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应用研究综述
?
?
?
?
摘要: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越来越承认和重视自我概念的同时,对其内涵、结构等具体问题却存在着分歧,使自我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模糊和极具争议的概念。本文主要对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应用小学中学大学
?
1.? 内涵及构成1.1内涵
自我概念是个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叫做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
1.2结构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James为代表的理论建构取向;一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取向。主要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马卡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纬度层次理论模型。
?
2.形成与发展
哈特曼把自我从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认为自我与本我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种独立机制。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有遗传、生理上的因素外,还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凯利也认为一个人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我—非我的观念,由此界定自我,确定个人的概念系统。库利和米德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实际是“社会我”,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的,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承认且发展了库利的观点,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个体在交流中学会了用他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就产生了最初的自我,要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必须以社会作为镜子,强调社会外在因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沙利文受库利和米德的影响,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自我概念从作为一种本能到重视人际关系基础,最终形成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Eormuth则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驶向动态平衡。
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也体现在实证意义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派别指出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建立时期。Anderson认为生命的第一年对自我概念发展最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现象。一般认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U字形曲线,在青春期开始下降,到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又回升。Freemen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现象。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类似。
?
3.应用
当前,自我理论研究已不太热衷于构建大而全的理论模型,从重理论的确认与争论到具体情境中探讨自我的具体应用策略的转变,已成为主流趋势,并广泛的渗入到应用心理学各领域。罗杰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强调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理解心理失调产生的关键,提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别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在自我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增加的如自我尊重、自我评价、自我信任等研究为自我的研究走向应用开辟了新领域。这些研究既说明自我概念研究适用范围的扩大,也体现自我研究的中心在于自我概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证实高相关与因果关系的变量关系,是目前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
3.1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
3.1.1自我概念在小学生中的发展情况
王玲凤、嵇宇虹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分别测查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和父母教养方式,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自我概念总分几个分量表得分的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均显著,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下降趋势,女生相对于男生有更好地学校表现,更为合群,行为问题更少,但有更多的情绪问题。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祝大鹏以380名7-13岁的小学生(男生=213,女生=167)为研究对象,利用自我身体描述问卷(PSDQ)来检验小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及身体等级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较高的整体身体自我概念与较高的整体自尊相联系;小学生身体等级评定的现实——理想差异在解释其整体身体自我概念与整体自尊上并没有明显有效的预测能力;在整体身体自我概念特别是运动能力、力量及耐力分量表上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向小平等为了探讨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小五人格问卷,对北京市两所普通小学随机抽取的550名3-5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3-5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除焦虑外的所有纬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自我概念与人格各维度有显著的相关,其中,自我概念总分与谨慎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呈高正相关,与情绪性呈中等负相关,与开放性呈中等正相关;不同人格类型学生自我概念水平两两差异显著,和谐型人格学生最高,保守型其次,退缩型的自我概念最低。小学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普遍高于男生;自我概念高的个体是处事谨慎、情绪稳定、善于与人相处的外向者。
第二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人可能有能力做出各种行为,但是
会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哪些来,是受到一个潜在的东西影响的。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我概念未必是真实的自己,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比真实的自己还要大,因为这个看法会决定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
应,决定对于同一个事件,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感受,采取怎样的做法来回应。
人们在自我概念的指引下,人们选择表现出某些行为,来确证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自我概念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带来的问题可能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折射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概述
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 学业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一种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概念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关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及发展性特点也吸引了部分研究者的眼光。本文主要针对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性特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成绩 ;发展性特点
学业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一种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1]。Shavelson等人提出的多维度层次自我概念模型中首次将自我概念区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其中学业自我概念又被细分为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如语文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科学自我概念和历史自我概念等。非学业自我概念被分为社会、情绪、身体自我概念。80年代初,Marsh等人以Shavelson的自我概念理论模型为指导, 对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将自我概念分为数学技能、语言技能、一般学业能力、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体能、外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亲子关系、宗教信仰、诚实性、情绪稳定性、自尊等白我概念。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e点 ptionQuestionnaire,简称SDQ)。王桂平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自我描述问卷Ⅱ进行了结构效度的检验,表明自我描述问卷Ⅱ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1984年Song和Hattie也对多维度层次自我概念模型进行了修正,发展了自我概念的等级模型,把学业自我概念直接分为班级自我概念、能力自我概念和成就自我概念三部分,能力和成就自我概念细分为数学、语文、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自我概念。能力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的信念;成就自我概念是指对现实成就的情感和知觉;班级自我概念是指在班级活动中的自信。1 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性特点研究
小学阶段儿童学业自我概念水平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具体不同的时期表现又有所差异。刚入小学时,由于其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环境中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乐观,过高地估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入小学后,尤其是小学前期(1 至3 ,4 年级)儿童在学业上的自我评价明显下降,而从小学中期(3 ,4 年级)至6年级, 由于抽象思维的出现,儿童对自我的评判更加全面,在否定自己的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则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下降趋势变缓或有所上升。而对学业自我概
念在中学阶段(或称青春期)发展趋势的探讨,则存在着一定的异议,但基本上都支持自我概念在这一阶段的下降幅度降低,呈现出平稳或上升的发展势头。并且中学生对自己在不同学业科目的自我概念表现的认识也更为全面、更为精细[3]。
这些发展特点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如Harter和Marsh均采用横向的研究。Harter【4】发现从小学3~6 年级,自我概念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从3 年级到9 年级,自我概念的发展则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7 年级时,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到8、9 年级时,自我概念的水平开始逐步回升。Marsh等人也发现从小学2~5 年级,儿童对自我的阅读、数学、运动等的评价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并且在到达青春前期之前的整个阶段,学业自我概念不断地进行分化【6】。在青春早期和中期,或者说8 ,9 年级时,个体的自我概念继续下降,并呈现出平稳发展,在10 ,11 年级时,又开始逐步回升。又如Wigfield [7]等人采用纵向的研究方法对小学1 ,2 ,4 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从小学4~6 年级这一时期,个体自我能力评价的下降水平不显著,但整体而言,从小学1~6 年级,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在另一项对1~12 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中,发现个体在数学、语言艺术、体育等领域自我概念的发展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不过下降的程度和速度在不同的领域有所不同[8]。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对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为相关描述性研究,一类为因果推论性研究。
2.1相关研究
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学科自我概念与相应的学科成绩的相关研究。在总体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Hattie[9]曾对先前的128个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平均相关程度在0.21左右。不过,这些相关多因年级、文化背景、种族、测验量表等因素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在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研究认为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并通过回顾先前的相关研究发现许多研究十分混乱、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没有被很好的界定,相应的测量工具也各个不同,测验的被试在性别、年龄、年级、学业能力、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在学科自我概念与相应的学科成绩的研究中,Marsh区分了学
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并着重考察了语文和数学两种主要的学业自我概念。提出内外参照模式时,对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外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分别与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存在着高相关;通过内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语文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以及数学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负相关。
国内的对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在着正相关。如刘晓陵、张进辅[11]的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与其学业自我概念得分之间具有一致性。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张昭苑[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英语学科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
2.2因果研究
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的问题。技能发展论主张学业成绩为因,学业自我概念为果,而自我增强论则主张自我概念为因,学业成绩为果。许多研究者支持技能发展观,但同时也支持自我增强观,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交互影响模型,这是一种符合现实的折中说法,认为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双向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学业自我概念既影响学业成绩,又受学业成绩的影响。要辩明谁是结果谁是原因是很困难的。20世纪9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对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顺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发展观,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对于年幼儿童来讲,主要表现为技能发展模型,而对于年长儿童和青少年来讲主要表现为自我增强型和交互影响型。[13]学业自我概念的本土化研究趋势
我国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应该说处于一个对西方研究的模仿和验证时期,大量的学者进行的研究都是对西方的学业自我概念的理论的验证,用西方的相关量表对我国的大、中、小学生进行验证性研究。这些立足于西方文化资源的学业自我概念理论在我国并不是完全适应的,而且容易发生歧义。因此我国现在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已经着手进行一些本土化的研究。
总之,学业自我概念理论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研究基础,因此立足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对学业自我概念进行理论研究一定会对我国的教育具有积极地、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第四篇:自我概念量表
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
这份问卷的目的是帮助你了解自己。问卷上的每一个题目是在描述你的实际情况。
请仔细阅读每个题目,判断该题目所叙述的内容与你的真实情况是否相同。请在相应的选
项上打勾√
完全不相同①
大部分不相同②
部分相同;部分不同③
大部分相同④
全部相同⑤
1.我的身体健康。
2.我喜欢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大方。
3.我举止端正,行为规矩。
4.我的品德好。
5.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
6.我经常心情愉快。
7.我的家庭幸福美满。
8.我的家人并不爱我。
9.我讨厌这个世界。
10.我待人亲切友善。
11.偶尔我会想一些不可告人的坏事
12.我有时候会说谎。
13.我的身体有病。
14.我全身都是病痛。
15.我为人诚实。
16.我的道德不坚强,有时想做坏事。
17.我的心情平静,不忧不愁。
18.我经常心怀恨意。
19.我觉得家人不信任我。
20.我的家人朋友对我很器重。
21.我很受别人欢迎。
22.我很难交到朋友。
23.有时候我觉得很想骂人。
24.我偶尔会因身体不舒服,脾气变得有点暴躁。
25.。我的身体既不胖,也不太瘦。
26.我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
27.我觉得我不太值得别人信任。
28.我经常觉得良心不安。
29.我瞧不起我自己。
30.我对我自己现在的情形感到满意。
31.我已经尽力去孝顺我的父母。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①②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 ①②③④⑤ ④⑤③④④⑤ ④⑤③④⑤⑤⑤
32.我觉得我对家人不够信任。①②③④⑤
33.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34.我对自己待人的方式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35.偶尔我会在背后说些别人的闲话①②③④⑤
36.比赛时,我总是希望赢。①②③④⑤
37.我觉得身体不太舒服。①②③④⑤
38.我对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不太满意。①②③④⑤
39.我觉得我的行为合乎我自己的良心。①②③④⑤
40。我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41.我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①②③④⑤
42.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①②③④⑤
43.我不太喜欢我的家人。①②③④⑤
44.我目前与家人所保持的良好关系,我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45.我觉得我在社交方面不够理想。①②③④⑤
46.我觉得我和他人处得不够理想。①②③④⑤
47.听到黄色笑话,我有时会忍不住的笑出来。①②③④⑤
48.我有时会把当天该做的事情拖到第二天。①②③④⑤
49.我的动作时常显得很笨拙。①②③④⑤
50.我很少感到身体不舒服。①②③④⑤
51.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凭着良心做事。①②③④⑤
52.为了胜过别人,有时候我会使用不正当的手段。①②③④⑤
53.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够照顾自己。①②③④⑤
54.我经常不敢面对难题。①②③④⑤
55.我常和家人发生争吵。①②③④⑤
56.我的行为常无法满足家人的期望。①②③④⑤
57.和陌生人谈话,我觉得困难。①②③④⑤
58.我尽量去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①②③④⑤
59.我偶尔会发脾气。①②③④⑤
60.我很会照顾自己的身体。①②③④⑤
61.我常常睡得不好。①②③④⑤
62.我很少做不正当的事。①②③④⑤
63.对我而言,做正当的事或表现良好的行为是有困难的。① ② ③ ④ ⑤
64.。我时常没有经过事先考虑,就冒然行事。①②③④⑤
65.我遭遇到困难时,都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①②③④⑤
66.我很关心我的家人。①②③④⑤
67.我尽量公平合理地对待朋友与家人。①②③④⑤
68.我和别人在一起时,常觉得不自在。①②③④⑤
69.我和别人相处得很好。①②③④⑤
70.对于我所认识的人,我并非每个都喜欢。①②③④⑤
第五篇:自我概念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 俞国良一
(一)精神分析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自我的任务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的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和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或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
沙利文的自我观: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是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回避和控制焦虑的方法。,自我系统是指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善我、恶我、非我。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对和适应。
(二)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的自我观
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她们。每个人都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对行为最重要的觉得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者能成为意识的知觉。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这个自我是现实的自我,反应了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他还提出了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是以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而又赋予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构念是一个系统,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
2、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他证明了自我图式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
3、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强调自我的认知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库利: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即自我概念是我们相信他人如何知觉我们的反应。
米德: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知觉对象时,人们才会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具备担当他人角色的能力 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自我概念是对自身的信念和自我感观的体系化,是一种基本的自我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我们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
统。也可以称为自我觉知或自我印象。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结构上从混沌到分化,量上维度随着时间不短增加。
福托马斯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修订表的自我觉知项目有: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为、自我总分。
二、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发展前沿》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1、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的客体我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主体我。
客体我是指具有特定身体、情感、智力等特征的被认识的客体,也称为经验我,是经验和意识的主题,是自我知识的总和。
客体我有三个部分:物质的我,源于对躯体的觉知,包括个体的身体、衣物、房屋、家庭、财产等;社会自我,反映个体对两方面的看法,一是个体一位是重要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二是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精神自我,指直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弱点,包括个人的意识状态、特质、态度、气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