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XX街道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情况报告
2011年XX街道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
情况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法委的有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部署安排,我街道认真谋划,积极行动,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前迈进。工作中注重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认真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在打造特色突出成效上下功夫,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铁南的和谐稳定。现将2011年XX街道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街道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其他街区班子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党工委副书记、主管领导XXX为主任,铁路街道综治办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铁路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推进、协调指导、监督考核。
二、主要推进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XX街道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居民、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打造平安铁南、建设和谐铁南的首要工作,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开展共驻共建,突出民生主题,多措并举抓落实,形成了铁路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的“五项工程”,即共驻共建的“联动工程”,夯实基础的“强基工程”,服务居民的“惠民工程”,流动人口的“融入工程”,特殊人群的“回归工程”。在大力开展五项工程的基础上,完善了一下几项工作:
1、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铁路街道现有八个社区,现有六个社区已经拥有“一站式”服务大厅,还有两个社区现阶段办公室面积较小,通过与建筑开发商协商,正在筹建中,预计2012年完工,迁入新址。通过“一站式”服务,推进“三位一体”管
理模式。
2、建立“绿色”网吧。根据区委、政法委的有关要求,铁路街道今年在两个社区建立“绿色”网吧,现已完成,投入使用。我街道将在更多的社区推广建立“绿色”网吧,给辖区居民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3、由XX街道首创的“民生地图”已经在街道八个社区中推广,形成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的规范也逐渐完善。为社区干部能够更好地服务居民与管理提供了方便。
4、加强基层基础队伍建设。在今年我街道为加强群防群治的防反作用,建立了两支基层基础志愿者队伍,分别是:“义务消防宣传队”和“社区交通协管队伍”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各个队伍都在服务居民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组织建立这一系列的群防群治工作队伍,维护了社区的稳定,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5、建立街道托老所,为辖区因各种原因无人照看的老人提供一个场所,主要负责他们的日常护理与照料。我街道将在今后继续完善托老所的各项设备措施。
6、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2011年铁路街道继续和通辽市方舟心理咨询合作,在街道永安桥社区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辖区居民免费解答心理问题。通过了解居民思想动向,解决居民心理问题。
7、加大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度,成立专项整治小组,使各类矛盾有效化解。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社会矛盾化解中来。
8、加强对辖区特殊人群的管理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帮助他们介绍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对辖区精神病患者,摸清了底数,并且同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状,有效的保证其享有的权利。对辖区闲散青少年,街道加大了管理与服务的力度,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他们融入到社会
中来。
9、宣传工作落实到位。科区作为通辽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试点地区。在区政法委的领导下,街道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宣传。印发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宣传简介500份,宣传单1500份,制作大型社会管理创新展示板4块,法制宣传展示板3块,其他类别展示板7块。与此同时,在辖区各社区出宣传黑板报8个,社会管理创新宣传条幅4条。使辖区居民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共同构造和谐铁南。
三、资金使用情况
为了完善XX街道社会管理体系、制度,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街道在年初投入万元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保障资金。现阶段街道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共投入元。资金的投入,能确保铁路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社会管理创新的全面实现。
四、进一步打算
1、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管理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3、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改造建设步伐,健全基层组织,扩大管理覆盖,延伸社会服务。
4、全面提升企业、单位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
传教育,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辖区居民生民财产安全。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同社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眼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稳定,着力解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努力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化管理创新,确保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部署和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为铁路街道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XXXX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天桥街道社会管理创新
天桥街道社会管理创新
为关注百姓生活,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社区,天桥街道采取三项措施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是举办“和谐社区邻里文化行”活动启动仪式。为社区提供了一个相识、相知的平台,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唤醒邻里亲情,增进邻里和睦。
二是建立社区博客。结合“一格四员”社会管理模式,每个社区要开通社区博客,建立相关办事程序、社区信息、社区风采、社区简介、居民畅谈平台、来信、来访解答等栏目,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和联系方式,发布各种通知、生活小常识、组织的居民活动和社区服务等信息,使居民及时了解党的政策,熟悉社区各项办事程序,省时省力,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设立邻里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在居民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立邻里点,围绕促进邻里学、沟通邻里情、倡导邻里帮、共享邻里乐、奏响邻里颂等方面,多措并举,务实创新,在各社区组织开展“爱心物品邻里淘”、“我爱我家家庭文化秀”、“携手趣味运动会”、“红歌比赛”、“ 快乐周末”纳凉消夏晚会、家庭摄影图片展、书法展、刺绣展,共领“邻里树”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互助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邻里文体活动,提高社区凝聚力,搭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集中突显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文明程度,共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潘淑萍)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
第四篇: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广群众工作站、室模式,强化基层基础及信访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类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和督查督办力度,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力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预防预警和应急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单位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和社会稳定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