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骏眉的历史特点
金骏眉的特点
生产传统型的正山小种红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专家们公认的世界红茶之祖。因为正山小种主要销往欧美,近年来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的变化,外销遭遇“瓶颈”,如何走出困境,开辟国内新市场,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瓶颈如何突破,也成了红茶厂商们一个共同的目标。
有一天,几个北京来的客人来到一家茶厂品茶,几个人几乎都感慨的谈到了中国茶文化的趋势,也都想到了中国红茶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好,怎么就不能研发一种档次更高,质量更优的红茶品种远销海外呢。这些北京茶友的话刺激了茶厂人的神经,工人们想,以前都是一芽一叶的采摘,有没有可能用单芽试一下呢,于是第二天就有工人采摘来了几斤单芽,又有优秀茶师手工精心制作了一些成品茶,大家品尝了一下,发现这些单芽成品无论香气与汤色,都要远比传统产品好的多,由于精心制作,外型也异常景精致。就这样,经过几年的不断实验与创新,第一批成品茶终于面市了,在得到无数的肯定与好评后,这种茶被正式命名为“金骏眉”。
下面品十茶城跟大家说下金骏眉的特点:
金骏眉与传统正山小种产品相比起来,最大特点是,外形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明显的花香;茶汤色泽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甘清圆润,特别耐泡,十泡余韵尤存。但是由于这种产品对原料和制造工艺的要求都非常高。必须选择生长于千米以上高山,竹林边缘处那一圈的老茶树春季单芽。据统计每公斤大约15-18万个芽尖,而且必须是谷雨前后一周内萌发的芽头。采摘时,要等太阳出来后,茶芽上露水全干之后。除此,制作时还必须非常小心,全过程手工操作。即使这样,优质的茶叶成品率也只有70%.也真应了那句老话,一分工夫出一分货!由于金骏眉要求非常高,所以成品茶异常稀少,产量也是供不应求,茶厂人把金骏眉的要求适当降低,根据工艺又制作出了另一批“银骏眉”以其产量高,但是质量也高的优势也一举成功。
第二篇:少儿金骏眉茶艺表演解说词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香茗酬知音。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中国茶文化又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传承并发扬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炎黄子孙的责任。今天,我们七年级359班为大家带来金骏眉茶艺表演,敬请欣赏。(行礼)茶艺主泡,茶艺副泡
1、鉴赏茶具: “喝茶不懂茶器犹如士兵不带兵器”。盖碗,又称三才杯。杯盖为天,杯托为地,杯身为人,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孕育茶的精华。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小巧玲珑品茗杯,用于品饮茶汤。茶道六君子,茶则:用于量取茶叶;茶夹:用于夹取品茗杯;茶匙:用于拨茶入壶;茶针:用于疏通壶口;茶漏:用于扩充壶口面积,防止茶叶外漏。
2、温壶烫盏(温杯):用初沸之水,注入茶壶及杯中,为壶、杯提升温度还可以清洁茶具。金骏眉这样的好茶最好选用山泉水、纯净水等含钙镁低而含氧量高的软水冲泡,水温控制在九十度左右较为适宜。“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讲的就是饮茶要在至清至洁的环境中进行。
3、初展仙姿(赏茶)金骏眉是武夷山红茶的一种,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它外形细小紧秀,色泽为金黄黑想见,细看,金黄色的为茶的绒毛。
4、迎骏入宫(投茶): 迎骏入宫是用茶匙将茶叶拨入盖碗中。骏,马也,在这里喻指金骏眉。
5、悬壶高冲(润茶):将初沸之水注入杯中,茶叶激荡翻滚,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发挥,第一道我们一般不喝,一是润茶,二是洗茶。
6、再注清泉(泡茶):重新注入山泉水,让水沿着杯壁缓缓注入盖碗中,让茶叶慢慢舒展开来。
7、点水留香(分茶):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入品茗杯中,好似行云流水一般,斟茶斟得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
8、香茗酬宾(奉茶):一盏香茗奉知己,愿君慧心悟茶香。今天,谨以这上等金骏眉敬奉给大家,祝大家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9、细啜慢品(品茶):香茗至手,先闻其香,金骏眉甜香高长,汤色清澈、金黄明亮,滋味鲜活甘爽。
10、尽杯谢茶:接下来请大家细细品茶,尽情享受茶给您带来的宁静与温馨。
传承并发扬茶文化应该从孩子开始,茶影响孩子,孩子影响世界。愿岁月静好,茶香永驻!表演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欣赏,谢谢大家!(行礼)
第三篇:正山堂金骏眉红茶茶艺十八道解说词
正山堂金骏眉红茶茶艺十八道解说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正山堂。2005年正山堂首创金骏眉红茶,它的问世,结束了四百年来没有高端红茶的历史。其名寓意:金贵之茶犹如骏马奔腾。正山堂金骏眉茶艺共有十八道,博采众家茶道之长,完美演绎出红茶茶艺的表演文化。现在就由我为大家解说(展示)金骏眉茶艺十八道。
第一道:恭请嘉宾,焚香静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中华民族自古“客来敬茶”,延袭至今,成了优良的传统。焚香静气,希望在座的茶友在这芬芳的馨香里,回归自然,唤醒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第二道:妙曲轻歌,活煮甘泉
品茶是精神享受,一曲轻歌能使品茗者进入高雅的精神境界。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三道:初探白瓯,若琛出浴
初探白瓯即烫洗白瓷盖碗,使之盖碗温度提高。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景德镇制瓷名匠,以善制茶杯而名,后人就把名杯喻为若琛。山泉之灵性第一次与白瓯之皎洁相邂逅,让茶多了一份初见的美好。
第四道:目睹雄姿,迎骏入宫
正山堂金骏眉因条索紧秀,微带弯曲,有骏马奔腾之势。目睹雄姿是让大家欣赏正山堂金骏眉干茶的条形,感受其品质特征。迎骏入宫,将正山堂金骏眉送入盖碗内。骏,马也,在这里喻指金骏眉。
第五道:徐徐注水,骏眉初展
徐徐注水,即沿盖碗注入进行醒茶。正山堂金骏眉做工精细,注水后茶叶舒展开来,称为骏眉初展。
第六道:玉液回壶,水绕茶香
将把泡出的茶水倒入公道杯,我们称之为“玉液回壶”,目的是使茶水里的所有成分可以在公道杯中交融静置,让茶的香味与气韵转化到最和谐的状态。
第七道:一江春水,点石成金
一江春水是指将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茶杯。斟茶到最后改为点斟,将均匀地依次倒入品茗杯中。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点石成金”,象征着向嘉宾行礼 致敬。
第八道: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捧杯敬茶先是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并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让这一杯茶融入大家的心田,使气氛更为温馨、融洽。
第九道:三龙护鼎,鉴赏金圈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三根手指喻为三龙,茶杯如鼎,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端起茶杯后,认真鉴赏正山堂金骏眉的茶汤颜色,其汤色金黄,清澈有金圈。
第十道:喜闻花香,一试佳茗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花香。”观色闻香之后,开始品茶之味。正山堂金骏眉是当代中国顶级红茶品质的象征,是公认的“佳茗”。
第十一道:再注甘露,封瓯流香
在盖碗中注入沸水,让正山堂金骏眉的香气在盖碗中流连穿梭。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花香
即斟第二道茶。流霞即仙酒。唐李商隐有“只得流霞泛一杯”的诗句,喻茶胜若仙酒。正山堂金骏眉经过第二次的冲泡,水、香、味似果、蜜、花之综合香型,更添韵味。
第十三道:啜玉含珠,喉底留甘
“啜玉含珠”是范仲淹《斗茶歌》中的诗句,在这里是指品饮正山堂金骏眉宜小口品啜,徐徐咽下顿觉满嘴生津,齿颊留香。
第十四道:寻香探味,沁人心脾
轻闻杯底,正山堂金骏眉杯香持久、沁人心脾,仿佛使人置身于森林幽谷之中。
第十五道:君子之交,水清意远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饮茶之后,喝一口白开水。缓缓咽下,回味红茶的甘甜饱满,领悟平淡是真的意境。
第十六道:骏马驰骋,生活本色
骏马驰骋即观赏叶底,有骏马驰骋之势。让客人观看正山堂金骏眉芽头的原形,回到茶的自然本质。第十七道:再赏余韵,俭清和静
正山堂金骏眉可以连泡12次,口感饱满甘甜,芽尖鲜活,秀挺亮丽。必须静心地去感悟,进入“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妙境。在宁静中放下尘世放下自我,去尝试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去感受俭清和静。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正山小种红茶早在清代就誉满欧美,尤为英国皇室所珍爱,英吉利人云:“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尽杯谢茶就是茶客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惠。
金风玉露一相逢,更胜却人间无数。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正山堂金骏眉茶艺到此表演结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第四篇: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新课改理念及评课关注点
——顾志跃等编著《如何评课》读书摘记一
一、历史学科特点
1、历史学科课程定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A、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B、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
定基础,因此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
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1)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2)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3)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4)研究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5)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
2、新旧历史教学理念的比较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作为课程资源核心的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也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样更好地发挥了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的功能。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的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广大历史教师应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加深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弊端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历史课程改革中自觉地加以贯彻实施,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三、历史学科评课关注点
1、看是否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
育思想。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里所谓历史的眼光就包括这种整体的眼光,这种史学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对自己、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通俗地讲,就是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能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是史家之法的核心。
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出发,把握教学内容;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出发,把握教学方法、手段与策略;从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出发,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使用外语进行历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讲求实效地认真试验和逐步推行。
2、看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
历史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敢于“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启迪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的聪明学、智慧学、人文学。
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根本宗旨、原则,是灵魂。有了正确的史料,还有一个如何解释和评价史料的问题。在目前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着意为孕育历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而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治史之精髓。
3、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看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看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把握,重视知识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指能体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知识以及重要的历史结论等。
(2)看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看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分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地取材”,眼光向下,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要珍惜,不能熟视无睹、轻易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
突出学科能力,注重以学科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激起学生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使学生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造就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学生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的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的。历史课程的讲述要从阶级斗争史转向文明史,从精英视角转向民众视角,从理解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解读,从线性思维走向网状思维、立体思考等等。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灵,共同关爱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意义。要把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和基础教育现状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发挥其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的作用。
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考察历史事件时,绝不能孤
立地、静止地去作观察,而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一事件对现在所发生的及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多维的时间意识,不仅关注“过去时”,还要正视“现在时”,同时着眼“将来时”,学会前瞻后顾、左顾右盼;学会领悟其中蕴涵的那种历史感。
4、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的历史认识思维出发,引导学生以课程资源为载体,从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获取历史信息,强调对文献、实物、口述等各种类型史料的阅读、搜集、甄别、整理、分析、对比和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往事的方法,形成基本的思考往事的能力,以促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五篇: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不同于义和团的笼统排外主义,它彻底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二)真正的群众运动。它既没有像康梁那样企图依靠一个傀儡皇帝来救国,也没有像辛亥革命那样单纯借助军阀力量来实现共和。而是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一)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
(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
(三)五四的精神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