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论、出版自由即包涵于舆论监督。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司法原则之一,也为我国宪法所确认。因此,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包涵着宪法原则,两者同等的重要。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近年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推进,公开审判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审判权运作过程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对法院的监督力度有了明显的增强。2008年的许霆案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他从以盗窃罪判处的“无期徒刑”锐减至“有期徒刑5年”。而在这个案件的背后,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毫无疑问,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专业知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是非准则不同,舆论和司法会站在两个对立面上。
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弱势群体,为事情的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一个平台,司法公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舆论监督也会妨碍司法公正。新闻媒体天生同情弱者,诸多的差异可能对司法机关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妨碍了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公平审判。
总而言之,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是一种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而无数案件也说明,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两者的关系,不仅仅是各自为政或非此即彼,而是两者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上实现司法公正,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第二篇: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许霆利用银行自动提款机的漏洞恶意取款17.5万元获判无期徒刑,后来重审判决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许霆案引起了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热烈考论和深思。ATM许霆案:判决岂能机械适用条文?90%网友认为“量刑过重”。而且网友认为银行也是需要付一部分的责任,就人性和道德方面来讲,许霆是情有可原的。
舆论监督往往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社会事件或某一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得到法律保护,使正义得到伸张,司法公正得以实现。反之,就容易产生久拖不决、暗箱操作、偏袒强势以及干脆不处理等情形。
从许霆案中,网友认为许霆的无期徒刑过重,如果只是按照法律判决的话,许霆应该判处无期徒刑,但是就道德和人性来说,判决过重。媒体的力量使许霆案得到了合理的判决而不是机械的适用法律条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使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案情,实现知情权。如果没有媒体对这一个案的监督,“主人公”许霆面临的将是无期徒刑的判决。由此可见,舆论监督促进了司法公正。
第三篇: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写写帮整理)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目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司法公正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公民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日益强烈,一旦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疑虑或担心个人权益无法实现时,就转向媒体寻求对个人诉求的支持,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这既是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表现,也给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带来了新问题。
(二)选题意义
确保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因此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新闻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舆论监督不当,也可能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完全排斥舆论监督,很可能助长法官的恣意裁判,但过于强调舆论监督,会给司法审判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舆论审判”现象,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是该论文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破坏性的根源在于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性,舆论监督是从大众的视角基本是道德视角对司法
案件进行分析,这与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通过法律规范新闻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媒体干扰司法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1、舆论监督的涵义及存在的基础
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监督存在的基础(或价值理念)
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区别
2、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主要是不利的方面
3、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在处理舆论干预司法方面的相关制度或做法
4、如何解决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不利影响:
阐述笔者的关于以实现舆论监督法治化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观点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舆论监督概念及舆论监督存在的基础(或价值理念)
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区别
2、当前我国社会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主要影响
3、论述笔者关于通过实现舆论监督法治化来解决舆论监督在影响司法公正中而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哲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价值分析方法等方法,通过论述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的区别的来理清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主要不利影响。最后阐述笔者关于解决两者之间主要冲突的方式即舆论监督法治化。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0月25日-11月7日(2周):
与指导老师见面,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交换联系方式。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0年11月10日-12月5日(4周):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并向指导老师提交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0年12月14日2010年1月29日(7周):
开始初稿写作,于1月16日前提交论文纸质初稿,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与学生反馈。
2011年1月30日-2月28日(4周):
按照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进行二稿写作。
2011年3月1日-3月15日(2周):
按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完成二稿,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二稿。
2011年3月16日-30日(3周):
指导教师就二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生沟通。学生完成并提交三稿。
2011年4月1日-4月15日(3周):
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三稿。指导教师就三稿提出修改意见,按修改意见修改三稿或多稿,经指导教师审阅后完成定稿。学生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对论文进行微调。
2011年4月20日-5月8日(3周):
于4月28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正文纸质版一式4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份,外文翻译一式两份。指导教师完成论文评阅并给出成绩。
2011年5月9日-18日(2周):
于5月12日前提交最终成果的纸质稿、电子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论文评阅教师完成论文评阅并给出成绩。
2011年5月20日前后: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章武生.马贵翔,王志强.司法公正的路径选择 [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7.[2] 范明志.司法公正与诉讼程序[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06.[3] 王潇.走向司法公正的制度选择[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05.[4] 万鄂湘.公正司法与构建和谐社会[M],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12.[5] 游伟.郑少华.民生问题与司法公正[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06.[6] 陈文兴.司法公正与制度选择[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10.[7] 胡传省.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08.[8] 黄碧辉.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J],湘潭大学,2003-09-01
[9] 赵丹丹.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J],北方工业大学,2010-07-15
[10] 冯柯.论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J],西南政法大学,2007-11-02
[11] 滕澎.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J],兰州大学,2010-08-06
[12] 申琦.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J],广西大学,2006-11-21
第四篇: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
————以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为例
摘要舆论监督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审判独立是法治国家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里两者都有它各自的功能和价值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理性定位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并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点使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自由而不过度司法审判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合理而不过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二者既有兼容统一性又有冲突对立性并简析了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平衡协调机制以实现二者相互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关键词舆论监督
审判独立
兼容统一
冲突对立
平衡
引言 轰动一时喧嚣了近半年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经北京市海淀法院于2013年9月26日公开宣判李某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其余4人分别获刑三年至十二年不等。11月27日二审法院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宣布终审判决结果维持李某某等原审审判结果不变。这个案件虽属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然多数民众关注的焦点还是这起案件的真相关注该案的审判能否排除身份差异和权贵干扰能否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审理判决结果是否公平公正。在媒体令案情越来越公开透明的该案中言论的交锋与舆情的对峙使司法审判机关承受了很大压力。宣判结束后海淀法院就此问题向社会作了公开回应该案审理严格按照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没有“舆论审判”的因素真正做到了依法独立办案体现了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
该案从头至尾舆论监督在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的保障下提前介入营造出了强烈的舆论氛围。可以说案件的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寄托着民众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期待。舆论的强势介入促进了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和透明同时也彰显出审判独立在当今社会中的重大价值。本文欲以此案为例就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试做浅论。
舆论监督是广大社会公众及新闻工作者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运行中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建议和制约的一种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的延伸权利。我国从宪法层面确立了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地位。审判独立指司法审判机关在法律的范围内对案件进行独立公正审判而不受任何干 扰。审判独立在法治国家中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既是宪法原则又是审判原则。
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均有其合法性根据它们的最终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但对于二者因不同特性可能产生的冲突需要从制度设计和实践中认真权衡和解决在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
一、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兼容统一性
(一)舆论监督积极促进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1.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权具有专属性和独立行使性但在我国司法权实际未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审判机关往往会受到行政及其它力量的制约和金钱、人情、关系等一切法外因素的干扰不能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独立审判致使审判结果可能失去公正性。然而舆论媒体和公众可以全程监督司法审判将整个审判过程置于广大社会公众监督的压力之下促使审判机关主动或被动地独立审理案件排除法外因素的干扰依据法律和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判。
马克思曾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在媒体使案情越来越公开透明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中言论的交锋与舆情的对峙就促使审判者保持中立不敢越雷池半步。
2.舆论监督能够提高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促进审判独立遏制司法腐败 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化是公正程序的主要内容这一原则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而舆论监督恰恰体现和提升了审判环节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实质在于将审判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约束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证独立和不偏袒的对当事人做出公正和公开的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出现。
绝对的权力可能产生绝对的腐败审判人员的“良心”和“理性”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也会发生偏差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媒体和公众舆论对审判行为进行披露、评论和监督客观上起到防止审判人员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作用使个别企图腐败的审判人员有所畏惧和顾忌避免“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的产生从 而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在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中各种媒体舆论的强势介入就极大地促进了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透明恰恰使得那些干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力量难以有所作为从而为审判活动捍卫法律尊严、坚持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支持。
3.舆论监督促使审判人员和审判机关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审判独立和公正高效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社会公众对案件诉讼的强烈关注通过舆论表现出来审判人员容易直接或间接的受这种情绪影响从而对案件裁判更加谨慎客观上会促使审判人员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促使审判人员更加注意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实现程序公正促使审判人员认真查明案件事实正确使用法律规定实现实体公正促使审判人员强化审限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审判人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囿于专业思维而使裁判有失偏颇。
舆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也弥补了司法体制内部监督的不足特别是司法体制内部的监督由于其客观上的内在性和实践上的偏误并未取得社会公众广泛的信任而司法体系之外的舆论监督无疑会促使司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而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公信度。
(二)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有利于保护舆论监督
在实践操作中独立的舆论监督媒体往往处于弱势。当舆论监督自由受到行政权力或其他力量压制或侵犯时独立的司法审判权得以对之予以救济。在英美法系国家当宪法或法律疏于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保护时司法可通过判例推动这方面的立法保护。在我国则是通过司法解释起到这种推动作用。即使立法对舆论监督自由的规定相当周全其运用于具体案件也要经过法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决定了法律的真正含义。从这个角度上说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保护更具直接的决定性意义。
(三)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终极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一致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都是宪法所保护的它们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公正。这主要体现在:
二者都具有关注民众权利的相同目的。独立审判的职能在于以独立公正的方式解决公民间及公民与政府间的纠纷依据法律来保护公民权利而舆论监督一旦发现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便通过报道与批评的方式来迫使侵犯方停止侵权行为或引发正常的体制性解决程序的开始。二者的目标统一于社会公正。
二者具有追求社会公正的相同理念。独立审判通过依靠公众同意的公共准则——法律来解决纠纷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而舆论监督则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价值标准——道德来评判是非批评侵犯者的侵权行为是一种道德性的情感和评价追求的是道 德上的公正。【1】 两者都能统一于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目标。
两者具有兼容性。舆论监督对审判活动有关信息的搜集和传播是帮助大众行使知情权由此公众能够更好地对审判进行理解和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而司法审判存在的目的及审判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它天生是同腐败、不公正等阴暗面相排斥的。所以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有情投意合、互相兼容的一面。【2】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具有共生共进的并存关系。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看两者协同共进兼容统一。
二、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对立性
(一)舆论监督对审判独立的侵犯和妨害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对促进审判独立有积极促进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妨害的一面。消极影响主要包括
1.舆论对审判监督没有把握必要的限度影响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要求审判人员根据事实通过对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来独立和理性的居中裁判各种纠纷其裁判依据信息的取得和采用必须受法律规则的严格制约。而舆论监督对案件信息的收集则无此限制以至于在对具体案件的报道与评论中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甚至是失实的。另一方面少数舆论媒体不了解甚至不尊重审判活动的基本程序超越审判程序违反无罪推定的法定原则对未经审判的案件随意定性、定罪、下结论。在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初出之时不少媒体就将李某某等定性为“轮奸”直到官方出来澄清“到底是强奸还是轮奸有待进一步调查”后部分媒体才加上“涉嫌” 二字充分暴露了其基本法律常识的匮乏和主观臆断的弊病。这种缺少客观中立立场、没有把握必要限度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3】
2.舆论媒体的不当报道、煽情炒作影响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从司法审判独立的特性看审判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要求与社会保持适当的间隔。为保证裁判的公正不仅要求有高素质的法官还必须反对审判前与审判中 舆论对案件的任何倾向性报道和评论。但在我国舆论监督缺乏统一规范舆论媒体往往以一种直观、表面、感性的认识夹杂着大量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喜好极力煽动公众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向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变成“舆论审判”可能使审判人员先入为主形成偏见或使审判人员不得不考虑舆论的呼声甚至上级的批示作出不当判断以迎合舆论失去审判独立性影响司法公正。在李某某等 五人强奸案中就有不少舆论的注意力被李某某的官二代身份所吸引随即对有不良记录的李某某本人及其父母的背景及言行强烈炒作加上民众对富二代、官二代本身的仇视造成了一边倒的舆论态势。
3.舆论监督用道德标准评判法律问题影响审判独立
司法审判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理性判断这种高度技术性和相对程序性的评判过程和标准不易被公众接收和认可。而媒体舆论在对一起案件进行评判时往往以道德观和情感上的公平正义为标尺衡量是非对错这种道德标准恰好也迎合了普通公众的思想认知标准容易引起公众的认可和共鸣更受公众的青睐。媒体常以此道德标准责难审判机关依据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所作出的理性判断从而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侵害。
(二)审判独立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和抵触
审判独立对舆论监督存在着天然的排斥关系。审判独立是一切法治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要求审判人员处理案件时做到真正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涉当然也包括不受新闻媒体的影响和干涉。但媒体虽有时也会以法律为判断但更多地会倾向于道德化运作一旦道德意义上的结论形成媒体便尽情地利用道德优势表达自己不容置疑的要求和倾向甚至以道德标准去责难审判机关依据法律所作出的理性行为这实质上是对审判独立的一种介入行为从而把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具体转化为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现实冲突。这是因二者对事物价值判断的理念不一致而导致的必然排斥。
审判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程序严格受限的过程。司法审判的实体正义要求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谨慎处理当事人诉求排除一切外部因素的干扰谨慎、独立的进行审理力争作出公正公平的裁判。司法审判的程序正义则严格限制了审理的整个过程。程序正 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求审判人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这种严格的程序法定性和实体正义要求与注重新闻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舆论媒体的自由随性存在着现实的排斥和抵触。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就是舆论监督司法审判就是司法审判。舆论重在监督司法审判惟求公正。司法审判固然要顾及舆论但司法审判决不能为舆情所左右二者有一定的排斥和抵触性。
(三)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冲突对立的原因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所以有冲突对立性主要是因为:
1.二者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不同
司法审判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具有消极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而舆论监督则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特征。司法审判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待纠纷的态度必须是消极中立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要求审判人员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相对隔绝各种公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审判人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办案人员依据事实和法律独立行事。而新闻自由和媒体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并且作为原则还必须致力于消除政府秘密行事它的职责要求媒体必须及时介入司法审判活动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和监督与司法审判实践可能造成冲突进而影响审判独立。
2.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
舆论监督一般按照社会公众的道德规范来判断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其道德标准较高而法院审判案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法律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能维护最基本的道德和秩序。此时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和错位。
3.二者专业内容和运作方式不同
司法审判要求遵循法定程序注重证据规则追求证据意义上的法律事实以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为基点独立公正的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司法审判讲求用词严谨时效较宽松经得起时间考验。媒体舆论则追求自由、典型和及时性原则它偏重于追求近似于常识意义上的新闻事实或客观事实它的基点和视角并不完全出之于法律更多地是从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出发不受法定程序限制。它要求报道及时迅速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以制造舆论热点。
三、构建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平衡协调机制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是我国民主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争不可认定一方之胜利另一方之失败两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共赢方可使整个社会获益。因此在面对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冲突时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积极主动地寻找最佳平衡点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互动协调的桥梁使二者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制和完善
(一)健全舆论监督法律制度保障和规范舆论监督
一要加快舆论监督立法。在我国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来授权和规范舆论监督司法审判的行为而是散见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而且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形式上简略零散不利于操作内容上往往忽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殊规律对监督主体、对象、原则和方法等缺乏详细规定倾向上对监督的限制规定具体细致对其保障权利的规定粗放权利和义务失衡。因此全面总结和归纳现有相关法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尽快制定出一部切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闻自由法》或《舆论监督法》是保障和规范舆论对司法审判监督的一条 有效途径。
二要强化舆论监督自我约束机制。首先是加强传媒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生存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我国传媒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进行舆论监督时媒体不仅要以一般的行业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更要将报道与监督置于法律规定的框架之下保证舆论监督和报道的准确权威、理性平和、专业规范和合法守德谨慎处理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其次是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保证舆论报道和监督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司法审判的独立和公正不受影响法律素质的具备可使舆论监督的过程合法、守法维护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再次是舆论传媒应尊重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恪守司法审判程序。报道监督司法审判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的司法审判程序一步一步及时动态的跟进。坚持无罪推定的法定原则防止决前倾向性和定性、定罪的报道监督可能对审判独立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加快传媒体制改革构建相对独立的新型舆论传媒体制
舆论监督被普遍认为是司法体系外监督的常规的、基本的形式。【4】 要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价值和积极作用需要加强舆论监督的体制建设保障舆论传媒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我国的主流媒体是所谓“机关报”、“机关台”和“机关网”类型机关报式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要以所隶属机关的意志为意志而不能够单纯的以新闻事业的规则去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机关报式媒体不过是我们古典的邸报型官式媒介在现代的翻版。【5】 我国主流舆论传媒的这种官方、半官方的性质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一是舆论媒体失去独立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在很多问题上因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而不敢说话。是不合理的增强了舆论传媒的功能。舆论传媒一般只有传播功能而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但中国主流媒体的官方性质使它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功能甚至因为得到了行政力量的支持而拥有“话语霸权”,变得威力无比。有些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成为公众心目中比司法救济更为有效的途径。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作为独立媒体应有的舆论监督自由权利的缺失。而且某个案件表面上是舆论监督对审判独立施加了影响、破坏了司法审判独立实际上源于我国舆论监督制度以及审判独立制度自身的缺陷。要解决目前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无序冲突状态核心之一就是必须破除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不合理入侵加快传媒体制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保持舆论传媒的相对独立使其免于由被监督者支配和控制以保障舆论传媒的自主性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和作用。
(三)完善司法审判制度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审判独立要求司法审判机关独立地行使审判权而且仅仅只服从法律排除一切外来干预。但从体制上讲我国的司法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独立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司法机关的组织和管理几乎与行政机关无异在财政上更是直接受制于行政机关司法独立尚未
得到充分有效地保障。美国学者本杰明在考察了我国的舆论传媒 与司法审判关系后也认为中国舆论传媒影响司法审判的基本模式是舆论传媒影响领导、领导影响法院。目前造成我国司法不公和审判不独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舆论监督而是司法体制内部的问题以及外来行政权力的干预。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就要使审判机关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完善司法审判体制改革现有司法审判制度的缺陷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在法治的框架内保障审判的真正独立。当然这个体制框架的构建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和实践才能完善。
(四)司法审判应正确处理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权独立行使的主体有责任捍卫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维护法律所承载的尊严同时也有义务尊重传媒与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将审判权置于舆论监督之下利用舆论监督促进
审判权独立行使形成舆论监督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良性互动局面。法学家边沁说过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审判机关要全面落实好公开审判制度完善接受传媒监督的内部规范实行“阳光审判”积极为舆论传媒提供便利配合媒体有效开展司法报道和监督满足社会和公众掌握审判动态和司法信息的要求妥善地处理舆论干扰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实现二者最大限度的平衡互动。
强化审判机关的舆情应对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审判机关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提高驾驭各类新兴媒体的能力变“堵”为“疏”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根据舆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反馈渠道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提升“早说话、讲实话、会说话”的能力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舆情引导效果。
努力提升审判人员的职业素养。司法公正和审判独立与否的根本在于审判人员自身舆论监督毕竟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审判人员只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对法律的深刻理解他们就能正视舆论监督中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部分对其中有失偏颇的内容也会有恰当的态度从而将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我们的审判人员都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忠于法律、严格执法、公正审判那么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审判只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容易产生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对于舆论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今天的司法审判者也已 经具备了训练有素的应对能力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的实践表明司法审判对于舆论监督已经保持了越来越高的理性。
结语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种既冲突对立又兼容统一的辩证关系。审判独立和舆论监督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在我国现阶段绝对的审判独立和纯粹的舆论监督都尚未实现二者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根据现实情况而不断
磨合完善的过程。当前要使审判独立与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审判机关必须改变对舆论监督的排斥观念宽容善意的监督行为舆论监督也必须树立维护司法审判独立的理念使监督在合法、合理的道路上正常运转以达到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平衡、协调的互动共同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第五篇: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内容摘要】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它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司法公正由于与人们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形成公意、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的功能,是公民知情权与自由表达权的体现,代表着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所以,在现代法治国家,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是紧密相联的。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与促进作用,避免其对司法公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既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维护司法独立公正原则和司法权威与正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
【关键词】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 舆论监督 媒介审判 新闻自由 司法权威
引 言
法谚“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给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呢?新闻媒体和司法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其二者间既存在目标的一致性,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即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共存,最终实现社会公众追求的正义与公平是司法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工作。
一、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分析
司法公正,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内涵就是司法机关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司法公正是以司法工作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以严格依法为基准,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坚持平等、正当的原则,且要在审判结果上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工程,其价值蕴含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等方面 [1],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实体公正。指现行法律分配给人们的权益与其通过司法活动所确认的权益相一致,且这种一致性应得到司法机关的充分保障。关于实体公正,我国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是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准确地适用法律。二是程序公正。指在法律适用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充分保障每位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益,它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是长期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各类案件程序、手段、方法规律性的科学总结。三是执行公正。即按法定程序公正、严格地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使纸上的东西得到切实的履行。四是形象公正。指司法人员的执法形象必须公正,也就是说司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处理案件外,在言行上还要符合司法人员的身份。只有司法机关形象公正,社会公众才能信任司法,司法救济才能成为社会公众一旦发生纠纷的首要选择,促使社会公众的矛盾和纠纷都能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消解,从而避免社会矛盾的非法律手段解决。
可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执行公正和形象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实体,都要求司法人员忠实地服从和使用法律,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立场,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和相互间的冲突分析
(一)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助于实现审判公开。审判公开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当前,不少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旁听需求,加之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来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报道实现了间接公开,扩大了人民法院案件审判的公开面和透明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详细地知悉一些广为关注的案件的审判情况,使法庭审判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人民法院审判公开的原则得到更彻底、更有效地落实。
二是有助于提升审判质效。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提升审判质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对瑕疵裁判、冤假错案的无情披露,监督司法机关有错必纠,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从而最终使个案的错误裁判得以纠正,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终的维护。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力地促进司法机关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缺点和疏忽,从而改善自身工作作风,使司法活动也变得日以文明和规范。同时,新闻媒体的有力监督提高了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司法腐败的机会,使审判真正成为了“阳光下的审判”。
三是有助于改进审判作风和提升执法水平。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其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文明办案方面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审判工作经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介入,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办案法官的业务水平。新闻媒体对庭审情况进行报道,客观上会促使法官认真学习相关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去阅读案卷,深入了解案情,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以更加缜密、严谨的思维进行判决。一方面必将提升办案法官的职业涵养。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会促使办案法官按规定着装,开庭程序会更加规范,法庭仪容仪表会更加严整,开庭用语会更加规范,作出的判决会更加缜密、严谨。所以,审判机关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警素质的同时,强化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有效提升办案法官的综合素质,也能有效抑制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是有助于扩大办案效果。新闻媒体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进行报道,有利于扩大办案效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判,惩处犯罪,调处纠纷,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但法院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判工作的被动性、中立性。新闻媒体通过对审判工作的报道,扩大了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预防犯罪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治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培育法治理念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才具有新闻价值,于是新闻工作者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司法活动具有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可见,新闻媒体过早的报道、评论势必会侵犯司法独立的原则,形成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可以说,新闻报道追求的案件往往是具有生动性、重要性、显著性、新奇性的案件,从而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媒体热点,而且,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往往注重结果,追求惩恶扬善、分清是非为目的的正义,这使得其常常要对司法机关追求的以建立在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构成强大的冲击,对人民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媒体压力,从而产生“媒介审判”的不良效应。
媒介审判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由“报纸审判”演变而来。我国台湾学者尤英夫认为:“报纸审判的意义较为广泛,即任何民、刑事案件在普通法院审判前或审判后,由一般性或法律性报纸所刊载的消息或意见,不论其是以文字、图片、漫画及其他方式,不论其目的是在讨论、分析、攻击、侮辱与案件有关的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或案件内容及其胜负得失,凡足以影响审判者,都可称为报纸审判。” [2]
笔者认为,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象一般是民愤极大,影响甚广的“非自愿社会公众人物”,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所发生的案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一些新闻媒体对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案件报道趋之若鹜,对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司法机关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公众媒体的压力,从而导致某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这实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越位现象,其干扰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对“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两者间的冲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审判活动追求的“事实”与新闻媒体报道的“事实”两者间存在差异。司法审判活动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就是说审判活动只依据“法定事实”对案件作出判决。新闻媒体也有在“全部事实”范围内对案件进行报道的倾向,但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要求有别于法律对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即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等途径了解到的事实,而司法审判所要求的是能够以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的事实。新闻媒体对案件信息的收集也不像诉讼程序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它可以报道某些只注明消息来源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而法庭却不能采用这样的信息。由于两者所采用的“事实”不同,因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的结果与新闻媒体对所披露的案件所期望的处理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性。
2、新闻媒体的介入会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时,对于某一案件,经常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处理之前,往往裹挟着社会道德来评判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有时甚至带有个人观点的评论,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司法人员的办案思维。这些都可能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3、“有偿新闻”的出现势必对司法公正造成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往往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会在吸引公众“眼球”上大做文章,个别法制观念淡薄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下,在未结案之前,也会做出倾向性的报道,甚至对案件妄加评论;有的为提升网络点击率或阅读量,经案件当事人的邀请,在未全面了解案情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歪曲报道以迎合案件当事人的诉讼需求,导致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细节趁虚而入。也就是说,新闻媒体通过有偿新闻、媒介审判等形式形成“媒体压力”,这必将侵害某一方案件当事人的权益,损害新闻媒体形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对构建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间和谐关系的建议
新闻是自由的,其对法庭的报道和批评是需要的,但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其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一旦诉讼程序开始,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向公正审判的公共利益让步。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不仅新闻的采集、发布和传送要遵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而且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更要慎重。也就是说,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要采取对法律负责、对真实性负责的态度,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实践中,新闻工作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所以,新闻媒体既要发挥披露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又要对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此防止和消除对司法公正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削除新闻媒体与司法行为两者关系上的紧张与不和谐,从而实现司法公正独立和传媒自由的平衡,并依法加以保障、引导和监督,使之达到良性互动与合理构建,形成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主导性关系,逐步探索和建立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新闻媒体正当采访权的合理界限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对司法机关自身的要求
一是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人民法院应积极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司法公正是当务之急。法官的法律知识丰富了,业务水平提高了,将会把一个高水平的庭审展现在新闻媒体记者面前,以其闪烁着法律的尊严理性和智慧的专业才能赢得记者的尊敬。同时,办案法官要精心审判好每起案件,认真制作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出现瑕疵,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大力开展审判公开活动。公开审判的主旨在于让民众亲眼见到正义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具有提示性、感染和教育的作用,并成为今后行为的指向;程序公开还提供了对诉讼过程实施社会监督的可能。[3]在审判工作实践中,应根据案件性质,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阳光庭审”,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旁听案件庭审,并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全程录音录像等网上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及时为网民答疑解惑,推进“阳光司法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让社会各界了解法院、理解法院,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做法院文章的人没有机会。同时,应准予新闻媒体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采访报道,并为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访报道创造便利条件,解释必要的司法程序和司法规范语言,引导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尊重有关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和司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权力,尊重司法事实,尊重司法程序和诉讼规则;
三是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人民法院应通过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方式,建立与新闻媒体对话的常规渠道,减少舆论炒作风险。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各级司法机关的的新闻发布机构和新闻发言人应及时将群众关心的案件情况公之于众,使新闻媒体可以从正规渠道获取官方消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诉讼的进展,这样既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防止公众的猜疑和舆论盲目的导向,最终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四是强化自我宣传意识。人民法院在抓好执法办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院内外各类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及时上报稿件、编发院内信息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壮大宣传声势,做到审判活动与宣传工作合声合拍,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一方面要抓好法院内部的自我宣传。充分利用法院外宣网站、微博等快捷、便利的宣传平台对审判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宣传,不断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外媒搞好对外宣传。进一步加深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努力与其建立起诚实可信的良好关系,协同做好每一个旁听庭审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拓宽法制宣传面,形成集中宣传报道的声势。
五是提升面对新闻媒体的能力。面对新媒体出现的即时化、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化新情况,一个涉法的网络事件很可能形成“无利害关系冲突”,形成“网络暴力”从而殃及法院。面对新媒体这柄“双刃剑”,人民法院应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法院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院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工作中,应完善与审判工作相关的舆情收集研判机制、预警机制、危机公关应急处置机制、一站式答复机制等,对突发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新闻发布出去,以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权,降低与新闻媒体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新闻报道失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二)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是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涵养。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自身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正视新闻媒介与独立司法的区别,时刻谨记自身的位置与职责,做独立、公正、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急于做评判、下结论,有效防止“媒体审判”。工作中,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切实尊重审判独立,遵守法庭秩序,报道案件信息时认真负责,严谨审慎,客观公正,向社会公众报道真实的审判过程和客观的情况,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良好职业形象,与法官一道为实现媒体监督与案件公正审判的良性互动做出努力。
二是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审判活动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特征,从事法制报道的新闻媒体记者和编辑要了解审判规律,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要把握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审判工作特点。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对审判过程中的报道要慎重、严谨,对正在审理中的案件不作评述性报道,应不偏不倚,避免倾向性,不得充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不得充当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裁判员、审判员,更好地处理好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媒体对司法公正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三是强化涉诉稿件的审核监督。新闻媒体应加强内部的审稿力度,对监督司法的稿件进行严格审查,把好政策法律关,确保没有明显的诱导和倾向性的内容,防止可能影响司法独立或者侵权的报道流向社会,避免错误舆论压力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侵害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从而正常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结 语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所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的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4] 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是现实存在、不可避免的,正确处理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权威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避免其对司法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又能促进司法审判的公开,维护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要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应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尺度,需要媒体和司法机构的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维护司法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