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读后感(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4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杀论》读后感(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杀论》读后感(共)》。

第一篇:《自杀论》读后感(共)

《自杀论》读后感

每到5月,初进夏天,大学校园的气氛就会变得很诡异。

2012年,美丽的华农校园,有人跳楼了,死者为08级工管学生;有人跳湖,死而后生,还责怪他人为何救她。

2012年,暨大两名女研究生轻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楼,前者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研三学生,自称服老鼠药原因是男友对其提出分手;后者为经济学院金融系研一学生,跳楼原因是长期精神抑郁症。

当我越来越接近大四,我对这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5月,大学生自杀的旺季,如花的生命,往往一不经意消失了。生命有三种选择:堕落地活着、死、健康地活着。堕落活着不如去死,去死不如健康地活着。面对选择,多数人选择了堕落地活着,很少的人选择了死,更少的人选择了健康的活着。

据悉,5月是一般中国大学生毕业离校期,恰恰是大学生压力最大的关键时候:论文与毕业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难料的压力,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全集中在同一个时节,酿成大学生“黑色5月”的背景。小社会大压力的环境下,总有一些人承受不了。且不说他们自杀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大众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一直都是天真的认为,那些自杀的人是那么傻,不坚强,不敢去面对,有什么事情值得用生命去换?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那么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而现在,我们想去了解他们自杀背后的原因,正如迪尔凯姆通过这种数据证明他所认为的自杀原因那样,终归到底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书中,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自责于读书的经济压力,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有人责怪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现实中的自杀也许没有迪尔凯姆说的那么复杂,自杀的人不想留在这个世界上,便就想离开了,不想看社会上的冷暖。但是我觉得迪尔凯姆最后的结论是正确的,没有社会环境的压迫,人又怎么会胡思乱想呢?

为了防止和消除自杀,迪尔凯姆提出了以下三种假说:

一、对自杀者进行惩罚,不给他的尸体落葬,剥夺其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家庭的权利,没收其财产,以警告其效尤者;

二、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三、改进教育,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增强信念;

四、重新发挥家庭在防止自杀中的作用;

五、最主要的是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是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总之,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探索出了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严谨,数据和论述的严谨。在调查中,权威的实证调查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虽然我一直以来都不明白人为什么要自杀,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抑或是蓄谋已久,还是其他原因?直到我读了涂尔干的《自杀论》,我才对这些人、这些现象有另一点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爱护每一个生命。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好好珍惜。

第二篇: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我们老师让读西方名著,对于西方的名著,我早就对《自杀论》感到兴趣了,因为这本书是从我大一时我们政治学老师就提到过,然后是社会学老师也提到过,不过当时没怎么想读,这次给我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好好的读这本书。我一直认为,生命是无价的。然而,有些人却无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尊重生命,视生命于儿戏,更有甚者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此,我感到十分的不懂,就是活的再怎么的不得志也比死了好吧。虽然一直以来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抑或是蓄谋已久。在介绍《自杀论》之前我有必要将作者介绍一下.《自杀论》的作者是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法国任教的时候,建立了法国的第一个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并在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除了《自杀论》之外还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关于《自杀论》这本书我想从一下几个方面写一下。

关于自杀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的理解

涂尔干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将自杀看做与其他事物无关的、孤立的、可以单独加以研究的事件,而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一定社会中的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那么自杀并不再显示为孤立的个人现象,就其本质来说,它具有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现象。显然,当

自杀还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事件来看时,它是完全的自我的行为,是对

自我的认可和寻求解脱,他人无权干涉,本质上看这纯碎是一种独立的行动。

整本书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非社会因素对于自杀的影响,涂尔干得出的结论是自杀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非社会因素并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

不大。另以一半的篇幅讨论社会因素对自杀的重要影响,得出的结论

是社会环境对自杀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

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社会因素,并以某种程度上

自杀为社会的产物、为社会事实所决定。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每个自

杀的人都认为他们只服从自己,而实际上他自己不过是集体力量的玩

物。人总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对个人有一定的约束力,无论是法律上的约束还是道德上的约束。作者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

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自己的所需与现实产生

矛盾,也就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

生离异时,就会引起自我的失衡,便会引发自杀的现象。

作者在第二编中详细介绍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作者认

为:其一,自杀率与宗教社会的整合度成反比;其二,自杀率与家庭

社会的整合度成反比;其三,自杀率与政治社会的整合度成反比。由自

杀的原因从而引申出自杀的四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

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综合这四种类型,可以发现,社会整合度越

低,利己型自杀率越高,社会整合度越高,利他型自杀率越高;社会

规范对个人约束越弱,失范型自杀率越高,社会规范对个人约束越强,宿命型自杀率越高。无论是何种自杀的形式,归根结底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对于涂尔干研究方法的理解

首先,作者是在导论那里就对研究对象做了解释,澄清了本书研究的范围和调查对象。他说: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其次,明晰了概念之后,作者开始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一篇和第二篇就是详细介绍了形成自杀的原因和分类。在这个原因的探讨中,作者最多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他先是假设某个命题,然后通过逻辑的推理来不断地否定这些命题,从而提出了新的命题,当所有的命题被否定之后,最后剩下的就是产生的根源了。比如,他研究一种现象都是有一个基本假设: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包括了心理的、自然的、社会的。通过了先后排除心理的和自然的原因之后,作者从中推理出社会的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后,作者对于自杀的原因是社会原因这一命题在第三篇里面有了一个小结,从中提出一些消除和防止自杀的方法。

纵观全书,作者用了大量的图表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这些图表有最新收集的资料,也有的是现存的数据资料,它们无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还是将概念操作化,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确地数据统计之下,研究对象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样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从大胆假设,到细心求证,作者对于资料研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涂尔干对自杀研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理论视野,这在对于人们认识自杀、引起社会的注意、改良社会制度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没有触及到如何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只是对自杀这种人类现象进行社会学描述,著作中所引用的有漏洞的数据并不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自杀行为的本质。世界上时刻都有人在选择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自杀的行为不仅对亲友带来伤害,它易引起亲友的悲痛和失落,同时对社会起到消极影响,它会使他人产生仿效行为,大量的自杀会使社会的道德情感受到动摇。所以,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也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第三篇:《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刚听到有《自杀论》这本书的时候,心里默默在想:自杀不就是某些人因为情感受挫、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突出、以及学业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轻生的行为吗,而自杀的方式来来去去不就只是跳楼,跳海,服安眠药等等吗,居然还有人可以将对自杀的论述写成了一本着作。阅读了《自杀论》之后,才发现自己原先对自杀的理解是有多么的肤浅。

第一次阅读完《自杀论》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没办法看懂《自杀论》的内涵。那时就想起麦老师说过:“看不懂就对了,人家用了毕生精力写出来的着作,怎么可能让你一下子就看懂呢”。说的没错,一本伟大的着作当然是需要我们一次次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推敲,反复的琢磨,才能够一点一点的理解整本书的真谛所在和精华所在。直到第二次阅读《自杀论》,才对《自杀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要想深入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书的作者。《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着作。作者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而“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涂尔干为了能在《自杀论》中更加全面地论述自杀,参考了各种的文献与有关的着作,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再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对自杀的论述。他在社会学名着《自杀论》中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理论:快速发展的社会致使道德意识未能跟上道德危机,这使人们失去应有的集体感、纪律感和社会团结感。而自杀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在作者眼中,所谓自杀就是“任何有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随后作者又按照自杀的不同原因,把自杀分为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失范型自杀。

《自杀论》探讨的是欧洲国家的自杀,并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强度,即自杀死亡率。与其他社会学着作相比,《自杀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资料,有些数据甚至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并且通过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将相关自杀的人数和自杀率较好的呈现出来,更确切地说明自杀现象受到自身的心理状态、性别、婚姻、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稳定等社会事实影响。通过阅读《自杀论》,我们便会慢慢的发现不能持有阅读其他着作的那种心态与逻辑思维去阅读《自杀论》。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看《自杀论》,对书中提到的与自杀相关问题与结论不加以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一味地往下阅读,便会发现后面的结论会对之前的结论给予一定的否定,所以阅读《自杀论》时要敢于对社会事实提出质疑。在认知心理学中,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称为概念驱动加工。在数学理念中,“个别——特殊——一般”的推理形式称为归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称作演绎法。然而《自杀论》中探讨自杀的时候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例如《自杀论》中第二编第一章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从整体到各个部分来分析社会自杀率,只有联系决定整体的各个原因才能分析整体。探讨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多方面去理解,并且通过多种方法去分析推理,即使是这一刻得出了这个结论与事实,下一秒任然可以否定和推翻前一个结论与事实,结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正如麦老师说过“学术的价值在于被别人批评”。

《自杀论》中所提到的自杀可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各种类型的自杀分别有各自的基本特点与继发性变化,不同类型的自杀相互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与区别。其中谈到利己主义自杀时,是从家庭和政治生活的角度来观察自杀的。不难理解婚姻、家庭与自杀率的关系是:已婚者丧偶者独身者,在探讨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更是引出了免疫系数这个概念来加以论述,免疫系数的高低也因性别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探讨利他主义自杀时,就会新奇的发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的只有极端个性的人或脱离社会的人会导致自杀的观点是片面的,熟不知个性不充分的和过分融入社会的人也容易自杀。军人是利他主义自杀的典型代表,在探讨军人人数是同样提到了增加系数这个概念。

最后《自杀论》中提到“一旦确定了弊病的存在、内容和原因,如果我们因此而知道了补救办法的一般特点和应该何时使用这种补救办法,那么重要的不是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而是果断地行动起来”。所以行动起来吧,和事物直接接触,在过去的形态中寻找新生活的萌芽并促使其开花结果。

第四篇:《自杀论》读后感

读《自杀论》有感

摘要:《自杀论》以其严密的论证逻辑和科学的研究社会学现象的方法论在世界社会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是社会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自杀论》的解读,阐释自己理解的《自杀论》内容,深入体会它所体现的方法论价值和经典所在。关键词:自杀论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 自杀原因

自杀论一书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最重要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之

一。书籍作者迪尔凯姆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是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德所提出的实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两条基本原则:“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这两条基本原则在《自杀论》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自杀论》出版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其成果说明了社会学的科学价值,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直到今日,社会学界的不少研究仍旧受到他的理论和价值的影响。

自杀论分为四个部分,导言、自杀与非社会因素、自杀的社会因素与分类、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一)在导言中,迪尔凯姆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迪尔凯姆通过1841年到1872年欧洲主要国家的自杀稳定性的比较,发每个社会在他历史上的每一时刻都有某种明确的自杀倾向,只有通过自杀总数和总人口数的关系才能衡量这种自杀倾向,从而现选择了被考察的社会所特有的“自杀率”这种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许多学者都认为,迪尔凯姆的高超之处在于他选择了自杀率,而不是个人行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自杀率本身就是一种先前存在的客观社会事实,强调整调个社会,派排除了个人行为和特殊情况,可以顺利将自杀归结为社会事实来考察研究。

(二)在第一编,非社会因素中,作者分别阐述了自杀与心理变态、自杀与种族遗传、自杀与自然因素、仿效的关系,并进行一 一 证否。

(1)埃斯基罗尔等精神病专家认为:自杀是一种精神错乱,自杀者是精神错乱者。迪尔凯姆否认了这种说法。理由是有以下六个:第一、心理变态自杀的种类躁狂性自杀、忧郁性自杀、强迫性自杀、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并不能包含所有自杀的可能性。第二、疯人院里的女病人人数多于男病人,按照他人假设观点,应该女病人的自杀率高于男病人,然而事实却相反。第三、犹太教徒中精神错乱的病人比其他宗教徒多,按照假设观点,其自杀率也要搞,但根据书中表5所示,事实仍旧相反,犹太教徒自杀倾向最小。第四、自杀倾向从童年到老年逐渐增加,按照逆向推理,得精神错乱的趋势也应从童年到老年递增,根据图一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可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对应关系。第五、将不同社会的精神错乱和自杀比较,可以看出,疯子最少的国家自杀最多,列举萨克森过的情况最突出。第六、特殊的精神变态——酗酒与自杀的关系。有些人将至少的增加归于其咎,数据乍看来两者之

间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是通过对德意志各邦的比较来看两种情况的覆盖范围和增减趋势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否定了,酗酒和自杀的相互关系。

心理变态因素只是自杀的潜在因素,是有利于自杀的额肥沃土壤,而非决定因素。

(2)莫塞利等人把自杀看作是种族、遗传的结果。迪尔凯姆对此进行了反驳。首先,每个种族的内部,各民族之间自杀倾向的差异很大。若按照莫塞利的观点,不应显示出这种内部差异才对。其次,德意志人的自杀率高,是因为德意志国家的文明特性,而非遗传。理由是德意志人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适应了不同文明后,自杀倾向明显降低。最后是通过比较,比如遗传只影响男孩子不影响女孩子,遗传病只影响老人不影响孩子,这种荒谬的遗传观点来直接否定自杀的原因是遗传。

种族和遗传因素只是某种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环境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可能以自杀的形式表现,也可能不是,所以不能用来说明自杀原因。

(3)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自杀与气候温和关系密切。孟德斯鸠认为有雾和寒冷的国家特别有利于自杀的发展。统计材料表明,自杀的最大限度不是在秋冬寒季,而是美好的春夏季。那么照这样来说,气温影响自杀,高温导致自杀率上升。费里和莫塞利有结论说:热量通过对脑的机械作用导致人去自杀。迪尔凯姆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和绘制的自杀曲线,驳斥了他们的观点。春季自杀论高于秋季,然而春季的气温却要低于秋季,资料显示,法国气温上升0.9摄氏度,自杀人数就减少21%。同一国家里,气温相同月份自杀人数却差异很大。如果按照纬度差异,欧洲南部气味高,自杀率也应该高于北部,事实却相反。

在本章节论断中,最精彩的是的莫过对于昼夜长短对自杀的影响。他指出,并非白天气温高所以自杀率也就高,而是白天人们的集体社会活动集中,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大。白昼越长,集体活动时间就越持久,受到的社会影响就越大。从而得出来,本书重点:自杀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条件。

(三)在第三编,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中,作者将影响自杀率原因归结于社会原因,将自杀的类型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的自杀。

(1)迪尔凯姆认为:“如果可以把这种个人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自杀。”这一章对比了天主教和新教教徒的自杀率,发现天主教教徒的自杀率远低于新教,排除了教育和科学知识对自杀的影响,通过剖新信教和天主教的信条仪式,得出天主教的集体生活强度高于新教,这正是对自杀起决定节制作用的因素。

迪尔凯姆总结了利己主义自杀的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即社会整合程度低,个人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个人采取自杀的行动不会过多的考虑集体规范和意识。

(2)利他主义,即“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迪尔凯姆把某种极端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称之为利他主义自杀。”迪尔凯姆把这种自杀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比如开始衰老或得了病的男子的自杀,妻子在他们的丈夫去世时的自杀,被保护者或仆人在他们的主子去世时的自杀。其次是非强制性利他主义自杀,作者例举了高卢人、日耳曼人、柯尔特人、日本人等不认为生命是一种美德,会因为社会习俗的赞扬或刺激而结束不受重视的生命。第三种强烈的利他主义自杀,一印度人在婆罗门教的影响下非常容易自杀。

最后作者总结了这种自杀产生的原因——个人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

(3)反常的自杀,这种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这时不管时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迪尔凯姆总结了这种自杀的原因:“调节各种需要的尺度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样子。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被打乱,但另一方面新的标准又没有立刻建立,人们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时,人们活下去的愿望减弱。”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混乱最容易导致自杀,无论这种经济师处于上升状态还是急剧毁灭状态。另一因素——离婚率也对自杀率起作用,男女离婚者的自杀人数比已婚者的高3到4倍。

(四)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在第三编,迪尔凯姆指出自杀是应该被谴责和否定的。因为“自杀伤害道德意识”,逃避基本义务。他认为社会是个人的债务人,因此,社会应该有责任抑制自杀率。接下来迪尔凯姆提出了预防自杀的办法。迪尔凯姆分析了教育、政治团体、宗教、家庭等在预防自杀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最后,迪尔凯姆主张建立职业团体和行会来抑制自杀率。

结语

《自杀论》对社会事实进行了实践考证,它的出现使得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更为系统和成熟。虽然时至今日,社会学界对迪尔凯姆方法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提出诸多质疑,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普遍认为,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自杀论》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自杀论》迪尔凯姆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

2、《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郗春嫒中北大学学报Vol.25No.520093、迪尔凯姆《自杀论》的内在逻辑及评价王丽萍

第五篇: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长久以来被看作是个人行为,认为那是个人的消极心理导致的,认为那是心理学的范畴。但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看作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兴趣在于群体产生的影响的原因,而不是影响个人的原因”,社会学家研究的自杀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他们关心的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因素,即影响自杀率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迪尔凯姆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另外自杀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关的。

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在第一编中,迪尔凯姆运用了排除法运用大量实证将非社会因素一一排除,最后得出社会因素是影响自杀的根本原因。另外迪尔凯姆认为牺牲也是一种自杀。

在该书的第二编中,迪尔凯姆从社会类型和社会因素介绍了自杀,并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自杀,还介绍了不同自杀的形式,并认为自杀性质与选择的方式无关,自杀方式的选择是由社会原因决定的,例如书中所说“南方投河自尽的人比北方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南方比北方热,那么一次逻辑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寒冷的哥本哈根投河自杀的人不温暖的意大利的人少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自杀者选择的自杀方式受习惯和准备工作的影响。

在前两编系统详细的铺垫下,迪尔凯姆在本书的第三编中回归主题,开始系统地介绍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了自杀与历史、犯罪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并且得出结论自杀是社会病理学现象的一种。并且还讨论了如何消除自杀现象这一问题。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对于自杀的态度太过宽容,他还认为家庭、宗教团体、政治团体都不能阻止自杀,只有职业团体即行会。本书的最后迪尔凯姆号召我们要行动起来,更新行会制度,阻止自杀。

自杀类型而言,有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自杀。我注意到:利己主义自杀是过分强调个性,它的本质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这种自杀与社会整合度有关;利他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自杀相反,它是由与社会整合度过高,个性极度压抑所致,大多数是一种牺牲,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董存瑞、邱少云等,它们大多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而反常的自杀是由于社会突然的失控,突然的转变是个人生活完全失衡,希望产生又幻灭,例如大危机时期很多破产的人自杀。

另外,我还看到“自杀者的数量之所以比以前大量增加,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存很艰难,也不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未被满足,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合法的界限,也看不到我们努力的意义。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增加了个人的财富,但同时增加了我们道德上的贫困,阿珍使者到的贫困令我们苦恼不安。”从这句话中,我既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也看到理想、事业、成就对我们的意义。它们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我们非常重要。实现理想是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自信;拥有事业使我们有归属感和努力的方向;成就是我们增加了得到的认同和瞩目,毫无疑问这些是我们快乐幸福得想不到死亡。所以,迪尔凯姆认为只有那些处于完整状态、具有极强凝聚力并可以节制各种情况的团体才能节制自杀,比如职业团体即行会。职业团体是实行专业性的地方分权,保持社会的完整性,它可以成为这一从业人员的统一的道德特征、集体人格,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有一定的统一性,可以预防集体性忧郁,阻止自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更新

行会制度,使其符合现今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下载《自杀论》读后感(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杀论》读后感(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杀论》读书笔记

    只有在实行离婚制度的地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婚姻不稳定,因为只有离婚才使婚姻完全破裂,加剧了自杀。 婚姻对男子的帮助大于女子。 忧伤是思想的产物。 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攻击......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书笔记 涂尔干作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其《自杀论》是社会学史上第一部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

    茶话会《自杀论》

    无限的崇拜—吴飞《自杀》无限的失望、邢朝国《论自杀》四个彻底的否定——西方的奥古斯丁、托马斯、但丁、英国个案、瑞典沃瑟曼,形成两个传统一个是医学精神病学,另一个是社......

    自杀论 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书笔记《自杀论》是涂尔干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是第一部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比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学著作,也是其另......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著 -- --读书笔记 姓名: 学号: 人文学院哲学系101班一,读前引述 说起《自杀论》似乎跟这本书颇有缘分,一年前偶然在同学手里看见,只觉得这书有些“阴......

    《自杀论》书评

    《自杀论》书评 杨璟(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杨璟,(1988—),女,苗族,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城市社会学。 [内容摘要]......

    论中学生自杀

    论中学生自杀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生自杀行为屡见不鲜且自杀率逐年上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进入“高发期”,中学生的自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家庭......

    自杀论作业写作

    《自杀论》读后感 摘要:《自杀论》是涂尔干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是第一部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比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学著作,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