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6: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以六十四团14连为例

一、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基本情况

六十四团14连总人口1817人,508户,其中维吾尔族1574人,哈萨克族145人,其他民族98人,职工286人,退休职工240人,全连耕地面积8303亩,人均5.03亩。连队现有党员33人,其中:在职党员20人,退离休党员13人。

14连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014年种植甜菜2300亩,平均单产5.7吨,种植棉花3100亩,平均单产180公斤,玉米制种1300亩平均单产380公斤,葡萄1500亩,收获面积600亩。

连队私人购买农机车1804大马力2台,1604大马力2台,1204大马力4台,都有配套农机具。播种机大小10台。设施养殖45户,2014年团给予贴息贷款275万元,全连养畜牛380头、羊5400只、马188平匹,总标畜8240只。2014年14连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658.68万元,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7827元。

二、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14连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职工收入结构单一。

一方面14连职工群众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强,而本连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全连172名无业青年,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同时,连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时候,职工群众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连队职工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受资金及场地的限制,只能在自家庭院内饲养少量牛羊,规模小、收入低。且长期共聚一处导致了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的交叉感染(不少养殖户甚至小孩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病”),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生活困难。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团场主要资金投向镇中,而对连队的投入逐渐减少。如:连队危房改造建房补贴政策的调整,14连仍有65户没有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家庭还住着老房,有的还住着土坯房。团场鼓励连队职工群众在团部买楼房可享受4万元的补贴政策,但14连大部分职工群众仍负担不起余下的房款而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在连队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新房的29户家庭,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漏雨、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等质量问题和建房遗留问题,职工群众反应强烈。通连公路年久失修;连队营区环连道路仍是土路,雨天、雪天出行困难,夏天车行尘土弥漫,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三)劳动力素质依然偏低。

14连部分职工群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思想还比较保守,多孩问题依然严峻,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只想着靠种地养家或“啃老”,并不想着出去找工作或者创业。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层次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懂双语的很少,这些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为体力劳动,严重地制约了连队农牧工家庭多元增收。

(四)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职工增收缺乏保障。

在教育方面,连队孩子每天乘车交通费900元/学年,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也有团政策补贴交通费,但是,大多数职工家庭仍无法承受剩余费用(每户职工家庭均有2-3名学生乘车),有10余名儿童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交通费而辍学。另一方面,接送学生的私人车辆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超载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医疗就医方面,连队卫生室就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医务人员少以及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连队职工群众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加之业务干部对上述政策宣传不到位,职工群众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理解、落实情况不清楚,甚至对好的政策产生了误解和质疑。目前仍有较多人员未参保(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连队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依然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些基层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连队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导致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兵团、师、团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力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打基础”和“抓发展”的关系,不能超前思考,往细谋划;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仍沿袭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方式方法,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关爱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较少;加上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对推进党建工作和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感到难以入手。

三、解决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六十四团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14连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切实解决增收问题。

科学发展能促进少数民族连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针对土地方面凸现出的矛盾,笔者认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是当前团场和连队的中心任务,也是增加职工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土地仍是14连大多数家庭最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是职工群众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稳定现行土地政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连队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团场应根据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的原则,使创新连队生产方式、发展经济与全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分步骤、有重点地解决14连职工群众的增收问题。一是要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改善水利设施,增强传统农业抗风性能力;引导职工科学种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保证增产增收。二是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采取特定区域,集中养殖的发展方式,促使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从而使畜牧业收入在职工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四是引导发展设施农业,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是露天农业向高效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过程,可极大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促进连队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推进专业合作。

发展连队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是解决目前资金紧张、促进农业持续增效、职工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尊重职工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连队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养业大户利用个体优势组建合作组织,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断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由简单的“抱团取暖”、节约成本式合作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鼓励普通职工群众以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合作组织利益。同时,不断扩大合作组织单体规模,取得规模效益。目前,14连较为适合扶持发展针织、刺绣和畜牧养殖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合作组织。

(三)转观念提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家庭多元增收。

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就要从改变落后的观念做起。一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少生快富”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14连职工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婚姻法》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转变贫困群众婚育观,从而彻底改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二是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工标准,以团场农业科技培训和连队远程教育网络为培训平台,通过集中分散培训,加强对职工群众在自身素质,科技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职工群众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三是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以团场“三化”建设为契机,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送政策、技术、信息、资金到户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职工群众改变原有过分依赖土地的就业观,多渠道择业。在农闲之季,向他们提供招工信息,架起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桥梁。四是发挥特色优势,广开致富门路。连队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可发挥自身养殖、经商、民族特色餐饮等方面经验和特长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牛羊的育肥销售、农副产品加工、开办民族特色农家乐等,在有效促进连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针对14连职工家庭教育负担问题,适度鼓励扶持普惠性民办双语幼儿教育。根据国家、兵团、四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团场三化建设发展实际,鼓励扶持民办双语幼儿园或托儿所。二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新型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职工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四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要激励和促进劳动自救,鼓励部分劳动自救人员积极退出低保。把低保工作的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救助低保与扶持低保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把低保人员的进与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低保户摆脱贫困,打造动态性低保。

(五)加强基层组织,夯实执政基础。

加强连队“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一是建立健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好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强化群众工作意识。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连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施政水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增强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及带领职工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增强干部队伍团结合力,把关心爱护干部落到实处,为连队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上。四是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和培养选拔双语基础较好的基层后备干部工作。

(六)进一步规范连队民主管理。

认真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和“两会两票”制度。要本着“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连里的重大事项都要向职工群众公开”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规范好党务、连务公开的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通过扎扎实实实行连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可以融洽干群关系,而且也可以大大增强两委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七)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连队文化阵地。

连队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连队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一是应将文化建设过程当成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来抓,重点将党和国家、兵团、四师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和团场三化建设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对连队本土文化传承者的培养。三是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连队文化阵地。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第二篇:新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增收新思路[推荐]

新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增收新思路

摘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要增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自身“造血”功能、加大“造血”工程建设的力度,实现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增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083-02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增收致富问题,是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及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利环境条件和主要措施

(一)有利环境条件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处提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还专门对民族工作进行部署。兵团也出台了《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由此可见,兵师各级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把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作为把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主战场,举全兵团之力,加快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

2.拥有良好的政策条件

特别是中央新疆座谈会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更加明确了兵团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团党委把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事关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决定举全兵团之力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这对加快兵团繁荣富裕、和谐稳定必将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更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二)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致富增收的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广泛发挥宣传。在团场,要把职工多元增收和团场GDP增加放到同等位置来宣传,要充分发挥团场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和推广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先进事迹、工作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提升对少数民族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的认识。

2.发挥自主创业,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1)推动职工就近转移,实现农业承包职工农闲增收。组建团场劳务输出办公室,发挥城镇和工业区的吸纳就业、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农闲期,组织闲散职工群众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发展为职工转移就业提供服务的各类就业服务组织,消灭零就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参与商业、餐饮、旅游和服务业等,增加职工群众的三产收入。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有善于从事养殖业、餐饮业的传统和优势,在这些发展项目上予以重点倾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职工发展特色养殖,培养养殖能手,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参与发展团场畜牧业,加快团场畜牧产业化经营,同时,筹措专项扶持资金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支持,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和特色农(牧)家乐、刺绣或其他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等为重点的服务业,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及独具特色的军垦文化、红色旅游等发展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3)引导职工自主创业促增收。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申请、创业项目推介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广泛开展职工创家业、能人创产业活动,鼓励职工自主创业、就地创业、联合创业,加快培育一批创业带头人,做大一批职工创办的企业,促进一批有资金基础、有创业愿望的职工尽快成长为经营能手、中小企业主。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需求,增加农业中工资性就业岗位,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滞后,“守旧思想”严重

部分少数民族职工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受传统就业观念、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对劳动强度稍大的工作尤其是农田作业等存在抵制心理,接受新事物的观念淡薄,普遍存在“等、要、靠”的依赖思想,就业观念陈旧,自主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技术,职工技能基础差

受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信息获取渠道较少、综合素质不高,其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造成其接受科技知识、应用技术的能力差、劳动技能单一,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增收的技能相对较低,就业门路窄。

(三)缺乏资金,发展项目底子薄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收入偏低,贫困人口比重偏高,成为职工增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团场贷款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尤其是自主创业贴息贷款的数量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创业者的需求,存在一些职工想创业、想干事、发展项目,但缺乏启动资金的现象。

三、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发展,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摈弃传统落后的游牧就业观念及小富即安、封闭经营等旧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到位,坚持“扶贫不扶懒,扶贫不扶愚”,切实增强少数民族贫困职工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依靠科学技术勤劳致富的思想,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职工,树立致富典型的带动作用,让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干劲,争取每连都有典型户,为其致富增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社会氛围。

(二)积极争取更多兵师项目资金、对口援建项目

提高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标准,用于职工发展养殖、商业、运输等致富增收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资金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自主创业贴息贷款数量,建立少数民族微小企业扶持基金。

总之,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形成“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聚集地方的小康,就没有团场的全面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聚集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团场的现代化”的共识,为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职工群众多元增收致富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各方面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兵团经济研究,2012,(8).[2] 兵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Z].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3] 网络文章.对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Z].[责任编辑 陈丹丹]

第三篇:中心落实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工作计划(初稿)

中心落实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工作计划

为了落实兵团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发展、改善我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现就相关工作作出以下规划:

一、加大针对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手工刺绣、机绣,以及特色种养殖培训,使得我师少数民族职工群众都能在农闲时期得以学习掌握新的创收技能,改善自身生活质量。其中尤其是针对机绣以及特色养殖方面,更是要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来推进其发展。目前我中心已与各团场有了一些初步的合作意向,决定通过共同出资的形式,专门开辟场所,购置机器,教导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中的有意学习者进行机绣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农牧民特色种养殖产品及刺绣产品的销路,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收入增长做出更大帮助。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在贷款贴息及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的宣传力度,以使更多有意扩大经营规模,却缺乏相关资金支持的少数民族创业者能得到更大的帮扶力度。目前我中心拨付的小额担保贷款资金额度已达800万元,能够更好、更广泛的地为有意扩大经营规模,却缺乏相关资金支持的少数民族创业者提供资金援助。这在未来,也是我中心工作的一大重点之一。

三、对吸纳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属于富余劳动力的少数民族进行用工的企业在社保等各方面进行相关扶助的的力度,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吸纳我师属于富余劳动力的少数民族进行用工时,能得到更大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他们加大对我师属于富余劳动力的少数民族招工力

度,不但给企业提供了实惠,也为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便利,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鉴于目前公益性岗位的退休、增补问题,也可以适当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我师属于富余劳动力的部分少数民族。这其中应当优先考虑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四篇:对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__市部分少数民族乡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这些村的现状、问题以及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

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调查;

__市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始终把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民族乡村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根据2001年调查表明,__市共有5个民族乡,109个民族村。总户数42046户,其中农业户数37214户,总人口11.4万人,少数民族

人口4.25万人。共有耕地面积966.67hm2,人均占有耕地0.09hm。近年来全市民族乡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劳动所得显著提高。据统计2001年民族村经济总收入28.38

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人均劳动所得5535元,比上年增长9.69%。民族乡村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中,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得民族乡村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农民增收稳步增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整体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

础。现在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年人均劳动所得高于全市农村人均劳动所得的村有44个,占少数民族乡村总数的40.4%。近几年来,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确取得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逐年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根据__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从1998年起,每年都要从财政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5个民族乡及

低收入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使3个平原民族乡享受边远山区乡的有关优惠政策。

2002年6月至7月,笔者参加了由__市民委和__市人大民侨委组织的“__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调研”工作。结合都市型郊区经济的探索与发展,重点对__市5个民族乡

和32个民族村(年人均劳动所得在3500元以下)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情况进行调研(详见表1)。分别听取了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和对

有关项目的考察,并对经济发展中项目的选择、实施、存在的困难和发展前景作了论证。

1现状分析

1.1有5O%左右的村2001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为3200元(怀柔的小梁前村),最低的只有1500元(大兴的田营村):从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明显好于少数

民族村,尽管少数民族乡也有低收入的少数民族村,但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其他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虽然均为少数民族村,但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从表l中可以看出:对于少

数民族乡村的主导产业而言,仅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村,其收入远低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加之二三产业的村:因此,作为一个村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并要因地制宜有主次之分。

1.2地处偏远,资源相对匮乏多数村地处自然

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或地处偏僻的边远平原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更有一些村人畜饮水尚有困难

表12001年__市部分少数民族村人均年收入和其主导产业

1.3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村干部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因此,更无力为农

民家庭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影响了农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村里的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状

态。

1.4各级政府支持和指导农民致富的政策和措施。

在这些村尚未显出成效比如水利富民政策、产业

结构调整、小额贷款政策、边远山区“存一贷十”

政策等,并未达到应有的成效。

1.5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调查

发现,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有的刚刚考

虑,有的刚刚起步,但苦于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致使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可喜的是有的村,在各级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选准了致

富项目,克服各种困难,创出了新途径,前景广阔。

说明农村要变富关键在支部,根本在项目。

1.6几条值得借鉴的产业发展经验一是跳出山

区,发展山区,如怀柔区政府给其山区乡镇在区里的工业开发区无偿提供土地发展工业小区,极大地

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人,通过“山外造血”,维持

山区正常的“体内循环”,还部分解决了

第五篇: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的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的

相 关 思 考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等多种问题,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一些思考还不太成熟,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共同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扶贫开发 自然生态 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现状:

从兵团成立以来,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团场的扶贫开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少数民族团场贫困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存在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等问题,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处于一种集自然环境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经济发展边缘性、社会文化过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三是薄弱的基础教育;四是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五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及特殊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因此,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贫困的客观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遭受破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陷入资源破坏、环境退化、贫困加深的恶性循环中。

(二)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不足,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直接造成贫困以及扶贫的艰难。

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自身综合能力差,提高生产效率的增加收入能力不足。尽管通过教育扶贫有所改善,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教学水平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进。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多发,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处于贫病交加的状况,使贫困程度加深,返贫率高。再加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差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长期处于贫病交困的境地。即使通过扶贫勉强解决温饱,一遇疾病,又迅速返回贫困状况。

(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尽管经过国家长期的扶贫投入,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人口迅速增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电、路、住房等条件差,部分地区靠天种地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

(四)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影响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基础设施的欠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收入不能自给,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

特别是地处边境的牧业团场,大多地处高海拔、高纬度,各种灾害频繁,加上长期粗放式的放牧方式以及人为破坏,草原退化、沙化、碱化(三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牧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牧民逐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游牧生活方式,使牧民抗灾抗病能力弱,即使脱贫后返贫率也极高。

(五)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部分群众减收和返贫的新问题。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本质上是解决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其结果切断了保护区内部分农牧民的传统收入来源,同时这些地区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收入来源,生产生活只靠国家的补贴,直接造成群众的收入减少,出现了新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由国家的生态利益和群众的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补偿办法的不合理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单靠扶贫恐怕很难奏效,须有关各方从长计议,协调解决。

二、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普遍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用水难、行路难、养老难、农田水利建设难”等问题。由于人口文化素质低,在经济发展上,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致富技能缺乏,增收手段单一;在生育上,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浓厚,重子女数量轻子女教育,经济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消耗,往往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在对待生态环境上,只顾眼前利益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取,使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在社会发展上,生活方式落后,一味依赖社会救济,法制意识淡薄,使社会安全系数降低。

(一)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贫困是一种“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但在过去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更多地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往往是见“物”不见 “人”。因此,一谈到扶贫大都强调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如何发展项目,如何改善基础设施等等,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却很少把如何促进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型,如何发掘和利用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甚至宗教中合理的精华,如何移风易俗,扬弃其糟粕,把改造人的观念意识,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是“好心办不成好事”。比如,在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如何发掘其传统的文化、风俗以及民族习俗中好的东西来推进反贫困行动,这方面我们往往不太注意,也不善于发掘,甚至简单地一概以落后、原始加以蔑视和排斥。然而在现实中,事实上在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毒品、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长敬老、耻于偷窃、乡规民约、乡村和谐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的少数民族自发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发掘和引入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又如何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比如,重利轻义的财富观;厚死薄生、奢办婚事的消费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重血亲、盲目排外的人际观;视农为本、轻商贱役的生产观;宗教迷信、敬畏鬼神的宗教观;“等、靠、要”的消极度日观,移风易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与交融,倡导健康、良性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说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单纯强调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保护问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扶贫模式由过去的“救济式扶贫” 为主转变为“开发式扶贫” 为主,并且也“一刀切”地普遍推行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开发式扶贫”在改变这些地区贫困面貌中无疑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但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比如,过度放牧、挖药材和烂施农药化肥造成的草原退化、鼠害猖獗、土壤荒漠化;过度开垦种植,造成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问题。开发式扶贫是否普遍适合于这些地区,开发式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协调,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到底应当如何进行,这些地区农牧民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在生态环境如此脆弱性的这些地区,如何在生态环境可能承载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使当地农牧民能够脱贫致富,这的确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很严峻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低,基础教育落后,脱贫增收能力不足

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由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人口文化程度低,形成了产出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家庭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水平低的恶性循环,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贫困人口受体能、技能、智能的限制,一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和职业教育萎缩,导致大批没有经过教育加工的人力资源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他们缺乏文化、缺乏技能,随时面临失业的威胁;待其娶妻生子,其子女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仍然难逃贫困的厄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臵与城市一样,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完全脱离“三农”实际需要,脱离日后谋生需要。由此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一是这类地区农村学生能考上大学的是极少数,考不上大学的回乡后无论是务农还是打工,体力和适应能力还不如书念得比自己少的同龄人。二是考上大学的,贫困地区三个壮劳力一年的纯收入也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家庭因供子女上学而返贫。上述情况使一些家长不愿让子女上学,一些适龄儿童、少年厌学、辍学,“读书无用论”再次蔓延。三是有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收入也不错,但只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对家乡贫困面貌的改观却难有作为。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工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工人,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去实现。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教育使农牧职工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也是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主要思路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依据,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使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其实施思路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公司为引导,实行公司加农户,龙头加龙尾,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但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缺乏组织性和团队发展意识,缺少有组织、有发展目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如:农牧民自己组织起来的综合性“农协”。

三、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要制定特殊政策,采取超常措施,集中力量攻坚。

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要把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作为扶贫和民族工作的重点来抓,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团一品,先温饱,后致富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

(二)加投入,集中资金,合力攻坚。

各级党政必须增加投入,集中资金,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水利、林业、教育、卫生、交通等热点难点问题。为保证投入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所有资金实行专户贮存,推行报帐制管理。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脱贫致富基础。

通过认真规划,关系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要下大力气尽早动手,以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首先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小水利”建设,同时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其次是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通过改土治水、培肥地力、推广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三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修建饮水工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其四是加强通连公路建设,对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公路,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补贴,逐步提高公路等级标准,改变晴通雨阻的状况;其五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努力降低电价,加强电网建设,提高农户通电率。

(四)对住房困难的特困户实施安居工程扶贫。

对目前居住条件特别差的特困户,要统一规划,采取“国家补一点、团场帮一点、自力更生凑一点”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解决住房问题,使之实现安居乐业。

(五)把移民搬迁与小集镇建设和退耕还林相结合。

结合小城镇建设,将生存条件特别差的特困户安臵到小城镇,通过移民,引导特困户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小城镇的发展;空闲出来的土地或牧场可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以增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发展后劲。

(六)加大科教扶贫的力度。

素质贫困是少数民族致贫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到收入增加;二是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和机会缺乏,很难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人口素质低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瓶颈”。因此,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高,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中心走向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增加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并保证各项教育补助经费足额落实到校点和每个学生身上。稳定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引入激励机制,广泛开展支教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巩固“两基”成果。要努力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其三,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科技项目,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其四,加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网建设,改变就医难和缺医少药的状况,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同时,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水土保持,使森林植被有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快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建设一批优质林果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中草药基地,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帮扶。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帮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的一条重要政策措施。要在认真总结领导挂点、单位帮扶、党员干部结对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四、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展望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是当前及今后扶贫开发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持续性的工作。就我场而言,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高海拨山区,如何继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加大力度,进一步搞好全县的产业扶贫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新的发展时期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

(一)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力决定一切的思想。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事业的良性发展,是关系屯垦戍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关系边疆稳定繁荣的关键,俗话说得好“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要下决心改变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贫困现状,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不加快发展,差距就越来越大。现如今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必须树立“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思想,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要努力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好兵团农牧团场应起到的“三大作用”。

(二)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的思想

要实现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一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的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经济、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推行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和谐、经济开发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谐;同时要加强文教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党政工阵地建设等等,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一致发展,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场。

(三)自我挖潜,依托六大优势加快发展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虽然贫困,但也有自身的优势,要加大自我挖潜的力度,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主要一剖视自身存在六大优势:

一是基础优势,经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扶贫经验,产业开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机遇优势,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国务院把新时期扶贫开发摆在优先的位臵,党的十七大把关注“三农”提到了新的高度,继续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市场,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地理优势,其特点是地势较开阔,光热充足,无霜期短,海拔高,为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创造了条件。

四是交通优势,近几年连连通硬质路面,给产业产品的运输外销带来了非常快速的通道,再加上近几年将要建设喀什到和田的高速路、铁路,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产业化运输带来十分便利的交通优势。

五是政策优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大户奖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产业开发政策等,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

六是服务优势,围绕产业建设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养,做到生产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学习什么;并且,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村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或推广站,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四)坚定不移的抓好特色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依据自身优势,应大力抓好四大产业的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优质马铃薯、小茴香、玉米等耐储运、市场潜力大的种植业。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利用海拔高、温差大、无污染等优势,大力发展晚熟和反季节林果产品,如特色杏、核桃、红枣、苹果等。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少数民族群众在养殖牛羊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利用天然及人工草场资源,逐步建立起牦牛、羊等胚胎繁殖基地,提高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品质,变粗放式自然放养为集约式高效优质饲养。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药业。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幅员广阔,拥有较大的戈壁或原始山川,因为原始无污染,有较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可以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大中草药人工培育和种植,以此大力发展特色药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产业带动,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建立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产业带动力的合作组织,如养殖协会、林果业协会、特色药业协会等,辐射并带各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经营。

(五)坚定不移的完善农牧团场基本经营制度

兵团“1+3”文件和国发【2007】32号文件为农牧团场改革指明了方向。要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产品订单收购,农资集中采购”基本经营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和农牧工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各族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六)坚定不移的贯彻农场改革和完善农场的管理制度

贯彻农牧团场的“减负”和“两还”政策,切实减轻职工负担;连队实行定员、定编、定责;农畜产品和部分基础设施可以作价归户;加大项目、资金、人才的管理,完善各项团场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团场各项事业向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七)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统领一切

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不至于多走弯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班子;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要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理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建立一个好的发展机制,创办一个好的阵地;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发展的—系列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2)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版,以及他的其他文章。

(3)柯炳生《加入WT0与我国农业发展》经济日报2002年1月10月第13版,以及他的其他文章。

(4)陈锡文、韩俊、于建嵘、林毅夫、陆学艺、朱玲、潘维、邹恒甫、赵磊、党国英、贾康、白景明、苏明等人的有关文章。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对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多角度透析》。

(6)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朱明熙《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的八个问题》。

(7)师市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下载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连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连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塞依奴达·哈生(红山农场畜牧副中心839200)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全部......

    关于对黑出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黑出租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居民的收入增加,我市汽车保有量增加,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城区常住人口和机动车辆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非法营运。“黑出租车......

    关于对黑出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黑出租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能力不断增强,市内公交客运车辆如公交车、出租车以及市际班车数量的持续提升,火车站、汽车站等......

    对招待费超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招待费超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政雄来源:嘉禾新闻网更新时间:2008-8-5 10:38:22近几年,我们从审计角度,对各单位和各乡镇的招待费支出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从调查了解的......

    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思考 作者:权彬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 【摘要】近些年来,大量的少数民族走进城市,在城市定居,一些......

    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关辛秋 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我先后调查了正在进行的9个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本文拟就这9项实验,谈几点由此引发的思考。 双语教育......

    团场基层连队职务犯罪特点、原因与预防对策

    团场基层连队职务犯罪特点、原因与预防对策 连队是最贴近职工群众的兵团最基层“政权”,在连队的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发挥这巨大的作用,是兵团政权的基石,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