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时间:2019-05-15 04: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第一篇: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文章标题: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自由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词语,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管是贫穷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价值,它的基本含义是取消了外部和内部对自由的限制和强制后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作为有理性的人具有的一种通过思索、思考、表达而获得的思想自

由,作为公民的个体必须享有政治权利、谋求政治利益、表达政治主张的政治自由,可以自由地追求经济物质利益的经济自由,可以依照个人的秉性、爱好、潜能与兴趣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人发展自由。

自由作为法的最本质价值,在受到普遍追求与保障的同时,必须受到法的限制,但法限制自由的目的并不在于限制自由本身,而在于实现自由和保障自由,在于扩大自由并为自由的享有提供条件和手段。作为主管道路交通秩序与人民出行安全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人民交通警察,为了使用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去实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执法目的,实现社会秩序之道路秩序的维持,就必然需对相关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自由权利做出某些限制,就必然产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公权力与交通参与者之私权利的冲突,当然根据法律精神,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限制并不在于单纯限制私权利本身,而在于实现私权利和保障私权利,实现在法律秩序中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有效享有和扩大。但依行政法理论,行政权力具有公定力和优先性特征,在没有被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认定为违法或无效前,其拥有推定合法有效的垄断性,行政相对人必须首先遵守执行,这些特征就决定了我们的执法体制和执法人员个人素质必然会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与限制产生弹性的影响。在我们的执政党明确提出“执法为民”、“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地限制自由以达到保障自由、扩大自由的目的就成为行政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就涉及到一个急需明确的问题: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自由的限制是正当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以下三个原则:

一、无伤害无干预原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那么社会就没有权利对他进行干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那么社会有权利对他进行干预。比如对车身不洁行为我们就没有依据和必要进行干预、处罚。

二、对自由的限制应以必要为原则。

其一、对自由的各种限制相对于作为目的的自由来说应该是必要的。如果对自由的限制是可有可无的,就没有必要去限制自由。在这种不必要情况下对自由的任何限制都只能是对自由的轻视和否定,是对自由的专制和专横,其

二、对自由的限制程度相对于作为目的的自由来说,应当是必要的,如果法对自由的限制程度超出了必要的程度,也必然是对自由的禁锢,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由的限制就会畸变为对自由的扼杀和叛离。

其三、法对自由的限制后果相对于不限制来说应该是更有效益而必要的。行政执法的高效益也是我们追求的价值之一,而且在现代法治政府中更显突出,应该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自由限制获取最大的自由效益。

三、要以法律为准绳。自由的限制必须有法的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的限制就是违法的、无效的。以上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认识权力运用之目的合法性与权力运用之手段适当性理论,不能为了追求合法的某一行政目的而任意地采取一些过激的超出必要性的执法手段,甚至使用暴力、威胁等伤害力较大的手段,将人民群众推到政府的对立面,损害人民的利益,伤害人民的感情,破坏政府的形象,这集中体现在公务化暴力现象中,由于作为权力支配对象的人民群众并不与我们的政府直接“打交道”,国家的管理活动一般都是通过行政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展开,因此对执法人员行为的判断将决定他们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判断。公务化暴力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恶化已减弱的政府执法形象,而且往往触及我们的执政根基。一般认为其原因是:

一、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二、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集团利益保护主义;但其深层次的根源却是我们的个别政府、政府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的浅入浅出,没有正确树立“执法为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执政模式的转变,是我们的执法人员权力单向支配意识的体现,将行政相对人视为自己的被管理者、被支配者,由此就极易导致权力欲望的膨胀,从而引发权力的滥用、暴力执法。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首先从制度上把任意执法行为非法化,引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处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使我们的执法人员来一次彻底的理念大革命,进一步落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不仅是熟悉应知应会的法律规定,而且要狠抓对法治理论的学习理解,树立正义首位、价值衡量、手段适当性等法理原则,使我们的执法人员

文章标题: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自由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词语,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管是贫穷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价值,它的基本含义是取消了外部和内部对自由的限制和强制后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作为有理性的人具有的一种通过思索、思考、表达而获得的思想自由,作为公民的个体必须享有政治权利、谋求政治利益、表达政治主张的政治自由,可以自由地追求经济物质利益的经济自由,可以依照个人的秉性、爱好、潜能与兴趣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人发展自由。

自由作为法的最本质价值,在受到普遍追求与保障的同时,必须受到法的限制,但法限制自由的目的并不在于限制自由本身,而在于实现自由和保障自由,在于扩大自由并为自由的享有提供条件和手段。作为主管道路交通秩序与人民出行安全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人民交通警察,为了使用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去实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执法目的,实现社会秩序之道路秩序的维持,就必然需对相关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自由权利做出某些限制,就必然产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公权力与交通参与者之私权利的冲突,当然根据法律精神,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限制并不在于单纯限制私权利本身,而在于实现私权利和保障私权利,实现在法律秩序中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有效享有和扩大。但依行政法理论,行政权力具有公定力和优先性特征,在没有被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认定为违法或无效前,其拥有推定合法有效的垄断性,行政相对人必须首先遵守执行,这些特征就决定了我们的执法体制和执法人员个人素质必然会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与限制产生弹性的影响。在我们的执政党明确提出“执法为民”、“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地限制自由以达到保障自由、扩大自由的目的就成为行政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就涉及到一个急需明确的问题: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自由的限制是正当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以下三个原则:

一、无伤害无干预原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那么社会就没有权利对他进行干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那么社会有权利对他进行干预。比如对车身不洁行为我们就没有依据和必要进行干预、处罚。

二、对自由的限制应以必要为原则。

其一、对自由的各种限制相对于作为目的的自由来说应该是必要的。如果对自由的限制是可有可无的,就没有必要去限制自由。在这种不必要情况下对自由的任何限制都只能是对自由的轻视和否定,是对自由的专制和专横,其

二、对自由的限制程度相对于作为目的的自由来说,应当是必要的,如果法对自由的限制程度超出了必要的程度,也必然是对自由的禁锢,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由的限制就会畸变为对自由的扼杀和叛离。

其三、法对自由的限制后果相对于不限制来说应该是更有效益而必要的。行政执法的高效益也是我们追求的价值之一,而且在现代法治政府中更显突出,应该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自由限制获取最大的自由效益。

三、要以法律为准绳。自由的限制必须有法的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的限制就是违法的、无效的。以上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认识权力运用之目的合法性与权力运用之手段适当性理论,不能为了追求合法的某一行政目的而任意地采取一些过激的超出必要性的执法手段,甚至使用暴力、威胁等伤害力较大的手段,将人民群众推到政府的对立面,损害人民的利益,伤害人民的感情,破坏政府的形象,这集中体现在公务化暴力现象中,由于作为权力支配对象的人民群众并不与我们的政府直接“打交道”,国家的管理活动一般都是通过行政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展开,因此对执法人员行为的判断将决定他们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判断。公务化暴力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恶化已减弱的政府执法形象,而且往往触及我们的执政根基。一般认为其原因是:

一、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二、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集团利益保护主义;但其深层次的根源却是我们的个别政府、政府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的浅入浅出,没有正确树立“执法为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执政模式的转变,是我们的执法人员权力单向支配意识的体现,将行政相对人视为自己的被管理者、被支配者,由此就极易导致权力欲望的膨胀,从而引发权力的滥用、暴力执法。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首先从制度上把任意执法行为非法化,引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处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使我们的执法人员来一次彻底的理念大革命,进一步落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不仅是熟悉应知应会的法律规定,而且要狠抓对法治理论的学习理解,树立正义首位、价值衡量、手段适当性等法理原则,使我们的执法人员[page_break]在执法中正确地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以“执法为民”、“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思想上堵住暴力执法、任意执法的根源,真正实现执政理念的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第二篇:“限制”与“自由”

“限制”与“自由”.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如何看待学校教育的“限制”与“自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志华 日期:2009年08月27日 访问次数:83

苏志华(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就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方面是依据个人愿望、能力、天赋等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依据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塑造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大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完全根据自己的禀赋来自由发展。

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自由,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限制,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发展的两难问题。当前流行的看法是:学校教育的限制总是坏的,要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生命自由生长。好像只有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才是真正的教育自由,而对“限制”二字则是避之不及,认为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一、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一前提下,人们认为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够表现出来,从而沿着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于是,人们认为现代教育应当充满温情和人性化,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场所。即是说,如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入外在的限制力量,那么就可能压抑学生身心各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反之,只有避免对学生的限制,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这种判断有一个先在的假定,即坚信学生所有的潜在发展倾向都有价值,所有潜能的实现都会产生好的结果,认定压抑某种潜能的行为必然是坏的。这无疑造成对学生的一切潜能不加区分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学生的潜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趋向,有的潜能趋向于善,有的趋向于恶,有的潜能既不趋向于善,也不趋向于恶。如果教师一味倡导破除对学生的限制,盲目追求让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得以自然生长与实现,就会对自己的责任产生错误的认识,会认定自己的任务仅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实现它们,同时推卸自己对学生的潜能进行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引导的责任,从而使一些恶的潜能得以生长与实现。

正是由于学生潜能有善恶的价值性区分,决定了教师必须肩负起对这些潜能进行限制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并决定对哪些潜能加以培养、对哪些潜能加以忽视以及对哪些潜能加以抑制与排斥。如教师采取有效而合法的措施促使甚至强迫不情愿的孩子上学或努力学习,以反对他们贪玩的本性、逃避辛苦的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的限制不仅不应被否定,而且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是学生成长的护堤,能够防止学生恶的潜能肆意生长与发展,进而保护学生不致陷入本能的放纵沼泽和堕入原始的欲望深渊。由此,在教育中进行限制,不仅成为教师的一种权力,更成为教师的一种神圣义务与责任。

二、限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提倡教育自由,也折射出人们对限制的态度。“教育自由意味着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强迫儿童。”即是说,教育要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人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和压制,为他们创造多

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活动,在教育生活中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而受教育者要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这些观点隐含着“限制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的认定。其实主张解除限制、倡导赋予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个潜在的客观事实却被忽略了,即学生并非天生就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让那些自主能力尚不完善的学生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既可以将蕴含真善美特质的文化精华作为学习内容,也可以将体现假丑恶特质的文化糟粕作为学习内容。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目的,意味着他们想为了什么而学就为了什么而学,学习其实没有了目的,因为当什么都可以成为目的之后,目的本身就沦为虚无。也就导致卡西尔(Cassirer,E.)所预见的文化悲剧的上演。文化的进步不断给人以新的馈赠,但学生却越来越无从享有这些馈赠,学生不仅不能通过享有文化的馈赠使自我得到完善与升华,反而使自我陷入尴尬与无助的境地。

正是学生自主能力的不完善,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进行限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人类文化的精华,并以有效的方式快速地掌握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内容,供学生具体选择,进而让学生在选择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选择较有价值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确立适宜的学习目的等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要以学生所能选择的东西经教师检验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限制其实是学生成长的捷径,它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文化精华,并发展起文化选择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三、自由是无限度的?

教育自由的出发点是反思现代学校教育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教师教育方法的限制,批评学校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处于对立状态,学校提供的是僵化的教育。但问题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必须受到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既是对自由的束缚,也是对自由的保护。没有限制的自由,会导致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自由的侵犯或伤害,造成后一部分人失去自由;但是,不合理的限制又会扼杀自由。我们不是不要限制,而是要一个合理的限制。正因为有限制,自由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就走向了自由的反面。“自由永远必须明确自己与他人自由的界限。没有这样的约束,自由权就成了放纵权;没有对自由的恰当约束,社会将堕入无政府状态。”所以,限度是自由的必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政治自由和权利的限度原则,同样适合于教育自由。因此,自由和限制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张力和平衡。一般说来,自由行动应该且只可以接受合理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约束和限制的合理度取决于不对别人造成妨碍或伤害。“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为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罗尔斯认为,对某些局部自由的限制只有在保证更大的自由时,才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为了更大的自由本身可以限制局部的自由。罗素在谈到教育自由时,举例说教育的自由不是无限的,他说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固有的天性,可是不能允许儿童出现“吞发卡”“吃毒药”“暴食”“不勤洗衣服”“拼命抽烟”等一类的事情。可见,教育自由是以限制为基础的,它不是无限度的。

学校教育的限制与自由是一对矛盾,是学生发展的两难选择。而教育要在限制与自由之间做好文章,的确不易。努力规避限制与自由的消极意义,彰显它们的积极价值,也就是要走向理性的限制与自由,将学校教育的外在限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限制,从而使限制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2]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冯建军.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8(6).[7]莫蒂默·艾德斯,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8]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O(∩_∩)O~本人严重质疑该论文观点的陈述过程,这个人完全把教育的自由,和受教育者本身的完全自由两个搞混了,这是不同的概念!教育自由是指要在教育中体现受教育者学的自由和老师教的自由。这些本不是学和教的内容!人的完全自由在现在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是在未来的未来也尚且不知,但是教育的自由是可以的,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自由,只是高等教育的自由与基础教育的自由体现不同。。。

第三篇:浅谈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推荐)

浅谈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

张文渊

07级司法行政一班 学号:***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本文着重从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适用法律依据、处遇严厉程度、矫治对象个体权利和救济机制几个方面分析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遵循人权保护价值理念,在法定程序下实现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劳教人员权利

限制

保障

法治、人权是现代国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正式纳入新宪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主义为基础的法制理念和准则,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是劳动教养制度的重要标志及立法依据。对劳教人员而言,则他们作为劳动教养制度中劳动教养法律关系主体的实存状态和行为表现。但是,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讨论这一范畴,不仅是劳动教养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劳动教养立法完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对此谈几点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劳教人员权利的范围及其法理依据。

劳教人员的权利,是指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依法所享有或应享有的资格和能力。劳教人员的权利法理依据既包括宪法和法律对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规范标准,也包括劳动教养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中对劳教人员权益保障的内容,同时,还要与国际法准则底线标准相一致,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履行。

劳动教养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劳教人员的权利做了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涵概三个层面一是自然形态的权利。作为一个自然人所与生俱来的权利,主要是指生命权和健康权;二是法律形态的权利。劳教人员在劳动教养期间享有除了被限制的权利(主要指人身自由)之外的广泛的公民权利,主要有: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监督权、请求权等;三是实现形态的权利,即能够实际享有的权利,由于受劳动教养法律关系的影响,劳教人员有些权利能够实现,如个人财产权、受教育权、通信会见权等,有些权利虽未被剥夺,却只能在资格上享有,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主要包括被选举权、婚姻家庭权等。

二、劳动教养执行管理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革,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确立和对人权保障的日益重视,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法定权利的保障与现代法治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1、现实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完善或事过境迁,不合乎现代国家民主、法制与人权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几十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法规、规章、制度、办法等对劳教人员权益保障所规定的内容与范围以及执行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已不合时宜,存在着大量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虽然近年来各个劳教场所普遍实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设置公示栏,公开法律、法规,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接受各方面监督,使执法活动的透明度有所增强,执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持,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严格法律规范下的执法工作程序。

2、劳动教养处遇严厉程度超过了某些刑事处罚,不符合罚当其过的人权保护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劳动教养作为行政处罚•应当符合行政处罚的力度,应该低于刑罚处罚,在劳动教养限制人身自由的程度和严厉性方面应比管制、拘役和短期的有期徒刑轻缓,而在实际执行中却不然。

3、缺乏对矫治对象个体权利的关注。劳教人员虽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民事权利却并没有受到限制。民事权利大都是个体权利,在我们的劳动教养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以及实际执行工作中,对劳教人员集体方面的权利做了规定,对个体权利却关注很少。

4、缺乏完善的救济机制,不利于人权保护。为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正当的行政行为,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我国《行政处罚法》要求行政处罚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监督约机,也就是司法救济。目前公民主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来达权利救济的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劳教人员的这些权益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行使。一方面由于政务公开不够,没有使劳教人员完全了解其应该享有的法定权益。究其原因主要是机制不健全、程序缺损、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执法者没有把维护劳教人员法定权益和司法救济摆在应有的位置,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权利主张缺乏重视和支持,使当事人通过司法救济来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实现起来十分艰难。

三、劳动教养执行制度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的立法期待和现实意义

遵循人权保护价值理念,必然遇到人身自由和权利保障与社会秩序维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作到人权保护兼顾秩序维护,在法定程序下实现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合理把握劳教人员限制自由度;二是充分保障劳教人员享有的各项法定权益。

〔参考文献〕

1、夏宗素主编:《劳动教养学》 群众出版社

2、根据《2003年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3、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 法律出版社 4、2004年第2期、第3期《劳教工作与研究》 5、2004年第1期、第6期《广东矫治研究》

第四篇: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姓名:古今学号:2010302340250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那时候政府的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政党政治操纵着国家权力的分配,政府公职人员也随着执政党的更替而不断变动。恩赐官职与政党分赃产生了大量贪污腐败。在此背景下,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之相应的制度。近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沿于英国的文官制度;而从历史教科书看世界上最早以考试方式取录公职人员的是古老的中国。隋唐时期即设吏、兵两部选拔文官及武官,及后来的科举制度。19世纪的后30年,通过两次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的趋势,人类进入了大企业时代。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议会至上”的时代已无法适应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随之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创立了公务员制度。自公务员制度诞生以来,围绕着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这一互相矛盾的命题,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庞大的国家机器服务。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两官分途”。“两官”即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也称政务官和事务官。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既适应了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需要,又保证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沿用原苏联的人事行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实行选任制,但也有一部分实行委任制。党政机关干部的职务则全部实行委任制。在我国的政治理念中,不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党政机关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选拔任用的条件上,根据 1

不同的职位和所负的职责,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担任非领导职务、担任较低领导职务和担任较高领导职务的人员,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都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和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虽起步较晚,但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和传统的人事行政制度相比,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三是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四是具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五是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我国公务员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2条的规定,公务员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选任制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或者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委任制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简而言之,国家公务员按职位类别分为综合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按照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国家公务员执行宪法、组织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具体规定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18章107条,规定了14种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职务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励制度、惩戒制度、培训制度、交流与回避制度、工资福利保险制度、辞职辞退制度、退休制度、申述控告制度、职位聘任制度、法律责任。其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过程中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身份权,即公务员以本人身份取得的权利;

二、职权,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权利 ;

三、保障请求权(救济权),即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的权

利,目的在于使公务员充分享受基本权利、保障权利的完整实现,而这也是公务员权利保障的核心权利。可以说公务员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公务员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存在,利用着这些权力管理人民,协调事务,促进国家和谐、高效地发展;倘若使用不当,任由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就会侵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激起民愤,损害党和政府及公务员队伍自身的形象。因此对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宪法所确立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重要的保证,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成功的保证,作为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健康顺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党的组织对公务员中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监督。公务员行政权力使用不当或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而引发的公务员权力制约问题已成焦点,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挑战的是法律权威和尊严,成为依法治国的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了民众仇权的心态。而对于公务员的权力过分制约又会削弱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导致公务员追求平庸与安定,使社会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长此下去无异于瓦解了国家的管理能力,也是极其危险的举动。因此,对于公务员权力的态度必然是既制约又保障。只有加以制约,人民才会安心让公务员行使职权;只有加以保障,公务员才会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权衡利弊后我们须以恰当的力度限制公务员的权力,协调好制约与保障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才能建设起健康的官民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公务员法律监督制度,建立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的社会机制。首先,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的自我监督或内部监督机制,即依据已设定的义务规范、责任规定,对行政权力实施的范围、力度、方向、后果进行过程控制,使权力制约内在化。其次,建立行政权力的制度监督或外部监督,即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运用党纪政纪、法律制度和社会力量,对行政权力的运行状况以及公务员的言行与作为进行察看与督促,使权力制约公开化。如党内监督、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普通公民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国家。再次,公务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勉尽责,努

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各方面为社会公众起到表率作用,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人民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授予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权力,必须加以保障,有必要明确公务员的权利,建立职位保障制度、培训制度、辞职制度、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申诉控告等制度,使公共事务管理有效地实施,发挥其维护秩序,保护人民权利,增进公共利益和福利的积极作用。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经常进行监督和检查,具体到个人和组织因违法行使公民权而给他人权利或公共利益带来损害时,人民有权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及时予以控制和惩戒。再譬如个人和组织,在行使权利时普遍有趋利避害的心态,对于他人的福利和公益事业关心较少,人民有权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这些方面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些积极作用意味着行政权力在合法范围内行使时,它就是应当予以保护和维持的。

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它不仅是指国家采取什么措施确保法律赋予公务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以实现,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当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补救以及如何补救。公务员法是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是制定公务员法的目的之一,形成了公务员权利保障的法律机制。公务员权利保障应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公务员权利的宣告,即法律为公务员设定了哪些权利; 第二是公务员权利侵害的预防机制,即国家法律规定用以保障公务员权利的机制,为此许多国家建立起很多相应的制度,主要有身份保障、工资福利保障、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保障等;第三是公务员权利被侵害之后的行政救济机制,即公务员依法要求特定国家机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不当具体人事行政行为,并获得赔偿的法律制度。另外,申诉控告制度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内容包括复核法律制度申诉法律制度和控告法律制度。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受法律保护,一方面意味着公务员可以依法享有某些豁免权,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对有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经提出后上级仍要求执行的,公务员不承担执行的后果。又如国家赔偿法规定,公务员履行职务过程中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而造成的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也意味着国家采取措施排除妨碍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我国公务员法在保障

公务员作为劳动者权益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且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但仅此而已,并没有规定这些权利的保障措施和程序,当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如何寻求救济并不明确。为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制约与保障的关系。对于不同职务不同地域的公务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限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我们也要积极调整策略,迎合新的时代形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公务员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国家机关作出影响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制度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当前公务员制度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地方,相信我们的国家有关部门一定会借鉴国外公务员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扬长避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先进,弘扬正气,让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公职,恪敬职守勤奋敬业,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从而保证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感悟

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感悟10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要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广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应主动挑起时代大梁,扛起责任担当,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擦亮思想底色,彰显实干本色,描绘创新亮色,努力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奋力“着色”。

擦亮思想“底色”,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基本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圆满收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劲松懈。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敢打敢拼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接续奋斗。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三农”问题的新特征和新内涵,明确“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要深刻理解“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的重大战略意义,在过渡期内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情况,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动态化监测;要理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发展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不留空白。

彰显实干“本色”,用好乡村振兴政策指挥棒。广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实干为先,压实责任,确保相关政策贯彻落实。要克服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多做惠及“三农”的实事、真事、小事,久久为功,以涓涓细流汇成磅礴之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要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勤务员”“战斗员”,敢于直面乡村振兴路上的痛点难点问题,攻克一个个“桥头堡”,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开创良好局面;要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确保权责统一,确保不折不扣地贯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重要决策,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讨论稿)》《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保证各项政策平稳落地。

描绘创新“亮色”,蹚出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增强造血能力的重要法宝。因此,党员干部应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要培育创新思维,在依法依规、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攻坚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地方应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推行乡村产业改革试点,党员干部应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雁头效应和规模效应,为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添彩。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以思想底色、实干本色、创新亮色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篇二】

202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法规立足于党章,对党员权利进一步明确细化,不仅勾出了广大党员行使权利的界线,而且也细划了广大党员不可碰触的红线。新修订的《条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圈”、收紧了“监督网”、激活了“动力源”,为严管厚爱充分赋能加持,有效保障广大党员积极行使权利,并通过激活广大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促进新时代广大党员积极干事创业。

扩大“教育圈”,在强归属感中提升整体素质。加强广大党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仅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提高广大党员的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有效保障广大党员跟上新形势、适应新形势,通过提升其政治素养、党性意识、业务本领,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且有利于广大党员带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条例》为推动党内教育从少数向多数拓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第八条提出广大党员有享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并对党组织安排教育培训的范围和形式作出规定。此外,第二十二条则是对各级党组织教育培训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育培训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同时,对受处理、处分党员的教育引导方面,第三十六条在原来的基础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提出党组织应对这部分党员跟踪回访、教育引导,并强调对于影响期满、表现好的党员,符合条件的应当正常使用,《条例》明确提出了以教育手段帮助受处理、处分的党员回到正轨,亮出了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党员的鲜明态度。

收紧“监督网”,在严的氛围中规范权力运行。无论是新明确的党员有党内建议和倡议权,还是新规定的党员有党内监督权;无论是新要求的党组织在巡视巡察和检查督查中,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受理来信来访等方式,广泛收集和听取党员意见建议,还是新提出的党员有党内提出不同意见权,有权按照规定在党组织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或者征求意见、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公示等过程中提出不同意见。《条例》都在以明文的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干部选拔任用、日常工作、领导干部履职、巡视巡察和检查督查、“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中发挥监督作用,该《条例》与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通过推进制度创新,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又畅通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的渠道,让广大党员成为监督的“移动探头”,进一步收紧了“监督网”,强化了党内监督,规范了权力运行。

激活“动力源”,在严爱分明中推动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既要合乎民心民意,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条例》新增了“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把握党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处理,保护党员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并提出党组织应当关心党员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做好党内关怀帮扶工作。严管厚爱结合,才能管出战斗力、凝聚力,才能育出向心力、创造力,《条例》既体现了严管,又彰显了厚爱。时至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新修订的《条例》为广大党员干事创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深刻体会到严管的刚度、厚爱的柔度,以《条例》为“护航利器”,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划的宏伟蓝图,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篇三】

保障党员权利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权利保障,不仅赋予党员广泛而充分的权利,而且不断创造条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党员权利的行使。新修订《条例》贯彻“坚持充分全面保障党员权利”的原则,将保障措施作为重点内容,系统规定了20项党员权利保障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党务公开、党的组织生活、党内民主监督等多方面制度,实现党员权利保障工作与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相互衔接,构建系统全面的保障措施体系,为广大党员正常行使党员权利丰富了载体、畅通了渠道,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更好保障党员权利提供了有力抓手。

新修订《条例》在设计保障措施时,充分运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实现党员各项权利与保障措施之间的整体对应、有效贯通,提高保障措施的针对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一是注重增强针对性,确保每一项权利都有相应措施予以保障。二是注重增强协调性,做到各项措施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三是注重增强可操作性,力求各项措施尽可能明确、具体,便于执行。

新修订《条例》立足于在党员权利保障方面具有统领性作用的法规定位,注重做好与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衔接,设计好制度接口,对其他党内法规已有专门规定的不作重复规定,既保障党员的权利,同时也促进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相关规定的整体贯彻执行,形成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合力。新修订《条例》将党章规定的8个方面党员权利进一步细化,规定党员享有党内知情权、接受党的教育培训权、党内参加讨论权、党内建议和倡议权、党内监督权、党内提出罢免撤换要求权、党内表决权、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内申辩权、党内提出不同意见权、党内请求权、党内申诉权、党内控告权等13项权利。

新修订《条例》还对权利表述方式作了创新,每项权利都采用“权利名称+权利内容”的方式进行表述,既能直观反映权利的实质,又能准确表述权利的内容。新修订《条例》在明确权利、保障权利的同时,强调正确行使权利的相关要求,指出党员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制度最能管根本、管长远。2004年9月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在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时代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新需求,与时俱进修订,有利于充分体现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党员投身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民主平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从全体党员在权利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在党纪党规面前人人平等做起。现实生活中,个别基层党组织在维护平等、一视同仁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从纪检机关和巡视巡察工作通报看,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不经常;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联系不及时、管理不严格,对年老体弱党员、困难党员的关怀力度不够,等等。要开展经常性党员义务和权利教育,抓好学习宣传,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行使权利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切实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创新搭建履行权利与义务、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充分体现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筑牢了制度保障。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向来是我们党的鲜明态度和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逐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推动党员权利保障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然而,也要看到,随着世情党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对保障党员权利提出了新的要求。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忽视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片面强调党员应尽义务、忽视党员应有权利,党员维权渠道不畅、权利保障不力等的现象。究其因,既有制度执行不力,也有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民主意识缺乏的制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消解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进而贻误事业,甚至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党员正确行使权利,才能激发党员活力。条例依据党章,明确了党员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党员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和各方职责任务,违反《条例》的责任追究,为《条例》能在实践中得到实打实的贯彻执行增添砝码,给那些在实践中缺乏平等观念、不尊重党员民主权利、搞“一言堂”“家长制”的组织和个人先打上一剂预防针,为党员行使权利,维护权利,救济权利拓宽渠道途径,强化制度刚性和约束力,增强了广大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必将激发出广大党员自觉履行义务,充分行使权利,投身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无限热情。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条例明确了“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把握党员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保护党员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也规定了对诬告陷害行为的处理和为党员澄清正名,旗帜鲜明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崇尚实干,鼓励探索,为敢担当者担当。这就为广大党员立足岗位职责,努力推进改革,全力推动发展,大胆进行探索性试验解除了后顾之忧,必将推动形成广大党员尽忠竭智,党员队伍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当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保障广大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是监督指导党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在遵守纪律和规矩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头贯彻落实《条例》,带头为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创造良好政治生态,以权利的充分保障引领活力的充分释放。

【篇六】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条例》的修订为保障全国9191.4万名党员的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党员权利保障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切实提升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不断夯实法治思维。

Tip1: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失掉党员本色,最终堕落腐化。为此,党员干部就应当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强化执行落实,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坚持实践锻炼、增强政治定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Tip2:坚守党员之“心”,不忘权利之“本”。党员作为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绝不是一批享有特权的群体,反而是一群要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谋幸福的普通人。《条例》中指出,党员应当坚持义务和权利相统一,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正确行使各项权利。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坚守入党初心,不能把权利、义务分隔开,搞特殊化,只顾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而是要切实把权力行使和义务履行结合起来,增强履职尽责意识,正确处理义务与权利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坚决把党员的权利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一把利器,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着力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

Tip

3:坚持法治之“路”,弘扬《条例》之“涵”。“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条例》的修订,既是推进从严治党科学化、规范化的措施,也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学习《条例》为契机,加强对党章党规的学习,将党的理论和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思践悟。同时,也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自觉接受纪律约束,严格按纪律规矩办事,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弘扬法治路线,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让遵守纪律成为党员的行动自觉,切实提升抵御风险、应急处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刻牢记清正廉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做到心中有底线,为政不越线,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堡垒,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七】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称《条例》)。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条例》修订前后内容,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一名善于行使权利的“三为”干部。

以纪律“为先”,筑牢思想防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新修订的《条例》既是保障党员权利的“盾牌”,又是规范党员言行的“蓝本”。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自己的入党初心,倍加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谨慎处理好“权利”与“纪律”的关系。在学懂弄通《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党员权利,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始终把党纪国法刻在脑中,印在心上,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大风大浪来临时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关口处头脑清醒,荣华富贵面前不动心,官场名利面前不乱意。摒弃个人私心杂念,追求组织发展进步,禁得住威逼利诱,守得住廉洁底线。

以人民“为主”,密切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群众难办事”视为“党员应帮事”,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为组织谋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迈开步子心入群众,在走街串巷中拉近距离,在谈天说地中倾听心声。把“群众满不满意”当成“党员合不合格”的评分标准,把“群众幸不幸福”当成“党员优不优秀”的评优标准。在群众利益受到威胁时,党员干部要懂得拿起手中武器,向党组织如实反映情况,正当行使“罢免”“撤销”等党员权利。

以实干“为由”,书写担当答卷。“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修订的《条例》中也提到,“党员应当增强党的观念和主体意识,将行使党章规定的权利作为对党应尽的责任”。既然拥有权利,就要积极主动行使权利。岗位或许有大小,能力可能有高低,但在确保党员权利正确行使上是一样的。党员干部要更加主动自觉、正确地行使权利,要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昂扬斗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精神,把行使党员权利的重心放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要立足现实谋深远,打好基础求实效,自觉将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用奋斗诠释忠诚本色,用实干绘就担当答卷。

【篇八】

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这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党员权利保障的原则和总体要求,细化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完善保障措施,压实党组织、领导干部的职责任务,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对于充分体现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把全体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修订,让党员明确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体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党员在广大群体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引领作用。因此党员要充分发挥其头雁效应,有事冲在前,主动担当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党员干部也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在正确行使权利中更好的捍卫自身的利益,更广泛的参事议事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条例》的颁布,明确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能够更好的凝聚力量,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力量保障。

为了能够让《条例》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对《条例》的组织学习,抓好宣传工作,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基本单元开展经常性党员义务和权利教育,在主题党日等党员学习日上专题学习、系统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党员干部的责任感。

【篇九】

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的辩证统一关系,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在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修订后的条例以完善为着力点,对党员权利具体有哪些、怎样行使权利、如何保障党员权利的行使等进行了规定。解决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体现我们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新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保障权利义务。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利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根本依据,党员的主体地位也是通过一系列权利的行使体现出来的,党员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直接关系到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拥有获得感和主人翁精神,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的各个领域,自觉履行义务、正确享受权利至关重要。要坚持团结党员、激励党员的根本原则,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勇当标杆,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力、事事有成的生动局面。

激发政治担当。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危与机并存,不把握机遇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不直面困难就会被困难击倒。新时期,攻坚克难的任务还需更多“狮子型”干部带头冲锋、迎难而上。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就是要规范和强化党的问责工作,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推动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切实把责任扛起来,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从严管党治党。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政治信号,明确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领导性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特别是在管党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同志对党员权利保障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党员权利保障不符合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淡化甚至漠视党员权利。这对推进巩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发展党的事业都是极其危险的。用好条例这个制度武器,以辩证的思维、宏观的视野正确认识党员权利保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大意义,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行为作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持党的机体健康与生机活力。

【篇十】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明确细化党员享有的权利,充实完善党员权利得以正常行使的保障措施,旨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把全体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在保障党员权利的同时,意味着作为党员要履行义务,特别是新时代党员,要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统一的,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党员义务和权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前提,行使权利是履行义务的保证。当义务和权利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要求只享有权利,不尽义务,或是只要党员尽义务,无视党员权利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修订《条例》则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重要举措,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了,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下载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对公安交通行政行为对自由权利的限制与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论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自公务员制度从18世纪诞生以来,围绕着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这一互相矛盾的命题,人们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现已取得不小的成效。公务员的权利是指......

    论实现个人自由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实现个人自由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论自由》读书笔记 当今社会,民主与自由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人们对个人自由有着迫切的追求,而且,也只有能够满足个人自由的社会才是真正的......

    对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学习心得

    对共产党员的义务与权利的学习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05月06日,黄秀甜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内容丰富的《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过学习后,我对党员的了解得更多了,也越来越明确自己......

    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四百多年前,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就像人会呼吸、鱼会游泳一样天经地义的信仰自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张以梵蒂冈教皇厅为中......

    债权人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篇一:2013年司法考试民法精选试题-多选题4 1.关于民事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公司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乙对甲享有的要求其还款的权利不具有排他性 b.丙公司与丁公......

    高考阅卷人谈作文的限制与自由(5篇模版)

    高考阅卷人谈作文的限制与自由 有命题,就有限制;抒真情,便应放飞心灵;是写作,总是借助表达技巧。考试作文有什么限制?考生享受怎样的自由?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 选拔性考试有它许多的......

    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大全

    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 ———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 项继权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愈来愈深入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它已......

    劳动保障监察时效、自由裁量与强制执行《劳动仲裁法》

    劳动保障监察:时效、自由裁量与强制执行《劳动仲裁法》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