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我的教育故事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陆春霞
看完《一盏一盏的灯》之后,我觉得我被教育了很多。细读内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真实,亲切,给我快乐,教我反思,他正如一泓清泉亦或是一阵清风,让我烦躁的心得以宁静。盯着封面上那盏只露了一大半的马灯,不由会联想到暗夜里给过我指引和希望的那些跳跃的光亮,心里暖暖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在工作的十几年里,我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日常教学;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
日常教学方面我主要负责的是政治课,作为我们这种学科,所带班级一般都比较多,在工作期间也碰到了很多尴尬的事情。记得有一节课就出了尴尬的事情,主要是有个学生,上课一直精神不集中,昏昏欲睡,我不问青红皂白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才了解到是身体原因,看了这本书之后,回想我当时要是及时了解情况,也就不会这样对待学生了。班主任工作上因为没什么经验,所以也出现过一些小的问题,要是早看到这本书的话,让我深深的领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用爱,可以点亮一盏盏熄灭的心灯;我们用爱,可以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心灵;我们用爱,可以指引一个个迷路的孩子;我们用爱,可以驱散一缕缕内心的严寒。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里面的“阿慢”在老师的精心关注下虽然慢,但是做的很好,一直慢到大学。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像这
样的学生,我就没有这样好好的引导他们,上课时为了整体节奏,忽视了这些学生们,课后也没有及时的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也不知道了自己误了多少个“阿慢”。
这段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教师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学生而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有兴趣了自然会很用心的学,也不要一味追求时间上的统一,接受新知识也是有时间上的不同。
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作为教师,我期盼自己能做一盏最亮的灯,来照亮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第二篇:读教育故事有感
读《教育故事》有感
小榄二中 黄辉
趁着假期有时间,我去书店掏得一本《教育故事》,原本是想买回来给女儿看,谁知我自己却被它迷住了,一口气把该书看完了,本书是通过一位十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观察所在班级、同学、同学的家长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用日记的形式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都写的感人至深,那些充满了人间温情的小故事往往催人泪下,“每月故事”里讲述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格,则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看完后是深有感触,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既有成功处,也有困惑,读完该书,让我有很多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用鼓励教育对学生实施爱
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初中生很多时候都是感情用事,对他们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就认真,不喜欢的老师,上课就会故事做出一些令老师难堪的事来影响老师上课。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 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要等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的真、善、美,鼓励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就会成为一种对孩子的恭维、讨好或是挖苦。
反思自己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也曾尝过“鼓励”的甜头。有一男生个比较高,也比较聪明,但就是坐不住,不爱学习,上课总喜欢弄点什么东西出来使全班同学起哄。而且在班上很有人缘,同学们都喜欢与他交往,因为他还是个比较搞笑的人。为了能让他在班上起个正面的带头作用,第一次他物理考试只考了二十多分,第二次考试他考了三十多分,虽然都没及格,第二次考试后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在课后找他谈话,希望他好好听课,老师相信第三次考试他一定能及格。结果我充满爱心的鼓励话语让他很感动,上课他不再捣乱了,成绩直线上升,而且带着一班男同学的成绩也上来了,中考时,他物理考了九十多分。
二、言传身教,凡事从自身做起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对喜欢的的老师有特别的崇拜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都影响很大。因此老师的师德修养与道德修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而且要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老师独断专行,是不会令学生从心理服的,那学生又怎么会听他的话?他如何能教育好他的学生呢?又怎么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呢?身正才能为人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佩服你,才会听你的,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启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优良的行为引导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之一。
三、讲究诚信,对学生要言而有信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套规章制度,每个班又都有自己的班规,班规中除了要有约束学生的制度,也要有鲜明的奖惩制度。课堂上,老师不只是教书、同时也要育人,老师在教育学生不讲假话,做一个诚实、有用的人时,必须做到自身也讲究诚信,不能失信于学生。很多老师对于违反班规的同学,会立刻抓过来狠狠批一顿,而对于那些听话对班级管理有贡献的学生,却假装不记得没有任何的奖励,这样慢慢就会让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认为无论自己做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关系,反正做好了老师也没有奖励。老师要对学生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消除学生反感、抵触心情,形成学生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积极地认识周围的美好事物、自觉培养健康的情感和意识,力争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与心理上的满足。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第三篇:读教育故事有感
《让家长成为你的助手》
文章中提到,新教育实验一直坚持用“父母”代替“家长”,通常的“家长学校”改为“新父母学校”。
瑞典教育家哈巴特曾经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事实上,父母才是培养学生真正的最基础的力量,学生们每天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到家庭。加上节假日,他们在家庭的时间是超过学校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刻骨铭心持久悠长的。同时,学生们来到学校的时候,事实上已经不是一张白纸。
南怀瑾认为“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凡是能够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的学校和老师,他们的教育就会顺利得多,卓越得多,凡是不能够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的学校和老师,他们的教育就要艰难得多,麻烦得多。
父母是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和父母,应该围绕着孩子搭建起教育共同体。要尽可能与父母协同合作,把父母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当学生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一样,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对“家长”、“父母”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确实在平时的意识中我们总是将孩子的父母称呼为“家长”,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但实际上是合作关系的重新定位,更体现着对孩子教育观念的达成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被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到今天,这个时代,教师又多了一项基本职责,那就是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如今的教育,每一位教师都会意识到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带有家庭教育的烙印。如何才能发挥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家长优势,各司其职。以我们班为例,从接手这个班到现在,我通过各种途径对家长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班的家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年龄较大,完全不能辅导孩子功课;第二类为年纪较轻,但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孩子学习;第三类为兢兢业业支持孩子学业。了解到家长的基本情况后,针对其各自的实际情况,我们达成了不同的约定,如第一类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行为养成,第二类家长每周末必须检查孩子的作业,第三类家长除了指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之外,更多的发挥其在家委中引导、导向、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其次,与家长建立牢固的关系,达成一致目标: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个孩子的成长绝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作用,家长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孩子在家长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唯一存在,都可以收获一份完整的关爱;而教师动辄就要面对四十几个孩子,一份完整的关爱要分成四十几份,因此教师要使家长明白: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成长,老师的关爱虽然不如家长那么充沛,但老师的初衷是和家长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再次,及时恰当地与家长沟通、寻求家长的支持,使1+1>2。家长的支持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与家长沟通是门艺术。面对着各型各色的家长,沟通艺术尤为重要。对于第一类家长,可以采取简单直白的指导类语言,更多的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对于第二类家长则可以采取理解规劝的语言,使其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不利之处;对于第三类家长更多的是方法情感上的共鸣。
简而言之,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会愈来愈重要。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家长的自我意识,使之意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再做“甩手掌柜”,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得力助手,与教师一起促进孩子的成长,真正实现“1+1>2”。
第四篇:读教育故事有感
读《教育故事》有感
___身正,典范,爱与尊重
安稳中心小学
陈在选
读了《教育故事》,我深有感触。我觉得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从那里面吸取有益的经验是必须的。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本人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无限的困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感受深刻。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 一: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育
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他们对老师有特别的信任和崇拜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好坏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在素质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本人认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学生守法,自己就得遵纪守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很难想像:一个独断专横,动辄不是“焚书”就是“坑儒”的老师,一个时而似大款,时而像富婆的老师;一个外表冠冕堂皇,内心卑鄙肮脏的教师,如何能教育好他的学生,又怎么受到学生的爱戴?因为“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长期的教师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身正方能为人范。这样才会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优良的行为引导学生。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之一。
“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再辛苦教师也让自己身上充满朝气,工作上绝不疲疲沓沓。老师待人热情、诚恳,学生也会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老师板书一笔一划,学生的笔记、作业也力求工工整整„„由此说明,是教师就要求具有奉献精神,要拿出一颗赤诚的心来对待自已的学生和本职工作,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楷模,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不端正,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尽管他有许多学问,其教学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老师“不做警察,而要做学生的良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时刻要牢记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以人为本,用赞美对学生实施理智的爱与尊重
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着意注视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防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和鼓励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赞美就失去了基础,如果一定要赞美,那么这种赞美也将是仓白和虚伪的恭维、讨好,必将失去赞美的效应。记得本人在九四年是初中三年级班主任时,就有一个学生是从大山马场中学转过来的,刚到时是调皮捣蛋,无所事事,不以学习为要,整天贪玩好耍,要么就与同学打架斗抠;真是伤透脑筋;经过调查才知道他是被马场中学开除了的学生,由此我就采取多与他本人谈心来取到心灵上的勾通,然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潜移默化„„最终还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现已工作)。所以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学生前行的动力,教师应学会赞美的艺术,和一颗奉献的精神。
反思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也曾尝过“赞美”的甜头。有一个学生转入了我所带的班级。他上课心散,不爱发言,对学习缺乏信心,对父母亲、老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于是,我就多方了解得知,原来他的父母关系不和,于是我找他谈心,推心置腹,表示明白他的处境,赢得他的信任,后来甚至跟他一起外出旅游。他终于愿意说话了,人也自信多了,跟同学相处和谐了。甚至还直接跟我说“老师,只有你才能关心和理解我,我一定要争气,决不辜负你的希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带给学生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应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专批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绝不会越挑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美”。
在学生的缺点,问题,甚至是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并不是要去违心地粉饰,美化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不要忘记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性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理解能拉近人际间的关系,能触动人的心灵,所以每个都总认为“理解我的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鲁讯先生曾经说过:“仕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说白了就是“理解”二字的真正体现,那么教师何妨不用理解的观念去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呢?用此观念与学生交朋友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是“捧杀”。教师要掌握理智的这把尺度,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只不过要掌握得适当罢了。
三、讲究诚信,用健康的心理去调节学生情绪,规范课堂行为
课堂上,教师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要经常教育学生不讲假话,做一个诚实、有用的人;用健康的心理去调节学生情绪,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教师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几大健康心理,首先有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高涨的工作热情,即:健康职业心理;其次表现出活动兴趣、能主动地、直接地从事各项活动,即:健康的生活心理;第三,保持情绪的乐观稳定、情感高尚、积极进取,对他人,对社会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的融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总之,教师懂得教育科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个别特点,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克服偏爱、偏见情绪,积极感染与调节学生情绪,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消除学生反感、抵触心情,形成学生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积极地认识周围的美好事物、自觉培养健康的情感与意识,力争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与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良好的愿望,积极的行动是健康、科学教育的必要,却不一定能转化为最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自己的认知水平及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加以工作任务的繁重,对学生的某些过高期望,而表现在教学上的争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效,有背于最初的愿望,甚至个别学生的不理解,但只要教师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教训,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诸如“师德尊严”观念,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等问题。我想,对学生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宽容,一定会更好地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点起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扬起学生前行的风帆。
四、教师应以校为家,以德育人
教师若能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一样,那么你就会做一个有心的人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成长,谁不想需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出类拔卒的人才;教师只要树立好良好的道德观,我想就不难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讲道德、讲文明;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学会分清“是”、“非”的观念。对学生大力弘扬祖国的民族精神和传送祖国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理想。
第五篇: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倪娟
最近,手捧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品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浅。书中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赢得一份别人的关爱并不难,只是我们必须首先敞开真诚的心扉去爱别人。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 “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以分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现在,许多教育新政部门和校长用分来衡量学生,也以分数来衡量教师,势必导致“一切向分看齐”,而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 “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代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教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校长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