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

时间:2019-05-15 13: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

第一篇: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

文章标题: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物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事故发生后,就会面临着法律责任及赔偿问题,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发生后,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加重了对肇事逃逸当事人的处罚,但当事人或车辆逃逸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为逃避法律的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者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逃离现场是主观上的故意;肇事者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已经对当前的交通秩序造成了危害,对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而侥幸想得以逃脱,体现了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违法性和故意性。其造成的危害是:

第一,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加重了受害人的伤情,或因此而死亡。

第二,由于肇事人逃逸,受害人应得的赔付不能到位,给交警部门的事故处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某种程度上是事故处理群众上访的重要诱因。

第三,严重损坏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对广大交通参与者造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交通肇事者之所以逃逸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是当事人害怕受到法律的追究,不愿承担赔偿或治疗费用,但因发生事故后由于恐惧心理而不知如何做时,就不经思考地选择逃逸,在这类案例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客观方面,一是行为人处于非正常的驾驶状态,如无证驾驶、酒后驾驶、扣留证件期间驾驶车辆,或是有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或动机;二是车辆的手续及合法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所驾车辆是套牌车、报废车,或车辆未按规定投保保险等等。

由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的时间一般在夜间,发生的地点在偏远的公路,或人车稀少的路段,通常以跨地域的长途车为主,所以现场的见证人很少,无法很难破直接获得侦破信息,给我们的侦破、追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由于肇事逃逸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若任其发展,将给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带来无穷的后患。我个人认为,在提高交警部门对逃逸现场的堪察能力、提高侦破手段、加大对肇事逃逸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还是要把功夫用在平常的防范上,“预防胜于打击”,只要把各项预防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率一定会下降。

一、加强路面的科技投入,提高对路面的监控力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担负着国家经济大动脉的重要责任,要在事故多发路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设置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全面、全天候的立体监控,以便及时掌握道路交通情况,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案,可以迅速出警、及时布控,为下一步的侦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危险路段的排查及整改,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的自身硬件建设是事故预防的基础,要与交通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排查专班,深入细致地排查辖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加强路面巡查,对已经摸排出的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全方位清理,特别是针对易发生路面积水、山体滑坡、塌方的地段要深入实地检查、测试,确认已整改路段是否符合安全通行要求,整改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在事故多发时段增加勤务投入量,由巡逻专班负责监控、巡查路面环境变化情况,掌握路面动向。在事故多发时段、路段增加勤务投入量,开展“即时性整改工作”,如:路面定点执勤、事故频发路段树立“减速慢行”、“禁止超车”、“前方弯道”、“事故多发路段”等警示标志,防患于未燃。及时对道路路产设施缺失、损毁、被破坏等情况进行彻底的调查和摸排,提出合理化建议,制作出整改意见函,督促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整改,从而逐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自然也就有效地防止了逃逸案件的发生。

三、深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活动,走群防群治之路。

要依托社会各层级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使交通安全工作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从制度建设、责任建设、基层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交通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拓宽事故侦破信息来源,提高逃逸案件的侦破渠道。

四、加大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路面秩序。无牌无证、假牌假证以及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交通事故之所以转变为逃逸案件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是车管部门要加强对车辆、驾驶人的源头管理,二是各级交警大、中队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就是要求我们依法行使职权,我们会看到个别民警会因为熟人、亲戚朋友、上级领导而抹不开情面,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最终的结果无疑于纵容他们肇事逃逸。

五、完善机动车保险制度。车辆保险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各项

赔偿得以到位的重要保证和支持,目前国家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标准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客观上增加了交通肇事人的赔偿责任,一些驾驶员正是因为车辆未按规定按保保险,害怕高额的赔偿和严厉的法律追究,最终选择了逃逸的道路。因此,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机动车保险制度,提高车辆的入保率;二是及时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拓宽事故救助渠道,使逃逸

案件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

第二篇:交通肇事逃逸原因及对策

【 文献号 】1-10093 【报刊名称】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主办单位】江苏公安专科学校 【ISSN 号 】1008231x 【C N 号】321506 【卷 期 号】200001 【出版日期】20000120 【分 类 号】D631 【分 类 名】公安工作

【标 题】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作 者】汤三红

【作者简介】江苏公安专科学校龙潭校区交通教研室讲师

【内容摘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有:行为主体是道路事故当事人的某 一方;客观方面,当事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主观方面,当事人为逃避交通事故 责任。道路交通事故逃逸的客观原因有: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偏低,道路交通管理 落后,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力度,对道路交通肇事打击不力;主观原因有:法制意 识淡薄,道德水准低下,不良的心理状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治策略有:进 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同时,尽快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采取多种 措施,完善制度,并依法严惩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提高侦控科技含量。【关 键 词】道路交通/肇事/逃逸 【正 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机动车数量高速增加,道路交 通活动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负面效应——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长,道 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也呈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比上年继续增 加。据统计,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1499起,造成 5928人死亡、6767人受伤,直接造成经济损失27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4.7%、1 3.2%和6.4%。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增多,不仅给受害者造成生命财产的重 大损失,而且严重地扰乱了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现在,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已经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普 遍关注。因此,开展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的研究,剖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 成因,探讨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策略,就成为交通管理机关乃至于整 个社会的一项急迫课题。本文想就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特点、形成原 因、防治策略等作些粗浅探讨。

一、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与特点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一方当事人为了逃避道路交通 事故责任,而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构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

从行为主体看,是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一方。也就是说,只有道路交通 事故的当事人,才能构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而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 成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有些同志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仅仅界定为 道路交通事故的车辆驾驶人员,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车辆驾驶 人员以外的当事人也可以成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当然,也不能对道路交 通肇事逃逸的主体作扩大解释。对于与道路交通事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如 现场目击者、乘车人等,就不存在逃逸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看,当事人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当事 人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实质上就是当事人企图摆脱或隐瞒与道路交通事故的 关系。因此,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才能构成逃离的现场。笔者认为,当事人在受到公安机关的监控之前都可以构成逃离,例如,在送伤 者去医院的途中。虽然此时已不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但此时当事人若弃伤者而 离去,仍应按逃离论处。

从主观方面看,是为了逃避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而故意离去。这里关键是两条 :一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应包括民事的、行政的和刑事的法律责任;二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只能是故意,即当事人明知自己与道路交通事故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摆脱或掩盖这种关系而 实施逃离的主观心理状态。如果确实不知道自己与道路交通事故有直接关系则不 能构成逃离。当然,这里的直接关系不是以当事人自己认为有无道路交通事故责 任为前提的。实践中,有些当事人以自己没有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为借口而离去,这种行为仍应认定为逃离。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不仅有自己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还 有自己的特有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凡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与道路交通事故直接 相关的。没有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没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当然也不是所 有道路交通事故都必然导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实际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是道 路交通事故的一种恶性歧变。按理来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作 为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是作为交通主体的行为人应立即停车,抢救伤者,保护 现场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但为什么会出现置道 路交通事故和伤者不顾而逃逸的恶性歧变呢?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继而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恶性歧变,除 了有其客观因素外,主要是由于逃逸者自身的主观因素所引起的。

突发性。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具有连续、迅速的特点,这就是突发性。所谓 连续,就是指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发生一般都是紧随其道路交通事故之后,有的 甚至在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之后的数秒钟之内,当事人就作出了逃逸的决定并付 诸实施。所谓迅速,就是指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远离现场,以企图摆脱和 隐瞒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快”字。

隐蔽性。大量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在人员、车辆相对较少,逃逸者自以 为不会被发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隐蔽性特点。例如,道路偏僻。夜间、恶劣的天气等就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提供了具有隐蔽性的环 境条件。逃逸者与伤者之间互不相识也是隐蔽性的一个表现,这主要发生在外地 车辆的驾驶员身上。另外,隐蔽性还表现在破坏、伪造现场、毁尸灭迹、变换逃 逸方向、整修车辆等方面。尤其是整修车辆,这几乎是每个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 逃逸后都要实施的行为。因为逃逸者很清楚肇事车辆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中 多少都会在车辆上、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留下一些碰撞、碾压等痕迹物证。为了消 除或掩盖这些痕迹物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都会实施冲洗、修复、更换、喷漆 等一系列整修车辆的行为。

慌乱性。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突发转而又立即实施逃逸,这对任何一名道路 交通肇事逃逸者来说,无疑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产生紧张、恐慌、焦虑 等失常心理,以致在逃逸过程中表现出顾此失彼等各种反常行为,甚至继而发生 新的道路交通事故。

二、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

(一)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基本观点

1.研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地位。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形成原因,应该 是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进行研究的重点和必须切实掌握的核心问题,因而成为对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进行研究探讨的最基本、最复杂、最动态的课题。当然,它不 是研究的唯一问题,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探讨,寻找有 效的对策,从而达到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预期成效。

2.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是一个原因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狭义上看,原因 是指直接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某种现象之间具有必然性、普遍性、不可逆转性和不间断性。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是引起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 中最重要的现象,消除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也就消除了道路交通肇事逃 逸的现象。从广义上看,原因除了包括直接原因外,还包括条件。所谓条件,是 伴随着原因影响结果的现象。条件也是一种原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条件对于结 果的出现,不是必然的,然而是必要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在一定的原因和 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笔者认为,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从狭义上严 格区分原因和条件比较科学合理,它有助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人员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从而准确地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是否有责任以及有多大责任。而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和条件作广义上的理解,即作为一个原因体系去把 握,较为科学合理,它有助于从整体上治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对于道路交 通肇事逃逸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3.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相互关系。主观与客观,是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划分的一对范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整个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原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即把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作为一个社会现象,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客观原因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而从具体的个体上看,即落实到某个具体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上,则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二)道路交通事故逃逸的客观原因

三.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每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人们 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损失。按照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 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将承担一系列的不利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 是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即使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也都与经济有直接或间接 的联系。例如,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处以吊扣或吊销驾驶执照的处罚就直接带 来了经济上的损失。特别是当前个体车辆日益增加,在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考虑经济因素而实施逃逸的比重不断呈上升趋势。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实 践中,普遍感到最难的就是损害赔偿的调解,特别是个体汽车和“五小”机动车 肇事后,经费就更难以到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由于经济原因而逃逸的可 能性。

2.道路交通管理跟不上。科学严格的道路交通管理,有助于道路交通畅通、安全的实现,也有助于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然而,目前道路交通 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驾驶员队伍缺乏科学的管理。管理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目前驾驶员的结 构发生了许多变化,如驾驶员的低龄化、个体化,非职业驾驶员比重增加,“五 小”车辆驾驶员急增等。对这些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都还缺乏针对性的研 究,都还没有能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以致于陷入忙于应付的被动局 面。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车辆管理不完善。就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车辆牌证管理方 面暴露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主要是“五小”车辆,相当一部分无牌无证;特 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问题更为突出。这些无牌无证车极易引发逃逸。因为这 些车辆既无牌无证,又不参加第三者责任险,一旦肇事,在肇事者看来,后果不 堪设想,因此,唯有冒险逃逸是上策。

路面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偏僻路段、夜间、恶劣的天气等,在管理上往往失 控。而在这些管理的薄弱环节上恰恰更易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由于短时间 内难以结案,这就给当事人,尤其给外地驾驶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 驾驶员看来肇事后只有逃逸才是唯一出路。因此,探讨高效、简易、公正的道路 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应该也是当务之急。

对车辆维修行业缺乏应有的严格管理。虽然对车辆维修行业各地规定了一些 制度,但实际上管理得怎样?有没有真正发挥“堵后”的功能?据笔者了解,最 起码可以说,距离有效遏制、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3.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力度。与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宣传教育方面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

对“五小”车辆驾驶员缺乏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五小”驾驶员缺乏 系统的有效的宣传教育。许多“五小”驾驶员交通意识存在不少误区,对交通法 规一无所知。笔者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农村许多摩托车驾驶员都认为,自己拿钱 买的车,能开就行,要不要证无所谓。

对一般交通参与者缺少应有的教育。很多人对如何识别肇事车的特征,缺乏 应有的常识。在农村,许多人就对92式新牌照不知如何识别,尤其对牌照上的英 文字母更是一筹莫展。

4.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打击不力。打击不力,必然导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 的上升。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力打击最起码有两个功效:

一是可以遏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的侥幸心理。事实上,很多道路交通肇事 逃逸者在逃逸时都是认为自己有把握逃逸,不会被司法机关侦破。

二是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力打击,可以遏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合算 心理。在趋利避害的心理本能作用下,只有当事人认为自己实施逃逸行为利大于 弊时,才会付诸实施;如果认为弊大于利,就不会付诸实施。因此,对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进行有力打击是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效手段,必须引起重 视。

目前,在打击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破案率不高。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 率在60%一70%之间。由于诸多原因,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低于这个比例,在无形 之中就助长了肇事者的侥幸心理。

防范功能不强。一个全方位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社会防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惩治力度不够。新刑法虽然修改了道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幅度,但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法定从重情节,而没有单独定罪量刑,这显然力度不 够。加之在实践中存在的以罚代刑、以钱代罚等一些问题,使得肇事者往往以合 算心理来决定是否逃逸。另外,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诸如保险制度等。

(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

法制意识淡薄。这是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非常重要的主观原因。从实际 情况来看,有不少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不知法,有的人还认为违反道路交通法 规不算违法,不畏法者也是大有人在。

道德水准低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若是机动车驾驶员,应立即停 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迅速报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交通执勤警察。这不 仅是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也是为人的起码标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有的 当事人竟然置伤者和财产损失不顾,故意驾车逃离现场,这不仅是严重的违法行 为,也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不良的心理因素。当事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其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多 变的,其中的一些心理状态就直接引发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发生。这些心理状 态主要包括:侥幸心理;合理心理;畏罪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归根到底是严 重个人主义意识的反映,是每个具体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发生的核心原因。

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治策略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一种交通活动的负面现象有其发生的客观原因和主 观原因,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因此,试图通过简单的某一举措就能解 决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定位于战略的、系统的、长期的 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去进行思考:

第一个层次:全面加强对社会全体成员的交通法规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全体 成员的交通法制意识。而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道路交通主 干道沿线和城郊结合部。

第二个层次:全面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机动车驾驶员 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准。而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对“五小”车辆驾驶员的教育和管 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摩托车驾驶员必须加大教育的力度。

第三个层次:充分发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方 面的职能作用。而重点和难点应在队伍素质的提高、管理制度的规范、遏制和防 范方法的科学、装备与技术的一流上很下功夫。

依据上述宏观战略决策层次的思考,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可采取 以下几点具体对策: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目前应重点对公路沿线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举报逃逸事故,使 群众遇到逃逸案件时能够尽可能多的记住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车号以及肇事 逃逸人的体貌特征,并及时准确报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现代传播 媒体,广泛发动群众举报,给逃逸者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其投案自首。

(二)尽快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

为了加强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侦控 力度,提高破案率,建立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 侦控网络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根据要求和可能建

立跨省跨市(县)的协作网络区,目前拟可以110报警服务台为依托,以网络区内 的交巡警中队、派出所、交通收费站、工矿企业保卫科、治保会、驾驶员安全协 会等为网络点。凡在协作区内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各协作成员单位,应全力 搞好协作配合或堵控工作。加强通讯联络,相互沟通,做好信息反馈。案发地警 方在异地侦查时,协查单位应从人力、车辆、通讯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协作成员 单位,要经常交流查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方面的信息。

(三步措并举,完善制度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往往案发快,证据少,情况复杂多变。作为道路交通管理 部门,目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尽快成立驾驶员安全协会;制定堵控、查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工作预案,做到定岗。定职、定责,一旦发案,能 掌握侦破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责任制,并纳入 目标管理考核;针对夜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多发的情况,要进一步完善24小时值 班备勤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必要的堵控演练,以强化干警的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和堵控技能;落实方便群众及时报案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员制 度,设立举报箱,公布报案电话号码等;加强对车辆修理行业的管理,建立车辆 修理登记制度,严把肇事车辆修理关;注重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服务侦控工作,例如,可以在交通收费站、重要路口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对来往车辆实行24小 时录像等。

(四)依法严惩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

要在努力提高破案率的同时,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坚决依法从严从快处罚。凡构成道路交通肇事罪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一律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 提起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构不成道路交通肇事罪的,一律从严给予行政处罚 ;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驾驶员,不论事故大小,一律吊销驾驶证。有许多司法 实践工作者,建议将交通肇事逃逸单独定罪量刑。这一建议应引起有关理论研究 工作者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同时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范和侦破也要加强立法 工作,使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范和侦破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最近,江 苏省出台的《江苏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防范查处办法》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配备良好的交通、通讯工具,提高侦控科技含量

我国目前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公安交警车辆、通讯和仪器设备比 较好以外,大多数地区还比较薄弱,致使许多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失去及时侦破 的良机。为此,公安部门应根据现有财力,配备精良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以 保证一旦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便能迅速出击,快速反应,抓住战机,及时 破案。同时,要努力提高侦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要组织 力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应重点在监控技术、痕迹鉴定 技术(特别是轮胎痕迹的提取和鉴定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方面很下功夫,切实加强投资,并努力培养一批具备真才实学、掌握一定侦控技术的专门人才队 伍。

(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

为了有效地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发生,公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 一协调下,经常性地开展联动整治活动,主动出击,清查积案,实行宣传教育和 严格执法并举、源头管理和路面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路面控制为主。对过 境车辆、“五小”车辆、无牌无证车辆进行重点查处。通过经常性的整治,从而 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责任编辑】孙勇才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策略

作为一位幼教工作者,我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情景:在设备简陋的教室里,几十个孩子挤在一起,老师在讲台上大声教着拼音和指导着写字,最后一排小孩几乎看不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看着这一幕,我就一阵阵地揪心,不禁由衷地发出感慨:转变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那么,幼儿园“小学化”存在的因素是什么?幼儿园“小学化”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存在的因素

1、家长的观念错误。

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孩子越早点识字、学数学越好,因而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里多学点文化基础知识,多掌握一些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学习技能。他们对幼儿园的评价,也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来作为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很多幼儿园难以坚持正确的办园理念。这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幼儿园的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少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一切“向钱看”,为了自身的利益,宁愿放弃正确的办园理念,一味迎合家长的的需求,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开设拼音、识字、算术等小学课程,让幼儿拿出所谓的“学习成绩”来,向社会炫耀自己的“办园质量”,以便扩大影响,抢到更多的生源。

3、园长和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由于园长的不专业,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偏差,用管理小学生的方法来管理幼儿,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造成幼儿园管理“小学化”。此外,幼儿园专业教师的短缺,加上教师自身学习机会少而无法提高专业知识,造成不少幼儿园教师不懂得幼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认为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于是便像教小学生那样给幼儿上文化课,甚至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4、资金投入不足,办园条件差。

部分幼儿园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无法添置,幼儿活动的环境无法创设,很多适合幼儿的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幼儿园继续办下去,就只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而实行“小学化”的教育了。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诸多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就会对幼儿造成很大的危害。

1、由于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容易使大脑疲劳,造成神经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和表情呆板等。

2、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的学习能力,强迫他们像小学生那样学习文化知识,他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我看到的几位一年级学生,由于在“小学化”幼儿园三年时间里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计算等作业,上了一年级不但学习成绩并不见得好,而且讨厌上语文课,畏惧上数学课,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3、由于“小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不按照《规程》、《条例》规定执行,老师没有按照《纲要》要求来进行教育活动,使幼儿园大班、学前班都教一年级教材,造成幼儿阶段重复了三年教育,导致这些儿童在一年级时养成了不爱动脑、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解决策略

1、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如组织亲子游戏活动,使家长在亲子互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他们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这样,他们就不会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的“小学化”教育了。

2、幼儿园要摒弃功利思想,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各幼儿园要自觉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执行《幼儿园工作条例》,切实贯彻《纲要》精神,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宗旨,合理安排好幼儿每一日的活动,做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要做到“三个为主”,即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各个活动环节要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和分散活动的交替。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

同时,要合理安排幼儿园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坚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幼儿教育活动中应通过发挥游戏的作用来发展幼儿的体能、智能,平衡幼儿情绪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3、要想方设法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幼教队伍是否专业化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像我市许多民办幼儿园,本身就缺少专业教师,加上教师的流动性大,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提高,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指导教师学习教育法规,使每一位教师都熟知其内容,还要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做到依法施教。

(2)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教师知道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小学教育,不能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要引导教师走出那种把教育活动搞得严肃、死板,束缚幼儿活动天性的误区,让教师懂得摆正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市尝试开展“基于博客的幼儿教育案例研究”,采用“集体备课——现场展示——专家点评——在线研讨”的模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以后可以多开展诸如此类的有实效的培训活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只有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监管和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幼儿教育指导性文件的要求,通过督导检查,规范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保育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教研部门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活动观摩、案例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同时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更新观念,规范办园,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5、加大投入,优化办园条件。

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幼儿园自筹相结合的方法,投入资金配备专业的幼儿教具、玩具、活动场地、活动室、功能室等,给幼儿创造一个能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教育能真真正正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幼儿园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存在的危害,那么就必须纠正错误倾向,不能任其发展,让幼儿继续受到伤害。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引领幼儿园走出“小学化”教育的误区,努力使幼儿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发展,并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四篇:浅谈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策略

怎样才能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存在的因素

1、家长的观念错误。

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孩子越早点识字、学数学越好,因而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里多学点文化基础知识,多掌握一些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学习技能。他们对幼儿园的评价,也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来作为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很多幼儿园难以坚持正确的办园理念。这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幼儿园的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少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一切“向钱看”,为了自身的利益,宁愿放弃正确的办园理念,一味迎合家长的的需求,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开设拼音、识字、算术等小学课程,让幼儿拿出所谓的“学习成绩”来,向社会炫耀自己的“办园质量”,以便扩大影响,抢到更多的生源。

3、园长和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由于园长的不专业,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偏差,用管理小学生的方法来管理幼儿,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造成幼儿园管理“小学化”。此外,幼儿园专业教师的短缺,加上教师自身学习机会少而无法提高专业知识,造成不少幼儿园教师不懂得幼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认为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于是便像教小学生那样给幼儿上文化课,甚至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4、资金投入不足,办园条件差。

部分幼儿园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无法添置,幼儿活动的环境无法创设,很多适合幼儿的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幼儿园继续办下去,就只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而实行“小学化”的教育了。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诸多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就会对幼儿造成很大的危害。

1、由于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容易使大脑疲劳,造成神经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和表情呆板等。

2、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的学习能力,强迫他们像小学生那样学习文化知识,他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我看到的几位一年级学生,由于在“小学化”幼儿园三年时间里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计算等作业,上了一年级不但学习成绩并不见得好,而且讨厌上语文课,畏惧上数学课,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3、由于“小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不按照《规程》、《条例》规定执行,老师没有按照《纲要》要求来进行教育活动,使幼儿园大班、学前班都教一年级教材,造成幼儿阶段重复了三年教育,导致这些儿童在一年级时养成了不爱动脑、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解决策略

1、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如组织亲子游戏活动,使家长在亲子互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他们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这样,他们就不会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的“小学化”教育了。

2、幼儿园要摒弃功利思想,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

各幼儿园要自觉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执行《幼儿园工作条例》,切实贯彻《纲要》精神,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宗旨,合理安排好幼儿每一日的活动,做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要做到“三个为主”,即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各个活动环节要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和分散活动的交替。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

同时,要合理安排幼儿园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坚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幼儿教育活动中应通过发挥游戏的作用来发展幼儿的体能、智能,平衡幼儿情绪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3、要想方设法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幼教队伍是否专业化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像我市许多民办幼儿园,本身就缺少专业教师,加上教师的流动性大,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提高,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指导教师学习教育法规,使每一位教师都熟知其内容,还要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做到依法施教。

(2)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教师知道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小学教育,不能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要引导教师走出那种把教育活动搞得严肃、死板,束缚幼儿活动天性的误区,让教师懂得摆正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市尝试开展“基于博客的幼儿教育案例研究”,采用“集体备课——现场展示——专家点评——在线研讨”的模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以后可以多开展诸如此类的有实效的培训活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只有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监管和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幼儿教育指导性文件的要求,通过督导检查,规范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保育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教研部门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活动观摩、案例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同时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更新观念,规范办园,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5、加大投入,优化办园条件。

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幼儿园自筹相结合的方法,投入资金配备专业的幼儿教具、玩具、活动场地、活动室、功能室等,给幼儿创造一个能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教育能真真正正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幼儿园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存在的危害,那么就必须纠正错误倾向,不能任其发展,让幼儿继续受到伤害。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引领幼儿园走出“小学化”教育的误区,努力使幼儿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发展,并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五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自然地理学结业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作者:xxx xx大学xx学院

1、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全球变暖的危害

自然地理学结业论文

全球有40个左右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领土。它们面临着许多不利处境,包括资源种类缺少、经济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环境退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问题。应地球问题首脑会议的要求,联合国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开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会议强调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和生态脆弱性问题,并通过了一个议程(即《关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巴巴多斯议程》)。该议程阐明了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行动和措施,以支持这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农作物: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 2

自然地理学结业论文

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云层: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人体健康:(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3、全球变暖的应对策略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做出无谓的浪费。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9)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作者:xxx

时间:xxxx年xx月

下载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共五篇]

    摘要本文在介绍逃逸的含义的基础上,就逃逸情形的认定、逃逸与自首的关系和对逃逸的处罚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相关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关键词逃逸 自首 交通......

    制约教学质量的原因浅析及解决策略

    制约教学质量的原因浅析及解决策略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教学质量还不......

    薛献杰谈交通肇事逃逸案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谈交通肇事逃逸案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薛献杰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迅猛增加,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由交通肇事逃逸而引发的伤者无钱救治......

    近视原因,预防及危害

    近视的原因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共5则)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已达到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地步。文章从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

    浅议互联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及解决策略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先导,使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大学生责任重大,大学生自身应有所作为,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范。即使网络能够使学生在网......

    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多发的成因及对策近几年来,我县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制裁和经济赔偿伪造现场、......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我县检察院为例,1998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交通、肇事案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