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管理方法之APQP
管理方法之APQP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中文意思是: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或者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是QS9000/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产品质量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有效的产品质量策划依赖于高层管理者对努力达到使顾客满意这一宗旨的承诺。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中文意思是: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或者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是QS9000/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定义及其他知识点: 产品质量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产品质量策划的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有效的产品质量策划依赖于高层管理者对努力达到使顾客满意这一宗旨的承诺。
理解要点
· 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
· 确保使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
· 团队的努力,(横向职能小组是重要方法);
· 从产品的概念设计、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试生产到生产,以及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活动;
· 不断采取防错措施降低产品风险(见“8.APQP与防错”);
· 持续改进;
· 制定必要的程序、标准和控制方法;
· 控制计划是重要的输出;
· 制定、实施时间表。的益处
—引导资源,使顾客满意;
—促进对所有更改的早期识别;
—避免晚期更改;
—以最低的成本、及时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组织小组 ·横向职能小组是APQP实施的组织;
·小组需授权(确定职责);
·小组成员可包括:技术、制造、材料控制、采购、质量、销售、现场服务、供方、顾客的代表。2 确定范围
具体内容包括: ·确定小组负责人;
·确定各成员职责;
·确定内、外部顾客;
·确定顾客要求;
·理解顾客要求和期望;
·评定所提出的设计、性能要求和制造过程的可行性;
·确定成本、进度和限制条件;
·确定需要的来自顾客的帮助;
·确定文件化过程和形式。小组间的联系
· 顾客、内部、组织及小组内的子组之间;
· 联系方式可以是举行定期会议,联系的程度根据需要。培训
·APQP成功取决于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的内容:了解顾客的需要、全部满足顾客需要和期望的开发技能,例如:顾客的要求和期望、1
Working as a team、开发技术、APQP、FMEA、PPAP等。顾客和组织参与
· 主要顾客可以和一个组织开始质量策划过程;
·组织有义务建立横向职能小组管理APQP;
·组织必须同样要求其供方。同步工程
·同步工程:横向职能小组同步进行产品开发和过程开发,以保证可制造性、装配性并缩短开发同期,降低开发成本;
理解要点
· 同步技术是横向职能小组为一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
· 取代以往逐级转递的方法;
· 目的是尽早使高质量产品实现生产;
· 小组保证其他领域/小组的计划和活动支持共同的目标;
· 同步工程的支持性技术举例;
—网络技术和数据交换等相关技术;
—DFX技术;
—QFD;
—此外,同步工程还大量用到田口方法、FMEA和SPC等技术。控制计划
控制计划—控制零件和过程的系统的书面描述。每个控制计划包括三个阶段;
·样件——对发生在样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测量、材料与性能试验的描述;
·试生产——对发生在样件之后,全面生产之前的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的描述;·生产——对发生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过程特性、过程控制、试验和测量系统的综合描述。8 问题的解决
·APQP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可用职责—时间矩阵表形成文件;
·遇到困难情况下,推荐使用论证的问题—解决方法;
·可使用附录B中的分析技术。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时间计划
·APQP小组在完成组织活后的第一件工作—制定时间计划;
·考虑时间计划的因素—产品类型、复杂性和顾客的期望;
·小组成员应取得一致意见;
·时间计划图表应列出—任务、职责分配及其它有关事项(参照附录B关键路径法):
·供策划小组跟踪进度和设定会议日期的统一格式;
·每项任务应有起始日期、预计完成时间,并记录实际情况;
·把焦点集中于确认要求特殊注意的项目,通过有效的状况报告活动支持对进度的监控。与时间计划图表有关的计划
·项目的成功依赖于——以及时和价有所值方式;
·APQP时间表和PDCA循环要求APQP小组竭尽全力于预防缺陷。APQP的过程是采取防错措施,不断降低产品风险的过程;
·缺陷预防——由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同步工程推进;
·策划小组应准备修改产品策划计划以满足顾客期望;
·策划小组的责任——确保进度满足或提前于顾客的进度计划。进度图
·五个过程;·五个里程碑;
·前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后一个过程的输入;
·各个过程在时间上重叠,体现同步工程;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过程贯穿始终;
·一个策划循环的结束,另一个策划循环的开始;
时间进度表的一种常见形式——甘特图
甘特图举例
任务 时间进度 1月 2月 3月 4月5月 6月 7月 8月9月 10月 11月12月
计划与定义
产品设计与开发
过程设计与开发
产品与过程确认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
·关键路径法:在甘特图上以粗线表示需要最长时间完成的任务;同时以细线表示需并进行的任务子项,以提供以下重要的信息: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明确责任
——对问题及早预测
——资源分配
产品质量策划循环
·是著名的戴明PDCA质量循环概念在产品质量策划中的应用;
·持续改进是APQP循环的要点;
·APQP是QS—9000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子系统;
·APQP子系统中还包含其它许多系统,如FMEA,控制计划。的五个过程计划和定义
本过程的任务:
·如何确定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以计划和定义质量大纲;
·做一切工作必须把顾客牢记心上;
·确认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已经十分清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本过程的任务和要点:
·讨论将设计特征发展到最终形式的质量策划过程诸要素;
·小组应考虑所有的设计要素,即使设计是顾客所有或双方共有;
·步骤中包括样件制造以验证产品或服务满足“服务的呼声”的任务;
·一个可行的设计应能满足生产量和工期要求,也要考虑质量、可靠性、投资成本、重量、单件成本和时间目标;
·尽管可行性研究和控制计划主要基于工程图纸和规范要求,但是本章所述的分析工具也能猎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进一步确定和优先考虑可能需要特殊的产品和过程控制的特性;
·保证对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全面、严格的评审;
·进行初始可行性分析,以评审制造过程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过程设计和开发
本过程的任务和要点:
—保证开发一个有效的制造系统,保证满足顾客的需要、要求和期望;
—讨论为获得优质产品而建立的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及与其有关的控制计划。产品和过程的确认
本过程的任务和要点:
—讨论通过试生产运行评价对制造过程进行验证的主要要点。
—应验证是否遵循控制计划和过程流程图,产品是否满足顾客的要求。
并应注意正式生产前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
本过程的任务与要点:
—质量策划不因过程确认就绪而停止,在制造阶段,所有变差的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都会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对输出进行评价,也是对质量策划工作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时候。
—在此阶段,生产控制计划是用来评价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应对计量型和计数型数据进行评估。采取SPC手册中所描述的适当的措施。先期产品质量策划
1、APQP新旧版本的区别
Ÿ结合客户强调之流程方法
Ÿ更新术语和概念
2、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概述
ŸAPQP的定义和目的ŸAPQP的十大基本原则
ŸAPQP和其他核心工具的关系
3、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ŸDFMEA定义
Ÿ设计验证计划与报告
Ÿ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研究
4、过程的设计和开发
Ÿ过程开发与过程流程图
ŸPFMEA 定义
Ÿ控制计划和包装规范
5、产品和过程的确认
Ÿ测量系统分析
Ÿ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Ÿ生产件批准
Ÿ质量策划认定
6、APQP五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
Ÿ计划和确定项目
Ÿ产品设计和开发验证
Ÿ过程设计和开发验证
Ÿ产品和过程确认
Ÿ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
7、APQP实用技巧
ŸAPQP检查清单的使用
ŸAPQP审核中的常见问题
8、控制计划方法论(CP)
Ÿ控制计划的三个阶段
Ÿ控制计划的制定依据
Ÿ控制计划栏目描述及填写要求
Ÿ变差及其控制方法
Ÿ控制计划的输入文件
Ÿ控制计划编制技巧
Ÿ控制计划的练习
第二篇:现代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方法
现代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方法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在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方面非常混乱,导致企业管理无序、扯皮、推诿、内耗,老板头痛、经理人员烦恼、员工抱怨,效率低下。如何根除这些管理顽症,必需从企业内部进行精细化和管理入手。
1.各就各位,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
首先是组建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其次界定清晰各部门的职责,再次把各个部门的职责细分到各个岗位。怎么细分?用《岗位职责指导书》细分。然而为什么一些企业编制了岗位职责指导书,管理顽症依然如故呢?
原因之一是《岗位职责指导书》“千岗一面”,大同小异,泛泛而谈,没有结合业务流程专业化、具体性描述岗位的工作权责,这样的指导书成为一纸空文。企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岗位职责说明书”,更需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指导”不同岗位的员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规范指引。原因之二是没有紧密结合细化的权责提炼出合理的、量化的考核指标。岗位职责与绩效考评纯粹是“两张皮”,中看不中用。应该把岗位绩效指标作为“岗位指导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如何评价”问题,即明确员工绩效评价指标有哪些,绩效目标值是多少,各项指标的权重有多大,评价期有多长,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应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态度及能力指标。如对房地产企业而言,风险最大的环节是项目前期的拿地,所以对负责前期工作的开发部及其所属岗位的职责考核重点是“风 1
险控制”;考核生产部及其所属岗位职责的重点是“生产质量”和“交期”;实现“利润”最关键的部门是营销部,所以营销部及其所属岗位职责考核的重点是“销售量”和“销售进度”;对公司“品牌”贡献度最大的是“业务部”,业务部职责考核的重点是“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2.各干各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岗位职责指导书》给每一位员工明确定位,明确了绩效考评的标准,构成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但是,这些都是静态的,单靠这些考评还远远不够,因为考评的核心内容是“考什么”。应该考核各个岗位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完成情况,即各有各的任务,各自干好各自的事,这是创造业绩的关键点。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精细化的运营管理系统。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一条以“5年战略目标—3年经营规划—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体系”为主线的战略目标管理体系,将战略发展目标层层分解,直至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绩效指标。公司的战略思想最终通过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位员工身上。为了实时监控和及时调整战略和经营规划,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计划/目标监控体系,通过周、月度、季度、半和的系列检查反馈和总结,使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者都能及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提前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调整和安排。通过这两套系统,将由上至下的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和由下至上的经营反馈过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各考各评,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各考各评”包含的理念是员工自我对比、自我考评,不搞横向攀
比,不搞上级“判官考评”。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一点,需要精细化的操作体系。具体操作方法中强调两条原则:最大限度保证考评的客观、公正、全面;强调参与、互动、双赢,重在绩效改进、能力提高。
4.各拿各钱,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考核结果应用是最重要一个环节:如果考核结果不与员工奖励、任用挂钩,绩效考核将毫无意义。核心是利用“分配”与“任用”两大手段,原则是要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做到各拿各钱,各得其所。Yintl(长松咨询)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精细化不能单从字面来理解,其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1、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
2、准是准确、准时。
3、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
4、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精细化管理方法: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流程化—〉定量化—〉信息化。
第三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简介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简介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及其应用,在我国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传统安全管理。传统安全管理,虽然为防止伤亡事故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存在不少缺点,其最主要的就是落后于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事故预防工作总跟不上技术进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引进现代安全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正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一、概述
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按时序和方法的改革,把管理总结成为两种对称的方法:一是传统科学管理(简称传统管理),二是现代系统管理(简称现代管理或系统管理),这是指企业管理的发展,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1640年---1940年(传统科学管理)、1940年---现在(现代系统管理)。
这两种安全管理方法,都是以安全生产活动为对象,以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作指导,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技术。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两者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都被广泛地应用。
(一)传统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内容
1、特点:
主要是依靠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凭经验直觉,靠强制命令、办法是人管人,工作以“事后”为主。
传统安全管理,虽然能总结事故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起到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但有其局限性、事后性和表面性。在当今新要求、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及时实施与推广应用上显得不足或无能为力。
2、内容:(1)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2)职工的工时、休假制度,对女工和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3)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登记、报告、统计和分析。
(4)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
(5)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及安全生产检查监督。
(6)新、扩、改建工程项目“三同时”要求制度。
(7)劳保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保健食品等)的发放、管理。
(8)安全技术措施费的提取和使用。
(9)安全调度及安全生产奖惩。
(10)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管理。
(11)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12)事故预防措施。
(二)现代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内容:
1、特点:
主要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化、整体化、横向综合化,运用新科技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完善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工作以“事前”为主。
系统安全管理是指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安全系统的危险认识入手,通过对系统本身的分析、预测、评价来认识问题,从而采取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投资等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使系统优化,将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
2、内容:
(1)系统安全分析
为了充分认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就要对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分析的准确,才能在安全评价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2)安全评价
系统安全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评价。通过分析了解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性和薄弱环节,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可能的严重程度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3)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对系统进行调整,对薄弱环节加以修正和加强。采取安全措施,主要是预防事故的发生或控制事故损失的扩展。前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尽可能抑制事故的发生;后者是在事故已经发生了,尽量使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点。
二、安全检查表
(一)定义与特点:
1、定义:
将受检对象事先加以剖析,把大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按系统顺序编制成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这种表就叫检查表。
2、特点:
(1)内容系统、全面。
它列举了所有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并汇列成表,可以做到系统化,避免遗漏和疏忽任何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因素。
(2)使用灵活、方便。
根据不同的检查要求和对象,编制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易于实现安全
检查标准化、规范化。
(3)具有直观性
以表格形式列出检查项目和要求,使人一目了然。
(4)针对性强
安全检查的对象不同,安全检查表也不同,因而有利于分清职责范围,落实各种安全责任制,有助于督促隐患整改。
(5)易于编制、容易掌握、适用性强。
局、矿(厂)、区(车间)、队、组均可编制使用。
(二)安全检查表的种类:
1、设计用的安全检查表
在矿井设计时编制,能够消除设计上的漏洞造成的不安全因素,避免设计付诸实施时发现问题再修改,那样不仅浪费时间和资金,而且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煤矿安全检查表
它可供煤矿安全检查时使用。
(1)区、队安全检查表
可供区、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预防性安全教育使用。
(2)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使用的安全检查表
它主要用于定期安全检查或季节性安全检查,如对通风机、提升机、火药库、变电所等的检查。
三、事件树分析法
(一)定义:
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时序逻辑的事故分析法。它是根据事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成若干阶段,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每一步都以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的后果来考虑,直到最终结果为止,所分析的情况用树枝状图形表示,称事件树。
(二)特点:
1、能查明系统各构成要素对导致不希望事件发生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形
象明确地对此事件发展过程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以及安全性的影响。
2、根据各构成要素的故障数据,可以计算每一发展过程结果的概率。
3、可以作为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原因分析的技术方法。
4、在系统进行事故分析之前,事件树分析可作为确定事故树顶上事件的一种辅助方法。
四、事故树分析法
(一)定义
事故树是对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它是对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和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逻辑树图。
(二)特点
能详细描述事故因素及其关系;
便于发现系统中潜在的危险;
便于寻找控制事故的要点;
便于进行数理逻辑运算和定量计算。
五、生物节律理论
生物节律理论是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周期与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明显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
体力变化的周期是23天,它反映了人的体力状况、抗病能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以及动作速度和生理上的一些变化等。
情绪变化的周期是28天,它反映了人的合作性、创造性,对事物的敏感性、情感、精神状态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变化规律等。
智力变化的周期是33天,它反映了人的记忆力、敏捷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等。
无论哪一种变化,都包括高潮期、临界期和低潮期。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生理节奏处于高潮期时,人往往表现为精力旺盛,感到体力充沛,生机勃勃,心情愉快,头脑敏捷,记忆力强。而在低潮期时,人则往往体力衰减,做事拖拉,畏却,情绪烦躁,喜怒无常,意志沮丧,判断迟钝,记忆力差。如果恰逢在临界期时,人的生理节奏反方向(如由高潮期向低潮期,或由低潮期向高潮期)转化,机体内部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差,因而工作特别容易出现差错,也很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运用生物节律理论及时清楚地揭示人们注意自己所处的生物节律状况,预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临界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六、安全信息管理
信息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有效的安全管理要求对与企业活动安全有关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正确处理和及时利用,这就需要加强安全信息管理。
(一)概述:
信息是对一切事物的概念及其运动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形式有数字、文字、信号、图像等。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通常把物质、能量和信息称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安全信息是企业信息的一种。安全信息又分安全基础信息和安全综合信息。
安全基础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它有两大用处:其一,供用户查询;其二,可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经加工后,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综合信息。
安全综合信息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高级信息,它综合反映安全活动的本质特性—好与坏、正常与反常。它可以成为决策者赖以做出战略性或战术性决策的依据。
(二)安全信息的管理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安全信息的管理方法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两种:即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
(三)安全信息管理的作用
安全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大量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把繁杂零乱的数据转变为有价值的信息,为制定防范事故的措施和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安全信息管理的内容
安全信息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综合分析,包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排序、统计、分析、计算、存储和传输等。这里的数据包括字母、字符、数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
八、安全评价
(一)概述:
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所分析对象的安全程度(或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二)安全评价的目的: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思考题:
1.传统安全管理和现代安全管理各有什么特点?
2.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为何?
3.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篇:现代管理方法介绍
管理方法,同人类的一切知识一样,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协调群体的活动以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根据管理任务和管理对象的情况,制定出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方式。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如果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就说明它是有效的,这种行动方式在人们的活动中经过不断地重复,就逐渐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变成了正确的管理方法。
人们一直在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摸索、寻找着正确的、合乎需要的管理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协作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管理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了。人们开始把管理方法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系统研究。在管理的方法中,通用管理方法比专门管理方法更为重要。在现代管理中,管理学家总结的通用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系统管理方法等。
一、任务管理法
本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管理方法作专门研究,最早提出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任务管理法,任务管理法是人们最早研究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泰罗所说的任务管理,也可以称为任务作业。任务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时间动作研究确定标准作业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工人。就是说,工人的作业在于完成管理人员规定的任务,而这种任务又是管理人员经过仔细推敲后设计出来的。这样,组织中的工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按职责要求完成了任务则付给一定的报酬。
任务管理法规定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的数额,但任务管理法并不是只规定每个 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务管理法简单化了。规定工作量本身并不能说就是科学管理,这里的关键在于所规定的工作量的定额是怎样确定的。如果定额仍是依靠经验或习惯来确定,那就只是具有任务管理的形式,实质则仍然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经验管理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给组织的成员分配任务,而在于所分配的任务的质和量是否经过科学方法计算来的。任务管理法的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又在于科学地进行时间动作的研究。泰罗提出的任务管理法的科学成分,也就在于他所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方法。
泰罗所说的时间动作研究,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1.物色比如说l0到15个不同的人员,他们应特别善于做需要分析工作。
2.仔细研究工人在完成被调查的工作中所进行的基本操作或动作,包括每个人员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研究做每一个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每一部份动作的最快工作方法。
4.淘汰所有不正确、缓慢和无效的动作。
5.淘汰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以后,把最快最好的动作以及最好的工具分别在一个序列中集中归类。经过以上步骤,于是便可得出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按照这种方法来规定一个岗位上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量,就有科学根据了。同样地,对每一个行业中使用的每一种工具也进行了研究。科学管理要求对在经验法则指导下产生的同一种工具进行仔细研究,再对这些改革了的工具中的每一种工具所可能达到的速度进行时间研究,并把几种工具各自具有的优点融合在单独一种标准工具中,借以获得方便和提高速度使工人工作更容易些和更快些。
这种时间动作研究,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来说作用却是很大的。时间动作研究专家们发现,许多人们凭经验和习惯天天重复操作的动作,普通存在低效率的现象,比如,通过对砌砖工在标准情况下砌砖所有动作的细致研究,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思先生将砌每块砖的动作从十八个减少至五个,有一个场合甚至减少到二个。只要对动作稍加改变,完成一项操作即可节省时间,不少工作由于要反反复复地操作,如果一次操作节省一点时间,长期积累起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大大增加,从而使效率比以前大为提高。
任务管理法其实质就是通过专门的人员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设计工作任务,使工人满负荷工作,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的。但任务管理法只是从生产技术过程的角度研究作业管理的具体方法,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车间管理,而很少从企业经理人员的角度,研究企业经营的全局问题。如果孤立地使用任务管理法,企业规模越大,其不适应性越突出。
另外,实行任务管理,工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标准,一切工作安排都要听命于管理人员的指示和下达的计划。它否定了工人在工作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取消了工人对其工作任务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自主权。忽略了人除了经济需求外,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人并不是只有经济需求的孤立的“经济人”,在强调人性和个性的现代社会,任务管理法的不适应性也就越发地突出。
二、人本管理法
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组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后提出来的。本世纪3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发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组织活动成果的大小是由领导方式与工作人员的情绪决定的,由此管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管理中的人本身,这就是以行为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学家主张采取行为管理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措施改善人际关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士气,从而能产出最大的成果,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推动下,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研究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分析,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由原来的“独
裁式”管理发展到“民主参与式”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采取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即实行民主领导,让职工参加决策会议,领导者经常考虑下属的处境、想法、要求和希望,与下属采取合作态度,管理中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由集体来做出决定,监督也采取职工互相监督的方式等等。这样,职工在情感上容易和组织融为一体,对上司不是恐惧疏远而是亲切信任,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可以保持较高的状态,从而使组织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包含着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管理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参与管理、民主管理、工作扩大化、提案制度和走动管理等。
科学管理以金钱为诱饵,人际关系理论则主张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心理上的满足。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人际关系理论则强调对人际行为的激励。因此,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从4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渐渐渗入组织管理实践中去,管理学家在这种管理思想中找到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的士气,借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人本管理法是作为对任务管理法的革新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法和任务管理法的重大区别在于:任务管理法要求工作人员的活动标准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由度是很小的,但对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较有保证。而行为管理法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组织中有相当的自由度,较能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样一来,组织内的变动也较大,组织规定的任务有时却无法完成。为了吸取两种方法的长处和克服短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提出来了,这就是目标管理法。
三、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首创,1954年,他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随后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指示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专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完成每一个目标,企业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而分目标又是各级领导人员对下属人员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德鲁克还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它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许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权力责任明确。目标管理通过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层层制定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纵横联结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把企业中各部门、各类人员都严密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中,明确职责、划清关系,使每个员工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企业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员工看清个人工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激发大家关心企业目标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企业工作成果。
2.强调职工参与。目标管理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商、共同讨论和意见交流。通过协商,加深对目标的了解,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意见分歧,取得上下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管理吸收了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目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尊重职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结果。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企业和每个职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离开工作成果,就不称其为目标管理。由于任务管理法既规定了工作任务,又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方法,而且任务和方法都有标准化,职工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培训,并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人本管理法又过于强调领导对职工的信任,放手让职工自主去工作,这又难于保证任务的完成。目标管理法将两者综合起来,即组织规定总目标,各部门依据总目标规定部门目标,把部门目标分解落实到人,至于如何达到目标则放手让工作人员自己做主。这样,既能保证完成组织的任务,又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目标管理法与任务管理法和行为管理法相比,是更为优越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于是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可能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它付诸实施,管理者必须对它有很好地领会和理解。首先,管理者必须知道什么是目标管理,为什么要实行目标管理。如果管理者本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管理的原理,那么,由其来组织实施目标管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其次,管理者必须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目标。如果公司的一些目标含糊不清、不现实或不协调一致,那么主管人员想同这些目标协调一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第三、目标管理所设置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所谓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的,是指设置目标的数量和标准应当是科学的,因为过于强调工作成果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压力,导致不择手段的行
为产生。为了减少选择不道德手段去达到这些效果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须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表示行为的期望,使得员工始终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第四,所设目标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具备可考核性,也许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任何目标都应该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具有可考核性。有些目标,如“时刻注意顾客的需求并很好地为他们服务”,或“使信用损失达到最小”,或“改进提高人事部门的效率”等,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他们实现了这些目标没有。如果目标管理不可考核,就无益于对管理工作或工作效果的评价。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系统管理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如何解决复杂大企业的管理问题。为了解决复杂大企业的效率问题,系统方法产生了。系统方法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论,它以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客体确立必要的方法论原则。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认识和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部分(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整体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论原则。
在用系统方法考查研究对象时,一般应该遵循整体性、最优化的原则。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由各个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研究对象整体性质。整体性质不等于形成它的各要素性质的机械之和,对象的整体性由形成它的各要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它不要求人们事先把对象分成许多简单部分,分别地进行考察,然后再把它们机械地迭加起来,而要求把对象作为整体对待,从整体与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指示系统的整体性质。如一个由人群、动植物、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大气环境等组成的系统的性能和活动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单独研究其中任一部分都不能揭示出系统的规律性。最优化原则是指,从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优的方案,以便使系统运行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的效果。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在运动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优功效,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在进行系统分析之初,必须首先明确地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研究问题包含着哪些主要因素,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划定问题的界限,确定的问题才会明白、切合实际。确定问题后就应该开始收集资料,调查、实验、观察、记录、各要素(子系统)的情况、环境情况等。这对于建立模型,对各种模型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比较,将是必不可少的。
2.系统分析。对于同一特定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是很多的,每种方法的投资和效益也会有差别。系统分析在于拟定出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试验比较,以寻求费用最低而效果最好的方案。分析分析时,总是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将分解的结果进行综合,进行整体分析。这样反复多次,才可能接近客观。
各种方案,经过系统分析后,哪个好?哪个差?可行性如何?都有了可靠的依据。但这些方法是否可靠?引用的情报是否准确?还需要决策者再作判断,这是决策者运用智慧及经验的过程。各种数学和计量方法也无法取代决策者的智慧和经验。
3.方案决策。在一种或几种值得采用或进一步考虑的方案中选择方案,尽可能在待选方案选择出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佳方案。
4.实施计划。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按计划进行具体实施。如果实施中比较顺利,或遇到困难不大,略加修改即可顺利进行,那么整个步骤即告—段落。如果问题较多,这就需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中的一个,重新做起。
在管理实践中,系统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最优方案难以确定,因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是从任何角度考虑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这使得系统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一定不是最优的方案。
第五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适用性很强,分析深刻,值得学习和应用:
1、安全管理
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控制事故可以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而控制事故最好的方式就是实施事故预防,即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的结合,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这也是“预防为主”的本质所在。
2、事故、预防和控制
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在上述三个方面实施预防与控制的对策,并保持三者间的均衡,合理地采用相应措施,或结合起来使用上述措施,才有可能性搞好事故预防工作。
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问题;安全教育对策主要使人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安全管理对策则是要求人必须怎么做。
3、事故致因理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如果对它们进行
4、人机(环境)匹配法
事故的发生往往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因此,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主要应当防止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和环境的特点,使之在工作中相互匹配,提高工作的良好环境,对防止事故的发生十分有益。
一、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为了防止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对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层次和个人以及最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然后,在对人的身体、生理、心理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合理选配人员。
从研究行为科学出发,加强对人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提高生理、心理素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从而了大限度地减少、消除不安全行为。
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职业适应性检查;(2)人员的合理选拔和调配 ;(3)安全知识教育;
(4)安全态度教育;(5)安全技能培训;(6)制定作业标准和异常情况处理标准;(7)作业前的培训;(8)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9)开好班前会晨会;(10)实行确认制;(11)作业中的巡视检查监督指导;(12)竞赛评比,奖励惩罚;(13)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活动。
二、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
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技术装备(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建筑设施等)的安全化水平上。技术装备安全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安全管理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说,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伤事故职业病的发生概率。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行本质安全技术。具体地说,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
2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安全功能应该潜藏于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内部。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考虑并纳入,而不应是事后再行补偿。
5、全面安全管理
全面安全管理就是在总结传统的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并通过全体人员确认的全面安全目标,对全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全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综合管理全面安全管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生产既针对生产作业的人、物、环境,又贯穿于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无论哪一方面,都应当考虑安全。例如,有工艺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施工安全等等。安全管理必须对这种全面安全内容进行管理,使之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可能性达到的目标。但是,在考虑生产活动的同时还应当考虑与人有关的家庭、环境卫生、生活等方面对生产、业务活动的影响因素,并明确其目标。
2全员安全管理
单位全体成员都与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关系。每个人都重视安全生产,都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搞好安全,创造出良好、融洽、文明、舒适的作业环境,就能够保证安全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全员安全管理就是以各级领导为核心作用广大职工共同参与全员安全管理,如企业开展的各级组织一起抓安全。
3全过程安全管理
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指企业应抓好一个工作项目的全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
4、全部工作安全管理
在各部门生产过程中之间形成多层次和多级的安全管理形式,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融入企业总的管理体系中,在安全生产方面尽可能达到高水平,并以满足安全法规要求为最低标准。
5安全目标管理
从上到下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