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5 04: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第一篇: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课题组执笔:李昌华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班级是学生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班级管理是教育特别是学校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而学生是班集体的元结构,宏观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班级传导给班级群体,进而对其每个元结构──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或个性成长产生影响。

在学校教育活动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因而,探讨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其管理的规律,使其更科学化、人本化,对于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权威,规范(制度)约束式的他律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重视集体教育,忽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对社会、集体甚至教育者的服从,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强调老师讲学生听学校老师要我怎样,忽视学生自主发展,我要怎么样。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强制包办代替,学生被当作单一的被管理者,而其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依附性强,没有主见,缺乏个性,一旦失去强制和制度约束,其道德行

为和道德价值就会大大扭曲变形。

为了探索,中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为主要内容的自律教育与自律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科学、民主、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进行了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的实验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就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关系揭示给我们。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的人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美学主张。马克思的这一主张实际就是人类德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德育是人类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道德自律这一德育终极目标的主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使学生从他律逐渐向具有高度自主、自动、自觉意识的自律过渡也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定势的重要阶段,要实现德育的可持性发展,形成一种长期稳定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就要求学校德育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管理模式等必须坚持的自律为主,他律为辅。

人有自我意识,康德说:“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11)可见自我意识的诞生,就是人的诞生。人的自我意识,成为人不同一切非人存在的一个内在标尺。人类的一切道德活动,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具体体现,据此,学校德育必须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主体性教育,走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道路,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必须要在探索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等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主体性教育必须以“人”的方式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而不是把教育与人当作“物”一般的对象分析剖析。必须记住,教育是人民生活中不断进行精神创造不断求得精神教化的过程,这正是生活不同于生存的地方。换言之,生存(物)的存在前景是必然的,生活(人)的存在前景则是可能的,生活的意义是在创造中产生的,也只有创造性,才使人的生活具有不可还原的意义,才能标明人的存在身份;这就在注定教育(包括德育)是一个主体价值与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反之,如果以客观知识的态度对待主体教育,那么人主体性教育至多只是对教育过程的描述,而这种描述虽然冠以“教育”一调但已从根本上偏离了德育的实质──成人。

自主选择,责任感、现性选择是人成长的螺旋形升降循环中的三个关键因素;一个人自己独立作出选择才可能真正对它负责,由于要对自己的独立负责,他才会更认真谨慎,更为理智,才会实现自律。学校德育的主体性正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学生理性选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最终健康地积极地适应环境,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人际情景,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展,以便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任,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在班级实践活动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地进行,发挥班级管理各种价值和功能。

班级自律型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促进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班级的教育作用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它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群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科学组织结构,其结构中又包含着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因而具有双向多主主体性。这个结构具有很强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互动功能。班主任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经过一段较短时间外化之后,由组织结构消化吸收,逐步内化成内在在精神品质在道德观念上不是“老师说……”“老师要我们…”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因而具有很强的能动性。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不是强制,不是指令,更多的是暗示,启发,这种暗示和启发通过群体结构中的组织和元结构自身的作用得以自觉的贯彻执行。

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十四五岁到成年,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使儿童进入心理自我时期,他们以自我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自己的内部世界去考察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心理自我的形成和个人价值体系发展相统一,在这个时期,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实的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都很到发展,并日趋定型,形成个性。因此初中阶段(十四五岁)是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据社会舆论、社会罚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的他律的作用变得相对微弱,学生进入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过去他律管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起作用,一切规章和道德规范、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最后内化其自我调节的准则。

教育学还告诉我们,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着差异,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即发生教育主体作用的转化位移,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在教师的培育引导下逐步形成,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因此其主动作用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大小与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程度成反比,学生的作用与其年龄和教育程度成正比。学生年龄越小教育程度越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学生的主动作用就越小;学生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小,学生的主动作用就越大,二者在大与小的极限之间徘徊,永远不可能趋于零(如图1所示)。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李昌华工作室”“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李昌华工作室”

这种原理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作用。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的发展,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作用当学生的主动作用随年 龄和教育程度的增加而达到一定强度以至发展到自立不需要教的时候,教师就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教育就达到了“不教”的最终目的。初中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也是完成“不教”最终目的关键时期,因此构建自律型班级管理模式是教育过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现实需要。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班级管理模式,无视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过程本身的特点,片面强调教师的管理作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主体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而是规范人、约束人、消灭人的主体价值的存在;不是靠主体的理性和信念,而是靠外力强制;不是靠人的自觉自为,而是推崇对上和服从权威;不是靠“德治”而是突出“人治”的色彩。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于是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较为稳定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传统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缺乏广泛的人文背景,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学生家长为了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社会升迁的目的,不惜把自己的权力转迁于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再从教育评价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学生听不听话,服不服管,否则就是调皮捣蛋的坏学生。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管得严不严”把学生管得服服贴贴视作有威性,有能力,班级工作做得好,否则就视为不负责任,无责任感,班级工作效果差。如此以来,学生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之间无形中隔着一层层障壁了,学生成了班主任“奴役”、“禁锢”、“欺骗”、“愚弄”、“驯化”的对象。

在自律型管理模式中,班主任不是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学生也不是教师的“管束”对象,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整人管理的权力不在班主任手里,也不在学生干部手里,而在每个同学手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在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等互动下开展活动,是在管理中受教育,教育中学管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人与人”、“我与你”、“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引导班集体创设特定环境诸如: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和教师人格等对学生个体进行感染,影响和熏陶。教师把权力交给教育主体──学生,通过组织内部的各种机构对组织实施自我教育,进而逐步到组织内部个体的自律。

(二)理论假设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自律型班级管理,通过培养集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进而达到培养集体内部每一个体──学生的高度自律,提高学校德育的长效性和可持续发展,使其最终成人达到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

三、实验研究的实施: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钟祥市第五中学9706班学生,实验的自变量是学生班级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通过改变班级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班级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的教育功能,观察和测量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状况。

(一)自律型管理模式的矩阵构想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李昌华工作室”

矩阵结构反映的是一个集体的组织结构,自律型管理模式的矩阵如图2所示:

班主任是该组织的全方位领导者和指导者,对班级的自律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班委会、团支部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督查委员会监测学生会和团支部的工作,值周小组和班内群体组织(诸如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女生委员会等)是监测和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这样的结构模式有如下几个功能:

第一,自我约束功能。在该结构中,全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单位”和“组织”,该“单位”和“组织”都有各自的领导者,由于有督查委员会和值周小组、群团组织对班委会和团支部以及各个小组实施监督,就促使单位和组织的领导对其成员进行一定的约束,由于各自领导的监督,每个成员也必须加强对自己言行的约束,这样层层管理监督,就达到了层层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之目的。

第二,评价功能。班委会和团支部分工明确,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管理目标,而值周小组在值周期间全面行使班主任权力,负责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小组长则在小组内行使全面管理的权力,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任务情况都由督查委员会实施监督。督查小组是在班内通过推荐选拔或选举产生的。他们要求品质好、关心集体,具有负责精神和敢于直言的胆量,一周结束后值周小组要述职,对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进行全面评价,而督查委员会则要对值周小组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最后小组长分组对其成员实施评价,通过评价实现罢免、奖惩。

第三,反馈功能,自律型管理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学生自律为首,然而,其模式内部却构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班主任的各种意图会迅速地输送到每个组织和个人,而每个组织内和个人的各种信息又会快速地反馈到班主任那里。同时,学生内部各组织之间、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也相当畅通。这对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及时调控和自我矫正有相当大的作用。第四,激励功能。激励,犹如动力一样,可以使人保持高昂的积极性,自律型模式的激励功能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激励。例如某一个同学受到表扬之后,他就会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二是组织系统的自我激励。例如某个小组内的某人受到批评后,就会激起全组成员对他的帮助;三是通过督查小组对各个组织的评价;四是班主任对整个组织结构进行定期综合评价。

(二)班级自律的方法:

1、塑造自律精神

自律精神是班级自律型管理的基础和最终目的,塑造学生及班集体的自律精神,应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始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民主化是自律的重要保证。在自律型管理模式中需要调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必须贯彻民主性原则,在这种原则下,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才能达到交流,理辨才能分清是非,促进共识,促进自律意识的提高。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保证和主要阵地,通过显性课向学生介绍政治、社会、法律、道德、哲学、文化、历史等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隐性课程则通过活动、环境舆论、氛围等潜移默化。如用演讲、主题讨论、辨论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自律精神。第三,在德育方法上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意识,因而更容易建立自律意识。第四,在德育途径上做到网络化,学校德育的阵地不仅仅在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德育场所,但学校德育最终还是为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服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化的人,是需适应现代化社会和面对现实社会的人。学校社会化一方面学校德育内容要紧扣当前乃至以后的社会化问题,诸如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对传统美德的冲击,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高科技进步带来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德育,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才识、理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敬业精神和为自己理想努力开拓的精神,尽早树立社会责任感。第五,不断变换德育位置,让学生在逆向思维中培养自律精神,让学生处在管理者、施教者的位置,使他们在管理和教育中重新审视他们也曾有过的道德行为,在不断换位观察、换位思考之中培养自律精神。

2、建立组织设置目标

自律型模式,既有普通班级的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机构,又有该模式特有组织结构,如督查委员会、值周小组、责任小组等①组织建设:

阶段

班 团 

干 部

督查委

员会

责任小

组长

初建起步

推荐、了解、竞选

自荐选举或指定

自荐选举或指定

阶段改选

述职、测评、民意测验、民主竞选、民主集中

有监督能力和评价能力则上

有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小组自律能力则上

终评调整

目标考核,终结性测评

集体评议,监督能力强、评价客观公正则上

目标考核、终结性测评、小组评价好则上

②目标及责任:

班委会

团支部

督查委

员会

责任小组长

落实德智体美劳各项任务,晚乘班机日常事务

组织团员青年活动,团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

监督班委会、支部各阶段及学期工作履行情况;干部、值周小组长职责履行情况

全面负责小组的项工作,培养各小组成员的自律意识

各班委权责分清,各司其职负责班风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各支委具体分工,职责明确负责青年团员的思想

参政议政,查议测评监督干部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值周小组履行职责情况,促进干部自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负责管理小组成员促进小组成员综合素质及身心的全面发展

3、实施操作:

①个人自律

②实施监督

第一阶段:班委会、团支部、责任小组长对其成员实施监督教育,实现组织机构自律。

第二阶段:班委会、团支部、责任小组长成员向组织机构汇报工作、思想和学习情况,实现个体的自律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李昌华工作室”第三阶段:督查委员会对各组织机构履行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值周小组对全班实施监督。

第四阶段:班主任对班级全方面实施监督。

③评价矫正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李昌华工作室”

(三)实施对比与干扰控制:

本实验采取随机抽样与有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校22个平行班中选取9706班为实验班,使其接受实验影响,9702班为对照班级,不受实验因素作用。

具体控制办法如下:

1、静态(实验主体)控制:

(1)实验的主持及执行者严格按实验设计要求操作,不搞强化,不打折扣,不弄假作假,不中途更换实验主持,不中途修改程序,对照组的班主任仍按常态进行班级建设与管理。

(2)实验的主持者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对所有参加实验的等组都一视同仁,其评价标准、尺度一致,同时对比组按传统方法管理,所必须的主客条件也没受任何限制。

(3)不同等组(班)的实验执行者在其他各主要条件方面大体对等相当。

(4)被试者等质,即在等组实验中被试的主客观条件大体相当。

(5)被试者不知他们是否在参加实验。

(6)实验班以及对比班的人数与实验前一样。

2、动态(实验过程)控制

(1)各等质实验组、对照组在班级管理教育管理中的精力、时间投入大致相当。

(2)学生的活动空间环境及相关条件大致相当。

(3)评价(测量测试)标准统一。

3、其它(相关因素)控制:

(1)相关技能素质与理论修养问题。主持实验者曾有深厚的科教科研功底,又得到专家组的指导,在实验中严格按理论、按技术操作,勇于实践,认真探索,实事求是,进行了大量的事实观察和公正的测量,各种资料齐全。

(2)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的通力协作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效地防止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3)课题组在实验中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班级管理自律型模式实施研究的原则

1、理论指导,计划先行,制度规范为据。本实验坚持以党和国家所颁发的有关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文件为指导,严谨规划,周密设计,确保实施方向的正确性,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实验结构的可评估性,实验效果的可运用性。

2、客观具体,循序渐进,以培养监督和自我调节能力为核心。本实验充分考学生基础,学生道德能力。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时期而设计实验活动,道德自律能力虽然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行为自律诸多方面,而个体的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最核心的要素,学生道德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学生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实施 “自律型管理”模式过程中突出“监督、调节”这一核心,由个人、组织内部的自我监督和个人组织之间的相互监督、互相制约、相互补充,从而激发个人和组织的自我调节。

3、以人为本,突出主体,以心理发展为线。

本实验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班级社会化活动中,逐步产生替代学习,由自我观察而学习到新的某种班级社会化行为,并从道德发展规律,以学生自律行为的心理发展为线,使学生从自我观察、引入自我评价,最后发展到自我强化,从而达到具有稳定性的养成自律行为的目的。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三年的班级管理自律型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班级自律型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自律能力,为学生个体以后适应社会环境,经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班级管理进程中学生自律行为发展的规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道德能力的逐步提高,道德结构的渐进完善,而缓慢趋向合理,在班级社会化生活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自律行为的生成必然经历了以下阶段。

①自我认知,即学生个体在进行班级松散群体向正式群体过渡进程中,能参照日常规范,明白自我行为的优劣与得失。

②自我纠错,指通过班级活动,综合自我反省,针对个体行为的过错,自我纠错,自我校正并汲取经验教训,同时写一些道德日记。

③自我约束,指在班级集体教育中,学生通过自我纠错,进一步向自我提出更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自我进行有目的的行为约束、道德内省与监控,促成个体道德行为趋向合乎道德规范的需要。

④自我教育,即学生在自我纠错基础上进行反省自我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使自己行为趋于合理规范化,更符合规范与要求。

⑤自我管理,就是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把自我教育内涵扩大,形成自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样可学,让自我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更易操作调控。

⑥自主发展,即在自我管理的规范操作和简明制度的保障下,随着行为规范与道德认知发展逐步过渡到行为自动化,进而转化为自立自主化的更深层面,产生一种既有创造性的道德行为。学生自律行为发展的六个阶段,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就是在培养个体自律能力基础上形成集体自律,再通过集体自律反作用于学生个体,在集体中培养学生自律,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自辨能力、文化的自学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和行为上的自我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而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正是向素质教育对管理的要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实施自律型管理模式三年来,实验班班风学风明显优于对照班级。本模式有助于班级集体的形成及共同目标的实现,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学生自律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班风正,学生个体都有自律能力为基础形成了班级集体的自律,

整个集体就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个体的违规行为不仅要自责,而且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互相监督,团结友爱成为自己的职责,每个同学都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高尚品德视为无上的荣耀。

学风好,由于自律能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了课内课外一个样,有教师上课无教师自习一个样,互相帮助,相互竞争的氛围浓厚,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增强。

自治能力强,由于班级自律能力增强,班级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即班级由学生管理,学生成为了当然的班级主人,从班级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定到每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均由学生负责,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该班参加的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都受到好评。

三年来,实验班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国家级竞赛:

1、英语听力竞赛二等奖2人次

2、数学理化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

3、作文竞赛(或发表作品)2篇

省级竞赛:

1、英语听力竞赛一等奖1人次

2、数理化竞赛一、二等奖 2人次

3、发表作品4篇

4、生物知识竞赛一、二等奖2人次

5、优干、三好学生 2人次

市级竞赛:

1、英语听力竞赛一、二、三等奖3人次

2、数理化竞赛一、二等奖4人次

3、实验操作竞赛一、二等奖3人次

4、广播操比赛一等奖1次

5、三好学生、优干3人次

校级竞赛:

1、歌咏比赛一等奖2次

2、演讲比赛一等奖4次

3、艺术节汇演获奖3次

4、先进班级6次

5、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干120人次

6、中考一类线人数全校第1名

(三)关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班级自律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在自律教育、督导评价中促进了自我道德认知的提升,自觉规范调适自我行为方式形成一种自律行为,使他们成为了特定班级社会关系中自由自觉活动的主体。通过多次测评(结果对照如表所示),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自律能力与对比班有明显差异,表明本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自律能力对照表:

班级

类 别

人数N

自律能力强人数

百分比

Z=2.38

P<0.05

9706

实验班

62

57

92%

9702

对比班

64

16

25%

(四)关于学生文化课成绩:

1、实验前文化课成绩如下(以下“均分”为各科平均得分率)

类别

人数N

均分x

标准差s

Z值

显著性水平

9706

实验班

62

65.3

18.15

1.225

P>0.05

9702

对比班

64

62.2

15.32

表1表明了实验前两班的文化课成绩,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对比是可信的。

2、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

班级

类别

人数N

均分x

标准差s

Z值

显著性水平

9706

实验班

62

68.3

19.7

2.97

P<0.01

9702

对比班

64

57.8

20.1

表2表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文化成绩有明显差异

3、中考成绩对照表:

班别

班级

人数

上重点高中人数

上普通高中人数

合计

实验班

9706

62

14

16

30

9701

58

9

8

17

9702

64

11

7

18

9703

60

8

12

20

9704

65

10

13

23

9705

63

9

12

21

(一)实验的结论:

1、班级自律型模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班级管理中处理好个体自律与整体自律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班级自律型管理模式”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设计出各种情景使学校生活社会化,社会实践学校化,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环境之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个体自律,在各种监督评价中达到集体自律,班级管理正是在个体与集体自律的矛盾与统一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律心理和健全班级自律机制,从而使个体与集体在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不断交替螺旋上升实现班级管理的高度“自治”。

近三年的实验结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班级管理和德育单靠灌输、外部强制手段,用教师权威来对对待学生,单凭他律的方式管理班级,其效率极为低下,很难形成学生心理的稳定结构,即使偶尔产生效应,也是短暂的,但一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老师要我……”达到“我要……”境界,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体自律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自律心理的形成和自律能力的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接受了何种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四自”(会自学、自立、自健、自律),而自律型管理模式正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享用的素质。

学生的自律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到了十岁以后,就进入自律时期,初中阶段正是自律心理与自律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学以后又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时期,而自律心理形成和自律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必要的他律为基础,集体自律对学生个体来说又是一个半他律状态,在集体自律与个体自律的相互作用中,学生逐渐从半他律过渡到自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空间是万事万物的存在形式及活动的载体,实践是人的变化发展的基础,特定的集体环境,造就特定的人格,自律型管理模式正是实验者有意设置的特殊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自律氛围中去熏陶,加入实践活动中去锻炼,集体自律是手段,个体自律是目的,因为未来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把学生放在集体特殊环境之中,并设计实践活动,不断使学生自律能力得到增强。

(二)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班级管理必须处理好以下基本问题:

1、教师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无论任何管理模式,班主任都是班级的指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级的管理模式和各种实践活动都体现出了教师的某种意图,都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服务,教师在管理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若完全依靠自律,管理就变得无序而无为,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思想的确立、实践活动的设计、发展方向的导航,都起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2、他律和自律的关系问题。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都决定着学生的自律还未完全稳定,若完全排除他律,单纯依靠自律,学生可能进入随机发展轨道,他律与自律是相辅相承的,他律是自律的基础,学生的自律是在他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律型管理模式以学生的自律为主,以教师他律和集体他律为辅,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自律在他律、半他律中逐步形成,管理逐渐从封闭、半开放向开放过渡。

3、集体和个体的关系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知道,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包含于集体之中,再优秀的个体离开了集体将一事无成,教会学生处理这一关系时,就培养了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形成集体自律的基础,失去这一基础,班级体无法形成,集体自律更无法实现,但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是由诸多优秀的个体组成,没有个体的自律作保证,集体自律也不起作用,自律型管理模式正是让学生个体在集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切只注重集体建设不注重个体培养或只盯少数人,忽略集体建设的管理都是徒劳。

六、主要参考资料:

王凯成 《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估初步》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5

张敏强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传雄 《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及其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3

周金碧 《未来学校模式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高玉祥 《个性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89.11

邹吉忠 《论人学视野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6

康 德 《实用人类学》 重庆出版社1987.1

孙文清 《论自律精神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5 朱智贤

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 北师大出版社1986.4二OO一年三月

六.附件

主要参考资料 ……………………………………………………… 22

论文汇编

目录

1.构建现代德育 塑造自律精神………………………………………… 李昌华

2.现代班级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操作实践……………蒋启新 王德国

3.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几点尝试………………………………………… 陈春楣

4.注重“四个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任桂芝

5.“宽容式”班主任与其学生发展的关系……………………………… 王 胜

6.浅谈初中生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 李汉祥

7.塑自律精神 育世纪人才……………………………………………… 唐秀芳

8.班级自主教育模式探索………………………………………………… 刘四新

9.引导学生实行自律管理的几点尝试…………………………………… 王德国

10.抓班级管理 育四有新人………………………………………………王 铭

11.初中生自律与方法简述…………………………………………………金维德

12.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唐汝全

13.营造德育氛围 培养自律意识………………………………………… 钱中贵

14.培养自律意识,强化班级管理…………………………………………颜 辉

第二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

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

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学生

25.450.7

11.3家长

38.247.568.5

教师

53.6

56.8

55.7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四)环境。学校座落在海滨城市——营口,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西炮台、楞严寺、望儿山等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明星企业,如盼盼集团、鲁冰花、营口卷烟厂、港务局,有青少年宫、博物馆、少儿图书馆,还有那辽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这些为学校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市委、市政府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将教育作为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掀起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高潮。为学校科普活动研究创造出良好的大环境。

第三篇:中学班级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

一、班级常规管理概述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班级常规,简称“班规”,是指由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为保证班级正常的秩序,根据对班级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规矩1。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班级常规制度建设、班级学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管理。班级常规是班级学生的行动指南,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为班级学生认同的行为规则,能够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为,对学生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也能保持班级秩序,使教学与学生生活正常发展,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班风。

班级常规管理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班级常规、了解班级常规,并切实遵守班级常规。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门“潜在课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常规管理,可以使学生将认知的常规内化成持久的态度,并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直至成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与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班级常规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还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风气、凝聚力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班级常规管理的特点

班级常规作为班级活动的规范,有些形诸文字,以公约的形式出现;有些虽无文字,却明显地为大家所认同。它的主要特点为:

1.养成教育性

在同一个班级中成长的青少年,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我调节与自我监督的习惯,从而把集体的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规范明确性

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明确的行为规范方面。它要求班级全体成员的思想品德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各项工作和学习生活合乎学校的科学管理规范,行为举止合乎社会文明行为规范,言谈措辞合乎健康的言语规范,班级建设合乎育人环境规范等。

3、相对稳定性

班级常规是具有制度性特征的规则,一旦形成和建立起来,便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相对稳定性有利于保持班级正常的秩序。如果经常地、随意地改变班级常规的内容,不仅会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而且也会破坏班级常规本身的建设。

(三)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 1谌启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维持秩序

这是班级常规管理最基本的目的。在学习历程中,有了良好的秩序,教师可以专心教学,学生可以安心学习,班级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2、培养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级常规管理的又一目的。学生在认识、了解并遵守班级常规的过程中,经过服从、顺从,最终将班级常规内化为个性品质的一部分;或者由开始的被动遵守变为日后的主动、积极的执行,成为其行为习惯。常规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3、激发兴趣

班级常规管理的实施,可以形成和谐、积极的班级情境,可以逐步诱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4、发展自律

班级常规管理,虽然始于他律,但终极目标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一旦确定,就会在班级学生的活动中做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加以贯彻,学生在遵守规范中,通过外部强化、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会逐渐的将这些规范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并在班级活动中自觉的加以遵守。因此,通过班级常规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尊自爱,从而达到自律与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中学班级常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班级常规制定的原则

1.共同制定原则

学生必须与老师共同负担建立班规的责任。一般人对经自已协助、参与所建立的班规,通常会认为比较合理,也会较乐于去遵守。班级常规是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各项活动顺利完成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常规制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学生会因积极的参与,更加深刻的理解班级常规的意义,感受到自己是制度制订的主人,更加珍惜和遵守。因此,班级常规必须经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方可制定。

2.可行性原则

班级常规的可行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班级常规中提出的要求和规定,应符合班级的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使班级常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班级常规不仅提出纪律要求,还应附有相应的执行措施,使学生明确“违反了怎么办”,便于监督检查。

3.教育性原则

学生是班级建设和自我发展的主人,班级常规的制定,既要从管理角度出发,更要从教育需要出发,渗透教育目标,发挥班级常规的教育功能。因此,班级常规执行中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手段,班主任不能以班级常规去压制学生,而应主动的提醒、督促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他们良好的实际行动维护集体利益。

4.正强化原则

班级常规执行中,其主要的约束对象是学生,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积极正面的强化比较容易为大家所接纳,而且行为指向明确,容易遵守。实际上,纠正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

5.公开性原则

班级常规的主要内容必须公开,必须用大字写在纸上并贴在教室显眼的地方,使学生、教师都能看到,并能定期的提出来检讨。当学生有违规行为发生时,教师要能明确指出违反的是哪一条规则,如有必要,提出来讨论,可增加学生的记忆。

6.简洁性原则

班级常规的表述应清晰、简明扼要,突出所要规范的内容,强调应有的行为,切忌冗长的说明,模棱两可的表达,否则容易产生认识上的歧义,导致不良的运行结果。此外,简洁性的班级常规也容易让大家理解和记忆。

总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班级常规管理转化为一种民主参与的班级运行机制。

(二)班级常规实施的过程

班级常规订立之后,最重要的是执行。在开始阶段可以给学生较大的弹性空间与时间,时时提醒示范,让学生尽早熟悉班规,定期检讨,彻底执行并激励学生正向行为,改正缺失行为,在班规养成后,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班级常规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试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充分了解并研讨和制定奖惩标准,做好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对于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强化要奖励与惩罚并举,重在鼓励学生的成长和提高;要注意观察规约的可行性,必要时加以修正。

2.切实执行阶段

这是班级常规实施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引导班干部和学生定时进行执行行为表现的自我检查;切实记录学生的进步与积极表现,掌握契机,立即回馈,及时鼓励;对制度的执行态度要公正公平合理;肯定与激励学生的正向行为,拒斥与削弱不当行为;注意以正强化为主,重在保障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成长;建立荣誉制度,培养自尊与荣誉感,增强凝聚力。

3.总结反馈阶段

(1)汇总成果。将个人及小组的行为表现累计,制作图表,可以清晰地呈献学生前后的行为表现,及应加强改进的部分,激发学生超越上一周成绩。

(2)公布结果。公布图表、回馈成果每周或每次定期考查前公布图表,师生共同回顾这段时间的表现,明确指出学生进步及应改进事项,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和过去的成就比较改进,或与其它组别良性竞争,能够有效刺激增强,提高努力的动机。

(3)肯定与激励学生的正向行为。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的正向行为进行正强化,对不当行为进行惩罚与削弱。班主任应该肯定与激励学生表现合乎规范的行为,并提示学生如何去做,以改正不当行为。教师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指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没有引导学生该如何做,班级秩序反而容易陷入更难掌握的情境。

(4)及时反馈。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表明,无论是正向或负面的行为,掌握时效,立即反馈,能使好的行为重复而持续出现,不好的行为也能及时纠正。

(5)提出不良行为的改进期望。小组表现是否良好和小组成员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当小组的团体表现不佳时,可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方法,或重新安排座位,使表现差的同学旁边有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示范与提示,以便改进;也可以安排时机,让小组间相互讨论,观摩学习。个人表现差的,可挑选2~3名,将未做到的项目及次数列出,制成期望表贴在联络簿,请家长一同配合管理改进。

(6)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的成就无论正面或负面,教师可透过学生向家长联系,或将成就图表告知家长,或请家长到校分享荣誉,让家长明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及进步情形。

班主任要善于将社会生活内容转化为建设班级的有利资源。例如,年终的学生评优颁奖活动,有的班主任以为无非就是发张奖状,怎么发不行?可以开会发,也可以课下发,可以由教师发也可以随便找学生发,但是怎么使发奖状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却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策划。有一位班主任就将每年期终的颁奖活动得异常搞热闹、隆重,让学生记忆深刻。这位班主任郑重地把所有家长请到班里,在精彩回顾、总结汇报等环节过后,就是学生和家长最兴奋也最紧张的时刻——颁奖仪式。班长洪亮地宣读优秀学生名单,老师庄重地朗诵精彩的颁奖词,获奖学生牵着手家长的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走上领奖台。学生灿烂的笑容、家长激动的表情、老师真心的祝福交织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常常让学生和家长热泪盈眶。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源于班级常规管理模式的改变。

(三)中学班级常规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1.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

有学者提出,班级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如何处理“管”与“理”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班主任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3。“管”就是要求、规范、约束、评判、督促;“理”就是思考、研究、尝试、引导、完善,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鼓舞。班主任尤其要具有科学的思维。“管”的侧重点在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的侧重点在依靠思考改变自己。“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态度和魄力,而“理”体现着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与“理”的有机融合。

如此看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没有必要事无巨细,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他们自己,因为学生是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主体。所以,班级的规章制度,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制订,如“劳动岗位责任制”的制订,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人数设立相应的劳动岗位,每位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对照学2 42 郑立平.在成长中享受班主任特有的幸福[J].班主任之友,2009年08期第9~13页王建富,夏永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2年08期第12~

生在校《一日常规》等规章要求,让学生自行制订岗位要求。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参与班级管理,既能表现自己的意愿和聪明才干,锻炼自己的能力,唤起对学校、班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能在自我锻炼中有意识地按自己制订的目标、规章要求执行。学生在自我锻炼过程中,自主、自觉、自律等意识得以培养,并促进了爱劳动、爱集体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2.在班级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班级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其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比如班会由学生自己组织,班会的主题由班干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自己拟定5。例如,有个一班级在过教师节时,将班会的主题定为“学会与老师交朋友”,主要内容为指导同学们学会与老师和睦相处,达到了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期中考试后,学生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内心苦闷时,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作为班会的主题,指导同学们采取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暗示、自我释放等手段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克服困难、坚定信心、持之以恒、自我调节等良好习惯。

3.民主管理,让学生做班级管理的主体

学生学习、生活在自己的班级中,对同学和班级事务最有发言权。比如,在班干、科代表、组长等职务的选举上,可以采用自荐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形式。首先产生班长,再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选取其它班干、各科代表、小组长,每个参加竞选的学生都要先选取自己的职位,再发表演讲,陈述自己竞选该职位的理由和上任后拟采取的措施等,然后由全班学生民主投票选举各职务人员。这样做,培养了他们的民主意识与精神,并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常规管理健康向前发展。

4.班级规范要少而精,并彻底执行

良班级规范不能过多,要依据教学秩序和班集体建设的需要而设立,要少而精,符合最优化原则,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学生成长,也便于学生掌握和遵守。习惯与常规的养成,最怕虎头蛇尾。在常规执行的过程,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坚持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5.要以正面的行为引导为主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明确告知学生应该如何遵守与执行班级常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遵守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常规秩序。

班级常规学生最易违反,如果班主任以警察抓小偷的心态来经营它,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彰,极易遭受学生的反抗。如果能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在学生的表现中欣赏其善良、正向的一面,忽略其缺点,并常给予鼓励,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心。在管理中需要奖惩交相运用,在鼓励多,惩罚少的原则下,因势利导。

6.班主任要学会“解放自己” 55王建富,夏永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2年08期第12~

有研究者认为,在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要解放班主任,班主任自己也要有意识的“解放自己”6。班主任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班级常规管理,但同时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非管制学生。因此,班主任不应以日常繁杂事务为主,而应以教育科研为主。班主任随时以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当作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提出科研课题,并紧紧围绕课题去思考与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该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有的班主任在工作中事无巨细,只要是班级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对什么事都不放心,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然而,由于集体意志并未形成,班主任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班主任只有将个人权威通过班级舆论、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班主任个人)变为“我们的”(学生集体),这样,班级凝聚力才会形成,班主任的工作才容易开展。班主任应该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担,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具体的说,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班主任要分清哪些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哪些则仅仅需要自己当参谋、出主意。若班主任一人“兼任”文娱委员、生活保姆、教导主任等等,则往往会疲惫不堪,但工作效率不高。另外,即使对属于班主任分内之责的班级常规管理与各种事务,班主任也不应该一手包办,而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和处理班级事务。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常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班干部,而是要引导学生制订出班级规范,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每一个人(包括班主任)都受到班集体的监督。最终实现,变以“人”(班主任)治班为以“法”(班级规范)治班,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这样,班主任才能有更多的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更细、更好,并且有充沛的精力结合一个班的教育实践,思考、探索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

老师与学生的人格特质、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班级经营管理中没有模版可遵循。因此,班主任应具备反省思考的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策略。不要套用以前的经验,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待学生,要能体会学生的感受,接纳学生的心声,随时作弹性的调整。

第四篇:建设自主管理型班级

建设自主管理型班级

李登福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来到一座寺庙内,看见观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猜疑,问佛印禅师:“观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佛印说:“她是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是的,求人不如求己。其实,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我们的方法再巧妙、情感再真挚、措施再好,但最后总归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认识、思想和行动上。班主任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条件——走近学生的心灵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感慨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也应“心有灵犀一点通”。作为班级管理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读懂学生的“心”,读懂了学生的心,就等于拿到了开启班级管理之门的钥匙。

为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我经常与学生共嬉戏同娱乐;为了问题学生的转化,我经常与其家长沟通交流,与其朋友促膝相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我会给每一名学生带上笑脸徽章;为了防止学生沉溺网络,双休日,我总是通过短信、家校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一系列措施,让我赢得了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归顺”,为学生的自主

管理创造前提。

二、学生自主管理的基本方式——“PK”出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PK”机制,我主动组织了三个班的班主任共同参与。

首先,我们建立了三个班的“PK”机制。各班学生自愿申请担任班干部,竞争上岗。班内班干部实行自主管理,班外,班干部安排本班学生到对方班级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量化扣分,发现优点给本班加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防止“人盯人”的管理模式。防止出现错扣分乱扣分的现象,三个班共同选出了“仲裁委员会”,如有不服,可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最后由“仲裁委员会”研讨决定。这种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班级管理之中,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管理的保障措施——“评价”出学生的积极性班级之间、小组之间都建立起详细的评价机制,每天对班级、小组进行量化考核。除了这个,还要通过成长档案盒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发展。成长档案盒内装有学生的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水平。

在几年的班级管理中,我认为班主任采用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管中有放,放中有管,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健康成长。班级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让他们自觉形成责任、自制、真诚、公正、合作、宽容、友爱等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实验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信阳高新区实验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讨论稿)

班级作为一个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载体,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都富有深刻的意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它影响和展现了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群体素质的高低,它可以使每位学生深受其益。

一、指导思想

将以核心价值观、创全国文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

二、目 标

打造班级特有的优秀班级文化,促进班集体向和谐、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形成在班级团队中的主人翁意识,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班一个努力方向,各班学生应分组全部参与设计。

三、具体班级建设内容(供参考)

核心价值观、文明城市创建、班级公约、教师寄语等:

1、让教室的四面墙都“说话”,布置学生个人展示台;

2、教室专门设版面:“我的理想”“我的格言”“班级宣誓誓词”“经典诵读”等

3、班级公示栏等;

4、卫生角的建设;

5、教室四个立柱标语由句子组成,后黑板上方由六个词语组成,由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指定内容,学校统一制作。

四、评比时间

五、评 委

六、奖励办法

通过美化建设富有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教室,形成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凸显浓厚的育人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班、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将教室布置的各种标语内化为精神文化,让学生明白其内涵,并努力去做,有上进心的去做。

信阳高新区实验中学 2018年10月17日

下载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验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班级文化构建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学校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它贯穿于班级的教室等各个场......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通过规......

    班级管理的三种模式-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三种模式班级工作向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来说目前有三种班级管理模式,和大家探讨。一、“看管”式......

    自律和成功---高三文科班级管理

    自律和成功 博恩. 崔西为了能够在你的行业里出类拔萃,你要严格自律,做你确信该做的事。自律的最佳定义可能就是:“自律是在应该行动的时候促使自己采取行动的能力,不论你是否乐......

    班级管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班级管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202班班主任郭军孝 一个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律”(个人内化),也离不开“他律”(社会教化)。班级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管理的对象就是一个个活生生......

    班级文化建设的自律管理(5篇范例)

    班级自律管理的又一“突发奇想” 陶凤彩 一个好的的班集体,就像一篇优秀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虽然说班级管理各方面有点点进步,但本学期和老高达成共识,在孩子们的自律管......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芳桥小学一、课题提出: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

    中学班级管理细则

    班 级 管 理 细 则 一、 人数巩固(26分) 以上月底核定人数为基准,下月核定人数时每增加1人加5分,每流失1人扣5分,(新增加学生及流失学生名单必须及时通知政教处)。 二、 出勤 1、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