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法学教育西政是“黄埔军校”
中国法学教育西政是“黄埔军校”
先后走出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
从1950年成立到现在,6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先后走出了中国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培养了15位“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被称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全国性法学研讨会上,300多位参会专家中,有一半毕业于西政。其中,这一半中的大部分又恰好都出自于西政78级,研讨会几乎成了西政78级的同学会。
60年来,贺卫方、梁治平、梁慧星、蒋庆、夏勇、龙宗智、张卫平、尹田、邱兴隆、顾培东、王卫国、**、江山等蜚声国内外的法学家,都曾经在西政的校园里留下足迹,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法学研究的半壁江山。
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多个副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多个正职,其中多人曾就读于西政。其中,在最高法9名现任副院长中,有江必新、苏泽林、南英、景汉朝4人,西政的校友超过一半;在最高检,朱孝清副检察长、柯汉民副检察长也是西政校友。
第二篇:西政毕业典礼
西政人当自强不息
——在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上的致辞
校长 付子堂教授
今天,2015年6月15日,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个大日子,又有一批“士子”即将离开西政校园,奔向天南海北,去往四面八方。今年,共有4471名同学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638名同学顺利获得硕士学位,86名同学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首先,我代表学校热烈祝贺大家在“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西政校训的激励下,通过自强不息,终于收获了学业上的成功!也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们的老师、家长和校友对同学们的关心关爱!尤其感谢今天专程来校参加同学们毕业暨授位盛典的各位家长、校友、新闻媒体朋友及其他嘉宾,特别是广东校友会王波会长,深圳校友会钱伯明会长、廖明霞秘书长和罗威小朋友。
今天的毕业暨授位仪式,既是一场伤别离的纪念,也是一个新起点的宣告。经过在西政这所神圣殿堂的数年“修练”,各位同学已到“出关”之日。在大家面前展开的,将是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前面的道路是起伏的,个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一种精神——自强不息。
重庆人民、西政师生都不缺乏自强传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天,6月13日星期六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抗战影像志》之“重庆大轰炸”,首次披露了许多当年的珍贵史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1938年到1944年6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重庆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挺过了日军实施的共218次地毯式“无差别轰炸”,最终与全中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一种自强精神。
同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文革”**等带来的种种冲击与波折,西南政法全院师生和衷共济,逆境奋发,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铸就了今日社会公认的“西政现象”,打造了响当当的“西政品牌”——这也是一种自强精神。
今天我想特别告诫大家:自强不息乃是西政精神的核心。西政人当自强不息!
——修身乃自强之本。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各位同学要通过修身让自己变得睿智、仁爱、勇敢,成为智者、仁者、勇者。尽管时代在发生着巨变,但修身的内核却永恒存在。你睿智,中国就多了一份明亮;你厚重,中国就多了一块基石;你仁爱,中国就多了一份温暖。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写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就是所谓“修身先正心”。虚其心,自会受天下之善;大其心,方能容天下之物。每个人正直善良的内心,正是自己精神自由的起点,也是社会公正的泉源。作为西政人,一定要努力锻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常态和非常态中修炼自身。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涵养我们的品性,锻造我们的风骨,是西政人安身立命、修身养德之本。我愿各位同学永远择善而从,修身不倦。
——坚持乃自强之基。不久前谢世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句名言十分流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持,应当成为西政人最可贵、最强大的生命特质。我常在校园里遇见晨读的同学,也常在学术报告厅里看到没有座位却坐在地上或站在过道中专心听讲的学子。我相信,这就是西政学子最基本的坚持,它折射出同学们内心的坚守,最终也将引导你们生命的航向。坚持不懈的品质,能助西政人飞得更高。古代法家李斯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西政人,决不可以幻想今天刚起步,明天就能到达终点;今天刚栽下一棵树,明天就能结出果实。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是坚持的力量,任凭时光的冲刷,依然能聚合成巨大动能,所向披靡。我愿各位同学永远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担当乃自强之道。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会是一张大考卷,它写满太多的难题;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通过熊熊烈焰提炼真金。人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今天我还想强调,责任就是本份。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时代,海量信息中碰撞激荡的思潮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们的价值观,现实世界里纷繁杂陈的问题在不断地干扰着我们的判断力。也许,我们对目前的某些社会不公强烈不满,甚至深恶痛绝,但切不可沉溺于迷惘与困惑中,更不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作为西政人,面对责任要学会担当;面对邪气要勇于亮剑。西政人相信:自强不息,是坚韧的种子,即使在艰难困苦的岩石下,依然能生根发芽,绽放出倔强的花朵。我愿各位同学永远固守初心,矢志不渝。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强才能自信。只有自强不息,方能选好人生的方向,方能迎接人生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前段时间,一起因“路怒”引发的交通纠纷暴力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我想叮嘱大家:人生之路亦不可任性。或许,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都默默无闻,日日简单重复,工作枯燥乏味;或许,你始终百分之百地投入,但事业却总不见起色;更或许,当你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时,那些不期而至的打击让你猝不及防。于是,你动摇了,开始质疑自己昨天和今天的选择与决定,开始盲目攀比他人似乎风光的生活,任性地变换着人生的轨道,你甚至开始深深绝望。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作为西政人,面对挫折与失败,要善于理性思考,善于自我砥砺。怀揣对生活的热爱,肯定自我价值,应当成为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告诫的那样:“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我希望,每一位西政人都能从容面对如电光石火般变幻难测的社会百态、人世沉浮。只要自强不息,就会产生充足的底气!只要脚踏实地,成功迟早都会到来。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是金子有朝一日总会闪闪发光。同学们,请勇敢些,再勇敢些!自强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西政人当在逆境中永不言败,永不言输!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强才有自尊。只有自强不息,方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方能把握时代的脉动,不断刷新自我。将近50年前,1966年,我们的一位学长与今天的各位同学一样,在母校完成学业后走上了平凡的工作岗位。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从普通工人到中学老师。但是,她坚信: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乃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承认的价值。后来,她终于被调到江苏镇江检察院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回到母校担任经济法教研室老师;80年代初,南下担任刚刚成立的深圳市司法局局长助理、党组成员;90年代,又毅然舍弃官职,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合伙制律所——“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这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事业瓶颈突破的校友,就是郭星亚师姐。而今,她已年过七旬,却依然孜孜以求,不知倦怠。她捐资数百万在母校设立了“星辰奖学金”。前年,她发起成立了“西南政法大学深圳前海法律研究院”,把西南政法大学的金字招牌挂在了祖国“特区中的特区”,使西南政法大学的旗帜飘扬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去年,她刚刚接任西南政法大学律师校友联谊会会长,她说她的目标是要打造最好的律师团队,陪着中国的企业、陪着西南政法大学走向世界。星亚师姐凭着自己高昂的激情、敏锐的目光和旺盛的生命力,精确地把握着时代脉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价值。星亚校友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自强就是“敢为天下先”。西政人当在事业上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当你登上社会之船,启动航程,在前行的途中累了、倦了、晕了,甚至突然遭遇到惊涛骇浪、天旋地转,风骤袭、雨骤急、浪骤起,最好立即高唱《西政之歌》,或者默默念诵西政精神“16字真言”——“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便会有西政人或西政人的朋友及时地在法治的轨道内施以援手、无私帮助,如此便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同样,当你离开了校园,如果发现某位校友落水了、受伤了,一定也要及时托他/她出水、带他/她上岸,把他/她呼唤,给他/她抚慰,甚至千里驰援、送去温暖。
各位毕业同学一定要记住,母校就是港湾里那盏温暖的渔火,永远照亮你前行的航程,也日夜盼望你平安归来。几天前,6月11日上午刚刚成立的2015届毕业生校友理事会送给学校一个匾额:“一生西政人,一世西政情。”西南政法大学永远陪伴你一路同行。西政是路,你就是路上奔腾的骏马;西政是桥,你就是桥上威严的雄狮;西政是梯,你就是梯上登天的勇士。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流行着一个非常温暖的热词——“陪伴”。这个词与“成长”、“力量”、“爱”等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词汇相连相随。我想,在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种力量令大家感动,总有一种激励推动大家前行。母校陪伴大家成长,母校也感谢你们人生青春的陪伴。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正如当初各位同学从家乡出发、从另一个母校出发,来到了西政。此时此刻,我和老师们一样非常欣慰,同时也怀揣一丝伤感,深情地目送各位毕业同学从这里再次出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认真对待两个关键词:一是“西政校友”;二是“西政精神”。因为你就是西政校友的一员,你就是西政精神的载体!西政精神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气场,也是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西政学子应该具备的文化气质。各位同学务必铭记西政精神,也务必铭记:作为西政校友,负有传承弘扬西政精神的特殊使命。
愿西政精神陪伴各位毕业同学一生一世,陪伴大家从学业成功走向事业辉煌!
愿西政学士、西政硕士、西政博士们带着亲人的牵挂,带着母校的期盼,自强不息、勇敢前行!
同学,你就是西政之梦
──在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上的致辞
付子堂
历经西政校园的“熔炼”,走过了成败与共、悲喜交织的学习历程,今天,同学们终于顺利毕业并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同学们已经化茧成蝶,即将飞向新的人生天空。在此,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西南政法大学2014届各层次、各专业、各学科的毕业同学,也向各位毕业同学的家长,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刚才,经过学位委员会各位导师的拨穗,大家正式毕业了!但我想提醒各位同学,自己拨正定位才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留给各位同学最宝贵的东西,绝对不仅仅是今天拿到的一纸文凭,不仅仅是青春激情和花前月下的浪漫,不仅仅是观看巴西世界杯某一场比赛后砸碎的酒瓶,更不仅仅是小伙伴、好闺蜜抱头痛哭的离别,而应当更是风轻云淡、润物无声但会真正影响一生的读书习惯。
几年前,当各位同学考上西南政法大学时,家人往往都会语重心长地叮咛一句:“到重庆后,一定要好好读书!”今天,在这大学的“最后一课”上,望着你们青春的脸庞,我想代表老师们,在各位同学的人生“行囊”里,再郑重地放进一句最简单、最平实的叮嘱——“毕业后,一定要继续读书!”
同学们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一路走来,身份在变,年龄在长,但“读书”的生活方式不要改变。书中自有更广阔的生命境界。微信上有一幅图特别好,不读书的人看到的都是鲜花怒放,读了一些书的人看到乌云密布,读了更多书的人“眼前乌云密布,可我却看到了从身后射出的阳光”。读书,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书本,垫起了我们人生的新高度,铺就了我们人生的新旅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希望,今日之毕业典礼,对于大家不仅是一个华丽的句点,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同学们毕业以后,只有继续读书,才能顺利适应人生境遇变化。校园很小,世界很大;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甚至是更重要的学校。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大法官和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提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仅在于逻辑。同学们毕业以后,从单纯的象牙塔到复杂的大社会,肯定会有太多的不同,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因此,需要我们向社会学习,更需要我们继续读书,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活书”!周恩来曾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生活智慧,这些都不会写成白纸黑字,而只能靠自己去切身体悟。只有生活,才是真正的学问来源。了解社会,洞悉社会,才能跻身其间。我希望,各位毕业同学要主动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继续锻炼。只有先适应社会,才谈得上影响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在工作单位,要学会协调,学会宽容,要做好角色转换,学会理性交往;在家里,无论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都要秉持感恩之心,承担好家庭责任,让亲人们时刻感受到爱的力量,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毕业以后,只有继续读书,才能不断追随知识更新的步伐。在现代网络社会,新词汇、新产品、新创意、新模式不断涌现,可谓日新月异,甚至是“秒新分异”。因此,如果想成为某一种职业的佼佼者,如果想让你的见解更专业、更权威、更加令人信服,那么,就必须继续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在信息社会,如果不甘于成为各种流行文化的肤浅受众,还应该回归经典。固然,“长腿欧巴”可能让你尖叫,《来自星星的你》可能使你迷恋,但只有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大同书》以及西方的《理想国》、《法律篇》、《正义论》等等这些永恒的经典,才能让人深思、使人厚重。法国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要相信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看错,一代人也兴许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在网络时代,必须警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但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却愈来愈少!我希望,各位毕业同学要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保持继续读书的态势,只有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高效分享人类古往今来的智力成果,才能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与各类事件,才能不断保持正确的判断力,从而拥有智慧的人生。
同学们毕业以后,只有继续读书,才能自觉融入时代洪流建功立业。“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正在百年梦圆的历史关口。法治中国无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西政人”,当“心系天下”;西政学子理应成为中国法治梦的造梦者、追梦人。中国梦、法治梦,也应该是知识梦、书香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西政学子也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了多少书?体会了多少真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同学们毕业以后,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千万不要等有朝一日聚光灯打到自己脸上的时候,才突然惊觉“腹中空空无诗书”。因此,一定要保持继续学习之心态,不断读书,及时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以厚积薄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去做人、去做事,为传播正义理念,改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
总之,继续读书,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完善自身、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最好途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着世界杯,别忘了继续读书;看完世界杯,更别忘了继续读书。这几天,卫冕冠军西班牙已经提前回家了!英格兰也say goodbye了!连我们大家都看好的蓝衣军团意大利,也在人们对“舌尖上的苏亚雷斯”哄笑声中出局了!热辣辣的赛场上,难有永远的冠军,也难有绝对的公平。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且读且体会,且行且珍惜。”天下没有打不完的世界杯,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到点的课堂,却有着读不完的经典,学不尽的学问。毕业以后,各位同学也会遇到一场又一场比赛,赶上自己的“世界杯”。因此,需要战胜对手,更需要战胜自己。
各位同学毕业之后,不管将来面临何种人生际遇,请勿忘严谨求实,继续读书!希望同学们继续读好纸上之书,持续汲取古今先贤智慧,践行“博学”这个西政第一校训,为人生发展源源补给营养活力;希望同学们继续读好社会大书,时刻关注中外寰宇时势,弘扬“心系天下”西政第一精神,为社会进步孜孜贡献正向推力。
各位同学毕业之后,不管将来遭遇何种艰难困苦,请坚信道阻且长,虽远必至!书香永远是战胜困难的利剑,学习永远是不竭的充电器。希望同学们继续以书相伴,回归经典,关注现实,正视坎坷,笑对逆境,以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努力筑就自己绚烂的精彩人生!
各位同学毕业之后,不管将来会从事何种职业,请记住继续关注母校、支持母校。西政情,同学当和衷共济。不久前,一位学长发出一番感慨:爱国家同爱母校是一致的;不关心母校,不支持母校,很难谈得上爱国。同样,同学们虽然走出了校门,但永远不会走出母校关注的目光。今天,我作为校长,代表两万多名在校师生,欢送同学们终于告别“西政绝望坡”,带着希望离开校园;今天,我也作为西南政法大学校友总会会长,代表20万在各地的西政校友,祝福同学们终归成为“社会人”,以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幸福,迈向成功!
聚是一团火,散为满天星!毕业同学中的每一个,都是西政永远的牵挂,都是西政永远的骄傲;毕业同学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母校永远的魂,都是母校永远的梦!
最后,愿各位同学为自己的精彩,为父母的深爱,为母校的荣光,为中国梦,为人生梦,为事业梦,为西政梦,放飞才华,翱翔天空!
恭喜同学们!
祝福同学们!
再见,同学们!
由创新而卓越,因理想而年轻
—中国科技大学侯建国校长在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各位同学,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面对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面对一双双闪耀着希望之光的眼睛,我此刻的心情,如同四年前初次见到同学们的时候一样激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与难忘的时刻,首先,我提议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养育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专属于个人的毕业戒指离开母校,带着在科大收获的知识、友谊与爱情,踏上新的人生征途时,我也希望你们带着传承自科大的精神、文化和品格,与母校一同前行,共同追求属于中国科大人的光荣与梦想!相信许多年以后,同学们回首青春,将会想起难忘的科大岁月:自习室里的苦读、研讨课上的激辩、实验室里的探索、图书馆里的沉思,有迷茫中的彷徨、挫折后的失落,更有挑战后的无悔、成功后的喜悦„„,你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破茧成蝶,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与蜕变。四年来,同学们不仅传承了科大严谨务实、勤奋治学的校风和学风,更展示了科大学子的蓬勃朝气与独特风采。你们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各种场合的志愿者活动中,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在Robocup、iGEM、挑战杯、辩论赛、龙舟赛等科技和文体竞赛中,奋勇拼搏,挥洒青春与激情;在海内外游学和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开阔视野。经过四年的学习和锻炼,同学们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这里,作为校长和老师,我要对2010级点一个“赞”!同时,我也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
毕业之际,作为学长和朋友,我想送给同学们两个词,作为临别赠言。
一是责任。今年又是甲午年,120年前,清朝政府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打造了号称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全军覆没,使中国面临割地赔款的惨境。这是一段令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自然也成为今年国内思想界反思的焦点。大家在分析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导致失败的诸多原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点:因为这场战争,日本是举国发动、以国运相搏,而清廷上下则是一盘散沙,大多数中国人对战事漠不关心。更重要的是,国难当头,从统治阶级到社会精英,仍在各谋其利,缺乏为国为民的责任心,如此怎能不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沉痛教训。1894年的甲午之殇,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渊,但同时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唤醒了中国人的责任意识。此后一百多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前赴后继。五十多年来,几代科大人也始终将科教报国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四年前,当同学们迈入科大校门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人口、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我们的人均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未来30年,在同学们为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而奋斗的过程中,也正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科大人,理应为国家、为民族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科教报国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追求卓越的信念装在心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更加美好的中国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创新。回首过去的20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经济人物、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何梁何利奖、陈嘉庚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欧洲的“菲涅尔奖”、美国的斯隆研究奖等等国内外的创新榜上,中国科大人都表现突出,他们在中国科大的满天繁星中,又增添了许多因创新而卓越的耀眼新星。令人欣慰的是,在他们当中,年轻的“70后”、“80后”科大人已成为创新的生力军,中年的“50后”、“60后”科大人依然保持着创新的活力与激情。令人感佩的是,榜单中有两位年过七旬的科大人,一位是当选2013中国科技创新人物的郭光灿院士,一位是获得2013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赵忠贤院士。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薪火相传,使创新成为融入科大人血液的基因。赵忠贤院士曾经说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它使人向往、激动和年轻”,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国际超导研究“竞赛”中,赵忠贤院士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世界声誉,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隔20多年,他带领团队在铁基超导领域继续不断创新,并再次获得空缺了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正如乌尔曼的散文名篇《年轻》中所说的,“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我希望,“90后”的同学们能继续传承科大的创新精神,在坚持理想中永葆朝气、永远年轻!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今天的毕业典礼之后,大家也将奔赴属于你们自己的赛场,开始精彩的人生之旅。在你们全力以赴、尽情享受人生中的每一场比赛的同时,请记住,母校会永远在看台的第一排为你们加油、喝彩,母校与你们同在!
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谢谢大家!
出发吧—孩子们!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又是一年毕业季,此情此景成追忆。今天,你们将背起行囊告别母校,从求是园出发,奔向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作为校长,既为你们过去的点滴成长感到欣慰和自豪,更为你们精彩的明天真诚祈愿和祝福!
诸位同学,未来充满未知,也充满期待,光明与黑夜交错,鲜花与荆棘同在。无论怎样,“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浇灌,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未来路,志存高远。几年前,曾读到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一起到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吉姆成了公司总裁,而大卫仍然是普通工人。同事好奇地问其中的原委,大卫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我只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一直为这条铁路而工作”。故事很小,却耐人寻味,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为分数而学习,最多能够得到好的分数;但如果为知识、为未来而学,那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并会得到更好的分数。作为一个公务员,如果只为晋身而奔波,或许会得到渴望的职位;但如果为造福一方而倾力,则还将收获信任与尊重。事实上,人生的真正赢家总是那些胸怀远大,不断追寻生命真谛的人,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希望你们记住:充分利己,最多只能算是谋生,利他奉献,才能成就事业与人生。
未来路,合作分享。过去的几年中,你们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本领;走出校门,你们将面对更多新的挑战,学会合作,学会宽容,与人为善,结伴同行,你们的人生将更加多彩。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分析,发现在成功的因素中,专业能力、知识和经验只占1/4,而良好的合作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将更有助于成功。科学史上有一个经典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两个机构都在进行DNA结构的研究:一个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另一个是加州理工的鲍林。鲍林教授是著名的化学和晶体学家,曾两次获诺贝尔奖,他对化学键有深刻的理解,从专业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上,鲍林是有利的。但双螺旋关键的衍射实验是在伦敦工作的弗兰克林做出的,由于鲍林教授并不了解这些信息,错失了二十世纪一个最伟大的发现。最近一项统计也发现,超过2/3的诺贝尔奖是通过合作研究获得的。实际上,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团队精神、合作共享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本领只是利用你自身的能量,只能提供一种机会,而合作共享将会给你带来无限外在的能量,给予你更多的可能。
人们常讲,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机会并不是机会。真正的机会都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关键在于你是否远见卓识,能够看透这层纸,并还要有一根能够捅破窗户纸的手指。驾驭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亲爱的同学们,借此之际,我还想和你们一起缅怀前几天刚刚去世的吴平副校长,他本应主持今天的毕业典礼,但一场意外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他是同学们尊敬的师长,是老师们亲密的事业伙伴,这些天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比的伤痛之中。千言万语,临别依依。期待你们健健康康,期待你们平平安安,期待你们顺顺利利!
同学们,学校声誉最重要的来源是她培养出来的人,今后请时刻记得:你们的精神将代表浙大精神,你们的高度就是浙大的高度,你们的肩上担着浙大的未来。相信你们,祝福你们!
出发吧—孩子们!
第三篇: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西政正式挂牌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西政正式挂牌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5月08日 浏览: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法学会会长余远牧致辞(贺明 摄)
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大使佟晓玲致辞(贺明 摄)
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主任谷昭民致辞(贺明 摄)
党委书记张国林致辞(贺明 摄)
会议现场(贺明 摄)
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大使佟晓玲一行参观展览馆(贺明 摄)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贺明 摄)
西政网讯 5月7日上午,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落成暨揭牌仪式在我校敬业楼国际法学院顺利举行。这也意味着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已初步搭建起对东盟国家法律交流合作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法律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大使佟晓玲,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重庆市法学会会长余远牧,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主任谷昭民,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朱晞颜,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唐文,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唐青阳,重庆市法学会秘书长陈忠东,云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朝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重庆市委员会副会长章晓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西南分会秘书长陈敏,以及校党委书记张国林,副校长曹春华、刘想树出席了本次仪式。仪式由党委副书记温良主持。
“此次研究中心落成暨揭牌仪式的举行,是学校参与和推动中国—东盟法律研究的一项重大事件,必将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我校以‘双进双突’为核心的转型升格战略部署,也必将更好地推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党委书记张国林在致辞中说道,“学校将加大力度建设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推动中心实体化运作,利用我校法学学科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法律法学界合作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设计东盟法律政策的论证和草拟活动。”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重庆市法学会会长余远牧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久负盛名的法学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具有强大的法学研究和教育优势,借助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契机,将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也更具专业和特色。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大使佟晓玲表示,希望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为中国和东盟机制化互联互通建设作出贡献,为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和完善发挥重要作用。该中心成立的任务还包括建立中国—东盟法律学院,负责培养和培训法律人才,在人文领域交流发挥积极作用。希望研究中心未来着眼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将传承合作和友谊的火炬一代代相传下去。
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主任谷昭民在致辞中表示,2010年“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在西政正式成立并建造了碑墙。一年多来,研究中心在东盟国家法律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声名远播。希望中心围绕打造成为自贸区服务最具权威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的开放型法律智库和有区域影响力的东盟法律研究机构的目标,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随后,党委书记张国林,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大使佟晓玲,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重庆市法学会会长余远牧,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主任谷昭民,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朱晞颜,云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朝德共同为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揭幕。
据悉,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申请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与校图书馆合作初步建成并运行了中国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编撰了《二十年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报告》,与东盟国家合作定期出版《中国—东盟法律评论》。“未来研究中心将筹建教育交流奖学金,致力于培养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吸引东盟国家法律界和法学界优秀人才攻读中国硕博士学位,推动我校与东盟高校进行师生互访、开展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合作等。研究中心也正在着手编撰《东盟法律大全》、《东盟投资者投资中国指南》、《东盟法律研究动态》等出版物。”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国际法学院院长张晓君在谈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未来合作展望时说道。
第四篇: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
http:///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是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由《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杂志社、《商界军校》杂志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主办)、中国青少年黄埔训练中心、北京汇才世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七色少年(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全国首家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机构。
军校简介
军校,不只是培养将帅的摇篮,也是孕育商政领袖的基地。改变百年世界的是西点,改写百年中国的是黄埔!秉承军事名校育人模式建立的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是一个移动的课堂,一个变化的教室,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个以军营、社会和大自然为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行为性格训练专业机构。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通过独创的、科学的五维训练方法,把“将帅成长计划”和由“行为—心智,心智—行为”的全新的、科学的双向训练体系,依托高端军事资源,运用军事化训练手段,以将帅行为习惯与性格模式为标杆,实践游戏化训练思维,达成寓教于乐、细致严谨的教学风格。迅速提升青少年“智、信、仁、勇、严”五大将帅特质,形成优秀的将帅行为习惯与性格模式,为他们精彩人生蓄势待发,让他们在未来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赢在人生起跑线。研发阶段
(1997-2002年)
以总参谋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以及各大区各军兵种近百人,拥有硕士博士的师团职军官联合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共同研发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系列图书,其标志成果是《趣味军事》10本,《中学课程与战争故事》15本,《最新学生军训辅导教材》一套,分别于2001年、2002年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防报》曾对上述成果进行连载,《中国教育报》曾发专题报道并进行宣传推广,部分省市图书馆曾将其作为馆藏图书,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在上述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了把军事资源与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创新性教育理念。
试验阶段
(2003-2006年)
由共青团中央、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国防教育宣传活动”(2003中青联发36号文件),根据此文件在全国开展了“全国青少年野战宿营邀请赛”,并于2004年5月18日召开了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军军事夏令营新闻发布会,2005年4月18日活动指挥部特邀“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老师所在的大石村小学32名师生全程免费参加并向大石村小学免费捐赠近万元图书和营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进行全程专访。《中国少年报》、《中国学生报》、《中国少年英语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中国少年报成长教育周刊》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在本次活动中,第一次把三军资源及军校育人模式引入了青少年教育实践,把军、学、游三元素融入了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战争游戏化、军事趣味化、知识故事化、活动军事化概念,数万国内外青少年参加了此次活动。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提升阶段
(2007-2009年)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谋略研究中心、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组、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科普教育俱乐部等单位联合主办,在对前期试验成果进行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共同隆重推出了“将帅成长计划”,著名的军事、教育、心理专家亲临讲课,将专业的军事化训练手段应用于青少年行为性格塑造,正式提出了打造中国青少年行为性格教育产业口号,得到了军地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指导,同时给予题词鼓励。广州、上海等地报名现场出现了一额难求的现象。《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再次得到了部分高端家长和青少年的高度信赖和认可。
完善阶段
(2010年-至今)
通过研发、试验和提升三个阶段的不断实践检验和理论探讨,运营团队联合各类专家及顾问团队在借鉴黄埔军校、西点军校等世界著名军事院校的育人之道后,提出了成立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的伟大构想,打造中国式童子军,改变试验阶段突出娱乐、提升阶段突出高端之弊端,由办营到办校、由短期到长期、由地方到全国、由国内到国外、由高端到大众、由突出性格训练到突出行为性格训练、由课程方法单一到形成综合训练体系,由此开始了中国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开创了将军校育人模式应用于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的先河,创造性地把环境教育、阅历教育、性格教育、细节教育、团队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关键性核心要素,把行为习惯与性格模式训练作为
打好青少年人生底稿,塑造未来精英人才的关键性突破口,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我国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重大举措,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为了发扬黄埔精神,并将此项活动推向国际化,同时为了加强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中国管理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全面参与研发。目前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教研部研发的课题“全人教育与少年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通过评审并正式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组子课题。为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的全国性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办校模式 开放式平台,周年化训练
军校式运作,军队化管理
环境式熏陶,强制化养成功勋式教官,英才化育人
渐进式成长,系统化培育
平战式结合,日常化巩固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以军营、社会和大自然为教学平台,深度整合军事资源、教育资源和文艺资源,形成一个移动的课堂,一个变化的教室,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二个家,一个全时空的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同时,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以心理学专家、政商艺学军各界专家以及一线现役军人为教官队伍,形成了一种集专家培养、教练指导、将帅名人启发、个人体验、环境熏陶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让青少年真正实现入校即入伍,学历即阅历,摆脱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式成长方式和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
办学优势 品牌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并得到了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上将、海军原副司令张序三中将等军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纷纷题词以资鼓励。形成了二十六本图书、两本杂志、两个网站三位一体的宣传载体,数百家媒体多年连续不断的宣传报道,数万受训学兵及其家属的口碑效应,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LOGO、军旗、军徽、军衔标志及身份识别系统等全套注册商标。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研发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通过六年来的小范围实验性活动以及成功训练世界各国数万名青少年,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同时聘请了几十位心理学专家、政商艺学军各界专家以及一线现役军人教官组成的专家团队。并专门成立了教研部。与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共同总结、完善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的系统训练教程。
早在几年前就出版了二十六本系列图书。同时为了加强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中国管理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全面参与研发。目前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教研部研发的课题“全人教育与少年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通过评审并正式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组子课题。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资源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深度整合了一批国内外高端军事资源:如总参谋部、国防大学、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等;教育资源: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大量的优秀教育专家。并在地区设有了系列初级训练基地,在全国设有系列中级训练基地,同时在国外合作开设了系列高级训练基地,得到了全国各地军校、军事机构、军事机关以及外军的支持,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坚实的训练保障。
课程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通过六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系列训练教程。包括7大课程体系,14大训练系统、140个训练科目、26本军事读物、2本专业军事杂志等,全面实现课程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科学的教学保障。
评价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探索并创立了价值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性科学评价体系,避免了现有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给青少年带来的永久性伤害与打击。我们的评价时空涵盖了训练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全力发掘并放大青少年的每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为性格优点。我们的评价对象涵盖了青少年、教官和训练计划制定者等所有参与方,如果多数青少年不能完成某一训练科目,我们将检验并修正我们的训练科目。我们的评价标准涵盖了多个价值维度,充分肯定人生的不同价值取向。我们的评价方法涵盖了定量测量和观察、交谈、采访、倾听等各种定性分析,充分考虑了每一个青少年的个体差异。我们的评价内容更为全面,我们的评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青少年的人生梦想,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肯定青少年的优秀行为,为他们建立阳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通过设置18级军职和20级军阶军衔的晋升体系与评定标准以及不同维度的荣誉评价体系与评定标准。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科学的评判标准。
管理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利用军营的特殊环境,在军校运营上实施五级组织管理(全国、大区、省市、地区、县级)体制,在学兵管理上实施了从班到兵团的九级自我管理体制,所有学兵管理骨干均经过严格的逐级的训练考评后竞争上岗,实现了从入伍到退伍的全流程无缝管理。所有军校管理人员均由军事教育机构、军事科学院、总参谋部、国防大学教官以及现役和退役的团级以上军官组成。确保青少年整个训练过程均能实现安全有保障,训练有效果。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严谨的组织保障。训练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拥有专属的国外、北京和省市三级训练基地以及由现役和退役的团职以上军官组成并经过层层考评竟聘上岗的教官团队,拥有六年的训练经历和成功训练世界数万名青少年的训练经验,形成了完善的训练机制和系统的训练教程。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障。
安全优势
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的大部分训练在军营这种特殊环境下进行,有现役士兵站岗和值勤,确保青少年在营区内的安全;同时营区内形成了由总指挥部领导管理,营区指挥部运营管理,班排连营逐级管理,学员自选骨干自我管理,辅导老师监督管理的五级管理体系,确保所有训练有序开展;食宿用品实行一人一套定期消毒确保卫生防疫安全,每天定时洗漱,保障个人卫生安全,专供品牌饮用水确保饮水安全,专业心理辅导员确保营员心理安全。为培养英才青少年提供了基础的参训保障。
军校文化
一、校训
荣誉至上、勇于承担、永争第一
二、使命
培养未来商政领袖三、四大校风
团结,向上,诚信,严谨
四、校规
一切行动听指挥五、三大校纪
令行禁止
团结协作
永不放弃
六、誓词
以我神圣的名誉发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严守校规校纪,严遵校风校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敢坚强,智慧果敢,团结协作,爱校爱国!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自创建以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得到军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青少年行为性格训练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产生了巨大的、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以“荣誉至上、勇于承担、永争第一”为校训,以培养未来商政领袖为使命,最终将中国青少年黄埔军校建成为培养未来商政领袖的训练基地。
第五篇:教育法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答教育法学的特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2.简答教育法学的发展特点。
经验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3.简答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手教育权的法律性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运行等。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三是法律责任与救济。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等。
二、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依法治教做为一个基本方略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所谓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包括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和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制活动。实行依法治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总体上看,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提出和确定了“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 其次,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事实证明,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仅仅靠“人治”,靠领导人的“开明”,或者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都是不稳定的,必须实行依法治教,保证教育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的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都是合同关系。教师管理也要逐步转移到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聘任制,它的基础就是一个聘任合同。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以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指导依法治教的实践。(二)学习教育法学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
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自然就要思考法是什么,评价现行的法及人们的法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全面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态度,对于法律的评价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则更为重要。不能设想,一个对教育法缺乏了解的干部、教师,会严格遵守法,正确执行教育法。因此,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行动上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六项义务,其中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第一项义务,这也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该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其他五项义务,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等,也都要求教师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 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处有关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学习教育法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推动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的需要
学习教育法学,不应当只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要通过学好教育法制基本知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依法治教的形象,并且带领广大学生、家长和公民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只有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公民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才能使依法治教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之日,就是依法治教实现之时。广大教师负有带领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学习教育法制基本知识的责任,必须首先自己学好,才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2.请谈谈如何用比较研究法学习教育法学。
答;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教育法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教育法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法的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习方法。比较研究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同时并存的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比较。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注意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的基础上,对可比的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或教育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我国教育法的特性如何?
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律整体的一部分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他便具有一般发的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法律以人们之间的一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统一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涉及不同的社会领域而分为不同的种类,教育法的调整对象是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性,二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又有行政机关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学校和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主体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及其复杂的。
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体系。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案例一: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 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案发后,紫金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答: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2.案例二: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
“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答: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3.案例三:一个和齐玉苓案雷同的案件
1994年,张广荣参加高考,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她的结果也和齐玉苓一样——名落孙山。没能上成学的张广荣回到了家乡干农活。可是四年后,张广荣听一个朋友说起来一所中学里有个与她同姓名的女老师,那个“张广荣”大学读的学校恰好是张广荣当时所报考的。
张广荣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查清楚了那位“张广荣”老师的真名叫任敏,让张广荣吃惊的是,为任敏一手操办冒名入学的人正是任敏的公公——他是张广荣当年的数学老师,正是他对张说,“你没有考上。”而张广荣却信以为真。
1998年9月,张广荣将任敏告上了法庭,张提出了被告应向其赔偿物质损失5万元,精神损失5万元和赔礼道歉的要求.经过2年的时间,总算有了结果,2000年8月,法庭裁决,被告向张广荣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费共9000元。
请依法分析张广荣一案的侵权性质。对这一案例我们应有哪些思考? 答:此案属于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因此造成损害结果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思考: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防止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发生,避免对受教育主体构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