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0510-TFA1B-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_责任
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员工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担负的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身为车身车间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在22岁即获得了技师资格证书并不能够完完全全的表明自己的技能已经达到了这个层次。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当机遇降临在你身边,只有你主动去把握住这个机会,将自身精力完全投身于其中,时刻告诫自己该有一颗负责任的心,认真完成师傅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加倍苦练。最终在市级竞赛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便是对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最有力的肯定吧。工作五年来,我始终认真履行一名维修工该有的职责,人们常常说“一个人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四门两盖自动工位的工艺主要是将门盖的内外板经过机器人自动涂胶,合拢滚边,并通过中频加热所组成。鉴于门盖尺寸以及表面高要求这一特点,在保证设备正常运作的同时,还经常需要配合工艺股调整机器人涂胶轨迹和机器人滚边姿态的优化。由于产量高,一旦优化时间过长便会造成门盖的供应跟不上流水线,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提高优化效率我经常在设备正常运作的同时仔细观察每台机器人的工作任务,并将每台机器人会在哪里需要涂胶,每台机器人需要滚压哪条门框都牢记于心,从而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大大减少了优化轨迹的时间保证了设备的开动率。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责任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立足之本。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就是给同事以帮助;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你的职责。
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和挖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转化为积极主动,便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享受取得成绩的快乐。
2013-5-8
第二篇:做与不做是态度问题
做与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好做坏是能力问题针对员工问题往往要处理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态度,一个是能力。一个人的态度问题轻易转变不了,这是他多年下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念的积累,能做而不想做了,再费心思也难见成效!但最容易转变的也是态度,不就是换一种想法、观点、理念、信念去做事吗?只要你肯。
能力问题倒是不会那么快见效的,虽然可以在工作中培训提升,经验不足有老员工传帮带,只要一个人不笨,态度积极、工作务实、勤学善思,他总会把能力提升上来,令大家刮目相看。但只怕等该员工能力一上来后,态度问题又开始出来了。
如此说来,当你在一家公司任职时,你的上司和别人提起你时,说你心态有问题,心态不端正。你就应该注意了,你还要不要做下去。
有的公司说态度不好就加薪升职、就上激励课程洗脑、就做心理辅导、做人事访谈比如生涯规划之类的,请专家如成功学权威类做培训、做拓展训练(这方面着实让不少人被忽悠了一笔钱)。但我觉得这方面除去管理者的劣性与不足外,更多的是人各有志,也是人永远无法满足的天性作怪,所以对眼前的拥有不珍惜,故而在心态上、行动上表现出各种怠、牢骚、拖延、无作为。不换脑袋换人,往往是指态度方面的事,这时候,对态度有问题的员工先和其沟通其工作态度的问题,如果其确实无法调整好,只有让态度有问题的人做出明确的职业选择--去或留--是做为上司最应采取的措施。
与此同时,能力问题,说到底也可以说是态度问题,态度良好的人,能力是最终没能问题的,因为好的态度会促使其能力得到快的提升。
说了半天,只是在说明那句大家都听过的话:态度决定一切。做为领导,处理员工问题首先是考虑做好员工态度激励,激发员工的焕发斗志、让员工带着正面积极的态度去对面对工作。
第三篇: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案例)
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这篇短文从小处反映出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差别。
布鲁诺和阿诺德这两个人有何共同之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待遇相同,都很勤快,对老板交代的任务认真对待。不同之处在于青云直上的阿诺德还有哪些特点呢?对于同一个问题懂得纵(土豆的具体情况)横(市场上其他物品如西红柿)思考,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有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形势的决断能力。思维方式、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不同。
联想到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差别在于:优秀员工会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而普通员工则是被动接受问题,主管让做什么按照要求做什么,按部就班,拨一拨转一转,不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所谓不是努力勤奋就会有结果的,方法策略很重要。做销售,做生意都讲到悟性很重要,要多根“弦”,运用头脑和智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知道自己职责和目标所在,想方设法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两个年轻人之间后来的差别待遇告诉我们:任何人之间的差别,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诸多的外界因素,而是取决于个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在于内在因素。
第四篇: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本人男,1965年生人,高级小学语文教师,是一名乡村教师。自1985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这么多年的调研与学习之间,也发现了现阶段以及之后我国乡村教学方面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在这里我着重总结了以下几点,来剖析乡村教育问题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没有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乡村教学所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乡村教育很不上城市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好的老师不愿意去下乡教学,乡村里的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跑到城市里去上学,这也不现实,而且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乡村教学的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或者拿到更高职称的教师大多都想着往城市里跑,这样一来二去,就更造成了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乡村老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就比如说我自己,随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唔自身也感觉到自身的严重不足,一旦学校发布了一些有关于网络教学和用手机或者电脑操作的作业的时候,我就会头痛,因为自己不懂,以前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所以一有这方面的作业,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咨询那些比较年轻一些的老师,他们几乎都会这些东西。而经过我的调查,我们学校,包括大部分的乡村学校,40岁以上的老师占了大多数,而且他们也大多存在这些问题。我说这个事情,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表达,乡村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磨合度,不是那么的强,这就导致,这些老师在给孩子们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者就是,老一辈的教师普遍都是师范或者中专,大专毕业,而城市里的年轻老师,最低也是本科毕业,甚至硕士,博士都比比皆是,学历上的差距,也是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问题所在。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待遇的不同,乡村教师的待遇普遍比城市教师的待遇要低,这也是我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一些名望比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想着去城市教学的原因所在。
第二点:家庭不重视教育,家长的态度不一样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都不对,不端正的话,怎么可能搞好教学,而这一点,在乡村家庭教育问题方面,尤为让人头痛。这也跟家长的社会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乡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在家务农或者在外打工,没有多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不重视,就会导致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从小的心态就不端正,更别说能够搞好学习了。而城市的家长就完全不同,城市的家长很配合教育,能够积极的响应学校的号召,以及学校教给家长的任务。而城市里的家长,一是没时间,而是觉得无所谓,觉得赚钱最重要,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是学校的问题,跟家长的关系不大。就好比,我们班里每次要开家长会,能够来参加的不足百分之七十,而这种情况,在城市的学校班级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古代人所说的寒门出状元,在现阶段,国家都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下,古代人所说的话,在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在我看来,当今社会,寒门出的大多以后还是寒门,因为他的资源匮乏,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教育一旦跟不上,上不了好的学校,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就会导致那些孩子,再走父母以前走过的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实则是当今教育之痛,之严峻啊!
第三点:教学设备存在差距
第三点所说的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了,硬件设施跟不上去,更别说学习了,连教学都会很困难。比较说咱们学校,是这两年才普及的电脑,以前教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只有老师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只能围着看,没办法自己手把手操作,所以没有实践的学习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的。而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乡村的老师,大多都是用黑板,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每次擦完黑板所落的粉尘多多少少都会被老师和学生吸入体内,这个严重影响老师与学生的健康,据我了解,大部分的老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结石问题,我想这与老师常年使用黑板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城市的学校,大多配备了电教教学设备,这与不仅能大大节省效率,使教育多元化,人性化,关键是还健康。
城市就不一样。城市学校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齐全,课堂上能使用电教设备。还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体育馆、运动器材、电教室、美术室、图书馆、科技馆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校望尘莫及的。
综上说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是诋毁农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一时半会无法改变的。要想孩子享受到城市教育水平,必须发展经济,重视农村教育,任重道远。如果有想跟我讨论这方面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关注我的百度文库跟我交流,或者加我V:wanhalf 与我交流,谢谢!
作者:付军
第五篇:21与4之间的亲情差距抒情散文
午饭过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父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父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父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爸,我刚才跟您说了,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自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父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父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父亲说道:“一只麻雀,爸爸,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父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父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父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里?”父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心里想着我的乖儿子真是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父亲……
原来,父亲不是老糊涂了,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父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提问。日记本中那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爸爸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自看报,对于身边的父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父亲问了四遍就极不耐烦,火冒三丈。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如果父母老了:
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
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
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如此为你喂过饭;
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不管你在干嘛,都为自己的爸妈看一下,愿自己的爸妈健康长寿!
有他们的地方才是家,爸妈,一定要健康!
看到的人请告诉爸妈: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