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武政[2006]10号)
武 汉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武政〔2006〕10 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5〕42 号)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规划,配套建设,提升功能,加强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市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发展目标.到 2010 年,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生产发展需要,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 92% ,绿化覆盖率达到 30%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7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理;中心村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目标.二,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管理
(一)科学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本依据,2006 年,由市规划部门负责指导城郊各区完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07 年,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其中城关镇和重点镇还需完成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城关镇详细规划要覆盖其主要街道,重点镇详细规划要覆盖其近期建设区域.2010 年前,总体规划确定予以保留的中心村要完成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市,区规划部门要加快各类小城镇规划的审查和报批工作.依法批准的乡镇总体规划必须严格实施,确需变更的,要按法定程序报批.要严格执行规划“四线”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加大规划巡查和执法力度,严禁乱审批,乱建设.三,围绕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省级示范村建设
根据省人民政府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的战略部署,结合全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着重抓好我市 100 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到 2010 年,省级示范村要实现村内主干道硬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
装路灯;给水排水系统完善,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垃圾和污水得到处理,村容村貌整洁.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制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爱护卫生,保护环境.四,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市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城关镇,重点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建设项目,应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区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经市,区审核确定后,市里给予适当补助.(二)拓宽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市,区规划部门收取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要确保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到城关镇和国家,省级重点镇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各乡镇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对城关镇,重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里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三)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据经批准的挂钩项目区规划,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年度检查,到期归还,强化监督的原则,对所涉及到的城镇单列编报下达适量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挂钩项目区拆旧建新工作完成后,应将经验收合格的复垦或整理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作为偿还事先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对于城关镇,重点镇土地整理项目在立项上优先安排,经验收确认的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可按 60% 的比例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也可同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并允许跨年度使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建设用地单位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的,经认定合格后,新占耕地与整理后增加的耕地可等面积置换,其建设占用耕地不占年度计划指标.城郊各区在使用城镇,村农用地转用计划时,应优先满足小城镇特别是城关镇和重点镇用地需求.对于发展较快城镇超出当年计划用地的,由市人民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调剂.(四)鼓励农民集中建房.村庄居民集中建房,需占用农用地的,实行“先借后补,节约奖励”的政策,先借用宅基地,3 年内通过对退出的宅基地和荒地进行整理,补齐借用的面积;多出的土地,其指标奖励给区用于建设用地.各有关区要在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村庄整治.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一)大力加强城关镇,重点镇建设.以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为重点,增强城关镇,重点
镇对其周围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主城区的原则,加强环保,绿化,道路,给水,排水,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市场的综合配套开发,完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场所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二)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各乡镇要加强管理,改善环境,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到 2010 年,力争城关镇供水普及率达到 99% ,绿化覆盖率达到 35%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2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50%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75%;重点镇供水普及率达到 96% ,绿化覆盖率达到 30%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1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 30% ,垃圾处理率达到 80% 以上.(三)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城郊各区要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的维修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村镇的历史文脉,历史遗迹,古墓葬,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特别要做好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木兰大余湾,江夏区龙泉山风景区明八陵古墓等历史名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城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一)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武政〔2004〕23号)文件精神,支持市,区建设部门建立规范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综合,统筹,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参与,支持小城镇建设,形成小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二)抓好队伍建设.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在全市乡(镇,街)设立建设管理所,与国土资源管理所合署办公,分别接受区国土,规划,建设和城管部门管理,履行综合协调管理乡(镇,街)土地,规划,建设和城管执法工作的职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其经费统一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三)抓好目标落实与考核.城郊各区要根据全市“十一五”规划,制订本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细化目标.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共同推进小城镇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三月十三日
第二篇: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和土地的集约使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近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档次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今后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强化中心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建设发展小城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推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不仅要成为经济中心,而且要建成文化卫生中心,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四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到2007年,进一步调整完善乡镇域体系规划,加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详规覆盖率达到60%,其中中心镇达到75%;小城镇建成区由现在的16平方公里,增加到24.5平方公里;加强道路、供水、电力、电讯、环保、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60%,自来水普及
率达到90%;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2.5万人,其余小城镇达到1.2万人;全县建成地方、仲村、郑城、白彦4个中心镇,32个中心村。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城镇人口均达到1.5万人以上,其中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3.6万人,白彦、柏林、温水、郑城、铜石镇达到2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93平方公里;形成100个中心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三大堆”,优化小城镇容貌。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各乡镇要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详细规划,做到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街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再进行建设。中心镇详细规划要聘请市以上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其他小城镇详细规划可由县以上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必须按规定报批。
注意小城镇之间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留足美化用地及空间,提高环境质量。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建设审批制度,依法搞好小城镇的综合整治工作,坚决制止和查处违规违章建设行为。以绿化、美化和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小城镇面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建筑工匠协会的作用,做好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资质审查、持证上岗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完善政策,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村镇建设的管理,在建设局乡建科的基础上成立村镇建设办公室。各乡镇要完善相应机构,稳定队伍。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强化服务职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县政府《关于批转县公安局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平政发[2003]29号)的规定,打破城乡分割,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的性质。中心镇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全部改为居委。对已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有合法固定住所和收入的外来人员,实行户口来去自由的政策,对其原承包土地,可以保留其在承包期内的承包权,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进行流转,或退回村集体。对依法返还承包地的,不再承担农村税费。
经批准在中心镇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心镇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小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国土资源和建设部门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建设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及城镇规划用地发展方向,严格建设用地标准。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路子,充分挖掘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采取旧村改造、撤点并村等搬迁办法,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大型建设项目、乡村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
中心镇建设用地除依法征为国有外,可以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按规定有偿、有限期流转,镇驻地以外的村可将集体土地置换到镇规划区内。镇政府使用村集体土地必须签订协议,合理处置土地权益关系,对村依法进行补偿。
(四)加快小城镇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园区经济结合起来,搞好园区规划、完善配套建设,使二、三产业向园区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凡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律进园区,已分散建设的项目,要创造条件向园区集中,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引导和调控在中心镇辐射范围内的项目,进入中心镇园区进行建设。各乡镇要立足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知名产品、支柱产业和支撑企业,力争把地方、铜石、卞桥、柏林、临涧、郑城、流峪等乡镇建设成为以水果加工、黄金开采、石膏开发、建材生产、中药材批发为主的规模化特色基地。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大力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小城镇收取的城乡维护建设税,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收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要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小城镇建设;以2002年为基数,中心镇新增税收除上缴中央、省、市以外,县留成部分,部分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中心镇建设。金融部门要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小城镇道路建设、市场建设,并在信贷投放上对中心镇予以倾斜。
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旧城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土地出让金全额征收后,返还中心镇60%、其他小城镇40%用于城镇建设。实行集体土地流转的城镇建设用地,其土地流转收益严格按照临政发[2003]41号规定执行。
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对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城镇建设投入。
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起主导作用,要强化规划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小城镇建设。县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年终小城镇建设考评中取得前六名的乡镇给予一定奖励。建设、计划、公安、民政、财政、劳动、交通、水利、农业、工商、土地、环保、电力、通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意见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1-11 【生效日期】2000-0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意见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市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OO年一月十一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意见
为加速我市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委七届五次会议提出的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上水平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加快发展小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同时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加快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和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形成规模人口的集中消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按照市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津党发[1999] 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完成撤乡建镇,农村城镇化达到50%。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小城镇的发展要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在小城镇发展中应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方针,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使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相协调。
(二)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次推进,稳步发展。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逐步建立体现地域特色的小城镇体系。
(三)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按照市场条件下要素流动的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的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四)坚持把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并带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小城镇的主线,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耕地,走生态良性循环之路。
(六)坚持重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坚持科教兴镇,建设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八)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广泛吸引资金,逐步建立以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机制。
(九)坚持创新,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十)坚持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进行,注重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合理布局,精心规划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龙头。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规划,搞好三个层次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一是在区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市农村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小城镇的镇域总体规划。三是镇区的详细规划。在规划中,一要超前,使小城镇的规划成为名副其实的跨世纪工程;二要配套,规划应做到水、电、气、路、市场、储运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相互配套,使小城镇具有比较完备的功能。三要科学合理,小城镇的区位以及小城镇自身的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道路的空间布局科学有序,防止一阵风。四要突出地方特色,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和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五要通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对批准后的规划要认真实施,不能随意变动。
四、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使更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一)加快撤乡、并乡建镇的步伐,尽快妥善解决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行政区域不尽合理的问题。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要率先有计划地将一些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村落相对集中,搞村民组团,建中心村。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2000年起,市级30个试点镇全部参加市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这项工作将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到其他小城镇。要实行按居住地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今后,本市农民只要在小城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非农职业,居住满两年(本镇区农民不受此限),本人及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就可以申请在小城镇落城镇户口。
(三)在严格禁止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的前提下,允许进入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对其原有承包地继续拥有土地承包权,鼓励其有偿转让经营使用权,但必须按有关法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四)经公安部门批准的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在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五)要依法规范农村住宅产业,不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鼓励提倡在镇区建多层住宅,适当控制建低层住宅。对农村集体土地上建房产权的管理,各区县政府可以搞一些试点。
五、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建设扩大小城镇规模的主要动因之一是集中乡镇企业,要在镇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小区。
(一)鼓励新建企业到镇工业小区内选址。镇区内新办企业享受有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按照市财政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的通知》(财企-[1994]57号)的规定执行。
(二)工业小区外的企业要逐步迁移到小区内。迁移后涉及产值统计、税收隶属关系等可以不变。
(三)在天津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乡镇工业建设用地,列入土地利用计划的,由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依据市规划局和市土地局《关于印发使用“存量” 和“增量” 两项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地字[1999] 349号)的有关规定,在办理有关的用地报批手续后,可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按建设项目,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四)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镇区新建民营企业可享受 《天津市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津政发[1998]21号)的优惠政策。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进镇务工经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
六、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用地。
(一)保持耕地动态平衡。在经市和区县批准的小城镇规划区内需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进行建设的,要保持耕地质量与数量的动态平衡,用来平衡的土地可在本区县行政辖区范围内跨村、跨乡镇实施。
(二)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各区县对小城镇建设用地要根据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统一办理用地手续,按项目用地分次依法划拨和出让。
(三)允许以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降低企业进入小城镇的用地成本。
(四)农民到镇住宅小区建多层住宅楼、合作建多层住宅楼的,经依法批准,可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五)市从耕地开垦费、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耕地保护奖励专项资金,对通过小城镇建设使耕地数量增加的,给予奖励。
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发展小城镇,要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配套。一是在各建制镇镇区要建设完整的道路体系,主要道路要有路灯;二是搞好镇区生活生产用水供应,在饮用高氟水的地区,要加快除氟改水步伐,改善居民饮用水质;三是加快镇区电网改造,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四是下大力量在镇区普及水冲式公厕,整治农村环境;五是发展城镇绿地公园,绿化覆盖率达30%左右; 六是加强地下排水设施建设,在新建住宅区基本普及热化和燃气化。
八、建立与完善小城镇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
小城镇要成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产品向高层次发展,带动周围农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和商贸中心。
(一)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进入小城镇开展科工贸服务,兴办高技术农业企业和发展各种产业。鼓励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小城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资金合作和协作。小城镇政府可制定引进项目、资金、人才的优惠政策。
(二)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或成人和职业教育中心)三年内要达到市级一类校标准。对45 岁以下的农民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率应保持在每年80%以上,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扶持小城镇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
(四)在镇区可以通过预收租金、预售摊位、入股参股和联合开发等方式集资建设商贸市场,对农民投资兴建商业一条街或商城,工商管理部门可在两年内适当减免市场管理费。
九、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筹措要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投资的机制。
(一)建立市级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从1998年建立市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后,至2002年,继续由市农办、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小城镇的发展。与此同时,市水利、市政、卫生、教育等部门,每年也要从财力、物力上优先支持小城镇建设。
(二)各区县人民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支持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并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各建制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环城四区只限于12个市级试点镇)全部返镇。小城镇自行配套的市政设施,可以参照市区的标准由镇人民政府收取市政和非营利性公建的配套费。
(四)各商业银行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承贷载体效益高,还贷来源可靠,资本金到位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五)逐步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制度,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和经营各类基础设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六)积极争取国家各项用于小城镇发展的专项资金。市小城镇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做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搞好项目的储备,为市各部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服务。
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即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和村(居)委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合作医疗等6项保障制度,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抓好试点工程
(一)实施“131”试点工程。一是西青区作为农村城镇化试点区,要加大投入,严格规划,整体推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二是进一步加强30个市级试点镇建设。市周边8个组团镇中未被列为试点的新立镇、咸水沽镇、杨柳青镇一并列为市级试点镇。市级试点镇继续享受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农委、建委、计委<关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津政发[1994]75号)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提高100个现代化村庄试点建设水平。重点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上有新进展。
(二)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市重点培养扶持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镇和示范村。本着好中选优,兼顾地域原则,经区县人民政府推荐,确定14个市级示范镇和15个市级示范村。市级示范镇是:西青区张家窝镇、大寺镇;津南区小站镇、双港镇;北辰区双街镇;塘沽区新城镇;大港区中塘镇;宝坻县大口屯镇;武清县王庆坨镇;静海县大邱庄镇;蓟县上仓镇;东丽区赤土镇;汉沽大田镇;宁河县潘庄镇。市级示范村是:蓟县下窝头乡程子口村、宝坻县大钟庄镇北王村、武清县大黄堡乡后蒲棒村、宁河县板桥镇盆罐村、静海县双塘乡西双塘村、大丰堆乡史庄子村、东丽区大毕庄镇赵沽里村、津南区小站镇东大站村、双港镇海河湾村、西青区宁家房子村、西营门街八里台村、北辰区天穆镇刘房子村、塘沽区中心桥镇五十间房村、汉沽区营城乡五七村、大港区中塘镇张港子村。各有关区县和部门要集中力量抓好示范镇和示范村的工作,使其成为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窗口。
十二、切实加强领导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重要工作,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
(一)市小城镇建设协调小组,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合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二)有农业的区和各县人民政府要对小城镇发展负全责,要充实加强区县小城镇建设办公室。
(三)市小城镇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对本实施意见的落实情况做好追踪调查与研究;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并做好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工作;抓紧组织制定全市农村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发展标准,经协调小组批准后执行。
(四)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为我市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天津市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发[1999]23号 【发布日期】1999-12-08 【生效日期】1999-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鄂发〔1999〕23号1999年12月8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充分认识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实施以来,全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完善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健全法规、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展示出政治上的凝聚力、经济上的推动力、市场上的辐射力和文化上的渗透力。
积极发展小城镇,对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开拓广阔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重大举措。
我省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证明: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小城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加消费,启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二、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全省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的格局是:以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为基点,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在长江、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和大中城市周围,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提高水平,形成密集的城镇带、群。力争到2005年,全省有25%的建制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工农结合,城乡互融,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载体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小城镇(建制镇、乡集镇)要达到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普及率95%以上,排水设施覆盖率90%,绿化覆盖率30%以上,供电、邮政、通信、环卫、公交、消防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近期,全省要着重抓好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的建设。各县(市)集中力量建设好2-4个中心镇。中心镇要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镇区建设和人口已有一定的规模,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小城镇。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资源向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口子镇”,其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本县(市)各乡镇的前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相对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镇区人口规模一般达到2万人以上或占镇域人口40%以上,镇区面积与人口相适应,对周边乡镇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三、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基础。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载体和依托,为其创造良好的技术、市场、信息、物质等发展条件。发展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要协调、有序、联动发展,关键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走以农兴镇,以镇促农的道路。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基地生产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民、农业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二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要始终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企业布局,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同时不再批准在小城镇规划区以外占用耕地新建乡镇企业。三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要加快小城镇市场体系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镇外人员进镇入城,从事饮食、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使小城成为商业区和商品集散地。四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调整社会结构相结合。在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农用地流转的措施和办法,鼓励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进镇务工经商。积极开展迁村并点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民居住地城镇化水平。
四、四、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小城镇建设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和引导外商外资、个体私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投入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允许对城镇道路路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转让拍卖,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要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不得截留挪用;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收入、土地增值税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实行土地综合利用和滚动开发。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心镇的规划建设。省城市维护建设费在全年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50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小城镇建设,鼓励一批中心镇和口子镇加快发展。省农行、省建行每年各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贷款支持中心镇住宅开发建设,县(市)农行、建设要按计划落实资金;大中城市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建设。
五、五、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县(市)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动态平衡。政策上要扶优助强,在下达的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时,调剂一定数量的额度向中心镇倾斜。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外,一律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土地出让,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小城镇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按规划和计划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小城镇建设要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少占地面空间补,城镇用地村庄补。积极鼓励旧城区、旧村庄改造、闲置土地整治、并村、平坟等各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在费用收取上可适当优惠。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进行旧城区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对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出让金可以适当减免。因实施村镇建设规划,集体土地承包者之间、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均可交换不同区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依法签订互换合同。保留进镇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同时,鼓励进镇农民自愿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有偿转包等形式,解决好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问题。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镇农民利用原有的宅基用地按一定的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六、六、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落城镇常住户口。从1999年起,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由全省原来的15个扩大到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在全省推开。“农转非”取消原指标控制办法,由各地根据小城镇发展规划及综合承受能力办理。凡在小城镇已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和生活来源,在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农村户口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其共同居住的父母、配偶、子女,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具体办法由公安部门另行下达)。
各地要加强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七、七、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严格管理并重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服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突出特色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要以县(市)为单位,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县(市)域小城镇布局规划和中心镇、重点“口子镇”建设规划修编应抓紧完成,其他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要在明年底前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具备法律效力。省财政从199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安排50万元的村镇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规划工作。各镇应根据镇情特色,确定本镇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要科学安排工业、商贸、居住、公建、仓储、市政、绿化等各项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城镇中心区域的发展半径和村镇体系的发展框架,搞好镇村布点、人口合理分布和镇村之间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小城镇建设要切实做到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确保质量,突出特色,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小城镇的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努力创造出优美的环境,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及开发强度,按照国家环保规定治理废水、废气、废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门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施工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办法,切实做到建设市场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八、八、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重要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负责,形成合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督办和审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途径探索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子,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同时,既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省对纳入中心镇建设的小城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达到标准的予以命名表彰,以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中共潼南县委 潼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潼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战略意义。小城镇是“大战略、大课题、大手笔、大突破”,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约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保护耕地,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传承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 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但我县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坚持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注重建设,加强管理。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发展城镇文明,进一步“鼓舞士气、激活人气、炒热地气、集聚财气、提升名气”,走出一条具有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3、基本原则。(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通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等,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数质并重,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城镇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城镇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3)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继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城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城镇功能定位,以产业为支撑,形成各具特色的城 镇经济。(4)创新机制,率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发展中心镇和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带动小城镇跨越式发展。(5)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环境一体化保护,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一体化推进,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4、目标任务。到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40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2.5万以上的小城镇;原区所在地四镇(小渡、卧佛、玉溪、上和)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5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5万以上的小城镇;其他镇乡建成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
三、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小城镇规划的先导作用
5、搞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生态安全的需要,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环保、圾处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6、搞好镇乡总体规划。做好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到2008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工作。
7、强化规划的监管与实施。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专家领衔、群众参与。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改变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四、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动力
8、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靠近农村,靠近农业生产的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业、农民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重点发展一批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
9、以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要把产业培育放在小城镇发展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在条件具备小城镇开辟工业园区,吸引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使小城镇成为各类商品集散的枢纽,成为城乡信 息交流的平台,把小城镇培育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鼓励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设在小城镇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受国家、市、县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完善城镇功能,积极改善小城镇的发展环境
1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县城规划区外,其余各镇乡每年要建设1公里以上的“阳光大道”。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管道供气设施,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到2011年全县所有小城镇规划区内实现污水垃圾处理率100%,供水供气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
11、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启动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1年实现村级服务中心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与健康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12、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要加强小城镇风貌设计工作,县建委会同相关部门、镇乡加快小城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镇一貌”的别具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风格。“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19”线、“205”线、中塘公路、王兴公路两侧的农民建房实行严格审批管理,不按照规划和标准图 集实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凡按规划和标准图集实施建设的新建项目,给予每平方米6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70%,所在镇乡解决30%;进行旧房正立面改造的,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要以保护水源、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重点,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切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切实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
1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以“三建、四改、五提高”、“四有、三通、三化”、“一池三改”、“一校三室一园”、“一楼一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进一步严格按照康居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做到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启动一批,确保在3至5年内完成32个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改变乡村脏、乱、差的现状。
六、创新发展方式,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高度集约
14、加快建设方式改革。积极推行集约节约用地的建设方式,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资源。把节地、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小城镇建设的各个环节,建设节约型小城镇。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园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对确定的建设用地,要实行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建 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建设用地中的集体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流转,保持集体土地的性质不变。工业区、住宅区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有偿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允许以集体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兴办企业。在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也可将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
进一步调整三个城市副中心镇的用地政策,加快形成次级城镇支撑平台。对基础设施建设确需用地,经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后,中心镇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征用10公顷的启动用地,在5年内以“退宅还田”、“退厂房还田”和复垦开发新增耕地、土地整理等方式予以抵补。对中心镇,可在镇域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报请批准机关调整“农保率”。
15、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积极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的潜力,对闲置的土地要依法收回,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要大力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地,建立存量闲置土地与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库,加强用地调控,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16、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小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中心镇要积极支持,在编制 土地利用计划时,应优先安排中心镇的建设用地计划。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
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障机制
1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切入点,按照确定的保障对象、保障形式和保障资金筹集管理规定,建立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社会保障所需要的个人缴费,可以从其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直接缴纳。各镇乡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社会保险的顺利实施。
18、集中发展小城镇教育。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实现高质量“普九”,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达80%以上。
19、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新进入城镇的人员,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置、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问题。要按照 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原则,在全县实行统一的户籍簿记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20、鼓励农民迁入城镇。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职业及稳定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进城镇落户,对于迁入小城镇的农民家庭每户给予500元的住房补贴。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对交通极不发达,生产生活条件、自然条件差地区居住的农民,在本人自愿的原则下,可搬迁至农民新村或者小城镇定居,采取移民补助、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进行安置,符合条件的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全县力争在2011年完成移民安置5000人,建成移民新区、新村10个。
八、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按照每年10%的增长比例逐步加大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县财政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对直接取得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税费收入,除按规定上交部分外,其余全部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对中心镇的扶持力度,扶持项目、资金要优先向中心镇倾斜。各镇乡(街道)联系单位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联系镇乡的建设和发展。
三个城市副中心镇除享受以上财政政策外,还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城维费,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人防费、排污费、规划费返50%;办理房屋产权的事业性收 费返30%;办理消防、气象手续收费减半;新建场镇道路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县农办每年安排一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县文体局负责建设一个文化站。
2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各镇乡要利用好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市支持改革试验的授信贷款这一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县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拿出200万元对小城镇建设融资实绩突出的镇乡予以奖励。
23、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有条件的小城镇经批准可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也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24、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卫、燃气等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九、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25、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负责,形成合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小城镇建设工作。
26、有关部门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督办和审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7、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镇乡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在镇乡编制不变的前提下,设立4—5个区域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调剂人员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县级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也可授权委托执法。
28、完善小城镇建设争优创先机制。对全县小城镇建设工实行分类考核,考核分4类。第一类:“金三角”(梓潼、桂林、双江);第二类:“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第三类:“原区政府所在地四镇”(小渡、卧佛、玉溪、上和);第四类:其余各镇乡。对在同类考核中靠前的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给予8000元、6000元、4000 元不等的奖励,并在全县通报表扬。对在同类考核中靠后的镇乡(街道),县综合目标考核降一级;连续两年考核靠后的镇乡(街道),所在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作书面报告。以推动全县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