车接到乡镇卫生院免费体检的感人场景,也曾亲自聆听百姓讲述在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同样药费用差别巨大的事实,也与不少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很多百姓还给国务院医改办写信,欢迎并支持改革。“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受益基层医改。基层医务人员也从中受益。”孙志刚说。
改革成果将扩展到县以上公立医院
为何从基层开始改革?该成果会不会扩展到城市大医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发展较快。卫生部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3.7万个,其中,医院209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卫生人员总数达82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9.2万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平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必须改变“基层不强、小病大看”的状况。孙志刚说:“基层机构夯实了,人民健康有了守门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能显著缓解。基层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层的延伸,基层医改完成了,大医院的压力就会减小。”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基层成为3年医改的重点。同时,投入几百亿元,着力改善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让社会弱势群体看病就医基本需求得到优先满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的情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众多事实证明,基层医改虽然还没有完全完成,新机制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分配制度改革、财政补偿等还不到位,人才缺乏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但是,改革的路径已经十分清晰。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机制。”他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所有制性质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只不过在建设规模上、服务功能上与城市大医院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已经从基层开始启动,“十二五”期间要向大中城市拓展延伸。“由于公立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存在逐利性,渐渐偏离公益性方向,因此基层医改推动新机制的成功建立,为县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经验。”孙志刚说。
他说,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实践看,推进大中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要着力做好破除以药养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文章。不久,县医院改革将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也将在“十二五”全面推开。
攻坚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改革有多难,恐怕不深入了解的人难以体会,更何况是医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些困难就像埋在沙子里的螃蟹,越往里走,螃蟹越多,不停显现。
为此,医改在实践中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政策、破解难题。30多个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出台,实现了“四个转变”:由单一药品的零差率补偿转变为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综合补助;由单项改革转变为推进综合改革;由单一的药品招标采购转变为推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由单纯地保障医疗机构生存运行转变为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
在“四个转变”的推动下,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湘漓卫生院编外人员内科医师郭能,通过竞聘上岗进入编制,月工资上涨了1000多元。
建立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新激励机制是基层医改的攻坚目标之一,涉及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的改革,不仅要保障合理收入,还要让医务人员有职业追求。以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编制管人,吃的是“大锅饭”,陷入缺少活力、业务不精、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断了药品加成收入后,建立有活力、有保障、有奔头的新激励机制,靠的是人事、分配、财政保障制度的综合改革。
调查显示,基层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较高。医务人员肯定了医改以来的积极变化,如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社会形象提升等。但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作压力大,有的地方仍未完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对此,孙志刚表示:“卫生系统是推进医改的主战场,广大医务人员是改革的主力军。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调动,将难以持久地体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调动,难以长期让百姓得到实惠;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调动,医改的目标也难以最终实现。”国家已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未来将采取措施督导各地落实补偿责任,确保医务人员得到合理报酬。最近,这些成就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的称赞。她认为中国医改经过科学论证和试点,方向符合国情和现实需求,而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已形成推动医改顺利进行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孙志刚说:“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为新医改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层医
改的理论、实践创新,基本制度框架和基本路径的确立,以及我国政治和社会制度优势、强有力的领导和协作机制、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系统的顶层设计和一批有志于推动医改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推进医改的信心,这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