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坊镇四项措施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唐坊镇四项措施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为提高广大农村育龄妇女的创业、就业本领,唐坊镇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技能下乡活动,帮助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增强农村妇女致富本领。唐坊镇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群众培训教育,帮助农村妇女掌握科技知识和脱贫致富本领,提高致富技能。同时还利用村远程教育设施、镇集日、村干部会议、召开现场会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使全镇5000 多名群众接受知识教育。
二是抓好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妇女有序转移。镇计生办、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联合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依托村级计生管理员建立村级劳务输出联络员,还相继设立了用工信息联络点,上下联动、内外协作。
三是依托政策扶持,提高妇女的致富能力。唐坊镇积极争取各级公益金,发放给有致富愿望和有致富能力的妇女。并引导妇女从本地资源优势及妇女自身特长、家庭条件出发,帮助妇女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
四是紧抓示范带动,树立农村妇女致富典型。为了做给妇女看、带着妇女干,着重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育龄妇女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农村育龄妇女共同致富。
第二篇:农村致富论文: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思考(xiexiebang推荐)
农村致富论文: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乡广大农村妇女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肩并肩,手拉手,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积极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但是,受传统观念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农村妇女仍在“生孩子做饭,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小圈子中徘徊,存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想富盼富不会致富,发展创新、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不足,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个人收入水平较低。为充分发挥全乡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广大妇女都能参与到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来,我们对全乡妇女致富增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状况
**乡地处马陵山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5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乡镇。全乡共有65531万人,其中妇女劳动力14587人,2005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其中妇女所占收入比例为42%。妇女从业结构主要有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业、外出务工等。目前,全乡从事农业的妇女14000人,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妇女5000人;从事养殖业的妇女300人;加工业的 5000人、在当地企业就业的妇女职工1000人;外出打工人员2700人。妇女年收入在 2500— 4000元的 6000人,年收入 5000 元左右的5000人,年收入万元以上的3000人,有125 人因各种疾病不能从事生产劳动,其余人员主要是孩子小,家务负担重和生活富裕不需要妇女挣钱的人员,也有一部分人员缺少致富门路和资金。
二、有利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致富增收方面表现为“三个增强”。
(一)致富意识增强。
近年来,通过积极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摆脱“女主内,男主外”、“相夫教子”、“无才是德”等传统的束缚,认识到妇女参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许多农村妇女带头搞起了种养加项目,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并成为山乡经济建设中的“致富带头人”。
(二)致富能力增强。
“绿色证书”培训、“农民夜校、“妇女致富经验交流会”及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全乡60%以上的妇女接受了农业新技术培训,7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同时,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也在农村妇女致富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信息传播。基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妇女,随时将市场供求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给妇女,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二是试验示范。各基地不断引进新品种,研究试用新技术,使基地无论从品种还是技术上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带动作用。三是培训推广。我们以基地为课堂,通过现场观摩、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给妇女群众。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基地接受了培训,学到了技术,在基地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增强了农村妇女闯市场的信心和能力。
(三)就业群体实力增强。
农村妇女致富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宽。目前,我们乡已形成了果蔬业、家庭养殖业、服装加工、工艺品加工业等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其中仅中国结工艺品一项,就拉动了院北、西苍等5个村3000名妇女就业。另外,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我们号召全乡农村妇女“跳出**发展**”,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妇女外出致富就业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最有效、最快捷的渠道。据调查,眼下我们乡在各行各业中参与致富的妇女人数达16000多人,妇女正发展成为全乡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守旧,缺乏竞争意识。
**乡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为什么有的[:http://www.xiexiebang.com]村、有的户经济发展较快,妇女生活水平较高,有的村有的户面貌依旧,经济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妇女的思想观念观念问题,部分农村妇女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求安逸,怕吃苦,求享受,怕麻烦和传统的习惯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的老一套,由于这些妇女的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因此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敢冒尖的勇气,无论干什么都怕这怕那,搞企业怕赔本,搞买卖怕“砸锅”,种庄稼嫌粪臭,给人做活钱不多,只好围着锅台转,抱着孩子串,守着电视看,无论干什么都坐享其成,束手束脚,虽然路在脚下,却不敢大胆向前迈进,致使家庭经济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二)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妇女在致富增收中的主导作用。
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女人只要带好孩子做好家务就行了,在致富增收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受“大气候”的影响,当前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90%以上为男性,造成许多农村妇女成为家庭“留守人员”,一般家庭由于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使得妇女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致富发家上项目上来,而许多村又没有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项目,于是形成了妇女想富盼富,苦于没有合适的致富门路。
(三)缺少主导产业和能人带动。
实践证明,一项好的产业可以有效带动一批农村妇女走上致富增收之路。而当前在农村这种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很多,许多地方一个村难找到一个效益可观,辐射面广的社会效益型项目。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闭门摸索,各自为战,形不成群体优势。比如我们乡的院北村,原来由于没有一个象样的主导项目,在妇女致富方面一直是个薄弱村,自从村里引进了中国结工艺品加工项目后,这种局面立即得到了改观,现在村里70%以上的妇女坐家当上了“上班族”。另外,缺乏领头雁的带领也是制约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瓶颈”之一,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一个女能人可以一大批妇女走上致富发家的道路,比如我们乡孙塘 村的金梅,她通过从外地打工学来的纸绳编织技术,回村个人白手起家创办了金梅工艺制品厂,一个人带动了周围130多名农村妇女进厂就业。元堂村的陈兰香带头在村里搞起了大棚育桃项目,带动了本村48名农村妇女搞起了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花项目,从这层意义上说,能人带动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加强与农业和科技部门的联系,以乡镇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的非农产业务工者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量化指标、强化措施、分类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
(二)选好配强妇代会主任,深化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双带致富工程。
妇代会是妇联的最基层组织,妇代会主任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要选拔那些年纪轻、文化高、有市场经济头脑的经济型、敢闯敢干的开拓型、大公无私的奉献型妇女担任村妇代会主任,把妇代会主任带头致富、带领农村妇女致富的双带致富工程作为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的重要抓手,帮助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增收致富。
(三)树立榜样,抓好典型。
在全乡范围内,树立几个方面的典型,如种植、养殖、加工等,让她们传授经验,以点带面,带领全乡妇女共同致富。
(四)大力培育示范基地、龙头项目和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四个关键环节,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民营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农民增收最现实的途径。要鼓励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落实好用地、资金、税收、进出口、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六)继续开展巾帼扶贫行动。
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科技结对、扶贫结对等活动,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到人,实行一帮一或二帮一,帮助和带动更多的妇女成为致富能手。要在帮助贫困妇女争取小额贷款方面多做工作,为她们提供资金、项目和技术上的支持。
(七)发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
要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畅通输出渠道,做好权益维护,为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大跨度、大规模、有组织的转移创造条件。
通过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转移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妇女致富无门路现象的发生,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三篇:呼中镇职工增收致富信息
呼中镇真抓实干引领职工创业增收致富
(王慧报道)呼中镇把“职工创业增收致富”作为“兴镇富民,构筑和谐呼中”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讲解员。呼中镇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工作中,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树立了用活、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规定和办法,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上大显身手,在扶持上大胆支持。通过家访和职工促膝谈心等形式,破除了职工在创业增收致富中怕经验不足和怕优惠政策不予兑现的思想。树立了风险与机遇同在,敢试敢为的观念和对党的富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认识以及于其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使大家清楚地看到了职工创业增收致富是职工个人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呈现出广大职工及家属踊跃投入到创业增收致富中来的可喜局面。
二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服务员。呼中镇领导经常深入到职工家中,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健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档案,并采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措施。在产前服务上;呼中镇在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实现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快速发展。为此,这个镇确立了长短期规划,班子成员和中层党员干部都有指标任务的责任制,三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信息员。职工增收致富离不
开科技扶持,离不开信息网络的帮助。一年来,呼中镇工会组织,为职工举办各类经济讲座10多场次,受益人数达200多人次,有38人在受教育后从事了自营经济。呼中镇还出资聘请专家到养猪、木耳户家中现场指导10余次,并为他们提供了书籍和资料,使职工创业增收致富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篇:乌苏市古尔图镇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乌苏市古尔图镇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马疆报道:今年以来,乌苏市古尔图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超前谋划,着力抓好为民富民工程的各项工作,切实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添砖加瓦。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该镇自年初开始,便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该镇已加固防洪坝2.6公里,新修防渗渠41.2公里,渠道清淤127公里,维修渠道3公里, 修桥、涵、闸门等水工建筑物43座。这些基础设施的新建和维修,有效提高了该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加快推动畜牧业良种化、规划化、标准化生产。该镇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扶农户改良品种,新建养殖小区。截止目前,已帮扶农户22户,改良大小畜500只以上,帮扶新建养殖合作社6000平方。通过推动这些农户的发展,有力地带动该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加强旅游产业链引导,拓展农民增收致富空间。通过推动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围绕市场努力向产业化方向迈进,有效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条。目前,该镇旅游产业已带动特色种植、养殖户28家、农家乐20家,促进就业人数430余人,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希望。
第五篇:吉州农业产业化提速增效助农民增收致富
吉州农业产业化提速增效助农民增收致富
吉州讯(刘朝军、徐洋平)近年来,吉州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工作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特色基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创农业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渐成规模,全区农业发展提速增效。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该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强龙、增值、固本、富农”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了江西牛牛乳业、思倍得农牧、绿巨人园林、富仁禽业、远大农牧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户能力强的企业。江西思倍得农牧公司积极加快企业规模扩张,组建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亿元,为迈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打下坚实基础。江西牛牛乳业公司以引进西杂母牛综合开发项目为带动,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全省一流的高品质乳品,提升企业品牌形象;1至10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834.7万元,带动农户7918户,户均增收1453元。目前,该区现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7345.6万元,销售收入54905.7万元,带动农户33072户。同时,注重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外接市场、内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参与社员3000余人,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吉州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该区整合农口项目和资金,引入社会资本,聚力建设集科技培训、花卉苗木、高产粮田、蔬菜果业、观光休闲、水产养殖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左右,总投资5000万元,被列入2012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1700万元,“六大功能”区已出具规模,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城郊型特色产业经济方兴未艾。该区依托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省、市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城郊型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即万亩柑橘、井冈蜜柚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采取引进外商和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的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和“一镇多品”。该区还积极鼓励和引导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创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协会等中
介组织,先后成立了吉安市凤凰生猪专业合作社、吉州瓦桥农机专业合作社、吉州惠隆渔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设桥梁。同时,全区还成立了蔬菜、肉奶牛、水产、韭菜花等协会多个,帮助农民搞活农产品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建立各种特色基地50余个,基地面积达10万余亩,有11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助推农民驶入致富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