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总结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魏县国土资源局
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总结制度
第一条为了解全县土地行政诉讼案件情况,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行政诉讼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土地行政诉讼案件,是指土地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案件。
第三条建立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总结制度,对每一起行政诉讼案件都应当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查找依法行政工作中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对依法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和责令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诉讼案件,要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整改。特别是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后果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鉴。
第四条每半年对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情况及发生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向本级政府、本部门提交行政诉讼应诉工作状况分析报告,并于30日内将整改情况 1
报政府法制办备案。遇有重大、紧急行政诉讼应诉案件时,应当及时报告。
第五条上报的土地行政诉讼案例分析报告,要有简要的分析说明材料,维持和胜诉的案件,要重点说明引起复议和诉讼的原因,撤销、变更和败诉的案件,要重点说明诉讼应诉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应附判决书或裁定书、行政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经过复议程序的,还应附复议决定书、复议结案报告、复议申请书、被申请人答辩书复印件。
第六条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5.2、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制度
某某质量技术监督局 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制度
第一条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质监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证我局应诉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行政诉讼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诉讼实行局长领导下的委托代理人负责制。
第三条
行政应诉工作由法规处和案件承办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应诉小组。应诉期间可由单位聘请律师,作为应诉代理人,参加诉讼。
第四条
接到起诉状副本后,应诉小组应认真详细阅读起诉状副本,审查原告主体资格及诉讼实效、管辖等。
第五条
应诉小组应于2日内完成对起诉状的分析、研究,写出相应的报告材料,确定应诉方案上报局长。
第六条
应诉小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应诉材料。
第七条
诉讼代理人应在本局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交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第八条
诉讼代理人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供诉讼所必需的法律文书、文件,准时出庭。
第九条
诉讼代理人在开庭阶段,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充分行使 1 诉讼权利,阐明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准确性。
第十条
诉讼代理人要认真做好举证工作,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等。
第十一条
每年的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或者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诉讼案件,原则上主要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庭应诉的,应委托相关负责人出庭应诉。
第十二条
诉讼案件审理完毕后,应诉小组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装订成卷,归档保存。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云浮市2006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报告
云府法报[2007]1号
云浮市2006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全市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78件,受理65件,占申请总数的83%;不予受理13件,占16.7%。案件主要涉及林权、土地权属、公安、工伤、交通、计生、劳动保障、信访、环保等十多个类别。以林权、土地权属、公安、劳动保障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总数的30.8%、16.7%、16.7%、14%。在申请人类别中,申请人为公民的61件,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17件,分别占申请总数的78.2%、21.8%。被申请人为县级政府的37件,占47.4%,县级政府部门32件,占41%。在受理的案件中,已审结50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64%,其中维持38件,占审结总数的76%,撤销8件,占16%。与2005相比,案件数量增加,由65件增加到78件,同比增加20%;撤销率下降,由原来的29%下降为16%。
2、全市发生行政诉讼案件39件,其中县级政府应诉19件,占总数的48.7%。复议后应诉27件,占69%。已审结31 件,维持18件,占58%,撤销4件,占12.9%。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件,增加34%。
二、承办案件中遇到的问题
1、复议应诉案件数量及类别增多,案情复杂。新增信访、安监、人事任命、供电、规划许可等复议案件及新增税务、工商、供电等诉讼案件。全年以山林权属、土地权属、公安行政处罚、劳动保障争议案件比例居高。山林权属纠纷案件在化解群众纠纷,防止争议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办案方式及提高案件质量。
2、土地登记发证案件,涉及发证程序、复议期限等问题,案情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劳动保障复议案件有增多趋势,被申请人主要为县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
3、群众对复议法的认识不够。申请人申请复议时仍然不了解申请的条件,如申请人不携带身份证明、受托人没有委托书、超过申请期限等,畅通复议渠道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OO七年二月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的分析
关于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的分析
随着房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不断增多,在审判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的厘清法院审理该类案件的工作思路,郓城法院对近年来的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进一步规范完善该类案件的审理提出建议。
一、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自2010年以来,郓城法院共受理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19件,其中2010年2件,均判决撤销房产登记;2011年2件,一件判决撤销房产登记,另一件被告变更具体行政行为,原告撤诉;2012年15件,一件原告主动撤诉,其余14件因涉及民事问题中止审理。
通过对以上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叉在一起。大多数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与民事案件相关联,当事人提起房产登记行政诉讼,实质是对民事权益被登记机关登记行为确认不服。
(二)登记机关败诉的原因集中。大都是因为忽视实体审查和违反法定程序,在没有尽到合理的审核职责的情况下,就办理了房产登记手续。
(三)涉及法律、法规较多。该类案件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较多,审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
(四)案件类型相对集中。案件大多数是第三人提起的不服房屋权属登记类型。
二、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涉及民事争议的情形多,导致纠纷中止。房屋登记纠纷中常常混杂着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对于这种行民交叉案件的审理,行政审判法官多赞成先民后行,在此情形下,通常的做法是先中止行政诉讼,待民事诉讼的结果出来后再判决行政案件,理由是行民交叉的案件在实质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权益之争,房屋登记是以民事法律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处理方法虽然抓住了问题的实质,避免了行政判决和民事判决相矛盾的情形,但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也浪费了司法资源。还有的当事人不理解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希望通过行政诉讼实现民事权利。在他们看来,如果法院认定某项登记是错误的,自己就理所应当成为房屋真正的权利人,法官在审理该类案件时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给当事人做解释工作。
(二)原告主体资格的把握。一般来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房产登记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只要能提供相应的事实证据证明其与被诉的登记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法院均应予以受理。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指的是这种被影响的利益是法律上需要保护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行政主体在作出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纳入考虑范围的利益。只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受到的侵害与登记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当事人有明确的法律文件或法律事实证明自己为权利人,如房地产权证、房屋买卖合同、抵押合同、法院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件以及继承等法律事实,就应认定其具有原告主体资格。
(三)对登记材料的形式审查标准和现有审查手段难以对抗精心伪造的申请材料。长期以来,房屋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的审查多为形式审查,只要相关人员全部到场,必要的材料是加盖了公章的原件就能办理登记,登记人员只需尽到基本的审查义务即可,不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另一方面,由于登记人员无法凭肉眼对公证书、未婚证明等材料上公章的真伪进行鉴别,又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审查手段,容易使申请人钻空子伪造材料骗取登记。[1]提供虚假材料的当事人在办理房屋权属转移登记后逃匿,法院判决撤销登记行为后,购房人已经支付的房款难以追回,将面临钱房两空的境地,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
(四)判决方式问题。对于登记行为如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是否应当以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代替维持判决?有人认为,用维持判决比较合适,现行行政诉讼法也是这样规定的,因为行政审判审查的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非确定审查原告的诉讼请求受不受法院的支持。本人认为,用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代替维持判决是合理的,因为目前我国的登记制度决定了登记行为只是对民事法律关系形式上的确认,并无实质上的最终确定力,登记机关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无权审查的,登记行为很可能由于民事法律关系无效而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如果法院以司法审查的标准判决维持了行政机关的行为,会给以后民事审判否定房屋产权民事法律关系或行政机关自行纠正登记行为带来障碍。用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方式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和提高审判效率,也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五)登记机关赔偿问题。当前我国缺乏统一的登记赔偿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及《房屋登记办法》等都对登记机关登记错误引发的赔偿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对赔偿的性质、归责原则、范围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造成司法实践的不规范,这些过于粗放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裁判的需求。
三、规范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科学的房产登记制度。现行的房产登记规范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缺陷,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房产登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是解决当前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审理工作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虽然《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作出了基本规定,如登记管辖、登记机构职责、异议登记与预告登记制度、登记过错的赔偿责任等,但是这些规定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还远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亟待进一步细化。
(二)加强对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审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对房产登记这类关系重大财产权属的行政行为大都采取法律途径寻求权益保障,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快速上升。但是,当前我国有关房产登记的一系列制度却相对滞后,房产登记行政审判工作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应认真对待每一件案件的审理工作,既要充分保护房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公平界定登记机关的职责、义务,力争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三)完善房产登记技术手段。技术条件的落后,也是造成登记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强登记系统软件的研究,不断完善电子登记信息系统,比如,针对使用伪造身份证或冒名申请房屋产权登记的现象,可以通过密码保护及指纹识别等技术手段来核实身份真伪。同时还应积极加强与民政部门(婚姻登记处)、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助,建立电话查询系统和网络实时传递体系。[2]
(四)法院在受理房产登记行政诉讼案件时应加强立案引导。法院在受理案件时应了解当事人诉讼的真正目的,如果当事人只对登记错误的原因行为有争议,则应当向其阐明房屋登记行为仅是一种确认,不是赋权,登记对象只能是没有争议的民事权利,如果有争议就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等机构的确权后,才能进行确认。法院应当引导当事人提出有效的诉讼,使纠纷通过最快的诉讼路径得以解决。对因登记部门原因导致登记错误的,可引导当事人直接进行行政诉讼;对因民事行为瑕疵导致登记错误的,可引导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对各当事人之间有亲属关系或房屋已被他人善意取得的案件,应当加强诉讼协调,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同时,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五)正确处理行使审判职能与支持登记机关依法行政的关系。由于房产登记相关法律规定抽象、简单,而大家对法律理解的分歧又较大,有时登记机关的结论与法院的认定就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一方面,要坚决纠正登记机关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与他们的沟通,通过提出司法建议、召开座谈会、联合举办讲座等方式,达成法律理解的一致和案件处理的共识,使司法权与行政权和谐统一。[3]
(六)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行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有时在民行之间互为中止,久拖不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将两类联系紧密的争议在一个程序中处理,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避免反复诉讼,不仅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减少法院人力和财力的耗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这也为我国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
(七)建立权责罚相一致的登记赔偿规则。相关部门应对现有的不动产登记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及时制定出台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在行政赔偿领域,可以实行过错并违法归责原则,既要考虑登记行为本身的违法性,也要考虑登记人员的主观过错和过错的大小,公平合理的处理当事人的损失。在由于申请人和登记机关的混合过错导致登记错误时,有必要区分各个主体的责任,不能一概由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篇:南京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报告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南京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报告制度
(二○○五年八月三十日 宁政办发[2005]92号)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江苏省委《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及时掌握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有关情况,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监督机制,根据《江苏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和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制度规定的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一)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或者终审法院判决撤销、变更、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限期履行的案件;
(二)行政机关撤销、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或者原告同意并撤回请求,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法院准许的案件;
(三)社会影响重大或者争议较大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四)涉及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本市规章、规范性文件需要修改、废止的案件;
(五)其他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第三条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市级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审查工作。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的法制机构负责本级政府及本部门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报告工作。
第四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受理的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应当在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之后的10日内向市政府法制办书面报告。
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当在收到法院终审判决之后的10日内,向市政府法制办书面报告。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诉的重大行政诉讼案件,应当在收到法院终审判决之后的10日内,向市政府法制办书面报告。
情况紧急的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可以在案件审理或者办理过程中书面报告。
第五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当就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下列事项进行报告:
(一)原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证据、依据和适用法律程序;
(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过程及结果;
(三)从案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及工作建议;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事项。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在书面报告的同时,应当随附原行政处理决定文书、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诉讼判决书或裁定书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各一份。
第六条 市政府法制办定期对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执行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报告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及评议,并纳入依法行政考核。
第七条 对于被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或者终审法院判决撤销、变更、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限期履行的案件,依照《南京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过错责任。
第八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可以依据本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系统的重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报告制度。
第九条 本制度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制度自2005年9月20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5年08月30日 实施日期:2005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