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

时间:2019-05-12 06: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

第一篇: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

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近几年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的传播,提高了国民的法律意识,促进了公开审判原则的贯彻,保障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促进了“公正与效率”这个法院工作主题的实现,也促进了司法体制的改革。然而,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网络的现代化以及传媒监督的积极活跃,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冲突日趋明显和频繁,新闻媒体中有的传播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依法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媒监督被普遍认为是司法体系外部常规的、基本的监督形式,传媒有责任对人民法院存在的一些不良司法现状大胆挖掘、勇于披露、善于鞭挞。因此,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法官独立公正审判,防止审判权力滥用,确保司法公正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传媒监督有助于增加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起到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作用;传媒监督为社会公众评论司法行为,并为间接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降低了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社会各方面对法院现状的批评弥补了对司法体制内部监督不足,因而司法体系之外的监督无疑会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聚焦点,从而提高人民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公信度。由此观之,恰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对于促进、保障人民法院和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是不可或缺、十分必要的。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人民法院和法官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法官对新闻媒体关注较多的案件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如果法官仅仅依据舆论判案,他将不再是公正的体现,但是如果法官一味排斥新闻舆论,同样也不会是公正的体现。如前所述,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但新闻媒体又有自身的缺点,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新闻舆论的副作用,公正行使审判权就没有保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探索二者的最终平衡,使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既相互促进又互不侵犯,不仅是我国政治和法制建设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新闻机构与人民法院共同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克服“两种倾向”,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目前,在法院与新闻界的相互关系中,尽管合作是主流,但法院对新闻界有两种不良倾向:(1)是“烦”。“烦”新闻界对某些案件的炒作,使当事人亢奋,社会关注,法院工作难做;(2)是“怕”。“怕”新闻界某些外行对案情说三道四,左右了社会舆论,使本不复杂的案情人为地复杂化,从而妨碍依法定罪定性,最终妨碍司法公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每一家法院、每一位法官

都要敢于面对媒介、善于面对媒介,认真搞好每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公正的判决、裁定向社会表明执法者的观点和理念,而在庭审之外,法官则应谨言慎行,不向社会及媒介发表对未决案件的不当言论。要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官在面对舆论监督时也应做到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公正独立地裁判,而不是缺乏应有的主见,人云亦云,盲目地跟着舆论走或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个别故意误导社会舆论、干扰司法公正、歪曲法院和法官形象的报道,要理直气壮地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传媒单位的有关法律责任。

2、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监督行为。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当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判功能。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新闻立法,因此,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活动规则,也是正确处理新闻舆论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妥善解决新闻侵权纠纷,加强新闻媒体与法院的沟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但由于不同立场间过度的新闻批评造成媒体与司法这两支社会重要力量的冲突。切实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探索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是人民法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正确妥善处理传媒监督与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效途径。近几年

来,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的干预和所谓的曝光行为明显增多,对法院而言,要正确对待,冷静处置,要全面落实好公开审判制度,完善接受传媒监督的内部规范,掌握主动,并积极为传媒提供采访的必要条件,配合媒体有效开展司法报道,当然,对新闻媒体对审判工作进行歪曲报道,不能等闲视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新闻媒体也不能以舆论监督为由干预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新闻媒体与法院和谐共处的关键在于,双方都应当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采取积极的态度,切忌相互制约,更不应互相拆台。只要双方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以及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工作方向上保持一致,新闻舆论监督和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之间就能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传媒与司法就能形成合力、共创“双赢”,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

————以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为例

摘要舆论监督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审判独立是法治国家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里两者都有它各自的功能和价值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理性定位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并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点使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自由而不过度司法审判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合理而不过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二者既有兼容统一性又有冲突对立性并简析了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平衡协调机制以实现二者相互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关键词舆论监督

审判独立

兼容统一

冲突对立

平衡

引言 轰动一时喧嚣了近半年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经北京市海淀法院于2013年9月26日公开宣判李某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其余4人分别获刑三年至十二年不等。11月27日二审法院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宣布终审判决结果维持李某某等原审审判结果不变。这个案件虽属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然多数民众关注的焦点还是这起案件的真相关注该案的审判能否排除身份差异和权贵干扰能否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审理判决结果是否公平公正。在媒体令案情越来越公开透明的该案中言论的交锋与舆情的对峙使司法审判机关承受了很大压力。宣判结束后海淀法院就此问题向社会作了公开回应该案审理严格按照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没有“舆论审判”的因素真正做到了依法独立办案体现了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

该案从头至尾舆论监督在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的保障下提前介入营造出了强烈的舆论氛围。可以说案件的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寄托着民众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期待。舆论的强势介入促进了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和透明同时也彰显出审判独立在当今社会中的重大价值。本文欲以此案为例就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试做浅论。

舆论监督是广大社会公众及新闻工作者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运行中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建议和制约的一种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的延伸权利。我国从宪法层面确立了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地位。审判独立指司法审判机关在法律的范围内对案件进行独立公正审判而不受任何干 扰。审判独立在法治国家中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既是宪法原则又是审判原则。

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均有其合法性根据它们的最终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但对于二者因不同特性可能产生的冲突需要从制度设计和实践中认真权衡和解决在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

一、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兼容统一性

(一)舆论监督积极促进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1.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权具有专属性和独立行使性但在我国司法权实际未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审判机关往往会受到行政及其它力量的制约和金钱、人情、关系等一切法外因素的干扰不能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独立审判致使审判结果可能失去公正性。然而舆论媒体和公众可以全程监督司法审判将整个审判过程置于广大社会公众监督的压力之下促使审判机关主动或被动地独立审理案件排除法外因素的干扰依据法律和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判。

马克思曾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在媒体使案情越来越公开透明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中言论的交锋与舆情的对峙就促使审判者保持中立不敢越雷池半步。

2.舆论监督能够提高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促进审判独立遏制司法腐败 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化是公正程序的主要内容这一原则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而舆论监督恰恰体现和提升了审判环节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实质在于将审判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约束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证独立和不偏袒的对当事人做出公正和公开的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出现。

绝对的权力可能产生绝对的腐败审判人员的“良心”和“理性”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也会发生偏差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媒体和公众舆论对审判行为进行披露、评论和监督客观上起到防止审判人员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作用使个别企图腐败的审判人员有所畏惧和顾忌避免“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的产生从 而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在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中各种媒体舆论的强势介入就极大地促进了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透明恰恰使得那些干扰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力量难以有所作为从而为审判活动捍卫法律尊严、坚持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支持。

3.舆论监督促使审判人员和审判机关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审判独立和公正高效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社会公众对案件诉讼的强烈关注通过舆论表现出来审判人员容易直接或间接的受这种情绪影响从而对案件裁判更加谨慎客观上会促使审判人员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促使审判人员更加注意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实现程序公正促使审判人员认真查明案件事实正确使用法律规定实现实体公正促使审判人员强化审限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审判人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囿于专业思维而使裁判有失偏颇。

舆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也弥补了司法体制内部监督的不足特别是司法体制内部的监督由于其客观上的内在性和实践上的偏误并未取得社会公众广泛的信任而司法体系之外的舆论监督无疑会促使司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而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公信度。

(二)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有利于保护舆论监督

在实践操作中独立的舆论监督媒体往往处于弱势。当舆论监督自由受到行政权力或其他力量压制或侵犯时独立的司法审判权得以对之予以救济。在英美法系国家当宪法或法律疏于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保护时司法可通过判例推动这方面的立法保护。在我国则是通过司法解释起到这种推动作用。即使立法对舆论监督自由的规定相当周全其运用于具体案件也要经过法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决定了法律的真正含义。从这个角度上说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保护更具直接的决定性意义。

(三)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终极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一致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都是宪法所保护的它们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公正。这主要体现在:

二者都具有关注民众权利的相同目的。独立审判的职能在于以独立公正的方式解决公民间及公民与政府间的纠纷依据法律来保护公民权利而舆论监督一旦发现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便通过报道与批评的方式来迫使侵犯方停止侵权行为或引发正常的体制性解决程序的开始。二者的目标统一于社会公正。

二者具有追求社会公正的相同理念。独立审判通过依靠公众同意的公共准则——法律来解决纠纷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而舆论监督则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价值标准——道德来评判是非批评侵犯者的侵权行为是一种道德性的情感和评价追求的是道 德上的公正。【1】 两者都能统一于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目标。

两者具有兼容性。舆论监督对审判活动有关信息的搜集和传播是帮助大众行使知情权由此公众能够更好地对审判进行理解和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而司法审判存在的目的及审判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它天生是同腐败、不公正等阴暗面相排斥的。所以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有情投意合、互相兼容的一面。【2】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具有共生共进的并存关系。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看两者协同共进兼容统一。

二、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对立性

(一)舆论监督对审判独立的侵犯和妨害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对促进审判独立有积极促进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妨害的一面。消极影响主要包括

1.舆论对审判监督没有把握必要的限度影响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要求审判人员根据事实通过对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来独立和理性的居中裁判各种纠纷其裁判依据信息的取得和采用必须受法律规则的严格制约。而舆论监督对案件信息的收集则无此限制以至于在对具体案件的报道与评论中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甚至是失实的。另一方面少数舆论媒体不了解甚至不尊重审判活动的基本程序超越审判程序违反无罪推定的法定原则对未经审判的案件随意定性、定罪、下结论。在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初出之时不少媒体就将李某某等定性为“轮奸”直到官方出来澄清“到底是强奸还是轮奸有待进一步调查”后部分媒体才加上“涉嫌” 二字充分暴露了其基本法律常识的匮乏和主观臆断的弊病。这种缺少客观中立立场、没有把握必要限度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3】

2.舆论媒体的不当报道、煽情炒作影响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

从司法审判独立的特性看审判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要求与社会保持适当的间隔。为保证裁判的公正不仅要求有高素质的法官还必须反对审判前与审判中 舆论对案件的任何倾向性报道和评论。但在我国舆论监督缺乏统一规范舆论媒体往往以一种直观、表面、感性的认识夹杂着大量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喜好极力煽动公众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向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变成“舆论审判”可能使审判人员先入为主形成偏见或使审判人员不得不考虑舆论的呼声甚至上级的批示作出不当判断以迎合舆论失去审判独立性影响司法公正。在李某某等 五人强奸案中就有不少舆论的注意力被李某某的官二代身份所吸引随即对有不良记录的李某某本人及其父母的背景及言行强烈炒作加上民众对富二代、官二代本身的仇视造成了一边倒的舆论态势。

3.舆论监督用道德标准评判法律问题影响审判独立

司法审判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理性判断这种高度技术性和相对程序性的评判过程和标准不易被公众接收和认可。而媒体舆论在对一起案件进行评判时往往以道德观和情感上的公平正义为标尺衡量是非对错这种道德标准恰好也迎合了普通公众的思想认知标准容易引起公众的认可和共鸣更受公众的青睐。媒体常以此道德标准责难审判机关依据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所作出的理性判断从而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侵害。

(二)审判独立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和抵触

审判独立对舆论监督存在着天然的排斥关系。审判独立是一切法治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要求审判人员处理案件时做到真正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涉当然也包括不受新闻媒体的影响和干涉。但媒体虽有时也会以法律为判断但更多地会倾向于道德化运作一旦道德意义上的结论形成媒体便尽情地利用道德优势表达自己不容置疑的要求和倾向甚至以道德标准去责难审判机关依据法律所作出的理性行为这实质上是对审判独立的一种介入行为从而把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具体转化为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现实冲突。这是因二者对事物价值判断的理念不一致而导致的必然排斥。

审判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程序严格受限的过程。司法审判的实体正义要求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谨慎处理当事人诉求排除一切外部因素的干扰谨慎、独立的进行审理力争作出公正公平的裁判。司法审判的程序正义则严格限制了审理的整个过程。程序正 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求审判人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这种严格的程序法定性和实体正义要求与注重新闻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舆论媒体的自由随性存在着现实的排斥和抵触。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就是舆论监督司法审判就是司法审判。舆论重在监督司法审判惟求公正。司法审判固然要顾及舆论但司法审判决不能为舆情所左右二者有一定的排斥和抵触性。

(三)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冲突对立的原因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所以有冲突对立性主要是因为:

1.二者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不同

司法审判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具有消极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而舆论监督则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特征。司法审判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待纠纷的态度必须是消极中立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要求审判人员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相对隔绝各种公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审判人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办案人员依据事实和法律独立行事。而新闻自由和媒体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并且作为原则还必须致力于消除政府秘密行事它的职责要求媒体必须及时介入司法审判活动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和监督与司法审判实践可能造成冲突进而影响审判独立。

2.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

舆论监督一般按照社会公众的道德规范来判断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其道德标准较高而法院审判案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法律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能维护最基本的道德和秩序。此时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和错位。

3.二者专业内容和运作方式不同

司法审判要求遵循法定程序注重证据规则追求证据意义上的法律事实以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为基点独立公正的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司法审判讲求用词严谨时效较宽松经得起时间考验。媒体舆论则追求自由、典型和及时性原则它偏重于追求近似于常识意义上的新闻事实或客观事实它的基点和视角并不完全出之于法律更多地是从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出发不受法定程序限制。它要求报道及时迅速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以制造舆论热点。

三、构建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平衡协调机制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是我国民主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争不可认定一方之胜利另一方之失败两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共赢方可使整个社会获益。因此在面对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冲突时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积极主动地寻找最佳平衡点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互动协调的桥梁使二者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制和完善

(一)健全舆论监督法律制度保障和规范舆论监督

一要加快舆论监督立法。在我国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来授权和规范舆论监督司法审判的行为而是散见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而且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形式上简略零散不利于操作内容上往往忽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殊规律对监督主体、对象、原则和方法等缺乏详细规定倾向上对监督的限制规定具体细致对其保障权利的规定粗放权利和义务失衡。因此全面总结和归纳现有相关法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尽快制定出一部切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闻自由法》或《舆论监督法》是保障和规范舆论对司法审判监督的一条 有效途径。

二要强化舆论监督自我约束机制。首先是加强传媒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生存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我国传媒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进行舆论监督时媒体不仅要以一般的行业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更要将报道与监督置于法律规定的框架之下保证舆论监督和报道的准确权威、理性平和、专业规范和合法守德谨慎处理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其次是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保证舆论报道和监督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司法审判的独立和公正不受影响法律素质的具备可使舆论监督的过程合法、守法维护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再次是舆论传媒应尊重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恪守司法审判程序。报道监督司法审判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的司法审判程序一步一步及时动态的跟进。坚持无罪推定的法定原则防止决前倾向性和定性、定罪的报道监督可能对审判独立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加快传媒体制改革构建相对独立的新型舆论传媒体制

舆论监督被普遍认为是司法体系外监督的常规的、基本的形式。【4】 要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价值和积极作用需要加强舆论监督的体制建设保障舆论传媒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我国的主流媒体是所谓“机关报”、“机关台”和“机关网”类型机关报式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要以所隶属机关的意志为意志而不能够单纯的以新闻事业的规则去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机关报式媒体不过是我们古典的邸报型官式媒介在现代的翻版。【5】 我国主流舆论传媒的这种官方、半官方的性质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一是舆论媒体失去独立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在很多问题上因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而不敢说话。是不合理的增强了舆论传媒的功能。舆论传媒一般只有传播功能而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但中国主流媒体的官方性质使它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功能甚至因为得到了行政力量的支持而拥有“话语霸权”,变得威力无比。有些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成为公众心目中比司法救济更为有效的途径。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作为独立媒体应有的舆论监督自由权利的缺失。而且某个案件表面上是舆论监督对审判独立施加了影响、破坏了司法审判独立实际上源于我国舆论监督制度以及审判独立制度自身的缺陷。要解决目前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无序冲突状态核心之一就是必须破除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自由的不合理入侵加快传媒体制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保持舆论传媒的相对独立使其免于由被监督者支配和控制以保障舆论传媒的自主性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和作用。

(三)完善司法审判制度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审判独立要求司法审判机关独立地行使审判权而且仅仅只服从法律排除一切外来干预。但从体制上讲我国的司法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独立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司法机关的组织和管理几乎与行政机关无异在财政上更是直接受制于行政机关司法独立尚未

得到充分有效地保障。美国学者本杰明在考察了我国的舆论传媒 与司法审判关系后也认为中国舆论传媒影响司法审判的基本模式是舆论传媒影响领导、领导影响法院。目前造成我国司法不公和审判不独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舆论监督而是司法体制内部的问题以及外来行政权力的干预。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就要使审判机关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完善司法审判体制改革现有司法审判制度的缺陷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在法治的框架内保障审判的真正独立。当然这个体制框架的构建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和实践才能完善。

(四)司法审判应正确处理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权独立行使的主体有责任捍卫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维护法律所承载的尊严同时也有义务尊重传媒与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将审判权置于舆论监督之下利用舆论监督促进

审判权独立行使形成舆论监督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良性互动局面。法学家边沁说过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审判机关要全面落实好公开审判制度完善接受传媒监督的内部规范实行“阳光审判”积极为舆论传媒提供便利配合媒体有效开展司法报道和监督满足社会和公众掌握审判动态和司法信息的要求妥善地处理舆论干扰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实现二者最大限度的平衡互动。

强化审判机关的舆情应对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审判机关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提高驾驭各类新兴媒体的能力变“堵”为“疏”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根据舆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反馈渠道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提升“早说话、讲实话、会说话”的能力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舆情引导效果。

努力提升审判人员的职业素养。司法公正和审判独立与否的根本在于审判人员自身舆论监督毕竟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审判人员只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对法律的深刻理解他们就能正视舆论监督中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部分对其中有失偏颇的内容也会有恰当的态度从而将实现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我们的审判人员都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忠于法律、严格执法、公正审判那么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审判只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容易产生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对于舆论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今天的司法审判者也已 经具备了训练有素的应对能力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的实践表明司法审判对于舆论监督已经保持了越来越高的理性。

结语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种既冲突对立又兼容统一的辩证关系。审判独立和舆论监督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在我国现阶段绝对的审判独立和纯粹的舆论监督都尚未实现二者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根据现实情况而不断

磨合完善的过程。当前要使审判独立与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审判机关必须改变对舆论监督的排斥观念宽容善意的监督行为舆论监督也必须树立维护司法审判独立的理念使监督在合法、合理的道路上正常运转以达到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平衡、协调的互动共同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第三篇: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作用的日益凸现,媒体因舆论监督被诉侵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且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媒体或记者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已成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把好度。

一、提升法律意识,充分尊重他人权利。新闻侵权,是因新闻传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害人格权、著作权等;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专指侵害他人名誉权等人格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是人们权利意识觉醒、法律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出社会对新闻媒介的监督与制约日趋规范和完善。新闻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尊重法律、依法办事,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法治社会里,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没有特权,其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社会法律规范。法律在赋予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依法尊重所有被报道人的权利。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当树立严格的法制意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明确新闻侵权与正当监督界限的基础上,把握好采访报道的尺度,做到不谤人名誉、不揭人隐私,真正实现依法监督。

二、树立证据意识,严把新闻事实关。舆论监督报道是讲问题的,总会触及一些人的痛处,也不可避免会遭遇反监督。因此,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也是新闻记者最可靠的保护自己的手段。但应当明确的是,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亦即新闻事实和能在法庭上得以证明的事实之间有很大区别。法律真实指的是以法律能够认定的证据为基础、为法律和司法实践所能认可的真实。从防范侵权的角度讲,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来衡量新闻事实,这就要求记者树立证据意识,养成提前上法庭的习惯。首先,采访时一定要深入现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各方面材料,构建完整的证据链,避免因消息来源求证单一而产生片面性。要注意保留采访的真凭实据,包括录音、录像、照片资料和经被采访人签字盖章并注明日期的采访记录,最好能取得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法定证据,以保证在法庭上经得起质证。其次,写稿时要做到表述准确,报道内容要与掌握的证据相吻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尽量删繁就简、留有余地,切不可合理想象、贪大求全。再次,对新闻源要加以分辨,充分利用权威消息来源的法律空间,尽量避免使用匿名消息源。

三、运用平衡报道技巧,力求做到全面、公正。采访全面细致,报道客观公正,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和记者防范侵权的良方。而要做到全面、公正,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做到平衡,尽力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看到所有的不同的倾向”,“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所谓平衡报道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尤其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要避免成为纠纷或者事件一方的代言人,要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力和机会,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来反映新闻事件,正确引导受众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

四、将事实与评论分开,把过程与结论分开。新

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记者只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道德的评判者。在新闻报道中,直接表达记者对事实的意见和结论,不仅有悖于新闻的特性和要求,评论不当、定论不准还容易引发侵权。因此,记者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定位,摒弃法官意识和裁判意识,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所谓客观性报道,是指媒体的报道立场要客观,要把记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事实区分开来,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意见之间为读者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避免将记者的观点混同于客观事实。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应严格区分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界限,只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直接评判是非曲直,不搞夹叙夹议,不擅加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充分利用公正评论免责的法律空间。同时,要把过程和结论分开,不能轻率地为事实定性、下结论,应把结论留给权威部门去定,把是非交由读者去评判。尤其在进行司法报道时,要坚决杜绝“媒介审判”,在案件判决前,不应对案件和犯罪嫌疑人做出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

五、把好稿件文字关,避免使用有损人格的语言。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因为用词不当引发的名誉权侵权纠纷不在少数。有学者从“不当称谓、贬义形容、不实比喻、词语混用”四个方面,总结了新闻用词造成的侵权现象。也有学者更深入地分析了侮辱性语言的构成,并将其分为两大类:辱骂性语言和丑化性语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在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尽管内容基本属实,但却因为在文中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辞而被当事人告上法庭甚至败诉。因此,为了避免侵权,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无论表述怎样的事实都必须客观地白描,要多用中性词,尽量少用渲染性、描写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感情色彩太浓的词语,不要使用攻击性、贬损性、侮辱性语言,不能在文章中任意添加个人情绪。

第四篇: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绘既不是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

《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为代表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以自我为原型,浸透了主观色彩的“私小说”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这种风格被郁达夫所借鉴,从《银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沦》中的“他”都是类似于“私小说”的人物形象。不过在《沉沦》中这种“私小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指出:《沉沦》虽受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沦》的苦闷不再是“私小说”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说”的局限,由个人外推,而具有某种时代、社会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沉沦》中作者充满清醒的病态心理解剖意识,成为新文学自觉描写灵与肉冲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这与传统的单维结构与静态呈现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内心,真实而多层次的显现人的“双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学脸谱化的呆板。这也是《沉沦》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沦》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小说仍旧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小说”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前途方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言上过度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有过分雕琢的嫌疑。

郁达夫的《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在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将小说引向了关注内心世界的新高度。对于我们当代小说创作以及文艺理论都有许多值得研究与学习之处。

第五篇: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许霆利用银行自动提款机的漏洞恶意取款17.5万元获判无期徒刑,后来重审判决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许霆案引起了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热烈考论和深思。ATM许霆案:判决岂能机械适用条文?90%网友认为“量刑过重”。而且网友认为银行也是需要付一部分的责任,就人性和道德方面来讲,许霆是情有可原的。

舆论监督往往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社会事件或某一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得到法律保护,使正义得到伸张,司法公正得以实现。反之,就容易产生久拖不决、暗箱操作、偏袒强势以及干脆不处理等情形。

从许霆案中,网友认为许霆的无期徒刑过重,如果只是按照法律判决的话,许霆应该判处无期徒刑,但是就道德和人性来说,判决过重。媒体的力量使许霆案得到了合理的判决而不是机械的适用法律条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使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案情,实现知情权。如果没有媒体对这一个案的监督,“主人公”许霆面临的将是无期徒刑的判决。由此可见,舆论监督促进了司法公正。

下载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五篇材料]

    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论、出版自由即包涵于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

    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11日,在成都召开的“构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上,四川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姜晓萍在专题报告中说,建立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与资本、政......

    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11日,在成都召开的“构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上,四川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姜晓萍在专题报告中说,建立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与资本、政府与民众和资本与劳动三大关系。姜晓......

    论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共5则范文)

    在我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都是这一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

    法院队伍建设(三大建设心得)

    法院作风建设是队伍建设的关键贾玉海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它不同于其他行政部门,有其性质和职能的特殊性。因此法院工作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法院的作风建设是......

    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研究与分析

    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访最高人民法院司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彦明2009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9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

    程序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合集5篇]

    一、程序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的一般认识 一般认为,法律的实体公正价值通过程序公正得以实现。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形式的公正是司法 形式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司法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