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5: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第一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每个人生来都是具备了爱美之心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想除也除不掉,男人如是,女人更如是。在阅读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曾经一度认为街上穿着艳丽、打扮妖娆的女人很美,也曾认为午夜过后城市上空点亮的灯火灿烂夺目,但其实那只是一种世俗的东西,虽不是丑,但也远远称不上“美”。真正的美是由里及外,需要用时间去慢慢品味的,它也许就只是那么细微的一个东西,但若是你愿意提着个放大镜去看它,它随时都可以变得博大,让你觉得深刻。而这,就是我在读了《美的历程》之后的最大感触。

李泽厚先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有分量的哲学家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早在50年代就已经广播盛名,在80年代又不断在学术领域多加钻研,在思想界的启蒙路上艰苦跋涉。由于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美国度过,因此视野开阔,颇具人文关怀情怀。《人物周刊》也曾经称李泽楷先生为“寂寞的先知”,而《美的历程》作为一部典型的代表作,便是李泽楷先生在80年代书写的。

《美的历程》这本书,我一共翻看过一遍半。之所以说是一遍半,是因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匆匆带过,真正理解到的并没有多少;而第二次细读,虽是能大概了解到李泽楷先生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还有一些部分实在过于精华,一时之间难以理解,只能算是懂了一半,读了一半。尚未理解的章节部分在此我也不敢多下妄论,接下来我就针对我理解到的部分阐述一下我的体会吧。

翻开书,《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只是区区十几万字,但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历史。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仅仅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熟悉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先容。它从远古时代开始写起,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饕餮“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看得既吃力,又欲罢不能。

在这十个章节当中,我最感兴趣的和看得最专注的是第三节——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而这一章节,在我认为正正是就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所在。李泽楷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曾经提及过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以及后袋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在这个功能性方面,李泽楷先生有以下四方面的阐述:

其一,“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本人并无多少艺术审美细胞,勉强理解成在艺术领域,诸子百家都是各显神通的,他们之间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不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儒道两家的对立思想。儒家思想对艺术“强调的是官能、情感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由此看来,儒家思想对政权的巩固,对社

会秩序的维护,乃至家庭的稳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对人性的自然发挥是有约束的,它“以其狭隘的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然而,人性的自然发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家则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辉,它恰恰给予儒家“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但道家思想很多都是不被统治者接受的,倘若过于崇尚自然,则显得无序散漫,而这种散漫恰恰对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十分不利的。面对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补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径。李泽楷先生在书中提过,“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这就说明我们的美学和艺术要强调艺术领域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强调其对立面的排斥于冲突,于是,儒道互补就成了这种对立面之间渗透和协调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泽楷先生说:这个功能性“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比如,李白的诗里形容的潭水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潭中之水,不是单纯的忠实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进行艺术了的彰显,在《望庐山瀑布》一诗当中也是,以夸张的手法描述眼前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他还嫌不够,继续说它看上去:“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这个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艺术化的凸显出来,一下子就把瀑布的美和壮观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作家强烈的情感流露,同时也让读者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共鸣,于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泽楷先生说的:美学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这种功能性“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已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小生愚昧,按我的理解是,虽然美学和艺术都不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模拟,但艺术也应该尊重客观世界,要表达人的潜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脱离现实地进行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或者直接就闭门造车。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唯有走近自然、与社会相结合,艺术家和艺术领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所以,艺术家的作品的情理结合也是中国美学所要强调的。

其四,这种功能性“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对于这一点,在许多感伤的诗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真情流露。比如唐朝的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李先生说:他的诗句虽“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艺术,即使在表现悲伤的事物和愤懑的情感时,却仍能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美丽、清新,甚至还可以不失活泼自然。读到这里,我对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李泽楷先生在结语中曾经说过,“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个人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认为,李泽楷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进了8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设若让我自己去中国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它们的“美”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中国“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而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胡波2013504009

作为资深的国际知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确实有着睿智的眼光,他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去看待中国文学发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家。

李泽厚先生以夏朝开始谈论中国每的历程。黄帝以来,经过尧舜禹的二头军长制到夏代“传子不传贤”,中国古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在逐渐形成和确立。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殷墟甲骨卜辞中,巫师借以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方面愚弄人民,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周代也如此,钟鼎铭文即为明证,就连《易经》实际上也是卜筮之书。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中,“史”与“巫”、“尹”也都成了“知天道”的宗教性政治性的大人物。李泽厚先生也给了巫师相当高的评论“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可见,在学习和研究古代的文化审美等方面,巫卜文化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在那个以青铜闻名的时代,这些铜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某些青铜器纹饰也可溯源于原始图腾和陶器图案,但它们毕竟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它们与陶器上神秘怪异的几何纹样,在性质上已有了区别。就兽面纹饕餮而言,书中大抵认为这是一种牛头兽。饕餮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形象特点,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但在现实世

界并没有对应的这种动物;它们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想像编造出来的标记。这种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李泽厚先生也谈到了饕餮吃人的说法,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

在原始的部落时期,野蛮是时代的代名词。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氏族之间的战争往往产生的英雄人物,英雄颂歌、歌功颂德的铸造品也会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到西周的时候,礼乐制度兴起标志着中国的美的历程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宗法制作为原始社会代表,更是人在处于初期蒙昧状态的一种体现。在李先生独特的审美眼光中,这种种凶狠残暴的部落制度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对于魏晋南北朝,李泽厚先生更理性的见解。或许是那个时期有太多可圈可点的东西吧!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门阀兴起、群雄争霸、政治混乱、局势动荡。往

往“佛家不兴诗家兴”,当诗人无法左右现实时,他们便转向了自己主观个人的情感。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中,“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自觉更加直观的用诗文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曹操的四言诗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老骥的长嘶。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成为中国第一首保存完整的七言诗,并且对后世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曹植的五言诗的格式一直被沿用到后朝历代。也正是从曹植开始,造词炼句和精雕细琢的文采修饰才走上正轨。以及后来的以潘陆为代表的太康文学,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颇有争议,但是就文采而言更有飞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了曹植的影响。建安七子也是当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的陆机、“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的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在到后来的玄言诗以及山水诗都是这一背景下的曲折反映。正如当时的社会状况一样,文人大多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了政治斗争中,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裴頠……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被杀戮,不幸成了时代的牺牲者。

相比之下,在魏晋风度的同时代的阮籍和陶渊明在仕途不顺时,转向山水田园算是明智之举。在政治立场上他们可以明哲保身,同时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另开新风。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确乎隐晦之至,但也很明白,从诗的意境情绪中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与当时残酷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密切联系的人生慨叹和人生哀伤。陶潜和阮籍一样是政治的逃避者。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李泽厚先生能突破传统意识并真正的了解陶潜实在值得赞赏。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著、关心。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文人与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审美、对过去的回味,更应该从中找出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因子促进当下社会中的“真善美”的发展。我相信,美的历程是承接过去并且指向未来的。

第三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3]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1]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像、观念积淀为感受。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便以独特形态积淀在线的几何纹饰上了。而就纹饰来看,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开放,而后期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统治力量的加重。

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

三圣像

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退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逐渐理性化、世间化,逐渐只能作为表现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了。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

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

屈原

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汉赋、画像石、壁画和汉代精美的工艺品无不展示了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力量、运动与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人与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追求词采华茂则从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文的自觉。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而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种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冲淡平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

李白像 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音乐性的美。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宋元山水意境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时

《红楼梦》

期的话本小说,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侵袭破坏。还有戏曲、木刻等,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贵州大学15级雕塑班 杨佳辉

部分文字摘要于百度百科

第四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细细品读,我为书中每一章节作者所凝练概括的美而赞叹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这就是美。”是的,这就是美,它早已不单单美在字里行间,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精美绝伦的宫殿庙宇之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而在这部美学著作中,李泽厚先生引领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去流连,去迷醉于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影响,不断丰富发展,美的历程,由此展开。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青铜饕餮”。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因时代之变而变,体现在此。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观点论述了儒、道思想在艺术上是结为一体的关系。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应是对立的观念,变换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这反映到建筑风格上,以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间生活连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耸入云。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文人士大夫们在迂回曲折、花鸟亭桥、趣味盎然中寻求心灵之所。然而,这种园林艺术“又仍是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任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正是这种理性主义,为华夏艺术奠基。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气势与古拙,展现给我们楚汉文学与现实的美学风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作者又说到,“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汉代艺术通过神话历史、现实和神等等,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正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而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具体就表现在汉代艺术作品中,那种内在的气势与古拙。汉代艺术是蓬勃旺盛的,是充满力量与气势的。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魏晋风度”。人的主题、文的自觉以及阮籍和陶潜,无一不展现着那令后世折服的风度。从此,人开始觉醒,“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地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美”的典范。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提出,也就毫不偶然了。魏晋,应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代,似乎是药、酒、姿容、神韵,再加上华丽的文章辞藻,才构成了无与伦比的魏晋风度。而阮籍和陶潜,分别创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境界,可无论哪种,都是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和情感才可能达到。这深刻的美,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佛陀世容”。悲惨世界、虚幻颂歌以及走向世俗,为我们呈现的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历经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华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宗教题材背后,展现的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盛唐之音”。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以及杜诗颜字韩文,这盛唐之音,袅袅于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灿烂的朝代中,不绝如缕。盛唐的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有血有肉的人们对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自由和欢乐。而李白,更是以其狂放恣意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响盛唐艺术的最强音,为盛唐之绝唱。唯有盛唐,才有唐诗,有李白。安史之乱后,杜诗颜字韩文所表现的“盛唐之音”,则恰恰是继李白对旧的社会规范与美学标准的冲突和突破后,一种对新的艺术规范与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它们树立了可供学习和效仿的格式与范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形成为楷模。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韵外之致”。中唐文艺、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是盛唐之音韵外的又一极致,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各有千秋、美不胜收,把中国的审美趣味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若做比较,“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这里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晚唐向词的过渡,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在词里面,中、晚唐以来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与此同时产生的“词境”,也就更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书写出某种心情意绪。它形式细腻,涵义微妙,凃有更浓厚的主观感情色调,不同于“诗境”。在美学理论上,这,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宋元山水意境”。缘起、“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境追求以及“有我之境”,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应在中唐前后,山水由附庸而真正独立。“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事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经过中晚唐的声色繁华后,士大夫们日益发现和陶醉于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宋元山水在北宋、南宋、元这样三个时代,呈现着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推移,宋元山水的美,愈发意境悠远。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明清文艺思潮”。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以及绘画与工艺,在这最末篇章中,明清文艺不同于前面所阐述的任何一种,它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渐渐地,思想个性开始解放,心灵自我开始觉醒,一阵无与伦比的思潮由此蔓延。这强大的思潮和时代倾向,虽有遭受挫折,产生感伤文学和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但这始终是一大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不可逆的潮流。在文艺领域,为这封建末世的总结的,就是《红楼梦》。而在绘画与工艺领域,同样有迹可循。“总之,这是一种和规律性的文艺潮流的发展,不是一两个人或偶然现象,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它们共同地体现出、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映出了封建时代已经外强中干,对自由、个性、平等、民主的近代憧憬必将出现在地平线上。” 至此,《美的历程》结束。跟着这对中国古典文艺之美的巡礼,一路走来,我们看到,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但是,美的历程,并没有结束。《美的历程》是在美学层面上,说明了我们应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正如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所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欣于感受美的心灵,那么,美的历程,永远不会结束。它永远会随着我们不断去新的探索、流连与迷醉,而不断延伸、丰富与多彩。

07

2017.10.07

第五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下载《美的历程》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 一、认识图腾从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发展不断进步,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文的骨器和许......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楚汉浪漫主义” 人们对美的认识史上,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以形式和内容的严谨为人称道,一个以思想的无......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李泽厚 第二章 青铜饕鬄P53 原文: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向前进。 感想:的确,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

    《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 ——《谈美》读书笔记杜鹃 1090100084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

    谈美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共五则)

    《读书报告—》 引言:这次读书报告,我选择了著名的美学名著《美的历程》。在经过了十几天对本书孜孜不倦的阅读后,我无尽感慨,作者李泽厚在30年前写的这本书居然能如此唤起我的......

    读书笔记.房美波

    开采宝藏,撷取养分 ------读《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中国教师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超越了自身的时代,他的书被一读再读,假期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