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时间:2019-05-15 06: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第一篇: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文章标题: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__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__镇党委、政府为认真贯彻全县蚕桑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

落实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思路,以2007年我镇农村工作“三篇文章”中的“突出重点”为核心,把蚕桑产业化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第一要务”。镇党委、政府于4月4号上午在和平村二组召开了镇村组干部和蚕桑育苗大户参加的2007年蚕桑生产动员誓师会和育苗现场会,会上全面安排部署了我镇蚕桑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规划建制、措施办法、体制机制和保障手段,并与各村签订了蚕桑生产目标责任书,详细讲解当前蚕桑生产关键基础性工作即当前桑树育苗的环节、技术、和管护责任,会议研究制定出以铁的纪律、铁的制度、铁的措施强力推进2007年蚕桑产业化发展战略,正式打响了我镇恢复性发展蚕桑生产的第一枪。为确保本年度蚕桑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该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一、宣传发动引导,促干群认识到位

为确保全镇栽桑养蚕工作顺利开展,消除群众对丢掉该产业多年后的一些顾虑,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当前蚕桑生产的战略机遇和市场前境,宣传县上的优惠鼓励政策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使相关政策、市场信息、科技知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二、规划育苗落实,促发展任务到位

我们根据各村地形、地貌、土质及水利条件,普查落实各村有栽桑养蚕潜力和经验的栽养能手,实行区域布局和以点带面。2007年我镇蚕桑育苗任务27亩,新栽1500亩,其中一步成园1000亩,要求各村要有50亩的示范片一个,各组要有10亩以上的示范片1个,培养业主大户12户。要全面完成发展任务,狠抓育苗是关键。我们通过镇上的育苗现场会,要求各村层层分阶段召开现场会,技术员实地指导,育苗中实行精细化育苗,目前已签订育苗协议23户,已育19亩,全部采用方格和肥团育苗,保证12号前育苗工作全部结束。政府对育苗成功与否提出各村要坚持做到“育得下、管得好、能保栽、选准育苗户是关键”的指导要求,并从13号开始逐块丈量考核到田地块。为确保育苗质量和效果,技术员随时负责技术指导,保证栽植时有壮苗。

三、大户业主带动,促示范推广到位

一是所有领导都分别各抓一片,在同坝、安山、友爱、和平、高山等村打造蚕桑生产一步成园示范片,主动引进示范片经营业主,切实为他们服好务,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具体问题。二是提早着手普查统计过去的栽桑养蚕大户,以他们为带动,积极培育业主典型,并制定一系列的大户业主优惠鼓励扶持政策。三是村组党员干部必需示范带头,栽植桑树要在3亩以上。

四、“公司 技术”保障,促预期收益到位

根据县松林公司承诺,我们大力推广“公司 业主(农户)基地”的产业链发展经营模式,并逐步建立蚕桑生产专业协会来指导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由松林公司作后盾,对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对栽桑养蚕提供全程技术跟踪服务,要求各村栽桑要做到相对集中成片,栽植规格主要以密植桑为主,每亩在1500—2000株,一步成园全部栽植密植桑。经营方式上以业主大户示范、分户经营或栽养分离等多种形式,在桑树栽植上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栽得下、保得住、能见效、合理规划建制是关键”的指导要求。

五、严格目标管理,促逗硬考核到位

在年初目标责任书中镇党委、政府拿出350分的分值单项考核各村蚕桑生产,按照育苗、栽桑、田管、发种、产茧等各环节实行阶段性量化考核打分,实行村组干部误工报酬全额与目标考核分值挂钩,镇干部政策性补贴和奖金与挂联村的蚕桑产业发展任务全额考核,并与干部的管理、考核、奖惩、选拔、任用挂钩,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效果较差的村组和干部要进行及时通报处理,对成绩突出的前三个村及镇村干部将进行大力表彰奖励。

在恢复性发展蚕桑产业工作中,政府要着力解决蚕桑发展进程中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排解产业发展障碍,要求利用农业项目、财政民政资金、产业政策以及“一事一议”等多种有效手段来支持该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合理流转的有效机制,走土地集中经营的业主大户之路。目前镇村组各级干部对蚕桑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士气高涨,斗志昴扬,决心抓住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倾斜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以干部作风整顿为契机,按照“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三用心”活动要求,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找项目,相信一定能把蚕桑产业恢复到昔日的最好水平,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目标也就一定能实

第二篇: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作者:孙晓洋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蚕桑生产曾经是我镇的一项传统副业,从桑园面积到蚕茧产量、总产值、亩产量、亩产值曾一度领先全区,曾经在地方农业经济中占领过主要地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我镇桑园面积、产量、产值均急剧下降,蚕桑这个曾经占领农业龙头经济地位的产业几乎陷入绝境。到了二十世纪末,桑园面积濒临灭绝,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精神,我们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镇的实情,在蚕桑重点村培植重点组、重点户,创建蚕业合作社,以茧站加蚕农的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探索和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拟创建的模式为:

一、宣传发动

组建蚕业合作社是我镇蚕桑生产中的新生事物,为让广大干群在思想上认识蚕业合作社,镇组织分管领导、业务负责人,重点村支书、主任及养蚕重点户赴省内养蚕先进县市参观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之后利用媒体和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干群统一认识到创建蚕业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道路,是今后蚕桑摆脱困境,进入恢复、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再创辉煌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机制

蚕业合作社本着人社自愿,合同交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制定蚕业合作章程,细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责权,确保蚕业合作社的运行有章可行。按照章程建立合作社组织,设立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代表由社员推荐或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可选连任,每年召开两次社员大会,管委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7~9人组成,镇分管领导、农技站长、茧站负责人、重点村村委会主任、养蚕大户,做好以上基础工作后,蚕业合作社就可以召开成立大会了。

三、新建合作社的工作

建立蚕业合作社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产业化为导向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发展方向是确立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基础,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它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是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蚕业合作社是蚕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和手段,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达到提高蚕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蚕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防止茧丝绸市场不稳定影响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蚕农是否掌握管桑养蚕科学技术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关键,蚕业合作社要定期给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传授规范化的管桑养蚕技术,并发放技术资料,还要定期走村串户,深入桑园、蚕室,做好面对面技术指导,有效地使蚕农管桑养蚕水平有所提高。

五、加大力度,推广实用新技术

蚕桑生产是传统骨干副业,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制约发展,蚕桑生产要上台阶,就要实施农业三大攻尖工程。首先要选择优良桑蚕品种,要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桑树品种,选用优质、好养、抗递性强、产量高的蚕种。其次要以省力化养蚕为重点,依靠科技提高竞争力,要全面推广大棚养蚕技术,努力减少劳动成本,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六、利用产调机遇,培植养蚕大户

蚕桑的产业化离不开蚕桑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所以我镇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宣传蚕桑生产的新机遇,引导农民发展蚕桑。镇政府要出台鼓励政策,凡栽植一定规模桑园的蚕农免费提供桑苗,养蚕达规模的农户免费提供蚕种,并以规模户为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动全镇的蚕桑生产。

七、严格考核机制,实行二次分配

对入社农户要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规定,从桑园管理到小蚕共育,桑树摘芯和蔬菜、大蚕期管理及簇中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以考核的结果作为二次分配的依据,对合作社管理工作人员也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服务和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与报酬挂钩。合作社二次分配资金来源于干茧销售利润,鲜茧交售结束后,合作社农户核对售茧卡和发票,根据社员交训蚕茧的质量和平时考核结果分档确定分配标准,分配金额张榜公布,召开现场大会,当场兑现到社员手中,从而提高蚕农管好桑、养好蚕的积极性。

八、创建蚕业合作社产生的效果

新建的蚕业合作社是我镇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蚕桑生产经营机制的一个创新举措,蚕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较好地解决蚕农与茧站的利益分配,蚕农与茧站实行约期交售,缓解收购高峰期磅口和仪检的压力,使蚕农待售时间短,前场矛盾减少,杜绝了“人情茧”、“毛脚茧”、“潮茧”,使社员自觉抵制违章收购,这样,既能保护蚕茧资源,又能保住蚕茧质量,促进了收购秩序的稳定,使蚕农与茧站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蚕农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加,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

第三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表现出来: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分散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很难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走农业产业化路子,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尽快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也是农 1

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长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根据长寿区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吸引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的企业投资长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扶持鼓励有一定经济规模、一定技术含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专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创新机制,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集体农业企业的转型。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推进长寿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规范土地流转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制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三农”政策,我们必须遵照实行;但是重庆有经济实力,可以先行先试地开展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在进

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一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连片开发,大户经营,统一服务。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村户联合,企户联合等形式。二是适度调整土地,对外出务工者、外出经商者、老年农民等自愿流转给集体的土地,集体要作出合理安排,并有意识地向能人倾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长寿区规模化经营可以考虑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首先要推进果树种植家庭农场。根据调研分析,初步确定种粮适度经营规模为100一150亩左右;择优选定扶持一批有技术、有经验、懂市场营销的本地专业农民和生产队长等来经营家庭农场;在发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形成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蔬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就难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村内部就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契机,培训和引进一批农业专门人才,改变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过大、素质低、能力弱等现状,实现农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使长寿区农业更适应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必须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的农业服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特征。虽然长寿区在农业、农资服务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产前信息对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只是局部,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刚刚起步的专业农民、专业农场迫切需要农机、植保、农资和农产品营销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因此,要研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实现一定区域内农机、植保和农产品收购销售的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家庭农场只要一个电话、一份传真或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种服务。

农业服务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要研究这个课题,提出方法思路并加以实践。

(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2008年,长寿区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区财政大力扶持。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了长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斜,并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中,不仅要有新思路、新战略,还要有新举措、新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研读潘懋元先生高校特色发展理论之感悟

韩延明

摘 要: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由于办学发展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致使特色发展褪色或缺失。潘懋元先生的高校特色发展理论表明:科学分类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前提;理性定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凝练办学理念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引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科特色是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分类评估是高校特色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特色发展理论;特色发展策略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温家宝总理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1]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类别的历史使命,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彰显特色。高校发展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高等教育整体的高水平提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以一颗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炽热之心,以教育家的视野和情怀,把脉我国高校发展,以专著、论文、学术沙龙、报告、演讲、座谈等各种形式,多次阐释其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理论。作为他的弟子,我深受教益和启迪。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背景下,研读潘先生的高校特色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新世纪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学习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特色发展的内涵解读

从对比的视角分析,特色就是立足于同种事物的独特差异性及其美誉度,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高。高校特色发展,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师生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具有独特品格和较高美誉度的发展特征。高校特色发展,体现了一所高校的优质发展特征,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通往创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必由之路。“大学只有各具特色,各发其音,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2]通过研读潘先生的高校特

色发展理论,可以看出,高校特色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美誉度

高校特色发展,是一所高校明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办学风格、鲜明的个性展示和较高的美誉度与公信力,独特性是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创新,即“人无我有”。不同高校总有区别,但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具有较高的美誉度,且这种美誉度达到其他高校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高校的特色,即“人有我优”。

2.层次性和稳定性

高校特色发展的层次性,是和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和高校的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唯此方可凝炼特色,社会方能予以认可。高校特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其内容呈现多元化,各个层面的特色建设彼此联系、相得益彰,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高校特色发展建设的综合性目标体系。高校特色发展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突如其来的发展现象,而是在长期的健康的办学过程中,依据其办学传统

和文化传承,在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

3.现实性和认同性

高校特色发展,反映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并对办学主体和学生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像“隐形的翅膀”,支配着高校内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最能体现和突出高校特色发展的领域和项目。高校特色发展是高校的“名片”,影响广泛,也是高校被社会认同或赞誉的焦点和亮点。

4.发展性和创新性

高校特色发展,不仅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理性延伸,更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远景前瞻。它是一个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特色时空相联系的动态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内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高校特色发展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时,高校特色发展需要办学主体面向未来的发展远景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共进,凸显人类进步和

大学精神。

二、高校特色发展褪色的原因检视

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讲到:“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特色发展,“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小提琴,也少不了大提琴。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注重办学特色,如果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而全’,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3]但从目前发展状况看,我国高校特色的丧失和追求的趋同日盛,以至于不少高校已毫无特色可言。有专家戏称:没有特色是当前中国高校最大的特色!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比较弱、建校历史比较短,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追赶时髦现象,表现出一种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少高校热衷于“移植”,盲目地生搬硬套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的理念和制度,最终搞得不伦不类,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在追风中丢掉了根本。同样,有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校也在逐渐丧失曾经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色,名校特色日益消退。基于高校内因的思考,造成我国高校特色褪色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发展定位不明确

黑格尔曾说过:“位置就是一种性质”。决定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高校的“位置”。换言之,即高校的“自我定位”。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少高校盲目求高、求大、求全,较为严重地存在“错位”、“缺位”或“失位”问题。正如潘先生所说:“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4]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力,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趋同现象。导致大多数高校是一个办学模式、一条发展路径、一种培养规格,按照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造成了“千校一面”、“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低效局面。

2.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当今,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潘先生指出的:“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却是单一化的甚至是盲目无序的。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导致了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的发展,直接阻碍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5]

3.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按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学科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学科布局中盲目求新、求热,不考虑学校自身的积淀基础,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学科拓展目标。就专业设置而言,一方面,专业设置带有浓厚的市场色彩,盲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出随意性、应急性、粗放性。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办学条件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远远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匹配,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规模效益低、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培养难于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热衷于申报新专业,而开办后的新专业管理难以到位。部分高校倾向于外延拓展,过度开发,不讲条件地申报新专业,而专业批办之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基本条件建设。有些学校专业设置数量较多,而图书资料、师资条件、仪器设备、实践条件等方面办学实力又严重不足。再者,专业设置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吻合。不同院校未能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竞争,培养的学生规格、类型、特色不突出。此外,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不能有机结合,导致专业不能很好地支撑学科的发展,学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两张皮”现象。

4.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现行的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在客观上刺激了高校追求“大而全”。目前,政府投入依然是学校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但高校要想得到政府的资助,必须迎合政府制定的标准和条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制定的标准存在过于狭窄和“一刀切”的弊端,恰如一个限制高校特色发展的“紧箍咒”或“瓶颈”。[6]自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以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主要部分,按照现行经费拨款政策,办学规模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学费收入。在此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普遍求全求大。与此同时,社会资源的流动体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资源总是流向高、大、强、全的群体。受益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办学层次高、学科门类全、师资力量强、在校生人数多的综合性大学,这客观上加剧了那些尚未“达标”的高校争专业、争合并、争升格、盲目扩招的趋势。此外,由于学费成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高校为了增加经费,纷纷举办自考班、高职班、独立学院,大量招收自考生、专科生,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哄抢生源的局面,以致高校的办学层次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杂,办学目标越来越模糊。

另一方面,高校功利性行为日益凸显。不少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缺少远景规划,拓展新校区、争硕士点和博士点、争省部级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等等。而对在短期内难见成效且难以量化的工作,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则不去考虑或无暇顾及。

三、高校特色发展的策略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展任务》中明确强调: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若干所高校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高校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然而,如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潘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大学校长说:“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定的,特色只能是你们自己搞出来的,从认识到行动自己搞出来的。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外在的不能代替你定特色。”[7]高等学校为了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应当认真研究客观环境(经济、文化、生源)、社会需求(类型、层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以及校风),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上凸显特色。[8]

1.科学分类:高校特色发展的前提

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不仅有利于建立高等教育新秩序、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而且有利于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形成。鉴于此,潘先生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9]

第一种类型是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高校或“研究型”高校,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硕学闳才。在我国,以“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为主体。

第二种类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硕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博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包括一部分“211工程”高校、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第三种类型是职业技术高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其培养层次为:专科(副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本科(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硕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从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来看,这一类型的院校,当前应当以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为主,但随着生产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将逐渐延伸为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也可转入应用型本科继续学习。同时,潘先生认为,三种高校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更无社会地位优劣之别。[10]每一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发展方向与战略,突出自身特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2.理性定位: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理性定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所指出的:“谈到特色,必然要涉及高校的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11]高校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充分论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选准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为高校特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学科科类的多样性,高校定位的战略选择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思考,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准确、最科学的定位。

首先,要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高校应审慎选择以本科教育为主还是以专科教育为主,是办成学术型大学还是办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职业技术高校。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定位准确,就能在该层次高校中“独树一帜”。正如潘先生所言:“每一类型都应该有重点高校,都可以培养不同层面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大学”[12]。如果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不准确,就可能在办出特色上走弯路。宁波某高校是一所新建地方院校,建校之初曾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后在实践中深感目标与现实差距太大,由此高校重新定位“面向浙江:,紧贴宁波,以为地方服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以特色创一流,把高校建成位居全国新建院校前列的新型高校”。

其次,要从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我国的高校,有的是面向全国的国家重点高校,有的面向大区,有的则以面向高校所在省级行政区域为主,相当一部分则是面向省级政府所属地区(市)或中心城市。面向地方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出特色上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支持,从而在高校之林彰显自己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特色。

再次,要从高校所处的科类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在高校的科类结构上,有综合性高校、以某学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及单科性高校等。在单科性高校中又有农林、医药、财经、政法、石油化工等科类。高校只有在各自所处科类结构层面上准确选择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征,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实现特色发展。以某学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就会因失去高校原有的主科优势和特点而褪“色”。同样,单科性高校盲目追求“多科性”、“综合性”,搞“小而全”、“多而杂”,也会“舍本逐末”,丧失学科特色和优势。

3.凝炼办学理念:高校特色发展的引擎

潘先生认为:“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应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理念,只看统一的、规范的排名榜,然后跟着排名榜的指挥棒转,为建立一流大学而建立一流大学,那你永远建不成一流大学。”[13]“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14]高校办学理念,就是人们对高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高校办学理念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灵魂,这已为国内外诸多名校的办学实践所证明,它对于一所高校具有全局性的深远影响。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完美结合。高校一旦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就能在其引领和激励下克服重重困难,用创造性劳动推进高校的特色发展。同时,办学理念具有宏观的规范性,约束和制约着高校的教育活动与办学行为,使高校沿着特色发展的路径开拓前行。

4.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潘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外部关系基本规律和内部关系基本规律。外部关系规律就是教育的社会关系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15]

(1)调整课程结构。为促进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课程应注重各科目之间的统一性,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课程宜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应由学科专家、任课教师、企事业部门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课程安排应增加选择的弹性,以方便学生学习。要在高校课程中注入为学生将来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知识元素,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而不是仅仅偏重于训练学生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要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大学毕业生在谋求职业时有最大限度的流动性和选择性。

(2)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和充盈着生命的活力。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要从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开发智能型教学转变,从固态封闭型教学向动态开放型教学转变,从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主学型教学转变,从培养单一型专才向培养综合型通才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统一培养向因材施教转变。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专业特点等因素,选用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高校特色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掌握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通过教学计划的安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6]这是高校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

(4)在各类高校之间架设“立交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此,潘先生如是说:“第三种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补修若干理论课程而考转第二种类型高校以至第一种类型高校;第二种类型高校以至第一种类型高校的学生,也可以补修若干职业技术课程考转第三种类型高校;第一种类型高校与第二种类型高校之间也是如此。为了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向或就业的需求选择专业,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而不必强求划

一、过多限制。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的境况下,这种“以生为本”的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17]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略,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普通的实用技术人才。

5.强化学科特色: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

潘先生认为,高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应当“加强各类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18]首先,学科建设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龙头”,在高校特色发展中起核心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主要指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能够为课程提供优质资源,改善课程结构,形成精品课程,优化和丰富课程体系,推动和深化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拉动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一流的科学研究队伍,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才能提升整体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

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无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知识的原创型和知识的应用型两个方面。其中,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成果,进而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应当是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

再次,强化学科特色,需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强化学科梯队建设,是形成学科特色的根本举措。应当建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等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梯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和引领功能。

6.分类评估:高校特色发展的保障

高校评估机制,是对高校特色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评估,主要是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有意识地将“办学指导思想”作为一项首要指标,用以引导高校重视“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并突出特色发展。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被列为一级指标,并且明确规定,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评“优秀”,“良好”的必须有特色项目。

但是,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追求一流、向名牌大学看齐或攀比的倾向,评估方案大多按照重点院校标准设定,使得一些地方、部门院校及办学层次不高的院校不是失去信心就是盲目攀高。从原有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如果在评估中试图对所有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很容易出现一个悖论,即,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促进高校特色发展,但是结果可能是高校的“特色”趋同,或者不是生长出来的“特色”,而是文字上编制出来的“特色”。在笔者参加的几次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突出的印象就是特色不“特”,特色无“色”,缺乏鲜明的特质,不能得到全校教职员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许多高校反映,自评报告中最难写、也最令校长头疼的部分就是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一问题亦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2008年4月召开的“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研讨会上,副部长吴启迪第一次公开表示,评估方案对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19]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潘先生早在2003年就提出:高校评估要进行“分类评估”。“应当按不同类型高校制订不同的评估指标,至少应按三大类型制订三种或更多的分类评估指标,使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开展公平的竞争。”[20]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高等学校依据卡内基基金会制定的大学分类表进行分类发展,并在各种评估体系中,都以卡内基的分类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评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争取“优秀”,这样可以促进高校的特色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潘先生富有真知灼见的提议,得到了有关教育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同,并予以实施。有专家提出:“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模式;评估结果只在同类之间比,不搞排名;评估结论以定性为主,重在促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认为:“上述评估方法便于操作,导向明确,可以避免攀比心理,远离功利行为;同时还能充分体现高校的主体地位,突出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的重点,减轻高校不必要的压力。”[21]近闻江苏省设立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评价机制”,具体要求是:“根据高校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和办学要求,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政府对高校实施绩效考核和拨款制度,试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对高校评价制度。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教学质量评价、社会评价高校工作等机制。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22]

特色发展内涵提质的高校读本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11月08日05:22 来源:重庆日报

纠错|收藏我要推荐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网 学校灵湖风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冶金技术与设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垃圾焚烧发电研究院中试基地。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宣誓活动暨“高校党旗领航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

核心提示

8年,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试点,从老校区办学到整体入驻大学城办学,从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到内涵建设发展阶段,重庆科技学院完成历史性的三大跨越。

8年,在校本科生人数从781人增长到18000余人,增长了23倍;年科研经费从不到500万元增长为7500万元,增长了14倍;学校净资产从不足3.5亿元增长为超过22亿元,增长了7倍;学生获得了420余项省市级以上奖励,学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在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8年间,年轻的重庆科技学院演绎出令同行惊叹的发展速度。如今,面对第二战略发展期,学院正按照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强本建硕、打造学科、合作开放、造就名师、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大力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蓄势谋远,团结奋进,努力朝着创建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特色立校 做强本科人才新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能否考上大学转为如何能考上好大学。面对激烈竞争,一所年轻的高校该何去何从?

“高校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在于特色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魏世宏介绍,通过展开人才培养大讨论,学校确定了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塑造本科生品牌的发展战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按照这一思路,学校依托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走特色发展之路。

以服务“两业两域”彰显学科特色。学校综合分析自身发展历史和机遇,提出立足石油冶金行业、安全领域和重庆地域等“两业两域”,围绕行业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学科生态,着力构建特色学科群。在不断凝练和建设中,学校已形成了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引领的近20个一级学科和50多个学科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安全技术工程已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在夯实本科教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突破。2011年,学校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两个领域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进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行列。

以合作教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行业、服务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开设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广泛吸纳社会和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点解决好企业如何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与石油冶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13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和200多个就业基地。与中石油联合建立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重钢集团联合建立的冶金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校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以特色管理激活优势资源提升人才质量。学校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着力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通过深入、系统和配套的改革,学校正努力探索和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学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营造了适应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制度文化环境。

学生为本

打造阳光自信新形象

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成才也成人?学校认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源泉。

近年来,学校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工作理念,构建了“ESM”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为此,学校实施了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五大”主题教育,打造学生健全人格。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学校又实施了阳光关爱工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素质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工程、四进公寓工程“五大”服务工程。

在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出路方面,学校搭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七大”服务平台。

“阳光、自信、包容、进取”这就是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给外界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舍己救人英雄李恒太烈士、重庆市道德模范胡幸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等课外科技竞赛中连续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女子足球队3次蝉联重庆市大学生足球赛冠军,荣获全国大学生足球赛亚军、季军。近年来,毕业生一次签约率高达90%以上,在重庆市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人才强校

助力转型发展新动力

人才队伍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名师造就工程,以“一德两化三能力”为抓手,大力实施“团队培育计划”、“科苑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卓越学者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公派30名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深造,连续选派5年。合校以来,学校专任教师增加到1010余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达481人,博士18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90%。

依靠优秀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成了重庆高校石油天然气工程研究中心、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近5年来,全校共主持国家级课题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6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软科学课题1项;各类省部级纵向课题258项;2011年科研经费突破7000万元。全校共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SSCI、ISTP等各类检索和收录论文800余篇。获批专利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建立了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4个、重庆市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学校分批次投入1000万元培育了60余个创新团队,其中2个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开放办学

点燃地方经济新引擎

开放办学是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社会贡献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政校合作、院所合作等育人的路子,把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品牌。”重庆科技学院院长严欣平说。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构建了学校、政府、企业间的互惠共赢模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助推市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重庆科技学院的协议;与政府部门、三大石油公司、武钢、西南铝、重钢等8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重钢集团、重庆市科委共建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中国安科院联合共建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共建了“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学校被誉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据了解,井控技术培训基地被中石油领导评价为“达到了国际水平”;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与中石油合作研发的深海钻井设备被成功应用于981海洋钻井平台;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性元件被用于神舟系列„„这些颇有分量的成果,无不彰显出开放办学的显著成效。

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14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多形式的交流合作。美国卡万塔能源有限公司出资430多万美元与学校联合共建垃圾焚烧技术中试基地,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惠普公司与学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学校联合共建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与学校共建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影像技术研究所;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与学校联合开办了语言课程,成立了墨西哥与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党建保障

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学校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力推进学校第二战略期科学发展进程。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启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和谐之家成才导航、自主学习成才导航、社团成才导航等五大成才导航计划等,连续3年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注重抓好组织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五下基层三走进”活动。创新性开展了基层党组织每学期一次党课、一次党日活动等“四个一”活动,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及“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抓党建经费的专题化,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颁布了《重庆科技学院党支部工作条例》,编印《党支部工作流程》等;抓党建研究的项目化,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党建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抓基层党建活动常态化,举办了学生党员专题轮训班,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的基础知识竞赛,“深入抓党建强力促三风”活动已打造成学校党建工作品牌。

以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民主评议及质询学校重大事项制度的建立,使教代会暨工会会员广泛参与了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制度,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共青团、学生会和关工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被评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及“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之家”。学校共青团工作连续两年获重庆市共青团工作目标考核特等奖、关工委获评“教育部关工委先进集体”。

此外,学校还不断深化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使创先争优活动体现重在实践重在发挥作用,坚持不懈地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现实问题。

文化引领

构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重庆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兴校”战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教育振兴而团结奋斗。

近年来,学校从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树学术之风,长大学之气,扬人文之道,展艺术之美”的理念培育校园文化。强化校史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师生的行业情结、红岩情结、重科情结3种情结。大力研究和宣传学校校训、校风、学风、办学理念及“三创”精神、三大战略、发展思路等办学治校文化。

学校形成了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带薪实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健全完善支持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精品创作的机制,建设稳定的文化队伍;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学校文化特质,培养了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大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上海市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推进高校特色发展

教育部简报〔2012〕第37期

编者按: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近一年来,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2012年3月22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各地各高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特编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专辑”,供参考。

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型,进一步加强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特色发展。

加强市级统筹,推进综合改革。一是建立市级统筹机制。充分发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会商机制作用,建立市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资源,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二是转移经费投入重点。“十二五”期间增加140亿专项资金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中70%用于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地方高校内涵建设资金的70%用于人才培养。投入重点由注重校园、设备等硬件建设向注重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转移,由注重具体的分散性项目向注重高校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整体性项目转移。三是统筹学科专业布局。依托部属高校,建设上海数学中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力争跻身国际一流水平;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开展“现代都市工业学科专业群建设”等21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计划,重点建设护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200个高职高专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引领特色发展。推进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一是创一流,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支持部属高校发展,优先配置土地、校舍等资源,在“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中,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促进其在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二是重应用,促进地方院校特色发展。引导地方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在特色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品质提升。与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共同支持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建造教学科研试验用船;建设44个市级重点和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连续5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增投入,引导民办院校提高质量。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对民办院校分类给予财政专项支持,促进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评估督查。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创办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建设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上海纽约大学,与中科院合作筹建一所教育、科研、创业融合的研究型大学。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联合下发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相关文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支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世界顶级企业成立联合学院。三是强化评估督查,保障持续发展。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向社会公布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名单,并相应调减招生计划。建立教育财政专项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和跟踪问效机制,逐步扩大财政绩效评估范围。

竞争中赢主动 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必然选择

2007-02-1

2中国教育新闻网

唐景莉 杨晨光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加强高校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

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编者按: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高校结合各自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特别要围绕质量这个中心,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在办出特色上做文章。

为配合和推动高校抓质量的工作,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加强高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系列报道,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介绍一些高校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起到相互交流和启迪的作用。

“特色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离开它,你就会窒息而死。”一位大学校长这样感慨。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了“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问题,总理的关注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深入的讨论。

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从教育部领导到高校的书记校长们,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才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迷失,一些高校正在失去自身优势

日前,广东唯一具有本科航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省属重点建设院校——广东海洋大学组织了一场学生招聘会,30余家航运企业来校,该校航海学院2007届学生223人参加招聘会,当天就有81.1%的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坚持特色发展使广东海洋大学在规模、学科、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该校领导也发现,办学的海洋特色逐渐被日益膨胀和扩大的非海洋专业所冲淡,学校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正面临严峻考验。学校党委书记刘卫国说,作为行业特色很强的学校,为了防止和避免办学特色的迷失,我们必须坚持海洋特色、海洋使命,这样才拥有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东西,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只有坚持海洋特色,学校才能“前途无量”。

大学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具个性、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十五”期间,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普遍得到提升。但目前部分新建高校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心态以及千校一面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高等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学校总是把前途寄托在“升格”上,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结果学校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说,一些学校正在慢慢失去自身应有的办学特色,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直面高校办学特色迷失的问题,必须科学认识大学办学特色的现实意义。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必须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样保持多样性。坚持办学的多样性,实行分类定位,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如是说。

特色立校,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曾经在1998年到2000年间连续获得3个诺贝尔奖,如今这所学校在美国已经是公认的一流大学了。但是20多年前,它在加州大学的9个分校中也是二流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该校化学系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但是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而没有选择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研究的热门方向,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美国化学和物理学界学者都很希望能够去访问的地方。

应当说,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点和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的时期或范围内形成了其他大学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并以此确定了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该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而应该是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是趋同式地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程度更高的大学,而是实施了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不贪多、不图全,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一方面,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则发展,发展了少量理工学科。人大校长纪宝成指出,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我们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认为,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学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规模适度、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流大学并不是学科越多越好,办学规模大不等于办学水平高。我们不去拼规模,而在乎特色与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

据悉,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特色项目与七个一级指标单列,充分体现水平评估对特色项目、办学指导思想等有关办学特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特色纷呈的高等学校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特色,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连续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跻身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纺织类论文被SCI、EI、ISTP(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数量,连续三年居世界同类院校之首,并于2005年第一次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东华大学的发展很具有说服力。

东华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但是该校纺织学科群的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具备了全面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和实力。学校对优势学科的有力托举,使一批标志性成果喷薄而出,如“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仪表特种玻璃”、“宇航员排泄物收集装置”等科研成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华大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国内其他大学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这就是学校存在的社会价值。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所说,我们不追求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特色学科不仅要做全国的“单项冠军”,还要冲刺世界的“单项冠军”。

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世界一流,它们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形成特色,在优势学科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此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和确立学校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表示:“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者,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任何学校都要集中精力建设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

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才能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只要每一所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确定更高的目标,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就能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2012年06月14日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问: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 答:我校通过实施特色本科战略,主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4+1”、“3+2”的双学历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各类特色班,促进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建设覆盖文理、教师教育、工科与商科的若干特色与品牌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建有启新学院,设立“理工实验班”,为“理工实验班”的学生配备学习导师,共同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并确保考生在专业分流时可以申请在理科招生的专业中任选一次。

学校实行学分制,采取灵活的自主选课制、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入学后共有5次机会可申请转专业,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末,可申请跨学科门类转专业;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末,可申请转入本学科门类内的其他专业;第五学期末可申请转入二级学科门类内的相近专业。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修读辅修专业。达到要求的学生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学校参与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建设特色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图)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6-24 13:46

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天津商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

多年来,天津商业大学主动适应现代商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金融学、财务管理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专业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目前,天津商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又向纵深发展,开办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高尔夫经营管理等新专业,并成立了天津商业大学——光大期货研究院,标志着校企合作专业向研究生教育和广泛的课题研究方向拓展。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一所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天津商业大学校长刘书瀚认为,学校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要与本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和校园文化相符合,打造特色专业则是培养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专业建设中,天津商业大学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把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充分实现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抓住特色专业这个载体,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使毕业生择业和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发挥优势——

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近年来,天津商业大学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办学资源。构建了具有商科院校特点的“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模块+商学素养模块+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体系,搭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并且加大英语、法律、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的比重,为学生成才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商业道德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聘请具有突出创业业绩的企业家组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加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强强联合——

拓展中外合作专业领域

天津商业大学始终坚持研究和践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性,确立了“三个引进”的国际化办学发展战略。一是引进优势的教育品牌。2002年,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合作举办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班项目,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和创新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二是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上采用国外最新的原版教材和教学方法,在师资力量上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国际合作项目的专业课教师队伍都是由中外双方组成,70%的课程都由外教授课。三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2004年,该校与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培养酒店及旅游管理人才,借鉴美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经验,创新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授予中美双方学士学位。目前的三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在校生近千余名。经过近6年的探索,这个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办学条件、优质的生源、优质的业界支持和优质的教师队伍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2007年获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称号;2008年顺利通过美国南方教育委员会的评估并获得好评;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实验区。

优势互补——

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天津商业大学把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方式办出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人才。该校机械学院与LG集团联合培养制冷方向本科生。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与深圳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对珠宝专业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依托商学优势,在培养学生珠宝鉴定及加工的基本技能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珠宝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宝石鉴定、加工、款式设计、首饰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珠宝企业管理与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特色专业教育教学中,天津商业大学还充分发挥优势,广泛扩展中国经济学的留学生教育。为了让广大留学生更好地、更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经济,开设了面向留学生的中国经济学专业,并根据留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四种学制的课程班和学历班,使留学生熟悉中国经济、适应中国市场环境,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经贸活动的实际能力。目前,天津商业大学正在筹划建立新加波、韩国教学基地,从教材到专业课程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学。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商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带动了学校其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第五篇:扎实推进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省级农头企业—民勤敬业公司、易发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市级农头企业—旺亨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情况,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这几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各自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对民勤中天公司20万只羊屠宰深加工生产线、石羊河林场5000吨葡萄酒技改扩建生产线、隆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6000吨优质瓜菜贮藏保鲜库、正元食品有限公司6000吨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恒康商贸有限公司1000吨枸文章整理:xiexiebang.com杞生产线、谭龙食品公司南瓜粉生产线、腾格里酒业公司红枣加工生产线、成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500吨红枣加工和万吨甘草饮片加工生产线进行调研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县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亮点、有特色,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作为从事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购销企业,要在不断充实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食品行业必须要有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包括各类体系认证、食品认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等工作,另外,还要注重宣传、产品包装等。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文章整理编辑:好范文遇到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全力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企业要切实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者,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要付出,回报社会。

企业要加强和大专院校的联系,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壮大技术队伍,关系职工生活,使职工有归属感,用人才,留人才,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我县正处在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企业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文章整理:xiexiebang.com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上新台阶。

县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和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11年1-10月份,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2.54亿元,增长6.3%1-9月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965元,增长16.87%目前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9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3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个、5000万元以上企业11个、1000万元以上企业28个、500万元以上企业19个、200万元以上企业37个;从业人数达到6896人,资产总额15.3911亿元,近年来。固定资产6.3447亿元,年销售收入20.2204亿元,净利润1.1515亿元,上缴税金4731.75万元,创汇1443万美元,加工能力达到47.36万吨,保鲜库规模达到1.88万吨,带动能力达到59970户。各类经济合作组织209个,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量达20万吨以上,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下载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镇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阜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阜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2-12-19 14:46:43 )稿件来源: 衡水日报阜城县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改善“两个环境”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提速提效意......

    推进塔石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塔石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作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山区乡,农业特色明显,可挖掘......

    扶持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扶持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根据县妇联工作目标,德源镇妇切实抓好安排、实施,现将2008年度妇女儿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关心关爱留守人群工作成效显著近来年,我镇把......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精选范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尊敬的刘副市长,各位领导: xx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现......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刘副市长,各位领导: xx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现将xx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

    关于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方案 为适应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我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确保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

    强力推进商标战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强力推进商标战略 强力推进商标战略 让宝鸡的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25件以上 《西部大开发》:目前,宝鸡注册商标总量达5567件,拥有中国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