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

时间:2019-05-15 07: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

第一篇: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

江苏省淮阴中学2009高一数学学案NO5编制:上官志薇 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

【典例练讲】

例1:ABC中,AB=1,AC=2,A的平分线AD=1,(1)求ABC的面积;

(2)求BC边上的中线长.例

2、如图,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2,B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问:点B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的面积最大?

3、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判定三角形形状。

(1)B60o,2bac

(2)(abc)(abc)3ab,sinAsinB3

4例

4、求证:顶点在单位圆上的锐角三角形各角的余弦和小于该三角形的周长之半。

第二篇: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冯自会

文尚学堂

文尚学堂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教学管理部***教学管理部***教学管理部

第三篇:解斜三角形之余弦定理 教案

解斜三角形之余弦定理

一、教学类型: 新知课

二、教学目的:

1、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向量法); 会解斜三角形。

三、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四、教具: 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 ,是三角形的边与其角的正弦之间的关系,它的应用范围是什么呢?

1、2、已知两角,一边,求其他两边,一角;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已知三边,如何求三角?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解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沿用向量法研究,仍然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b²=a²+c²,在斜三角形中,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AC=AB+BC |AC|²=AC·AC=(AB+BC)(AB+BC)=|AB|²+2BC·AB+|BC|²

=|AB|²+2|BC|·|AB|COS(180°-B)+|BC|² =|AB|²-2|BC|·|AB|COSB+|BC|²

b² = c²2bccosA c ² = b ² + a²-2abcosC 他们是不是也成立呢?这个留作思考题,不过答案是肯定的。这三个式子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

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

将上述定理中的三个式子稍作变形,即得

cosA=﹙b ² + c ²-a ²﹚/2bc cosB=﹙c² + a²-b²﹚/2ac cosC=﹙ b ² + a²-c ²﹚/2ab 我们来看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1、2、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极其他两角: 已知三边,求三角。

六、举例子:

在△ABC中,已知a=7,b=10,c=6,求A,B,C(精确到1°)。解:已知三边,求三角。

cosA=﹙b ² + c ²-a ²﹚/2bc =(10 ²+6 ²-7 ²)/2×10×6 =0.725 查表,得 A≈44° cosC=﹙ b ² + a²-c ²﹚/2ab =(7 ²+10 ²-6 ²)/2×10×7 =0.8071 查表,得 B≈36° B=180°-(A+C)≈180°-(44°+36°)=100°

七、布置作业:

1、2、余弦定理的其他两种形式的证明; 课本131页:3.﹙3﹚(4)4.(2)

八、教学后记

第四篇: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综合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值探究

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综合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值探究

建水县第二中学:

贾雪光

 从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看,解三角形部分的考查中主要是对用正、余弦定理来求解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这两种常见考法中,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并结合三角形中的内角和定理,大边对大角,等在三角形中进行边角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与诱导公式特别是sin(AB)sinC、cosAB2sinC的联系是关键。

于是多数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往往都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正余弦定理的变形,转化,变式应用上,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在高考备考复习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类题目,如:

1、在锐角△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且cos2A1212sin2A,a7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2、已知向量M(sinA,)与N(3,sinA3cosA)共线,其中A是△ABC的内角,(1)求角A的大小;(2)若BC=2,求△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

3、△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向量M(4,1),N(cos2A2,cos2A),MN72,(1)求角A的大小;(2)若a3是判断当bc取得最大值时△ABC的形状。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来引导学生很自然的过度,用一种近乎水到渠成的方法来求解呢?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余弦定理与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如果我们在讲授正余弦定理的时候能在引入正课时多下一点功夫,我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实际上在余弦定理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组公式:

a2bc2bccosA, 2

2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

同时在基本不等式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组公式:b2c22bc,a2c22ac,b2a22ab在三角形中各边都是正数,所以上面三个式子在a、b是三角形的三边时总是成立的,如果我们将两组公式综合后会发现这样的一组公式即:a22bc(1cosA),b22ac(1cosC)

c22ab(1cosc)于是我们就有方程等式,得到了一组不等式,而在涉及到最值得求解时,我们常用的处理方法是,一求函数值域;

二、导函数;

三、基本不等式即均值定理;但是前两种方法显然都不可能用于求解上面两个题目类型的求解,于是在涉及到与解三角形有关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大值时我们就只能考虑用均值定理了,自然也就要用到上面我们推导得出的这一组公式罗。

于是我没有:

例1:在锐角△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且cos2A12sin2A,a7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由已知条件cos2A得A=312sin2A有cos2Asin2A12即cos2A212所以知道2A=

323解,同时由于a2b2c22bccosA、b2c22bc知7b2c22bccos1212 即有:72bcbc也就是有bc7 同时又因为SABC734734bcsinAbcsin312732于是有:SABC即△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例2:已知向量M(sinA,)与N(3,sinA3cosA)共线,其中A是△ABC的内角,(1)求

2角A的大小;(2)若BC=2,求△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

解析:由两向量共线知:2sin2A3cosAsinA3即:1cos2A3sin2A3也就是说

3sin2Acos2A2有辅助角公式可知2sin(2A6)2即有sin(2A6)1解得角A3,又由于:a2b2c22bccosA、b2c22bc知22b2c22bccos即有:42bcbc也就是有bc4 同时又因为SABC43412123

1232bcsinAbcsin34

于是有:SABC 3即△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3

3、△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向量M(4,1),N(cos2A2,cos2A),MN72,(1)求角A的大小;(2)若a3是判断当bc取得最大值时△ABC的形状。

解析:(1)由MN72解得cosA12所以A3

3A222(2)在△ABC 中abc2bccosA且a3bc2bc22所以有32bc2bccos223bcbc22即有bc3当且仅当bc时取等号,此时有abc所以当

△ABC面积最大时,三角形式正三角形。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要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时,可以考虑余弦定理与基本不等式综合,用基本不等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求解最值,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点滴规律,展示出来供各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参考,与各位辛勤的同仁分享,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五篇: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解斜三角形·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教案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许绮菲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和、差、倍、半角公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典型的三角函数式的最值问题. 2.在学生掌握三角函数式最值的基本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最值应用问题时,会引入角做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借助繁多的三角公式求解函数最值.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角函数式与代数式的相互转化,训练学生灵活选择代数与三角变换两种工具,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会学生把三角函数式最值问题转化为代数式的最值问题,同时能够利用三角变换知识解决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恰当选取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三角变换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三角变换的工具性.讲授难点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题目,恰当选取变量,正确列出较易求最值的目标函数.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和、差、倍、半角公式,深感三角公式繁多,变换多端,同时三角函数还具有单调性及有界性.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首先我请一位同学回答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有哪些基本求解方法.

生:有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如最常用的二次函数法、复合函数法、分离变量法、方程法、换元法等.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式的最值问题时也希望大家注意总结方法.下面让我们看第一个例题.

例1 求y=cos2x+6cosx+5的最大、最小值.

分析:这个函数式变量形式不统一,我们首先要设法统一变量再求其最值. 生:可以利用倍角公式统一变量,转化为二次函数求解.

因为cosx∈[-1,1],所以ymax=12,ymin=0.

师:这个题目我们借助二次函数这一工具求最值,注意到了代数与三角变换间的沟通.下面我们看例2. 例2 求函数y=sinx+cosx+sinx·cosx+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生:这个题目既有“sinx”又有“cosx”,若用sin2x+cos2x=1求解,会出现根式,所以考虑把角度取半使其次数升高.

y=sinx·(1+cosx)+1+cosx =(1+cosx)·(1+sinx)

师:这位同学为了不出现根式而把角度减半以达到升次的目的,很好.但若把题目改为y=sinx+cosx+3sinxcosx+1,这样能否可行?对例2有没有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生:观察到(sinx+cosx)2=sin2x+cos2x+2sinxcosx=1+2sinxcosx,故联

函数求解.于是得到例2的又一解法. 解

师:这位同学的解法更具有普遍意义,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这位同学在换元时注意到了等价性,即求出了t的取值范围.下面我们看例3.

例3 已知x2+y2=1,求u=3x+4y的值域.

分析:这个题目是代数式的最值问题,若用代数方法求解,要首先统一变元,这样就会出现根式,运算不够简洁.观察到x2+y2=1这一制约条件,联想到sin2x+cos2x=1,可令x=cosα,y=sinα.进行三角换元,利用三角公式求最值.

解 令x=cosα,y=sinα.则

所以u∈[-5,5].

下面我们做三个练习:

练习1 已知x2+y2=4,求μ=3x+4y的值域.

(分别请三位同学板演.)

解1 令x=2cosα,y=2sinα,则

所以μ∈[-10,10].

师:这三位同学都注意到所求函数的定义域,利用三角换元求解最值.一般来说,利用三角换元求解y=f(x)的最值问题的步骤为:1°求函数y=f(x)的定义域;2°根据求出的定义域设计换元,注意换元后给出一个能够保证其值域充满给定函数y=f(x)的定义域的新变量的最小取值范围,如练习2中要求x∈[-1,1],令x=sinα后给出α∈

取值范围;3°利用三角公式求函数的最值.

利用换元法求最值不仅限于把变量x换为sinα或cosα,还可以换元为tanα,cotα等,要依所给函数而定;三角换元也未必只在代数式

函数转化为代数式求解,在求解最值问题时要恰当选取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并能互相转化. 以上我们研究了函数式的最值问题,下面我们看几个最值应用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三角这一工具解决问题. 例4 欲在半圆形铁皮(如图1)截取矩形,如何截取利用率最高.(半径为R)

分析:矩形ABCD的面积取决于CD的位置,而CD∥AB,故C点位置一旦取定,则D点位置也随之而定.C点在圆周上,连结圆心O与C点,则∠COB的大小便确定了C点的位置,故引入∠COB作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

S=Rsinα·2Rcosα=R2sin2α,利用三角变换解最值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全面分析题目,选择恰当的自变量;2°列出目标函数,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3°利用三角变换公式求最值.

若我们把半圆形铁皮改为扇形铁皮,如何求解呢?请同学们练习.

练习4 在半径为R,中心角为α的扇形铁皮中(如图2)截取矩形,何时利用率最高.

(此题可利用正弦定理,即△ABC中,A,B,C为三内角,a,(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回答.)

生:与例4相似的有矩形ABCD面积由CD位置决定,CD∥AB,C点位置决定了矩形ABCD的面积,而∠COB的大小决定了C点位置.故引入∠COB为变量.这个题目与例4的区别在于目标函数较例4复杂.

解 设∠COB=θ,θ∈(0,α).

在Rt△COB中,|BC|=Rsinθ,在△COD中,∠CDO=π-α,∠DOC=α-θ,由正弦定理,师:四个题目还可以略加改动.

练习5在中心角为α半径为R的扇形中如图截取矩形(如图3),何时利用率最高.

请同学们课下解决,并且总结这类有动点在圆周上的题目的解法.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

例5 边长为α的正三角形ABC,其中心为O,过O的直线MN

分析:OM与ON的长度与过O的直线MN的倾斜程度有关,故引入∠AOM为变量,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表示出|OM|及|ON|,求解最值.

解 设∠AOM=α.

这个题目仍然是引入了角做变量,利用三角变换这一工具求解最值.这个题目限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直接影响结果,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即函数式的最值问题及最值应用问题.函数式的最值问题是最值应用问题的基础,解决函数式的最值问题的关键在于灵活地选用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应注意一些典型方法的总结.解决最值应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分析题目,选择恰当的自变量,列出相对简单的目标函数以便于求解最值.

作业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已知(x+2y)2+y2=9,求u=x-y的最值. 3.求周长为定值P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4.△ABC中,AB=AC=1,△ABC与以BC为边的正△BCD面积和为S,求S的最大值.

5.如图5,AB是半圆直径,延长AB到D,使BD=R,C为半圆上的动点,C在何处时,以DC为边的正△CDP与△OCD面积和最大.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最值问题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内容,求最值的方法多样,不可能一一列举.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灵活选用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转化”这一数学思想,体现“三角变换”的工具性.

下载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word格式文档
下载84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三角形形状、三角函数最值、解三角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