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资本市场条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资本市场条件分析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张广凤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务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这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本文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以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
键词:融资行为资本市场条件
1958年moligiani和miller提出mm理论,认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现实的资本市场并非处于理想状态,关于企业融资行为和资本市场结构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包括myers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princi好范文版权所有ple)。myers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外部融资会优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是股权融资。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相反的融资顺序。自我国成立证券交易所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债务融资结构的选择中,股权融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呈绝对的偏向。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为80左右,股票融资份额仅占大约20。
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对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传统的观点是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的。认为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主要依据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成本的比较。(黄少安,张岗2001)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对企业经理人有着极强的“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只是股息支付,且在我国股利分不分配,分配多少,以何种方式分配均由企业自主决定,具有“软约束”特性。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强劲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券融资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两者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有其特殊性。
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的场所,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受资本市场条件的限制。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发展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当局对企业债券发行限制较多(对发行规模、额度、利率、时间等方面都实施限制),企业感到通过发行债券筹资难度大,金额少,风险高。限制条款过多致使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积极性,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也缺乏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债券融资渠道不畅。
资本市场监管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时首选配股或增发。虽然证监会多次颁发上市公司融资监管政策以限制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行为。但这些政策不尽完善,存在监管不足之处。在配股方面,政策要求上市公司一次配股发行总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公司前一次发行并募足股份后其普通股股份的30。实际上,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常采用“先送股后配股”的策略,扩大股本基数来多筹集资金。在支付股利方面,监管政策虽然做出规定必须分配股利,但就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没有做出确切详细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利用股权资本时有可乘之机。在增发新股方面,监管缺少对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发行时间间隔和融资规模数量的限制。与配股相比上市公司增发更为便利,动辄筹资数十亿元的增发举措并不少见。一些达到发行和再融资监管条件的企业可能并不真正需要股权融资,但通过编制投资项目而获得股权融资,配股、增发获得的资金却不合理利用,大部分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存入银行获利,或挪作他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非理性
根据信号理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投资者会把发行新股当作是企业质量恶化的信号。因为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所以投资者相应地会低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其次才为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之一是我国缺乏以投资为目的的理性投资者。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小、流通不畅,一方面受限于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与企业的信用密切相关。信誉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石。我国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这从我国银行业多年来存在着大量的呆坏帐即可豹窥一斑。上市公司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滞后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信心与热情,阻碍了债券融资渠道的畅通。
优化融资结构的途径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国家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减少对债券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提高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性,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制定
和完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加快企业债券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以此改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优化监管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配股、增发融资的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对于融资资格,可以考虑用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目前审批的单指数考核扩展为多指标考核,转变股权融资资格的确认方式,增加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难度。鉴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所获资金使用上存在不当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紧密跟踪审查融资资金流向,是否专款专用,收益是否符合预期等,并把跟踪审查的结论作为公司再融资的首要条件,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股利支付,就上市公司可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怎样的处罚等方面应做出具体确切的规定,强化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
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
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把公司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作为一种“坏信号”,而把发行债券融资作为“好信号”,促使上市公司减少股权融资,增加债务融资,除提高证券市场反映信息的效率,提高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客观、及时、准确的反映速度外,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培育理性投资理念成为关键的因素。可以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转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使他们走上理性化的投资道路,使投资者更注重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分配状况,促进投资者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随着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逐步理性化,市场约束力的逐渐增强,上市公司过度依靠股权融资将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优化资金结构。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企业融资的过程既是市场的过程也是信用的过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难易,除制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根本上取决于发债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级别。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凭借自身优良的信誉和完善的信用结构赢得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建立可靠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债券评级,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信任度,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让企业依靠自身的信用和经营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让资本市场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配置资源。好范文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
2.路永光.从企业融资行为看债券市场发展.商业研究,2002
第二篇: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资本市场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轨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 年“拨改贷”以前, 资本市场并不具有真实意义, 因为它是以财政拨付为主的;1985 年“拨改贷”以后, 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中长期信贷由此构成我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方式;1990 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 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目前, 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 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 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股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第一, 资本市场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确认。1996 年初, 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新世纪宏伟蓝图《纲要》, 提出要“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些原则性的政策主张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第二, 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市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1981 年至1996 年10 月,中国累计发行各种证券10932 亿元, 其中国债6900 亿元, 金融债券近1400 亿元, 企业债券1940 亿元, 企业股票2042 亿元, 其它债券314 亿元。全国拥有180 多家产权交易中心, 上千种产权可以进行挂牌交易。第三, 资本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化。随着我国《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 证券市场的管理将进一步趋于法制化。第四, 资本市场的运行尤其是证券交易在技术操作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实现电脑自动对盘的8 家证券交易所之一;是全世界实现股票无纸化的3 家之一。
但从总体讲,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 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 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 其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积极而稳妥地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 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积极推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增加市场供给,平抑股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格局, 弱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能一哄而上, 任意改造, 也不能期望“一股就灵”,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有重点稳妥地进行, 充分体现和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应该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前提, 在股份资产构成上, 国家股、法人股比例的确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 加强改革的配套工作, 营造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步伐, 缔造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股份制的基本原理,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独立利益主体。然后要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干预应建立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实现金融调控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 放松银行证券投资的管理制。
第三, 转变资本市场的调控方式, 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应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在今后发展中, 首先应逐渐放开债券发行与上市的限制, 变“规模管理”为“质量管理”,注重企业实绩。其次要改变调控主体多头格局, 确立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权威性,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通过严格执法和超然领导确立其权威性。最后要走出重规范轻发展的误区, 确立辩证的发展与规范观。
第四, 培育机构投资者, 促进投资主体机构化规模化。机构投资者是指具有法人资格并以其所能利用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的机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雄厚, 为资本市场扩容提供充足资金;二是机构投资者是由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专家进行管理, 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以长期投资为目的, 不以谋取短期投机利润为目的, 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缓冲机制。
第五, 建立和完善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增进市场效率。依靠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完善市场本身机制的运转, 增强市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市场的理解和信心, 这既是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作法,也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2021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直接融资效
率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在转型经济中,间接融资部分地解决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但间接融资并不一定能够保证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银行组织对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取决于银行机构活动的效率和成本。相对而言,资本市场不受中介环节的影响,其发育程度往往被作为金融效率提高的一种标志。但是,由于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总是存在一定缺陷,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并不一定意味着金融效率的提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直接融资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与间接融资相似的特征,资本市场的效率优势明显下降,值得深思
特别提示: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途径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下,是与资本市场信息质量差、约束机制失衡、竞争水平低等特征密切相关的。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提高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效率,需要按照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基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高市场信息的可预期水平
近年来,资本市场中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监管机构加大了对虚假信息提供者的处罚力度,但信息真实性本身并不能解决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矛盾。只有当真实的信息进入人们的预期函数中时,”真实性”才有意义。
”真实性”问题主要与市场的微观主体相联系。从理论上讲,如果处罚足够严厉,信息虚假的问题可以在一段时间得到迅速纠正。但仅依靠微观主体信息质量的改善,并不能解决股市投机性的问题。
在我国,政策信息、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保护程度、企业可能发生的”资产重组”对价格的影响,远大于企业的帐务信息。由于这类信息的可预期水平很低,经常会被投机者所利用,操纵股价。从这一点来讲,信息是否是可预期的比信息是否真实重要得多。
提高市场信息的可预期水平,首先需要规范的是政府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方式,避免突击性的政策调整与监管策略的变动;其次需要建立常规性的信息发布机制和约束机制,避免以”个案处理”的办法代替制度性建设。
第二,加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
从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如果不打破国有或准国有企业对直接融资方式的垄断,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和垄断相结合,在获得大量低效率垄断利润的同时,也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部分社会职能,企业经营者演变成”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复合体,大范围的投机与寻租行为就无法根本消除,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治理结构也就无法形成。在保持国有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引入普遍的市场竞争,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股权结构的市场化程度。
第三,建立内生性约束机制
按照约束形成的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外生性约束机制是在经济、金融运行外部形成的,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内生性约束机制是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体现的是”市场的逻辑”。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外生性约束机制生长旺盛,党的组织原则、社会道德、思想作风建设都可能演化成一种约束机制安排;而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发育迟缓,在我国投资人对借款人必然承担的监督义
务演化成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债权约束与股权约束的均衡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社会舆论约束和相应的市场法律保障体系也十分薄弱。
内生性约束机制薄弱的成因很多,其中对社会不安定的疑虑和对民间自发组织势力的担心,是影响投资人”自愿”承担监督责任和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成为投资人与政府博弈的一个既定假设。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证明,缺乏源于市场内部、符合市场规律、遵守市场规则的约束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也就成为无本之木。
第四,弱化政府的作用
由于金融特有的外部性,世界各国对金融业的管制都较为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加以控制或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政府的影响力越大,积累的潜在风险也就越大,最终支付的代价也就越大,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就是一个例证。
弱化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管理,而是在政府促进市场规则形成与政府替代市场规则之间进行选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此消彼长。当政府减少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影响时,必然会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否则就会出现混乱。相反,当政府出于”自利”或”利他”的目的,认为不能放松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时,就会形成市场对政府作用的惯性依赖。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政府的影响力就会演化成权力机构的自我增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对方方面面既得”权利”的挑战,面临的阻碍会逐步增强。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经历了多次”机构精简”,金融管理部门在部门种类、人员数量、权力范围等方面都呈现出单调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失衡的资本市场的构成与规模
在资本市场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不同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部分。
债券市场的发展始于80年代初期,起因是为国债的发行和交易服务。目前债券市场中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券。由于我国企业债券项目的确定一直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总体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规模有限,据统
计,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为83亿元,占债券发行总额的1.3%,占GDP的0.09%,企业债券余额为861.63亿元,占债券总额的3.93%,占GDP的0.96%。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0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接近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4%。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也逐年上升,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1.23%。
综合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来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保持了较快的扩张速度,资本市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扩大。
二、低效的资本市场运行的特征
我国资本市场在量方面保持了快速扩张,但在质方面改善缓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交易信息质量差,价格波动明显
信息质量、透明度及其与价格形成机制的联系,是资本市场
效率的核心。尽管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具有弱有效市场的特征,但实际上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信息质量以及价格对所有信息而不是特定信息的反应敏感性差的缺陷,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信息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源的信息”生产”质量差、数量小。
这里不仅指上市公司”做假帐”、隐瞒”内幕信息”,也包括与资本市场运行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生产”的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一直被冠以”政策市”的称号,从根本上说明管理层的决策信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信息,由于大量与股市相关的政策、监管变动缺乏规范的程序,难以进入人们的预期函数之中。这些信息一旦突然释放,就对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影响。对于决策信息的扰动,投资者根本没有办法在事前消除,这一点应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二是信息传播质量差、校验失灵。
我国的信息传播媒体市场是严格管制的市场,大多数新闻媒体属国家所有,因而缺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的竞争约束。与此相类似的是证券中介机构,他们”共谋”造假所获得的收益也远大于损失风险,对信息进行虚假校验或不校验,自然构成了它们的占优策略。在约束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现在常用的处罚手段不可能战胜市场博弈的力量。三是信息分布不均匀,利用效率低。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以散户为主,对于众多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他们收集信息的边际费用远高于机构投资者、大户或”庄家”,同时缺乏知识技术优势。当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费用高于可能的收益时,收集与整理信息成为非理性行为。因此,打探庄家信息、跟庄买进,被散户投资者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最实惠。资本市场中的这种信息机制,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不可预期因素对价格影响的权重大于预期信息,投资人随时都保持一种警惕的姿态,形成了股票市场的高换手率;二是广泛的从众行为增加了操纵股价的成功概率。这些因素与政策信息的不确定共同作用,造成股票价格大起大落,交易量变动剧烈。
第二,市场结构不协调,融资成本高
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从总体上看,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是一个随机分布的过程。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
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规模很低,并在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2000年企业债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如果将企业债券的特定发行方式考虑在内,大部分企业无法通过债权进行直接融资。
第四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和影响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主要有:(1)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尽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但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舞弊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事后极力隐瞒注册 会计 师,难以有效识别。(2)舞弊的客体是会计数据。舞弊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上市公司的会计凭证、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恶意变更会计政策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3)舞弊不能改变 企业 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报告舞弊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相反,舞弊带来的虚假信息反而会干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4)疏忽行为同属舞弊行为。勤勉尽责是代理人 法律 上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因此,导致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的管理当局的疏忽行为同样应视为舞弊,在法律上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 经济 的健康 发展,而且对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1)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造假的会计报表必然会误导市场,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2)误导投资者。投资者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遭受投资损失。(3)相关机构受害。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要面临重大罚款,甚至破产,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必然深受以其害。(4)相关中介机构受损失。相关中介机构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往往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5)相关人员受重大打击。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对于公司高管人员来说,不仅会被监管机构裁定为证券市场禁人者,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对公司普通员工来说,凡参加养老基金、员工福利计划的员工或者其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员工在经济上将受重大打击。而且,诚实的雇员和诚实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会受牵连而影响其职业生涯。(6)造成诚信缺失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上市公司在大家的监督之下都造假,更不要说那些非上市公司了,投资者逐渐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长此以往,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将日渐萧条,真正想做企业的公司将难以融资,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虚增收入,虚增利润
第一,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目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第二,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目的需要,不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成本费用。
(二)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还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
(三)掩盖交易或事实 由于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决策者如果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仅仅依靠财务报表信息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这些一般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常见作假手段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四)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五)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六)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第五篇: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2012年报实证分析报告
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2012年报实证分析报告
前言
截至2013年4月30 日,深交所1538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12 年年报,主板公司482 家,中小企业板公司701 家,创业板公司355 家。其中,2012年主板因退市减少2 家上市公司,中小板、创业板IPO 分别新增55 家和74 家上市公司。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深交所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中的代表性不断增强,年报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资本市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转型时期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一些趋势性特征。
全样本统计分析显示:(1)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利润增长承压。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并购重组继续保持活跃并呈现出新特点,现金分红意识和力度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继续提升。(2)三个板块差别化发展特征日益凸显。主板公司业绩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传统行业继续做优做强。中小板优势企业稳步成长,细分行业龙头不断涌现。创业板创新型特征更加突出,部分优质企业脱颖而出。(3)上市公司当前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少数行业出现整体经营困境。要素产出效率下降,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减缓。公司业绩分化,优秀企业正在崛起并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2012上市公司总体情况分析
2012 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下,“转方式、调结构”逐步向纵深推进,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深交所各板块上市公司在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依托资本市场支持积极创新、做强做大的意识不断增强。
(一)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利润增长承压
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1%,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增长率分别为1.8%、10.36%和15.69%。回顾2009-2012 年,各板块公司在募投项目建设、产能扩大、营销网络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营收规模逐年稳步增长。以各期末上市公司为样本,3 年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平均营收规模分别增长72.67%、58.9%和65.64%,对应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97%、16.69%和18.32%。
表 1: 2012 年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情况 单位:亿元,%,元/股
板块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净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 主板 68.81 3.06 0.34 8.74 中小板21.42 1.40 0.40 8.75 创业板5.40 0.68 0.40 7.30 全部公司32.58 1.75 0.37 8.59
2012 年,深交所770 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公司占比50.07%,768家公司利润下降,占比49.93%。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1.52%,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下降12.87%、10.2%和8.34%。同时,上市公司亏损面及亏损程度均有所扩大。2012年,深市亏损上市公司共计112 家,较上年增加32 家,亏损公司家数占比7.28%,较上年增加2.08 个百分点。平均亏损金额2.86 亿元,高于上年的2.07 亿元。亏损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为51.61 亿元,远高于上年的25.71 亿元。
分行业看,制造业、农林牧渔、采矿、交通运输仓储及批发和零售贸易等生产性行业和综合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其中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21.84%降至0.92%,净利润增速则由13.11%降至-22.56%。按证监会行业分类,17 个大类行业中,7 个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5 个行业首次出现下降。
(二)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为把握转型机遇期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寻求创新和突破,提高竞争力。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1082.24 亿元,平均每家0.70亿元,较2011 年增加10.76%。同期深市19家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超过10 亿元,其中7 家超过20 亿元。从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区间分布情况看,2012 年有367 家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超过5%,占深市全部上市公司的23.86%,较上年高出5.2 个百分点。就板块而言,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有163 家和172 家公司的研发强度超过5%,而创业板公司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了5.41%,居三板块之首。
图1 深证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的区间分布
(三)并购重组保持活跃
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披露发起713 起并购重组(包括重大资产重组、通过购买或增资标的公司股权实现控股),涉及交易金额1689.42 亿元,较上年增加32.16%,其中创业板公司涉及金额增速为39.4%,居各板块之首。2012 年,产业整合型、市场扩张型、技术和人才引进型等旨在推动企业做优做强的并购重组更加突出。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金额较高的并购重组和吸收合并事件,如:双汇发展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换股吸收合并,交易金额246.6 亿元;原深发展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交易金额269 亿元。
表 2 各板块公司披露的并购事件数量和交易金额(2010-2012 年)单位:起,亿元
板块 项目名称2010 年2011 年2012 年总计 并购事件数312 250 213 775 主板
交易金额1069.59 887.99 1209.15 3166.93 并购事件数292 401 326 1019 中小板
交易金额354.58 309.17 367.20 1030.95 并购事件数84 159 174 417 创业板
交易金额37.06 81.11 113.07 231.24 并购事件数688 810 713 2211 深市合计
交易金额1461.23 1278.27 1689.42 4429.12 数据来源:WIND 资讯。
注:以并购重组事件初次披露为统计口径。
(四)现金分红意识和力度进一步增强
2012 年,深交所共1160 家上市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较2011 年增加84家,分红公司占比75.42%,较上年增加5.46 个百分点。2012 年涉及分红金额918.94亿元,同比增长12.04%。2012 年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34.08%,较上年提高7.17 个百分点。剔除亏损公司,有298 家公司股利支付率超过50%。截至2012 年年报,689 家公司连续3 年分红。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报股东的意识和力度日益增强。
(五)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截止2012 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包括QFII、保险公司、基金、企业年金、券商、券商集合理财、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的持股比例为9.86%,较2011 年增长0.6 个百分点。其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10%的公司有449家,占比29.19%。2012 年,机构投资者参与了164 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在114 家上市公司中占有董事席位。2012 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实施《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基金对外行使投票表决权工作指引》,有助于促进机构投资者履行受托义务,行使股东表决权利。
(六)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继续增强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2012 年深交所IPO 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56 家,年末该类上市公司521 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33.88%。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83 家、219 家和219 家,分别占对应板块公司总数的17.22%、31.24%和61.69%。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不断显现,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体公司2.35 个百分点。创业板具有可比投资数据的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2012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6 亿元,同比增长36.05%,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可能出现阶段性投资高峰。
对农业和文化产业等其他重点产业支持力度加强。2012 年底,在深交所上市的涉农企业53 家,其中新增上市2 家。收入较上年增长9.62%,高于全部公司的4.71%的增幅,出现了新希望、海大集团、正邦科技、大北农4 家收入过百亿的公司。文化产业方面,按宽口径计算(不含偏重制造业的设计企业),2012年底文化类上市公司50 家,比2011 年底增加5 家。2012 年收入较上年增长25.56%,净利润增长19.93%,双双高于深市公司整体平均水平。
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2012 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5 家,其中主板129 家,中小板480 家,创业板296 家。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继续是资
本市场的重点支持对象,中小板和创业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为27.76%、68.47%和83.38%。截至2012 年底,深交所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获得31 项发明专利,62 项实用新型专利,27 项外观设计专利,均超过上市公司的总体平均水平(分别为21 项、46 项和21项)。
图3 深证高新技术公司与全部公司专利对比
继续服务区域和城乡平衡发展。2012 年,中西部地区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总数为222 家(主板为193家),其中中部128 家,西部94家,合计比2011 年增长20 家。中西部企业占两个板块上市公司数的21.02%。2012 年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3.43%,净利润变动好于板块平均水平。截至2012 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中有707 家和160 家分别来自地级和县级市(按公司总部注册地计算,不含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区),合计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56.37%。160 家总部设在县级市的企业中,超过八成在中小板(105家)和创业板(27 家)上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提高资本市场的渗透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
就业人数和员工薪酬支出双增长。深交所1538家上市公司领薪员工总人数为564.93 万人,同比增加2.03%,主板就业人数保持稳定,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增长2.51%和14.78%。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合计3757.65 亿元,较上年增长15.46%。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员工人均现金支出6.65 万元,同比上升13.17%,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增幅分别为11.14%、17.55%、15.92%。二、三个板块差别化发展特征进一步明晰
2009 年深交所创业板启动,目前已形成规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9-2012 年,深市上市公司由848 家增至1538 家,增加了690 家,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增加374 家和319 家,主板因吸收合并、亏损退市等减少3家。随着中小板规模继续扩大、创业板初具规模,三个板块的差别化发展具备了较为宽厚的上市公司群体基础,差别化发展的特征逐步形成并日渐明晰。
(一)各板块阶梯状特征日益凸显
公司业绩水平继续呈现阶梯状特征。2012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依次为68.81 亿元、19.41 亿元和5.4 亿元。营收规模的阶梯状反映了各板块不同规模和阶段的企业发展特点。
毛利率同样体现出不同板块的公司特征。2012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平均毛利率分别为18.1%、21.52%和34.54%。毛利率与公司资产结构、营销模式、所处行业等具有相关性,如轻资产企业毛利高于重资产型企业。各板块行业构成的差异以及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毛利率的阶梯状分布。
资产负债率较为明显的系统性差异继续存在。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15%、46.11%和23.17%,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系统性差异。相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轻资产型公司较多,可供债权抵押资产比例较低,资产负债率低于主板,而股权融资对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各板块资产负债水平的差异可能随企业上市后的投融资活动将有所减弱,但短期内差异的微观基础仍然存在。
表 3 深证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发展概况(2009-2012 年)单位:亿元,% 公司家数平均毛利率资产负债率平均营业 收入
2009 485 18.67 60.39 39.85 2010 485 17.97 61.72 54.80 2011 484 17.39 63.27 65.97 主板
2012 482 18.10 64.15 68.81 2009 327 23.20 46.92 13.48 2010 531 23.46 41.19 16.37 2011 646 22.26 43.57 20.19 中小板
2012 701 21.52 46.11 21.42 2009 36 42.18 12.94 3.26 2010 153 35.73 14.22 4.36 2011 281 35.15 18.77 4.90 创业板
2012 355 34.54 23.17 5.40
注:以上数据根据截至当年末已上市公司样本计算得出。
(二)主板公司业绩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传统行业继续做优做强
2012年,主板净利润排名前10 位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686.25 亿元,占主板公司总体净利润的46.51%,较2011 年上升10.77 个百分点。这10家公司多处于银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以及食品饮料、家电等消费型行业,2012年平均净利润增速为19.7%,高于主板公司总体增速近32.6 个百分点。主板公司规模相对较大,但依然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成长,平均营业收入由2009年的39.85亿元增至2012 年的68.81 亿元。一批大型企业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2012 年,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主板公司由2011 年的河北钢铁1 家增至河北钢铁、太钢不锈、万科和格力电器4 家,其中万科和格力电器目前居所在行业A 股上市公司收入规模之首,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中小板优势企业稳步成长,细分行业龙头不断涌现
2012年中小板公司数量突破700家,优势企业群体不断扩大。2012 年净利润超过5 亿元的公司31 家,海康威视、金螳螂、歌尔声学等17 家公司净利润增长率超过30%,其中12 家公司近3 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保持相对快速发展态势。中小板出现一批市值居前、规模较大的公司,截至2013 年4 月26 日,深交所市值排名前20 的公司中,海康威视、苏宁云商、歌尔声学等6 家来自中小板,较上年同期增加2 家。
中小板细分行业龙头不断涌现,覆盖面日趋广泛。以2012 年净利润前20 名中小板公司为例,分布于零售、建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相对传统行业的细分领域,以及生物医药、计算机通信等新兴行业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模式。
(四)创业板创新型特征更加突出,部分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创业板对我国新兴行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覆盖面不断拓宽。公司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并涌现一批A股市场此前没有的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如影视传媒、医疗连锁等。创新特征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3.38%,研发投入继续加大,2012 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支出收入占比5.41%,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创业板主业突出,利润构成以核心业务为主,平均毛利率达34.54%。
创业板优质企业脱颖而出。2009-2012 年,创业板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公司共111 家,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31.26%,其中43 家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12年创业板公司净利润超过2亿元共24 家,较上年增加10 家,其中碧水源、汇川技术、光线传媒、蓝色光标成为生物环保、电子自动化控制、文化传媒、信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中的创新代表。
三、问题和趋势
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竞争性行业,聚集了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和影响,也间接折射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趋势性特征。我们不应忽视这批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和调整压力,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培育机制下,一批最具创新活力和能力的企业群体正在崛起,将可能成为我国未来资本市场优秀代表和实体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上市公司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少数行业出现整体经营困境
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体小幅增长,净利润下滑。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逐步下降,由2010 年的11.86%降至2012年的8.43%,下降3.43 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下降的同时,上市公司库存和资产负债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 年,剔除金融及房地产行业外的1457 家深市上市公司存货总额为8993.02 亿元,同比增长6.99%。其中,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库存占比分别为26.79%、16.71%和34.35%,较上年变化-0.028%、4.63%、6.47%,上市公司呈现被动加库存特征。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由2010 年的54.91%上升到2012年的56.5%,上升了1.59 个百分点,去杠杆化压力增加。
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背后,少数行业出现整体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形。2012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亏损84.1 亿元和4.41亿元。深交所10 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市公司中有5 家出现亏损,8 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市公司中则有4 家亏损。
部分前期投资扩张步伐过快、市场变化较为剧烈的行业也面临全行业经营风险上升的状况。以光伏行业为例,2012 年,深交所22 家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0家出现亏损,亏损公司数较上年增加8 家;累计亏损27.36 亿元,平均每家亏损2.74 亿元。
(二)要素使用效率下降,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减缓
目前,国内外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上升,转方式、调结构目标的实现更加有赖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驱动,而要素使用效率是关键。但在外部需求不振、产品升级缓慢、结构性失衡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要素使用效率近两年呈逐年下降之势。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要素使用效率
较2011 年下降11 个百分点。上市公司集中分布的13 个行业中,除住宿餐饮业、金融及房地产行业外,其余10 个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效率下降问题。其中,2012年行业利润降幅最大的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同时也面临更为突出的效率下降问题,要素使用效率分别较上一年下降13.8%、7.3%、7%、13%和13.1%。
从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效率看,剔除金融业后,2012年深市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5.39 天,同比上升了6.37 天;存货周转天数为154.03天,同比增加12.69天。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的下降,也意味着上市公司要素使用效率的降低。
(三)公司业绩分化,优秀企业正在崛起并将产生积极影响
深市公司业绩处于日益明显的分化过程。2012 年,部分企业净利润规模创出新高,14.7%的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同时19.18%的公司利润下滑超过50%,一些公司首次出现大额亏损。业绩的分化一方面反映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一批企业努力突围、不断创新发展的应变能力。
借助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日趋多样化的制度支持,一批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特有的竞争和培养机制中脱颖而出,将助推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在深市主板,传统行业企业不断巩固行业地位,成为深市中流砥柱;在中小板,更多公司经过持续发展已跨入深市市值前列,逐渐成长为深市的领先企业;创业板是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在生物环保、电子自动化控制、文化传媒等领域已经形成较具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群体。
业绩分化情况下,部分公司因宏观经济波动、要素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业绩下滑,这一状况短期不会完全消除而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公司应提高透明度、强化风险揭示、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要研究建立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
附:数据说明
1.行业分类采用中国证监会2013 年一季度的分类标准。
2.涉农上市公司样本由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加上吉峰农机构成。
3.文化创意产业根据2012 年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确定,并未包 含偏重制造的设计业。
4.光伏行业由WIND资讯“太阳能发电”中深市上市公司构成。
5.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口径划分。6.报告中毛利率及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均剔除了金融行业,其他全样本指标,如未专门说 明均包含了金融行业。
7.TFP(全要素生产率),即要素使用效率。通过简化的视角,可将上市公司的要素使用效 率视为投入产出效率,即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最终产出品的 效率。上市公司劳动力投入包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资本投 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摊销、支付的利息;产出以营 业总收入为衡量标准。采用DEA 方法计算。
8.并购重组来自WIND,包含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通过购买或增资标的公 司股权实现控股但未达“重大”标准的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