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力的培养要点
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力的培养要点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儿童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儿童生活的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世界的客体中区分出来,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大约到了第一年末,自我意识的萌芽产生了,儿童开始把自己与周围客体分开来,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了自己的力量。例如,知道由于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了。
在生活的第二年,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2~3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2岁儿童在表达自己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茜茜吃糖”。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儿童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懂得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并且学会用“我的”物主代词来标志,以后过渡到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从这个时候起,儿童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看待,而是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了。
儿童进入小学前后,自我意识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已能利用语言符号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环境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迫使儿童经常按照这些要求来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行为,加之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分清物-我关系,即把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区分开来。倘若没有这一概念上的准备,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自我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做“控制点”,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谓控制点,就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也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年龄越小越有可能到外部世界中去寻找这种力量,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对“物”能起什么作用和影响。例如,年幼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愿,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学习,而是把学习看作遵循父母的命令、迎合世袭的传统,或者出于对学习的新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关键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部。他们开始认真地看待自己,控制点更多地落在内部。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这个过程,一般到成年期才能完成。
在自我意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作“自我观念”。所谓自我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观念的认识和调节。一个人想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自我观念是非常清楚的,并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果评价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按那样的方式继续行动下去;如果评价是消极的,他就会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修正已有的观念,使它在下一次行动中更合理、更适当。例如,有一部分儿童刚进入小学时,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在最初几天,他们可能会一人独处,拒绝参加游戏和活动,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说明,一部分刚离开幼儿园的儿童,一时难以尽快把幼儿园成员的自我观念转变成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毕竟幼儿园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来修正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这一过渡阶段,一部分儿童往往表现出陌生、混乱,甚至敌意行为。当然,一旦他们形成了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就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现实。
有经验的父母往往不会急功近利,意欲让儿童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儿童形成新的自我观念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准备时期,即为适应新环境作观念上的准备。父母需要了解的是,儿童的自我观念是否同他们的年龄相适应,这样的自我观念作为学习的准备是否充分了,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怎样在儿童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进行充实等等,使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为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儿童表达力培养与提升读后感
儿童表达力培养与提升读后感
书的封面有一个孩子和一位母亲,他们在用易拉罐和细绳做的“传话机”,孩子在说,母亲微笑着在倾听,蓝天大海安定祥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书是由韩国着名儿童培训师,幼教专家金兰姬编写,作者从“家教理念”和“亲子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表达力对于孩子快乐成长,幸福成才的重要性。其中“五步对话法”,10个贴心实用的Tips,24种生动有趣的“金牌妈妈”表达力游戏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看完简介,我庆幸得到了一本教育的好书,使自己在育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首先让我们大家明确一下,表达力不是指多知道词语,或者语言流畅,而是指正确地表达自己感情,想法和要求,并有效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与别人产生共鸣的能力。7岁前的表达力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如果孩子擅长表达个人思想和感情,会在观察对方的反应和周围氛围后,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对方沟通,就能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明智的父母就要致力于提高孩子的表达力,那么在与孩子对话时,就要遵循观察、倾听、概念化、接受和交流。在这五步里书中都用了案例来讲。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表达力有问题,甚至带着孩子去咨询,这很大一部分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其实孩子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有时表现出来的态度似乎过于调皮或者骄傲,甚至有少许吹牛和撒谎的成分,父母不必过于紧张,而应该接受这份“骄傲”,这对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大有裨益。
父母还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提高语言水平的,使用符合孩子水平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孩子成为爱“唠叨”的父母。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而是用接受孩子原本天性的方法来指导孩子,让父母生气的事情就会变少,打开心房就是打开嘴的秘诀,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亲子实践中,运用了互动游戏来到达提升表达力的过程,具体有填空说话、给娃娃起名字、下一个词是什么、棒棒糖藏在哪里、我喜欢的话和讨厌的话等,最后针对现在孩子的网瘾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读完这本书,感触很多,这不仅是提升表达力的书,更是育人的好书,是妈妈最需要的、最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将继续阅读,直到运用自如!
第三篇: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营造气氛
为了增进幼儿的阅读兴趣,家中要多放图书,少看、甚至不看电视。儿童从书堆长大总较在电视熏陶中长大的爱阅读。也许家中有多少书,对孩子一生中会读多少书有密切的关系。家中可以将书放在孩子房间较矮的书架上,这样能引发他们浏览的兴趣,而且要为孩子准备的书所谈及的主题应该是涉猎极广的。在家中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让孩子安心阅读也是重要的。
以身作则
孩子总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的父母,特别对幼儿来说更是。若父母不爱阅读别奢望你的孩子会喜欢阅读,多多谈论这一方面的事,你的孩子也会照做。试着每天念书给孩子听,要不然至少一星期要念几次,而且让他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例如每晚在孩子睡前在房间十至十五分钟一起阅读、分享。孩子年纪尚小,不能明白我们的分享,但她已习惯了,没有打扰我们,当我们分享时她有时会玩玩其它玩具,大部分时间自己也拿喜欢的书籍来看,读孩子听,直至他上床睡觉。
第四篇: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
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根本在于规范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龄前儿童即将面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单单是书包变大了、上学时间变长了、作业变多了、玩耍时间变少了,更重要的是,上学的时间、上课的过程、作业的完成,都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意了。简而言之,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的实质就是,松散转变为严谨,随意转变为规范。
一、学习习惯源自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源自严谨规范的生活作风和务实求是的生活态度
“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再现。”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学习习惯不会差到哪去;一个生活上松散、疲遢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学习中有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入手。“习惯是一种巨大、顽强的力量。”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二、良好的习惯源自规范意识的培养
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必须有规矩。在影视剧里,尤其是古装戏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规”、“家法”等字眼。现在虽然很少能听到这样的词,也很少有哪个家庭会制定完整的家规或是将家规系统地进行书面化,但我依然认为,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是很难教育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孩子。
规范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规范意识是习惯形成的根本。现今社会,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规矩。法制是什么?法制就是用规矩来制约人的言行。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无所畏惧、不受任何约束,那么他长大成人后,他如何来适应社会、法律、道德对他的制束,这时,要么他从头开始适应,要么与之相抗衡,这两者都不是负责任的家长愿意看到的,前者是个痛苦的过程,后者必定带来悲惨的结局。因此,孩子从小要学会适应规矩的约束。
在学龄前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可以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从按时作息开始,并逐步引申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去。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存在并去有意识地遵守它。这会比养成不良习惯后再去纠正要好得多,因为,矫正教育远比开发教育(养成教育)要困难和痛苦。
当然,规矩是用来约束人的,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规矩应该如何制定有个度的问题。太严了,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变得唯唯喏喏,惟命是从,毫无主见;太松了,起不到教育和约束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孩子践踏规矩的勇气,使孩子更加任性妄为。规矩的度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涉及到家庭的习惯、孩子自身的特点等等,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小学、随之即来的中学、还有点遥遥无期的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胜人一筹,至少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高人一等。说白了,就是要有比常人更强的学习能力。
我认为,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注意力、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应着重放在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高上。
注意力的实质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学习的必需能力之一。提高孩子专注度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使孩子静下心来,二是孩子静下心后能投入地去做某一件事。
学习的必需能力之二是记忆力。学习是记忆与遗忘反复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记得更久。通常,记忆分为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和视觉记忆。其中视觉记忆是最核心的记忆力,绝大多数的知识来自于视觉记忆。因此,培养和提高孩子视觉记忆的能力尤为重要。杜先生在讲座里介绍了一个游戏:拿一幅简单的图画,给孩子观察10秒左右,然后家长把图画拿开,根据图画内容提问:画里有什么东西?画里有哪几种颜色?等等,让孩子根据记忆回答……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再拿一幅稍微复杂的图画,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观察(15到20秒),并在看图画前先告诉孩子看完之后是要提问的,这时,孩子就会主动地去细致观察图画。当然,对孩子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有所得,使孩子能够并愿意自己去主动观察记忆。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其实,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游戏比比皆是:坐出租车下车后,车开走了,问孩子车的颜色、车牌号等等。
四、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也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会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成果并使之不断扩大。家长可以通过听讲座、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育儿知识和经验,还可以通过家长间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1.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切忌简单、教条、粗暴
幼教即“诱教”,家长应当以引导为主,在教育方式上,不仅仅是说教,更要连哄带骗,必要时要压,孩子才会往好的方向变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简单照搬别人家教孩子的成功经验或是书本上的专家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孩子沉迷电脑、电视,家长不能堵,堵是堵不住的,应该用规范来引导和约束孩子。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是为了接受信息,甚至是为了在小朋友中有吹牛的资本而已。对于看电视,完全可以天天看,但要定时看,要在家长的掌控下看,玩电脑也是如此。就像打疫苗一样,所谓疫苗,就是小剂量的毒素,使人产生抗体。我们把电脑游戏、电视节目比作病毒,但我们又无法阻断孩子与其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家长的掌控下,给他定时定量地打一点小剂量的疫苗又有何妨?具体的做法,就因人而异了。
2.要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切忌随意性教育
家长应该做有准备的教育,事先设想孩子可能的反应,做好应对预案。制定科学的标准。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要想好了再在上面做画,不要画完了再修改。
教育的随意性还体现一些生活细节上,比如,平时孩子都是按时作息,然而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了,家长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要招呼客人,你自己去看电视吧。”孩子说:“那我想多看一会儿?”“没问题,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自己看着办吧!”于是,通过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出现了小裂痕。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家长因心情不好,对孩子随意地下一些指令,或是对孩子的小错误喋喋不休;看到天气不好,怕孩子在幼儿园里着凉了,中午就去提前接回来;本来应该是陪孩子看《智慧树》的时间,因为一部肥皂剧,让爷爷奶奶带孩子去肯德基消夜……这些,都是随意的教育行为,家长在行为之前没有考虑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只是想到一时得失,长此以往,随意性教育成为习惯后,孩子自然也就会养成做事随意、不爱动脑、任性妄为的习惯。
3.要有平和的心态,切忌盲目维护家长权威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家长的心态和观念。孩子通常会或多或少地有些任性,家长在应对时不能以犟对犟,尤其是作父亲的,“你小子犟,你老子我比你还犟!”这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家长一定冷静下来,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立场上出发,用一颗童心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过分。其实,对孩子适度容忍,适当地向孩子示弱,不失为一个规避矛盾和冲突的好办法,还能给孩子被尊重的感觉。
家长的心态要平和,99%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99%的孩子却注定平凡。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尤其不能一日三餐地用殷切希望去感染孩子的耳朵。家长的目标应该是“把孩子推向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平台”,而不是教会孩子这样那样的知识和技能。
平和的心态还表现在一些小事情上。有时,家长会对孩子的一些话反应过度,比如孩子说:“我今天很不高兴,在幼儿园某某小朋友欺负我了。”性急的家长甚至会立刻拉着孩子去找老师。其实,孩子向家长诉说,可能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即使是孩子真的受了委曲,家长没有必要摆出一副为他撑腰壮胆的架势,毕竟,孩子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日后谁能保证一帆风顺?挫折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谈到这里,不得不谈一谈“培优”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培优。但应注意:一是不要项目过多,孩子在体力上要能承受。二是不要强人所难,家长有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孩子去学习弹琴、画画,虽然在报名之前,也和孩子“商量”过,但这种商量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因素,有时几乎是诱导孩子下水,甚至还有直接扔下水的。这不是学游泳,一旦孩子发觉他并不喜欢他要长期做的事,会带来很多后续的矛盾。三是不要轻易让孩子为某项技能“献身”,确有天赋的,可以全身心投入。很多技能的学习都是有遗传性的,一个祖宗八辈都五音不全的孩子,你带着他去学唱歌,似乎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在他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才定型,学龄前儿童专项技能,如琴棋书画等等应该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
4.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切忌将孩子横向比较
家长们常常会“对别家孩子的优点两眼放光,对自己孩子的缺点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平心而论,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的东西比他们要少得多,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况且,“孩子就是父母自己的产品,连家长都不满意,还会有谁去欣赏他呢?”“夺食、占爱”是动物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要正确看待和容忍孩子的不足,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发自内心地肯定、赏识孩子,要把孩子的优点最大化后讲出来,告诉他“你真棒,爸爸像你这么大时比你差远了”。其实,有时在成人眼里孩子的缺点并非缺点,而是他天生的素质和本领。耀阳在家里经常为做某件事跟我们讲条件,我觉得这很好,懂得讲条件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的技能之一,我从不纠正他,只要他的条件讲得合乎道理,不违反原则,一般我都会同意。
在孩子面前,要少做横向比较(与同龄人比),多做纵向比较(与孩子的昨天比)。要看见孩子的表现,更要发现孩子的改变,尤其是对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不遗余力地去肯定,不吝赞美之辞地去褒奖,在肯定孩子的优点的同时,尤其不要当众(或当面)指出孩子的缺点。家庭教育要“一对一”,批评教育、“打孩子”更要“一对一”,绝对不能打完孩子再抱着孩子去哄,说什么“打疼了没有”之类的话。
不过,放大孩子的优点并不等于无视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更应该及时发现,加以引导纠正,对于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比如孩子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满地打滚、又哭又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如孩子对批评反应过度等等,就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必要时,可以使用一点点“家庭暴力”。
5.要充分掌握并利用孩子的心理,切忌斗“勇”不斗“智”
孩子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弱点。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作家,每天都在窗前伏案创作,他抬头就可以看到潺潺的溪流和静谧的树林。然而有一天,来了一群孩子在小溪边玩耍,他们打水仗、扔泥巴,而且每天都来。宁静被彻底地打破了,作家几乎无法工作。这时,他走出门去,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很需要你们在这里玩耍,你们打水仗、扔泥巴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这样吧,你们以后每天都来,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孩子们欣然应允。过了两天,作家说:“这段时间我手头比较紧,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角钱了。”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又过了两天,作家说:“孩子们,最近物价上涨得太快,我的钱实在是不多了,这样吧,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角钱,你们看怎么样?”这时孩子们纷纷离去,边走边嚷:“我们不干了,这么点钱就想让我们为你劳动,想得怪美!”于是,作家又得到了他想要的宁静。
6.要树立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
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信,孩子必须“有所畏”,也就是要怕人。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无所畏、不怕人的孩子将首先被淘汰和抛弃。
每多家长是通过“打”来树立威信,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孩子是可以打的。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打”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都知道,马戏园的驯兽师有两个东西——鞭子和袋子,袋子里装的是食物,鞭子不是用来打的,而是用来吓的。打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怕人而不是怕打。树立威信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有所畏惧,成年人是由敬生畏,孩子则是畏而生敬。鞭子只是一个规矩的象征,是一个不能越过的雷池,不是一个工具,如果家长体罚孩子过于随意,那只能理解为家长是在宣泄情感、释放压力,而不是在教育孩子。
除了“威”,家长还要取“信”于孩子。家长切忌轻易许诺孩子,免得在孩子心目中成为一个不讲信用的家长。家长不轻易表态,说话“慢半拍”,是避免家长随意性教育的方法之一。
7.身教胜于言传,切忌言行不一
家长的行为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以身作则。例如,孩子在学说话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经常把他带到成人堆里,日子一长,孩子一是说大人话,很成熟,二是说粗话,这都不好。还有,有的孩子接话很快,老师、家长话音刚落,就听到这个孩子接话发言,这也不好。通常,“接话最快的学生不会是最好的学生”,嘴用得多,脑就用得少,说话多半没经过思考。家长对此就要注意纠正,千万不要以此为乐,更不要鼓励。
家长还要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不能说粗话,自己却脏话连篇;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自己却在街道上随地吐痰;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自己却乱穿马路;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自己却为一点点小事与人争强斗狠……这些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疏忽的细节。
8.父母要共同参与孩子教育,切忌由老人全盘包办。
现在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很难全身心地教育孩子,便把孩子的看管、教育等等事情全部交给老人去做,这虽是情非得已,但也是不可取的。
我是做教育的,我大学毕业初为人师时,就听一位前辈讲:“现在是五年一代沟,别说我们和学生有代沟,就连你们这些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娃娃老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有代沟。”事实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如今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稍有懈怠,就有种“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感觉。通常,老人在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上会比年轻人要慢一些,这就会使整个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出现部分脱节,甚至会影响家庭和睦,另外一些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教育是整个家庭(家族)的工程,父母必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孩子情感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一旦出现情感缺失,以后很难弥补。因此,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有条件要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带,老人只能帮忙带。
五、健康的体魄和坚毅的品质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然而,学习是件枯燥无味而又十分艰苦的事情。日复一日的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付出仍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因此,“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成就人生的基石。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我们那会儿强了不知道多少,但似乎更容易生病。在这一点上,除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之外,我觉得中医的理论颇有道理:身体的强健不仅仅靠肠胃吸收营养,更要靠人体的经络将吸收的营养输送到需要营养的各个器官。简而言之,就是“肠胃好,经络通,吃窝窝头都滋补”。而经络通畅的关键在于锻炼身体,因此,除了带孩子多接近大自然,还要引导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不是个褒义词,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遇难即退,这样孩子才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第五篇:学龄前儿童语言互动培训教案:丰收的秋天
学龄前儿童语言互动培训教案:丰收的秋天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培养孩子色彩想象力。
3、体验秋天的优美景致以及庄稼丰收的喜悦。
4、重点:培养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表达出来的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几张秋天田野、果园收获的图片,一定要色彩丰富的图片。
2、准备几样市场上秋天我们能看到的果蔬,如苹果、鸭梨、玉米、红薯等。
3、词汇卡片,如:丰收、天空、稻田、小溪、白云、季节。
【教学过程】
1、老师可以先拿起一张果园收获的图片,引导小朋友积极回答是什么季节?
2、通过孩子给出的正确答案,继续引导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你觉得这幅画面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致?说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你觉得秋天美吗?美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
3、找一些孩子上台来挑选自己印象中可以描绘秋季的词汇卡片,并用词汇卡片上的词来整体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对秋季的印象。
【教学思考】
1、让孩子自己思考,秋季是什么颜色的。
2、秋天农民伯伯都需要做些什么,如:收庄稼,贮存粮食等。
3、让孩子体验秋天丰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