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连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连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塞依奴达·哈生
(红山农场畜牧副中心839200)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本着以推动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以凝聚人心为关键、以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和谐为保障的角度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到红山农场畜牧服务中心以来,对畜牧服务中心及少数民族连队的党员队伍及基层组织经过比较深刻地了解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一、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
畜牧服务中心及各生产连队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连队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比较严重,老年党员数量明显偏多。党员减员情况会在未来几年集中出现,而按照现在每年2名的党员的递补,本单位和各级连队党员将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再说基层党员干部及党员整体学历偏低,低学历连队党员缺乏对新事物的了解,甚至抵制新事物,拒绝新事物,这也是制约我们职工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
二、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稍显滞后,党员队伍中,开始出现出工不出力,有的甚至长期不参加组织举办的活动,使得党员活动得不到广泛支持,并且在党员中存在“会上不发言,会后发牢骚”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我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在客观上也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三.基层组织活力不足,墨守成规难发展
随着基层现有党员年龄的增长,组织集体活动越来越来缺乏朝气,会议往往死气沉沉,特别是一些研讨研究型会议,一堂会下来基本打不成共识,也没有具体结论,使一些党员心中产生开会就是浪费时间的想法,导致会议出勤率一直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滞后于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需要。一些牧业连队“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亟待提高,有的干部习惯于行政命令,对发展市场经济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部分党员能力不强,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办法不多,自己都找不到致富的渠道和途径,安贫乐贫,不思进取,更不能带领群众致富,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以上问题是我在基层工作半年多来的总结得出,其突出反映出现在本单位及各生产连队党员在结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喉舌。各连队及单位要进步,关键在支部。选准配强基层党组织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事关基层政权的稳定,事关各单位发展稳定大局。做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键是建立健全连队党组织的培养选任、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各项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培养、选拔、教育、使用、监督、管理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逐步适应现代化建设,为解决中国“三农”难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结合我所见,所闻对目前我们基层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继续完善团党委对各单位及连队党员后备人才进行逐村登记、造册、建档把连预备党员,后备党员及有志愿加入我党人员培养纳入连干部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对上述人员的考察评定制度,由村干部定时向上级党委汇报列入发展对象成员的工作、学习表现,使上级党委能按照其表现安排上述人员的入党的相关细节。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连队基层党建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连队基层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确保有人管事、有人负责。二是要培养好年轻党员,储备好年轻干部,培训好基层干部,不断强化连队基层班子的整体功能,切实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连队干部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
最后完善培训机制,树立培训典型,根据实际情况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开展 “学用模范”等评选活动,用学习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学习,培训,服务中养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提升培训效果,增加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党员凝聚力。
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及兵团“三支一扶”,这半年来的来的的工作体会,要实现基层的进步是一项长期务实的工作,但是我认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应充分认清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充分性,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最终通过全党上下共同努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让各级民族共同分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构建美好,和谐家园而努力。
第二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当前,许多部门的党建工作、党组织生活等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扎实的推行,常常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找准主要矛盾和问题加以解决,更好的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建设。XX锡山公安分局积极推进四型党组织建设,重点在继承和弘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办法。
一、当前党建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组织生活面广、根浅。目前,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很全面,学习教育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并不太高,过程中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是组织生活面太广,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至于大的任务量造成了大的工学矛盾,使民警产生了敷衍了事的心态;其次是组织生活的根太浅,组织生活面面俱到的同时也产生了内容不深入,开展不透彻的问题,这样下来的党组织生活活动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二)党课教育趣味性不高,操作性不强。基层组织党课教育内容多数局限于党史、党章等一些普遍理论性知识,党课教育也就演变成了一般的知识普及,只学理论不谈实践,不能与时俱进的利用信息社会的多样化载体丰富趣味性,增强可操作性。
(三)组织生活制度形式单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基层组织生活活动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单一的套路,往往局限于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平淡的反复,没有真正的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特色、亮点不突出。
二、加强党建工作的方法
(一)适应形势需要,扩展学习内容。社会发展进步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不仅要求我们做一个精通交管专业领域知识的专才,还要做一个通才,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充实并扩展学习内容。首先,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抗震救灾壮举为素材,大力继承和弘扬民警听党指挥,英勇奋战,真诚为民的优良传统。突出国内外时政教育,结合最新国内外政治,强化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政治学习效果。其次,要强调业务知识的学习。新的形势下,各种复杂情况不断涌现,基层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必须始终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增强业务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得赢。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展学习内容,把人文、地理、自然等各类科学纳入到经常性的学习当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力争适应并在内外环境中有所创新。积极引导广大民警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二)根据实际情况,丰富学习形式。公安工作任务较重,经常出现加班加点现象,加之许多民警家庭事务繁多,大块儿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要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做到“四个转化”。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高举旗帜、维护权威的政治觉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打造学习型机关的具体行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回应人民新期待、满足人民新要求的有效办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交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决策。
(三)注重日常养成,培养学习习惯。短时学习容易,坚持学习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相互学习为载体,以开拓创新为实质,突出强调培养组织不断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在新形势下,终身学习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人们不断增强自身适应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科学安排日常学习计划,克服临时突击式的学习教育,做到经常读书、经常看最新的业务资料,避免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
(四)积极完善机制,鼓励学习创新。在强调学习的同时,要注重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机制,促进全体民警在学习中创新。首先要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对于进行的创新活动要给以时间、场地、器材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要完善创新奖励机制,对于创新人员,要及时给于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的转化,切实调动民警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学政治与学业务的有机结合,开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五)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强调个人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还要大力营造组织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认真组织开展“做学习型民警”等活动,营造良好学风,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提高党总支议大事的决策和抓事的执行能力。紧紧围绕“苦练基本功”这一公安特色的素质工程,创新理论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通过读书活动、参加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激发党员民警学理论学业务的积极性。
三、打造“四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无锡锡山公安
分局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积极探索“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业务”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激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推动和实现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新跨越、新发展。
(一)坚持推进“三个常化”,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学习活动日常化。以“争创学习型党支部、争当学习型党员民警”为主题,按照预测在先、关注当前、贴近实际的思路,有针对性的确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书目、明确具体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全所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提升党员民警学习热情为基点,扎实开展“三个一”学习活动,即每个党员民警每天学习不少于一小时,每月通读不少于一本书,每季交流不少于一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民警投身学习的热潮中。二是组织生活常态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谈心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创先争优”活动等制度,每个党支部成员挂钩联系1个社区,主动深入警务工作第一线,对基层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深入调研,提出并落实对策措施,同时,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做到月检查、季度评,把考核结果纳入党员民警综合考核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环境,促进了组织生活的常态化。三是民警练兵常年化。坚持把教育训练作为提升能力、锻造尖兵的重要手段,除组织民警参与警衔晋升培训、能力素质大讲堂等全局性、刚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主动邀请市、分局业务部门骨干开展大情报应用、PGIS与大平台地址库匹配、警戒武器使用方法等方面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使每位党员民警都成为平安建设的先锋、打击犯罪的尖刀、严格执法的模范,取得了学习效果和实战效果的双丰收。
(二)坚持实践“三项活动”,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转变观念深入群众。深入开展“三访三评”、“三解三促”“争当雷锋式民警”、“进千企访万户”等一系列大走访活动,深入广大基层群众,征集社会各界对打防控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听取对公安机关保障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仍需改进的意见建议,主动走访案件、警情相关当事人,汇报案件办理情况,虚心接受意见,做到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实掌握民情,着力化解民忧。为更好地推进“三解三促”活动,派出所主要领导积极参与挂钩警务室接待工作,驻点帮扶指导促进警务区实现优质高效发展。二是立足本职服务群众。结合党员示范岗、争创人民满意窗口,着力改进窗口办证、日常求助救援、便民服务等工作,大力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和错时、延时、预约、休息日服务等工作模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携带设备上门办证,免去往返奔波,同时,利用“网上公安”载体,对一些简单的救助求援提供义务服务,如对大额存取款现金群众提供义务护送服务,受到一致欢迎。三是结对帮扶温暖群众。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组织全体党员民警与辖区困难户、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帮教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加强关心引导,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援助。同时,在重阳节、党团活动日等节点,组织青年党团员走访敬老院、孤寡老人、贫困学子家庭,送去节日关心慰问。
(三)坚持强化“三个常态”,深化先进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常吹清风永葆纯洁性。加强党支部成员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努力把支部班子建成“学习、团结、勤政、廉洁”的领导核心。同时,注重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抓好个性措施,建成以警营文化墙为载体的廉政、勤政文化走廊,张贴廉政警示语、宣传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党风教育常抓不懈的局面。对有苗头性倾向的党员民警,由支部负责人定期进行谈话,逐一定向采取帮教措施,不定期与其家家属沟通联系,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队伍零违纪。二是典型引路保持进取心。以争创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党员活动为载体,深挖优秀党员民警先进事迹,先后选树了无锡市“优秀80后青年民警”陈伟等一批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典型,同时,并组织全体党员民警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掀起大讨论活动,撰写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掀起岗位奉献新高潮,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动态管理严抓纪律性。认真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训,结合“五条禁令”整治活动,逐一签订责任状,人人撰写反面典型警示感想;结合分局倡导的“诚信”口号,全面开展“争创诚信警队、争当诚信民警”活动;结合“加强从警道德修养、保持思想作风纯洁”主题教育,重温入警、入党誓词;定期对党员民警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预警,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和关心帮助,切实做到党员民警困惑有人谈、困难有人帮,不断在民警思想引导、精神减压、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坚持落实“三项举措”,深化人文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工作上关爱民警。严格执行民警年休假制度,在制定工作计划的同时制定民警集中外出健康休养计划,分期分批统筹安排,保证民警得到必要的休整;针对青年民警多的特点,建设综合性休闲场所,千方百计为广大青年党员民警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支部成员找党员谈心,及时了解民警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有的放矢。二是生活上体恤民警。高度重视和关心民警的身体健康,落实民警体检制度,每年组织民警外出进行体检休养,建立和完善民警健康档案,定期对民警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及时解决影响民警健康的突出问题;从民警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生活小事上关心民警,坚持在民警生日到来之际,落实“五个一”生日慰问制度,并在公安内网和谐警苑网庆贺台和派出所大厅LED显示屏上开通祝贺信息,使民警深感党组织的关怀无处不在,体会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三是文化上丰富民警。不断加强民警体能训练,设立健身角,活动室,为民警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场所与途径;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引导民警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培养民警的整体意识、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健康向上、富有朝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作氛围。专门在派出所办公区走廊过道墙面上悬挂派出所发展历程、队伍建设口号等图板,打造党建、廉政、警营文化主题墙,积极营造浓厚的和谐警营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广大民警受到启发、熏陶和塑造,激励广大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第三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负责人)
*****镇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
为落实好县委提出的创建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高整体水平,创建“六好”乡镇党委,创建更好的“五好”支部,上半年我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本镇基层组织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党员干部队伍思想状况:*****镇党委几年来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旅游强镇、畜牧富民为发展目标,经济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党建工作相对较滞后,并连续两年在县级评比中处于后进乡镇,因此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不平衡,有畏难情绪,但在冷静分析之后,我们也深感不足之处。
一是基础工作和环境差。支部工作的条件相对都比较落后,“破”、“烂”、“脏”、“差”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各项规章制度不太健全。二是在部分基层干部中明显存在三个不适应:第一,思想观念不适应,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不善于研究解决,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思路狭窄,表现出畏难情绪。“这也不可能,那也做不到”,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个别干部作风不扎实,不能集中精力抓工作,不善于思考研究问题,务虚多,务实少,有的表现为不注重学习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工作漂浮,不思进取。由于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领导
1作风的不适应,不仅影响了经济工作,而且也影响了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出现了滞后,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几年来,我镇在党员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摸索出一些工作经验,党员队伍和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按党建目标和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有许多跟不上的地方,主要是针对性、实效性差,没有教育层次,方式呆板,方法单一。
二是对流动党员和外出做工党员不便于管理。
三是“出口不畅,处置不严”。对有不能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不能大胆批评,更评不出合格党员,个别支部既不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也不做处理,任其发展,做老好人。
四是极个别支部软弱涣散,理不好村事,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主流,但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其产生原因不仅有其主流因素,而且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分析有三个:
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调整,出现新的经济组织,农民游离了村级组织之外,其中包括党员在内,抓起来、管起来有难度。
二是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出现
农村就业岗位不足,农民收入相对降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
三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无时无刻地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
通过调查,我深感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任务是艰巨的,是有难度的,认真分析形势,坚定信心,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村班子建设,要造好人、用好人,特别是要选一个好书记。要努力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事业心、责任感强、敢拼敢闯、有头脑的年轻人选拔到班子中来。
第二,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一是文化素质,要通过各级文化培训、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知识,熟悉本职业务,取得上岗资格证书。二是加强班子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三是要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照章理事能力。同时要围绕农村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带领村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本村经济,尽快进入市场。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三个代表”的贯彻落实
第四,抓好党建工作三项工程。一是加强基础性工作,完善环境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二是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
育,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达到知民意、融民心、帮民富的目的。目前,这三项工程已按镇党委的工作部署。
第五、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要针对当前党员分布、流向、职业等特点,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继续坚持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及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村制度,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重点转化后进支部,帮助村里发展经济。加强年轻党员的培养和选拔、任用,建立一支文化素质高、能力强、思想解放、政治坚定的村级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第四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不明显,特别是机关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的“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和普遍,已经成为困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多年的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深入和社会阶层群体利益分化日益深刻的新形势新阶段,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如何科学定位?基层党组织怎样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激活”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法门”何在?从而使这一执政党的最大组织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以充分挖掘和释放。为此,本文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这一理论武器,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着重在制约机关党组织建设因素分析和思路创新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一、认识决定成败
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充分把握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基层党建成效的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怎样认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地方和基层的一些领导同志思想上还并不一致,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抓基层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很不健全,或者即使有了制度,还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在一些地方,基层党建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上做得很好看,其实根本没有多少实效的花样文章。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上,由于长期执政,由于基层党组织社会政治形态的变化,一些领导同志对于基层党组织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作用,对于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赢得群众拥护和信赖的政治使命,一句话,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任务,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自觉和敏锐。党组织和生产组织的关系,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如何把握,生产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局限性是什么,特别是对党组织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并没有认识到位。久而久之,基层党组织到底应该是干什么的,能够干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反而模糊和迟钝了。二是工作上,由于经济挂帅,压力型的领导体制,各种硬性的经济发展指标数字考核,“一票否决制”的庸俗滥用,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不管自身岗位工作性质是什么,一切围着经济转,一切围着招商引资转。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无形之中成了次要的、不容易见成效的工作,“怠慢”一下没什么。于是,配备了一些不能干、不愿干,也干不好的人去做党务工作。抓经济的是能人,抓党建的是庸人。这样一来,就挫伤了搞党建的同志的积极性。的确,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不抓基层党建,短时间是看不到危害的,基层党建是一个不容易立竿见影出政绩的工作。三是体制机制上,近年来,尽管地方和基层探索了不少基层党建新路子,创新了很多“模式”,并且,这些路子和模式的确值得认真地坚持实践下去。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这些体制和机制往往不同程度地成了“空转”、“虚转”的“花架子”,要么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要么是动力不足,运转不灵,收效甚微。
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为执政党固本强基的大工程。目前我们的确有必要从历史的经验和党建规律的层次上讲一步搞清楚制约基层党建的一些深层次的认识问题。首先,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形成了以支部建在一线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组织形态,这是我党的优势和力量所在,无论关键时刻还是平时,无论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引导和赢得社会和群众,基层党组织从来都是最可倚仗的组织资源。基层党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我们必须记取。第二,历史告诉我们,抓基层党建,必须有上级党组织的强力推动,单凭基层群众的自发性,单靠基层党组织自身和组织内的党员努力,是不能真正建设好基层党组织的。当前在基层,建党和党建的任务都很重,既要按照新的实际科学设置党组织,又要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加需要上级党组织在各个方面的领导和支持。基层组织建设,除了集中性的教育整顿活动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联动机制。目前实行的“三级联创”活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真正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第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人才匮乏。没有一支献身基层党建的人才队伍,没有一个党务工作者组织是不可想象的。这里的关键其实还是用人导向和机制。应该承认,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使用上和搞经济工作的同志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必要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做基层党建工作,从而使执政党的组织基础更加坚实和牢靠。有“位”才能有“为”。明确并规范基层党组织在同级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是提高基层党建成效的基础。
任何组织作用的发挥,都是以其在制度设计中的地位为前提。目前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了基层党组织制度设计上和法律规定上的地位模糊,使之缺乏开展工作必要的权力和资源。
二、功能与时俱进
把整合基层群众利益和有效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在服务群众中赢得群众,是检验基层党建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新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制度空间下,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取向只能是由命令、指挥、控制向服务、关怀、协调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从帮助、关怀、维护、服务的角度,想方设法使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需求的群众都能实现和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尊重个人,承认差别,立足服务和协调,无疑是一种正确选择。
服务群众和协调利益都需要资源和能力。就目前来看,首先,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思想理念准备是不够的。头脑中的领导思想、控制思想比较多,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居高临下、命令指挥色彩较浓,对领导就是服务,领导的效果要更多地依靠影响力和自身的形象来取得,认识并不充分。二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能力不足。群众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必须靠融入群众、渗透群众、在和群众生产、生活、活动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引导和影响群众。毕竟现在的群众已经大大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群众了,群众的利益分化了,群众的结构复杂而变动剧烈了,这就要求群众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更加努力。三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严重不足。“手里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开展活动总是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经费,总是要由有服务能力的人来做,这三个方面很显然是不足的。四是基层党组织联系和领导群众组织的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传统的群众组织功能要回归,另一方面更多的社会组织在不断发育和成长起来。这就要求执政党的基层党组织自觉地肩负起引领群众组织的重任。比如,党组织如何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从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立足点上建立和完善和工会的关系?从而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职工不断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基层党组织中就没有合适优秀人选怎么办?这个追问,实质上就是要求,如何保证基层党组织是由优秀分子组成的,如何保证基层党组织能够顺畅不断地把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进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基层党组织仍然难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赖。
为此,必须大胆探索支部发展党员的新形式,把上级党委、各级培训单位、人民群众的认可、党内民主选举等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起来的有效形式。一是优秀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产生机制。这一环节的主体首先是群众,群众最清楚周围哪个最优秀。基层党组织研究入党积极分子人选,要实行公示制,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二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认证机制。这个环节的主体是上级党委和基层党校。上级党委和基层党校要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当成一个重要任务,培训内容就是党员的条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不合格,就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不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三是吸收党员的选举机制。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基层支部的全体党员,支部全体党员必须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必须实事求是地对拟发展对象进行评议并记录在案。四是入党介绍人的跟踪培养和责任连带机制。入党介绍人不能推卸责任。五是不合格党员的经常化评议和淘汰机制。做党员不合格,未必做群众不合格。但是一定数量的不合格党员滞留在党内,势必降低党组织的形象和威信。因此,经常化地评议党员,并把评议结果向党内外公开,以形成不合格党员难以在党内立足的氛围,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的重要一环。这样一来,一个基层民主和基层党内民主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就不难逐步形成,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逐步提高。
三、民主凝聚党员
构建以党员为本、以尊重和实现党员权利为着力点的党内生活新机制,是“激活”基层党组织的“钥匙”。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党员服务中心”、“凝聚力工程”、关怀困难党员、党员之间结对帮扶的好形式,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在有意识地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上进行训练,使党员有话有处说,真心话敢于说,说了不白说。只有从切身利益的关怀和民主权利的保障两个方面下功夫,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才是真实的,才能越来越强。那么,从何着手?其一,基层党组织在关爱党员特别是从经济上救助困难党员上要有新突破。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党内和谐首先要使经济困难的党员生活生产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党内救助并不是说党员要比一般群众享有受照顾的特权,而是指依靠党组织的力量,依靠其他党员的生产技能、经济扶持等手段,使困难党员从经济的窘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内同志的温暖。关爱党员活动,主要靠本党组织和党员,但是上级党组织也要从资金、技术、手段能力上大力帮助。其二,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营造党员说真话,鼓励党员行使党员权利上。不切合实际的形式主义的活动应当减少以至绝迹,而那些真正让党员动起来、参与乃至主导的活动,应该有声有色有内容地开展起来。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党员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能力,对于巩固和提高党的整体上的战斗力是切实可行和至关重要的。其三,大大降低党员行使权利的成本和代价,从制度机制创新上,保证党员能够愉快而顺畅地行使在党内的“诉讼”权利。首要的是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真正建设成为相对独立的、能够真正受理党员举报申诉的权力机关,就像司法要相对独立判案一样,使党员的举报、申诉和申辩等履行党内权利的行为都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另外,还要鼓励基层党组织在实际中大胆创造,不断疏通和拓展党员权利行使的渠道。这样,我们的7200多万党员和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才会真正形成巨大而宝贵的组织资源。
第五篇: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发挥化解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的作用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类突出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如何科学应对和及时、有效地加以处臵,是当今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基层党组织因其位臵突前、地位特殊,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只有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基层党组织发挥化解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党工委高度重视,各工作部门、村(居)委会密切配合 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对稳定工作构成压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主导性因素,能否及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党工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班子成员轮流值班接访,定期排查调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不论工作多忙,都坚持带案下访,坚持以人为本,深刻体会群众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工作部门、村、社区居委会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萌芽阶段。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坚持各项制度是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一是成立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和制定处臵预案。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政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域和社会矛盾的处臵。二是成立办事处调节委员会,由政法委书记兼任调委会主任,加大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密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办事处明确专职信访员,各村(居)委会落实专门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员,负责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上报,确保信息畅通,为矛盾纠纷的调处赢得了时间。四是坚持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
1、坚持社会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制度。村(居)每半月,办事处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 1
查。在排查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三早”(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2、实行班子包片、部门包村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及时组织协调,报告处理结果,防止工作推诿、扯皮、懈怠导致矛盾扩大等不良后果。
3、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合调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
4、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每天由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部门负责人值班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当天发生的社会矛盾纠纷。有越级上访苗头的矛盾纠纷,亲临一线组织指导,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越级上访的,及时赶到现场,协助处理,将上访人员接回办事处。
5、坚持带案下访制度。对于越级上访的领导批示件和待处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按照班子成员包片负责的分工,由领导成员带案下访,认真听取上访人的诉求,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上访人的合理要求。
(三)、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1、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社会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类调处。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2、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计划生育、退伍军人安臵等设计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
3、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重视初信初访,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及时协调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二、基层党组织发挥化解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道“防线”。目前,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桥头堡”作用未
能充分发挥。有些基层党组织群众基础不牢,工作作风不实,在基层群众中威信低。有的基础干部缺乏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不会做甚至怕做群众工作,对一些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化解,一旦出现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因应急处臵不当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激化和扩大。有的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到位。
(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对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有的基层组织对预防社会矛盾和处臵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对待、不主动解决,采取拖延、回避的态度,致使问题日积月累,矛盾激化,错过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机。一些化解矛盾的责任主体政治意思、大局意识不强,使群众的合理要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矛盾升级。有的平时不重视、发生了群体性事件才想办法解决,给群众造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觉,导致集体上访和酿成突发事件成为一些人谋求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三)、现场处臵突发事件措施滞后。突发事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臵的对策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而且各级党政部门确定的处臵方法一般比较笼统、原则,在具体处臵工作中不易把握。虽然各能职部门都制定了工作预案,但由于平时缺乏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实战教育,参与处臵的许多人员尤其是第一线力量对化解处臵工作不熟悉,开展工作措施不得力。
三、基层党组织发挥化解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的具体建议 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利益矛盾聚集的焦点,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上传下达、组织实施、树立形象、凝聚人心的神圣使命。特别是在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化解矛盾、长治久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党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大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和工作活力明显增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
落实,服务经济建设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 “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搞经济建设,更不可能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成为化解矛盾的“消防员”,调解纠纷的“排头兵”,维护稳定的“主力军”。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提升基层党组织矛盾调处水平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用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用和谐社会的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健全、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才能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事实也表明,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应该也能够在基层得到解决。基层党组织有战斗力,能得到群众信赖,就可以迅速了解群众情绪,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到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稳定。一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维护基层稳定来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抓好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尽量及时公开,特别要落实好土地调整、征地、拆迁、各种补偿以及财务公开的要求。三是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广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分析和研究建设新农村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处理复杂局面下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促进思想作风转变。二要从转变作风入手,凝聚群众,努力维护和谐稳定。党能否长期执政,取决于民心向背,取决于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主动亲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帮助群众。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向新兴领域延伸,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每一个社区建成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集团和谐共处的大家园,让社区党组织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要主动走进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真心真意帮助解决问题。近来,在我区一些社区屡有发生的物业矛盾,社区党组织在业主和物业管理部门之间就发挥了很好的协调沟通作用,他们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化解了大量物业纠纷矛盾,有效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三要整合完善基层党组织在维稳工作中的作用。要把化解社会矛盾纳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目标责任制。现阶段既是人民群众享受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凸显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得失问题;引导群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政策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一些觉悟较低的群众,要耐心帮助、细心开导,把政策讲明,把道理讲透,把态度讲清;对一些有过分要求的,也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要贯彻积极疏导的方针,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下访制度,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完善领导接访、定期信访制度,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信访权利。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四是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处臵各类突发事件,任务紧急,工作繁重,是对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的直接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亲临一线指挥的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具有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指挥若定,沉着应战,才能团结带领和组织群众有序应对,取得胜利。驾驭复杂局面就是要善于从复杂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从诸多问题中找准主要症结,从表面现象中看清事物本质,理清思路,拿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决办法。这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的重要能力。五要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处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过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六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办、村、组三级调处网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村居委会是村(居)民自治组织,要在加强村居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依法选好村居委会组成人员,同时强化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会、监事会、议事会等,以及村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村居民民主管理村居务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党的基层组织做为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载体,它的建设与发展,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双重的战略价值决定基层党的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只有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消极后果,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