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音德尔镇蔬菜销售市场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音德尔镇蔬菜销售市场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音德尔镇地区菜农代表反映蔬菜销售市场占地面积小,卖菜难等情况,由音德尔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带领镇人大代表,对音镇蔬菜销售市场即中心农贸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下面将具体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心农贸市场基本情况
1、地理情况:中心农贸市场地理位置坐落于音德尔镇城郊结合部裕国小区院内,开北门,大门面向街道(团结路),院内四周环楼,净地面积8200平方米;三面门市楼向内开门,共9000平方米。长期以来,各地菜贩自发在凌晨聚集此地摆摊设点,形成了早间蔬菜批发市场。交通便利,蔬菜卖价便宜,因此不少其他地区的二手菜贩子和超市采购人员纷纷前来这里批发、购买。
2、管理情况:中心农贸市场卫生管理工作由旗环境卫生管理局负总责,免费提供垃圾清扫、清运;秩序管理工作由旗综合执法局负责,主要是管理清理摊位入内、街道上乱摆乱放等,管理不收取任何费用。由于管理不合理,市场内的秩序有些混乱,商贩占地面积不一致,相互争执频繁。
3、经营情况:每年6到10月份镇外菜农市场卖菜约70到80户,镇内菜农40户左右;10到次年6月份镇外菜农市场卖菜约3到5户(不定期),镇内菜农约20到30户之间;
常年批菜大户有5户,其他商贩有70到80户之间,不固定,具体是销售小商品,针织百货、熟食、鱼类、早点等。而每年6到10月份,陆地蔬菜上市后,菜农及菜贩增加,秩序混乱,管理不到位,空间利用不合理,导致菜农将菜摆到街道上,形成卖菜选地难,行人过路难的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音德尔镇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因此每年的6到10月分陆地蔬菜上市后,当地菜贩猛增,种种的问题就络绎不绝的出现。
1、争执摊位,争吵频繁。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设立摊位的规定,为了抢占有利的卖买地,商贩们晚间几乎不睡觉,在凌晨一点钟左右就会出摊、搬货、争夺地盘的吵闹频繁。大部分商贩都堵在人口流量较多的门口,没有很好的利用院内的买卖地。这样一来给常年以卖菜为生的镇内菜农带来危机,没有了安稳觉,更没有安心的买菜地,时不时的面临争吵。
2、商品摆放凌乱。早市上除了大部分的蔬菜商贩外,销售小商品,针织百货、熟食、鱼类、早点等的也占一小部分。但他们的摆放没有区域之分,乱摆乱放。
3、造成马路堵塞。由于市场内的空间利用不合理,菜农和菜贩子都挤在门口,甚至把那段路当成了交易市场,熙熙攘攘的菜贩群、菜摊占据了马路的一半路面。板车、三轮
车、农用车等运输工具随意停靠,有的甚至横停在道路中央。在早间6到8点钟,过往车辆排成长龙,微型车见缝插针勉强还能通过,大一点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严重阻塞了交通,给过往车辆及行人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影响市容。马路两旁的摊贩一旦收摊,道路两旁塑料袋、烂菜叶、瓜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市容。
5、影响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凌晨一点至五点的早市产生的讨价还价、争夺地盘的吵闹声,车辆喇叭声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镇内菜农卖菜难的原因
镇内拥有暖棚的菜农,一年四季以卖菜为生,是全镇新鲜蔬菜来源之一。但每年的陆地蔬菜一旦上市,对菜农来说卖菜相对艰难了许多。原因是:
1、陆地蔬菜上市后,本地菜农增多,大量商贩挤进中心农贸市场,导致市场内的地点不够用,影响菜农的正常运行。
2、市场内空间利用不合理,摊位大小摆放不一,没能充分利用空间。由于门口人口流入量大,商贩们都挤到门口,没能合理化的运用院内的大片地方。
3、院内门市楼利用率低。一是院内门市楼租金高,一般租不起;其次中心农贸市场不是常规的集贸市场,而仅仅是经营早市的集中地,所以过了早晨的那几个小时后,院内
就冷清了,也就没必要花大钱租门市楼了。所以即便是有很多空着的门市楼,但菜农们宁愿选择不收租金、人流量较大、装卸货物更方便、生意更好的外地菜摊,也不愿迁到门市楼内销售。
4、其它:对中心农贸市场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有时抢不到好位置,自然卖不上菜。由于各自的原因,未能保持蔬菜的新鲜程度等等。
四、合理化的建议
1、由于买菜、卖菜有随众心理,哪里人多,买菜、卖菜人就集中在哪,所以建议暂缓再建市场,等市场买卖增大到适当份额后,再建为益。
2、由旗综合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局和镇城管大队联合组成中心农贸市场整治管理小组,小组针对市场进行规范整顿、推行规范化管理、杜绝菜贩在门口及道路上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供参考:
(1)对市场进行分区划段,进行合理疏散。划为蔬菜区、肉类熟食品区、服装针织品区等等。各区域里再划分小单元,要么给各商贩规定地点,要么实行循环制、轮流制,杜绝因争地而发生的争吵、避免因占地而睡不上觉的情况,以此来保证给商贩一个安心做生意的地方,给市民一个放心选东西、买东西的市场。
(2)制定收费、罚款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对市场内的商
贩实行合理收费,按地点的利弊做为收费标准,统一发放收费单,要做到收费透明,不能以乱收费来代替管理。无收费单的流动性很强的小商贩不得进入市场做买卖,对于拥有镇单位证明常年以卖菜为生的菜农给予优惠。对违反相关规定,不服从整治管理小组安排,硬挤到大门口、大路两旁摆摊或越线区域的商贩进行罚款,以此来保证交通道路得以通畅。
(3)配备卫生管理清洁队伍。收费、罚款收到的所有费用用到清洁市场卫生方面。配备专门的卫生管理清洁队伍对中心农贸市场卫生环境做到时时清洁,常常保洁,避免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产生不良影响。
(4)积极开展广播宣传教育。整治管理小组配备一台宣传车,定期不定期的到中心农贸市场进行广播宣传。宣传相关法律政策、整治管理小组的规章制度,落实整治管理小组的管理责任。以此来提高买卖人自觉遵守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城市公共道德意识,努力营造良好执法氛围。
第二篇: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是全省12个生态示范镇之一,2010年,水塘镇把无公害蔬菜种植作为该镇今后三年内发展的产业来抓,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现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堪查,走访种植大户,了解蔬菜种植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水塘镇位于紫云县城南12公里,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种植蔬菜面积200亩,亩产值4000元,收入是种植水稻的3倍,种植主要品种有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及各类青菜。
二、水塘镇蔬菜产业特点
(一)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水塘镇距离县城仅十二公里,209省道贯穿全镇,内有格凸河名胜风景区,交通便利,加上县城周边的乡镇白石岩因缺水不宜种植蔬菜,火花乡虽有气候优势,但距离县城有30余公里,运输不便,东面小牛场没有种植蔬菜传统经验和习性,水塘镇在种植蔬菜上就有了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
水塘镇以质地深厚的含沙性土壤为主,东面有著名的格凸河,南面有猴水河,北面以丘陵为主布有纵横交错的小河流,蔬菜种植基础条件良好。
(三)有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塘镇是传统蔬菜种植区,菜农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水塘镇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到沿海一带的大型菜场工作,有很多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和大型农场田间指导技能。
(四)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蔬菜种植比粮食生产收益高,蔬菜业已经成为该镇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与蔬菜种植能手黄斌的交谈中,了解他种植菜心每年每亩可种7季,每季亩产值1300元,除去人工、种子、农药、肥料,每亩可收益4000元左右,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3倍。
三、水塘镇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与销售不相适应
本地蔬菜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生产风险高,收入稳定性差。蔬菜产业只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菜农收入才有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水塘镇蔬菜一没有订单二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由于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其生产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菜农最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能否卖出?能否卖个好价钱?这是困扰菜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二)蔬菜产业品种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产品结构是: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品种单一,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少,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朝天辣而言,由于种植时间与所有辣椒品种生产时间一致,且供应给市场时要求鲜品供应,水塘镇生产基地无法打破季节影响提前生产,也无法保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销售时间
(三)蔬菜产业经营方式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生产仍以能手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没有全面实施,进展缓慢,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和创名创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蔬菜多以鲜销为主,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性组织又在起步阶段,承受能力有限,这需要政府扶持,全面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地提高蔬菜产业的增值能力。
(四)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水塘镇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菜农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习惯于沿用老经验、旧做法,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没有与大专院校攀亲结缘,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渠道少。水塘镇菜农种植蔬菜技术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科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基础设施薄弱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水塘镇没有现成的菜田水利工程设施,供水方面还靠现有的简易沟渠,或使用抽水机,仍有靠天收现象,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再有水塘镇生产蔬菜设施配套不全,全镇菜田共500余亩,没有一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根本就谈不上,基础设施落后使水塘蔬菜种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信息不畅导致成本增加
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一定程度打击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四、水塘镇蔬菜发展的建议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依靠新科技、新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栽培蔬菜为突破口,以名优特产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采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 等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体,全面动作和发挥蔬菜种植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创品牌、搞订单生产、完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政府应积极扶持好专业合作社,以便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单门独户进市场的局面。
(二)重视品种质量,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
当前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对我们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机遇。蔬菜公害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无公害”将是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竞争亮点和新的市场卖点,先行一步天地宽,谁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水塘镇必须抓住“生态示范镇”这一优势发展“无公害”产品,并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蔬菜产
业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二是加强蔬菜采后优质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四)政府要加强对蔬菜产业的引导和服务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又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产业。调研情况表明,菜农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与资金扶持。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菜农培训力度,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
总之,搞好蔬菜种植产业必须多管齐下,政府+公司+农户齐心协力,资金+技术+设施综合运作,实现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市场运作规范化、产值利润最大化,使蔬菜种植真正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第三篇:音德尔三中特色办学材料
成长的幸福在这里荡漾
多年来,音德尔三中在“人人有发展,办学有特色”的思想指导下,本着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以打造“适合教育”为载体,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现总结如下:
一、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三中是寄宿制学校,现有1721名学生,占全旗汉授初中学生的三分之一。其中家住在农村的学生有人,父母有工作的有人,父母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7人,家长只有小学文化的却有11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特殊群体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留守儿童)。
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只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
明确了这样的教育目标:让农村的孩子不土,城里的孩子不洋,独生子女不娇,干部的孩子不傲。
我们的校训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四三模式” 即:“三精,三清,三跟踪,三提升”。
二、独具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专业引领,导航指向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只有学习了,素质提升了,意识强化了,才会把职业当成事业,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为此,我校分三步走引导教师学习:第一步逼着学,规定必学内容、提出必学要求、最终检查评比、进入量化考核。第二步领着学,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走出去这方面,我们学校肯投入,两年来,教师外出培训经费支出多达10几万元,先后委派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近走乌兰浩特、通辽、赤峰,远到长春、青岛、烟台,两下江苏洋思,三赴山东杜郎口。潜心研究他们成功的经验,并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应用。外派教师学习不仅开阔了教师视野而且增加了本领。我校有个不成文的奖励规定:“奖品是书籍,福利是学习”,奖金作为外出培训报销标准。在请进来方面:我们邀请盟、旗两级专家教研员到我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根据我们自己的统计,两年以来,我们邀请了初中阶段所有科目教研员到我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力求使每位任课教师“人人过堂”。这种由专家把脉,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制定改进方案,使我们受益匪浅。像这样的专家会诊,每会诊一次,学校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种渐进的积累,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三步是自觉学。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觉学习,现在很多老师都能通过网络、书刊自觉进行学习,有些老师还能够自觉的写些东西。
(二)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1、以青蓝工程为链接,打造合力团队
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设合作型的团队,我校成功的开展了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2008年3月份,我校举行第
一届“青蓝工程”拜师会,在拜师会上师徒签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互助在半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了起来。我校首届青蓝工程的四位徒弟在我旗2008年全旗中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全部获奖,其中有三位徒弟获得一等奖。王东升、卢佳明是我校首届青蓝工程中的一对师徒。师徒二人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0年3月份我校第三届青蓝工程开始启动。
通过“青蓝工程”的实施,我校青年教师已挑起了教育教学的大梁,25位备课组长中有20位是近几年刚走向我校讲坛的青年教师;90%的班主任是青年教师,可以说一支乐于吃苦、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奋战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沿。
2、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学初学校统一安排各年级各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并且“雷打不动”,学校的任何工作不可以动用集体备课时间。备课过程中达成一人主备、集体复备、问题再备的三轮备课流程。达到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件、校本作业、堂清周清试题六统一,实现了资源共享。我校的备课已经用“电子文本式”活页教案代替了传统的“本式”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改变了过去的由一人说,大家听,一人做,大家看的传统做法,而现在需要大家都说,大家都看,大家都发表观点。这样天复一天,年复一年的开展下去,就形成了“个人设计—集体研讨—试点实验—全员诊断—自我反思—实践推广”的集
体备课全过程。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团队精神,学校实行捆绑式目标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把整个年级捆绑在一起,各项指标由年级组到备课组,再到班级,逐层分解,这样的考核导向是:整体好了,个体也不会差;整体差了,个体再好也好不到哪去。这就促使大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高层面的合作。
(三)在反思中进步 在创新中成长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学校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对出现,诸如: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等。全校上下一致认识到借来的衣服总是不合体,别人的良药不一定能救治自己的病,照搬他人成功的方法,走不出自己的路。要想除去顽疾,搞好教学,必须立足本校,走出模式,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为了能找到适合我校学情的路子,领导班子走进课堂听课,与学生教师座谈,进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调查研究。经过半年来反复的讨论、实践、反思、修正,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四三模式”。也就是“三精,三清,三跟踪,三提升”。
与此同时,为了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让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况,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于是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向社会开放一周,邀请家长、社会其他人士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我们了解家长的心声,了解社会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同时对教师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三、独具特色学生培养之路,实现学生成长。
(一)特殊关爱后20%学生,是教师伟大师魂的体现。后20%学生是受教育群体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能让教师灵魂得以升华的群体。我校在“强优、提中、补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重新起草了《后20%学生培养方案》,建立了后20%学生档案,成立了“兵教兵”小组,实施了“师包生”帮扶工程,明确了后20%学生质量动态评价标准(0分挤扁,一位数变两位数,两位数在十位数上加一),制定了后20%学生奖励办法(单科进步奖及星级少年奖,颁发奖状、奖品,佩戴绶带,邮寄喜报),规定了与后20%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方式等等。
课堂采取“三优先”、课后做到“三及时”。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及时督促、及时辅导、及时表扬鼓励。在广施师爱的环境中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让他们学有信心,学有动力。
每个差生的进步,都凝结着无数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我校“二学洋思”以来,我们针对学生英语底子薄、数学基础差的现实,每天早自习和第八节下班以后,都要为没有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住宿生免费辅导,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清”,老师们周六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周清免费辅导,有人说在三中教师身上体现了这所学校内在的文化,体现着一种爱,这种爱是奉献;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执著;体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合作。所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缺位、知识能力的欠缺,都被教师们的“非常5+1”式和“白加黑”式的付出进行了有效弥补,如果说这些孩子有进步的话,那是我们老师用人格托起了“迟升的太阳”。
(二)前20 %学生的成长是老百姓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 现在社会对一所初中的评价就看你这所学校能考上多少个乌一中,这正是我们学校最薄弱的环节,但是谁也不想输在这里,尽管生源的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着这方面的发展,但是我们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百日誓师大会,利用晚自习对住宿的特长生进行免费辅导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快速成长。
(三)关注有特长学生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校的体艺关工作的发展,我校专门设立体艺处,由一名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副校长分管。体艺处负责全校范围内体艺教育的计划制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时学校成立合唱团、舞蹈队、《晨曦报》社、古筝兴趣小组、象棋兴趣小组、围棋兴趣小组、国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摄影兴趣小组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如举办画展,进行服务演出,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同时,经常开展单项艺术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炼一流师资,创一流管理,争一流质量,办一流学校是三中人永恒的追求。相信三中师生们的人生价值将会不断得到提升,成长的幸福将长久荡漾在音德尔三中的校园!
第四篇:音德尔第五小学信息化工作汇报
音德尔第五小学信息华工作汇报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这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制高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我校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层次正在接受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如何应对信息化建设,顺应潮流,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组织管理体系是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1.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杨秀芝校长亲自挂帅任组长,教学校长邓淑芬任副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制度,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出谋划策。确保了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
2.加强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配备有3名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并成立信息技术组。信息技术组能够及时学习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精神,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学的信息技术工作计划、各项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年末都有对以上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每月能够按时提交教育信息华月报工作。保证了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硬件投入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科学规划,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通过上级教育部门匹配和自筹资金购置,现有功能教室10个、学生机房2个,30个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班班通。安装有1个主讲教室、1个听课教室,教学楼办公区和大会议室WiFi全覆盖。
目前,我校现有学生1363人,共有学生机122台,生机比例为11.53:1;学校在职教师123人,专任教师86人,共有教师机34台,师机比例达到了2.5:1,每个教师办公室及行政办公室都已配有电脑,并提供全天(含节假日)24小时的上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采取100兆光纤接入,真正实现了全校网络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网路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同时学校配有多种电脑辅助设施,如喷墨打印机、速印一体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保证供应经常性的各种电脑耗材。
三、着力软件开发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1.挖掘资源,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学校十分重视资源库的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教学校长邓淑芬为首,教务处和信息技术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资源建设小组。资源库的建设以专任教师为主体,教师们把平时收集整理的教案、课件、试题、论文、微课、录像课等资源上传到学校FTP服务器中,形成科学、有序的可用教学资源。此项工作纳入对专任教师的考核之中。几年下来,我校已经积累()G资源。
2.开设课程,夯实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要求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上课实现一人一机。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正常上课,微机室安全及各项制度齐全,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疏散演练。3.加强培训,掌握技能,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100%专任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都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教学。同时不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旗级、盟级、区级以上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并早已成为展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师表形象的重要载体。现在我校教师全部开通人人通网络空间,教师们能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4-6年级学生全部开通人人通网络空间,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赛事,其中支全会获得盟级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建勇获得盟级录像课二等奖、洪艳获得盟级微课?等奖、张丽萍获得()
好成绩。
为了现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我校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相关课题研究。刘艳波主持的《》课题已经结题并在教学中推广,郭艳华主持的《》课题正在进行中,不久也会结题。
四、强化安全意识是学校信息技术化工作的保障 1.提升安全理念,健全制度建设
我校结合信息化安全管理现状,成立以校长杨秀芝为组长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信息技术组成员积极学习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知识,并对全体教师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
2.着力堵塞漏洞,狠抓信息安全
我校现有122台教学用机,34台教师用机,35间网络多媒体教室,1个主讲教室,1个听课教室。信息技术组对这些电脑和设备定期巡查,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用分类处理办法(如更新病毒库、重装操作系统、更换硬盘等)。同时让网络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形势,遵守安全规定,掌握操作技能,努力提高全员信息保障能力,人人养成良好信息安全习惯。强化安全人人有责、违规必究的责任意识和机制。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下,我校不断强化基础建设与管理,加强组织保障,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是我们也存在着不足:如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很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力争用科研带教研。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同仁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促动下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第五篇:镇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三夏镇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三夏镇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这条主线不动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日光温室蔬菜已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经济作物。
一、基本情况
三夏镇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处,全镇行政总面积67.15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2010年底农业总人口2733人、936户,耕地面积5340亩。
二、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全镇共有日光温室199座、279亩。主要以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西瓜为主。亩收入在2.5万元左。
三、存在的问题
1、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主要是生产单位分散,蔬菜生产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连片联合生产,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到目前为止,蔬菜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小型分散生产为主,农户优先追求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市场竞争。
2、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一是日光温室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生产管理还比较粗放,没有加温、增光、增施二氧化碳等措施,整体水平低下。二是新品种少。优质特色品种、耐低温弱光品种等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地方特色蔬菜。三是安全、生态的意识不强。无公害、有机蔬菜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
集约化种植模式推广力度不够。四是设施比较简陋。部分日光温室构造不够科学,采光和保温性能较差,几乎都没有加温设施,冬季生产受制约多。
四、建议及对策
1、做好标准化生产与示范点片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区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速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地方标准的制定,抓好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镇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实现对农户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推向市场。并搞好现场指导与督查,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组织生产。
2、切实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大设施蔬菜和名优稀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积极引进适合多样消费的蔬菜品种,发展观赏蔬菜、天然野生蔬菜、保健蔬菜、香料蔬菜等。
3、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综合管理水平,重点推广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化学促控、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增施堆肥、沤肥、厩肥、绿肥、作物秸秆肥、饼肥等有机肥料,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采取生物、物理、农业等无害化防治措施,应用生物源和矿物源类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确保蔬菜的安全性。
4、发展“一村一品”。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积极探索蔬菜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加强蔬菜生产的组织和宏观调空,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连片联合生产、发展定单农业、共同承担风险。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如果我们仍停留在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水平
上,很快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
5、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大力扶持蔬菜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它是农户自发组织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蔬菜产、供、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协会的组织和协调才能更好地实现蔬菜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链条,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拉动、带动作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带薪创办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基地、优质生资供应、产品远销等科技型服务实体。建设集贮藏、销售、包装材料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逐步使我镇成为河西地区蔬菜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扶持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营销大户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储、运、销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争取项目立项,建立蔬菜冷库、气调库,提高蔬菜的商品性和安全性,缓解上市集中的压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