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

时间:2019-05-15 06:1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

第一篇: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

什么是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剂型因素包括: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呵用量,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生物因素包括: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⑤遗传因素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转运机制有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膜动转运。

被动转运特点:①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载体媒介转运特点: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促进扩散的特点:①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载体③有结构特异性④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主动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膜动转运特点:①不需要载体②需要能量③有部位特异性

3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4、什么是胃排空速率?对药物吸收有何影响?

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与胃粘膜接触机会和面积增大,主要在胃中吸收的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由于小肠表面积大,大多数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因此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生药效时间也加快。少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胃空速率大,吸收反而较差,如维生素B

25食物如何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

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试用 pH-分配假说 阐明药物的 解离状态 与 脂溶性 对药物 吸收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①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

②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小肠从上到下的PH逐渐增大,吸收量增加;

③通常药物的Ko/w大,说明该药物的脂溶性较好,吸收率也大,但Ko/w与药物的吸收率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脂溶性太强的药物可因难以从类脂膜中游离入水溶性体液中,使药物吸收率下降。

7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药物溶出速率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影响因素: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改善药物溶出度的方法:①制成盐类②制成无定形药物③加入表面活性剂④用亲水包和材料制成包合物:

8应用药物理化性质如何提高药物消化道吸收?

改变未离解型药物的比例,改变未离解型药物脂溶性大小,改变药物溶出度大小。

9试述各种粘膜吸收的途径及特点?

口腔黏膜吸收:能避开肝首过效应,无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

鼻腔粘膜吸收:①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②可避开肝首过作 用、消化道内代谢呵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③吸收程度呵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④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肺部给药:吸收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阴道给药:血管分布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丛流向会阴静脉,最终进入腔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

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10比较各种非血管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快慢,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生理因素(血流状态、淋巴液流速)、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溶解度)、剂型因素

11影响肺部吸收的药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生理因素有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1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生理因素(种族、部位)、剂型因素(分子量、溶解度、o/w分配系数、熔点、ph影响)、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13鼻粘膜有何生理特征,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生理因素(吸收途径、鼻腔ph、鼻腔血液循环、纤毛运动);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侯,在血浆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①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②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15试述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间液.。

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体液的pH值、机体的生理屏障。16药物血浆蛋白结合与药效的关系,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有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17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药理作用强度?会。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或者引起毒性反应

18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有何重要意义?.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19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

因为非解离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进入脑内,而离子型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极其困难。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20什么是药物代谢?代谢反应及代谢酶的主要类型?

药物被机体吸收侯,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为药物代谢。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

21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22如何利用药物代谢规律进行制剂设计,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①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药物吸收过程的稳定性或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将难以吸收的水溶性药物制成亲脂性的前体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利用机体内靶部位特定酶的作用,将前体药物代谢成母体药物起靶向作用。如氨苄西林制成前体药物酞氨西林,增加其在胃液中稳定性,进入肠道后受肠道非特异性酯酶的水解,转化为氨苄西林而吸收。多巴胺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易被转运到脑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②消化道重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到达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如左旋多巴配伍甲基多巴肼,甲基多巴肼有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作用,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③对于许多在肝中有首过效应而失效的药物,为避免肝中药酶对药物的代谢,可考虑改变剂型,以增加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23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机制有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种。主要因素有;①药物的脂溶性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③尿量24什么是肠肝循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

25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有哪些影响?

吸收:影响胃肠道蠕动、胃肠道ph值;分布: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竞争组织蛋白结合位点、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量;代谢:酶诱导、酶抑制;排泄:改变尿液ph值、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

第二篇: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渗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度大渗透性好、溶解度小渗透性好、溶解度大渗透性差和溶解度小渗透性差四类。

The rule of five(五规则)这些参数为:分子量大于500;氢键给体数大于5个;氢键受体数大于10;计算得到的logP值大于5.0。

药物的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

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血脑屏障:主要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形成,细胞间隙极少,形成了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基膜外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包围,神经胶质细胞富有髓磷脂(脑磷脂),其主要成分是脂质。

所谓的EPR效应:在一些病理情况下,机体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分布。如肿瘤组织由于快速生长的需求,血管生成很快,导致新生血管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因而纳米微粒能穿透肿瘤的毛细血管的鈥湻煜垛澖胫琢鲎橹琢鲎橹牧馨拖低郴亓鞑煌晟疲斐闪W釉谥琢霾课恍罨饩褪恰殖圃銮可负椭土粜вΑ

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

排泄: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血浆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楚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就称为该物质的~~。

肠肝循环:指在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重新吸收而返回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被称为~~。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鈥湣潯

肝提取率: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清除的分数,肝提取率介于0~1之间。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药物治疗指数:是指最低中毒浓度(MTC)与产生治疗效应的最小有效血药浓度(MEC)的比值。

平均滞留时间:即一阶矩,可用下式定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其中,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鈥淰鈥澅硎尽K梢陨柘胛迥诘囊┪锇笛ǘ确植际保枰逡旱睦砺廴莼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从体内清楚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它是衡量制剂疗效差异的重要指标,是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基本内容。

隔室模型:是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它是从实际数据中归纳出来的,从动力学上把机体分为几个药物鈥湸⒋婵忖潯V灰迥谀承┎课唤邮芤┪锛跋┪

锏乃俾食J嗨疲还苷庑┎课坏慕馄饰恢糜肷砉δ苋绾危伎晒槟晌桓龇渴摇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利用稀疏数据研究群体的特征、变异和各种因素对药动学影响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负荷剂量:在临床用药实践中,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目的,通常第1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

生物等效性: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法统计差异。

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胆固醇的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人的体液是有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浆三部分组成。

药物-蛋白质结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白蛋白。

肾的基本解剖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近曲肾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直肠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至肝脏;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中、下静脉、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最佳给药距离:栓剂距肛门口2cm

肺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等。

评价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时,评价AUC、Cmax是否等效可采用双单侧t检验和置信区间分析的方法,Tmax可采用 Wilcoxon检验。

临床给药方案的调整主要是调整 给药间隔和给药剂量,对于治疗窗很窄的药物,临床多采用 静脉滴注 的给药方案,以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性。

在统计距中, VSS可以定义为MRT和Cl的乘积;静脉滴注的MRT与静脉注射的MRT之间的关系为MRTinf = MRTiv + T/2。

药物产生非线性动力学的原因主要与酶和载体的容量限制有关,非线性药动学可用米氏方程来表示,其中Km的含义是消除速度为最大理论速度一半时的药物浓度。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⑴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⑵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⑶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⑷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

⑸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⑹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生物膜的性质:⑴膜的流动性,⑵膜结构的不对称性,⑶膜的结构的半透性。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⑴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⑵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⑶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⑷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竞争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⑴逆浓度梯度转运;

⑵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

⑶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

⑷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减慢,甚至转运饱和;

⑸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⑹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⑺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⑴血流丰富,吸收快;⑵避开肝首过效应,胃肠道作用;⑶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⑷给药方便。

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剂型因素:⑴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⑵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度大小;⑶吸收促进剂;⑷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

为什么需要研究药物的分布?

⑴组织分布于药效:药物体内分布和药效密切相关,药物分布达到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奇效就越越快,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越持久。在靶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主要与受体结合有关。

⑵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其体内分布密切相关。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往往由于某些功能基团略有变化,可导致脂溶性、空间立体构型以及受体亲和力的变化,最终使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发生明显改变。

⑶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体内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蓄积。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现象,使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

药物与蛋白结合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并鈥湸⒋驸澯谘褐校鸬揭┛獾淖饔谩6杂谝┪镒饔眉捌湮质奔涑ざ逃兄匾庖澹话愕鞍捉岷下矢叩囊┪锾迥谙饔梦质奔涑ぁ 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⑴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⑵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⑶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⑷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⑸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⑴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⑵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⑶使用PACA、PLA、PLGA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⑷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载体转运同样受到化合物结构的限制,通常药物结构必须和载体的底物非常相似才有效。

⑸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

⑴磁性微粒的设计;⑵热敏微粒的设计;⑶pH敏感性微粒的设计。

药物代谢所设计的化学反应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⑴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⑵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产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⑴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⑵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⑶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⑷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⑸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的肾排泄:⑴肾小球滤过;⑵肾小管重吸收;⑶肾小管主动分泌;⑷肾清除率。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和通透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即蛋白尿。甚至出现血细胞,即血尿。若某些炎症使滤过膜有效面积减少,则出现少尿。

有效滤过压的变化

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取决于全身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出、入球小动脉的口径。若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变化不大,有效滤过压变化也不大;但当超出自身调节范围,如大出血性休克,全身动脉血压低于10.7kPa时,有效滤过压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当静脉内大量输入晶体物质液体,可稀释血液,特别是相对的使胶体渗透压下降;则均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⑶囊内压一般情况下变化不大。但当肿瘤或结石,压迫或引起尿路阻塞时,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小球血浆流量此因素主要靠入肾的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来调节血浆流量。小动脉的舒缩主要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浆流量减少,滤过作用减弱,尿量减少。

尿量对药物重吸收的影响: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在大量失血或出汗的情况下,对尿量的影响?

若大量出汗时,因水份丢失多,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使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若大量失血,可使血容量下降,容量感受器抑制。这两种刺激均可使下丘脑、神经垂体兴奋,反射性的引起ADH合成、释放增多,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和重吸收增加,引起尿量减少。

请用统计矩原理设计一实验评价口服溶液剂和口服片剂对药物吸收有何不同。

⑴采用双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将同一组受试者采取交叉给药的方案。

⑵在第一周期受试者空腹给予某一药物的片剂,在一定时间点取血并测定血药浓度,求得片剂给药后的AUMC和AUC,进一步计算片剂给药后的MRT。

⑶在第二周期受试者给予某一药物的溶液剂,在一定时间点取血并测定血药浓度,求得溶液剂给药的AUMC和AUC,进一步计算溶液剂给药后的MRT。

⑷采用下式就可以评价口服溶液剂和口服片剂对药物的吸收的影响。

MDT=MAT片-MAT溶液=(MRT片-MRTiv)-(MRT溶液-MRTiv)=MRT片-MRT溶液 判定隔室模型有哪些方法?

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①一般先以lgC对t作图进行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是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②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③选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④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为什么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的药物,临床剂量调整时必须密切监测血药浓度?试用公式证说明。

米氏消除方程:-dC/dt = VmC/(km + C),整理以后得:Cdt =-(km + C)/Vm dC 将上式从t = 0到t = 鈭灱浠郑∵t = 0时,C = C0,t = 鈭炇保珻 = 0,鈭 鈭鈭0 Cdt =-鈭0C0 km/Vm dCC2/2Vm|0C0

鈭 AUC = 鈭鈭0Cdt = km/Vm[-01/Vm[0-C02/2] = kmC0 /Vm + C02/2Vm =

C0/Vm(km+C0/2)

当km 》C0/2时: AUC = km/Vm C0 = km/Vm路X0/V = X0/kV。

此时计算公式的形式与线性动力学一样,且AUC与X0成正比。

在一般情况下,由AUC = C0(km + C0/2)/Vm,当C0 增加一倍,即C02 = 2C01时,AUC2/AUC1 = C02(km + C02/2)/Vm /C01(km + C01/2)/Vm = 2×(km + C02/2)/(km + C01/2),∵(km + C02/2)>(km + C01/2),鈭 AUC2 > 2AUC1,即C0增加一倍时,AUC的增加不止一倍。

而当C0/2 》km时: AUC = C02/2Vm = X02/2VmV。

即AUC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剂量稍有增加,AUC就有明显增大。因此对于非线性消除药物,剂量的增加必须慎重。

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①吸收相,给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②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③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逐渐地衰减。

第三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状况,将血液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它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单位为L或L/kg.3肝肠循环:是指经胆汁中排入肠道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4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机构可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为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

5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6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应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7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8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布,并在血液、组织与液体之间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这种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而建立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二、简答

1、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

(1)血药浓度法(最常用)(2)尿药浓度法(3)药理效应法

2、药物转运机理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3)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3、新药药物动力学实验取样时间点安排时间点确定要求?

取样点的设计应兼顾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药物的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20-1/10.4、药物代谢与疗效关系

(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5、当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β)高时,解释为什么患者患有肝硬化时,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总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血浆蛋白量、游离型药物量有关。肝硬化患者由于体内蛋白质总浓度降低,会导致药物蛋白结合率β降低,使蛋白质结合很快出现饱和现象,随剂量的增加使游离型药物浓度急剧上升,出现中毒现象,而总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6眼部吸收,混悬剂为什么生物利用度高

混悬型滴眼剂中的药物微粒在结膜囊内能不断的提供药物投入角膜,因而能够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混悬液中的粒子大小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粒度过大可引起眼部刺激和流泪,药物易于流失。眼膏和膜剂接触时间都比水溶液长,因而有利于吸收,作用时间也延长。

第四篇: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第七节

药动学概述

一、A11、关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B、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C、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D、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E、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有重要作用

2、通常情况下药动学中经常作为观察指标的是

A、给药剂量

B、血药浓度

C、尿药浓度

D、唾液中药物浓度

E、粪便中药物浓度

3、关于药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

C、与病理状况无关

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4、对于一级过程消除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与生物半衰期的关系是

A、t

1/2=0.693/k

B、t

1/2=k/0.693

C、t

1/2=1/k

D、t

1/2=0.5/k

E、t

1/2=k/0.55、对于清除率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B、清除率的单位是L/h或L/(h?kg)

C、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kV

D、体内总的清除率是各种途径清除率之和

E、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6、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

A、AUC

B、Cl

C、k

D、t

1/2

E、V7、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时间

D、药物的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E、以上都不是

8、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0.693h

E、1h9、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

A、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

B、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

C、t

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

D、t

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

E、t

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

10、以下可决定半衰期长短的是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消除速率常数

D、剂量

E、吸收速度

11、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百分之几所需要的时间

A、25

B、50

C、63.2

D、73.2

E、9012、下列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是

A、治疗窗窄

B、治疗窗宽

C、生物利用度高

D、生物利用度低

E、半衰期长

13、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形状是

A、斜直线

B、不规则曲线

C、锯齿状曲线

D、抛物线

E、凹型曲线

14、下列药动学参数具有加和性的是

A、AUC

B、峰浓度

C、表观分布容积

D、半衰期

E、消除速度常数

15、下列关于隔室模型叙述错误的是

A、室模型的划分是没有客观的物质基础的B、一室模型又叫做单室模型

C、是人为假设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

D、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多室模型

E、室模型的隔室数一般不多于三个

16、某药物的t

1/2为1h,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度常数kb约为

A、0.05h

B、0.78h

C、0.14h

D、0.99h

E、0.42h

-117、静脉注射某药1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5L

B、20L

C、75L

D、100L

E、150L

二、B1、A.一级速率过程

B.零级速率过程

C.非线性速率过程

D.一室模型

E.多是模型

<1>、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A、B、C、D、E、<2>、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A、B、C、D、E、<3>、米氏方程用来描述

A、B、C、D、E、2、A.Cl=kV

B.t

1/2=0.693/k

C.MRT

D.V=X0/C0

E.AUC

<1>、生物半衰期

A、B、C、D、E、<2>、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A、B、C、D、E、<3>、表观分布容积

A、B、C、D、E、<4>、清除率

A、B、C、D、E、3、A.肠肝循环

B.生物利用度

C.生物半衰期

D.表观分布容积

E.单室模型药物

<1>、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迅速分布并迅速达到动态分布平衡的药物

A、B、C、D、E、<2>、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

A、B、C、D、E、<3>、服用药物后,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A、B、C、D、E、<4>、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

A、B、C、D、E、4、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药物剂量大小

D.吸收药量多少

E.吸收与消除

达到平衡的时间药-时曲线各部分反映了

<1>、升段坡度

A、B、C、D、E、<2>、降段坡度

A、B、C、D、E、<3>、达峰时间

A、B、C、D、E、<4>、曲线下面积

A、B、C、D、E、答案部分

一、A1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4】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5】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消除半衰期也是药物的固有性质,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对于健康人来说也是个常数,而与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无关。而如果是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半衰期在不同血药浓度下是有变化的。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6】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7】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8】

6、【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9】

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0】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通过公式t

1/2=0.693/k既可计算。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1】

9、【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2】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指标;血浆蛋白结合率主要影响表观分布容积大小;消除速率常数决定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快慢,因此它决定半衰期的长短;剂量与药物作用强弱有关;吸收速度决定起效的快慢。因此答案选C。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3】

1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药动学的统计矩分析中,一阶矩与零阶矩的比值即为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4】

1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5】

1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抛物线。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6】

14、【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消除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体内总的消除速度常数k是各种途径消除速度常数之和。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7】

1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隔室模型仅仅是为了数学处理方便,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人为假设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不过,室模型的划分仍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通常可以根据组织器官的血流情况,将其归属于其中的某一个隔室。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8】

16、【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先求出总的消除速度常数:k=0.693/t

1/2=0.693,然后生物转化的速度常数kb=60%*k=0.6*0.693=0.42

h

-1。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9】

1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0】

二、B1、<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一级速率表示药物在体内某一部位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2】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零级速率表示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理想的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都符合零级速率过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3】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符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速率过程通常以米氏方程描述。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4】

2、<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6】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7】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8】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9】

3、<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1】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2】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3】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4】

4、<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6】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7】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8】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药-时曲线中升段为吸收相,其坡度(斜率)大小反映吸收速度的快慢;降段为消除相,其坡度大小反映消除速度的快慢;当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时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峰值;曲线下面积反映的是药物的吸收程度,即吸收了多少药量;而药物剂量大小与达峰浓度有关。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9】

第五篇: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第六节

药物排泄

一、A11、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2、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3、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4、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6、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7、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二、B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B、C、D、E、<2>、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B、C、D、E、<3>、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B、C、D、E、答案部分

一、A1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9】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8】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排泄具有主动分泌的特点,对有共同排泄机制的药物存在竞争效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有其他结合力更强的药物存在时即可竞争血浆蛋白从而抑制其结合。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7】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肾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6】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肠肝循环是指从胆汁排泄出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药物在胆汁中排出量多时能使有药物在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存在肠肝循环现象的药物有强心苷类如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氯霉素、吗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己烯雌酚、螺内酯、美沙酮和吲哚美辛等。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5】

6、【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药物分泌到胆汁中的另一种机制是被动转运,但在药物胆汁排泄中所占比例很小,如甘露醇、蔗糖、菊粉等的分泌。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4】

7、【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3】

二、B1、<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1】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要到达,体循环,首先经肝门静脉进入肝,在首次通过肝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药物会被肝组织代谢或与肝组织结合,使进人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2】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肝肠循环是指从胆汁排泄出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肝门静脉返回肝的现象。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3】

下载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院生物药剂学药动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药剂学总结

    名解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及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

    《药剂学》 第三节 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一、注射部位吸收 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比较高。 肌内注......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二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二节口服药物的吸收一、A11、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肠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药物吸......

    生物药剂学复习小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不仅指片剂、注......

    药动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

    药剂学实习报告 炎帝生物

    湖南炎帝生物工程制药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6月25日~7月1日 实习地点: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指导教师:周波、何迎春 实习目的:实习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

    生物药剂学大纲[五篇范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课程号(代码):50501503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学......

    医学院药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得对实习期间得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得文本。它是应用写作得重要文体之一。下面是医学院药学生实习报告,请参考!医学院药学生实习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