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化大观》读后感
《中国现代文化大观》读后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地一片荒凉,我以为中国的文化也就停止了,但是,看了《中国现代文化大观》这本书之后,感觉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觉醒的新文化劫运,他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序幕。本书着重从人文与社会、文学、音乐、戏曲、电影、美术等多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化的成长之路。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个大的触动。其一:之前我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是书本介绍的:比如: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等等.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就仅从它对文化方面的影响,我觉得五四运动真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五四”前夜,文学领域同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一样,充满了萎靡、没落景象。旧的文学改良运动已经偃旗息鼓,形形色色的封建文学依然充斥文艺领域。“五四”运动后,民主和科学仍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帜,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已形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宣传介绍在“五四”后占了最显著的地位。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以各种实际行动参加或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新的社团、报刊风起云涌。伴随着文学思想运动,艺术领域如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美术等也相继发展起来。所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历史的评价:“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其二:中国现代文化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抨击封建制度,宣传先进的思想,都很有说服力,反映真实的历史。给人们的大脑灌入新的东西,让死一般沉寂的中国大地又活跃起来。
“五四”运动后,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内继续上演为民生、自由的斗争。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随着每一个重大历史,现代文化一路旗帜鲜明,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比如:鲁迅的两个小说集《呐喊》、《彷徨》,都是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 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的生活面貌没,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最熟悉的就是《孔乙己》,讲述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下的悲惨又滑稽的人生,极具讽刺意味。
我对电影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没有想到电影在十九世纪末期就出现了,真的太早了,而且,一个世纪里电影就发展成现在样先进,真的为这个艺术而感到赞叹!通过读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我不认识的作家、艺术家,中国因为有了他们,文化才得以发展。比如:舞蹈家裕容龄、黎锦晖、吴晓邦,电影编剧郑正秋演员阮玲玉等。
看了艺术家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为了中国为了艺术努力着,给中国的近代文化添砖加瓦,那么,现在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他们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应该为了我国有这么优秀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第二篇:读后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浅读《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在学习《语言与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中国汉字文化的认识只能说知道得太少,了解得太浅了,当然,现在也只是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最早接触到中国汉字是1-10,依稀记得当时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是值得称赞的。接着,在小学、中学、高中的课堂上,学校开设了《语文》这门课,在课堂上老师授予了我们很多汉字、词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掌握的词语也愈来愈多。当然了,我想就算我穷极一生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会写中国汉字,十分惭愧的是,有很多字我根本就没有见过,更别说去掌握这个汉字的用法了。在这个科技发展十分迅猛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现代人对中国汉字的书写越来越不注重,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一篇手写论文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错别字,“提笔忘字”的现象日渐增长。2013年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了众多国人的关注,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看过几期节目,每次看完都有种深深的挫败感,真心觉得自己是个文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加以学习利用呢。中国汉字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代表华夏文明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字音问题,汉语的谐音词为我们了解民俗提供了依据。如宋真宗时的童谣[i]: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其中“钉”,谐义为“丁”,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他陷害良相寇准,并一再加以贬逐。对此,民间恨大愤身,把他当成眼中钉,说其是天下不安宁的祸根。书中除了例举谐音在诗词、民谣中的应用,还例举了谐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民间逢年过节喜欢在门窗上贴倒着的福字,寓意福到了;蝙蝠因与“福”同音而成吉祥之物;过年常吃年糕、鱼等以表达年年高、年年有余等;因梨与“离”同音,故吃梨时忌分开吃。其实,我觉得在取名这个事情上可以反应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时期尤为严重,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虽然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但其实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要略高于女性,就比如现在男女双方结婚,都是女子住到夫家或者双方 再另买房子居住,如果说是男方在婚后住在女方本家,多半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而且双方的子女多半是跟随父姓。
因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问题,我并没有能深入地学习并研究《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较为浅薄的感受,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是非常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品味的。
参考文献:
[1]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9-250页。
第三篇:《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郭磊
在知识爆炸性发展的今天,对未来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军事院校的教育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招换,及时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培养能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的新型人才。
信息社会是知识高速增长和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又是要求人们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的学习社会。军事院校作为军中大学,要顺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转变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军校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军事人才源泉,成为新的战斗力增长的源泉,成为通过知识和高新技术辐射引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就必须把更新观念作为重要前提,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
一、实现由功利化教育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新观念。素质教育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基础素质、全面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军事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解决我军教育基本矛盾的关键所在。目前军校教育中确实存在着文化陶冶不足,专业设置过窄和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等问题,但更令人忧虑的是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不恰当的功利导向。这 1
种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目标仅看作是培养为军队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着眼于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适当地强调第一任职需要这种过于功利性的短视行为,必然导致偏重于技能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传统知识和学科,忽视新学科和前沿学科,不仅影响了学员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而且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总是滞后于部队发展需要。实现功利化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军事业务、科技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他们既能适应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又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
二、实现由转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传统教育旨在继承前人的知识成果。教育界曾盛行的博闻强记的“仓库理论”和经史子集无所不晓的教育观,是转承性学习的典型体现和基本特征。在新知识的洪流排山倒海涌来,转承性学习的“仓库”—人的大脑已无法容纳爆炸性增殖的知识和信息时,从转承走向创新的学习的革命,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地冲击着军事教育,军事领域历来是最富有的创造性的领域。在现代科技使知识的存贮和获取空前便捷,人们有可能成繁重的记忆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面对知识爆炸的今天,创新已成为军事教育乃至知识军事发展的动力灵魂。美国教育权威人士E.L.波伊尔在论述21世纪人才素质时认为:“下一个世纪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处在疾速变化中的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澳大利亚未来委员
会主席说,未来的大学生必须取得三个毕业证书,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职业性的,另一个是证明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已经证明,创造力是军事人才最可宝贵的品格之一,科技创新是知识军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因。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过去那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把学员当作教学对象、接受知识对象的被动学习模式应该废止,要把学员主动的学习、能动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放在首位,使学员既成为教学客体,又成为教学主体。科学的方法论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的最根本素质。打破“以先圣之是为是,以哲人之非为非”的思维常规,就能实现由转承性求知向创造性思维的跨越。
三、实现由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
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基础。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素质教育和提高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战争方式,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模式,都打着不同时代的鲜明印记。当工业社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生产和技术迅速变化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生产所取代时,当军队作战单位日益趋向小型化、多样化时,军事人才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但由于历史惯性,目前军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比较单一,许多学校都实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不少人才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共性多,个性少,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实现从单一的共性教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就要从顺应文明交替和战
争形态转换的时代高度,来认识破除千人一面教育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在承认学生生理、智力、才能、志趣和文化背景诸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重打牢基础和培养合格军人,同时鼓励发展个性和优长,使培养的军事人才既合格,又有特色。就军事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较深层而言,要求更加重视学生情感世界的塑造,在提高学员智商的同是时,注重提高学员的“情商”,培养具有认知和控制自我情绪并能影响他人情绪,富有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人。为达此目的,军事教育要把解决教育模式滞后于时代的问题,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来抓,努力创造个性化的崭新教育模式,使我军的教育机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充满生机和活力,具备应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0一0年十二月
第四篇:中国现代名人文化研究会
中国现代名人文化研究会系全国性学术团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成立,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文联,她由有志于国内外名人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自愿组成,是集研究名人与名人研究于一体的具有较高层次和规模的知识智慧群体,研究名人,启迪众人是本会成立多年来始终不变的宗旨。传承中华文明与艺术,为弘扬中国名人文化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第五篇:《中国科研文化》读后感
《中国科研文化》读后感
读完施一公和饶毅教授的“China’s Research Culture”,我对我们国家的科研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是太了解,毕竟之前没有涉及到科研乃至科研经费申请。于是又详细的查了一下关于中国科研文化的资料。下面是我对中国科研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展望。
要做好科研,科研经费必不可少,因而争取科研经费是做好自己科研的必要前提。科研人员便为自己的科研经费绞尽脑汁,于是两种最常见的争取科研经费方案就出来了。一是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取得大量科研成果或者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以博得经费审批者的欣赏;另一个便是与主管官员及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如此一来,一些不好的现象便产生了:做好研究反而没有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从而导致了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专家没能申请到科研经费,而那些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拉关系的而自身能力一般的专家却得到了经费,这种科研文化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拉关系上,不能全身心的将精力投入科研之中,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国家科研成果与科技创新没能与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成正比。
正常情况下应当让有能力的科学家有足够的精力投到科研上,而不是去拉经费。因此应当设计出一种让科学家们专心科研的方案,即合理的经费分配制度.让真正的科学家不在为科研经费发愁,不在为拉关系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用有限的科研经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来。
2013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