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的龙、狮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舞龙舞狮文化】
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中国是龙的故乡, 醒狮的国度.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项目。佛山是中国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开展龙狮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与狮, 代表着尊贵和威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威武和正义的象征。同时,老百姓把其视为祥瑞灵物, 能够给人民带来风调雨顺, 消灾解难、化戾气为祥和。
龙狮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龙狮是利用人体的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在行进的动态和静态造型变化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于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动作,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狮雕塑,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等习性。开展龙狮运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龙狮运动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精心组织和积极指导,是深受大家喜爱的。
龙狮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
龙狮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也是增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龙狮运动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内聚力量和精神图腾。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学生才能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开展龙狮运动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学习龙狮运动体现出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追求协作的友善精神、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龙狮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的文化内涵在宗教、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充当着显赫而重要的角色。开展龙狮活动,无疑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增强大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人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不断循环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龙狮运动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既有规定套路,又有自选套路,完成其各种动作关键在于伴随变化多端的节奏,将力度、幅度、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各类运动特点揉合于舞龙的技巧之中,是一项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锻炼身体部位全面的集体项目。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情感的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展龙狮运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龙狮运动本身内含丰富的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使其赋有了强烈的自娱和娱人功能,开展龙狮运动,大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通过体育运动能丰富大家的社会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体育娱乐消遣方式,通过体育运动调解人的心理情感,享受体育文化的裨益,享受人类生活的价值.龙狮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功能,而成为娱乐健身的较好运动项目。龙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开展龙狮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第二篇:龙狮文化简介
龙狮文化的风采
公管51班 组长:张永良
组员:万发周、仇皓、王训
伽红凯、吴海荣
舞龙舞狮是我国主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子民以龙、狮为崇,形成了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的龙狮文化。每逢升平之年、庆典、节日,人们往往用舞龙舞狮来庆祝、共欢。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流行於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南狮则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盛行於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舞龙有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等近百种。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在旧社会,有的地方久旱不雨,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
在近代,龙狮运动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十年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国际性的龙狮比赛也逐年增多,现代的舞龙舞狮,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於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舞龙类型:民间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的起源:舞龙,又称“龙舞”、“舞龙灯”等名称,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已有“鱼龙漫衍”之戏。隋代,舞龙似乎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民俗艺术中不但继承了舞龙的风俗,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元明两代,延续了宋代的舞龙风俗,舞龙以从“求雨祭祈”逐渐转变成了以民间娱乐为主的活动。清代的舞龙在表演上已开始追求形神兼备和舞龙技巧
舞狮的起源:舞狮运动发源于2000年前的汉唐时代。狮在古代是祥瑞灵物,象征吉祥,带来好运。狮代表正义,化戾气为祥和,驱魔避邪。因此逢年过节,重大庆典及各大商号等开幕,至豪门酒宴都纷纷以舞狮打鼓助兴,增加热闹气氛,以图吉利。
舞狮有舞南狮和舞北狮之分,北狮兴于我国北方地区,南狮则盛于我国南方地区。
民间舞狮的形式: 1.舞黄狮:盛唐时在皇宫中专为帝王饮宴时的舞狮表演,已有1000余年历史了。2.舞土狮 :土家族人在春节时,村民的一种娱乐和喜庆形式。
3.舞灵狮:在一些偏远地区曾有专门的狮王庙,尊狮王为菩萨,有大灵狮和小灵狮之分。
南狮有金、银、红、黄、黑、蓝诸多颜色,但以金银二色居多,其外形夸张生动。南狮表演讲求整体配合,突出表现狮的喜、怒、疑、惊、睡、醒等感情变化。狮舞多有双狮演出,成双成对,表演生动活泼。采青是舞狮表演高潮
南狮的采青,就是狮子通过种种方法和克服不同困难达到目的地,得到了想要的“青”。一开始南狮的采青是以蔬菜之类的青为主,南狮传统的采青有螃蟹青、蛇青、蜈蚣青等等。有的将其分为高青、地青、水青等。根据不同的采青内容进行的南狮采青,所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神态,行家是很容易区分其采青的内容和水平的高低,“采青”,这是前人舞南狮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南狮是以广东等地区的舞狮最具代表性,也称作“醒狮”和“岭南醒狮”。广东南狮有其不同的流派,主要可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两大派。佛山狮以七彩文狮闻名,特点是高额、大口、白须、大眼,色彩艳丽,器宇轩昂的雄狮形象。鹤山狮则形象较为凶猛,狮头和狮被一般以黑色为多。南狮既可以在平地上舞狮,也可以在各类不同的传统器具上舞狮。而更多的是,南狮的舞狮是在桩阵上舞动的。现在的南狮竞赛基本上都是在桩阵上进行。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也称作“太狮”,相传是北魏太武帝喜观舞狮,曾将舞狮称为“北魏瑞狮”,以后人们也将北狮称作“太狮”或“京城太狮”。
舞北狮是由一名引狮员手持引球,引诱、训导和戏逗两头狮子,每头狮子均有狮头和狮尾两人搭配进行表演。北狮的舞动方法一般以模仿真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结合方桌、圆球、桩柱等器材进行翻滚、跳跃、抓痒、过桥、上高台或走梅花桩等动作的表演。
北狮的动作很丰富,从其分类来看,可以分为上肩、上腿、飞跃、回转、翻滚、倒立、接抛球、双狮配合、引狮员等九类。
要发展舞龙和舞狮,必须抓好普及。没有普及就不可能形成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不可能发挥舞龙和舞狮所具有的中华民族象征的社会功能。为了使民间舞龙舞狮活动更加有声有色,更加生机蓬勃,让更多的人了解舞龙和舞狮,加入到舞龙舞狮运动中来,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另一方面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中,应把舞龙和舞狮运动引入到大、中、小学体育课堂,并结合精神文明教育和素质教育,搞好学校舞龙和舞狮运动的教学。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舞龙和舞狮运动,达到全民健身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是舞龙和舞狮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龙的传人与狮的崇爱者的心愿。竞技化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它与人类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相契合。因此,通过舞龙和舞狮的竞技化,使竞技舞龙和舞狮成为全世界最易接受的“国际语言”,是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
舞龙和舞狮运动将走进市场,并作为商业、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得到更广泛的开展。以俱乐部形式来发展舞龙和舞狮竞赛市场,并通过提高竞赛水平和加强商业化包装来推动竞赛市场的开发,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来促进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社会化”是现代体育区别与古代体育的显著特征之一。舞龙和舞狮运动要希望得到迅速的发展就必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在于扩大其群众基础。也只有拥有广大爱好者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推行舞龙和舞狮运动的社会化,一是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逐步把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特色舞龙和舞狮活动推向全国,扩展其开展范围和规模。二是要使舞龙和舞狮动作通俗化、大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我们的优秀文化项目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雷军容.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2] 王发斌,李继铃.浅析如何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J].体育文史,2000,(6)[3] 黄益苏.狮的源与流[J].体育文史,2000,(1)[4] 金一平,黄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5] 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6] 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 商秋华.舞狮文化溯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三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经济,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这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自身必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汉唐盛世时期,我国的古代体育文化曾经有过发展,也出现过繁荣。汉代开通西域,社会开放,中外文化得以交流。相对发达的封建经济,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进一步需要,也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球类运动就是当时较为盛行的项目之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并潜移默化,形成了至今也还起作用的文化心理。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巨大的感染和塑造力。儒家思想中,寓体于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体育形成了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统治阶级要求人们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主静倡敬,在民族传统心理方面,却极大地制约着古代体育的发展,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了“静漠恬淡”,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念,并形成了以导引养生术、气功、太极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主的身体运动方式昌盛。温文尔雅、重文轻武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并束缚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与“礼”。仁与礼是中国上古氏族社会血缘文化的产物,它一方面具有维护亲族关系,提倡人间之爱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爱”纳入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中。从礼出发,以高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反对竞技运动的平等精神,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制约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维护上述等级制的运行,必然衍生出一种普遍的行为特征,即不能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冲击了上下尊卑的秩序。由于每个人必须首先遵循仁礼等级,利益由此便成了中国人耻于谈论的东西。因而,在中国古代体育中较有抗争性的足球、马球等运动项目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销声匿迹了。
在中国古代,温良恭俭让是人们终身恪守的生活信条。儒臣们反对马球运动,抨击球类比赛,其根本原因在于竞技精神全面地违反了儒家伦理型文化,是对儒家抑制型人格的彻底否定。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古代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源流及其思想内核。但是,中国古代体育的缓慢发展和体育文化的衰落又受制于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第四篇: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
(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
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经过商场、电影院、大型卖场,都能随处看到KFC、McDonald的标志。快餐已经成为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也正在形成一种风气、氛围,甚至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时下正方兴未艾,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快餐,带来新的饮食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饮食观念。肯德基、麦当劳的西学东渐首先引发的后果,必然是东方人味蕾的异化。汉堡包、炸鸡块、薯条、冰激凌和可口可乐让习惯了中式小吃--以大饼和油条为代表--的人们开始适应另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但是,新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们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癌细胞的增加、脂肪肝在白领中的“盛行”、儿童的过度肥胖都与快餐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前几年在肯德基的食用薯条所沾的番茄酱中发现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正在提醒人们要对快餐敬而远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选择快餐的主要原因。但是,简单、快速、机械的咀嚼使人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幸福,享受不到家庭温情浓意的亲情,也享受不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之内涵,毕竟快餐单一的味道是无法与中国各地佳肴的美味相提并论。
(二)、韩流: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
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韩流”悄悄进入了中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饰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追根溯源,韩国影视则是“源流”,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韩国文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并形成潮流?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和韩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就有很深的渊源。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很多共享、相通的地方。通过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特别是由于深受儒学的熏染和影响,两国拥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特质。因此,两国之间的文化产品是很容易被对方认同的。韩剧比较重视本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所在。而在一这一方面,也正是我们的文化产品所较欠缺和应该学习的。
(三)、洋节:新的节日热潮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文化深入其中,各国相互交融;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祝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义,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对待洋节我们的正确态度是:首先要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其次,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拿来!再次,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励、扶持原创艺术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
其次,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
再者,在国内要大力发展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统节日、民间艺术的保护,稳住民族文化在国内文化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相比许多已经衰落的古老文化和文明,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在此背景下,外来文化给中国本土文化既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抓住历史所赋予的难得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余暇时间增多,这势必会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农村社会变迁的视角切入.以农村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历程,着重论述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论文发表育发展的影响.促进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农村社会变迁农村体育发展影响体育是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制于社会这个大的发展环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农村人口就有7.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6%,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主战场,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环境,要想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就必须首先解决我国农村体育问题,改变农村体育现状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又是与农村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1.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属历史发展的范畴,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变迁反映和表现在:社会变化的过程,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质变,社会过程的推移.社会结构的变异,社会功能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的改革,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农村社会变迁则是指农村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农村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样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1.1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渐渐地已经成为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我国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村社会变迁呈现出缓慢性、曲折性、复杂性的特点。
1.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农村社会是我网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而独立的系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很多方面,因而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同样是多方丽的。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然环境因索、人口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文化因素。
2.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2.1对农村体育发展特点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制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同样折射出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2.1.1发展的缓慢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难以提高。一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受传统文化思想、地理环境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农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民依然保持着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以作为上层建筑的农村体育.要在农村得到广泛开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问过程.2.1_2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不相同。不同的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加之传统体育价值与现代体育价值的相互交融,使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2.1-3发展的艰巨性一种文化形态的形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水平、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农村社会现有的发展条件下.农村体育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