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4: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第一篇: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简介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设立过程

生物圈保护区是一种新型的自然保护区,是根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章程框架”设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范围内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地区。将传统的绝对保护过渡到开放式、多功能的积极保护。它由两个区域组成:中心区和缓冲区。在中心区内强调保护生物物种,在缓冲区内开展实用研究,开发小型的项目,如蔬菜种植、水产业、林业开发等。如墨西哥的马皮米生物圈保护区内,中心区保护的是濒危的沙漠龟,缓冲区内是牧场和村庄,牧民和村民们在缓冲区内培育更好的牲畜饲料,同时开展宣传活动,阻止当地的居民对沙漠龟的捕杀。世界网络由352个生物圈保护区组成,目前已经在97个国家建立了459个生物圈保护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保护区网络之一。中国已经有28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2.卧龙自然保护区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6.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8.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9.盐城自然保护区

10.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11.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12.茂兰自然保护区

1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14.丰林自然保护区

15.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16.山口自然保护区

17.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18.黄龙自然保护区

19.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20.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2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22.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23.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

24.亚丁自然保护区

25.珠峰自然保护区

26.佛坪自然保护区

27.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28.兴凯湖自然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生物圈保护区有哪些特点?

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成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 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与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再次,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此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971年起实施“人与生物圈”综合研究计划。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

——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目前,我国有2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作者:张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1-

2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2010-06-0

4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建立各种类型、不

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700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和62.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0多处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012处,面积12288.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701.17万公顷。

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多处。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10多处。海洋特别保护区3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

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2处,市(县)级130多处,总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保护区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占应保护物种的40%。

截至2009年底,已建设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118个,有效保护了濒危、珍稀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为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提供战略储备。

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情况

【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印发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导则》(试行),组织开展了2009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筛选,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5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新建了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环境保护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确定并发布了这2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环境保护部利用环境小卫星对拟晋升和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成立了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开展了2009年度的评审工作。

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对5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管理评估。

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审查了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调查处理了一些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违规事件。

【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 各个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强化海洋保护区的海域使用、开发活动和海监执法管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中国海监机构,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深入开展规划编制、执法巡护、基础建设、科研调查、生态监测、灾害防治、教育宣传、公众参与、对外合作等各项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建设和试点,为完善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经济调控手段,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机制。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外来物种入侵区、气候变化影响敏感区等区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典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动建立海洋部门、环保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污染总量控制合作试点。

第二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农林牧渔大类

门类:林业技术类

专业名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主要开设植物学(含树木学)、动物学、资源调查技术、森林培育技术、森林保护技术、野生动物管理技术、湿地保护与管理、动植物检疫技术、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生态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等课程。

专业就业状况

毕业后可到各种自然保护区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野生动物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生态旅游等技术与管理工作。

第三篇:人与生物圈教学设计

“人与生物圈”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意图、地位及特点

教材将本单元内容编排在必修课最后一部分讲述,既是“生物与环境”一章知识的自然延伸和提高,也是综合应用“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充分体现,同时还是比较集中地阐述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的一章。

教材内容的特点:

①知识学习方面:突出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如对生物圈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对生物多样性地位的认识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②能力培养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安排了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搜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等研究性课题及实验。

③态度观念方面: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教材内容各知识点始终贯穿了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其他各章联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理解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是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基础,“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是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基础。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的概念;②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③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 教学难点 ①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策略

根据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将本单元知识划分成3个主题来讲述,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主题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可以从地理相关知识入手引入教材,然后依次讲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两个知识点。

关于生物圈的概念的讲授:由于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时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采用学案教学比较适宜,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学习提纲(如:①生物圈的组成;②生物圈的形成过程;③举例说明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圈的演变之间的直接联系;④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并联系实际编制好讲课稿,课堂上选l~2位代表讲述。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会很高。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是一个难点,需要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等基础知识,教师如采用先复习相关知识后讲解,可能造成“知之”的学生早已“知之”,“不知”的学生照样“不知”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建议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直接相关的图解和资料(如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森林生态系统图片等),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研究,解决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可设计如下问题: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各有什么特点?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含义。③生物圈维持自身稳态的能量基础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圈的稳态之间有何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习题。如提供阅读材料: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让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材料:略)。

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生物圈Ⅰ号”应该是什么?②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③试设想科学家们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稳定?④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⑤试述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的意义。

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可以从“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直接引入: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破坏超过这个限度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生物圈Ⅱ号” 实验的失败也告诫人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生物圈之外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对生物圈进行保护。引入第 2个主题:生物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保护生物圈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环境污染是破环生物圈稳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生物圈还要防治环境污染。所以分两部分讲授:1)保护生物多样性;2)环境污染的防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讲3点:①生物多样性的含义;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由于各方面资料来源较多,比较适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手段收集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汇编整理,写成研究报告,用2节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并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图片资料进行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具体的实例和数据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环境污染自发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稳态的影响,可从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面临问题、合理开发”等方面通过列表比较的方式集中讲述森林、草原、海洋、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知识。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体,可重点讲述,农业生态系统可在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课题时重点讲述。

环境污染的防治可讲授以下几个知识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展示和播放大量的图片、录像和列举直观的事例让学生总结环境污染的类型,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探究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讲授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教师可紧密结合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和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来组织教学,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理论研究、调查走访、实验 验证等过程,总结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撰写出论文报告。

以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为例:学生实践研究过程主要分5步: ①通过分组行动,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报刊、杂志资料;走访市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调查工业密集区如无锡市焦化厂等附近植物的生长状况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并初步整理出下面的内容:酸雨的形成,酸雨形成与硫循环的关系,酸雨的危害。

分组调查的学生通过对商店、餐馆密集区的调查,对河流、湖泊的污染情况等的调查,另外写出调查报告:无锡市城郊结合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状况报告。

②实验验证: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述信息很多是间接得来的,学生感性认只不深,需亲自实验来验证,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材料仪器、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③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化防治建议。④撰写论文。⑤课题延伸。

从对生物多样性现状的研究,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学习,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向环境排放废物的量,已经威胁到生物圈的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地球和生物圈的危机就是人类的危机从而引入第3个主题: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讲述维持生物圈稳态主要措施: l)能量方面: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2)物质生产方面: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实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3)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讲述过程中,诸如“野生动物肉可食、皮可穿、骨头可以泡酒”等片面强调野生动物的直接价值、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要进行重点分析、引导。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难点。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常见农作物种类、生长环境、影响因素、肥料的施用等知之甚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非常必要,即使看不到完整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有了实际的感受:感受到农民秸杆回田,感受到食用菌的栽培环境等,然后教师再提供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分析,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设计,分以下几步完成:

调查我市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时查阅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资料→设计初步方案→分析讨论修改方案→交流。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过程的实施,尽管大大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困难和工作量,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而且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主动,饶有趣味,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第四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结课论文

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对策和建议,阐述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问题意义对策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法定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地质遗迹,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50-80年代的停滞期,80-90年代稳步发展和体制建设,到90年代后期到现在在数量和面积上的突飞猛进几个阶段,现在数量已经达到2530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15.2%。我国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体系覆盖了绝大部分的物种。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特点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物种基因库

自然保护区为人类保存了很多及其珍惜的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现在许多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相继被发现,就是在自然保护区中调查研究出来的。特别是目前世界上很多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干扰,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将有助于这些生物的保护及其繁衍,所以说自然保护区是物种自然及生态系统的天然贮存库。

2.旅游价值

目前,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可以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创造出巨大的经

济价值。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或地址剖面,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有些以保护天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在不破坏自然保护区和严格管理的条件下,可以划出一定的地域,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潜在价值,将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

3.维持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流的上游、公路两侧及陡坡上划出的水源涵养林,它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能直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当然,要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仅靠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是自然保护综合措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进行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目前我国一般的自然保护区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和旅游者到保护区进行参观游览。我们可以通过在保护区内精心设计导游路线和视听工具,利用自然保护区这一天然的大讲堂,宣传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的知识。

五、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缺乏应有的投入。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行的办法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国家投入大部分经费,地方“配套”小部分,这种投入体制职责不清、权力不明、地方配套很难到位。很多地方级保护区更是还在走“自养”的路子,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经费短缺,日常管护,科研等工作发展迟缓,无力挖掘自然保护区内更多潜力,严重影响了保护和管理效果。

2.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多为事业机构,但是工作却是集行政事业和企业性质于一体,具有执法、管理、开发、经营等多项职责。本来保护区的工作是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但是现在的保护区却是管理与经营混于一体,管理的主要职能偏移,出现了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并且我国现在的行政体制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保护区的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保护区类型很多,分布范围很广,形态多种多样,单靠目前的法律法规难以覆盖所有的现实情况。并且相关法律的惩戒力度太小,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迫于压力,执法不力,导致了很多自然自然保护区的偷猎,盗采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有的法律法规和现实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法律条文并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

六、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策

1.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首先应该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年安排资金,中央逐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的补助,保护区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热心于自然保护的团体和人士的资助,积极实施开发各项经济活动,建立起以国家和当地政府

投入为主,自然保护区自筹和国内外捐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只有切实解决了职工的吃饭问题和经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的发展问题。

2.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活动

国家可以考虑下设一个统一的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中央、地方和保护区三个层次。由中央统一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改变现行的“统一协调,多部门管理的”机制。地方则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各个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或地方有关主管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所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不清,建而不管的状态。自然保护区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定编定额,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实行问责制,切实改变目前少数地方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的局面,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完善法规,加强执法

国家应该参照今年来自然保护区方面的案例,将修改和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提上议事日程。应该从法律法规成面上对土地权属问题,保护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生态补偿制度,法律惩戒力度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相关解释。让自然保护区在建设管理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应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偷猎盗采等违法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打击。还应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教育活动,严厉禁止相关执法人员对违法违规活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加强公众监督,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用国家力量去保证给自然保护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七、总结

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就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就属于其中的一大范畴,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智,柏成寿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及挑战[J].环境保护.2004.2.李旭辉.关于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3.李谫博,杨文君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第五篇: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再添20处新保护区

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再添20处新保护区

巴黎,7月11日-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7月9日-13日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添加20个新保护区,其中有两个是跨国保护区。这一网络现在所拥有的保护区达到599个遍及117个国家。海地、哈萨克斯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今年首次有保护区入选生物圈网络。

生物圈保护区是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设立的特定区域,对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管理的不同措施可以在此得到检验。生物圈保护区因此成为试验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地。

各保护区的简介如下:

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州伦高山和克恩顿省诺克山,拥有高山低谷,是阿尔卑斯山地貌的范例。该区海拔从600米到3000米不等,结构层次多样,蕴藏典型的中阿尔卑斯生态系统,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草原和沼泽地。保护区面积覆盖两个省。克恩顿省诺克山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公园,占地149000公顷。除了狩猎和采集外,饲料草场等早期农业技术、贸易和采矿是当地人赖以生活的主要方式。常住人口为33350,其中21000人居住在小城镇。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涉及建筑业,公共卫生和商品产业(化妆品,高级食品,木材,橡胶,塑料)。在侧谷区域,最大的岗位需求来自服务业,如旅游业。

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的西波列斯跨境生物圈保护区,该跨境生物圈保护区地处中欧生物地理区,因北方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交错分布而别具特色。该区域不仅拥有一些湖泊、沼泽、草原和沼泽湖综合体,还有独特的动植物群,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东西欧文化交界处的独特景观和传统在该地区得到体现和保护。当地主要经济活动为农业、旅游业、假日休闲和可持续林业及渔业。很多利益相关者(高校、地方社区、非政府组织、地方行政部门等)都参与到了跨境生物圈保护区的设计之中。

中国的井冈山,有着中亚热带区域潮湿的雨季气候和诸如高山、峡谷、构造盆地和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海拔381米至1779米不等。它是整个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绵不断的、原始阔叶林生态系统地区。这里有高等植物3415种(包括突变物种)。当地居民以农林业为生,如大米、土豆、蔬菜、竹子和茶树油的种植和生产。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因为它奇特非凡的地貌和景点,还因为它与中国革命结下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牛背梁,位于秦岭东段,有着典型的温带阔叶混交林山林体系。94%以上面积被森林覆盖,地跨三个行政区县。它被视为西安(省会城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牛背梁享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诸多濒危物种,如金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和矮麝(Moschus berezovskii)。住在过渡区的当地居民发展了乡村旅游,增加了收入。牛背梁过渡区的经营活动包括农业种植、家畜饲养和林业产品。此外,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监测,公众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都得到了积极的开展。

克罗地亚/匈牙利的穆拉河、德拉瓦河和多瑙河地区,该生物圈保护区有中欧最大的洪泛平原以及在河道治理前曾为洪泛平原的区域。多瑙河与德拉瓦河的流经区域形成一片连绵的栖息地,延伸至国界以外。穆拉河同样享有多种多样的典型植物和动物群落。它包括各类湿地栖息地,比如在欧洲最受威胁的类型(冲积森林,湿草地,沙砾,河口沙洲,牛轭湖,废河床等)。生物圈保护区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洪泛平原的管理提供振兴和现代化的机会,这将会为当地居民增加额外的生活来源,并协助保护洪泛区的自然价值。该区的主要活动为农业、森林管理、沙砾回采、工业(不同种类)和生态旅游业。

埃塞俄比亚的谢卡(Sheka)保护区占地238750公顷,包括森林、竹林、湿地、农业用地、乡村定居点及城镇。谢卡的森林同时也是埃塞俄比亚西南高地森林的一部分,对非洲山地森林植被类型,特别是非洲山地雨林及高山竹林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地区物种丰富,保有的受威胁的动植物物种超过38种。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可持续农业的实践当中。

法国的多尔多涅盆地(Bassin de la Dordogne)保护区包括整个多尔多涅河流域,这是一个占地达到2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系统。多尔多涅集水区内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并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山地景观。这里拥有全欧洲最大之一的河口湾,人口密度低,没有大城市。主要活动包括以自然及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旅游业以及农业及林业开发。这一地区是法国最重要的三大水力发电中心之一,对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及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海地的拉塞莱(La Selle)是该国首个生物圈保护区。该地区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山区、平原、热带干旱森林和沿海生态系统等),并保护着如拉维兹特(La Visite)或松林(Forêt-des-pins,这里的特有物种为西印度松[Pinus occidentalis])这样的地区。它与多米尼加共和国雅拉瓜-巴奥鲁科-恩里克生物圈保护区处在同一个生态连续体中,是加勒比生物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典范。海地有4%的人口生活在生物圈保护区内,这里的主要经济活动为农林业、渔业、旅游业和手工业。

印度的阿查纳克马-阿玛尔坎塔克(Achanakmar-Amarkantak)位于山脉的交界处,这里的地形兼有高山、浅谷和平原。保护区的63%为湿润落叶阔叶林。这是一个拥有极大保护价值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保护区内实行着不同的森林管理类型和方法。阿查纳克马-阿玛尔坎塔克的核心区为保护林地,而缓冲区和过渡区则主要由森林、农业和恢复用地和小郊区集群所构成。二十七个部落和非部落社区散居在缓冲区和过渡区的418个村庄内,主要以农业(包括药用植物的生产),及非木材产品生产为主。保护区内还对退化林地恢复、药用植物的保护及其可持续收割进行生态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记录并被应用到对保护区管理的改善工作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哇卡托比(Wakatobi)包括四个主要岛屿万吉万吉岛(Wangi-Wangi),卡莱杜帕岛(Kaledupa)、托米阿岛(Tomia)、比农科岛(Binongko)。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与许多海洋及海岸物种,如海草、珊瑚礁、用于消费及销售的鱼种、海鸟、海龟、鲸目动物和红树林等。在哇卡托比生活着大约590种鱼类和396 种珊瑚礁。保护区的核心区,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大量重要的动植物物种栖息地具有重大意义。哇卡托比还致力于成为研究人员、学生、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公共和私营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实验室。

日本的绫町(Aya)位于日本南九州岛的东部,是该国位于暖温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边界上保有的最大暖温带常绿阔叶树林(照叶树林,lucidophyllous forest)之一。保护区总面积达14580公顷,包括过渡区的绫町镇,人口7283人。核心区由九州中央山地国定公园组成,这部分从未用于人类活动,适用于针对照叶树林结构、功能和动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过渡区主要用于有机农业,1988年,绫町镇成为日本全国首家开发传统循环型农业

体系的社区。生态旅游业,包括“森林治疗”(用于治疗目的)和森林环境教育得到了积极发展。

哈萨克斯坦的可干尔赞恩(Korgalzhyn),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个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中部。这一保护区是镶嵌在欧亚大陆的干草原区上的淡水和咸水湖泊群组成的复合区域,是水禽候鸟(其中包括全球濒危物种,如极其罕见的西伯利亚白鹤、达尔马提亚鹈鹕和帕拉斯鱼鹰)栖息的重要湿地保护区。可干尔赞恩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萨雅克(Saryarka)——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和湖泊”的一部分。保护区总面积1603171公顷,居住人口约12 500。高原、丘陵、湖泊坳陷及受极端大陆性气候显著影响是这片土地的特点。整体环境恶化(水和生物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不可持续的旅游业等)引发的人口外迁问题正在通过各种试点项目加以解决,比如可持续的草场管理、生态旅游、建立捕鱼和狩猎农场及开发替代能源等。

墨西哥的特瓦坎-奎卡特兰(Tehuacán-Cuicatlán)位于一个干旱山区和高地系统内,是墨西哥生物多样性程度及特有物种持有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是中美洲古老景观最佳标志,并且是8个不同民族族群的家园。保护区内还保有玉米、黄瓜、鳄梨和咖啡豆的原始栽培遗址。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一片密集的柱状仙人掌林(Bosque de cactáceas columnares)和热带干燥森林(Selva baja caducifolia)。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岛是该国首个生物圈保护区。它是几内亚湾三个大洋火山岛屿中最古老的一座。保护区包含了露出海面的整个普林西比岛,其周边小岛及蒂尼奥萨(Tinhosas)岛。它是展现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家园,也是海龟、海鸟和鲸目动物的重要繁殖场所。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渔业和旅游业。它可以被视为在类似岛屿推广综合生态旅游的一个样板,并且可作为一个较大的海洋和陆地缓冲区的基础。塞内加尔的费尔洛(Ferlo)占地总面积达1 150 000公顷。尽管干旱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这里仍然是极其多样的动植物的家园。特别是红脖鸵鸟、红额瞪羚和濒临灭绝的非洲黑木(Dalbergia melanoxylon)等标志性物种也都扎根于此。传统活动包括畜牧业和农业。生态旅游、水产养殖业或可持续林业将得到推广,以丰富这里人口的收入来源。在费尔洛还建有多家研究机构。

西班牙的拉戈梅拉(La Gomera)是加那利群岛的一部分,周围环绕着特内里费岛(Tenerife)、拉帕尔马岛(La Palma)及耶罗岛(El Hierro)。在岛的中央坐落着加拉霍奈(Garajonay)国家公园。这里海拔最高为1487米的加拉霍奈山(Alto de Garajonay)。但是这里的中部高原(海拔1000米)及径向深谷的形成都是强烈侵蚀的结果,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来自大海的湿润气流和云常常停留在这片高原上,产生奇特的“云海”效果。该公园也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并以其特有的月桂雨林(laurisilva)生态系统为人所熟知。农业梯田也对这里景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为这一保护区添加了浓厚的文化含义。

西班牙的拉斯乌宾纳斯-拉梅萨(Las Ubiñas-La Mesa)坐落在坎塔布连山脉的中心地带。包括一座仍然保持着原生条件和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原始森林。这片地区保护着坎塔布连棕熊、啄木鸟以及一些独特的当地物种。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拉斯乌宾纳斯-拉梅萨公园内还存有几个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聚落遗址。其周围还有其他生物圈保护区,如:巴比亚(Babia)、奥马尼亚及卢纳山谷(Los Valles de Omaña y Luna)、贝尔内斯加(Alto

Bernesga)和索米尔多(Somiedo)生物圈保护区。

瑞典的东韦特恩湖悬崖景观:作为瑞典第二大冷水湖,欧洲第五大湖,它的总面积为105520公顷。近四万人居住于该湖区。该生物圈保护区大部分是农林用地,有以小农场和个体户构成的住地和村庄。该区还有若干规模较大的农场和庄园以及三个市区。核心区包括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受保护的森林栖息地和海岸线。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是该生物圈保护区的核心宗旨之一,为此,多项研究和活动正在进行之中。

俄罗斯联邦的巴什科尔斯基亚的乌拉尔山区,位于南乌拉尔山西坡,占地总面积达345700公顷。该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地貌多样,包括山河峡谷、山地草原、水草地、洪泛平原和蓄水池等。植物种类愈1650种,其中44种为当地独有,动物种类愈2000种。该区有五个不同的保护区域,包括国家公园和林业区县。这里的考古遗址独一无二,它不仅与巴什科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联系,还和石器时代保护至今的膜拜洞穴“舒利根塔什”(Shulgan Tash)有关。当地居民总人口为14957,其主要活动包括林业和小规模农业、传统养蜂业以及日益壮大的旅游业(五月到九月间共计18万游客)。

英国的加洛韦及南艾尔郡生物圈保护区代表了两个保护区的合并,总面积达520000公顷。它由开放原野地貌、狭长海湾、高沼地、可耕地、牧场和造林地组成。该地人口密度低,居民不到十万人,由于采矿业和纺织业的关闭,当地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不到一万的居民。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松鸡、金鹰和山兔的种群庞大。核心区由各类保护区域组成,为苏格兰自然遗产署管辖并所有。该区旅游业不断发展,每年接待游客85万人次以上。

生物圈保护区的延伸,更名及变动

弗雷·豪尔赫生物圈保护区,智利:该延伸项目合并了未在1977年命名时被纳入的过渡区,并扩大了缓冲区。因此该生物圈保护区的面积增加了一倍以上。它代表着“矮林海岸混合林灌木栖居地”,这里生长着肉质多刺的灌木,属于智利干旱及半干旱地中海典型植物群系。在此保护区,河流、三角湾(利马里河河口)、海岸线、半干旱硬叶灌木地(sclerophyll)和常青残遗森林等生物群落区都得到了体现。新的延伸项目位于博斯科·弗雷·豪尔赫国家公园四周,并建立了用于执行法规框架的新的区域划分系统。

伊鲁瓦斯岛屿及伊鲁瓦斯海生物圈保护区的延伸与更名(前伊鲁瓦斯),法国 伊鲁瓦斯海保护区的延伸项目纳入了一个海洋公园和塞恩岛,它的提出获得当地社团的承诺和支持,该项目确立了由一项章程所支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区总面积达99149公顷,有1324个居民。

多尼娜生物圈保护区,西班牙,延伸项目 该生物圈保护区于1980年命名。新的延伸区纳入了先前未被列入的过渡区,增大了缓冲区,使保护区的总面积翻了两番。这是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涵盖了多样的地貌。海岸带状地带包含了海滩和沙丘链,夹杂着森林、百年松林以及由地下水位相连的复杂泻湖系统。核心区以及缓冲区只有用于研究、公众、机构工作和监督活动的初级基础设施。过渡区有19万居民,居住在科马卡尼亚市。夏季旅游旺季时,人口可增至50万人。

内华达山脉生物圈保护区,西班牙,重新分区:该区于1986年命名。这一新提案系重新分区项目,它纳入了先前未被纳入的过渡区。现在该区包括科尔迪拉·佩尼贝蒂科山脉的内部山核,该山脉有着伊比利亚半岛的包括如穆拉森峰(3482米)在内的最高峰群。陡峭的山坡反映了它曾被冰蚀塑造的历史。内华达山脉之所以具有非凡的价值,不仅因为它雄伟的地貌,还在于它拥有已发现的多种独一无二且当地特有的植物种群。

联合国 UN 教科文组织 UNESCO 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保护区 新增 井冈山

下载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与生物圈计划-2009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求职信(精选五篇)

    尊敬的经理:您好,我的名字叫xiexiebang,看到贵动物油正在招聘一名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好范文,于是我写了这封求职信,希望可以到贵公司工作,学习,希望您看完这封求职信后......

    计划与组织管理

    计划与组织管理 1、领导让你调查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事关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性的真正落实,因此领导让我调查农民工子女......

    计划与控制管理

    《计划与控制管理》一章的作业 B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印刷机械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某型产品被国家认定为“国家重点创新产品”,并获中国包装总公司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发展迅速,年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本节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来说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

    杂草与鼠害控制(2012级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复习题

    杂草与鼠害控制 试题 一、杂草部分(60%): 1、什么是杂草?你的观点如何? 5分 2、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是什么?杂草诸多生物学特性为什么说是集中反映出杂草的延续性? 5分3、试述杂草种子......

    后勤建设与管理

    宜宾市学校、幼儿园食堂建设与管理 (试行)办法 依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09—2008‟(简称08标)与卫生部关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通知 (卫监督发[20......

    校园网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期末考查 班级:姓名:学号: 1、写一个可行的大学校园网建设方案书。要求从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拓扑结构设计、主干网技术选择、网络划分(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