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洞乡茶叶种植及发展调研报告
猫洞乡茶叶种植及发展调研报告
茶叶、生猪养殖、煤是猫洞乡重要优势产业。猫洞民族乡以“粮食稳乡、煤炭兴乡、生态立乡、种养富乡”为发展思路,实施“三个十公里”发展战略,加上2011年中药材项目的引进,更是为猫洞的发展壮大奏响新的篇章。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笔者对猫洞乡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猫洞乡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好的基础和条件。
1、天然独特生长条件早就好茶质。
普定县猫洞乡地处海拔高、雾罩时间长、煤炭资源丰富的普定县东北部,境内最高海拔1703.6米,最低海拔1042米,相对高差661.6米。年平均气温14.6℃。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是普定县优质茶叶生产区之一。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黄土坝子为主,猫洞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山顶早晨常年云雾缭绕,适宜茶树生长,素有“煤山茶”之称轿子山周边茶叶,富含多种矿物质,猫洞乡茶叶品质好,色泽清澈明亮,清香鲜醇可口,经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化验测定22.68%氨基酸368.36mg,咖啡碱2.82%,水浸出物45%,儿茶素总量106g/Kg,茶汤内有益矿物质含量丰富。
2、茶农真正得实惠,种植热情高涨。
茶叶是促进猫洞乡新民、来格、来腰鼓等村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猫洞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新民、来格大部分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500人。茶叶发展村合作社中8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现全乡已初步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罩子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
3、具有好政策资助扶持。猫洞乡党委政府规划在五年内打造万亩茶叶基地,鼓励种植大户积极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预计五年内用于种茶的流转土地在一万亩以上。专门成立乡茶叶生产领导小组,组建茶叶产业协会,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产、供、销服务。积极协调贷款,为企业在茶青收购、茶叶加工等资金不足方面提供保障;争取上级财政扶贫、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等资金,投入到茶叶基地;寻找有经验有技术的专家、学者进行茶叶种植和
加工培训,组织茶农、技术工人到外参观学习茶叶生产和加工。同时多方培养人才挖掘人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证。
4、猫洞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新植茶园亩,2008年新植亩,2009年新植亩,2010年新植亩。截止2011年春总计达亩。
二、猫洞乡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猫洞乡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二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三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四是人才缺乏,生产加工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形式简单。
三、猫洞乡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及具体做法。
针对当前猫洞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猫洞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种植大户,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实施“三个一”工程,即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1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1个茶叶品牌。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罩子山”品牌茶叶;更新、改造、整合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第二步是通过对种植大户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猫洞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做到少而精。猫洞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个,“十一五”力争改造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
进猫洞乡精制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其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全乡重点扶持发展2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公斤以上。六是对茶叶企业实施改制改组。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及改制改组,整合资源,全力培植起全乡茶叶龙头企业。七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
2、打造“罩子山”品牌,扩大我乡茶叶在茶叶市场上影响力。一是整合茶叶品牌。对我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苗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二是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专柜,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猫洞茶叶销售。通过开展万亩茶山游、苗族茶艺茶文化展、走进茶山农家乐等活动,宣传猫洞茶叶,促进猫洞茶业发展。
第二篇:雷洞乡畜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雷洞乡畜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雷洞乡地处黔桂两省交界山区,处群山环抱之中,距县城100公里,是一个纯山区的乡镇。东连广西独洞,西距水口镇2.5公里,雷洞乡行政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220.78公顷,耕地面积7009.2亩(其中山区园地472.7亩,水田面积6536.5亩)。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9%。辖行政村16个,有99个村民小组,农户2757户,人口 12545人,其中农业人口11600人。占 92.5 %。
一、我乡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我乡年末大牲畜存栏4397头(匹),其中耕牛存栏1528头,生猪存栏2869头,家禽存笼4021羽。全乡畜牧业总产值583.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畜牧业经济总量在农业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已成为我乡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畜牧业养殖以市场调节初显成效。以生产适销对路的畜、禽为目的,立足于本地香鸡(黎平小香鸡)、黎平黄牛为主畜禽养殖。以水口镇牛市场为例,雷洞乡活牛交易量占40%左右。积极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使全乡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2、动物防疫措施到位。每年春、秋两防乡村两级签订责任书,定指标、定任务,对防疫工作实行行政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实行村防疫人员包村,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把“春、秋两防”作为重点防疫措施,组织防疫员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在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的一个有待发展的纯山区乡镇,加上外来交叉感染机会的降低,动物防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未见相关疫情的发生。
3、交通及为不便。雷洞乡16个行政村基本村村通车,但只有一条水牙公路与毗邻乡镇相连,外出里程相对远,通村公路大部分投入使用才一年,加
大了群众外出成本。而且群众居住分散,相互往来几乎是通过不行,机动车辆相对少。以及在建的厦蓉高速路对我乡境公路的影响,通村公路路况非常差。几乎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水路”。
4、以沼气生态建设项目为重点,拉动我乡畜牧业。雷洞乡16个行政村基本都建有沼气池,沼气生态项目建设虽拉动了我乡畜牧业的发展,相关的产业链还没连上,使沼气及其副产品还没得到充分利用。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发展经济意思。雷洞乡人口虽大多为农业人口,但由于经济等原因外出的较多,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有限,经济思路欠缺的人口,不利于畜牧业的科技发展。
2、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较低。总的来说,雷洞乡的养殖还没有脱离自然经济时期那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一家一户散养的居多,养殖户信息闭塞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规模很小、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明显。且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3、养殖业要有规模才能出效益,仅靠散养无法明显增加农户收入也无法推动养殖业的优化升级。从而产生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4、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乡里缺少专业兽医人员,村里基本没有兽医员。
5、农户可用资源欠缺,收入有限,投资无法满足。雷洞乡的森林覆盖率达82.5%,且绝大部分为生态公益林。虽然有洁净的水体、清新的空气,但碍于可用耕地、养殖面积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几点应对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本地小香鸡、黎平黄牛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畜牧业。首先是大力发展黎平黄牛生产。黎平黄牛瘦肉率较高,肉香味美,汤汁浓郁,营养丰富。其次是加快雷洞小香鸡的发展。提高饲养量,鼓励和带动养殖示范户,通过其带动养殖等方式,建立雷洞乡优质禽业生态生产基地。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政府对畜牧业公益性、基础性领域投入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集体、内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投资畜牧业,突出民间资本在畜牧业中投入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发展的思想基础。我乡经济还比较落后,群众传统思想观念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思想的转变才会转化为行动的转变。乡镇可以通过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农户了解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认清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的发展前途。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进行从事畜牧业的知识储备。科学养畜、圈舍养畜已成为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切实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重点扶持等多种方式,建立相适应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做到规模经营发展到哪里,技术指导与综合服务就跟到哪里,为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帮助和引导农民以市场导向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向科技要效益、从生态出效益,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要把生态畜牧业建设放到全乡整体工
作中来安排,把生态牧业发展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起来。要依据本乡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畜产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特色养殖
基地建设,状大基地规模。逐步形成畜牧业“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稳定合理的连接机制。
4、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以及水产养殖的消耗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良性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雷洞乡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与展望
1、“两高”过境,给予雷洞畜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省市,对肉、蛋等畜产品的需求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给人已不仅仅是营养需要,更向生态、健康需求,对畜产品蕴藏巨大的市场空间。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受资源条件、劳动力成本、环境要求及经济发展重心不同等的影响,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雷洞乡与珠三角等地距离较近,即将建成的厦蓉高速公路直达珠三角等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都为加快雷洞乡畜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面对有史以来畜牧业发展的最好机遇,应不失时机地提出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使畜牧业真正成为振兴雷洞乡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抢抓机遇,尽快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是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就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优势主导产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养殖、区域化生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畜牧业尽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3、培育、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地方优良品种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鲜美等特点。但生长速度慢、产肉(蛋)率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畜产品由要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讲求风味和口感,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倍受欢迎。据了解,江苏省对太湖猪的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经验。他们利用太湖猪的优良特性,培育出既保持太湖猪繁殖率高、肉质鲜美而又有较高瘦肉率和较快生长速度的国家级瘦肉型猪种—苏太猪,并向全国推广。
4、树立品牌,是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畜牧业也不例外。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中,除了品种、质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外,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立足国内外市场。
总之,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是承启工农的产业纽带。既能加快粮食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又能繁荣市场,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还能吸纳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此乡党委政府已经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做大抓实,带动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今后发展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畜牧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仅是我对当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粗略思路,可能不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对市场需求作进一步论证。
第三篇:xxx乡水果种植调研报告
X县XX乡水果种植调研报告
一、XX乡水果生产发展的回顾
XX乡位于X县的西北部,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大石山区,水果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几年来,为了培育高山优质水果产业,乡党委、政府历届班子根据“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针对群众对种植水果积极性高和高山气候宜种水果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渠道引进优质品种,在XX村和XX村全力打造高山优质水果基地,并取得初步成效。在XX村,2006年引进400亩阿尔及利亚夏橙,2007年又引进200亩早熟梨,2009年引进了市场上稀有的优质水果品种——福建红肉蜜柚200亩。目前,该基地已有椪柑、红江橙、脐橙、蜜柚、水蜜桃、番石榴、油桃、阿尔及利亚夏橙、早熟梨、红肉蜜柚等十几个优质水果品种,面积达1240亩。2010年该基地水果产量超过40万公斤,销售收入超百万元。在XX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到2010 年初,XX村公路沿线1350亩优质水果示范基地顺利建立,主要品种有脐橙467亩,阿尔及利亚夏橙161亩,贡柑68亩,红肉蜜柚154亩,涉及6个自然屯281户村民。2011年,全乡水果新种面积达1250亩,其中XX村850亩水果基地扩种到1350亩,全乡种果面积近4000亩,XX村和XX村两个优质水果示范基地规模化建设得到积极推进水果,水果产业逐渐成为了我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XX乡水果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乡果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乡水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逐渐成为部分村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优势产业。但从整体上看,全乡水果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导致市场竞争乏力、效益低下,打造X县水果之乡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由于我乡的水果产业化发展处
1于初步阶段,因此在水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果品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优质高山水果基地建设乏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果园的连通道路和地头水柜很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严重制约着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制约水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乡水果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XX村、XX村,适宜发展连片水果种植园的土地仅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后就闲臵,加之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普遍存在,土地作为农民重要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无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我乡有果农近450户,水果生产以单户为主,一家一户分散耕种,经济实力差、资金少,生产组织化低。产品营销,基本上依靠小贩上门收购和零售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果品市场培育滞后,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设施不配套,生产与销售、加工之间严重脱节。四是果农整体素质、投资意识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果树小规模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不高,导致优质果品率低,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生产经营尚未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五是果品采后处理薄弱,缺少现代选果、分级、包装机械,很少采用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等处理技术,严重影响了果品的产后增值,进而影响到果品的销售和价格。
三、XX乡水果生产发展的对策
1.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宏观调控。
XX乡独特的地理位臵和资源气候,决定了我们应该把以水果生产为主的区域农业经济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水果产业又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做大做强水果产业,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应成立全乡水果产业化领导小组,由乡委、乡政府主要领导任组
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加强宏观协调与指导。由乡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牵头,各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水果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矛盾和问题,制定有可持续操作的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使水果产业化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坚定“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区优势、区域化布局、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主抓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统一思想认识。
2.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水果产业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要建立在两个支撑点上:一是农产品要能走向市场,二是要规模生产和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规模生产的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土地能适度集中,即要有一定的土地规模。当前,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土地资源不能优化配臵。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经营是不现实的。因此,解决土地分散问题应从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和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一是为产业规模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效载体。土地流转与集中,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实现连片开发,整体推进,使农业生产在大范围内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生产基地。二是提供产业化后备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土地流转与集中能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业产业化准备后备军。三是为生产专业化提供条件。土地流转与集中后,拥有土地的经营者按照区域布局和市场化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一定数量和物质的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和品种的产业基础,把分散的农业生产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内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为产业化提供条件,难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土地流转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实际困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让其参与到全乡水果产业化过程当中,形成,“公司+村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此外,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营造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以加快产业化的发展。
4.大力实施科技兴果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我乡水果产业进程中,应以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果品生产成本为重点,大力推广品种改良、病虫害生物防治、合理施肥、疏花疏果、保花保果等技术,逐步实现果品生产良种化、无毒化、保鲜化。一是大力实施果品标准化生产,只有依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才能打造农业生产向的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二是健全水果科技推广体系,通过派驻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培训班和远程教育,让农民接触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果园的管理能力。四是大力推广合理的果园套种模式,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此外,通过发展林下养殖,发展高效生态的立体农业。五是引进和推广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所谓商品化处理就是水果采收后,采后应进行漂洗、打蜡、抛光、烘干、选果、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提高果品的商品性和商品价值,一般水果通过商品化处理后可以提高效益20—30%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的柑桔商品化处理量达90%以上,而我乡还处于一片空白。
5.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水果作为商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必须掌握国内外柑橙、蜜柚、桃子等水果的生产、销售、加工以及新品种、相关新技术的动态,采取相应的产、供、销对策。产业化发展初期,我们应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加工、贮运、包装新技术,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完善贮运设施建设。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创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无公害生态高效优质的高山水果品牌;二是狠抓加工业,加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力度,是我乡水果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另一关键;三是加强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速流通信息是市场的灵魂与反映,包括生产技术、新品种、贮藏保鲜、加工业、营销与流通等多方面,提供信息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电视、广播媒体、计算机网络、报刊等,掌握了市场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命脉,占据了主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市场信息的获得提出了更为强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乡柑桔生产、贮藏、加工和营销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畅通运行。
第四篇:XX乡大棚蔬菜种植调研报告
XX乡大棚蔬菜种植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思茅城市扩容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挤占了
以思茅镇、南屏镇为主的城郊蔬菜基地,造成主城区蔬菜供给严重不足,按照上级加大蔬菜基地建设的安排部署,XX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切实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
一、XX乡基本乡情
XX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思茅66公里,思澜公路横穿我乡境内13公里。因地下暗河从山脚涌出,形成天然湖泊(XX湖)而得名。成立于1988年12月,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等8种少数民族,1993年改设为XX彝族傣族乡,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土地面积为325.65平方公里。大部分属石灰岩地带,最高海拨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森林覆盖率为56%。共辖6个村委会(其中一个为易地移民村),54个村民小组。
二、XX乡大棚蔬菜基地发展情况
XX乡大棚蔬菜基地于2009年2月开始动工,总投资310万元。经地块丈量摸底、土地平整、沟渠支砌、架设大棚、安装喷滴灌设施等,于当年8月初完工。基地紧靠XX湖西面,属XX、大新寨小组承包田地,面积100亩,棚内面积65亩,大棚255个,涉及农户54户,自2009年9月种植以来,已收获辣椒394吨,黄瓜96吨,番茄240吨,叶菜90吨,平均亩茬产值8000元,其中:最高亩茬产值14000元,最低亩茬产值4200元,年
1总产值达90万元左右,是种植玉米、稻谷的几十倍。大棚蔬菜产业在全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现,极大地加快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冬今年春,XX乡继续在XX村XX、小田和平掌寨村大坝子3个小组规划建设大棚蔬菜基地169亩,通过土地平整、架设管网(每个棚端至少安装一个水笼头)、木混水泥桩柱大棚,共需投入资金280.2万元,现已完成XX、小田两个小组的土地平整、钢架焊接,大坝子小组基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建设中。
三、存在问题困难
虽然XX乡的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此产业才刚刚起步,在生产经营、市场流通、资金投入和管理体制等环节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方面。订单农业发展跟不上,生产经营粗放、市场流通不畅、产业化程度不高、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2、人员方面。农户对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认识不够高,积极性不够高。
3、培训方面。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来减少技术不到家带来的损失。
三、工作措施
XX乡大棚蔬菜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XX乡党
委、政府领导为组长,乡农业工作站、科委、相关村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蔬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业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由农业站站长兼任,办公室成员由乡农业工作站抽调,具体负责蔬菜基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同时层层签订责任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落实。
2、加大宣传,提高积极性。区、乡等一系列扶持大棚蔬菜政策出台后,XX乡通过各种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向老百姓重点宣传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的建棚模式,并组织老百姓到外地大棚蔬菜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引导菜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生产,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3、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一是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XX乡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按照“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建立无公害蔬菜品种示范园,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瓜类、叶菜类、葱蒜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9—2月为茄果类,3—5月为瓜豆类,6—8月为叶菜类的生产品种,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格局,实现了连片种植,促进了规模生产,提高了种植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目前第二批169亩大棚蔬菜基地已在建设中,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
点、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力争做到“建成一亩、巩固一亩、成功一亩”。
4、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建棚质量。向市、区农业部门邀请组织相关教师对XX乡的蔬菜种植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协调我乡的蔬菜种植户到蔬菜示范基地学习参观。大棚建成后,邀请了思茅区蔬菜站、云南农大教师进行指导,参加培训人员达8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0余份,在选用品种、技术指导等服务上将给予了大力支持。
5、跟踪指导到位,保证种植质量。为保证蔬菜种植质量,乡农业站技术员分区管理、分片负责,并根据地块划分小区,各小区编成组,重点培训种植小组长,由小组长经常联系技术部门当前生产情况,同时每位技术人员每周至少3次到基地进行指导,并做好各项记录,做到技术人员包区域、包地块,种植小组长包农户,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四、一些体会
1、发展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从XX村的变化看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同样能使农民快速致富。特别是近期,中央、省、市相继出台降低农业税、种粮补贴等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乡村领导应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当前的惠农政策,发挥我乡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投入相对少、见效快、周期短的高效农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2、乡、村两级应切实发挥好组织、引导、服务功能。在XX村蔬菜大棚建设过程中,乡村两级干部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通过大量工作完成了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工作。相比之下,部分乡村干部满足于日常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即使选中了好的项目,也是瞻前顾后,错失良机。这种一味求稳怕乱,不敢闯、不敢试的现象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形势。
3、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产业化必须规模化。因为有规模,来自思茅区的商贩源源不断,产品不愁销路。我乡的蔬菜生产应当产品要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
4、高效农业要有技术做依托。XX村发展大棚在整体借鉴其他试点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又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完善提高。占地上表现为面积大,棚均占地1亩多;结构设计上北墙宽大,防寒效果好,保证了蔬菜安全过冬;种植品种选择上,采用最新最优品种;在技术管理方面,该村常年聘请顾问。这些是XX村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
第五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