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

时间:2019-05-15 07: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

第一篇: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西安,古称“长安”,常住人口约900万,加之流动人口共1300万。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西安北客站”将是未来中国铁路的核心枢纽。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是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抗日的事件。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的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已撤销),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现为副省级城市。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将承担伟大复兴使命近年来,西安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以史为鉴,树立高瞻远瞩的眼光,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先进的制度为保证,在全球化格局中重新审视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定位。国务院把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城市西安的战略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将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到“十二五”末,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西安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到2030年,西安要建成有特色的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到2050年,西安要建成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2世纪初,将西安全面建设成为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第二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战略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

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其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居中国第二。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对于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际化大都市这双重身份的北京,如何合理规划成为了摆在规划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也是不同国度在迈向发达社会时的共同经历。如果回顾一下历史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国家立法到国际立法的过程。这一过程 ,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展开的。历史上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欧洲固然可追溯到较远的年代 ,中国也不乏其例。北京地区的晋寺隋塔能遗存到现在 ,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 ,元大都初建时 ,还留下了为了使金代的大庆寿寺即双塔庆寿寺不受影响 ,南城墙略向南弯曲的佳话。然而 ,这些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 ,毕竟还是出于宗教政策的考虑或其他别的原因 ,而并非源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本身。正因为如此 ,在改朝换代之际 ,出于政治的考虑 ,往往又酿成了对文物的浩劫。世界上最早产生的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 ,人们一般认为是在法国。1 83 0年 ,法国任命了首位历史建筑监察官 , 1 840年 ,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 ,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保护;1 91 3年 ,制定了《历史纪念物法》。这些举措说明了保护历史建筑已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它源于人们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是在“保护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时有了国家立法的支持。至于中国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可追溯到 1 92 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93 3年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 ,通过了《雅典宪章》 ,这是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尽管《雅典宪章》迟至 1 954年才由欧洲议会审议公布 ,但是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保护理念的传播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论述 ,已把对个体建筑物的保护 ,扩展为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 ,明确指出“在所有可能条件下 ,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当然 ,这里提到的“地区”与后来出现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依然是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 ,中心是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1 96 4年 5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这个宪章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第一次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 ,明确提出 :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 ,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显然 ,“保护理念”在这个宪章中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即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对独特文明的保护 ,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976年 1 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它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地区的概念 ,这个概念已不再仅仅指围绕著名建筑的地区 ,而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镇、老村落等。继《内罗毕建议》之后 , 1 987年 1 0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 :“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 ,不论大小 ,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把历史城市、城镇放在了首位。这个宪章的重要意义 ,还在于它把历史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 ,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些国际文件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现代化实践的总结。事实说明 ,凡是历史城市 ,特别是那些文化名城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而且都几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 ,经济愈发展、社会愈前进 ,便愈要保护历史文化 ,却是一条共同的规律。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都曾经历了一个“城市更新”或者称作“城市中心的再开发”运动。由于大规模更新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 ,尤其是开发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高容积率、高出房率为主要追求目标 ,结果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反而使许多历史性城市受到了破坏。更有甚者 ,城市更新的后期还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危机。1 973年 ,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结束城市更新计划 ,而代之以“住房与社区发展计划”同样的 ,英国在战后重建中也经历了一个推土机时代,但在 2 0世纪 70年代 ,也进行了调整。他们在城市规化中 ,很少再用旧城改造、改建更新等概念 ,而采用整修和再生等概念。这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充分说明了对历史性城区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 ,绝非仅关系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它们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荷兰著名的城市莱顿 ,也是一个说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生动实例。1 6世纪后半叶 ,这座城市因荷兰第一所大学在这里的建立以及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繁荣起来。1 7世纪 ,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的市中心 ,不但居住着富有的纺织业巨头 ,荟聚着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还涌现出了不少的艺术大师 ,著名的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 ,当时建起了不少的雄伟宅第。1 9世纪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莱顿建起了不少的工厂 ,其中甚至还有一个钢铁厂。由此引起的工人住宅的大量增加 ,使老城区拥挤不堪 ,已无复昔日的典雅景观。2 0世纪初期 ,政府曾制定法规 ,规定了住宅的最低标准 ,以改善城市的面貌 ,但收效不大。二次大战后 ,在城市更新中 ,莱顿计划建成一座大城市。市中心留作办公区和企业区。为了改善通往市中心的交通 ,一些运河被填 ,很多街区也被夷为平地。然而 ,建设大城市的计划 ,终因资金的短缺 ,未能实现。更令人痛心的是 ,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老街区被无法挽回地破坏了。2 0世纪 70年代初 ,莱顿市政厅重新制定了恢复城市中心区历史风貌的规划 ,使城市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途径。他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 ,宣布市中心为保护区 ,历史特色的破坏终于被制止了。这一雄心勃勃规划的实施 ,得到了政府财政预算的支持。从 1 975年始 ,莱顿开始整修 ,历史风貌在市中心的许多地方都被恢复了 ,这座城市再度展现了她昔日的辉煌。通过与居民的协商 ,许多住宅也都进行了整修。今天 ,位于荷兰心脏地区的莱顿 ,与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及政治、行政中心的海牙 ,一起发挥着国际都市的作用 ,特别是教育、文化功能尤为显著。无论到达这里的外国留学人员还是一般旅游者 ,都会被这座洋溢着浓郁欧洲风情的古色古香的城市所倾倒。莱顿几经周折走上的城市现代化成功之路 ,同样说明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探讨国际都市或称为全球性城市的概念时 ,学者们除了强调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金融、专业服务、创新等功能外 ,特别注重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鲁迅的名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同样可作为我们用以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可以说 ,历史文化贫乏的城市是很难迈向世界的。正因如此 ,凡是堪称国际化的大都市 ,无不把文化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例如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纽约 ,近3 0年来城市政策的制定 ,就日加倾向空间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十分重视塑造文化都城的形象。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具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走向世界的问题 ,也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千姿百态上。保护城市特色 ,特别是它的人文历史风貌 ,实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可是 ,当今的世界却恰恰面临着城市特色的危机。

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 :“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 ,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种趋势是自近代开始的。由于海路交通的发现和发展 ,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 ,开始逐渐摆脱孤立发展的状况;随着不同文化体系的相遇、冲突和交流 ,不同国度城市文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特别是 2 0世纪初 ,在欧洲和北美发生的建筑大变革 ,“把建筑业从手工业变成现代化大工业”。在“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样的口号下 ,建筑已被当做现代大工业的产品。钢铁、水泥和玻璃书写了建筑中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应该说 ,这是人类社会取得的划时代的进步。然而 ,正像工业化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现代建筑业构筑了发达社会的基础 ,但也引发了城市特色的危机。这或许正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井”。现代建筑业为城市文明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 ,同时 ,也使城市化成为可能;而且 ,只要具有创新精神 ,现代建筑业同样是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 ,也正因为新的建筑年代的开始 ,传统的城市文明就弥足珍贵。它们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中的地位 ,也更加凸现。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提出了“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肯定了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存在。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个公约 ,在随后制定的《操作指南》中 ,又对“世界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界定 ,其中的大部分条文都与历史文化名城有关。例如 ,“代表人类创造才能的杰作” ,“展示某一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值准则”的“建筑学”、“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 ,“一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多个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整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模式的杰出实例”等。这些条文充分说明了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 ,已被上升到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们都面临着可能“一旦失去而不复再有”的危险。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50 0 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孕育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城市文明。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是东方城市文明的辉煌代表。她具有 3 0 0 0余年的建城史、80 0多年的建都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从未中断过发展。

从历史的久远和连续性来看 ,都是世界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很难比拟的。这种独特的、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使北京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并使这座名城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这是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的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论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时 ,人们都喜欢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 ,他称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实 ,北京不但是一部历史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她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几乎涉及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儒家学说到佛、道的文化观 ,从五行理论到堪舆之术 ,从天文到地理 ,从文学丹青到百工技艺 ,各类语汇、各种智慧 ,都尽情地融入那气象万千的建筑中。

首先 ,元大都所始创的北京城市格局 ,从原则上 ,基本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建设思想(也有学者认为她主要是“吸取了宋汴京和金中都的布局形态”而建成的。但最重要的是 ,这座规模恢宏的都城 ,是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在确定了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的基础上 ,整齐地规划了城市的道路街巷。明、清时期 ,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元大都的平面格局 ,使整座城市“以建筑、道路等文化符号有机地构成中轴观念”的特色更加突出 ,也最完美地演绎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思想。北京的整体营造手法及其蕴涵的深邃的文化与美学理念 ,博得了国际学术大师的赞誉。丹麦学者拉斯马森认为 :“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建筑学家培根称 :“在地球表面上 ,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可能就是北京了” ,并认为她的设计“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

犹如城市格局 ,北京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也都包蕴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并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综合了我国历代宫殿之长的明清紫禁城所体现的封建政治伦理 ,自不待言。那些著名的坛庙 ,则用建筑符号和语汇注解着《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 ,表达着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例如 ,乾隆年间大规模整修了的天坛 ,虽然是为了满足拓展祭坛的现实需要 ,但却严格地遵循着《周易》卦爻的寓意 ,突出了圜丘建筑中数的象征意义。当时确定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九丈、十五丈和二十一丈。根据《周易》的说法 ,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天数。

九、十五和二十一可分解为一乘以九、三乘以五和三乘以七 ,这些数字不但均为天数 ,而且作为阳数之极的九在上 ,五在中间 ,也符合天数的次序。更巧妙的是 ,三层直径相加为四十五 ,又与《周易》的乾卦九五相合 ,此卦为“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象征着人君。此外 ,圜丘三层 ,每层四周皆立栏板 ,三层共立栏板三百六十块 “以应周天之度”, ,象征着昼夜运行 3 6 0度或一周年约 3 6 0天之数。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圜丘无屋宇覆盖 ,而直面苍穹 ,营造了一种“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的文化境界。其周围 ,则视野开阔 ,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气磅礴。再就北京的居民和园林建筑而言 ,也无不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独有意蕴 ,而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北京的居民建筑 ,以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型制。这种形式的建筑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古老传统。有的学者认为“合院式的布局 ,严格来说并非一种建筑设计” ,而是一种生活的“结果”。也就是说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下 ,人们所选择的一种最佳居住方式。但是 ,如何使用 ,怎样布局和装饰 ,却取决于文化的理念 ,从而形成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也是一种特色建筑。有的学者认为园林与房屋是分不开的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因此 ,“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 ,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

这样的说法颇有见地。因为 ,四合院本身就包括有庭院 ,庭院常有山石点缀 ,并植有槐树、海棠、枣树、藤萝一类的树木 ,这难道不就是小型的园林嘛!明清北京居住建筑 ,大至王府、会馆、小至民宅 ,其实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四合院 ,只不过数量有多寡、规模有大小而已。四合院除了有礼制等级的差别外 ,就其建筑的文化内涵而言 ,可概括为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 ,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至于建筑风格 ,北京所代表的东方建筑 ,主要是向平面展开 ,形成错落有致的群体。而西方建筑则是高空发展 ,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结果是 ,前者体现了流动的时空感 ,而后者却只有空间感。不妨说 ,西方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东方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

总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对北京来说 ,不仅只是意味着古都格局和建筑的保护 ,更具有保护悠久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系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有关人文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例如 , 1 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 ,专门就历史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五个共同观点 ,即认为 :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过去存在的表现、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 ,因而 ,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 ,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这些理念的提出 ,表明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城市建筑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 :“城市形成环境” ,“时时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历史的保护就是要使这些历史文化内涵延续 ,并且让子孙后代知道先民的生活习俗及奋斗经历。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事实证明 ,建筑和环境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特别是都城 ,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 ,古老的建筑 ,往往能像钟声一样 ,唤起心灵深处的乡情和回忆 ,找到文化的根。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国际著名规划专家刘太格曾这样说 :“四合院是我们侨居国外的人对北京最向往的”。“它的生活环境是好得不得了的”。“尤其在春天、秋天的时候 ,院子里的阳光明媚 ,那个居住环境太美了”。他的体验 ,何尝不是那些飘泊海外的北京人乃至所有的华侨共同的心声呢。

总之 ,建筑与环境(或者用建筑学的术语称作“场所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这种生命力 ,深深地蕴含在它们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将促进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弘扬。这同样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2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 1 999.[ 3]R.deMooij:AViewofLeiden ,Leiden ,July 1 989.[ 4]SharonZukin :“Culturalstrategiesandurbanidenti

ties :RemakingpublicspaceinNewYork” ,Citiesin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incities,Avebury 1 997.[5]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C].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99.[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M].第四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0 0 1.[7]刘太格畅谈北京古城保护 [N].国际地产参考.2 0 0 20 9.[8]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第三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最近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是古都北京提出的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它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并将为实现北京市“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创造有利条件。笔者拟从三个方面 ,论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也是不同国度在迈向发达社会时的共同经历。如果回顾一下历史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国家立法到国际立法的过程。这一过程 ,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展开的。历史上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欧洲固然可追溯到较远的年代 ,中国也不乏其例。北京地区的晋寺隋塔能遗存到现在 ,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 ,元大都初建时 ,还留下了为了使金代的大庆寿寺即双塔庆寿寺不受影响 ,南城墙略向南弯曲的佳话。然而 ,这些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 ,毕竟还是出于宗教政策的考虑或其他别的原因 ,而并非源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本身。正因为如此 ,在改朝换代之际 ,出于政治的考虑 ,往往又酿成了对文物的浩劫。

世界上最早产生的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 ,人们一般认为是在法国。1 83 0年 ,法国任命了首位历史建筑监察官 , 1 840年 ,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 ,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保护;1 91 3年 ,制定了《历史纪念物法》[1 ](P1 37)。这些举措说明了保护历史建筑已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它源于人们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是在“保护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时有了国家立法的支持。至于中国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可追溯到 1 92 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93 3年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 ,通过了《雅典宪章》 ,这是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尽管《雅典宪章》迟至 1 954年才由欧洲议会审议公布 ,但是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保护理念的传播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论述 ,已把对个体建筑物的保护 ,扩展为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 ,明确指出“在所有可能条件下 ,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2 ](P2)。当然 ,这里提到的“地区”与后来出现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依然是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 ,中心是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1 96 4年 5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这个宪章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第一次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 ,明确提出 :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 ,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2 ](P3)。显然 ,“保护理念”在这个宪章中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即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对独特文明的保护 ,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976年 1 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它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地区的概念 ,这个概念已不再仅仅指围绕著名建筑的地区 ,而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镇、老村落等。继《内罗毕建议》之后 , 1 987年 1 0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 :“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 ,不论大小 ,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2 ](P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把历史城市、城镇放在了首位。这个宪章的重要意义 ,还在于它把历史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 ,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些国际文件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现代化实践的总结。事实说明 ,凡是历史城市 ,特别是那些文化名城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而且都几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 ,经济愈发展、社会愈前进 ,便愈要保护历史文化 ,却是一条共同的规律。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都曾经历了一个“城市更新”或者称作“城市中心的再开发”运动。由于大规模更新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 ,尤其是开发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高容积率、高出房率为主要追求目标 ,结果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反而使许多历史性城市受到了破坏。更有甚者 ,城市更新的后期还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危机。1 973年 ,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结束城市更新计划 ,而代之以“住房与社区发展计划”[1 ](P93)。同样的 ,英国在战后重建中也经历了一个推土机时代(AgeoftheBulldozer),但在 2 0世纪 70年代 ,也进行了调整。他们在城市规化中 ,很少再用旧城改造(Reconstruction)、改建更新(Renovation)等概念 ,而采用整修(Refur bishment)和再生(Regeneration)等概念[1 ](P93)。这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充分说明了对历史性城区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 ,绝非仅关系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它们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荷兰著名的城市莱顿 ,也是一个说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生动实例。1 6世纪后半叶 ,这座城市因荷兰第一所大学在这里的建立以及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繁荣起来。1 7世纪 ,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的市中心 ,不但居住着富有的纺织业巨头 ,荟聚着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还涌现出了不少的艺术大师 ,著名的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 ,当时建起了不少的雄伟宅第。1 9世纪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莱顿建起了不少的工厂 ,其中甚至还有一个钢铁厂。由此引起的工人住宅的大量增加 ,使老城区拥挤不堪 ,已无复昔日的典雅景观。2 0世纪初期 ,政府曾制定法规 ,规定了住宅的最低标准 ,以改善城市的面貌 ,但收效不大。二次大战后 ,在城市更新中 ,莱顿计划建成一座大城市。市中心留作办公区和企业区。为了改善通往市中心的交通 ,一些运河被填 ,很多街区也被夷为平地。然而 ,建设大城市的计划 ,终因资金的短缺 ,未能实现。更令人痛心的是 ,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老街区被无法挽回地破坏了。2 0世纪 70年代初 ,莱顿市政厅重新制定了恢复城市中心区历史风貌的规划 ,使城市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途径。他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 ,宣布市中心为保护区 ,历史特色的破坏终于被制止了。这一雄心勃勃规划的实施 ,得到了政府财政预算的支持。从 1 975年始 ,莱顿开始整修 ,历史风貌在市中心的许多地方都被恢复了 ,这座城市再度展现了她昔日的辉煌。通过与居民的协商 ,许多住宅也都进行了整修[3]。今天 ,位于荷兰心脏地区的莱顿 ,与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及政治、行政中心的海牙 ,一起发挥着国际都市的作用 ,特别是教育、文化功能尤为显著。无论到达这里的外国留学人员还是一般旅游者 ,都会被这座洋溢着浓郁欧洲风情的古色古香的城市所倾倒。莱顿几经周折走上的城市现代化成功之路 ,同样说明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探讨国际都市或称为全球性城市的概念时 ,学者们除了强调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金融、专业服务、创新等功能外 ,特别注重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鲁迅的名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同样可作为我们用以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可以说 ,历史文化贫乏的城市是很难迈向世界的。正因如此 ,凡是堪称国际化的大都市 ,无不把文化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例如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纽约 ,近3 0年来城市政策的制定 ,就日加倾向空间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十分重视塑造文化都城的形象[4](P2 0 5)。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具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走向世界的问题 ,也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千姿百态上。保护城市特色 ,特别是它的人文历史风貌 ,实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可是 ,当今的世界却恰恰面临着城市特色的危机。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 :“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 ,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1 ](P6 2)。这种趋势是自近代开始的。由于海路交通的发现和发展 ,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 ,开始逐渐摆脱孤立发展的状况;随着不同文化体系的相遇、冲突和交流 ,不同国度城市文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特别是 2 0世纪初 ,在欧洲和北美发生的建筑大变革 ,“把建筑业从手工业变成现代化大工业”。在“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样的口号下 ,建筑已被当做现代大工业的产品。钢铁、水泥和玻璃书写了建筑中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5](P343)。应该说 ,这是人类社会取得的划时代的进步。然而 ,正像工业化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现代建筑业构筑了发达社会的基础 ,但也引发了城市特色的危机。这或许正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井”。现代建筑业为城市文明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 ,同时 ,也使城市化成为可能;而且 ,只要具有创新精神 ,现代建筑业同样是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 ,也正因为新的建筑年代的开始 ,传统的城市文明就弥足珍贵。它们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中的地位 ,也更加凸现。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提出了“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肯定了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存在。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个公约 ,在随后制定的《操作指南》中 ,又对“世界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界定 ,其中的大部分条文都与历史文化名城有关。例如 ,“代表人类创造才能的杰作” ,“展示某一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值准则”的“建筑学”、“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 ,“一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多个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整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模式的杰出实例”等[1 ](P2 39)。这些条文充分说明了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 ,已被上升到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们都面临着可能“一旦失去而不复再有”的危险。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50 0 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孕育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城市文明。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是东方城市文明的辉煌代表。她具有 3 0 0 0余年的建城史、80 0多年的建都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从未中断过发展。从历史的久远和连续性来看 ,都是世界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很难比拟的。这种独特的、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使北京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并使这座名城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这是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的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论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时 ,人们都喜欢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 ,他称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实 ,北京不但是一部历史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她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几乎涉及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儒家学说到佛、道的文化观 ,从五行理论到堪舆之术 ,从天文到地理 ,从文学丹青到百工技艺 ,各类语汇、各种智慧 ,都尽情地融入那气象万千的建筑中。

首先 ,元大都所始创的北京城市格局 ,从原则上 ,基本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建设思想(也有学者认为她主要是“吸取了宋汴京和金中都的布局形态”而建成的[6 ](P1 7))。但最重要的是 ,这座规模恢宏的都城 ,是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在确定了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的基础上 ,整齐地规划了城市的道路街巷。明、清时期 ,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元大都的平面格局 ,使整座城市“以建筑、道路等文化符号有机地构成中轴观念”的特色更加突出 ,也最完美地演绎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思想。北京的整体营造手法及其蕴涵的深邃的文化与美学理念 ,博得了国际学术大师的赞誉。丹麦学者拉斯马森认为 :“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建筑学家培根称 :“在地球表面上 ,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可能就是北京了” ,并认为她的设计“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7]。犹如城市格局 ,北京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也都包蕴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综合了我国历代宫殿之长的明清紫禁城所体现的封建政治伦理 ,自不待言。那些著名的坛庙 ,则用建筑符号和语汇注解着《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 ,表达着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例如 ,乾隆年间大规模整修了的天坛 ,虽然是为了满足拓展祭坛的现实需要 ,但却严格地遵循着《周易》卦爻的寓意 ,突出了圜丘建筑中数的象征意义。当时确定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九丈、十五丈和二十一丈。根据《周易》的说法 ,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天数。

九、十五和二十一可分解为一乘以九、三乘以五和三乘以七 ,这些数字不但均为天数 ,而且作为阳数之极的九在上 ,五在中间 ,也符合天数的次序。更巧妙的是 ,三层直径相加为四十五 ,又与《周易》的乾卦九五相合 ,此卦为“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象征着人君。此外 ,圜丘三层 ,每层四周皆立栏板 ,三层共立栏板三百六十块 ,“以应周天之度” ,象征着昼夜运行 3 6 0度或一周年约 3 6 0天之数。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圜丘无屋宇覆盖 ,而直面苍穹 ,营造了一种“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的文化境界。其周围 ,则视野开阔 ,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气磅礴。再就北京的居民和园林建筑而言 ,也无不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独有意蕴 ,而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北京的居民建筑 ,以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型制。这种形式的建筑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古老传统。有的学者认为“合院式的布局 ,严格来说并非一种建筑设计” ,而是一种生活的“结果”[8](P1 42)。也就是说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下 ,人们所选择的一种最佳居住方式。但是 ,如何使用 ,怎样布局和装饰 ,却取决于文化的理念 ,从而形成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也是一种特色建筑。有的学者认为园林与房屋是分不开的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因此 ,“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 ,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8](P1 6 1)。这样的说法颇有见地。因为 ,四合院本身就包括有庭院 ,庭院常有山石点缀 ,并植有槐树、海棠、枣树、藤萝一类的树木 ,这难道不就是小型的园林嘛!明清北京居住建筑 ,大至王府、会馆、小至民宅 ,其实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四合院 ,只不过数量有多寡、规模有大小而已。四合院除了有礼制等级的差别外 ,就其建筑的文化内涵而言 ,可概括为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 ,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8](P1 6 1)。至于建筑风格 ,北京所代表的东方建筑 ,主要是向平面展开 ,形成错落有致的群体。而西方建筑则是高空发展 ,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结果是 ,前者体现了流动的时空感 ,而后者却只有空间感。不妨说 ,西方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东方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

总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对北京来说 ,不仅只是意味着古都格局和建筑的保护 ,更具有保护悠久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系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有关人文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例如 , 1 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 ,专门就历史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五个共同观点 ,即认为 :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过去存在的表现、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 ,因而 ,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 ,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2 ](P4)。这些理念的提出 ,表明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城市建筑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 :“城市形成环境” ,“时时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历史的保护就是要使这些历史文化内涵延续 ,并且让子孙后代知道先民的生活习俗及奋斗经历。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1 ]。事实证明 ,建筑和环境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特别是都城 ,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 ,古老的建筑 ,往往能像钟声一样 ,唤起心灵深处的乡情和回忆 ,找到文化的根。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国际著名规划专家刘太格曾这样说 :“四合院是我们侨居国外的人对北京最向往的”。“它的生活环境是好得不得了的”。“尤其在春天、秋天的时候 ,院子里的阳光明媚 ,那个居住环境太美了”。他的体验 ,何尝不是那些飘泊海外的北京人乃至所有的华侨共同的心声呢。总之 ,建筑与环境(或者用建筑学的术语称作“场所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这种生命力 ,深深地蕴含在它们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将促进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弘扬。这同样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2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 1 999.[ 3]R.deMooij:AViewofLeiden ,Leiden ,July 1 989.[ 4]SharonZukin :“Culturalstrategiesandurbanidenti

ties :RemakingpublicspaceinNewYork” ,Citiesin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incities,Avebury 1 997.[5]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C].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99.[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M].第四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0 0 1.[7]刘太格畅谈北京古城保护 [N].国际地产参考.2 0 0 20 9.[8]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M].上海0 0 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

第四篇:“十二五”重头戏: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

“十二五”重头戏: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陕西日报】

来源:陕西日报2011-02-10 09:1

1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承载更需要创新,城市新区已经成为城市跨越和超常发展的样板和路径。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至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拓展:搭起基本构架 提升国际品位

长安,作为1500年前世界农业文明的中心,在盛唐时期就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在传统城六区的基础上,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其主要构想是加快南北中轴线、渭河百里生态走廊、秦岭北麓山水风光带和渭北帝陵生态风光带建设,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架构。优化提升西安、咸阳主城区,加快建设洪庆、常宁、草堂、渭北工业区组团,发展壮大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蓝田、户县卫星城,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城镇结构。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280万。

多样化、综合化、全球化的城市功能,是大都市得以拥有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原因。据世界大都市的建设经验,我国大都市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寻求各自准确的功能定位,不断形成具有国家意义的主体功能区,如京津唐都市圈成为国家政治管理和文化交流中心;长三角都市圈成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国际经济中心;珠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另一方面,在不断集聚和整合城市独特功能的基础上,将形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贸易、航运、金融等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区域整体功能,最终带动全球服务功能得到相应提高。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本着开放化、合作化的发展理念,服务化、互补化的产业结构,流动化、均衡化的社会管理不断提升国际化品位。对接: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这是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一座是八水相绕的灵秀之地——西安,一座是山水俱阳的中国第一帝都——咸阳。2002年12月28日,在西安签订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被专家认为是陕西经济发展史上观念突破、体制创新的里程碑式重大事件。西咸一体化率先破题于2006年9月15日,这一天,西咸之间多年的电话走完“长途”,两市通过电话并网展开一体化进程。2010年2月21日,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在西安人民大厦隆重揭牌,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咸一体化从此进入大规模、实质性推进阶段。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西咸一体化入手,加快建设沣渭、泾渭新区两大板块。当西安在许多方面已经集聚了丰厚的基础之后,对咸阳的发展来说,需要更多的以国际化理念提升境界,以国际化标准确定目标,以国际化方式谋划工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这个经济大融合时代的辉煌业绩,匹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与建设。

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咸阳市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良好生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开发,启动先进制造、临空经济、环保节能等十大组团建设,加快西咸快干道、沣渭大道等四横四纵主干道建设,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和适宜人居的生态田园新城。建立健全高效的共建协调机制,着力推进西咸同城化发展,加快西咸环线、轨道交通建设,强化公共交通、市政道路、渭河堤防标准对接,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力争在城建、通信、环保、金融等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提升:大幅推进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大都市又称“国际性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众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世界上享有某种盛誉,并对世界或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它有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经济实力雄厚。由于其中心地位和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参与度、竞争力和渗透力都较大。国际经济活动频繁,活动量大。由于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集中,国际资本流动量大,国际人员流动频繁,国际经营活动多发端于这些大都市,因而成为国际资本的制控点。第三产业发达。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产值比重看,都在70%-80%左右;而且门类齐全,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证券业、饮食业到现代的保险业、会计、广告、法律等职业性服务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如纽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有某种历史、文化的超大影响力,如罗马、威尼斯等。是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由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经济体系兼容,因而可把国内、国际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其金融中心、交运枢纽、通讯中心、加工中心、贸易中心的中介作用,实现对内对外双向辐射功能。

在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下,西安还需加快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国际通达性。积极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国际空港、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板块率先突破、提升大都市经济综合实力。实施皇城复兴计划,搞好帝陵文化风光带、四大遗址文化带、古都历史文化带、秦岭山水生态旅游带建设,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国际化合作,加大文化交流与融合,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策划和举办一批国际性重大活动,搭建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平台,更多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一流人才,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来源:陕西日报

第五篇:西安国际大都市

西安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将西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此之前,国务院只对北京和上海明确使用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提法。这意味着西安自1954年取消直辖市后再次进入国家视野,意味着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影响将由此大幅提升。在西安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宝根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是城市动力、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探讨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气质、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风貌等深层次问题。

西安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于,她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在这四大优势中前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在打造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今天,我们应自觉继承西安历史上高度重视文化的优秀传统,延续和创造适应并引领时代的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在于:

其一,它将促使人们自觉认识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从而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文化维度放在重要地位。

其二,它将大大推进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世界性大城市的功能和吸引力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假如雅典、罗马、开罗没有自身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它就不会成为世界名城。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想像主要是文化想像,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向往主要是文化向往。

其三,它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开发和利用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借鉴

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综合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西安文化。

其四,它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其五,它将极大地提升和丰富西安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和产品,促进西安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战略与建设的原则

打造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的原则是:

——文化与西安历史传统的融合。西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是西安文化定位的首要着眼点,文化建设应让更多的西安优秀文化传统活起来,新起来,成为养育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与全球化的融合。现代化西安不仅要有文化主体性,同时还要有文化普世性,因而必须与全球化潮流中的现代性文化融合,吸收和移植世界先进文化,从而使不同族群的人们能够在西安生活和发展。

——文化与地理生态融合。依照马克思的文化观,文化本来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文化与地理生态的融合一方面是要人化西安的地理山水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要人融入自然生态,享受自然生态,使人的身心在自然生态中怡然自得。

——文化与科技教育的融合。西安作为全国科技教育重镇,其科技教育产品应与文化价值相结合,体现人文本质和人文关怀,为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文化与经济产业融合。文化与经济融合已是世界产业发展潮流,西安经济产业须突出体现这一潮流,并大力提升和发展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与物质建筑融合。一位文化伟人(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艺术文化。城市的物质建筑和设施是凝固的文化,是文化的感性符号。西安所有的物质建筑和设施应成为凝固的文化符号,应按美的尺度来建造,使城市的有形感性环境成为富有审美文化意韵的艺术存在,实现文化与物质建筑的全面深度融合,使西安成为充满审美情趣的城市。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

文化空间位。应从全球城市文化及其历史的广阔视域定位西安文化,据此,西安是与雅典、开罗、罗马并驾齐驱的世界千年文化名城。同时,西安又有科技教育领先性优势,可以超迈其他三座世界千年文化名城,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发展层面。

文化结构定位。西安文化,应是原形文化与变形文化、古旧文化与现代文

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并存争胜的格局与结构。这种文化结构也是西安自汉唐以来固有的文化结构。汉唐以来西安的文化就是兼容并蓄、多元争胜、融容大千的立体性结构。正是文化的这种多元结构使西安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化价值定位。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西安文化的价值定位应是幸福、快乐、自由、平等、诚信、仁爱、和谐等价值的充分发展。通过市场化和高科技以实现幸福价值,通过民主化以实现平等自由和谐价值,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以实现仁爱诚信价值。

文化风貌定位。结合西安文化传统特征和现代化发展要求,西安文化风貌定位应是:厚重沉毅、博大恢宏、礼乐繁盛、神明玄奥、开放进取、活泼现代。文化目标定位。文化目标与西安的文化历史内在相关。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在西安。周代的礼乐文化是在西安建立起来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而孔子声称“吾从周”。秦汉文化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规模和千年延续的稳固模式。根据时贤的研究,秦人文化并非都是不近人情的严刑竣法,而是一种试图走出人治的法制文明。如果今天的西安人能将重亲情的周人礼乐文化和重法制的秦人文化结合起来,并加以转化性创造,就会形成先进的现代文化。唐代文化则是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积极进取、博大恢宏。我们的文化责任和权利是将西安建设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西安成为中国人文化寻宗、文化认同、心灵归宗之都,东方人文之都。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战略与建设的措施

第一,西安文化符号的开发与建设。符号,是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符号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积极开发西安城市精神符号、西安听觉文化符号,西安视觉文化符号、西安味觉文化符号、西安颜色文化符号。譬如,秦腔可否成为西安的听觉或声音文化符号,羊肉泡馍能否成为西安的味觉文化符号,或创造更好的新的各种文化符号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鲜明而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将是今后城市消费的重要内容。

第二,西安科技教育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以科技和教育文化为主导方向。科技文化将使城市人更幸福,教育文化将使城市人精神心理更健康更快乐。应利用中央赋予西安的改革先行先试权进行科技和教育改革,出台《西安科技教育振兴与改革规划》,使西安成为科技和教育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三,西安宗教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城市科技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大发展同时必将伴随着宗教文化的大发展。西安古代和现代都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应予以大力开发,适应国学热、宗教热,建设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设施和场所。宗教文化是城市人道德纯洁、自我和谐、心灵和谐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来源。

第四,西安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市场化机制,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西安应出台《文化产业振

兴规划》,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改革体系、制定《西安文化创新计划》,组建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加大文化产业投资,扶持文化创意主体,使西安文化产业成为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下载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果未来青岛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程国有:如果未来青岛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历史潮流,对外开放是我基本国策,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未来1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至少是现在的2-3倍,单靠北......

    韩学键强调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韩学键书记强调要奋力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率市第一组学习考察团圆满结束赴陕黔川三省五市的学习考察,于6月7日在成都驻地召开总结会。韩学键强......

    国际化城市的历史

    青岛的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09:58 城市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城市文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5篇范文]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 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 近年来,随着秦岭北麓环山旅游公路的建成,秦岭北麓各旅游景区利用自身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了相互连......

    西安历史简介

    国庆节西安4日游(10.2-10.5) 名称演变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

    大都市与精神世界读后感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读后感 孟雨凝 201109030315 通过所学,我们已经了解到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社会学对城市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2018西安历史高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薛宝宝 为了帮助高三一线教师提高今年高考复习教学的质量,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领导的安排带领下,于2017年10月21—......