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时间:2019-05-15 04:4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第一篇: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

摘要:自然人流动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下的一个术语,与国际劳务输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国际劳务输出具体有三种模式。其中,境内国际劳务输出不属于自然人流动,对外承包项下的外派劳务属于自然人流动,综合外派劳务是否属于自然人流动则尚不确定。鉴于此,我国要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应该促进WTO内的自然人流动的谈判,提高具体承诺的水平,将东道国外国雇员提供服务纳入GATS;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劳务贸易的双边和区域性合作。

关键词:GATS自然人流动国际劳务输出

入世后,WTO规则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人流动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与“国际劳务输出”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其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产生了影响。对这二者关系的理解,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劳务输出是游离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之外的一种经济活动;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国际劳务输出属于自然人流动的范畴,WTO中有关自然人流动的立法就是国际劳务贸易的国际立法。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与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并非简单的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对它们内涵与外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一、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

GATS是当前世界上惟一的多边国际服务贸易框架,致力于推进“服务自由化”和“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长和发展”。GATS中涉及自然人流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GATS第1条第2款(d)

GATS在其第1条中认可了四种服务贸易形式,其中第四种就是自然人流动,它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 该款是将自然人流动纳入GATS框架的首要条款。

2.《GATS协定下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流动附录》

该附录共4条,对自然人流动的适用范围、国内管理及自由化谈判做了规定。它们是GATS下有关自然人流动的专门条款。

3.适用于自然人流动的GATS的一些核心原则及条款

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多边化的一个总体框架性文件,《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核心内容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此外,GATS中的有关国内法规、承认、透明度的规定与自然人流动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属于GATS下有关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条款。

4.具体承诺

与GATT不同,GATS没有把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为成员方承担的一般性义务,而是由成员方按照不同形式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

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作的承诺。具体承诺产生了各成员方必须承担的具体义务,成为GATS的核心内容和谈判重点。其中,成员方对自然人流动在水平和部门层面上所做的具体承诺便构成了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核心内容。

以上四个方面构筑了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基本框架和实质内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人流动是是指一成员方自然人服务提供者在其它成员方境内提供短期服务的贸易方式。

根据GATS第1条第2款(d)的规定,服务提供者与其提供服务地应分属于两个不同的WTO成员方,而服务提供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因此,GATS中所规定的自然人流动至少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成员方的自然人作为自营服务者,在其它成员方境内以自己的名义提供服务; 第二种情况是受雇于一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自然人在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而受雇于东道国公司的外国人在当地提供服务则不属于自然人流动。

但是,《GATS下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流动附录》第1条规定,本附录适用于在一项服务的提供方面,对作为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的自然人和被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雇用的一成员方的自然人具有影响的措施。该条并没有将东道国公司的外国雇员提供服务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附录》第2条规定:本协定不适用于对寻求进入一成员方就业市场的自然人具有影响的措施,也不适用于有关公民资格、居住或永久性就业的措施。对该条我们是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的:非永久性的雇佣可以适用GATS。而且事实上,有不少WTO成员方的具体承诺都涉及了这种以短期雇佣为基础的服务贸易方式。譬如美国就在其具体承诺表中专门针对H-lb签证持有者进行了承诺,H-lb签证是专门针对临时受雇于美方,具有特殊才能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签发的签证类型。我国也对在我国领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高级雇员的居留问题做出了承诺。因此,受雇于东道国的外国人提供服务是否属于自然人流动,尚难确定。

一、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

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商务厅主管下的对外劳务合作,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管下的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指我国境内企业法人与国(境)外允许招收或雇用外籍劳务人员的公司、中介机构或私人雇主签订合同,并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有组织地招聘、选拔、派遣我国公民到国(境)外为外方雇主提供劳务服务并进行管理的经济活动。境外就业,是指中国公民与境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在境外提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行为。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撇开主管部门的不同,我国的国际劳务输出可以分为三类:

1.境内国际劳务输出

是指向国(境)外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在我国境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公司等机构派遣劳务人员并以外汇结算的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项目。

2.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

这也是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之一,是指派往国(境)外执行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对外经济援助项目、驻外机构工程建设项目,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所需劳务人员的活动。

3.综合外派劳务

是指以收取报酬的形式向国(境)外政府有关机构、团体、企业、私人雇主提供劳务服务的活动。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可以开展此类业务。

三、关系辨析

国际劳务输出和自然人流动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自然人流动是指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而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二者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使得众多学者将国际劳务输出纳入自然人流动的范畴。

鉴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有三种模式,而且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下文就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三种模式入手,分别阐释它们与自然人流动的联系与差异。

1.境内国际劳务输出

在这种国际劳务输出模式中,劳务人员在我国境内为外国驻华机构提供服务,不需要跨越边境。而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存在的方式提供服务”,定义中的“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表明自然人流动必定涉及自然人的跨境,因此,境内国际劳务输出不属于自然人流动。

2.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国家允许有关企业向其在境外承揽的承包工程项目派遣各类劳务人员。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以下简称有关企业)向其在境外签约实施的承包工程项目(含分包项目)派遣各类劳务人员的经济活动。所派各类劳务人员受雇有关企业,而非外方雇主。

第二篇: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壁垒分析

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壁垒分析

摘要:在GATS模式4下通过自然人流动进行的服务贫易受到各国极大关注,这种模式对我国能够利用劳动密集型服务扩大服务贾易并从中受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具体承诺的分析,结合服务贾易现状提出GATS下我国自然人流动的壁垒的形式、原因,并给出消除壁垒的建议,这对消除中国服务贫易中自然人流动壁垒、促进自然人在全球服务市场流动、推动中国服务贫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人流动;GATS;壁垒

前言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各种考虑,一国政府可能对外国生产的服务的销售设置各种限制与障碍,即设置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广泛使用非关税壁垒,这类壁垒通常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有关服务所包含的人员、资金、信息等可见因素联系在一起。与人员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人员流动壁垒,即限制外国人来本国提供服务或限制本国人去外国消费服务,其中,前者便是下面将详细探讨的自然人流动壁垒。

一、自然人流动壁垒的概念及其成因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生产的服务的销售所设置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即国际服务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只能算是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狭义的含义,其广义的含义应包括所有对国际服务贸易产生限制与障碍作用的立法或行政措施,即除了服务进口国所采取的措施外,还应包括服务出口国所采取的对本国服务出口产生限制与阻碍影响的措施。

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之一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则应是服务出口国与服务进口国所采取的对以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国际服务的贸易方式所设置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各成员国基于不同的考虑对自然人流动进行限制,因此,自然人流动壁垒的产生与存在有其深刻的背景与成因。

(一)维持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增加本国国民的就业机会,充分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维持一定的就业水平,对于维护一国经济与政局的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果一国开放国内劳动力市场,放任外国移民工人的大量涌人,必定会挤占国内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普遍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果放任外国自然人来本国提供服务,必定会使原本严峻的就业难题雪上加霜,加剧因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虽然不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普遍的就业难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必定会给工业化国家某些产业部门的就业工人造成巨大压力,减少当地国民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工人必定会联合起来劝说政府阻止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涌人。

(二)限制外国服务的输人,以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自然人流动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与商业存在、境外消费、跨境提供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若干服务项目。一国提高自然人流动自由化程度,可以增加其他国家以自然人流动或其它服务贸易方式向该国进行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外国服务不加

限制的进口可能会危及输人国的主权和安全,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对民族文化、社会道德和社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各国纷纷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采取行政措施以设立壁垒,而对自然人流动的限制成为阻挡外国服务输人的手段。

(三)防止可能由此引发的政治问题

外国自然人的大量流人必定会增加东道国管理上的难度,而且目前普遍存在着签证滥用现象,即获得短期签证者想方设法永久居留下去,私自将短期流动转变为移民的现象。各国对移民的限制通常是比较严格的,因为它不仅会给东道国带来经济问题,而且由于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文化上的差异和融合过程中的磨擦可能会引发政治问题。出于对签证滥用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政治问题的担心,某些国家在签证的签发上执行更严格的政策,这便无形对正常的自然人流动构筑了壁垒。

(四)服务出口国设置自然人流动壁垒限制本国服务人员的出口

从经济上考虑,主要是为了防止人才外流,特别是本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的外流。如果一国完全放任本国服务提供者的跨国流动,对其出国提供服务的行为不加限制,那么在以价格为导向的国际劳务市场上,依据客观的经济规律,自然人必然会从收人低的地区与部门向收人高的地区与部门流动。发展中国家为培养高级人才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其收人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本国高级人才为了获得高收人而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这对人才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为此,发展中国家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本国就业环境的方式留住人才,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一国可通过采取一些鼓励、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或直接采取限制措施阻止人才流出,即构筑自然人流出的壁垒。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一国可能出于政治、外交或军事战略的考虑限制本国服务人员的出口,通常是限制本国高技术人才向特定国家输出,以遏制该国经济发展,实现本国政治目的。此外,自然人流动壁垒与社会制度也有一定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制,个人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因此,大多不赋予自然人以国际服务贸易经营者资格,这客观上起到了阻碍自然人流动的作用。

二、我国自然人流动面对的贸易壁垒

各国所采取的自然人流动壁垒的类型多样,根据自然人流动的具体流程和各国的实践,主要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自然人流动予以限制,从而形成四类主要的自然人流动壁垒。

(一)第一道壁垒是母国有关跨国服务贸易经营者资格的限制性规定 譬如在中国依据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只能是法人或其它组织,个人只能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代办其对外贸易业务。然而,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及其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不同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差异性,决定了很难像货物贸易一样,在服务贸易中实行代理制,或虽实行代理制,但该代理不仅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反而还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及时进行或服务贸易所涉服务的质量。母国即使在原则上赋予自然人以国际贸易经营者资格,仍可能通过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审批或许可的方式限定以个人名义出口服务的自然人的类型、数量;而且审批或许可程序的繁琐亦会成为自然人流动的障碍。

(二)第二道壁垒设置在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方面

有关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限制不能通过关税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内法律、规章予以规定,如在本国的移民法、有关部门的单行法规中规定。通常,服务进口国对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人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需求测试,签证相关事项,预先就业及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

1.经济需求测试(ENT)

作为阻碍自然人自由流动的主要壁垒之一,确WTO140多个成员中有67个成员使用了ENT,来规范一种或多种服务提供模式的贸易流动,其中54个成员在自然人流动承诺中采用了ENT,它们大多规定在横向承诺中。并且一些成员在其横向承诺中确认可能受到ENT约束的自然人种类的做法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员对其未列人具体承诺表的自然人种类不适用ENT。ENT对某些特定种类的人员是不适用的,如商务访问者和公司内部被调动人员等,这一点是有利于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的。

2.和签证相关的事项

东道国利用签证的签发实行的有目的性的阻挡和其签证制度本身的弊端都可能成为自然人流动的壁垒,具体体现在规定签证的配额、签证签发延迟、签证签发不透明、专断和具有歧视性以及签证制度不完善。此外,尽管GATS《有关自然人流动的附件》清楚地声明GATS不适用于影响寻求进人一成员就业市场的自然人的措施,也不适用于有关公民资格、居留或永久性就业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各国的移民法律并没有对劳动力的永久流动和服务提供者的临时流动的管理

程序作出区分,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临时流动就必须满足本不必要的、与永久性移民有关的严格条件和程序,因其产生的一系列事项也会对自然人流动形成壁垒。

3.预先就业要求

预先就业要求是指自然人在流动前必须已经就业,它是一种重要的进人标准,也是目前承诺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限制措施(约有10多个成员在承诺表中提及此措施)。预先就业要求一般涉及公司内部人员流动。大多数成员规定服务提供者预先就业的时间通常为1年。成员频繁使用就业联系作为准人标准反映了现有承诺对被雇用人员的关注,而这种要求也极大限制了大量临时的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流动。

4.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

GATS第6条(国内法规)第4款规定,专业资格和许可要求不应构成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但在实践中,各成员在资格承认方面缺乏服务提供的国际标准;在国际性标准存在的情况下,国际性标准与各成员的国内标准有很大差异或一成员内部本身就没有统一标准。资格承认和许可要求仍然是自然人流动的一大壁垒。目前,发达国家间已经签订了有关许可、资格和技术标准的大量区域性和双边性的框架协议,以此促进集团内部的劳动力流动,但这些协议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因为它们的专业资格和许可证还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

(三)第三道壁垒与自然人进人东道国后所受的待遇有关

东道国常对外国人在本国境内的活动予以种种限制,如限制自然人在国内地域间的移动及在不同服务部门间的流动,对公司内技术转让规定限制性条件等。针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和其在服务提供方面的各种有别于本国国民的实质上的歧视待遇亦构成自然人流动的壁垒。

第四道壁垒表现在对本国服务业和服务提供者财政补贴上。财政补贴使获得补贴的国内服务企业在经营成本上处于竞争优势,使得外国服务以及外国服务提供者在这些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从而阻止其进人本国服务市场。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出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的原因都会对本国的运输、通讯、医疗卫生、技术推广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外国自然人进人本国市场提供服务。

根据GATS下自然人流动的附件对自然人流动的一些规定,这里的自然人流动是指暂时的人员移动,但是CATS没有对暂时移动的时间构成做出界定。而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自然人暂时流动这一模式作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其中包括对服务提供者的人数及在本国工作的期限和报酬、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资格、语言能力等设置限制。有的国家还要求提供的服务必须是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本国劳动市场不能提供的。从各国所作的具体承诺来看,WTO框架内服务贸

易的人员流动实际上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而中低级的劳动力被精心的排斥在因推行服务贸易自由化而本应增加的跨界流动可能性之外。这意味着拥有大量高级人才的发达国家可以从贸易自由化进程获得更多的利益,进一步扩大它们已经确立的比较优势地位,而中低级劳动力占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不能发挥它们的比较优势,并且使自然人流动成为附属于商业存在的一种服务方式。这与GATS规定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是两个独立的国际服务贸易形式的初衷不符。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软件、建筑工程、医护等劳务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的劳务输出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每年在海外工作者汇款收入已经进入世界前10位。中国与印度、菲律宾、牙买加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国情,这些国家在服务贸易中遇到的自然人流动壁垒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他们对壁垒的措施也基本适用于中国。此外,中国还应在借鉴这些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我调整,才能更主动地应对自然人流动壁垒,推动自然人流动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一)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以及双边、多边谈判和磋商

中国应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WTO谈判中促使各成员方特别是发达国家扩大准入的自然人类型,提高自然人入境程序的透明度,推动各成员方规范并公开经济需求测试、劳动力需求测试等限制条件的标准。同时,中国还要学习牙买加与发达国家签订农场劳工、医护劳工、学校教师等专项劳务输出计划的做法,研究有关国家的劳务需求,加强政府谈判力度,开拓海外市场。此外,中国还应积极与有关国家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和磋商,扩展与更多国家间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对等互惠和便利的签证制度,促进中国与更多的国家自然人流动的顺利展开。

(二)建立统一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

中国目前劳务输出管理实行效率较低的分块和多头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这可以借鉴菲律宾海外就业署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中国与菲律宾、印度等劳务输出大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国情,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中国的劳务输出法。

(三)完善对国外自然人来华工作的管理和签证制度

中国应对外国人可以进入的岗位制定审查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服务贸易谈判中对自然人流动问题上保持正确立场,而且对于制定国内政策,保持国内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签证制度并结合国情不断细化签证分类。并应考虑针对自然人流动规定专门的类似GATS签证的类别,规定

更为自由的入境和居留条件,简化签证程序和不确定范围。同时,中国应增加口岸签证机关,减少对申请口岸签证的对象和条件的限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统一资格认证标准

面对各国对低技术人员流动设置的种种壁垒,中国首先应学习菲律宾的经验,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中国应统一对服务提供者职业资格确认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行业监管机构,并学习牙买加和加勒比共同体的经验,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合作,逐步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外,应效仿菲律宾和日本签署专项协议的做法,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关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可的谈判,为中国劳务输出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徐桂民,鞠磊.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生产能力研究.20O7(l4):57-59.[2]金孝柏.教育服务贸易中的白然人流动[J].国际商务研究.2007(3):35-40.[3]杨云母.国际交易中短期白然人流动及其走势[J].国际贸易.2007(1):32-36.[4]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7-100.[5]王铁山,冯宗宪.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发展中国家的视角[J].国际贸易.2008(l):32-36.

第三篇: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措施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

策措施

2009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必须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针对这些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政策措施。除了财政、货币等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首先,国内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2008年10月,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为8%,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证实了就业增长放缓的事实。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1] 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1]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的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

2.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迄今为止,受影响的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待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就业时很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难找到工作,又失不起业,会因此而陷入长期贫困和就业缺乏保障的状况。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2009年的就业形势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眼下正值2009届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与往年相比,全球性经济危机使这些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2]2009年中国有毕业生610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或需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国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多达800万以上。[3]同时约有有3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4]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人。按照目前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约2600-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大约2000-2700万的城镇劳动力供给。[5]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09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1]

(三)中国政府采取的稳定就业的措施 1.就业岗位的措施

首先,在2009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其次,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2009年之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指导符合条件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1] 2.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首先,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200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其次,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确保2009年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首先,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1]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4.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首先,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其次,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b“满洲建国之碑“事件c.关于日台关系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行经.日本利用其企业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深入台湾各个主要领域,实行大规模合作和兼并,并逐步增强日本企业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日台之间经济,政治关系密切, 助长了日本右翼进一步制造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阴谋,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3、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a.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b.钓鱼岛问题c.中日贸易问题d.台湾问题

4、日关系发展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

第四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扩散和蔓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减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一年中,中国、尤其是辽宁省的对外经济贸易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危机面前辽宁的外向型经济态势如何,是大连海关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证据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证据

【摘 要】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本文以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为例,比较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得出两者高度一致的结论。笔者希望我国应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引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内会计趋同方面为实现我国的会计准则等效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研发费用; 趋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充分吸收了1993年以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的实力,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有利位置。2006年2月财政部一揽子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对此,国际社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我国会计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认为,中国2006年2月份发布的新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仅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和资产减值两个问题上存在差异。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由此得到了提高,并且中国在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一、趋同动因的简单分析

当今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政治上的多极化;二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实现资本、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会计,最有资格充当沟通多边关系的桥梁。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各国向单一的会计标准过渡,这个单一的会计标准就是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趋同可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趋同可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不同地域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包括财务信息),评估客户的实力、资信和风险状况,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趋同可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需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趋同推动了各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发展。

(三)趋同可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可比的会计和报告体系。不同子公司所在国如执行同一会计准则,可消除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产生诸多障碍,减少公司内部报表折算与合并的处理费用及经营成本,降低跨国公司信息转化成本,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

(四)趋同可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自2001年11月加入WTO以来,我国是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2004年欧盟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了我国的影响。

基于内外部经济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广泛趋同或基本一致,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二、世界主要国家研发费用处理的类型

研究与开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同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密切,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作为资产还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概括国际上流行的四种做法如下:

(一)全部费用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直接作为当期费用记入损益,根据发生的会计期间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损益,因此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作为一般的费用处理,不是作为无形资产看待。

(二)全部资本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间归集起来,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摊销,实际上这部分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没有进入当期损益,而是当作一种长期拥有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已经作为无形资产处理了。

(三)有条件地资本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对于研究费用要求在发生的会计期间即作为费用处理,在随后也不再将其作为资产;而对于开发所发生的费用只要满足其特定条件,具有成功的可能,就应该确认为资产。这种做法实际上将研究与开发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研究阶段的风险比较大,研究费用就不作为资产,而作为费用处理;开发阶段相对风险较小,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开发费用可以根据成功的可能性确认为资产。

(四)最终结果决定法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间归集于一个专门的账户中,然后根据研究与开发的最终结果来决定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开发取得成功,可以将全部费用资本化,并且在其收益期内进行摊销,否则就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世界主要国家研发费用的处理大体围绕上述四种做法而开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处理的指向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为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满足确认资产的条件,企业应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是:研究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性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计划或设计。

同时,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处理所持的原则是: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因为在项目的研究阶段,企业不能证明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所以,该支出总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在满足特定的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确认为费用。这些特定的条件是:一是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二是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三是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四是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即不只是交易无形资产的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即单纯的无形资产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五是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六是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可靠地计量。如果企业不能区分创造无形资产的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企业应将项目支出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

归纳起来,国际会计准则将研究费用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则在证实其可行性之后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开发费用执行有条件地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作为费用处理。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采用或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一种潮流,如: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地区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7年3月,韩国正式宣布了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也正在进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工作;美国在安然事件以后,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对话和趋同工作。

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的演变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

我国研发费用的处理也曾经经历过资本化、基本费用化、有条件地资本化等几种不同的模式,最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

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个规定,可以说是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模式。

2000年1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都没有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可以说是采用研发支出基本费用化的做法。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该准则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是: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对于研究与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支出的处理原则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显而易见,2006年的无形资产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一致,采用的都是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模式,区别的只是国际会计准则采用了列举法分别列举了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四种情形,而我国的无形资产准则(包括应用指南)没有列举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例子。

五、结束语

一叶而知秋。透过我国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一致,可窥见我国的会计标准达到与国际的实质趋同。实质趋同核心是除极少数情况外,相同的业务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方法、程序、政策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程序、政策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可比性、相关性和透明度,不再过分强调、渲染会计的国家特色和本国经济业务的特殊性。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地位。通过努力,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等的效力,即“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刘玉廷,2007)为此,逐步扩大我国会计准则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影响力是十分必要的。

除积极加强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会计合作外,我国应主动参与东盟现有唯一的会计协调组织——东南亚会计师联合会(东盟十国已有八国参加),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区域会计趋同的发展。中国是对东盟各国投资最多且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连年攀升。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2004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增长了20%,达到2.26亿美元。从2002至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增长率为38.9%,2004年贸易总额达1 059亿美元,2005年贸易额高达1 30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和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如此巨大的投资贸易额为该自由贸易区的各国会计趋同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场,要成为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博弈的具有相当实力的区域集团,必须积极构建会计准则趋同框架,采取措施加快区域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在此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引领本区域内会计趋同方面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等效作出应有的贡献。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该自由贸易区内进行商业往来的企业,采用我国的会计准则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视为等效,鼓励东盟各国优先使用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增强我国会计准则在东盟各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玉廷.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二、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演讲文集.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编.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编译.罕尼.梵.格鲁宁,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李萌华.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分析.商业会计,2006,(12)上半月刊:21-22.邓小洋,王勇情.R&D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55-57.鲍亮,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会计之友,2007,(01):29.陈艳,孙丽霞,主译.会计理论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陈毓圭.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5,(10):6-8.企业会计准则1992.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制度2001.《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应用指南.2006.http://gjs.gxi.gov.cn/zcfg/guokuai/036.htm.

下载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word格式文档
下载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与我国国际劳务输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