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试卷回忆
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试卷题目
康尔
试卷题目(2012年12月26日考卷回忆版)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关于艺术的本质有哪些经典论述,你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1 艺术是对现实时间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是“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美学》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冲动的产物”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李泽厚
2、为什么话剧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简单论述你的理由?
答:从艺术创作更自由便利、观赏成本更低、话剧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及观众对艺术多元性的精神需要来论述,可自由发挥。
3、电影有哪些属性,你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答:三个属性:商品性、艺术性、传媒性。第二问自由发挥。
二:论述题(40分)
写一篇关于经典艺术作品的艺术批评文章(600字左右)
自由发挥即可,如果不想自己写,也可以事先到豆瓣复制些影评,注意字数要求,还有要评论经典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豆瓣评分高的电影都没问题,切忌不要评论一些烂片。
PS:康尔老师是一位特别好的老师,对其选修课《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的学生给的分都很高,我的两个选修过的舍友拿的都是90+,我刚考完,成绩未知,不过我觉得只要考试态度认真,基本都写满,应该拿90+不是问题,so轻松地去考试吧,祝你考出好成绩。
第二篇:教育学原理与艺术
课堂教学:(优点)A有利于扩大受教育面,提高教学工作效率B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C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D有利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学习活动脱离实际。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教育功能教育在与其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的稳定的反应能力。教育对人社会化的作用A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B培养社会角色C传递社会规范。教育促使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B促使人个体特征的形成。教育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的功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条件:A社会形态对教育的制约B社会变迁对~C各社会要素对D教育的相对独立性。A(途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B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C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教育的文化功能:A传承和选择文化的功能B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的~C创造和更新文化的~。教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功能:A教育为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人才资源B教育具有社会整合功能C教育具有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功能。个人本位论:教育活动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形式教育论(训练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论(滋养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学生的社会地位:A学生是权力的主体B对学生权利的教育思考。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A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B~的政治地位C~的经济地位D~的社会权利。教师专业发展:A“非关注”阶段B“虚拟关注”~C“生存关注”~D“任务关注”~E“自我更新关注”~。:今天的争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关系(主-客-主)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复合主体论。智育的基本任务:A授予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B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和增强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国家课程的特点:权威性和强制性。教育途径的意义:教育途径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教育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与劳动观。教学的阶段:A(孔子)教学过程划分:学/思/习/行B(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划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备课:备学生(了解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备计划,即设计教学方案。组成部分: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学习新知识D巩固新知识E布置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的特点:A参加的自愿性B内容的广泛性C活动的自主性D形式的多样性E活动的实践性。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A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C个人活动。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64《学制改革初步方案》1976年以后。中国现行的学制: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中国学制发展的现状: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B大力发展高中教育C高等教育大众化D成人教育蓬勃发展。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第三篇: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笔记整理
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笔记整理 康尔
艺术本质:功能、起源、发展、现象、分类、创作、鉴赏、批评、教育 基本架构
追问一: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对现实时间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美学》 “阳阳”“道”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冲动的产物” “诗言志”“文言心”内心一切的展示
陕北民歌《满天星星一颗星》咏叹调 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李泽厚 艺术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原理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集中的审美形态; 定义=特征+类别。Defination=distinctions+classes 行为艺术(爆炸艺术)
康尔: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 艺术生产者图谋: 1 传递美好,寄托情感 2 储存记忆,传承感悟 3 相声传形,彰显能耐 4 宣泄积郁,愉悦身心 5 求新尚异,寻求闻达 6 兼而有之 追问二:艺术何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论语》 尔者致用,近者事君,多强于鸟兽草木之名。(看不懂)四大功能: 教育——审美——认识——娱乐 本体功能+延伸功能 具象
本体:表述交流,把握世界,恬情养心(艺术表达爱情、艺术写情书)典型
人类无法长期面对混沌而高深莫测的世界——认清、认知 直觉
掌握世界:理性,艺术,实践精神,宗教||具象方法 认识世界 虚构
恬情养心——心灵美好(音乐 画 戏剧 艺术品)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社会,人类发展 “兽顶名画” 周立波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 帮助我们内心的和谐,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帮人们建构一个非物质的虚构的理想的精神世界,让人类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追问三:艺术从哪里来 1 艺术起源于游戏 艺术起源于模仿——绘画、雕塑 3 艺术起源与巫术——戏剧 舞蹈 4 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诗歌 书法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音乐 歌舞 研究起源,有意义,难度大
康尔:艺术起源于对种种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的欲望 追问四:艺术的门类 诗歌(文学)2 音乐3 绘画4舞蹈5 戏剧6 建筑雕塑7 电影(影视)存在方式 空间:绘画 雕塑 建筑 书法 摄影 时间:音乐 文学 广播艺术 时空:戏剧 舞蹈 电影电视 感觉器官:
视觉:文学 绘画 雕塑 建筑 书法 摄影 听觉:音乐广播艺术 试听:戏剧 舞蹈 电影电视
二分法: 个体——群体 居室——公众 校园——社会
叙事——抒情 大众——小众 表演型——费表演型 分类目的
① 进一步认识不同的门类 艺术样式和语言特征(1)表呈型(2)述说型(3)表述型
②进一步认知不同的门类 艺术样式的优势和缺点 《拉奥孔》目录 ————————————的不可替代性(此处省略)
具体的艺术门类,品种,样式,只有在坚守独特性时,有选择的吸纳其他门类的长处,才能超常规发展
例:戏剧吸纳电影中的蒙太奇《死天葬身计》 电影 戏剧 虚拟 《狗镇》 音乐 舞蹈 女子十二乐坊 追问五:什么是艺术风格,流派和思潮
风格:艺术家创作个性,在多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书法 诗歌 建筑(浪漫主义)
个人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 “八大山人” 文革 流派:一定历史时期内,在艺术风格,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审美追求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 名:1 据发源地 2 开创人名 3 据艺术,风格,主题,方法,倾向,题材 4 据„„之社团,杂志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4-16世纪 文艺复兴→笛卡尔 理性哲学出现→英 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中叶)→象征主义,是个出现(19世纪)现代→后现代 二战结束(19世纪)现代艺术
① 界本质可知 “认识论”艺术家用以反映社会本质 ② 人的伟大,尊严,智慧,力量,崇高,人体之美 ③ 事物之间有联系 ④ 主张精英化 后现代
① 本体论”艺术自足
② 放人的本能,冲动,欲望,反讽,司空见惯,不合理 ③ 世界本体是碎片
④ 大众化,反崇高,善于思考问题,尖锐,结构之思维方式 昆曲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源自昆山 昆山腔(元)|1394年 朱元璋召见 四大声腔:弋阳(江西)、海盐,昆山腔、余姚腔 顾阿瑛 顾坚(风月散人)
昆曲:是声腔,曲调,曲词,音乐与文学之复合 魏良辅(1489-1566)用官话为“吴语”正者 生命力旺盛,影响力巨大,文化内涵丰富 中山韵——依字定腔——套曲
牡丹亭 “水磨调”——俞平泊(转接无痕)梁辰鱼与《浣纱记》 西施与范蠡 剧者,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 隔水听音,隔帘听曲
200年清唱 将唱腔念白打磨的美轮美奂 形体语言,表现形式,戏服,道具为白剧之师
角色细化,行当;品质,高度诗化,雅俗兼备,分合自由 成就 1 文人介入 2 朝廷偏爱 3 家庭昆班 4 职业昆班 昆曲与雅士名流:吴三桂&陈圆圆 高邮“六燕班”苏州,陈沅 李自成
曹禺《雷雨》 曹雪芹 明清传奇 《西厢记》《金瓶梅》 汤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 杜太守 “临川四梦”柳梦梅 洪昇 《长生殿》 浙江钱塘
孔尚任《桃花扇》(孔子)京剧 衰落 花雅之争 京剧和昆曲,秦腔 “案头剧” 话剧 万家宝 高峰 《雷雨》 《茶馆》 舒庆春 易卜生“三一律” 一个地点 一个时间 一个故事 矛盾: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戏剧把无价值的东西放大 艺术创作 创作主体: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行为——罗曼 鉴赏力:艺术品的创作主体,永远是其第一受众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 洞察力:看穿表象 发现问题——烛照历史 钩沉发徵——拒绝遮蔽 捕获价值 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
摄影:爷爷级艺术
纪实性:1 自然与物 2 社会与人 3 艺术性 艺术性:1 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把哲学思想形象化 现实:记录社会发展和变化,引导人们去选择,权衡 广告摄影 宣传 科学研究 家庭个人记录
发现美好 人类事业的延伸拓展
艺术:不关注是否真实(不能鄙视假照片)“后殖民主义”接吻 玉米 红色婚姻 生殖崇拜 生殖器和头颅之选择 批评题材——表扬题材——平和题材 “少年夫妻老来伴”“日月同辉” 无拘无束 无法无天
音乐 抚慰心灵 操练情感 2 陶冶性情 塑造人格 3 开发思维,放养创新 精神 波西米亚中产阶级 流浪艺人 抽烟——思维流动 《天鹅》《红旗颂》
舞蹈 中国 娱神到娱人→仪式到反仪式→专业到非职业 中国舞(手眼身法步)
西方 古典到新古典→表现主义到后现代
电影 1895年12月28日诞生于法国 卓别林《淘金记》 蒙太奇:剪辑手法
三个维度:商品性 艺术性 传媒性
书法: 笔:羊毫 狼毫(黄鼠狼)墨:松烟墨油烟墨 纸:生宣(净皮)熟宣 砚:端砚
书法欣赏:所念即所得 节奏内容形式 情感之系,书写悲情
颜真卿:行书不羁 素华 坚贞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第二《寄侄儿稿》 第三《寒食帖》 无法度 :石压蛤蟆 树梢挂蛇
艺术批评是指从某种艺术观念或艺术理论出发 主要任务 钩沉发徵,阐发内涵 2 品评优劣,褒贬得失 3 总结经验,论争观念
艺术接收系统——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 艺术活动的大系统 艺术批评的环节的标准 环节 审美感知
分析阐释 浮躁的断定
判断评价 批评标准
批评家所依据的尺度和准则 书法:笔墨说(淡 形)绘画:象意形神说
电影电视剧等叙事艺术:有事有戏有意味 批评的标准 三个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变动性
艺术批评的原则 锁定对象 有所发现 理据兼备 善意表达
宏观标准
孔子的“思无邪”说 曹丕的“文气”说 刘勰的“意象”说 苏东坡的”神形”说 李渔的“言意”说
两性统一说:政治标准艺术标准 三性统一说: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性 克罗齐的美、真、益、善、说
艺术批评的方法 传统的 伦理的方法
社会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
审美的方法
文化的方法 现代的 1 精神分析 2 结构主义 3 符号学 4 叙述学 5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的方法 艺术批评的角度和种类 角度 宏观 具体 整体 局部 外部 内部 思想 艺术 内容 形式 仰视平视 俯视
种类 细读阐释型 价值判断型 六经注我型 借题发挥型
特征 小品 相声 →对基层文化的熟悉
第四篇: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重点总结
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
2、园林美: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概括而产生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式的向机统一。
3、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设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园林中运用等。功能分区:休憩游乐区,政治文化,科学,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4、园林学: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物境域的学科,通俗的说就是研究园林的学科。
5、地形:地表面的外观,是指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微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成为微地形。
一、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1、平坦地形:
1)开阔空旷暴露,缺少私密性,因此要应用其他空间限制因素(植被、墙体)加以改造,满足各种需求。
2)平坦地形属于外向型空间,具有多方向特征,空旷、宁静,空间单调,无视线交点,视线开阔。
2、凸地形
1)特点:比周围环境地区高,则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2)造景应用:
A、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
B、凸地形形成作为景观的焦点,形成选景之地
C、当高处的景物到达一个体量时,还能产生一种控制感(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
3、凹地形
1)特点:比周围的地形低,视线封闭 2)造景应用:
A、凹地形的低凹处能汇集视线可精心布置景物 B、凹地形坡面既可观景也可布置景物
二、地形的功能作用
(一)生产功能
1、改变小气候
2、改善种植条件,增加绿化面积
(二)使用功能
1、丰富活动界面
2、控制游览速度和游览路线
3、组织排水
1)地表的排水由地面决定,在地形设计中应考虑地形与排水的关系,地形和排水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
2)合理安排排水和汇水线。
3)若地形起伏过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面延伸过长时,则会引起地表径流,产生滑坡,因此,地形起伏变化应适度,坡度应适中。4)在分析原地形的基础上做出地形坡地,地形排水类型图,根据设计要求采取措施。
(三)美学功能
1、背景: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建筑植物等景观常常都以地形作为依托 1)地形作为植物景观的依托,地形的起伏产生了林冠线的变化。
2)地形作为园林建筑的依托,能形成起伏跌宕的建筑立面和丰富的视线变化。3)地形作为纪念性气氛渲染的手段。
4)地形作为瀑布山涧等园林水景的依托,使园林具有自然感。
2、主景:
1)地形不仅能够参与造景,而且在造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若将地形做成诸如圆锥圆台半圆环体等规则的几何体,或相对自然的体也能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
3、丰富空间类型:利用地形可以有效的、自然地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的或是不同特点的区域。
4、引导和阻隔视线:阻挡不好的东西,营造过渡空间。
三、堆山
(一)假山分类
1、土山
2、石山
3、土石山
(二)地形设计的原则
1、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2、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3、自然、美观、安全
(三)假山堆叠艺术手法
1、主客分明
堆山的体量根据其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安排,最忌不顾大局、喧宾夺主。
2、要有层次
层次有三:一是前低后高的上下层次,山头作“之”字形,用来表示高远。二是两山对峙中的峡谷,犬牙交错,表示深远。三是平冈小阜,错落蜿蜒,用来表示平远。
3、山势起伏
山水画理“远观势,近观质”
4、曲折回抱
5、虚实相生
四、置石
(一)置石的方式和特点
1、特置
1)园林中单块山石的布置成为独立性的景。2)自然风景中的如避暑山庄的棒槌峰
3)岩石体量大,轮廓清晰,或者清奇古怪,或者圆浑厚重,或者倒立横卧等 4)大多为峰石,对峰石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很多 5)可单块儿,也可三两块儿拼合
2、对置
在门庭路口道路两侧,对置并非对称布置,在数量体量及形态上均无需对等。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形态上的呼应,给人以稳定感。
3、散置 自然散置,注意石身的形状和纹理,宜立则立,宜卧则卧。
4、群置
多数山石相互搭配,要主从分明,石之大小不一,石之高低不等,石的间距远近不等。
五、水体
(一)水的基本形态及组合
1、水的基本形态 1)面的状态
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面,以水的流动和反射来衬托景物可作为城市和景观的背景。2)线的状态
溪涧、河流等线性的水,或曲折,或迂回。以线的形式展开,将众多的浏览空间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空间连通的纽带。3)点的状态
喷泉、装饰泉、瀑布等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姿态,构成空间视线的焦点和主题。
2、水的形态组合
1)自然式:以自由布局的水面为中心,河岸弯曲,使水体在空间序列中动静交错,再现水得自然形态于意境中。
2)规则式:水景的形态以规则为主,注重几何造型,突出人工造型和自然环境的对比。3)组合式:水景的布置不受形式的限制,水景的多样形态组合穿插,动静结合与环境成水乳交融之势。
(二)水景的艺术处理手法
1、衬托手法
以大水面形成开敞空间,衬托景物,使景物水天一色,动静生辉。
2、对比手法
1)形态对比:水的柔,山石的坚
2)势态对比:水的自由流向,聚散势态
3、借声手法
幽静感活泼感音乐感
4、点画手法
点色:以淡素水色点缀环境
破色:用明快水色突破周围深沉,得到空间生气
借色:借助植物建筑灯光颜色,突出空间不同的情趣
5、光影的手法
三种变化:一是水面本身的波光,二是水反射景物的倒影,三是水面的反射映在墙景上。
6、贯通的手法
7、藏引得手法:藏源、引流、集散
(三)水景设计
1、湖池 1)小水面
多采用变化单纯的水际线,中间常有一个较大的水面,边角附1~2个湾。日本:心字形葫芦形水字形云形 2)水庭
是以水池为中心
3)大水面的集中使用 形成离散的感觉 4)大水面的分散使用
用堤、岛将大小水面分成若干小水面
2、溪涧
由山涧到山麓到平地,汇集了许多溪涧得水,有分有合。
3、瀑布
分为面形和线形,面形是指瀑布宽度大于瀑布落差,线形瀑布是指宽度小于瀑布落差。分为挂瀑、叠瀑、飞瀑、帘瀑
4、喷泉
主要以人工喷泉形式出现,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是利用压力使水自喷头喷向空中,在自由落下、通常是规则式园林的重要景物。
5、壁泉
墙体型、山石型、植物型
六、空间
(一)空间构成要素
1、构成空间要素的三大要素:基面、垂直面、顶面
2、基面的竖向处理 H<=900mm开放空间
H>=900~1500mm半封闭空间 H>=1500mm封闭空间
(二)空间的形成
1、容积空间:基本形式是围合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的墙和地。
2、立体空间: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
(三)空间封闭性(表格)
(四)空间处理
1、空间大小
2、空间对比
3、空间序列(截图)
七、园路
(一)园路分类
1、按照性质
主干道:3米左右,或者4到6米 次干道:2到3米
游步道:两人行走,1.2~2米,小径可0.8~1米
2、按照铺装 整体路面 块料路面 碎料路面 简易路面
第五篇:戏剧艺术原理----戏剧理论
第一章 戏剧的发生
戏剧的源头:原始巫术仪式
从巫术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原始戏剧就是戏剧的远源;而晚近的民间的以娱人为主的娱乐表演则构成了戏剧的近源。
第二章 东西方戏剧的历史传统
古希腊罗马:三位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的“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希腊悲剧的典范”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阿里斯托芬《鸟》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喜剧之父”
英国的文艺复兴戏剧在16世纪后期蓬勃发展并达到高峰,开创了西方自古希腊戏剧以来的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戏剧时代。莎士比亚 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各自的创作情况)
悲剧家:高乃伊《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
拉辛《昂德马克》《费德尔》
喜剧家:莫里哀《可笑的女才子》《达尔杜弗》(《伪君子》)《吝啬鬼》(《悭吝人》)启蒙主义的戏剧最早产生在英国
英国的浪漫主义戏剧主要体现在拜伦和雪莱两大浪漫诗人的创作中
在创作方面,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小仲马《茶花女》
批判现实主义最为著名的戏剧家:挪威的易普生。易普生作为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性人物,曾被誉为是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他甚至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俄国戏剧较早就形成了一种批判、讽刺现实的传统。果戈理是世界著名的讽刺喜剧家
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戏剧形态样式;艺术形态上与印度梵剧相接近,是写意形的戏剧样式,歌舞并重,以程式化的表演为舞台基本手段。
东西方戏剧的差异:东方戏剧大多是合歌舞以演故事,而西方的戏剧却出现了以对话、动作为主的话剧形态、以舞蹈为主的舞剧形态以及以声腔音乐为主的歌剧形态。
第三章 戏剧的形态与要素
舞剧三种主要形态样式。
①总体性或高度综合性,即保持着歌、舞、诗三位一体、浑然不分的上古“总体艺术”的特色,而且有着很强的吸附功能,随时自如地把其他各种艺术因素融汇进自己的演出体制之中。②虚拟性或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与生活原型拉开距离,表演的声容造型经过精心设计,以一种经过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③剧场性,即注重激发观众现场热情,在剧场中借助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手段,创造出一种诉之于观众的视、听快感的剧场气氛。
第四章 戏剧的观念
“大戏剧”是指传统的舞台剧和从传统的舞台剧而生发出的现代影视剧。德国学者罗伯特·普罗尔斯在《关于戏剧学的问答》中首次提出“戏剧学”的概念。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学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王国维和吴梅。
第五章 戏剧性:戏剧的本体性
剧性体现的是剧作对于人的命运模式的直观的构建②戏剧性是指从特定的戏剧手法中所体
第1页(共3页)
现出来的艺术特性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戏剧艺术对于人物的表现和人性的揭示大致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的情节化②人物的个性化③人物的心理化④人物的符号化
第六章 戏剧的动作与冲突
①戏剧动作就是戏剧人物的具体活动形式
②所谓戏剧动作,起码应包含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对人的行动的直接模仿,也就是外在的可见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其二就是与其外在行为举止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
③戏剧动作类型:1是纯粹的外部动作,2是性格化动作,3是心理动作。
戏剧动作的基本特性:直观性 目的性 流惯性
戏剧动作的构成:主要的体现为形体动作、言语动作、心理动作甚至静止动作等。
是一种体现在完整的戏剧动作当中的矛盾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艺术表现形式。当某个剧中人希望得到什么而得不到的时候,或者当他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而摇摆不定的时候,甚至处于某种强烈的欲望而欲罢不能的时候,一种激烈的冲突也便产生了。戏剧冲突的类型:人与自然的冲突 人与社会的冲突 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
第七章 戏剧的情境、意象与场面
是指剧情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势与境况。情势,呈现出一种戏剧动作和冲突的时间状况;境况,呈现出一种戏剧冲突的空间状况。设定一个戏剧“情境”,就是为了要在其中展开丰富复杂的“情感”,为剧情的展开选取一个“时间”和“空间”,是为了给剧中人的戏剧动作和冲突以有力的支撑。
P25
5②戏剧情境的设置需要迅速而简洁地展现剧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戏剧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尽快地揭示出戏剧的主要矛盾并预示其可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戏剧意象:贯穿于戏剧创作于接受的多个层面,是指剧中与特定的戏剧情境相一致的具体感性的又包含着丰富意蕴的事物、人物或景物之象。
戏剧意象的创造,不仅在于追求舞台表现的诗意,还在于创造出戏剧观演中的诗的意境。戏剧意象就形态和性质包括总体意象和具体意象两大类。
①就是指舞台上直接呈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流动性的生活画面。他是展现戏剧情节、构成戏剧作品的基本单位。
②具体来说,构成戏剧场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和场所,其二是剧中人物(角色),其三是剧中人物的具体的活动过程
第八章 戏剧的时空品格
戏剧节奏:在戏剧的动作、冲突与剧情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戏剧节奏的原则:节奏的绵延性 节奏的变化性 节奏的周期性
又可称为“布局”,它不仅涉及到一出戏中具体情节的安排,而且还包括戏剧场面的具体设置;或者说,它既体现在完整的情节构造与展开之中,又与戏剧场面的铺排与处理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不仅属于编剧的职责,而且更是为戏剧演出整体负责的导演的任务。戏剧结构一般都具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戏剧结构的类型及例子:
锁闭式结构《雷雨》
开放式结构《西厢记》
人物展开式结构《茶馆》
冰糖葫芦式结构《陈毅市长》
时空交错式结构《狗儿爷涅槃》
首先应该注重行动上的整一,并进而体现到戏剧主题意旨及风格表现上的整一当中。其次,戏剧结构的整饬还必须表现在戏剧编演的首尾一致、层次分明上。戏剧创作中究竟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开场和结尾?
就“开场”而言,其一,开场必须很快的将必要的情况清楚的交代给观众。其二,开场还需要预示剧情发展的方向。其三,往往在最有戏剧性的部位开场。
第九章 戏剧的审美类型
悲剧和喜剧成为戏剧最基本的审美类型或审美形态
悲剧: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最初也是最为经典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鲁迅也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的审美效应:一方面是观众因目睹悲剧主人公的失败或过失而产生怜悯同情;同时,另一方面,更因失败的惨痛而产生恐惧和震惊
悲剧的四种类型: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心理悲剧
喜剧:相对于悲剧的严肃和崇高而言,喜剧应当属于一种世俗形态的戏剧类型
喜剧类型及代表(前三个)
①幽默喜剧
②讽刺喜剧 俄国剧作家果戈里是批判现实主义讽刺喜剧的奠基人。《钦差大臣》 ③浪漫喜剧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④世俗喜剧
⑤情景喜剧
⑥闹剧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悲喜剧进一步走向批判与写实,在悲喜混杂的基础上,更加。正剧乃是一种以正面表现现实人生及其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戏剧形态
荒诞剧:直接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尤金·尤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
如何理解戏剧观赏中的移情与间离:
戏剧观赏的审美体验实际上主要体现为“移情”与“间离”这样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戏剧审美交流中,还需要观众起码保持相对的静观,以体现与剧情的一定程度上的间离。静观就是间离,也就是要求观众与戏剧的剧情保持必要的心理距离。让观众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姿态去面对戏剧的演出。
总之,移情与间离。作为戏剧观赏中所应有的一种艺术姿态,观众之于演出,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出乎其外”。没有移情,就不能感动于中;没有间离,也就不能跳出剧情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品味。
题型:
一、填空20分
二、名词解释 4个 一个5分共20分
三、简答4个 一个10分 共40分
四、论述1个 一个20分 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