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
会员单位屠宰生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
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
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
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
第二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会员单位屠宰生
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
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层次较深,其中利用废弃的猪鼻骨、喉骨、猪胆、肠衣粘膜进行生第三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会员单位屠宰生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
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层次较深,其中利用废弃的猪鼻骨、喉骨、猪胆、肠衣粘膜进行生化加工,提炼成硫酸软骨素、胆红素、精胆酸、肝素等产品,使废弃物身价百倍。协会为有关会员单位牵线搭桥,请科研院校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改进工艺方法,既保证了优质的含量,又增加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三是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共同致富。每个主导产品都以一个骨干企业为支撑,多个养殖专业户、定点屠宰场、流通专业户、个私企业为之配套,让广大从业者充分享受信息、科技和规模带来的效益,从而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集群。去年,黄桥镇生猪生产达20多万头,其中千头养猪场18个,万头养猪场2个,生猪屠宰量由1997年的5万多头增加到2003年的近14万头。
(二)沟通政府,联结农民,促进协调发展
为保护农民养猪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协会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呼吁政府减免或减轻生猪屠宰税费;为推广生猪改良品种,适应市场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满足加工企业对商品原料的需要,及时吁请黄桥镇政府出台了推广“二元母猪”、“苏太猪”的扶持政策,全镇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近60。为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协会会同定点屠宰场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通过测算农民养猪成本,确定保本价收购的价格,协会还组织屠宰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确保市场价低于保护时兑现合同,这样,既防止猪贱伤农,又保障生猪来源,为促进本地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了保障体系。 >
(三)推进合作,增强联结,促进共同壮大
一是积极协调加工企业、加工户、屠宰场、养殖户、销售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产销对接。协会及时协调收购、屠宰、分割和配送各加工企业。几年来,屠宰场做到了日宰日清,实行了零库存。
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开展加工合作。鬃刷分会有6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学中猪鬃制刷公司配套生产半成品。猪油分会有4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油脂食品公司熬炼猪半成品油。猪副产品粗加工户为生化制品、食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三是推进流通与加工合作。部分猪副产品深度加工原料需求较大,加工企业除全部消化本地区的猪副原料外,还需要从全国各地大量采购原料。协会积极做好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鑫都畜产品加工厂的软骨素生产每年耗用上千吨的动物软骨,其分会会员在全国各地采购动物软骨,千方百计保障生产需要。市盛兰食品公司把各企业生产的猪副食品通过冷藏销往山东、河南等地,2003年销售的冷藏生猪头近100万个。
(四)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为了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努力为生猪产业化经营构筑新平台,提升生猪产业的规模和综合素质,加快生猪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形成,近两年来,协会一直着手规划生猪加工产业化示范园区。在各级领导和计划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组织上报的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已批准立项,目前生猪加工产业示范园区
三、初见成效,与时俱进,努力打造实力协会
几年来,协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的通力合作下,坚持创业富民的宗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是加工增值。分割加工增效益。一只猪头分割成13个品种,每个猪头的副产品如鼻骨、喉骨、大、小脑、甲状腺、牙板等可增加效益2元以上。精深加工增效益。利用废弃的猪喉骨、鼻骨、猪胆、猪肠衣粘液,通过生化提取的硫酸软骨素、肝素、胆红素、精胆酸,都是供不应求的医药中间体。其中,每吨软骨素销价在50万元以上,每克胆红素销价14元。废料再生增加效益。利用猪肥膘肉等毛油在
二是养殖增收。由于很好地解决了生猪副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消除了农民养猪亏、卖猪难的后顾之忧,基地农户养猪积极性高涨,加之调优的品种、调整了方法,这几年养猪获益匪浅,特别是今年,饲养一头上市肉猪,包括饲养工资在内,每头肉猪可获益120元以上,预计今年我镇上市肉猪14万头,养殖效益1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0多元。
三是就业增效。目前,全镇从事生猪加工流通的农民工有2100多人,年劳务总收入达1300多万元。
四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生猪产业2003年缴纳税费1000多万元,其中双健生物工程公司、学中猪鬃制刷公司最好年份缴纳税费近600万元。
五是生猪生产形成了地域特色板块经济。协会会员单位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了全镇的猪副产品加工。2003年全镇从事猪副产品加工的私营个体企业有400多户,销售收入3亿多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25以上,生猪产业已成我镇支柱产业之一。
(二)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四篇: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我们黄桥生猪经纪协会成立于2002年7月,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创业富民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资源开发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工作重点,促进了生猪产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3年各会员单位屠宰生猪21万头,不仅全部收购了本地上市的肉猪,还从外地调进肉猪近6万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85亿元,实现利润670.18万元,上交税金1005.69万元,出口创汇1159.82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48%、15.1%、16.65%和10.13%。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猪难、价格低的难题,促进了本地区生猪产业的稳步发展,致富了黄桥地区的农民。2003年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被省农林厅确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生猪产业市场状况,适时建立组织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民蕴藏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业经营项目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黄桥镇的生猪饲养量由1997年的6.8万头增长到2002年的近20万头,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但一段时期却出现了养殖规模扩大,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桥镇党委、政府要求有关职能科室对生猪市场进行认真调研,查找症结。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一支加工、销售队伍,象工业生产那样组织销售,把地产生猪资源不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以加工销售促进生猪饲养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的生猪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息不灵,加工粗糙,流通滞后。三是我镇虽然拥有原国营黄桥肉联厂部分生产技术人员、销售能人,一批从事生猪产业的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协作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找到后,我们参加调研的同志提出了通过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卖猪难、效益低的问题的设想,并串联生猪屠宰场、猪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经纪人大户,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向黄桥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镇政府专题作了研究,建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生猪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泰兴市生猪管理办公室、泰兴市民政局的指导关心下,于1997年7月成立了泰兴市第一个生猪经纪协会,并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4项工作制度。我们协会确立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团体。兴办的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成员单位产权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各自的自有资产承担各自的经营责任。宗旨是:富民创业。运作模式是:“协会+基地(农民)+加工流通企业”。工作思路是:夯实基地,培强加工,活化流通,实现共赢。职能是:组织、沟通、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联合养殖基地(农户)、联合加工企业、衔接市场等方面搞好协调;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提出思路;在加强协会成员单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不断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
经过几年的整合、规范,协会目前拥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109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以类别分别建立了9个分会。即:养殖分会、屠宰分会、生化制品分会、鬃刷分会、猪油分会、肠衣分会、猪头加工分会、猪副即食品分会、流通分会。分布全镇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会组织机构。
二、千方百计为会员服务,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壮大
(一)培强加工,凸显特色,发挥带动作用
猪副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是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没有加工型的企业与之配套,区域特色经济既难以形成,更难以持久,协会紧紧抓住核心环节,重点培育加工企业。
一是分类引导,促进主导产品的形成。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配合会员单位落实税收、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分析市场行情、研讨生猪产业发展动向、致力新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引导会员单位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形成了硫酸软骨素、猪鬃、精炼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即食品等6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其中,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近亿元。
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开展猪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黄桥生猪产业的显著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层次较深,其中利用废弃的猪鼻骨、喉骨、猪胆、肠衣粘膜进行生化加工,提炼成硫酸软骨素、胆红素、精胆酸、肝素等产品,使废弃物身价百倍。协会为有关会员单位牵线搭桥,请科研院校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改进工艺方法,既保证了优质的含量,又增加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
三是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共同致富。每个主导产品都以一个骨干企业为支撑,多个养殖专业户、定点屠宰场、流通专业户、个私企业为之配套,让广大从业者充分享受信息、科技和规模带来的效益,从而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集群。去年,黄桥镇生猪生产达20多万头,其中千头养猪场18个,万头养猪场2个,生猪屠宰量由1997年的5万多头增加到2003年的近14万头。
(二)沟通政府,联结农民,促进协调发展
为保护农民养猪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协会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呼吁政府减免或减轻生猪屠宰税费;为推广生猪改良品种,适应市场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满足加工企业对商品原料的需要,及时吁请黄桥镇政府出台了推广“二元母猪”、“苏太猪”的扶持政策,全镇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近60%。为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协会会同定点屠宰场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通过测算农民养猪成本,确定保本价收购的价格,协会还组织屠宰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确保市场价低于保护时兑现合同,这样,既防止猪贱伤农,又保障生猪来源,为促进本地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了保障体系。
(三)推进合作,增强联结,促进共同壮大
一是积极协调加工企业、加工户、屠宰场、养殖户、销售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产销对接。协会及时协调收购、屠宰、分割和配送各加工企业。几年来,屠宰场做到了日宰日清,实行了零库存。
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开展加工合作。鬃刷分会有6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学中猪鬃制刷公司配套生产半成品。猪油分会有40多户的会员或者个体户为市油脂食品公司熬炼猪半成品油。猪副产品粗加工户为生化制品、食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三是推进流通与加工合作。部分猪副产品深度加工原料需求较大,加工企业除全部消化本地区的猪副原料外,还需要从全国各地大量采购原料。协会积极做好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鑫都畜产品加工厂的软骨素生产每年耗用上千吨的动物软骨,其分会会员在全国各地采购动物软骨,千方百计保障生产需要。市盛兰食品公司把各企业生产的猪副食品通过冷藏销往山东、河南等地,2003年销售的冷藏生猪头近100万个。
(四)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为了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努力为生猪产业化经营构筑新平台,提升生猪产业的规模和综合素质,加快生猪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形成,近两年来,协会一直着手规划生猪加工产业化示范园区。在各级领导和计划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组织上报的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已批准立项,目前生猪加工产业示范园区46000平方米的用地已落实到位,园外路道、基础设施正在施工中。产业园区的投入运营,将成为地区生猪产业规模壮大的倍增器。
三、初见成效,与时俱进,努力打造实力协会
几年来,协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黄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的通力合作下,坚持创业富民的宗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是加工增值。分割加工增效益。一只猪头分割成13个品种,每个猪头的副产品如鼻骨、喉骨、大、小脑、甲状腺、牙板等可增加效益2元以上。精深加工增效益。利用废弃的猪喉骨、鼻骨、猪胆、猪肠衣粘液,通过生化提取的硫酸软骨素、肝素、胆红素、精胆酸,都是供不应求的医药中间体。其中,每吨软骨素销价在50万元以上,每克胆红素销价14元。废料再生增加效益。利用猪肥膘肉等毛油在240℃高温中通过脱脂、脱酸价、脱腥臭,精炼制成的猪油,每吨销价7000多元。劳动密切型加工增效益。利用杂乱无章的猪毛制成成品鬃,每公斤综合销价50多元。2003年加工企业加工利润670万元。
二是养殖增收。由于很好地解决了生猪副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消除了农民养猪亏、卖猪难的后顾之忧,基地农户养猪积极性高涨,加之调优的品种、调整了方法,这几年养猪获益匪浅,特别是今年,饲养一头上市肉猪,包括饲养工资在内,每头肉猪可获益120元以上,预计今年我镇上市肉猪14万头,养殖效益1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0多元。
三是就业增效。目前,全镇从事生猪加工流通的农民工有2100多人,年劳务总收入达1300多万元。
四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生猪产业2003年缴纳税费1000多万元,其中双健生物工程公司、学中猪鬃制刷公司最好年份缴纳税费近600万元。
五是生猪生产形成了地域特色板块经济。协会会员单位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了全镇的猪副产品加工。2003年全镇从事猪副产品加工的私营个体企业有400多户,销售收入3亿多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25%以上,生猪产业已成我镇支柱产业之一。
(二)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是不断更新了农民观念。过去那种养猪不赚钱,回过头来看看田的传统观念被彻底抛弃;老的饲养品种、喂养方法被逐步淘汰,科学饲养被广大农户接受。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生猪在我镇已蔚然成风。今年黄桥烧饼节期间,前进养殖基地与上海祥欣公司签订了饲养生猪3万头的合作协议书。
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黄桥生猪经纪协会产生的效益,使人们偿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甜头,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我镇相继成立了黄桥烧饼协会、泰兴市奶业协会、黄桥纺织协会等协会。加入各类协会的会员单位、个人已有500多个。农民是各类协会的主体,占会员总数的90%以上,各类协会涉及、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生猪经纪协会的运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工作与兴化香葱协会等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借这次会议东风,在支持会员单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方面开展调研,探索会员单位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探索政策支持的新途径,探索协会增强自身实力的新门路,努力把协会办成有活力、有实力、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会员之家、农民之家。
第五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辉县市冀屯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 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平方公里,45个基层党支部,1265名党员,是全省百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实”字上做文章,立足于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党员干部帮带培育、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大项目拉动提升等措施,在全镇用小蘑菇撑起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一、全民发动,做强特色经济实现增收
冀屯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河南省食用菌示范基地,全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目前,全镇食用菌大棚10000座,年产鲜菇1.5亿公斤,产值超亿元。为了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336元的基础上增长15%的目标,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排查摸底,盘点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元素,决心在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上求大作为,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支部承诺会、干部帮带对接会,筛选示范户582户,2328人,致富户438户,1752人,困难户912人,3648人,建立健全各类帮扶台帐11个,同时积极协调土地、金融等部门,在全镇掀起了又一轮食用菌种植高潮。目前,全镇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镇党委、政府通过与
邮政储蓄积极争取,为益三村食用菌大棚种植户发放贷款300万元。预计2011年全镇新增食用菌大棚将达到2000座,解决3000人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二、示范引导,规划农民创业园实现增收
为全面提升全镇食用菌种植水平,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镇党委、政府同利民食用菌合作社、冀屯食用菌合作社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增收帮扶台帐,围绕冀祥新区,建立农民创业园,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双孢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裁培面积6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菇房60栋;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平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菇房2000座,目前正在建设;支持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养殖园区,占地200亩,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预计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三、全面提升,大项目拉动实现增收
为引导全镇食用菌发展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投产;投资2亿元的福建宏良食品,已完成工商注册。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人均年增收在18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走“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
我们决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为契机,努力把冀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