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假日城市交通供给不足原因分析及建议
节假日北京城市交通供给不足原因分析及建议
交通运输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节假日期间城市旅客运输供给不足这一现象,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一方面,通过错峰放假,以及引导人们错峰出行等减少需求;另一方面,在现有道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管理手段、行政措施等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问题,通过对现有交通设施进行改造,以及管理手段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交通;运输供给;拥堵;需求管理;成本。
正文:
身处帝都,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比如严重雾霾,再比如,就是咱们不得不说的交通。诚然,北京的交通应属世界便宜之最,无论公交还是地铁,其乘坐价格都异常低廉。但与之低廉价格相对应的却是拥堵,极度的拥堵,无法理解的拥堵。尤其在节假日,北京作为重点文化古都及旅游城市,这种供需不相协调造成的交通拥堵更为严重。
城市交通供给不足问题说到底是资源与消费问题,这里的资源是
道路,消费是汽车、行人以及其它交通工具,而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的背后还是人。节假日期间,出现交通供给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资源有限,而需求过高,现有资源不但不足以匹配,甚至会出现因资源分配不合理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城市交通供给不足,造成交通拥堵等等。
对于北京而言,每逢较长的节假日,北京都有集中性的数量庞大的旅游人员。2013年,仅在国庆当天观看升旗仪式的人数就达到11万,国庆期间长城日游客量达4万。可以想象,这么多人的出行,尤其是集散时刻,会对交通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对短时间内交通最高流量的限值是一种考量。因此,极易容易形成交通拥堵问题。
每到节假日,城市旅客运输便面临巨大挑战,其主要原因如下:
1、节假日运输需求量激增。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是交通需求的 主力军。节假日为回家、探亲、旅行等出行需求提供时间与机会,运输需求激增,远远超过 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
2、运输供给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的增长。由于我国综合复杂的国情,运输供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不仅与我国运输业的垄断经营密不可分,而且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气候异常多变,运输建造工期长,耗资大,综合分析及预测所需时延长,使得运输的供给总是远远 落后于需求的增进。
3、运输储备能力不足,运输供给结构不平衡。交通流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量,运输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不会储存大量的运力。节
假日人们“扎堆”外出,交通流量短时间内增长数倍、甚至数十倍,运输储备不足,运力供不应求。运力供给结构的不平衡,不能满足不 同层次的运输需求。
4、运输管理调度不系统。各种交通方式没有有效地衔接,既增加了旅客换乘的困难,又进一步加大了运输供给的压力。没有有效的运营管理及组织方案,车辆的调度不及时,造成延误时有发生。
5、运输供需市场未达均衡状态,供、需不匹配。
针对以上原因,根据经济学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减少节假日出行需求。节假日分流,学校采用不同的放假开学时间;鼓励人们探亲 旅行错开节假日高峰。
2、做好运输调度,增加车辆储备。节假日开始之前,交通部门应根据往年经验和近期的迹象,对节假日运输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根据预测建立适当的车辆储备,合理调配运力,协调社会运力、外省运力,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确保供给及时有效。
3、从需求管理方面来看,相关部门有必要提前做好对人们出行需求的了解,并确认需求。即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去了解人们的出行需要,如做调查,了解该节假日大概有多少人出行,以及人们出行会选择的方式。并根据此,提前做好准备。
4、在市场价格与成本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一些景区实行差价更大的淡旺季、节假日特殊票价手段,有效减少人们“扎堆”现象。即提高价格,使供需关系向市场均衡的状态移动。
5、为了减少车辆进入市区,要对进入城区的车辆收取拥堵费,城区内的停车场要收取高额停车费,通过这些措施,限制社会车辆进入市区,特别是核心市区。
6、对交通设施进行改造或改进交通控制方法,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将会促进交通状况的改善。
解决城市节假日交通运输供给不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多种举措并举,没有一种方案能够解决城市交通的所有问题,搞好城市交通,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一个路口一个路口的观察,一条路一条路的研究,一种现象一种现象的分析,并根据路口或路段以及区域的特点综合运用需求管理措施、技术措施乃至工程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缓解节假日交通拥堵现象。
第二篇:城市交通问题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策
城市交通问题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策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经济的载体,治理和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事关各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各大中城市、甚至部分县城不同程度出现了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城市规模越大拥堵问题越突出,有些城市甚至在平峰时段也常常发生交通拥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交通拥堵都将是我省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深层次原因分析
城市交通体系庞大,交通拥堵根源复杂,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综合分析造成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交通流量激增
近年来,我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城市人口(包括暂住人口)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交通需求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居民出行距离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而延长,造成道路交通量的激增,是产生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原因。
(二)小汽车发展迅猛导致主次干道流量趋于饱和
从2006年起,我省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苏南地区超过5000美元,私人小汽车增长迅猛,近几年来的平均年增长率在45%以上,我省城市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正逐步进入汽车时代。汽车的通行和停放占有大量的道路,城市的主次干道交通流量(特别是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已达到或接近于饱和状态。
(三)道路基础设施供给不平衡导致路网承担能力差
各城市重形象、轻解决问题,往往只重视快速路和主干路网规划建设,忽视次干道和支路网的规划建设,导致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合理,路网密度低,道路交通功能紊乱,难以发挥路网整体效能。我省的大部分城市支路网密度在1.5 km/km2以下。由于支路不足,大部分交通流量集中在主次干道上,加上多数单位将大门开在主干道上,进出车辆干扰严重,主次干道不堪重负。对于发展中的城市来说,交通设施建设时序存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交通设施供需不平衡注定将长期存在。
(四)停车泊位不足导致过多依赖道路停车
早期我省各城市对于各类建筑物制定的停车配建指标偏低,配建停车场根本无法满足停车需求,老城区的住宅区基本车位和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我省许多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与公共停车位之比不足10:1,大量的机动车必须依靠占道停车,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动态交通。
(五)公交分担率不高导致交通运输效率降低
全省每万人拥有公交车仅为11标台,大城市的公交平均出行比例约为14%左右,中小城市普遍不足10%,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40%-70%的公交出行比例差距巨大。政府对公交投入少,扶持力度不够,体制没有理顺,致使公交运输能力不足,服务水平较低,要使公交成为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任务十分艰巨。
(六)土地开发利用与交通发展不协调导致交通问题被放大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相互脱节,没有实现一体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偏重空间形态、建筑艺术、景观效果等,缺乏对交通需求规模、结构和分布特性等的科学定量分析。城市地快跳跃性利用,无大容量交通协调,老城区商业、办公、学校、医院集中,新城区缺乏必需的配套服务设施,出现严重的潮汐式交通现象。不少地方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重视项目开发对交通的影响,城市道路功能与两侧土地性质、强度以及出入口控制缺乏有机协调,导致许多交通节点拥堵严重。
(七)交通参与者素质跟不上导致道路通行效率降低
部分交通参与者的素质跟不上城市化和机动化的步伐,文明交通的意识不强,交通行为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交通违法行为面广量大,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非机动车骑上机动车道、机动车争道抢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对交通秩序的干扰十分严重,使得道路通行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二、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综合对策
交通拥堵问题是供需矛盾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很难单单靠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必须按照“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从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政策引导和综合管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经过相当时期的艰苦努力才能有望得到改善。由于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的地域差异,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最优途径能够直接为所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各城市政府,各城市政府应要早重视、早定思路、早抓落实,逐步解决城市交通深层次问题。
(一)构建高位协调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
治理交通拥堵不但需要规划,更需要决策。各城市政府应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聘请科研院校的交通问题专家,成立交通决策协调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审议委员会,共同制定所有的政策框架,保证交通决策的科学性。建立交通影响分析评价制度,确立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地位,与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制度一样得到重视。
(二)强化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
各地政府和规划部门要更新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强化城市交通意识,进一步提高交通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地位,将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政策作为引导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加强对城市交通组织的研究,既要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又要选择合适的交通体系、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布局。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同步建设新城区公共配套设施,减少老城区交通吸引源,增加外围的交通吸引源。
(三)继续加强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
针对道路网络结构性、功能性缺陷,各城市在建设城市主干道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优化整体路网结构,使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密度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要利用老城区改造,拓宽、加密支路,改善支路行车条件,形成微循环系统。要高度重视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通道建设,减轻交通瓶颈带来的压力。要以精细化的理念指导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改善道路断面配置,优化路权分配,确保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进一步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倡导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出行方式。
(四)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
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速度,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终将依靠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其发展应当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构建和维持强大的、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客运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大城市都应该制定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前期研究和筹备工作。
(五)加强城市停车系统建设
各城市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时,要同时组织编制公共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城市规划中要预留停车用地,合理布设公共停车场。制定符合各城市实际情况的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标准,鼓励新建公共建筑增建停车泊位,向社会车辆开放。对配建不足、改变停车泊位使用性质的,严格执行征收建设差额费措施。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对中心城区的公共停车设施,采取适度供给、总量控制、提高收费等策略,控制长时间停车,提高车位利用率。
(六)开展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公众交通意识的提高是保障交通秩序和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各城市政府要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主动提供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空间,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文明交通,提高公众现代交通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明确公众作为交通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通过开展“无车日”活动,鼓励公众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增强公众的公交意识。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使公众从小养成文明交通的习惯。强化汽车生产商、销售商、驾培学校、保险公司、公交公司以及社区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行车走路的常识。
三、公安机关如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虽然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主体责任在城市政府,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交分担率低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但是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还是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到的指责和误解越来越多,交通管理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履行职责,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做大做强城市畅通工程这一载体
实施畅通工程当初是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和建设部的意见,考核评价的对象是各城市政府,政府开始是重视的。后来一直由公安部交管局和建设部城建司检查和通报,影响力逐渐降低。因此,建议提高畅通工程的组织层次,由公安部、住建部和交运部重新进行部署,积极争取将获得畅通工程模范管理水平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加分项目,以引起各城市政府的重视。聘请交通问题专家,加强全国、全省性交通问题的对策研究,完善畅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和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反馈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也应定期向政府反映交通拥堵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
(二)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
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2009)等技术标准的要求,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护栏、禁停桩等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进一步明确路权分配。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组织单向交通,设置公交优先或专用车道,加强学校、医院及道路施工路段的交通组织,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合理渠化交叉路口,改进交通信号配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大中城市都应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区域面控和主干道绿波控制,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
(三)适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是公安机关应对城市交通拥堵最直接、最有力的办法,各地都应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手段的研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适时选择交通需求管理手段,控制交通出行总量,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如:单位错时上下班、学校错时上下学,减少高峰时段交通量。利用经济杠杆,合理制定交通价格,调节机动车拥有量和出行使用量。主动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将迫使一部分私家车主放弃使用私家车上下班,减少私家车使用频率,而改选乘坐公交、骑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
(四)加强交通执法管理工作
交通违法行为多、交通秩序乱对交通畅通影响较大,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违停、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酒后驾驶等普遍性的交通违法现象,已成为交通陋习,对交通安全畅通影响大,整治难度也大,全国、全省应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营造强大的整治声势,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整治本地突出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交通突发事件快处机制,提高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的运作效率,提高轻微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处理率。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的故障车救援机制,提高道路清障效率。
(五)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推进“五进”宣传活动,主动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实施“千万名驾驶人再教育”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志愿者上路劝导,深入社区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交通素质。
(六)提高民警管理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
再有效的方法措施都需要人去执行,民警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做好城市交通缓堵工作的重要方面。各地都应加强教育培训,增强民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民警指挥疏导能力和工作效率。科学管理交通需要一批专业人才,无论是交通组织、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还是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方案的论证,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各地应建立交通科技人才队伍,部局、总队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为各地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提高动手能力,以增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篇:城市交通经济分析及建议
城市交通经济分析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的拥挤和环境问题从经济方面加以分析, 对城市交通的供给和需求管理以及城市交通环境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时间成本;绿色交通;交通供给管理交通;需求管理
近20年来,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其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公报, 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数为45594万人, 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上升个9.86百分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预计2010年, 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人,城市化比重将达到45%,接近1996年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7%。中国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具有明显的人口向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集中的特征,并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平衡而呈现城市人口进一步聚集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范围的膨胀将是一种难以抑制的趋势。由此导致的城市交通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 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进程必然对城市道路和交通产生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收人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面临的一方面是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 另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的供求矛盾及由此引发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交通问题经济分析
(一)交通拥挤问题的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 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主要研究特定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学的重大成果, 是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如果不存在外部性,市场本身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 经济效益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城市道路属于公共产品, 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在不太拥挤的情况下, 其消费也不具有竞争性。按照现代经济理论, 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其资金来源为政府税收。一般情况下(道路管制情况除外),每个人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行车, 而不用付费, 其所须支付的只是时间成本而已。对消费者而言, 在某一时间内对交通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交通成本成反比,因而可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城市交通通常被划分成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 非高峰时间与高峰时间的最优交通相差是很大的。非高峰时间,交通量较小,车辆按正常车速行驶,畅通无阻, 单位时间成本不变;高峰时间,交通量较大,车辆不能按正常车速行驶, 交通堵塞, 单位时间成本将随着交通盘的增加而递增。
城市道路一旦修成,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并且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城市道路的供给是有限的。城市交通需求的特性使得非高峰时间与高峰时间的最优交通量相差很大,造成非高峰时间道路资源大量闲置,而高峰时间又过度拥挤。实际当中,由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时间成本所决定的高峰时间的交通量,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不可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交通环境向题的经济分析 环境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并经大量的观察数据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境退化水平(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大, 随后环境退化水平开始缩小”。若在平面坐标系内,以环境退化水平为纵坐标, 经济发展水平为横坐标,人们可以得到一个环境退化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库兹涅茨环境曲线表明: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境恶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均收人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增长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要弥补早些年的环境损失,但总体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在国内环境政策或国际环境压力及国际组织的援助下, 可通过快速经济增长尽快跨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 到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交通对环境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并适应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迅速跨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阶段。
三、对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
城市交通拥挤主要源于城市交通的供求特性及由此引起的供求矛盾。因此,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1.交通供给管理
交通供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增加道路供给(即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从而增加一个城市的交通容量,减少交通堵塞,降低拥挤程度。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如泰国曼谷的交通拥挤世界闻名,近几年,曼谷修建了几十公里的高架道路,本意是缓解交通拥挤,但出乎政府意料,引发了更严重的汽车交通拥挤。
2.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通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 改变人们的交通需求选择, 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交通需求, 减少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的使用数量, 同时为交通出行提供多种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
(1)高峰收费制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时间也看作是一种成本,则在交通的高峰时段内,时间成本将随着交通量的增大而递增,即边际成本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拥挤道路收费可以有效控制交通流量的大小、从而减少成本,也是目前解决交通阻塞的一个新途径。确切地说,对在高峰时段内使用道路的车辆征收“道路拥挤税”,促使部分在高峰时段使用道路的车辆转人平峰时段行驶, 既能缓和高峰时段的交通拥挤状况又可充分利用平峰时段的道路系统, 达到交通流量在全天尽量均衡,从而实现整个交通系统的最大经济效益。若采取“用者自付”的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区域通行证制度,即在交通需求量最高的区域划定收费区,以减少车辆进人这些区域;第二,电子收费系统, 电子收费系统是既有效率,公平而又富有弹性的好办法。新加坡经过20多年的运行, 证明道路拥挤收费方案是控制高峰期拥挤的有效手段。
(2)弹性工作制。由企业制定的工作时间制度可以调节员工上下班的时间, 来缓解交通高峰时间交通流的过分集中。第一,错开工作时间。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上下班时间,所以将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使高峰时间的一部分需求转向非高峰时间,那么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也能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第二, 压缩周工作日。即减少周工作日, 增加日工作时间,从而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出行次数。普通的做法是“4/10”,即员工每周4天工作日,每天工作10小时。这种工作方式具有双重功效,既减少员工的工作出行,同时,也避开了交通高峰期。第三,弹性工作时间。就是允许员工们在一个时间段内自己决定上下班的时间。员工们可以在2到3个小时的时间段内自己决定到单位的时间, 然后工作满8个小时。这样,企业员工的上下班通勤可以避开高峰期进而也缩短了高峰期的持续时间。第四,电子通勤。这是以允许员工在家里工作的方式来减少上下班交通出行量的一种方法。员工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办公,在这种方式下员工通常每周在家工作几天,其余工作日到单位上班。这种方法不仅能通过在家工作的方式或在较近的通讯中心工作来减少工作出行量,而且也是与企业的其他目标,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生产效率等目标相一致。
(3)倡导公共交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民用机动车总量只有260万辆,私人机动车17.4万辆。随着经济的增长, 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1999年,全国民用机动车总量达到1452.90万辆, 年均增长率为12.15%;私人机动车的增长更是迅速,1999 年全国私人机动车总量为533.88万辆,年均增长率高达25.64%。预计到2010年,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机动车的平均水平将达到110辆/千人,其中轿车的拥有水平为76辆/千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城市居民的收人提高到普遍能够购买汽车的水平,那么交通拥挤问题必将更加严重。因此,在出行方式选择上,我国城市有必要对某些交通方式实施抑制,对另一些交通方式实行刺激的政策,将出行方式由低容量向高容量转移。我国城市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的种类,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
(4)鼓励和限制措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对某些交通模式上的改善;给予使用这些交通模式的人以资金和时间上的刺激;促进这些交通模式推广运用的舆论宜传和经济手段;为方便人们使用或消除人们使用这些交通方式的心理误区等辅助措施。具体包括:第一,资金和时间的刺激。例如,赋予共乘者优先停车权, 给乘公交者以经济补贴或交通补助等。第二,停车管理。商业中心区往往是交通高度拥挤的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机动车行车线路和停车需求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速度,限制进出这些地区的机动车出行最,从而确保道路畅通, 减少交通堵塞。第三优先对待共乘者。例如,为共乘者进出停车场提供优先出人口。第四,信息宜传。例如, 共乘的便利性,定期的奖励及返程的承诺。第五,部门或地区应用高额收费或补贴等经济手段,使车辆共乘比单独驾驶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
(5)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 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 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物科学技术的前沿。其目的在于, 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以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
(二)城市交通环境对策 1.推行“绿色交通”计划
“绿色交通”可以理解为尽量采用绿色交通工具,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采用“绿色”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可称为“绿色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轨道交通等。据国际公共交通协会(UITP)对世界45个城市的调查, 推行“绿色交通”计划的城市与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低和人口密度低的城市相比, 交通能源消耗和出行费用(包括小汽车运营费、公交车辆运营费和道路、公交设施投资这些内部费用,未计入由于拥挤、污染和噪音带来的外部成本)均较低。“绿色交通”提醒人们交通与环境必须良性互动,如果自发地放任自流的发展,必将对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2.改善机动车的技术措施
(1)机动车燃料改进控制体系。是指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机动车燃料进行适当的处理或是开发利用有前景的代用燃料,改善燃料的质量,以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和清洁性。
(2)机动车内净化技术。所谓机动车内净化技术,是指从发动机有害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对发动机进行调整或改进,达到控制燃烧,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生成的各种技术其关键技术是设法降低最高燃气温度,提高燃料燃烧的完善度,尽童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物,从而使有害排放物可以降至控制前的60%-70%。这是一种治理汽车发动机排放公害的根本措施。
(3)机动车外净化技术。所谓机动车外净化技术,是指发动机燃烧生成的废气在排出发动机排气门后,但还未排人到大气之前,进一步采取净化措施,以减少汽车最终污染的排放技术。
3.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标准及法规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世界各国汽车保有量的迅猛上升,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愈加严重,由此直接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出于控制机动车污染的目的,各国开始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及法规来限制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对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较晚, 而且我国车辆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其技术水平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是, 由于我国排放法规规定较松, 一般没有引进相应的排放控制部分。在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1999中,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控制水平,接近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控制水平。可见,我国还得继续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标准及法规,以利于我国城市交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可以通过加强对城市交通的供给和需求管理以及对城市交通环 境管理和控制等加以解决, 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间的转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李建琴.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与对策[J]城市问题,2002,(2):59-62 [3]王刚.实施有效交通需求爹管理一TDM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申金生, 雷黎.城市交通环境与拉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陈俊武, 严凌.交通量对交通阻塞的经济成本与对策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4,(12):67-70.[6]赵民, 何丹.论城市规划的环境经济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汇刊,2000 ,(2):56-59 [7]马充·利伯曼,罗伯特·霍尔。经济学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分析
一、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很多城市市区交通却开始出现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很多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
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市区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线路,使得很多往来各城区的机动车被迫需要经过城市中心区。(2)、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3)、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4)、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3、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1)、很多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互相抢行;部分司机驾驶违反交通规则,占用停车道,阻挡了整个公交车车道,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还有一些司机驾车时候随意左转、掉头;更有司机为了节省通行时间,本来是直行的却在红绿灯处占用左传或者右转车辆路线试图并线。(2)、部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和机动车行使空间。
4、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1)、一些城市市区交通秩序疏导基本上还是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管理力量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还比较低。在交通管理上还是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2)、部分路段红绿灯过多,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不少红绿灯的设计时间不合理,车辆较多的方向反而通行时间较短。(3)、交通安全措施和责任不落实,出现交通事故,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很多时候事故双方为了保护现场,往往牺牲了整个道路交通。(4)、一些交通道路两旁的施工单位非法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挤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5、公交发展相对迟缓,市民出行系统结构不合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市民出行距离的加大,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逐步下降,若公交车不能迅速发展起来,就必然会导致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城市公交发展却相对迟缓。拥有公交营运车辆不多,运营线路不够,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较低,居民出行中的公交分担率过小。
三、解决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我市交通道路建设,加大我市城市交通承载量。(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2)、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3)、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弯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4)、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5)、加快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建设,尽量减少机动车占道停放。
2、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部分路口交通管理力量和手段。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加强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部门上岗值勤,规范车辆驾驶和行人行走;适当在市区交通道路增加安装电子警眼,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2)、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在等候时间、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3)提高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部分道路上的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严惩一些交通违法者。(4)、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5)、城市广播电台在上下班时间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3、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对于人口比较密集、道路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很多城市市区而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系统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径。适当降低城市公交车乘车费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更加适当的优惠,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在城市市民当中的出行分担率。
4、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驾驶员考试、车辆年检、日常交通执法等形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文明行车的法制意识,减少不必要的驾驶、行走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对一些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交通行为要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第五篇:上海静安区火灾原因及建议分析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上海静安区火灾引发的思考
—中国高层建筑的消防隐患及建议
组长:涂一行
学号:1052020017 组员:张
鹏
学号:1052020018
赵文深
学号:1052020020
古银城
学号:1052020014
尹
强
学号:1052020019
【摘要】 2010年11月15日的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上海世博会的荣耀。几十条生命葬身火海,很多家庭陷入丧失亲人的悲痛之中,上海人民在惨状面前泣不成声。灾难过后,留给人们的是思考——对大城市消防隐患的思考。现在中国的高层建筑修建速度和城市消防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愈来愈激烈。本文通过对上海静安区“11.15特大火灾”资料的搜集,对火灾的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何造成如此大的危害进行分析,对比先进地区香港对嘉利大厦火灾的应付措施,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城市消防隐患的思考,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建设一个安全宜居的城市。
【关键词】 高层建筑;火灾;消防系统;建议措施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1、火灾事故情况简述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728弄1号的一栋28层(85米高度)的教师公寓大楼发生火灾,经过消防部门的抢救,最终官方统计数据显示58人遇难,70余人入院接受治疗。
图1 火灾事发地理位置
该教师公寓建筑,高28层,高度85m,未设置避难层,建筑面积17,965平方米,其中底层为商场,2~4层为办公,5~28层为住宅。当日,公寓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事后资料显示,当时公寓内住着不少退休教师),外墙面结构由铁制脚手架、绿色的塑料过滤网、泡沫、聚胺脂以及木板等组成,均为易燃物。14时15分许,位于10-12层之间的脚手架不慎首先着火,由于外墙面上有诸多易燃物,加上当日上海东北风,风力4—5级,火势借助风力从下至上不断上蹿,整栋楼很快都被大火包围。
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就派出了消防车。然而最初出发的两辆消防车,到达火灾发生地后,却发现人手不够。而且,消防车只能喷水到五六楼,再高的楼层就上不去了,根本无法控制火势。接着派出了高层消防车和消防云梯车。上海市拥有国内最好的消防车,可喷射百米以上高程。但是,当准备安排该高层消防车进入现场时,发现通道太窄,遂作罢。公开资料表明,上海市消防云梯车高程可达90米,有30层楼高,但实际上,这一装备在建筑周边展开需要很大的空间,并要有四点或者六点支撑。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区,所幸失火大楼旁有老式建筑改建,拆迁出一片空地,所以云梯车顺利展开。但是,云梯洒水的效果十分有限,施展开来所需空间较大,即使顺利进入火灾地点,也无法有效控制火势。上海甚至调用了警用直升机进行营救事项,但是,直升机到了屋顶却由于于周边环境复杂、烟雾太大,对直升机自身安全形成威胁,最后无功而返。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图2 着火大楼情形
图3 直升机营救
直到15时30分,有目击者在事发现场胶州路上看见,起火的胶州教师公寓楼上安装的空调机被大火烧成了光架子,正不断地往下掉;着火的脚手架上还爬着不少的居民,他们正在等待救援,大楼内浓烟弥漫着滚滚浓烟,还有不少的居民都没有撤出,警方已经在现场周围的几条街拉起了几道警戒线。消防部门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大火终于被扑灭。
2、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上海特大火灾的发生,烧掉了数十个鲜活的生命,同时也烧掉了上海世博会的光环。死者已矣,生者却需要从这次火灾中吸取教训,思考火灾的发生原因。在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我们应该思索,还有哪些地方是应该做、可以做、还没有去做以及做得不够好的,从而杜绝相同的惨剧再一次发生。
这次上海市世博会后的特大火灾原因,笔者认为如下:(1)装修工程层层分包
装修工程违法违规,层层多次分包。该工程总包方为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总公司,分包方为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上海市静安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监理工作,上海静安置业设计有限公司承担项目设计工作。此工程部分作业分包情况为:脚手架搭设作业分包给上海迪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施工,搭设方案经公司总部和监理单位审核,并得到批准;节能工程、保温工程和铝窗作业,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分别选择正捷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和中航铝门窗有限公司进行施工。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图4 层层分包网络
明显可见,在转包(分包)过程中,项目工程资金层层“缩水”,施工成本不断被压缩,非但工程应有的安全投入无法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也深受影响。而且在转包(分包)过程中,安全责任链难以有效衔接,接包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该项目从上至下经过了至少三层转包,而最终具体施工的工人有许多都是马路散工,绝大多数没有施工资质。(2)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
上海市有4600多个在建工地,焊工的需求量非常大。与有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的电焊工相比,无证焊工工资较低,所以施工方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谋取利润,就会选择聘用了无证电焊工。此次火灾中,施工时电焊工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火星落在易燃材料上,引发大火后又逃离现场,是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之一。(3)使用大量易燃材料
根据GB8624-1997和GB8624-2006,聚氨酯、聚苯乙烯等有机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级别可分为三级,即B1难燃级、B2可燃级和B3易燃级。据了解,上海大火事件所采用的保温材料是易燃的B3级聚氨酯材料。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廉价易燃材料,这种材料一旦燃烧,便迅速蔓延,燃烧后释放的剧毒氰化氢,人吸入一口就会中毒。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图5 保温外墙,一点就燃
这表明,目前建筑保温材料市场非常混乱,政府等部门监管不力。国内许多建筑商为了利润最大化,使用不加或者少加阻燃剂的保温材料。再加上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强制把关,这必然导致施工中大量使用廉价的有机可燃甚至易燃材料。(4)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从网站上公布出的这些消息来看,安全隐患时有存在,暴漏了现场施工作业管理混乱;工程开始后,楼道内到处都是施工人员乱扔的烟蒂,施工现场火花四溅,没有配备专门的灭火设备,更没有设置专人负责灭火工作,安全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监理机制虚置,没有有效负责。项目监理机构与现场项目组协商联合组成了安全检查小组,决定每星期一对工地的所有设施、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要求施工方整改,并再次进行复查,直至整改完毕。而在一个月前的检查过程中,技术顾问室专家发现脚手架专项方案尚未报审,且其他安全施工专项方案也未送审等现象,工地存在部分安全隐患,而施工单位并未进行整改。
此外,作为静安区政府的“形象工程”,现场还存在明显的抢工期、抢进度、突击施工的行为。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上海佳艺公司(即该工程的第一分包方)在上海建交委下属上海建筑建材业网上一份2006《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但已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企业名单》中,赫然在列。同时,在上海建交委网站公示中的一则《关于对未按规定开展2008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企业公示的通知》中,佳艺公司也名列其中,名单中甚至还包括静安区建设总公司。但是即使是在“未按规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的2008年,佳艺公司仍然于当年持续中标静安区税务局食堂装修、静安房地产交易中心、静安区民政局等多个项目。由此看来,很多所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谓的公开招标根本就是名存实亡。由此凸显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同时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总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而上海佳艺装饰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静安区区长张仁良的夫人,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私利。
上海建筑市场表现出的混乱现象以及监管不力,是造成“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此次事故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无作为,对火灾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追究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大楼节能改造工程是政府出资的业绩工程,静安区建交委也是工程的建设单位,其本身已经构成“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
3、静安区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
在高层建筑中,为了减小发生火灾所造成的危害,会配有一系列的预警系统、自助灭火系统以及逃生设施。最后,才由消防人员进行突击抢救。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是,从这次大火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保护措施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甚至失效,所以才导致了这个惨重的结果。
(1)结构材料选取不佳。首先,是保温材料的选用。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说,其中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作为保温材料,是导致大火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大楼外立面上大量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燃烧速度快,且产生剧毒氰化氢气体,又接着成为多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事故现场多数人伤亡,原因是是吸入性伤害、吸入性死亡。他们吸入了过多的有毒的烟雾,导致伤亡。其次,是对窗户玻璃材料的选用。外墙着火,火势将玻璃烧炸,烧进室内。根据强制性规范,一类建筑的窗户必须使用安全玻璃,就是俗称的钢化玻璃。这种玻璃耐火,不容易烧炸;即使破碎也只会成为粉状和圆珠状,而不会有棱角尖剌伤人。但是这幢楼的窗户玻璃被烧炸而且有碎片剌穿水龙带,只能说明装修用的是普通玻璃。失去了应有的耐火性能,导致火势迅速从外墙烧进室内。
(2)火灾预警系统和自助灭火系统不完善。在此次火灾中,没有发现该建筑有火灾预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的迹象。焊工的火星引起火灾,焊工逃离后,最初只是直径1m左右的火源,最后导致整座大楼立体式燃烧。自动喷淋是整个消防灭火系统的灵魂,没有自动喷淋系统,室内的灭火设施就只剩下消防栓。消防栓对付初期的小型火灾还勉强凑合,在大型火灾面前,基本是束手无策。所以,一旦发生火灾,预警系统不完善,就会耽误救火或者逃生的最佳时机;自助灭火系统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就不能有效抑制火势,从而可能酿成巨大的灾害。
(3)逃生通道失效。当火灾已经逐渐扩大到无法控制时,沿着逃生通道逃离着火建筑是最有效的。但是近来在一些居民住宅中,靠近逃生通道的住户会将一些杂物堆在通道内,将通道堵塞,甚至有住户直接将通道封起来,作为自己的储藏室。这样,在火灾来临时,楼上的住户就被圈进了一个绝地,无法顺利逃生。在逃生通道和楼层一般通过防火门隔断,一旦楼层起火,防火门可以耐燃烧,而且可以有效阻止有毒烟雾进入逃生通道,为居民逃生提供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保障。此次火灾中,由于防火门没有随时关上。烟雾进入逃生通道,旋即蔓延到整个通道,给住户的逃生增加困难。
(4)没有设置避难层。所谓的避难层,就是用特殊的阻燃材料建成的一个楼层,地板、天花板、楼梯等都有较强的防火和耐火性,且避难层还要配备专门增压设备,将空气往避难层外压出,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火势特殊,人无法逃离建筑时,可以进入避难层,等待救援。根据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至少每15层就得有一层是避难层。该建筑虽然没有超过100米的高度,但是,从此次事故中,或许可以看出避难层的重要性。修订相应的规范,或许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重视。
(5)消防部门工作不到位。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派出了消防车。然而最初出发的两辆消防车,到达火灾发生地后,却发现人手不够。而且,消防车只能喷水到五六楼,再高的楼层就上不去了,根本无法控制火势。接着派出了高层消防车和消防云梯车。上海市拥有国内最好的消防车,可喷射百米以上高程。但是,当准备安排该高层消防车进入现场时,发现通道太窄,遂作罢。上海市消防云梯车高程可达90米,有30层楼高,但实际上,这一装备在建筑周边展开需要很大的空间,即使云梯车顺利展开,但是云梯的洒水效果有限,基本无法控制火势。上海也调用了警用直升机进行营救事项,但是,直升机到了屋顶却由于周边环境复杂、烟雾太大,对直升机自身安全形成威胁,最后无功而返。总之,消防部门的表现在这次火灾中没有达到公众对他们的期望水平。
以上五个因素,使得上海静安区火灾的后果太惨烈,震惊了中国,把上海世博会的光环一下烧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思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多花点时间来检查一下城市的隐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发展,追求GDP的数据。人们希望住在一个发达先进的城市里,但是更希望能住在一个安全的城市里。
4、香港嘉利大厦火灾处理方式
1996年11月嘉利大厦正进行电梯更换工程,大厦内4部电梯中的两部被移去,在电梯槽内搭有竹棚,各层电梯门亦被移走,改以木板临时覆盖。11月20日下午4时47分,在11楼电梯槽的烧焊及焊切金属作业造成的火屑和裁切掉落的高热金属片,最先燃烧2楼电梯槽及电梯大堂内的木板杂物及建筑材料。由于大厦管理处的告示,火警初期产生的烟并未引起楼上租户注意。火势沿著竹棚向1楼及3楼蔓延,波及另一电梯槽、电梯大堂及中艺国货的货仓。火势产生的浓烟和高热气体在电梯槽内持续向上升,在电梯槽的顶部积聚,形成烟囱效应(Stack Effect)。由于当时大厦的电梯门只以木板遮蔽,电梯槽内的高热气体迅速烧穿围板,进入11至15字楼电梯大堂,其中13至15楼的防烟门没有关闭而使高热气体蔓延至走廊及办公室,与新鲜空气接触后产生回燃(即俗称的“抢火”),在高层造成另一火场。而电梯槽内亦因高热气体在高层散逸而产生低压,将户外空气经窗户抽入低层火场,令火势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非常猛烈。最终,造成41死80伤,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火灾。
然而,火灾过后,职责攸关的香港消防处和屋宇署分别成立了4个专责小组,就火灾原因、大厦结构、逃生方式等进行调查。后公开的调查报告指出,电梯更换工程造成的特别危险环境是引发灾难的主要原因,而商户擅自更改1—3楼的消防梯作为货仓等,则使大火在低层得以持续并蔓延。由于大厦缺乏自动洒水系统,火势未能及时控制。
报告批评了屋宇署未能及时跟进大厦商户擅自更改消防梯用途的投诉,并向政府提醒不少同期落成的商业大厦存在消防设施不足的问题。随即,香港消防处、屋宇署及机电工程署在1998年初分别进行查勘,以评定各类楼宇的消防安全状况。1998年6月,香港通过《1998年香港消防安全(商业处所)(修订)条例》,规定,1987年前的商业楼宇,都必须符合更严格的消防安全结构:出口通道的宽度、数目、安排及防烟防火设施,不同单位之间的耐火分隔等;必须增设的消防装置及设施:自动喷洒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的自动停止设施和消防栓系统等。并且财政预算,对旧式商业楼宇进行消防安全改造。
香港政府采取的这些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该次火灾称为香港的分水岭。从1968年至嘉利大厦大火发生之前,香港共发生22起5级大火;之后,香港仅有1起5级大火。这充分说明,香港政府以这次灾难为契机,极大提高了城市灾难管理水准,体现了香港政府作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色:试错演进,不断完善以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宗旨的公共服务功能。
5、针对该次火灾提出建设性建议
说起火灾,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与火攻有关的故事。一是火烧赤壁,一个火烧连营。火烧赤壁讲的是孙刘联军一把火就把曹操的船烧了。火烧连营讲的是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七十二营。在分析这两次火攻的原因时,历史没有把责任推给放火的一方,而是认为曹操和刘备没有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给了对方可乘之机,他们应该对火灾负主要责任。焊工的失误只是火灾的引子,如果高层建筑防火设备和措施做得不够好,焊工可以引起火灾,电线老化也可能引起火灾,所以反思相关部门的防火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需要更进一步加强防火工作才是防止了类似火灾发生的必要措施。
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进行合理地改善。
(1)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招投标过程的合理进行。国内目前对于工程分包管理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成长阶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工程合同分包条件。这一点上,可以参照国外的分包体系。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分包合同有美国的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合同条件和FIDIC(国际资讯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件。
(2)建筑行业中,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选用方面,要遵守相关规范,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根据建筑防火等级设计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结构的耐火能力足够强,选择相应的防火材料,不能以次(劣)充好,可以延缓火势的蔓延。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3)修订与高层建筑防火相应的不合理的规范。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至少每15层就得有一层是避难层。然而此次火灾中,如果有合格的避难层,后果必然不会如此严重。建议对规范中不合理的条款进行修订,例如,应该根据建筑等级考虑避难层的设置、考虑预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的安装,而不仅仅是按照建筑高度来考虑。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质量检查和管理的工作要务必落实。监理对于现场安全的检查要恪尽职守。有违反规定的操作,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止,将项目施工和监理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完全到位,杜绝施工隐患。
(5)鼓励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基本素质。对于从事特种作业的工人,要确保有证上岗,经常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危害降至最低。通过员工的技能素质培训,能够提高劳动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工作强度,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6)相关部门应该对上海现存的高层建筑进行查勘,评定各建筑的消防情况。对于消防安全不合格的建筑应该迅速整改。健全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补全消防设备。
(7)设计合理的建筑消防安全结构,使之有利于建筑防火,有利于住户逃生。比如,出口通道的宽度、数目、安排及防烟防火设施;不同单位之间的耐火分隔等;必须增设的消防装置及设施:自动喷洒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的自动停止设施和消防栓系统等。防火通道要保证安全可靠,建筑设计和施工部门要按照防火规范设计和施工,业主管理人员应当保证防火通道的安全。
(8)消防部门要与时俱进。城市一再修建超高建筑,不断地把城市天际线向高空拓展,也也要求捍卫城市安全的消防部门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挑战。火灾暴露出很明显的一点,当前的消防部门的消防站布局、救火设备和救火的方法的水准基本不能跟上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脚步。这个矛盾已经出现,需要及时解决。政府要十分重视消防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建立一整套合理的消防教育体系。
(9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显而易见,政府的作用贯穿于以上每一步的整改之中。政府的无作为将导致所有的一切行动不能达到设想的效果。城市的管理者们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城市的管理工作,在追求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城市居民的安全。
(10)政府应当加强消防宣传,设立消防宣传机构,并设专人从事消防宣传。要注重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采用少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宣传防火、防灾知识。针对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社会现象,防火人员应定时对老人家庭进行家访,普及防火防灾知识。
6、结语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逐渐在挑战城市的天际线。
同济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今后20—3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高楼越多,城市的管理责任越重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消防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火灾有以下特点:火势蔓延快,人员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等。一场大火,就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的流逝。城市管理者需要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够知道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能够知道现存的城市隐患,最重要的是能够花时间精力来消除隐患。努力提高城市的灾难管理水平,做好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责。给人民营造一个安全、繁荣、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