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党建致富链”为牵动 做强三大立村产业
以“党建致富链”为牵动 做强三大立村产业
中共**镇佛塔村支部委员会
近两年来,佛塔村党支部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五个好”建设为目标,围绕肉牛、蔬菜、食用菌三大立村产业,深入开展“党建致富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连续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农村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市委命名为“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
一、结合实际调查摸底,全面开展“结链”活动
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为根本目标,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全面开展“党建致富链”对接。一是全面动员。村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传达了市、镇两级“党建致富链”工作方案,提高了全体党员参与“党建致富链”活动积极性,为更好地开展“党建致富链”活动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入研讨。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探讨肉牛、食用菌和蔬菜3个本村主导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技术、信息,为“结链”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结合实际对接。以肉牛、食用菌和蔬菜产业为依托,结合佛塔村实际和本村党员的现有条件,按照“镇直部门+村党组织+协会+农户”、“党员+大户+困难户(农户)”两种形式,以党支部为轴心,与市畜牧总站、佛塔村肉牛协会结成了肉牛产业“致富链”,涉及农户35户,肉牛养殖规模865头;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成了棚室蔬菜产业“致富链”,涉及农户4户,产业规模5600平方米;选择11名有技术特长的党员,结成共富“致富链”11条,与11名产业大户和11名农户对接,涵盖了蔬菜、白瓜籽、食用菌、肉牛等6个致富产业。
二、做好上下沟通,切实加强产业服务
村党支部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密切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畜牧总站和镇涉农站所的联系,经常性地与村产业协会、种养殖大户沟通,切实对链上农户搞好服务。一是明确服务内容。根据结链情况,明确链上的牵头领导、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联络员,确定了政策、资金、科技、信息等帮扶措施,根据链上农户需要,灵活开展服务,保证定点包扶服务的稳定性。二是构建产业发展网络。形成了以“党建致富链”为载体,涉农部门和产业协会为统领,广大农民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的产业化网络。在涉农部门的指导下和党员的带动下,采取挂靠龙头企业兴办,鼓励农民党员组建各种致富链、产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农畜产品销售市场,组织扶持村民组建种植、养殖协会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三是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兴办各类协会,涉农部门和村党支部在产业协会中搞好协调服务,在肉牛产业协会上建立了党小组,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创新推进措施,丰富活动载体
村党支部从本村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工作,探索创新活动载体,寻找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以开展“党建致富链”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三培养”活动,两年来,共把12名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2名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1名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同时从“致富链”中选择作用发挥突出的3名优秀青年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党员参与活动、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围绕肉牛、蔬菜、食用菌三大产村产业,积极建设产业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建成了养殖规模达到120头的肉牛养殖小区,为党员发展产业作出了表率。在党支部的带动下,围绕“党建致富链”活动,全体党员争当产业带头人,积极创办产业基地,全村现已建成肉牛、食用菌、蔬菜产业基地3个,“党建致富链”的成效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第二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用“致富链”打造产业强村
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 用“致富链”打造产业强村
中共**镇木兰集村支部委员会
近两年来,木兰集村党支部以“党建致富链”活动为牵动,把产业调整的着力点放在滑子蘑产业上,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人均收入达4680元,是2000年的1.5倍,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5100元以上,为2000年6倍。村党支部连续4年荣获**市先进党支部、**市农村工作先进村。
一、建立责任机制,结成致富链条
按照上级党组织统一要求,村党支部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党建致富链”活动,有帮建能力的10名党员分别采取党员带动大户,党员、大户扶持农户的方式,切实落实包扶责任制,因人而异地选择产业,结成10条“致富链”。其中,结成滑子蘑产业共富“致富链”5条,党员带头生产,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帮助提供销路;结成种植业共富“致富链”3条,党员帮助提供优良品种信息,发展垦艰大豆、丰单2号玉米等高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益;结成养殖业共富“致富链”2条,党员带头发展绒山羊、貂、貉等高收入养殖品种。
二、突出党员作用,推动产业发展
木兰集村的党员整体素质较高,不但负责自身“致富链”工作,而且负责其它村民产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义务服务。党员致富带头人高勇,今年生产滑子蘑4万盘,并带动农户康世林发展滑子蘑3万盘,扶持贫困户赵永军发展滑子蘑2万盘,使赵永军当年脱贫致富。此外,高勇还义务为于国臣、刘江、杨军、赵海生等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党员科技明白人王景发自家生产滑子蘑3万盘,帮助“链”群众上协调贷款,带动石井文生产滑子蘑2万盘,扶持贫困户程桂兰生产滑子蘑1.5万盘,并义务为其它村民提供上门服务,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与自己帮扶对象交流致富经验,探讨致富项目,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党员流通经纪人康元平,自家生产滑子蘑3万盘,带动农户张德川生产3万盘,扶持贫困户王显成生产2万盘,还义务为全村滑子蘑生产户提供销路,使全村的滑子蘑都卖上了好价钱,提高了生产效益。
三、发挥支部作用,建设产业强村
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目标要求,村党支部举全村之力,力促滑子蘑产业的形成。一是依靠科技促动。注重科技先行,靠科技兴业,与种植滑子蘑较好的临近林口县莲花镇字砬子村建立了关系,先后几次组织村民去该地参观,学习种植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村党支部还专门为村里聘请了省、市专家、教授,先后多次对种植户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二是依靠政策牵动。党支部本着发展壮大滑子蘑产业的宗旨,从村情实际出发,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优先贷款,提供建造大棚的松木杆、铁丝等原材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种植户“把脉”、提供技术服务等优惠政策,并全力抓好落实,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三是组建协会带动。为增强村民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共同发展,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合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食用菌产业强村。目前,木兰集村已有116户农民从事滑子蘑产业,占全村总户数的90%,滑子蘑产业成为木兰集村的致富主导产业,木兰集村成了名符其实的滑子蘑“一品村”。
第三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会员单位屠宰生
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
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层次较深,其中利用废弃的猪鼻骨、喉骨、猪胆、肠衣粘膜进行生第四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会员单位屠宰生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
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层次较深,其中利用废弃的猪鼻骨、喉骨、猪胆、肠衣粘膜进行生化加工,提炼成硫酸软骨素、胆红素、精胆酸、肝素等产品,使废弃物身价百倍。协会为有关会员单位牵线搭桥,请科研院校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改进工艺方法,既保证了优质的含量,又增加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三是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共同致富。每个主导产品都以一个骨干企业为支撑,多个养殖专业户、定点屠宰场、流通专业户、个私企业为之配套,让广大从业者充分享受信息、科技和规模带来的效益,从而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集群。去年,黄桥镇生猪生产达20多万头,其中千头养猪场18个,万头养猪场2个,生猪屠宰量由1997年的5万多头增加到2003年的近14万头。
(二)沟通政府,联结农民,促进协调发展
为保护农民养猪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协会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呼吁政府减免或减轻生猪屠宰税费;为推广生猪改良品种,适应市场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满足加工企业对商品原料的需要,及时吁请黄桥镇政府出台了推广“二元母猪”、“苏太猪”的扶持政策,全镇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近60。为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协会会同定点屠宰场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通过测算农民养猪成本,确定保本价收购的价格,协会还组织屠宰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确保市场价低于保护时兑现合同,这样,既防止猪贱伤农,又保障生猪来源,为促进本地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了保障体系。 >
(三)推进合作,增强联结,促进共同壮大
一是积极协调加工企业、加工户、屠宰场、养殖户、销售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产销对接。协会及时协调收购、屠宰、分割和配送各加工企业。几年来,屠宰场做到了日宰日清,实行了零库存。
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开展加工合作。鬃刷分会有6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学中猪鬃制刷公司配套生产半成品。猪油分会有4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油脂食品公司熬炼猪半成品油。猪副产品粗加工户为生化制品、食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三是推进流通与加工合作。部分猪副产品深度加工原料需求较大,加工企业除全部消化本地区的猪副原料外,还需要从全国各地大量采购原料。协会积极做好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鑫都畜产品加工厂的软骨素生产每年耗用上千吨的动物软骨,其分会会员在全国各地采购动物软骨,千方百计保障生产需要。市盛兰食品公司把各企业生产的猪副食品通过冷藏销往山东、河南等地,2003年销售的冷藏生猪头近100万个。
(四)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为了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努力为生猪产业化经营构筑新平台,提升生猪产业的规模和综合素质,加快生猪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形成,近两年来,协会一直着手规划生猪加工产业化示范园区。在各级领导和计划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组织上报的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已批准立项,目前生猪加工产业示范园区
三、初见成效,与时俱进,努力打造实力协会
几年来,协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的通力合作下,坚持创业富民的宗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是加工增值。分割加工增效益。一只猪头分割成13个品种,每个猪头的副产品如鼻骨、喉骨、大、小脑、甲状腺、牙板等可增加效益2元以上。精深加工增效益。利用废弃的猪喉骨、鼻骨、猪胆、猪肠衣粘液,通过生化提取的硫酸软骨素、肝素、胆红素、精胆酸,都是供不应求的医药中间体。其中,每吨软骨素销价在50万元以上,每克胆红素销价14元。废料再生增加效益。利用猪肥膘肉等毛油在
二是养殖增收。由于很好地解决了生猪副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消除了农民养猪亏、卖猪难的后顾之忧,基地农户养猪积极性高涨,加之调优的品种、调整了方法,这几年养猪获益匪浅,特别是今年,饲养一头上市肉猪,包括饲养工资在内,每头肉猪可获益120元以上,预计今年我镇上市肉猪14万头,养殖效益1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0多元。
三是就业增效。目前,全镇从事生猪加工流通的农民工有2100多人,年劳务总收入达1300多万元。
四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生猪产业2003年缴纳税费1000多万元,其中双健生物工程公司、学中猪鬃制刷公司最好年份缴纳税费近600万元。
五是生猪生产形成了地域特色板块经济。协会会员单位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了全镇的猪副产品加工。2003年全镇从事猪副产品加工的私营个体企业有400多户,销售收入3亿多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25以上,生猪产业已成我镇支柱产业之一。
(二)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五篇:结成“党建致富链”建设“肉牛一品村
结成“党建致富链”建设“肉牛一品村”
中共**镇二站村支部委员会
年初以来,二站村党支部按照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开展“党建致富链”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以“市畜牧总站+莲花富兴牧业糖化饲料公司+村党组织+农户”的形式,构建了二站村肉牛产业“致富链”,党员与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结建以肉牛产业为主的共富“致富链”25条。目前,全村肉牛饲养量已达1500头,其中莲花富兴牧业1000头,大户500头,肉牛产业纯收入28.42万元;全村22户贫困户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其中有15户实现当年脱贫。
一、准确把握信息,确定对结链方向
致富是每个农民最热切的追求,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经不起风吹浪打,不能准确把握信息,没有目标市场,农民的投资取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当地政府引导。从长远看,我国肉牛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站村发展养牛业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资源优势。为此,镇党委、村党支部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广大农户,以肉牛产业为主攻方向,由党支部牵头,党员参与,让农户结成肉牛产业“致富链”,扶持村民发展肉牛产业,为广大村民吃上了“定心丸”,让农民放心投资,顺心赚钱。同时,为了提高二站村肉牛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外出学习养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肉牛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二、依托龙头拉动,壮大肉牛产业
发展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的拉动。结起“致富链”后,农民饲养肉牛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但产品销路也成为压在养牛户心头的“石头”。为此,村党支部积极与皓月公司取得联系,几经谈判,确定二站村为皓月公司定点收购区。村党支部先后五次组织农户到龙江皓月集团参观考察,增强了农民育肥肉牛的信心和勇气。皓月公司是国家八部委确认的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批国债项目建设单位。该公司重合同、守信用,收购农民饲养的肉牛不打“白条子”,深受广大农民的信赖。皓月公司距二道镇不足百公里,农民售牛方便,而且还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对二站村肉牛产业牵动作用明显。
三、党员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共富
村党支部号召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积极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作用。带富能力相对较差的党员也要争做致富带头人,并协调好“链上”产业大户与相同产业普通农户,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党员于忠臣自身带富能力较强,他敢想、敢试、敢做、善于打硬仗,2007年6月初,投资15万元一次性购进肉牛50头,搞起肉牛规模养殖。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有20余户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其中6户一般规模户饲养量得到扩大,2户贫困户脱贫,于忠臣同志也因此成为二道镇开展“三学”活动的典型。刘道伟等25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分别在“党建致富链”活动中发挥作用,联系产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业,都取得较好收益。
四、支部牵头服务,提供组织保证
为使肉牛“产业链”健康高速发展,村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组织领导作用,牵头搞好产业报务。协调镇党委无偿为莲花牧业糖化饲料公司更换了变压器,并为其提供土地7垧,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确保了肉牛养殖的饲料供应。多次联系市畜牧总站技术人员深入二站村,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防疫服务。为2007年新上的养殖户提供信用担保,协调中长期贷款39万元,为养殖户提供建牛舍用松木杆5立方米。在肉牛产业链启动初期,多次组织村民到龙江浩月集团参观学习;成立了二站村肉牛养殖协会,由支部书记任会长,吸纳养殖户20余户,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