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宝刀未老,展我风采
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团委、少工委《关于举办自治区第五届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市团委举办阿勒泰地区第四届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要求每个学校2-3名辅导员参赛。
接到通知后,我校少先大队部马上部署,经过商议由我校的邢宝菊和严颖两位中队辅导员参赛。6月11日两位老师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赛场。上午经过笔试,必答题,风险题,少先队队课策划与设计,少先队活动策划与设计,下午是辅导员专业技能展示,邢宝菊老师一首感人的诗歌朗诵,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经过层层过关斩将,我校的邢宝菊老师获得的市级第一名。
邢宝菊老师热情,有激情,虽然已经40多岁,但那股不服输的劲谁见了都竖大拇指。
这次辅导员大赛有许多年轻的老师,在她们中邢老师可真谓宝刀未老。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积极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辅导员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剧,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在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新社会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和倾向。国际国内形势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实施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教育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周期是:第一年初步了解学生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二年开始熟悉工作,掌握一些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此期间就有许多人为自己的转岗、进修、考研做准备;第三年很多人就离开了这个队伍。周而复始,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辅导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很多好的做法和想法得不到总结和继承,更谈不上形成具有系统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好的影响作用。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因为辅导员变动频繁,使得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不了解学生,相互之间没有亲近感,没有情感积累。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学生“不听、不信”的情形大量存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他们发展中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才能解决。此外,学生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人员的参与等等。这些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离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难做得好。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深、更好,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把握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量变带动质变”,对高等教育系统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提出了各种问题。①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面临的就业环境与条件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成长环境社会化;行政班级被教学班级所取代,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学生来源复杂化,学生差异性增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贫困生问题严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空间布局上出现了“一区多校”和“一校多区”的格局等等。面对新问题和新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在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岗位优势。这就需要辅导员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在大学校园里人们习惯于只把专业学术人才称为教师,而把辅导员看成是教学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同样是做培养人的工作,他们却被另眼相看。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无法潜心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大多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因而其职称、工资等都无法与同龄业务教师相比。工作要求高与工作待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无法安心工作,产生转岗或跳槽的想法,寻求新的出路。二是数量不足。一些学校为了压缩编制,节约开支,在辅导员的配备上一开始就是缺额运作,辅导员队伍超负荷工作。更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流动快,补员跟不上,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进不来。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辅导员队伍更是趋于紧张。三是素质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往往重教学、重科研,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某些单位根本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或管理人员都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人数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四是辅导员频繁流动,其结果往往是优秀人才在流动、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它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引导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从事的职业,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就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也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是科学理论的实践者,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但要自觉地、系统地、全面地去积累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抽象出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辅导员才能够做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进步和发展,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的推动。现在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学科建设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是,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提高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持续发展。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队伍。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威望,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增强社会和就业者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和接受,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实际,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稳定辅导员队伍。
首先,要大力营造尊重辅导员、理解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的氛围。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转变对辅导员及其岗位的错误认识,强调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是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承担特殊使命、具有特殊工作性质、需要用特殊的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的教师,要用有别于审视自然科学类教师的方法来审视辅导员,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是平凡的,但又是崇高和伟大的,大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消除对辅导员的职业歧视。
其次,要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增强职业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除了外部的环境改善外,也需要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三篇: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突破口,推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健康发展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3000汉字以内)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公办高校共同承担振兴教育、培养高等人才、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任。其中我省民办高校办学规模长期稳居全国前三位的水平,是我省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
在高校设立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自1934年中央在瑞金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并在学员中队设立政治指导员为发端,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存续了80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制度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革新,如今,辅导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课题。特别是在民办高校,由于其学生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学习和就业指导、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如何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一直是各高校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成败。本课题组成员都为民办高校思政工作一线的干部和辅导员,深切地感受到破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难题的强烈呼声。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配套文件的出台为契机,专家学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激励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以中国期刊网为例,从2004年以来,相关方面的文章有1100多篇。
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发展历程较短,运行体制与公办高校不同,总体分布较分散,各个地区政策环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各个学校办学层次和管理机制亦有所不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培养和出路问题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为突出。大部分相关的研究却都忽略了高等教育转型期间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没有将民办高校纳入调查研究的范围,其研究成果相对脱离民办高校的自身实际,缺乏可以借鉴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的意义。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论著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仅以一城一校作为研究对象,在可行性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多以职业角色、工作方法、薪酬待遇为研究对象,缺乏深度;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工作总结居多,理论高度不够。
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在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把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作为一个研究的整体,以求破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健康发展的难题,为我省民办高校提供工作上的参考。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而且也可以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现实意义: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总结和反思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寻求通过强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科学途径,切实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地位不高、出路不好的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我省民办高校提供决策参考,进而达到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预期目的。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拟突破重点和难点及创新之处(限2000汉字以内)
主要研究内容: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和可靠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共同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直接体现,辅导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的依靠力量。目前,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情况十分复杂,本课题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以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力求找出破解该难题的科学途径,为民办高校和谐发展服务。重点难点: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制约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建设预期目标。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业内发展机制研究。包括: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研究;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机制研究;辅导员的考核机制研究;辅导员的工作激励机制研究。创新之处:
一,探索参照特岗教师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一批思政等专业党员研究生充实民办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结构,提高思政和业务整体水平,促进队伍的稳定。二,探索依托社办党委、社政处和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委员会,设立全省民办高校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金,用于开展学术交流研讨、调查研究、辅导员培训进修、优秀辅导员评选表彰等。
三,探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妥善落实“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条款。对不具备职称评定资格的民办院校,相关部门应出台扶助政策。
四,探索民办高校辅导员五级职级制评聘试点。根据辅导员工作业绩、学历、工作年限,设立一至五级辅导员层级,分别与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的行政级别和待遇相对应。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限1500汉字以内)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实际,努力探求我省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和机制的普遍性、规律性、特殊性,以“严格入口、精心培养、优化出口”为研究重点,着力打造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引领到位、专业特色明显的辅导员职业团队,逐步形成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精、工作作风实、职业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贡献。
工作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开设网络专题论坛微群、走访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层、基层辅导员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收集资料。
三,比较研究法。通过辅导员工作的历史沿革、地区差异、办学层次和实力差异、辅导员岗位职能差异等,找出辅导员工作的普遍规律。
四,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一般原理运用到课题研究当中,以获得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本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设计和资料的搜集。首先要确定研究内容和选择研究的样本,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同时,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和文件。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在本阶段,课题组成员成员深入到我省各民办高校进行调研,走访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层、基层辅导员班主任和普通学生,发放问卷。
第三阶段:资料分析及研究报告撰写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在本阶段,主要对所获得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2016年5月),向教育厅申请结题。
五、研究成果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限700字)
课题研究成果为专项调研报告及论文。调研报告撰写完成后,课题组将报送省教育厅社政处审定,在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先行进行改革试点,随后在全省各民办高校中推广。
论文将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将报送江西省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委员会,作为在我省民办高校范围内德育与思政工作学术交流的资料。
第四篇: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青岛大学 曲学勇 张奎勤
[内容摘要] 新形势、新需要,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使高校辅导员不断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进入2l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空前发展,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各种问题增多;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申明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24号令,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文件充分表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素质,工作的内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整体素质始终没有质的飞跃。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专业化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政治辅导员工作专业,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强的根本原因。二是选留辅导员时对专业性要求不够。辅导员是做学生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而做好这些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程度不高,他们大都是本校优秀学生留校,少部分采取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的。选拔过程往往注重是否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注重是否“211”工程学校毕业,而对学什么专业则普遍要求不高。专业化不强往往导致辅导员工作师徒式、经验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很难产生质的飞跃。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有功劳,无成就,地位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职业,应该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专注于这项工作,研究这项工作,高水平地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成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来做,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什么事都能干”,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或开展得不够深入,“管理员”、“服务员”、“侦察员”、“消防员”成为辅导员工作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少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专业不行才干辅导员。许多辅导员自身也感到整天忙忙碌碌,却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地位被边缘化。
(三)辅导员队伍层次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层次性不高,缺大师,少成果,工作事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事务性的多,理性思考的少。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而琐碎,往往是一天24小时。“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保姆”的活儿。二是“工匠”多,“大师”少。在大学,辅导员往往是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的“工匠”,学者型的辅导员风毛鳞角,更谈不上让人敬仰的大师级人物了。三是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既来源于高水平的工作实践,又对工作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辅导员专业化不强,主要精力又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学者型的人才,缺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势成必然。
(四)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不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数量不充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臵专职辅导员岗位,目前多数高校达不到这个配备标准。
2、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总体以本科为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辅导员数量与高校专任教师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占50%,毕业于教育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仅占30%。[1]
3、职称评聘不合理。辅导员一直以来按照德育教师系列来评聘职称,而对辅导员的成果要求和专 任教师一样,这就导致了其无法竞争,造成了其心理上的不安定和行动上的大流失。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如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把学生日常管理作为重点,然后才是党团建设、职业指导规划、心理健康引导等。但是这些细则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职业化内涵
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2]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素养。有职业的人并不都是职业化的人,一个人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当前,尤其要求辅导员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辅导员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辅导员应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与思维方式。辅导员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中,辅导员以自身的个性、学识、才能、情感、意志和品质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要掌握职业化的技能。辅导员职业化技能是辅导员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这种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即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通常就是进入辅导员队伍最初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其是否具有专业化素质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证书。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辅导员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即辅导员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与分管领导、学生、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关系链,在这些关系链中,必然就产生了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还必须对自身进行有效管理,如时间的管理、心态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间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通用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每一个个体的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含着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这种规范更多地体现在处理事务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的来源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学校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后形成的。通常,学校可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
(二)专业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业化可以从提高辅导员专业地位和发展辅导员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职业地位提高了,才能对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提出要求和保障。而辅导员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会享有较高的专业地位。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化的学科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展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为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学术、学科支撑。
专业化的岗位培训。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应当着重体现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将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纳入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规划,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使之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激发职业发展潜能,提高职业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养。针对性原则就是强调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科学设臵培训内容。系统性原则就是注重面上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支持辅导员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基础、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提供条件保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向专家化、学者型发展。力争在有关辅导员工作的每个领域,都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团队。
专业化的素质能力。(1)辅导员要有专业性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头脑、专业的思考以专业性的思维去谋划工作、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2)辅导员要具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很难完成好育人的工作。(3)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组织、宣传、管 理、协调、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专家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家化内涵包括如下要点:(1)辅导员专家化不会一蹴而就,也非高不可及,而是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发展过程;(2)辅导员所要成为的“专家”,具有专一性,是精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熟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展大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而非其他学科的专家;(3)能称上“专家”的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思考甚至深入研究以后,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辅导员成为专家后,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紧密结合,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识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因而是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辅导员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专家化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通过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这支队伍具有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较高的职业化技能、统一的职业化规范。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角色定位、自身素质、队伍结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培养,不断朝着“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迈进。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使辅导员不仅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管理人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专家、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要求,[3]同时,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坚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
(一)按照职业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高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他们热爱辅导员职业,从事辅导员职业,钻研辅导员职业,献身辅导员职业。第一,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 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第二,要解决好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问题。在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职称评聘时,要把辅导员单列指标,这是稳定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的时间计入工作量。第三,要重视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和激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定工作考核指标,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优秀辅导员除受到学校表彰奖励外,应作为学校党组织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和锻炼,使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热爱自己的岗位、忠诚自己的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
(二)按照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专业化队伍。对此,在认识上,要纠正那些“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专业上不会的人就做辅导员”的错误思想。在措施上,从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机制着手,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政治素质强、工作业务精、理论修养好、纪律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忠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应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规划,分工作岗位选任辅导员,按照年龄、性别、学历、知识、专业、个性、经验进行组合,合理配臵,建设一支专业结构优化、素质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该是中共党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合格证书。
(三)按照专家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学习培训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有一批把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专业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不能只盯着让这些辅导员怎么出去、如何转岗,而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建设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培养,催生职业化的队伍,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可以把这个专业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使其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就是最好的出口。从根本上解决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就会出现教授、专家、学者型的辅导员。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成立辅导员工作教研室、与重点大学联办相关硕士学位班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高校要制定专职辅导员培训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
[4]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加强专职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专家、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
参考文献: [1]孙长缨,俟吉永,王宝玲。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2]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部令第24号,2006-07-23.[4]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2).● 曲学勇: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详细通讯地址:青岛市松岭路中段110信箱,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9870,***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
【作者简介】朱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提法是:“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可见,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人注目的新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高校政治辅导员最早是1953年蒋南翔校长提议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清华大学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和业务优秀者担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一边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边学习。以后选拔范围逐步扩大到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这一做法在其他高校被逐步推广。
196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从而使辅导员制度化、规范化。
196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颁发,提出在各级高等教育机构设立政治机关:即高教部和各高校设政治部,系、处设政治处或配备专职的政治协理员,教研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政治指导员,学生班级配备政治辅导员。同时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班级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对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和工作方法做出了规定。政治辅导员作为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性质和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辅导员制度基本沿袭了过去的做法。
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他们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担负一部分教学任务。”表明了辅导员以兼职为主的思路没有变。
中宣部、教育部1984年11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同时对这支队伍的基本要求、来源和发展方向、培训、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意见。第一次提出要“实行正规化培训„„,设置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在条件具备时还要开办研究生班,招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意见》的中心词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辅导员被纳入其中而未专门论及,但第一次提出了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的思想。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这证明了当时的辅导员仍然是以兼职为主。
自从1961年提出设立专职辅导员的设想以来,专职辅导员的配置一直被谨慎对待。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其岗位的临时性和流动性带来的对出路和前途的担忧。此外,辅导员工作还被赋予了其它附加的意义。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在谈到从教师、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兼职辅导员的意义时指出: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既然是培养干部的一条途径,当然起到短期培训和阶段性锻炼的作用就可以了。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87)教师管字012号文《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依据,同时,规定“聘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列入教师编制。”这是政治辅导员第一次被正式认同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
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虽然《若干意见》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设专职辅导员,事实上各高校大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学生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中发[1994]9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提法仍然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的制度。”
教育部党组在教党[2000]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专职和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做出了明确的界定。① 并第一次对这支队伍配备的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原则上可按1∶120~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一起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在这支队伍的建设上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提法:一是文件的关键词由“思想政治工作”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辅导员”称为“辅导员”②;二是提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强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努力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这些提法成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接连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颁发文件。一是教社政[2005]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二是2006年7月颁布的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三是教育部办公厅以教思政厅[2006]2号文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些文件第一次对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提出要求③,第一次对这支队伍提出职业化、专家化的建设方向。④
从以上回顾中,可以发现辅导员的角色要求经历了由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由于专职化是职业化、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走向。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由临时“岗位”到专门“职业”再到特殊“专业”的发展和深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性(其活动对象、内容、方式都是相对稳定的)、专门性(有专门的经验或技能要求,需要专人去做)、长期性(人们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公认性(被社会和舆论所公认)等特征。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作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普遍的事实是,专职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付出了很多代价而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可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往往转岗。经验不能积累,专业知识不能传承,使得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大多数辅导员凭热情和责任忙碌于日常管理和稳定秩序的工作,至于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就力不从心了。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无疑是:辅导员,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制约辅导员教育职能实现的根本问题。
专业划分的基本依据则是生产劳动所凭借的知识领域或学科门类。专业化是对职业或工作知识性、技术性的要求,是对该职业、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的肯定。我国高校职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教研人员(教育、教学和研究)⑤、管理人员(党务和行政管理)、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图书资料、食宿、基建维修、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相联系的知识性、专业性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别。长期以来,政治辅导员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实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都属于党务工作者,后来提出“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专业化、专家化要求由此而来。
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称为专业技术人员。一是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很杂;二是从实际工作和承担的角色看,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的是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三是从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看,辅导员普遍“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大,难以进行长期、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出辅导员的专业化,正是希望辅导员能从事务型、管制型的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转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并通过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关系上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识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因而是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长期性是指辅导员不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是在大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连续性是指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客观上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而且辅导员个人也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了解、适应和进入角色的过程。稳定性、长期性不仅指一个社会角色和分工得到社会普遍承认而获得稳定性的存在,而且指可能并事实上能够成为许多人愿意选择终生从事的、赖以为生的特定活动即生计。
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基本意蕴是承认并尊重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按规律办事。专门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包括对辅导员从业资格、素质等要求,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上岗,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胜任的。这里所说的专家化,一是指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客观上需要有一批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教育艺术的专家,二是指辅导员能够像高校中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具有培育专家、成长为专家的环境和条件,并事实上能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专家。⑥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第一,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工作的性质和最基本的职责是什么,特别是和自己的工作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在辅导员工作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辅导员长期被赋予单一的政治角色⑦,归属于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处于管与被管的关系。但常见的管制和说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又往往陷入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尴尬。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和接触最多的,学生的尊重和信服程度既是辅导员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但学生普遍关心和面临的学业、交友、恋爱、就业、人生规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经济、心理压力等,在辅导员这里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学生怎么会尊重和信服你呢?许多辅导员困惑:为学生付出的很多,得到学生的尊重却很少。原因其实不是很清楚吗?现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得以明确:“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和学生关系的也得以理顺:“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⑨,而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了热情、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外,还需要有效指导和正确引路的知识、见识、水平、能力等,必须朝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角色承担才可能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得到承认和尊重,由角色迷失所造成的困惑和尴尬才有摆脱的希望。
第二,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辅导员是从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中选拔出来的,有青年人的优势,工作的热情高、干劲大、责任感强,但从整体上说,普遍缺少作为大学生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经验和阅历,缺少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思路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出的。当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时时在考虑未来出路的时候,当有辅导员愿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进修和提高,而不是时时眷恋着原来的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就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安心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队伍稳定、职业成就感、自豪感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德育的成效不如人意。有人把德育描述为“学校空喊、辅导员蛮干、学生心烦”。辅导员处在德育的第一线,与学生的联系最多,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其整体素质和工作状况对高校德育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却因其任务繁重、责任、压力重大和“过渡性”、“不稳定性”及过于年轻化而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需要。而职业化发育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⑩ 必然要建立一些与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不断学习和培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径 首先是辅导员职业化如何可能。
辅导员的职业归属问题。可能的走向有三: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干部,三是介于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职业辅导员。
辅导员能否成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依托的教师?从文件和政策上似乎有了肯定回答(11),但关键是能否得到学生和辅导员自己的肯定和认同。而要得到这样的认同,需要一个基本条件: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不是事务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辅导员教师认同的主要障碍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如说对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辅导员能否成为职业化的管理干部?从出路看是没问题的,行政职务的晋升政策(12)也为这条路扫清了障碍。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辅导员的从业意愿:是否愿意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管理干部?是否有较多的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这一管理岗位?现在的事实对此做出的回答基本是否定的。原因可能是辅导员因直接面对学生,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责任和压力更大。工作对象和性质的不同导致辅导员与普通管理干部产生不同的从业意向。
辅导员能否成为介于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具有双重身份的一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职业?教育部的最新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就是这样界定的。(13)但身份是一回事,职业却是另一回事。职业是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并有独特而又规范的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的,如工人的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干部的职务,警察的警衔等。如果辅导员当了一辈子还叫辅导员,恐怕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职业的。
上述辅导员职业化的三种取向所依赖的主要条件分别是: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干部——减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至普通管理干部的平均程度;辅导员——形成自己的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如辅导员、辅导师、导师、顾问等。
如果辅导员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和科研,那么大量的学生事务性管理由谁去做?可能的分解或分流有两条出路: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这样就形成学生的事务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承担的格局。而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学、集体或个别辅导、咨询、实验和研究。这样做需要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最大收益是使辅导员有可能真正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最大的矛盾和弊端是管理和教育的分离。
可以用分解或分流的办法把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减少到普通管理干部的程度,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稳定在并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但这样做的问题是:辅导员只做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由谁来做呢?
建立并逐步形成辅导员的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当然并非完全不可行,但涉及有关方面形成共识,需要论证、试点,投入的成本很大,却仍然没有解决辅导员任务繁重、责任和压力过大、管理和教育难以兼顾的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从必要和可能、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看,第一条取向是最佳选择,第三条其次,第二条走不通。
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是否可行和值得?来源可从研究生甚至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但主要由青年教师兼任。在政策上可采取些强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如把兼任班主任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必备条件,班主任的工作成绩作为晋职晋升的一个依据,根据承担的工作量发给一定的津贴等。其实,教育部和许多高校的文件已经制定了这方面的相关政策。青年教师兼任班主任既满足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需要,对青年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了解、熟悉学生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观念。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值得大力提倡。
辅导员大量的事务管理工作分流给班主任后,对可能出现的教育与管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辅导员以教育为主,但不是不做管理工作,班主任以日常管理为主,但不是没有教育。辅导员的管理应该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管理,是直接为教育服务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管理。班主任的教育是通过管理、结合管理、为管理服务的教育。具体地说,对辅导员来说,所谓与教育结合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特别是学生干部的管理,而班主任的管理主要是对事的管理;对班主任来说,所谓结合管理的教育,主要是行为规范的教育,而辅导员的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其次是辅导员专业化如何可能。
辅导员依托的学科专业有很多,除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青年学、公共关系学等等。
辅导员的专业化与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应该有些区别,这一区别的根源在于辅导员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存在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差别。普通教师的专业指的是知识和学科本身的分类,辅导员的专业应该依据大学生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或活动领域。辅导员专业化的含义不仅仅是指有传统的知识性学科专业的依托或支撑,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责的分化和深化。辅导员现在的整体专业化程度基本处于专业未分化、深化的水平。美国在高校设专业咨询顾问(school counselor),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咨询、辅导与指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4)对辅导员个人来说,专业化要求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个方面(思想理论教育、学业学习指导、心理健康保健、人际关系协调、职业人生规划等)为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修,教育、教学和研究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也藉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从辅导员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要求说,专业化要和结构化统一起来。辅导员队伍应该是由思想理论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咨询、学习指导、就业指导、人生规划等方面的专家所组成,作为辅导员个人同时成为这几个方面的专家是困难的,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中,如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学院,建立一支专业全面、专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辅导员队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注释:
①专职“系学校专职从事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是指从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党员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配备的半脱产学生班主任、导师或学生政治辅导员。”
②“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辅导员”两个概念一直被使用到2000年7月教育部教党[2000]21号文件中。
③教社政[2005]2号文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④教社政[2005]2号文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⑤这里说的是一般的教学研究型或以研究型为主的大学,教学型大学可能只有教师而没有专职研究人员。
⑥本文所说的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基本职责而言的,是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和专业,它虽然不是对辅导员实际所做的大量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简单排斥和否定,但确有强调管理和事务要立足于教育,具有教育意义,服从教育需要的蕴涵。本文所指的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是从辅导员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和出路而言的,它虽然不是对兼职和兼任辅导员的排斥和否定,但确有兼职和兼任辅导员也应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期望。
⑦辅导员被称为政治辅导员,必须是党员,其基本职责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⑧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⑨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⑩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设立若干个国家级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也要设立相应的基地
(1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13)教育部2006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14)参见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思想·理论·教育,2005,(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