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时间:2019-05-15 06: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第一篇: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县委宣传部蓝青

一、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握和体现其本质要求。

我们的荣辱观教育本质上要求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形成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与激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荣辱、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是价值取向多样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总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中提炼和抽象出一定的价值观念。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必然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处理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本质上要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八荣八耻”教育是“五爱”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与深化。“八荣八耻”涉及到爱国与卖国、为民与背民、科学与愚昧、勤劳与懒惰、互利与利己、诚信与欺诈、守法与违法、勤俭与奢华等各种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公与私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与处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也是判断人的荣辱观念和道德水准的根本尺度。当一个人努力把国家、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以至能够为实现国家、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时,就是坚持和实践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就会体现出以“为公”为特征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当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时,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就会体现出以“自私”为特征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甚至在荣辱、美丑、是非、善恶等方面丧失起码的价值判断能力,混淆是非,以耻为荣。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一定要教育人们认识人的社会本质,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出发,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以自私自利为耻,以服务祖国人民为荣,把个人利益融入到国家集体利益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力量融入到集体力量之中,在实现国家、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利益。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本质上要求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开放环境下的一种价值选择教育,是明荣知耻、尚荣祛耻,还是荣耻不明、是非不分,甚至以耻为荣,这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八荣八耻”涉及到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系列重大是非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 1

进行国家定位,在增强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把握人民与公仆、权力与权源的关系,密切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运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在科技第一生产力战略地位凸显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科学素质,消除愚昧无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坚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如何把握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增强团结合作、互利互惠意识,提高团体竞争力,实现国家、集体的共同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如何维护法律权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办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确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还要引导人们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价值关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只有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荣辱观教育的原则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荣辱观教育,要坚持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内外如一的原则。

学思统一。“学”与“思”的统一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荣辱观教育是一个不断进行学习、思考、反复自省的过程。“学”,就是学习,它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这里所要学的,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理论。一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知荣明耻的觉悟。二要学习践行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不做亡国奴的文天祥,从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到雷锋、孔繁森等无数英雄模范,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耸立起一座座知荣明耻的丰碑。“思”,就是思考,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活动,是道德修养的重要一环。一要思考“八荣八耻”的历史渊源。“八荣八耻”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二要思考“八荣八耻”时代价值。“八荣八耻”对于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需要整个社会有稳定的秩序。三要思考“八荣八耻”的本质。“八荣八耻”是公民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荣辱问题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对于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只有坚持学思统一,才能真正的理解“八荣八耻”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行合一。荣辱观教育包括知、情、意、信、行等五个要素。“知”,即认知,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八荣八耻”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反对损害祖国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心系人民,关爱他人,反对违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勤勉敬业、自强不息,反对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世之本、成事之基,反对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的思想和行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反对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反对不思进取、奢侈浪费的思想和行为。“行”,即实践、践行。道德建设不能脱离人们的实践活动。荣辱观教育,同样也不能脱离人们的道德实践,要把认知和践履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把“八荣八耻”的要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素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正确认识行为的是与非,辨别行为的善与恶,时刻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付诸各个具体环节,才能养成知荣明辱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

内外如一。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外在的道德规范、制度约束,又要求人们将制度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的意志、信念,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经过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也要遵循“他律—自律”规律。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即做到内外如一。“外”,即他律,主要是指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从本质上说,“八荣八耻”是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对人们的一种基本制约,是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正当的节制与约束。它不仅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外在的导向作用即应当做什么,而且还约束人们的行为即不能做什么。所以,我们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强化人们的荣辱意识,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要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督促人们自觉遵守“八荣八耻”。同时要通过奖励和批评,形成扬正抑邪、知荣明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内”即自律,指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通过良心和内心信念,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解、自我控制的力量,是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的力量。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的过程,主要是指转换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实际上是指主体从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到自己为自己立法,再到意志对行为的把握的过程。荣辱观教育的关键,是要在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激发人们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通过人们自身的内心体验形成荣辱意识。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严于律己,持之以恒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教育,只有通过他律的外在约束和自律的内在驱动,才能逐步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升华为人们的品质,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达到内外如一。

第二篇: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本质要求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它的本质在于维系、巩固、促进一定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面对社会存在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在领导改革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存在片面地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有与时俱进,及时吸纳鲜活的实践内容,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五爱”的公德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出的概括。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把“五爱”调整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把“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对“三大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论述,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完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仁”,是指爱人之心、仁者爱人。作为道德规范的“仁”,它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所谓“义”,是指正当、应该和适宜。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依据道德义务来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坚持“义以为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在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时勇于舍生取义。所谓“礼”,是指礼仪、礼制和礼则。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它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模式,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安心、忠实地尽其本分。所谓“信”,是指言守诺、行不欺。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所谓“智”,是指知识和理性。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难免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摒弃其封建性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广大公民来说,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从自我做起,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促进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愚昧界限的能力,引导他们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三篇:荣辱观教育

武宁一中黄塅校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方案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精辟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学校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南。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和谐校园,根据区教育局意见,特制定本方案。

一、深入学习,广泛宣传,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舆论宣传,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扎根于全校师生员工心中,促进良好校风、教风、班风的形成和发展。

1、通过国旗下讲话、政治学习、校会、班会、团会、印发宣传材等形式,积极宣传“八荣八耻”的内容,明确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做到人人会背会默“八荣八耻”的内容。

2、发挥学校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舆论阵地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3、学校通过组织召开教育动员大会、团委、学生会通过发倡议书等形式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宣传力度。

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在实处

(一)大力推进师德建设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表率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全校教师自觉学习和示范,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做到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

2、完善教师师德的考评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更要关心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教师要认真学习、正确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明确自己肩负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对照“八荣八耻”的内容,认真剖析自己,为人师表,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争做学生的表率。

4、在教师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宝坻区教育局关于干部、教师作风建设的八条禁令》的学习结合起来,政教处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到班主任班级管理之中进行考核。

(二)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1、要在学校德育课程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在相关课程,特别是一些文化课、专业课中,要生动、自然的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科学,合理的开展深入浅出的社会主义荣

辱观教育,任课教师学科教学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八荣八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2、认真组织好学校团会活动,发挥团员和团章学习小组成员在学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执行“八荣八耻”的情况,作为团章学习小组学生的考核重要指标。

3、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班级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深化“八荣八耻”教育,把“八荣八耻”教育落实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做到具体实效。

4、各班级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活动总体安排确立阶段性教育的侧重点,每月召开一次主题教育班会。

(三)把学习贯彻“八荣八耻”与开展学生的常规教育相结合1、坚持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

2、坚持与承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3、坚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4、坚持与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

5、坚持与学校心理教育相结合。

(四)活动深化“八荣八耻”教育

1、大力开展各类宣传表彰活动。注意收集师生中的典型事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对学生中的有违“八荣”的现象,及时予以批评教育指正,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2、具体组织好各类爱校教育活动。积极做好节约型学校活动的教育宣传工作,做好爱护公物、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考核评比工作。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行动落实“八荣八耻”。

3、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4、继续做好亲情教育,把孝悌教育作为亲情教育的重点,组织开展“给父母亲写信”、家务劳动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孝悌,学会感恩。

5、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默写“八荣八耻”的内容与硬笔书法比赛结合,把“八荣八耻”的知识内容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语文组要开展全校性征文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领导,组织到位,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抓好抓细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以党支部和校长室为领导、各职能处室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学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方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职责融入各自的岗位职责之中。

2、领导率先垂范,落实工作措施。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前面,做全体师生员工的表率。把“八荣八耻”作为干部的座右铭和自身道德建设的标杆,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每个环节。积极整合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荣辱观教育

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进行荣辱观教育

记者 刘万永

国际在线消息:一名高三学生以质问的口吻问北京陈经纶中学老师王苹:“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王老师没有生气,而是结合教材中“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大量的时政资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知道和感受到的事实,进而得出结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今天召开的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包括王苹在内的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一大弊病是“空”,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因此,德育,特别是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和契机。北京小学副校长高玉丽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德建设中突出荣辱观教育,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育系统要在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前列,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记者 刘万永)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03-27

第五篇: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

2006年 5月 第 8卷

第 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May.2006 Vol 18No 13 Ξ

石家庄市

050091 摘 :, 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因此 , 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6 03Ο0125Ο0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是现阶段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当前 , 面对社 会转型期大学生自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我们必须把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规 划 , 认真研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 使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切实加强。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 , 在 “三观” 形成的过程中 , 理想信念教育起着基 础和导航的作用 , 这既是 “三观” 教育的核心 , 也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提 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 强国战略 ,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确保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一 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一方面 ,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来看加 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 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转型时期 , 这种转型对 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是社会价值目标 的急变性 , 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失落。由于社会 变迁的迅速和广泛 ,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 目标体系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 而新的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尚未 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放松教育和引导 , 就 极易造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认识和追求上的无所适从、方向不明。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

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 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 素质欠佳等问题。二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多样性 , 容易造 成大学生目标选择的困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 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分配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日趋多样化 , 社会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 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教育和引导 , 大学生在 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就会出现迷茫的状态 , 增加选择的难 度。三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开放性 , 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 的错位。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 ,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 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 “西化”、“分化” 的渗透在逐步加强 , 资本主义腐朽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也在逐 步深入 , 由此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来看加强理 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 , 内涵着理想信念的内容 , 是理想信念教育 的理论基础。但是 ,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之一 , 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 , 往往重视关于真理问题的教育 , 对 理想问题进行哲学的分析则注意不够。这就使得我们对 理想信念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 把对大 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作是一种道德教育或政治宣传的 手段 , 而缺乏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理想的内在本质、理想

・ 5 2 1 ・

Ξ收稿日期 :2005Ο08Ο29

作者简介 :杨文圣(1972Ο , 男 , 河北滦南人 ,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硕士学位 ,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理论认识上的偏颇 , 往 往导致理想教育的盲目性 , 也就势必影响对结合哲学的 理想理论进行现实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力度。与此同 时 , 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 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失落引发了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深刻危机。一个民族一旦陷入理想缺失的危 机而又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等手段来及时进行调 整 , 便会丧失其赖以存在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大学生 是民族的希望 , 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而言 , 如果没有 指路的明灯 , 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 他们将失去生活的目标 , 知识、有创造精神。结起来、组织起来呢 ? , , 沙 , ? 功 ? ” [1](P111 , 从此种意义上讲 , 绝不能忽视大学生的 理想信仰危机。理想信念实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主要就是

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问题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 题。每一个时代的哲学 , 它们都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去论证一个关于自己时代和社会的理想。柏拉图哲学 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它的哲学式的理想国;黑格尔 哲学的现实理想是普鲁士王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方法论基础。这是因为 哲学通过对人自身本质的追问 ,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 , 对人 与世界关系的追问 ,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实到或涉及到 人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内涵着理想信念问题 , 它是对大学生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石。

第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批判 的本质观点指引大学生为科学的理想信念而奋斗。马克 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批判性。马克思 指出 :“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 全部问 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 事物。” [2](P75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2](P57。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建立的世界观理论与方法论理论 , 决不把它周围 的感性世界看成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 终如一的东西 , 而是看作历史的产物 ,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 产物。马克思说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 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 的运动中 ,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 崇拜 任 何 东 西 , 按 其 本 质 来 说 , 它 是 批 判 的 和 革 命 的。” [3](P112 所以 , 说明现存世界与未来世界的关系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 , 其实质就是理想问题。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特点 , 决定着它必然会最坚 决、最全面、最彻底地致力于自己的革命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基本精神 , 充分体现了共产 党人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 ,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大

学教育 , , 范 , , , :“ 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 象、现实、感性 ,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而不 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不是从主 体方面去理解。因此 , 和唯物主义相反 , 能动的方面却被 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 当然 ,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 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P54 列宁也指出 :“ 人的意识 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4](P182 这些论 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之所以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走向各自片面性的 极端 , 其通病就在于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 , 不理解实践 之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恰恰就在于它体现了 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这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 可 以理解为反映与虚拟的统一。反映是指人的认识是以客 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和依托的 , 认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 在物的复写、摄影;虚拟是指在反映原始自然的基础上 , 重新设想出符合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化自然的应有 蓝图 , 即形成了关于新生事物的理想模型。反映与虚拟 是认识的一体两翼 , 反映是虚拟的前提 , 虚拟是反映的延 续。前者规范后者 , 后者又突破前者 , 如此矛盾冲突 , 才 使认识生生不已。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论本身就是一 种积极的选择活动 , 这种选择活动的本质就是认识主体 对认识客体的理想设计活动 , 也就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改 造、创造客体 , 以求得认识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想和现 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 , 只注重对真理问题 的讨论 , 关于认识的理论集中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上。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包含着对未来的理想的认识 , 或者说包含着关于新生事物的模型的认识 , 它有不同于 理性认识阶段的新的认识内容 , 这个新的认识内容就是 建构实践理想模型。理想性认识与现实性认识相比较 , 区别是在现实性的认识活动开始以前 , 一个认识的对象 已经客观存在着。而理想性认识活动开始时 , 它的认识 对象仅仅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的。对虚拟性存在的认识 就是理想性认识。一旦这种认识活动结束 , 关于目的实 现的物质承担者的观念模型已经形成 , 但它还未能物质

・ 6 2 1・

化 , 还只是一个观念的存在物。仅就这个观念性的存在 物而言 , 它存在于理想性认识活动的结尾 , 而不是在其认 识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存在。简言之 , 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能动性飞跃过程中 , 认识的新任务是创造一个体现 认识和实践目的的新的理想客体。这个理想客体就是实 践目的载体的观念模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创造的反映论启迪大学生认 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 , 积极的理想设计、观念创造的活 动。当代大学生都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实践中去 , 在实践中他们都应当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 念。因为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 它在 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产生巨大的能动性。第三 , 义哲学认为 , 有根据的现实 , 同必然性

据 , 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 , 也就丧失了它的现实性。所 以 , 恩格斯说 :“ 在发展的进程中 , 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 都会成为不现实的 , 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 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 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5](P216 可能是潜 在的东西 , 现实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可能与现实之间存 在着差别和对立。因此 , 我们绝不能把可能等同于现实。在实践

中 , 应从现实出发 , 而不能从可能出发。但是 , 我 们也不能把可能与现实截然分开 , 它们之间除了有对立 的一面之外 , 还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的一面。可能 作为潜在的东西 , 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而现实作为实存 的东西 , 又是相对于可能而言的。可能是没有展开的现 实 , 而现实则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在客观事物运动发 展的过程中 , 既没有脱离现实的可能 , 也没有不包括可能 的现实 , 可能是现实的一个环节。不仅如此 , 可能与现实 还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 物质世界的运 动是绝对的 , 一过程到另一过程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 , 当一个过程现实地存在着的时候 , 在它自身中就已 经潜在着自己的后继过程 , 包含着后继过程的可能。它 向后继过程的过渡 , 首先表现为自己的现实存在向后继 过程的可能的转化。而这种可能就成为后继过程的第一 个环节。客观世界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不停地过 渡 , 就是从现实到可能、可能到现实的不断转化中完成 的。正是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 , 构成了大千世界的永 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宏伟画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原 理 , 是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基础。在 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 ,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态度 :有人偏好甚至痴迷于理想 , 但却昧于现实 , 因而 , 其理想 多半止于清谈 , 在现实问题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 , 其理想 与现实是分裂的 , 极端表现就是为了理想而牺牲现实;有 人顺应现实而抛弃理想 , 其典型表现则是 “逆来顺受 , 委 曲求全 , 与世无争”。显然 , 这些都是片面和有害的。正 确的态度应当是促进现实与理想的较好统一。大学生既 要有远大的理想 , 又要立足于现实 , 脚踏实地做好眼前工 作 ,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准备条件。

第四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指引大学生树立 共产主义理想。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 , , 人类社会最终 , 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提出了理解 树立社会理想和实现社会理想的理论、方法和 道路 , 它把社会理想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个科学就

是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 理想总有超越现实社会状况的性质 , 是一个具有超前性 质的观念性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理想总是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足性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 但是 这种批判性不是任意的 , 也不是以人性的一般特点为标 志的 , 它是以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依据的。一个科学 的社会理想 , 不仅要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 而且要合 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从宏观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性 , 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 , 这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 科学理论依据。当代的大学生应当认识到 , 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只有坚定社会主义 的理想信念 ,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 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如何贯彻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上增加理想信 念教育 , 强化对人的关怀。理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 , 目前的哲学教育却没有充分发 挥这一功能 , 具体表现为教学体系的内容框架没有为发 挥这一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 “客 观规律” 的 “发现” 问题以及 “客观规律” 的论证和表述问 题 , 而对于理想建构问题基本没有深入论证。鉴于此 , 马 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 , 应增加一些关于理想问题的哲 学范畴和命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 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始阶段 , 商品交换与市场竞争使义与利的矛盾成了尖锐的现实。因此 , 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 , 一方面 , 要坚持以提高社会 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生产力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 , 也必须加强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 , 深化 “精神”、“文 明”、“ 道德”、“ 理想”、“ 人格” 范畴的讲评和教育。哲学的 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认识人自己 , 使人觉悟 , 即对人的关 ・ 7 2 1

怀。人的理想、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 , 就是关 于人的精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要指明工人阶 级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 , 使工人阶级自己认识自己。但现有的哲学教学体系安排有一种倾向 , 在强调客观规 律的同时 , 对运用规律的主体的论述不到位;在强调现实 的同时 , 忽视了超出现实的理想;在强调认识世界的同时 而不重点探讨人对自己的认识。根据这种情况 , 哲学教 育应增添加强关于人、人的精神、主体、目的、价值、理想 方面的内容。在认识论部分 , 特别是在学习认识的飞跃 时 , 应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深入探讨。在真理和价值部 分 , 可增加理想范畴 , 辩证统一。的内容 , 第二 , , 现 , , 往往把大学 生单纯当成了理想教育的客体 , 而哲学教育工作者成了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哲学教育工作者往往以真理的代 言人、人生导师自居 , 经常板起面孔教训人、批评人。教 育方法单调、生硬 , 往往是教师把条条框框不断地灌输给 学生 ,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 “容器”。实际上 , 大学生既是 理想教育的主体 , 又是理想教育的客体。因而哲学教育 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时 , 不能把他们当作单纯的 客体 , 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 以平等、诚恳的姿 态 , 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 调动他们接受教育 的主动性 ,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 引导学生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 , 加强自我教 育 , 增强自主、自律、自辨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会明辨 是非;, 自觉选择、吸 收美好的、低 , 引导 , 也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 ,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 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进而增强社会责任 感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因而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 须注重实践环节 ,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 校内 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 , 引 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 到基层去 , 到工农群众中去。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 规定学 时和学分。可以运用社会调查与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参 观与撰写小论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撰写思想体会 等方法 , 调动学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 引导大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 并自觉地树 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 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4]

列宁全集(第 5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The education of ideal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YAN G Wen 2sheng , L I Zhen 2yu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 Hebei 050091, China Abstract :It is a necessity 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 while the education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So the paper stres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for the sake of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undergradu 2 ates.K ey w ords :Marxist philosophy;ideals and beliefs;education [责任编辑

范玉凤 ]・ 2 1 ・

下载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学习时间:2011年4月 二、学习方式:以科(厂)为单位进行学习 三、学习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

    加强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教育原则,要坚持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内外如一。 学思统一。“学”与“思”的统一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荣辱观教育是一个不断进行学习、思考、反复自省的过程。 知行......

    荣辱观教育材料

    荣辱观教育材料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迫切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凡响,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八荣八耻”的重要讲......

    共享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6-05-17 来源:光明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龚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

    精诚教育——坚守教育本质

    精诚教育——坚守教育本质 关注未成年人 勇担社会责任 承担“少儿哲学”国家教研课题 2002年4月,承办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对少年儿童进行哲......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各位***** 大家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可谓是千罗万象,各说其词。然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随笔) 高井槽完小 字应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汇报

    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省委昨天发出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